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毛泽东晚年的书法艺术,冠绝一时。而他一生,都非常热爱书法,关于这位伟人与书法的故事,讲起来也是脍炙人口。

一生爱书法

毛泽东8岁进私塾,对毛笔字的书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自此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而成为当代书法巨匠。早期的书法艺术即得力于钟王,在汉魏、隋碑、章草、晋唐楷书等前人碑帖的基础上下了较深的功夫,为他一生的书法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在指挥中国革命各个战略阶段之余,一直不忘他的书法实践,时常披览碑帖,从江西根据地到延安,毛泽东身边别无长物,却一直把晋唐小楷等他阅读临写过的法帖带在身边。他的书法成就在于狂草,来源于张旭、怀素。中年以后,形成了独到的个人风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他的字,既充满激情,又有理性。

看他的草书,视线不由自主地受到牵引,随着他草书的线条、用笔,时紧时密,时快时慢。笼罩在他草书制造的“气场”中,就像在现实生活中被他的伟人风范所吸引一样。

发表在栏目: 文化

2月11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新春演出会上,中国驻丹麦大使谢杭生(前左)和哥本哈根商务孔子学院院长沃尔姆展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团学生演员书写的春联“卯兔耀中华辛年歌盛世”。

当天,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团在哥本哈根圣·安莱中学举行新春演出会,与当地民众共同庆祝中国兔年春节。新华社发

发表在栏目: 文化

 

  ■ 宁静的水波、妩媚的曲线为这座披着金属外衣的建筑平添温柔气息

  ■ 王劼音先生在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前留影

  ■ 阿里亚加剧院与工业城内的现代化办公楼遥望

白丁 吴佳静 文 王劼音 供图

海港、铁矿、博物馆,是毕尔巴鄂历史发展的三个关键词。前两者分别在大航海时代和工业革命时期为这个城市带来动能与活力。可到了二十世纪中后期,这座城市渐渐乏善可陈,泯然众矣。1997年,一座博物馆的横空出世,让毕尔巴鄂重获新生,这便是“古根海姆效应”衍生的奇迹。在此,艺术的助力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真正的雪中送炭。凡是到过古根海姆博物馆的人,都会被这座建筑所带来的强大视觉冲击所征服。有人说它来自未来,也有人说美国人盖里构造的曲线是在向西班牙鬼才建筑家高第致敬,王劼音先生说:“这座个性的建筑只属于这座个性的城市。”

王劼音先生第一次到毕尔巴鄂是2001年,当时由卡拉特拉瓦设计的机场尚未建成,他几经辗转,坐长途车抵达了目的地——坐落于纳尔温河湾边,与旧城仅一街之隔的古根海姆博物馆。“看到这座博物馆的时候,我只能一遍遍感叹:‘灵啊!’真的没有其他言语来形容。”因为北向逆光,为避免建筑主立面终日被单调的阴影覆盖,设计师弗兰克·盖里将建筑的外观处理成裹着钛合金板、向各个方向蜿蜒的双曲面。于是,只要有光,这座建筑的“肌肤”就会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在建筑的里里外外幻化出惊人的光影效果。层叠、缠绕的曲线好似身畔纳尔温河的水波、漩涡。而周身富有金属光泽的银灰色,仿佛强调着毕尔巴鄂作为工业城市的身份。尽管有人批评这座建筑有太过鲜明的个人色彩,但毫无疑问,今天的它已与周遭的一切和谐共处,融为一体。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周六, 12 2月 2011 20:18

周汝昌:假如再见光明(图)

周汝昌字玉言,1918年生,天津人。著名学者、资深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1953年版《红楼梦新证》为其第一部,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被誉为“红学方面一部划时代的最重要的著作”。其后有《曹雪芹小传》、《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红楼艺术》、《红楼梦的真故事》等十几部红学专著问世,取得了创造性成果。同时,还有《杨万里选集》、《范成大诗选》、《书法艺术答问》等著作,显示了其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及超众的学术见解和境界。历任全国政协五、六、七、八届委员。

2005年出版新书三部:《定是红楼梦里人》、《和贾宝玉对话》与《我和胡适先生》;再版书三种:《红楼真梦》、《红楼无限情》;文集四种:《红楼十二层》、《周汝昌梦解红楼》、《周汝昌红楼内外续红楼》、《神州自有连城璧》。

