中国新闻

  3月14日上午10点,江苏文艺广播的主持人刘璐在途径南京市中山东路时,发现沿线的梧桐树被系上了绿丝带,不禁一阵感动。这是南京市民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南京梧桐树被砍伐、移走的无声诉求。网友们称绿色丝带为“免砍丝带”。

  南京政府方面证实,因修建地铁三号线和十号线而被移走的这些梧桐树,基本没有可能在地铁修建完成后,重回故土。本次被移植的梧桐树约达900棵左右。

  南京市民自发护树

  绿丝带运动的发起人屠荃瑰(化名)小姐告诉记者,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梧桐树是南京的象征,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她不希望南京的梧桐树被砍伐。她希望能为家乡的树尽一些绵薄之力,即使也许是微不足道。

  “开始只有我一个人,后来我的家人、朋友、网友们都加入进来,我们没有其他的目的,我们也阻止不了梧桐树被砍伐、移走,但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让中国人民都知道,南京市民是爱护家乡的树木的。”她说。

  3月首周,南京市长江路沿途两侧的梧桐树开始被锯,原因是南京地铁三号线在建,工地围挡范围内的梧桐树均将被移走。3月4日,临近南京总统府遗址的长江路和太平北路路口的两株粗大梧桐树的树枝已被全部剪光。太平北路在中山东路跟长江路交接的一段,路西侧的树则需全部移走。据南京网民称:太平北路的梧桐树已基本被“铲平”。

  南京梧桐树遭砍伐、移植后,南京市民纷纷在网上控诉地铁修建对绿化的破坏。著名足球解说员、南京人黄健翔甚至在自己的微博说,试探性地询问申请合法游行示威,以“抗议砍梧桐树”,24小时不到,此条微博被转发7000次以上,网友评论近4000个。

  官员上微博争辩

  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王德生强调:不是砍伐,是移植!

  对于南京市民及网民将梧桐树移植误认为是“砍伐”,一位南京城管局系统内的官员表示,南京政府方面对民众的误解与愤怒表示理解,“但我们不认为这是南京市民与南京政府修建地铁之间的矛盾,民众的情绪是一种对南京梧桐树以及南京文化的关爱。”该官员说,“我也是南京人,我对南京的梧桐树也有感情。”

  另外,南京政府官员也注册了微博,试图在网上明正视听。“我们和黄健翔也做了沟通,我们认为把事情说清楚,相信他也能理解”。不过,该官员的说辞,记者未从黄健翔方面得到证实。

  从微博上评论来看,至少目前,官方的解释并没有引起网民的重视与认同。

  南京市城市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徐少林告诉记者,本番梧桐移植,是因为地铁三号线和十号线的修建,他认为,惹恼南京市民的根本在于两个地铁站口,一个在南京市图书馆前,一个在江南织造局(音)前,“这里都是南京的标志性地段,这里的梧桐树不见了,市民当然不乐意”。

  “我也注意到,有些网上梧桐被修剪的照片刺伤了南京市民,但事实上,这并不是砍伐,为了移植搬运,必须将树的枝桠剪去。”对于网上被热议的一些关于梧桐树枝桠突兀的照片,徐少林如是称。

  因南京地铁修建,本次被移植的梧桐树约达900棵左右。

  移走的树不会再回来

  记者注意到,网民关心的较多的一个问题是,在地铁修建完成后,因修地铁而移植梧桐树是否会回来。在采访中,记者被南京政府方面告知:“可能性不大”。

  屠荃瑰告诉记者,她清晰地记得南京此前在修建地铁二号线时,也含糊其辞地表示,二号线建成后,被移走的梧桐树将会被移植回来。“可是,树呢?到现在连影子也没看见。”

  据介绍,被移植的梧桐树将移植到南京的郊区,但具体在何处,记者未被明晰告知。被移走的梧桐树具体生长环境如何,政府给予的养护费一年几何,截至发稿,亦未获得明确回答。

  徐少林告诉记者,“南京老城区,其实梧桐树的生长环境未必多好,地下网管线很多,地面又是密封的水泥地,并不是利于梧桐树生长的最佳环境。从科学的角度说,行道树选取树龄10年—15年的最为宜。”徐少林颇有无奈地告诉记者,“我知道我这么说,可能会被网民骂,但事实就是这样。”

  受访的政府官员表示对民愤可以理解,在高度认可南京市民热爱家乡的感情的同时,也检讨了政府方面的不足。“如果地铁施工方和绿化部门可以沟通得更充分,在移植树木前,先让市民有知情权,想必网上的骂声也就不会这么多了。”

  至于因地铁修建而被移植的梧桐树,其移植过程中的施工主体为哪家公司,有无招标,招标费几何?记者于3月14日下午多次拨打可以回答该问题的城管局绿化处和园林局的电话,不过要么是无人接听,要么是负责人在开会。

  可以预见的是,即使地铁修建完成,即使政府重新种上新的梧桐树或其他树种,但南京市民所熟悉的那种交错着、可遮盖全部行道的绿,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再也看不到了。(仇子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环球网赴利比亚特派记者邱永峥3月14日报道,卡扎菲侦察兵已经抵近班加西,最近处距离班加西已经只有10公里,而大部队已经夺取沿线所有的战略要镇,反政府武装正在全面败退之中。虽然反政府军司令尤尼斯将军宣称有50辆坦克准备抵抗,但本网记者13日晚冒险前往前线观察的情况来看,全线的反政府军已经不见了,而且公路沿线的民众也均逃入班加西,大批记者正从班加西撤军,预计利比亚政府军最快会于今天向班加西发起进攻。

(编辑:SN012)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渝中区政府日前公布的渝中半岛将建电子城门效果图。 重庆晨报记者 杨新宇 摄 渝中区政府日前公布的渝中半岛将建电子城门效果图。 重庆晨报记者 杨新宇 摄

渝中区政府日前公布的渝中半岛将建电子城门效果图。 重庆晨报记者 杨新宇 摄 渝中区政府日前公布的渝中半岛将建电子城门效果图。 重庆晨报记者 杨新宇 摄

  重庆晨报讯 (记者 刘琳)老重庆城十七座城门“九开八闭”,许多市民只听过此说法,却不曾亲眼见过老城门的胜景。今年7月1日前,渝中区东水门、太平门、洪崖门将以全新的灯光数字城门与市民见面,届时夜晚渝中区半岛长江大桥、洪崖洞至黄花园沿线的明暗相间的灯光,衬托金光熠熠的LED城门,将向市民展示出极富重庆特色的城门印象。

  投资5亿打造17座城门

  重庆晨报记者从渝中区市政管理局获悉,今年渝中半岛夜景照明灯饰景观将整体升级换代,着力解决以往楼宇灯饰各自为政、城市灯饰热闹的同质化、缺乏特殊意向等问题。 

  总投资5亿元的渝中半岛夜景照明方案由清华大学设计,其中用LED光源打造的“九开八闭”城门印象,散落在渝中半岛江岸线上,17座城门或明或暗,勾勒出重庆母城的外轮廓。

  “未来从江对岸看渝中半岛,夜晚的渝中将是一幅漂亮的画,画面中点缀着富有重庆特色的主题意向。”渝中区市政管理局局长陈勇表示,渝中半岛未来将用明暗相间的灯饰,着力展现重庆“山、水、雾、舟、林”的元素特点。

  渝中半岛夜景照明还将采用山水画手法,用勾、点、染、擦等手法,重点打造朝天门片区“朝天扬帆”舟的意象、东水门至长江大桥沿线山的意象,以及洪崖洞至黄花园沿线树与林的意象。