几场秋雨,暑气褪尽。一个清爽的午后,记者拜访了周汝昌先生。

“我们抛开世俗的客套,海阔天空地聊天。”周先生拉紧记者在右手边落座。多年来,老人左眼几近失明,右眼视力不过0.01,左耳听力全无,单凭右耳在助听器的帮助下与人沟通。“秦楼人月,相对不眠,月正凄迷,人犹惆怅,梦中之情,眼前之境,交相引惹……”这是周先生在《唐宋词鉴赏辞典》中对李白《忆秦娥》的一段品鉴文字。这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的辞典,荟萃了诸多名家的鉴赏文章,周先生细腻秀美的文风依旧卓然其间,令人叹服。十多年前记者上大学时曾以读辞条、猜作者为戏,猜中周先生者竟十之八九,一度颇为得意。不经意间,记者的这段故事正触动了老人心思。“很多人给我贴上了‘红学家’的‘标签’。其实我真正感兴趣的是中国诗词。”先生自言,平生最佩服三圣人:“诗圣”杜甫、“书圣”王右军、“稗圣”曹雪芹,而自己在诗词、书法、红楼三方面研究用力最专,是因为它们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神”与“韵”。

去年出书7部,今年是9部,近两年周先生著述颇丰。除了偶尔被会客打断,老人每天“办公”三次:晨起后将昨夜睡前的想法记下来;午休小睡后,总要再写一些;晚饭后,告别白日喧嚣,正是写作的黄金时间,辍笔时经常已过子夜。寒暑不误。“我没有节假日,我不爱休息。”先生道。视力所碍,老人写的字往往叠在一起,只有几个女儿辨得出大概。因此女儿整理文稿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老人写作的速度。对于自己的文稿,周先生自评只是“中等水平”,“我的年龄、我的眼睛不允许我精雕细琢、打磨润色,有时有些粗糙、有些简略。但我勤勤恳恳,不胡说八道。”

尽管视力极差,周先生却依然坚持自己写作,不愿走口述的“捷径”。“怎么说就怎么记,那是白话,不是文。”当年与胡适先生关于“白话文”的“争执”,老人至今仍然坚持。在他看来,书面语的音韵美,是口语所不能比拟的。因此,老人更愿意享受那种“扑在纸上的感觉”。

谈话间,老人手里一直在把玩一个小葫芦,“一个朋友送的,我很喜欢。”他解释道。虽然自言“不会干别的,只会动笔”,但事实上,吹拉弹唱,都曾是周先生早年的爱好,唱小生曾有过登台表演的经历,甚至对射箭、武术两门“武功”亦有所长。只是随着视、听渐弱,不但对戏曲的爱好无法延续,就是一生颇为自负的书法也不得不终止。

“如果视力尚好,您最想做的是什么呢?”记者问。

“我要旅游。”思索片刻,老人用斩钉截铁的语气答道,“亲身感受那些滋养了中国文化的名山大川。我不想闷在自己的斗室里。我要走出去。”

摩挲着友人送来的小葫芦,老人眼中闪过一丝落寞。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图胆瓶,估价逾1.8亿港元

  香港苏富比将于4月举行两场拍卖会,4月7日举行的“玫茵堂珍藏─重要中国御瓷选萃”晚间拍卖会,将拍卖共80件珍贵收藏品,总估价高达6.3亿港元至9.4亿港元。

  根据香港苏富比资料,“玫茵堂珍藏”始集于上世纪,为世界最精炼的私人御制瓷器收藏之一。今次拍卖的重点拍品要数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锦鸡花石”图胆瓶,预料成交价逾1.8亿港元。

  在4月3日举行的“尤伦斯重要当代中国艺术收藏:破晓──当代中国艺术的追本溯源”晚间拍卖会,将拍卖尤伦斯男爵收藏的106件当代中国艺术作品,全属博物馆级数,总估价达1亿港元至1.3亿港元。瞩目拍品包括张晓刚的《生生息息之爱》,估价2,500万港元至3,000万港元。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近日,研究人员在东帝汶寻找巨鼠化石过程中,意外发现1万多年前的人脸石刻。

  法新社11日报道,研究人员在东帝汶莱纳·阿拉洞发现一些岩石上刻有风格化人脸图案,其中一人戴太阳状环形头饰。

  按法新社说法,这是人类首次在东帝汶发现类似古代石刻,也是这一地区发现的唯一一组更新世人脸石刻作品。更新世结束于大约1.2万年前。

  除人脸石刻外,研究人员在莱纳·阿拉洞发现其他一些人类留下的远古艺术品,有些艺术品的创作年代可追溯至3万年前。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去年宣布在这一洞穴内发现一种巨鼠的遗迹,这种巨鼠体如小狗,如今已灭绝。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梅兰芳的最后一次演出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一生演出的京剧、昆曲达数百出之多。他第一次登台演出,是在1904年8月17日,当时梅兰芳才9岁。梅兰芳最后一次演出,那是在半个世纪之后的1961年5月31日。演出的剧目是新编的京剧《穆桂英挂帅》。演出地点并不在一般的剧场,而是在北京西郊中关村中国科学院的礼堂。