  数字城门重现老重庆

  据介绍,重点打造的东水门、太平门、洪崖门三座LED数字城门,今年7月1日前将率先与市民见面。数字城门不光具有夜景照明功能,还可承载数字信息。从规划效果图上看,金黄色LED覆盖在城墙侧面,成片的LED灯墙灿烂夺目,从江对岸远观,老城门造型清晰可见。

  目前渝中区计划对老重庆城门中9座“开门”逐一进行改造,对原址已经不存在的城门,则寻找新的载体,用LED灯饰进行虚拟化表达。“将古老的城门数字化,灯光可改变,数字信息可承载重庆故事。”陈勇表示,数字城门采用的软LED是透明的,灯饰组丝毫不影响白天城市视觉效果。

(编辑:SN002)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环球网 (记者 谭利娅) 报道,据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刘迪自前方传回的消息,日本3月11日发生的9.0级地震目前已导致东北地区的宫城县约1万人死亡,这个数字已经得到确认。由于还有超万人下落不明,因此,此次日本地震导致的最终死亡人数可能达到数万人。

  据介绍,目前东京首都圈一都三县的电车都非常拥挤。由于日本政府推行的限电措施,很多交通机构都减少了运行的线路。有很多人因为交通堵塞已无法上班。

(编辑:SN010)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3月11日下午,拉勐寨内,一个傣族女孩走过倒塌的空心砖墙。 南方都市报记者 马强 摄 3月11日下午,拉勐寨内,一个傣族女孩走过倒塌的空心砖墙。 南方都市报记者 马强 摄

  连续三天,南方日报记者走访此次盈江地震中部分亡者事发现场后发现,超过50%的亡者死在空心砖房或空心砖墙壁之下。空心砖建成的简易房屋,不折不扣成为盈江防震“短板”。

  幸运的是,盈江县住房与城乡建设局局长尹安强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此次地震后“禁止使用空心砖”有望成为盈江地方规定,从此改写盈江抗震历史。

  倒塌房多为“松垮”空心砖所建

  相比常见的青砖或是红砖,南方日报记者在进入盈江的第一日便在地震现场发现,损毁的建筑附近,随处可见散落一地的空心砖。

  根据盈江县政府公布的25名死者信息,记者走访在县城附近遇难的12名死者的遇难现场。在现场发现,至少有7名遇难者倒在了“松垮”的空心砖墙下和空心砖简易房屋内。

  “这里根本没有地基,建房所用材料也为空心砖。”盈江县民族中学的水电工人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民族中学遇难的两名中学生分别叫李静荣和屈永欢,事发时,两名中学生正在随后倒塌的浴室内洗澡。

  直至昨日,地震中倒塌的民族中学的女生浴室现场并没有得到清理,现场内不难看出,空心砖墙被肢解得支离破碎,齐齐往浴室内部倒塌,而民族中学的水电工也告诉南方日报记者,砌墙所用的粘合物为掺杂了部分水泥的砂浆。

  同样的空心砖墙也压在了地震时正路过棒腮路的路人身上,其中一名女童仅3岁,名叫王可欣。而另一名在同一地点遇难者的身份目前仍在调查之中。

  附近的街坊告诉记者,两人均是在地震发生时路过棒腮路的,而不够牢固的空心砖在地震中轰然倒塌,尽数压在了两人的身上。

  这样的例子远非个案,倒在空心砖下的遇难者还有河边小区内的9岁女孩陈芳芳以及皮革小区附近两名住户,尤其是皮革小区内,现场长约50米的一排空心砖房,在地震中尽数倒塌。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昨日南方日报记者走访盈江县城内房价最为昂贵的小区星星花园后发现,外观颇为时尚的小区内,墙体开裂严重,有些墙体甚至整块脱落,而在脱落墙体的附近,红色的空心砖松松垮垮地散落一地。

  “虽然均价2000多元一平米,但最贵的小区却并没有最好的质量,更令我们意外的是,开发商竟然用空心砖砌墙。”业主郑刚说,据其了解在地震中没有一个小区像星星花园一样损坏如此严重,有些小区还能安全住人,“但在我们小区,我们现在甚至还不敢将房屋内的家具抢运出来”。

  实心砖价格是空心砖4倍

  就在棒腮路事发现场的对面,一堵红砖墙在地震后“坚挺”地竖立着,墙体上仅有几条裂痕而已。

  拉勐寨组长金小四的房屋,是拉勐寨这次没有倒塌的6座房屋之一。谈起自己的房子,他有点庆幸,问记者,“可以说是完好无损,对吧?”

  金小四说,2008年一次地震之后,自家原来土房围墙倒了,考虑到老母亲的安全问题,他们才决定重新盖房,“花了10多万,这才保证了质量。”

  据他介绍,拉勐寨没有在地震中倒塌的6座房屋,全是建于2008年以后,基本采用实心砖,也经过专业部门进行了抗震设计,造价较高,具备较强的抗震能力。而在那之前建好的房屋,很多是“想怎么建就怎么建,没有设计图纸,更不用说能抗震”。

  而拉勐寨村民金活浪的房子,3月10日当天瞬间变成一堆废墟。他的房建好不到4年。

  当初盖房时,只是小学文化的他,担当了房屋“设计师”。他告诉记者,村里盖房子,一般都是主人自己“构思”,“想好一点,建一点”。帮金活浪盖房子的8位工人,是他从街上拉来的外地人,有的甚至都没有盖房经验,但他们“工钱低,速度快”。不到三个月,金活浪和家人就搬进了耗费近8万元的新房。

  据南方日报记者了解,活跃在盈江的建筑队和不成规模的建筑“零工”,多数没有相关资质。由于收价较低,他们深受普通群众欢迎,而施工质量则只能取决于他们对房屋主人“构思”的领悟能力,以及他们的自我监督。

  金小四透露,拉勐寨56户人家,平均每家有4间房屋倒塌,用空心砖盖成的简易房屋基本无一幸免“我们吃了便宜的亏”。

  村民岳燕保曾认真计算过成本,他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每块空心砖约1元,实心小砖每块5毛钱,单价上空心砖更贵,但每块空心砖的体积是小砖的8倍。也就是说,“花4块钱买实心小砖,才能填满1块钱空心砖的空间”。

  但对实心砖和空心砖的安全性差异,大多村民其实并不糊涂。

  “实心砖用砂浆粘合的时候,砖与砖之间接触面积大,紧紧地贴在一起,但空心砖空心部分没有砂浆粘合,接触部位只有周围一小圈”,村民蔡小孟说,但空心砖本身重量却不轻,一旦地震,空心墙体最容易倒塌。

  盈江县委书记王明山告诉南方日报记者,虽然目前还没有准确数字统计,但“绝大部分倒塌的房屋都是空心砖房”,这些空心砖房主要是猪圈、鸡圈、老百姓的厨房等“简易房屋”。

  “这些空心砖盖成的简易房屋,正是这次地震暴露出的‘短板’”,王明山说,幸运的是,今年1月起相关部门和群众一直处于抗震工作状态中,“如果不是这个原因,倒了这么多简易房,地震造成的伤亡人数会更大”。

  重建房屋空心砖将强制“进入历史”

  “我们自己的土地,想怎么建就怎么建”,采访中,记者多次听到村民如是说。

  2008年盈江地震后,盈江按照上级部门统一部署开始危房改造。按照相关规定,地震中受损的房屋必须遵照统一标准改造修补。

  盈江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尹安强透露,改造建设成本至少需要2万元,但政府部门只补贴1万元,中间的差额让很多受损房屋的主人“望而却步”。更为关键的是,很多村民当时并没有抗震的意识,导致危房改造进展缓慢。2010年,全县农村危房改造1880户,只完成60%的任务。“这一次地震带来的痛,说不定能转化成下一步改造的希望”,尹安强说。