京剧《穆桂英挂帅》改编自同名豫剧,完稿于1959年5月。但这件事的缘起要追溯到1953年。那年豫剧名角马金凤率河南省洛阳市豫剧团到上海演出《穆桂英挂帅》,正在上海的梅兰芳听说了,他以前演过《穆柯寨》等戏,但京剧里没有穆桂英挂帅这一出,他怀着新奇的心情去看了,而且一连看了三遍。戏中穆桂英老当益壮的精神,使梅兰芳深深感动,并产生了感情上的强烈共鸣。最后一场戏结束,梅先生来到后台祝贺马金凤演出成功,同时特意邀请她到马斯南路(今思南路)梅先生家中深谈。梅先生告诉马金凤:“我看了不少戏,但像老穆桂英这个人物,还是第一次在豫剧中发现。我很喜欢穆桂英这个角色。”从此,晚年穆桂英的形象就经常萦绕在他的脑海之中。他想:我老了,唱卖份的戏不合适了。还是搞些类似《穆桂英挂帅》那样描写古代中年妇女的新戏。1958年,豫剧《穆桂英挂帅》晋京演出,梅兰芳又去看戏。马金凤在舞台上展现的穆桂英的豪迈气和那荡气回肠的演唱,使梅先生为之动容,再一次激发起梅先生的创作热情。于是他决定把《穆桂英挂帅》改编成京剧,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的献礼作品。

在我国的戏曲舞台上,描写北宋名将杨继业以及杨家将故事的剧目数量极多。其中女将穆桂英也非常富有传奇色彩,她与杨宗保的浪漫爱情,她在大破天门阵中的飒爽英姿等都成为世代传唱的经典故事。豫剧《穆桂英挂帅》是写穆桂英退隐二十多年后的故事,因西夏屡屡犯境,宋王又拟起用杨门女将。但穆桂英深憾于朝廷对杨家将的寡恩薄义,不愿挂帅出征,经佘太君劝导,勉以国事为重,重新燃起她一腔报国热情,乃毅然誓师挂帅,慷慨出征。“老太君她还有当年的勇,穆桂英我就无有了当年的威风?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充满了惊天动地、苍凉悲壮的浓重色彩!

京剧《穆桂英挂帅》的剧本改编由陆静岩、袁韵宜两位女编剧执笔。这次改编、排演,并非简单地把豫剧移植和搬演过来,而是一次新的创作。豫剧的剧本原来只有五场戏:《乡居》、《进京》、《比武》、《接印》和《发兵》。京剧本却有所丰富,加了三场戏。在《乡居》的前面加了一场《报警》,用以明场交代寇准进宫报告边关危急。宋王与寇准、王强商量对策,决定比武选帅等情节。在《接印》一场后面增加《述旧》一场,写杨宗保到校场之前,给他的女儿们讲述当年穆桂英如何英勇杀敌和令出如山。京剧本里的唱词,为了适合梅兰芳的声腔特点,多采用“人辰”的辙口,除了保留豫剧本中“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这两句点题性的唱词之外,其他唱词均重新编写。

这次排演《穆桂英挂帅》,由著名导演郑亦秋执导,徐兰沅设计唱腔,除梅兰芳主演穆桂英外,还有李少春、袁世海、李和曾、李金泉、梅葆玥、梅葆玖、夏永泉、杨秋玲等名角、新秀加盟,阵容十分坚挺。