  盈江灾后地震指挥部副总指挥周光全表示,为了让震区建筑达到这一硬性标准,政府甚至应当从行政、从立法层面着手去实施。尹安强透露,在接下来的复产重建中,建设部门将提出建议取缔空心砖生产,禁止空心砖再用作盈江地区房屋建筑材料。这一建议将成为盈江地方规定。

  与此同时,房屋的抗震能力将从源头上得到保障。灾后重建,资金来源采取国家补偿和自筹资金结合的方式,而国家补偿这一部分资金将与建房标准直接挂钩。

  “由我们设计出多种方案,村民建屋必须从方案中选一种,否则他们将拿不到相应的补偿”,尹安强透露,这一次将“动真格”,确保新建后的房子“间间都能抗震”。

  3月11日,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国家民政部副部长姜力等带队的工作组赶赴拉勐寨视察灾情。强调灾后重建工作是“百年大计,房子一定要建成有抗震功能的”。

  昨日,盈江县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灾后重建房屋标准。“这次一定会杜绝空心砖房”,县委书记王明山说,建设部门将从选址、设计和选材等方面全面介入,弥补盈江抗震的“短板”,来完成这个“百年大计”。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徐滔 龙瀚 云南盈江报道  后方联动记者 李秀婷

(编辑:SN021)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村民给受灾群众免费发放饭菜 摄影:祝鸿伟 村民给受灾群众免费发放饭菜 摄影:祝鸿伟

村民给受灾群众免费发放饭菜 摄影:祝鸿伟 村民给受灾群众免费发放饭菜 摄影:祝鸿伟

村民给受灾群众免费发放饭菜 摄影:祝鸿伟 村民给受灾群众免费发放饭菜 摄影:祝鸿伟

村民给受灾群众免费发放饭菜 摄影:祝鸿伟 村民给受灾群众免费发放饭菜 摄影:祝鸿伟

  人民网盈江3月13日电(记者祝鸿伟、徐元锋)“他们房子塌了,粮食也被埋了。我们心里难过,做点饭送过来。”盈江地震发生后,盈江县新城乡三村的钱东斌等几个村民商量后,决定做饭给受灾群众吃。于是,钱富家一袋大米、李强家几斤土豆……村民把自己家的粮食、蔬菜凑到了一起。

  13日早上5点天还没亮,钱东斌和村民们就起了床,大家切菜的切菜,煮米的煮米,准备车辆的准备车辆……4个小时后,够80个人吃的饭菜做好了,有土豆、猪肉、萝卜烫、凉粉、凉拌酸菜,还有香喷喷的大米饭。

  准备就绪,钱东斌开上拖拉机出了门。尽管新城乡三村离县城只有30公里,可因为路面不好,加上拉着饭菜还有小孩,他们1个小时才到。大家先将饭菜送到盈江县城农贸市场,免费发放给在这里救灾的解放军,随后又来到街心花园。

  “大家不要挤,饭菜还多呢。”村民们顾不得擦脸上的汗水,忙着给受灾群众夹菜送饭。13日中午,记者在街心花园看到,4个饭菜免费发放点一字排开。这里的饭菜不仅有盈江本地乡镇村民送来的,还有来自芒市、瑞丽等其它县市的村民。热心的村民们说,饭菜除了送到县城,还送到了受灾严重的平原镇拉勐村、姐满村……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新华网纽约3月12日电(记者荣娇娇 白洁)美国纽约市布朗克斯区一高速公路12日清晨发生大巴车侧翻事故,目前已造成14人死亡,多人重伤,死伤者中多数为华人。

  新华社记者在现场看到,一辆标有“环球旅行巴士”公司的黑色大巴车完全侧翻在 纽约布朗克斯区新英格兰高速路边,车体残骸散落一地。高速路旁一根写有“HATCHISON PARKWAY14号出口”的金属标志杆从车头驾驶室位置纵向向后将车体拦腰劈开。