1959年5月25日,《穆桂英挂帅》在北京人民剧场首演,同年10月初又作为国庆10周年的献礼剧目在京公演。这个戏以其激励人心的思想内容和近乎完美的艺术表现,赢得了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这是梅兰芳解放后成功推出的第一部新作,也是最后一部新戏,它是梅派剧目新的巅峰之作。周恩来总理看了戏后,对梅兰芳说:“这个戏很好,看得出是你舞台生活40年的集中表演,也是你老年的代表作。在表演上,我没有意见,不过我听见台词里敌人是‘安王’,是否可改为‘西夏王’。”著名京剧作家景孤血在《“一个人演满台”——写在观摩梅兰芳的〈穆桂英挂帅〉后》一文中称梅兰芳“一个人演满台”,就是说,梅兰芳以其那飒飒泱泱的演技,使整个舞台的每一个角落都笼罩在他的表演气氛之下。著名旦角演员于连泉(筱翠花)在《老当益壮》的文章中说:“梅先生的艺术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六十多岁的人了,还是嗓子是嗓子,扮相是扮相,腰腿灵活,身上、脸上,一招一式,坦坦然然,水袖清清楚楚,跑起圆场来,脚下轻、稳、快,叫人看了舒服松心,确实难能可贵。”

1961年5月5日,梅兰芳在北京人民剧场复演《穆桂英挂帅》。5月31日晚上,他又应中国科学院之邀,率领梅剧团到北京西郊中关村为科学家们演出了《穆桂英挂帅》。中国科学院的礼堂并不大,科学家们闻说梅兰芳要来演出,他们带着家属早早就来到礼堂,把礼堂挤了个满满当当。在观众席里有当代文豪、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和那些赫赫有名的大科学家,他们之中不少是梅兰芳的朋友,当然还有许多京剧迷和梅兰芳的“粉丝”。戏的第二场“乡居”,梅兰芳出场了。由于朝廷寡情薄义,杨家辞朝回乡。穆桂英出场时穿的是蓝帔,梳的是大头,完全是青衣的装扮,但家庭妇女的服饰掩不住她的英武之气。梅兰芳虽然已67岁高龄,然而风采依然,她一出场,就是一个碰头彩。第五场“接印”,更加精彩。穆桂英上场,唱四句[西皮慢板],表达穆桂英盼儿心切,既急于要知道朝廷应敌的对策,同时又怕孩子遭到奸佞的迫害。“接印”一节,她在演穆桂英思想转变时,大胆采用[九锤半]的锣鼓套子,化用传统戏两冲、揉肚子的身段,以哑剧和舞蹈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她从顾虑中扭转了过来,终于听从佘太君的劝勉,答应挂帅,正准备改换戎装,耳听得聚将擂鼓之声,立刻振起当年奋勇杀敌的精神。水到渠成地捧着帅印唱出了“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的豪言壮语。演到这里,全场观众被深深打动,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梅兰芳从1960年开始,就觉得身体不适,胸间隐隐作痛,还以为是胃病。但他只是服用些治胃病的药,照样辛勤工作。这次到科学院演出,同样十分卯上,“出兵”那场,扎上大靠上台,一派英姿勃勃的气概。演出结束,梅兰芳率众位演员谢幕,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登上舞台,与梅兰芳热烈握手,祝贺他演出成功。最后梅兰芳挽着郭沫若并肩照了一张相,几天后,梅先生收到科学院送来的合影照片,他还兴奋地在照片上题写了演出的年月日及小跋:“是日观众情绪热烈,而余演来亦酣畅淋漓也。”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次竟是梅兰芳舞台生涯中最后一次演出,此时离他去世仅68天。但这次演出为梅兰芳的整个舞台演出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1961年夏天,梅兰芳又感到胸部不适,后到北京阜外医院治疗,据医院检查是心绞痛,冠状动脉硬化。7月30日下午,梅兰芳心绞痛突发,进阜外医院住院抢救。经首都医学专家会诊,确定为急性冠状动脉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症。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医院尽力抢救。8月8日清晨4时许,梅先生病况突然恶化,心脏停搏,呼吸停止,虽然全力抢救,终告无效,一代大师于清晨5时与世长辞,享年67岁。

巨星陨落,举世哀悼。郭沫若先生怀着极大的悲痛,在8月10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在梅兰芳同志长眠榻畔的一刹那》的散文诗,他追述了观看梅先生最后一次演出《穆桂英挂帅》的情景,他写道:

今年5月31日晚上,你和你所领导的剧团,在西郊中关村为中国科学家们作过一次演出——《穆桂英挂帅》。

你把穆桂英真正演活了,大家都为你的高度优美的艺术风格而感到鼓舞,感到忘我的虔诚,感到陶醉。

中关村科学院的礼堂实在太小了,但有你在台上演出,使那小小的礼堂成为无限大的宇宙。

在那儿真是充满了光辉,充满了愉乐,充满了肃静,充满了自豪,充满了生命,充满了美。

真的,我们的民族有了你这个儿子,我们的党有了你这个儿子,难道不足以使人们自豪吗?不足以使人们高度地自豪吗?

中国的科学家们都在感谢你,都在衷心地感谢你,你虽然只替他们专程演出了一次,但那是永远的一次。

“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这是冲破原子核的回旋加速器,使人们发生着责任感的连锁反应。

是那一次,就是那一次,当我们上舞台向你和剧团的同志们谢幕时,你最后挽着我,让要我和你并肩照了一张相。

这是使我多么感到荣耀呀!你的左手紧紧握着我的右手,握得那么紧,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穆桂英的精神。

这是郭沫若这位大文豪对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由衷赞美;也是他对梅兰芳最后一次演出的由衷赞美。郭沫若歌颂的穆桂英精神就是《穆桂英挂帅》中体现出来的,也是在梅兰芳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老当益壮,当仁不让,不怕艰险,永远进取的精神!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周四, 10 2月 2011 17:28

梅兰芳首部漫画传记出炉

晨报记者徐颖报道 长江文艺出版社日前推出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首部漫画传记——梅兰芳本传之同名漫画《梅兰芳》以及梅兰芳外传之《再见梅兰芳》。据悉,《梅兰芳》为系列传记漫画,获得了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先生的全球唯一授权与全程指导,共五册,本次出版的是“卷一 梅之卷”,其余四卷将会在年内陆续推出。作为梅兰芳外传的《再见梅兰芳》则是单册漫画,已全部结集出齐。

该书作者林莹是京剧艺术的痴迷者,更是梅兰芳的发烧友,经过层层“考验”,她终于获得梅葆玖全球唯一授权。梅葆玖说:“漫画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可以生动形象地体现父亲的一生,让中国青少年了解中国文化和京剧艺术。”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周四, 10 2月 2011 14:44

中国杂技 要掌声也要笑声

中国是杂技大国,杂技作品和艺术家在国际上屡获大奖,但艺术的创新不够、国际竞争力不强、各门类之间发展失衡、杂技基础性建设仍然不足等问题,却折射出中国杂技面临的严峻现实。

中国杂技向何处去?又该如何转型?

岁末年初,有关中国杂技的消息频频传来,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全国杂技比赛、全国杂技和魔术展演相继在武汉、广州、北京举行,文化部也先后举办了杂技艺术研讨会、杂技艺术发展论坛。但在热闹的背后,杂技这一舞台艺术多年的宠儿,其表演、创作、商业营销却困难重重。

其实,中国杂技是改革开放后最先进入国际演出市场的中国艺术,也是最早被世界舞台认同的当代中国原创文化产品。杂技作品和艺术家在国际比赛中屡获大奖,许多杂技演员被国际著名马戏节目所吸纳,可杂技为何不能在市场中占有相应的票房份额?

现状 四大薄弱环节亟待整合

中国杂技通过这些年努力,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现实的种种问题也给杂技界敲响警钟。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杂技艺术发展论坛上,文化部部长蔡武的书面发言总结了中国杂技的现状,指出存在“四大薄弱环节”:一是艺术的创新不够,样式大多趋同;二是国际竞争力不强,存在恶性竞争,国际演出还处在低价、低端的层面,缺少具有号召力的品牌;三是各门类之间发展失衡,魔术随着电视的推广开始复苏,但滑稽、马戏、大型魔术等仍然陷于从业人员少、创作萎缩的境地;四是杂技基础性建设仍然不足。第四方面的情形尤其令人忧心,如全国约90%以上的杂技团体没有属于自己的演出场所;杂技演员的医疗、养老、工伤、再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得到完全落实,有的甚至连基本生活都难保障;杂技艺术的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缺少系统研究机构和专门评论人才。

中国的杂技团体往往既是学校又是演出团体,不适应现代文化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化要求。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边发吉说,应该筹建杂技类高等教育院校,提高杂技艺术教育培养层次。在杂技教育中,要提倡理论、外语、现代商业技能、普及性文化知识等多层面的学习,将杂技艺术从单纯表演的传统形态中解脱出来。此外,大部分大中型城市至今还没有专业性的杂技马戏演出场馆,杂技团没有专业演出场所,这与我国杂技大国的身份不相称。