  现场停有多辆纽约市警察局、消防局和医院的救护车辆,另有一架直升机在空中支援救援工作。

  据纽约市警方介绍,这辆旅游大巴载有32人,事故发生在当天清晨5时30分。95号州际公路南行方向随即关闭。

  纽约警察局局长凯利告诉记者,事故可能因一辆卡车导致,但目前尚不清楚到底是卡车从后撞击了大巴车,还是大巴司机发现卡车紧急避让后发生侧翻。他说,卡车司机在事故发生后并未停车,警方目前正在追查这名司机的下落。凯利说,死伤者年龄在20岁至50岁之间。

  纽约市副市长哈里斯在事故现场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死伤者中多数为华人”。现场已有多名说普通话和粤语的警员帮助处理事故。

  新华社记者随后在收治多数伤员的JACOBI医疗中心看到,多位华裔前往医院寻找亲属下落。一名正在焦急等待消息的年轻华裔女子对记者说,她的公公婆婆就坐在出事的这辆大巴车上,目前还不知道他们的状况。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彭克玉当天中午也赶往收治多数伤员的JACOBI医院。他告诉新华社记者,总领事馆已派工作组来医院了解具体情况,并在总领事馆设立值班室。总领事馆将随时与纽约市长办公室保持联系,核实死伤者的最新情况。

  彭克玉说:“这是一起非常不幸的事件,不管死伤者是中国人、华裔还是美国人,我们都感到非常难过。”他同时表示,为中国公民提供领事保护总领事馆责无旁贷。

  据纽约市长办公室介绍,目前,纽约市政府已在曼哈顿下城地区成立家庭援助中心,向死伤者家属提供相关信息,并配备多名中文译员。同时,死伤者家属也可拨打纽约市政热线311了解情况。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震后盈江帐篷成为街头一景,很多“篷友”已经在帐篷里生活了几个月。 震后盈江帐篷成为街头一景,很多“篷友”已经在帐篷里生活了几个月。

  最近几个月,云南盈江已经发生了上千次大大小小的地震,而直到3月10日才发生了5.8级的破坏性地震。在几个月前,盈江县政府前的广场上就已经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帐篷。住在这里的人开玩笑称呼彼此为“篷友”,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没水,没电,狭小闷热,虽然住的条件不好,但这里的人们却非常乐观。

  一个帐篷住了七八个人

  “我们在中心广场搭帐篷住了半个多月了。从今年1月份那次4.8级的地震过后,我们就断断续续来这里住。”昨晚9时30分,记者在中心广场一个用塑料布搭起来的简易帐篷里见到27岁的小伙子唐博,他正满脸尘土地与两个朋友在蜡烛下打“斗地主”。唐博8年前从湖南永州老家来盈江做手机生意,他说此前觉得盈江很有家的感觉,现在却越来越想回湖南老家去,“地震震得人心惶惶。”

  跟唐博一起打牌的盈江本地人陈师傅家住天缘超市旁边,他告诉记者,上千次的地震不仅震得人心不安,也让他们的生活很不方便,“白天做事,吃完晚饭就来这住。下雨天就漏雨,帐篷里没电没水,蚊子又多。不过习以为常了。”

  记者发现,唐博的帐篷里一共住了男男女女七八个人。他告诉记者,都是好朋友,也无所谓了。自己搭帐篷花了两百多块钱,“钱倒是不多,自己动手,自力更生。”据他介绍,广场全盛时期有上千个这样的简易帐篷。

  服装架搭起的防震棚

  “我们元旦就住过来了,几个月了。”在盈江县政府前的中心广场上,37岁的艾健云坐在帐篷的边上,借着远处的一点灯光和旁边的“篷友”聊天。他来自湖南,来盈江做服装生意几个年头了。

  艾健云之前一直租住在永胜街的一栋居民楼里。今年元旦的地震过后,出租屋的房子出现了裂缝,艾健云担心孩子们的安全,就到广场来搭帐篷。搭帐篷的材料不用买,直接从服装店拿来衣服架子,七八平方米的帐篷很快就搭好了,“前后不超过半小时”。

  艾健云告诉记者,本来打算住过来几天就回去的,可盈江最近地震不断,自己曾经回出租屋住了几天,但还是搬回了帐篷。现在两个孩子已经送回老家了,自己担心几十万元的货物所以才留了下来。“我马上也要走了,去芒市,这里的帐篷又小又闷,不方便 。”

  记者获邀住帐篷

  这是一个由塑料布和木板搭建起来的帐篷。别看外面破破烂烂,里面却别有一番风味。干净整洁的床铺,床头边摆着书桌。最引人注意的是书桌上的一束鲜花,让人丝毫感觉不到这是一个避震的临时住所。

  这个帐篷的主人姓唐,是地道的盈江人,在当地的宾馆做服务员。几个月前,唐女士感觉到老是地震,于是在工作的宾馆对面搭起了一个简易的帐篷,晚上就一个人睡在帐篷里。和别人临时凑合一下不同,唐女士还在帐篷里放了拖鞋、水壶、书桌等日用品,收拾得干干净净。

  前天地震的时候,唐女士被突如其来的震动搞得摇摇晃晃站不稳。地震之后,唐女士一方面感到庆幸,另一方面在同事的帮助下,在自己的帐篷边又搭建了一个小帐篷。“我自己住一个就行了,多搭一间给别人住。”昨天晚上,就有一个宾馆的客人来到她新搭起的小帐篷过夜,唐女士还热情地给客人和“篷友”烧水喝。“你们也可以来住啊,欢迎!”唐女士热情地说。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盈江震后生活逐渐恢复正常,一个小朋友在震后的街道上帮妈妈削胡萝卜。 盈江震后生活逐渐恢复正常,一个小朋友在震后的街道上帮妈妈削胡萝卜。

  强震后第二天的云南边陲小县盈江县显得比较平静,街上很多店铺已经开门营业,救援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不过,截至11日中午,盈江已经发生大小余震279次,其中4级以上余震4次,5级余震1次。很多居民因为担心有更大的地震发生,不敢再在家里住,只能住在帐篷里。

  本版撰文/特派记者文远竹、任朝亮

  摄影/特派记者庄小龙 (署名除外)

  地震男孩昨晨帐篷产房坠地

  “我生小孩的过程有点像电影《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半夜痛得不行,就让家里人用门板抬过来医院了。”昨日,家住盈江县昔马胜利村的杨荣兰告诉记者,地震第二天清晨,她的儿子在人民医院的帐篷产房里平安出生,“名字还没想好,但肯定要取一个与地震或平安相关的。”

  盈江县人民医院妇产科的王继葵护士在医院帐篷产房里向记者介绍说,昨日凌晨5:30,27岁的杨荣兰被家人送来医院,由于是强震过后的第一个凌晨,产科大夫和助产士们在临时搭起来的帐篷产房里手忙脚乱了一个小时,6:29,随着一名男婴的呱呱啼声在空旷的操场上响起,盈江县迎来了强震过后第一名新生儿。

  “小孩平安出生了,我们医护人员才松了口气,新生命也给强震过后过分沉闷的医院增添了很多喜气。”王继葵说。

  由于是顺产,杨荣兰身体恢复得比较快,昨日一大早她就怀抱着新出生的儿子出院了。

  废墟里已没有生命迹象

  记者昨日看到,在县医院的操场和周围的平地上,已经搭起100多个帐篷病房。“病人担心余震,我们医护人员和志愿者连夜搭起了这么多帐篷,把病人转到空地上。”盈江县人民医院副院长葛照耀告诉记者,该院临时成立了“震动创伤科”收治地震中的伤员。截至昨日傍晚,该院已收治200多名地震伤员。“昨日有16个伤员在我们医院身亡,大多送来医院就不行了,都是被重物压破胸肺导致死亡。”葛照耀不无忧伤地说。