演出 “超人”好找,“卓别林”难寻

“有掌声没笑声”被很多人用来形容中国杂技,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宁根福将原因归结为滑稽的缺失。宁根福说,之所以缺少笑声,在于杂技界的演出大都是技巧节目,滑稽被排挤到边缘;各类杂技比赛也基本取消了滑稽的内容。这都让滑稽失去了发展空间,名存实亡。这也使人们常说,现在舞台上杂技表演惊险紧张有余,轻松愉快不足,处处可见“超人”,难寻“卓别林”。而在国际马戏界,滑稽的代表、演出现场的中心人物——小丑有很高的地位并受到尊重。“小丑是马戏的灵魂,是马戏中幽默艺术的制造者”,“在整场马戏中小丑表演起着金线穿珍珠的作用”,当今国际马戏最高赛场——蒙特卡罗国际马戏节最高奖也是用“金小丑”来命名的。

演出缺少明星,一直是杂技界争论的话题。有人认为杂技是群体的艺术,也有人认为,没有明星就没有杂技的社会地位。很多专家表示,杂技实际上最需要的明星是小丑。德国两位著名小丑演员创建了世界上惟一的“小丑学校”,吸引了50多个国家的学生。该校校长米勒就说:“小丑表演绝非一般人想象的那样简单,而是一种高雅艺术。”

出路 要从“比赛型选手”转为“市场型选手”

很长时间以来,相较于其他门类艺术,中国杂技出国演出机会多,在海外市场的成绩也最突出。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很多杂技团体和演员过于重视比赛,比赛意识大于商演意识,导致商演之路越走越窄。很多演员为外国品牌打工,多数杂技节目只能参加晚会。杂技剧《天鹅湖》的总导演赵明认为,中国杂技要想占据足够的市场份额,首先得改变观念。赵明说,参加比赛、晚会都只是权宜之计,向海外输出人才换来的也只是皮毛利益,只有将杂技团体打造成善于营销、具有先进经营理念、以市场作为演出主体对象的现代文化企业,才是杂技的出路。

虽然中国杂技技巧高超,许多技术举世无双,但随着高科技在杂技领域的运用,特别是面对国际知名表演团体以杂技为主要元素的主题演出的竞争,作坊式制作方式和单一技巧堆积的表演形式,让中国杂技逐渐丧失了竞争优势。上海杂技团团长俞亦纲说,中国杂技跟不上国际创作和制作的变革,落后于国际市场,根本原因在于每个杂技团实际上都是节目创作或项目制作单位,属于“小生产”方式,而像加拿大太阳马戏这样的国际品牌能够整合各类节目,通过现代技术和营销思路,形成独特的舞台表演,是整合型的制作团队,属于现代化的“大生产”。

俞亦纲认为,杂技艺术要创新,思想观念必须转变,体制机制必须突破。需要有新的经营理念来指导艺术生产,颠覆以往“一招鲜,吃遍天”的创作思路,形成“创意为先”、“以销定产”的新理念,认真研究演出市场,细分目标观众群,根据观众的欣赏口味创作构思,将杂技技巧融入各类表现手法中,赋予其不同的文化内涵。

中国杂技向何处去?如何才能在国内市场上大放异彩?我们拭目以待。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中新社柏林2月3日电 (记者 黄霜红)具有829年统治历史的德国皇室萨克森家族在二次大战后四分五裂,位于德国东部地区、当时苏联占领区的财产被政府没收,其中包括数量众多的艺术品以及位于德累斯顿的几座城堡。萨克森州经过多年的调查审理后认定将近300件具有历史价值的瓷器属于从前的皇室家族,州政府于3日在一项调解协议上签字,向前亲王家族支付420万欧元以示赔偿。

  生活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的萨克森亲王奥古斯特二世,是当时著名的艺术品收藏家,来自其1000个庄园藏馆以及城堡图书馆的藏品,目前分别被收藏于德累斯顿艺术馆以及萨克森州的130座博物馆中。

  萨克森家族的律师勃兰特于6年前开始接手调查散落于各博物馆中未经家族许可展出的艺术藏品,当年在查阅了州政府几百个微缩影像之后即发现10件作品要求归还。勃兰特现在已经列出一张包括1681件艺术瓷器的名单,另外还有3000件正在鉴定当中。萨克森家族要求归还的物品还包括古代和近代大师的画作、雕塑、珠宝饰物、家具和书籍等。

  这个前皇室家族已经多次向萨克森政府要求赔偿。1999年的一项调解协约涉及到1.8万件艺术品,其中6000件被法院判归萨克森家族。然而二战结束迄今已有60多年,对当年失落艺术品的归属鉴定非常困难,收藏这些艺术品的博物馆也不愿意合作。只有证明失落物品在1924到1945年之间归其家族所有之后,萨克森亲王的后代才有可能要回这些物品。(完)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第 15 页,共 1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