  驻滇某集团军和武警边防、消防部队的官兵正在全力展开地震救援和重建工作。昨日下午,记者在县城受损最重的永胜宾馆前面看到,消防官兵仍在现场进行挖掘救援。现场指挥人员告诉记者说:“地震后我们从这里挖出了3个人,只受了轻伤,目前经生命探测仪探测,废墟里已没有生命迹象,我们只是进行后期现场清理。”

  缺乏帐篷仍有人露宿街头

  记者昨日在盈江县街头看到,街上许多店铺、超市重新恢复营业,日用品都可以买到,价格与平常差别不大。县城交通也恢复正常,很少有路段被管制,但盈江县商业步行街昨日仍关门歇业。

  昨日傍晚时分,盈江县中心广场和银湖公园两个主要居民安置点里,散布着上百个居民自己搭建起来的简易帐篷。德宏地区边防支队医院在中心广场旁边搭建起临时医疗救治点,刘全华医生介绍说,昨日全天共收治517名伤员,很多伤员被及时转送邻县医院。

  在银湖公园前面,从江西上饶来盈江经商两年多的朱军将一家人安置在他自己用塑料薄膜搭建起来的帐篷里,他告诉记者,地震把他开的“昌鸿音像店”两边的房子都震塌了,当时他正在楼顶上厕所,吓得裤子都没提好就冲下了楼。朱军6岁半的儿子朱宇双当时正在上幼儿园,强震来袭时,幼儿园的老师连忙组织他们从三楼跑到楼下的空旷地上。

  朱军说:“地震过后,晚上大家都害怕在家里住,我们都住在自己花高价买材料做成的帐篷里。”

  记者获悉,灾区目前极缺帐篷。昨日下午5时许,第一辆中国红十字总会的救灾物资车开进盈江县中心广场,帐篷发放工作有望今日开展,不少当地人昨晚只能在街头再露宿一夜。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本报讯(记者周宇)去年,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在小组讨论会上痛批官场歪风,直陈“说真话越来越难”,并提出7条解决之道,被网友赞为“张七条”。今年,张维庆三缄其口,不愿接受采访,大家不禁期待“张七条”今年会放什么炮。昨天上午,张维庆终于在小组讨论会上开口,再批官场怪相。

  张维庆说,目前社会诚信的缺失已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这影响了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又直接影响了民风,“不能怪老百姓”。

  他说,现在的干部动辄便想自己是否吃亏,“要使干部敢于负责、敢于处理复杂和疑难的问题,不要形成大家都抹稀泥,都搞平衡,都拉关系,都用尽全力给自己铺垫,怎么能尽快上去,尽快离开现在的岗位,到更高级的岗位”,否则权力的作用和责任就要大打折扣。

  谈及政府职能转变时,张维庆说,现在大家把很多问题落实不好归咎于基层,其实并非如此。他表示已对基层干部做了大量调研,“基层干部,特别是县级以下的,干得很难很苦很累,部门利益、条块分割的体制让基层干部不能放开手脚做事”。张维庆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面哪个爷爷也得罪不起。”

  张维庆认为政府应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公共利益上,解决好公共服务的基本建设、民生等问题,把更多权力下放到基层,让市场进行有效调节,政府从宏观调控、法律法规政策上去规范。

  张维庆去年痛批官场歪风,迅速成为舆论焦点。今年,张维庆只在政协讨论会首日作了简短发言,随后即婉拒了十余家媒体记者的采访,三缄其口。

  昨天,记者询问张维庆是否因为去年言论引起广泛关注,感受到压力。“我没什么压力。”张维庆说完随即离开。

  网友评论

  支持派

  @珏代佳人:虽然不如去年犀利,但敢说真话就是好样的!

  @李大明白:希望张委员能继续炮轰歪风!

  观望派

  @Dajiangy:我觉得,搞清楚他为什么沉默了比较重要。

  @千山闻笛:有人开会打酱油,张维庆去两会“被打酱油”……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第 26 页,共 4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