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NASA的月出计划将聚焦于月球背面巨大的南极—艾特金(SPA)盆地。(图片提供:NASA)
 
据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主席K. Radhakrishnan所说,印度希望能够加入美国的月球样本返回项目。他宣布,作为印度的政策团体——空间委员会在2月12日决定批准为月出计划作出可能的贡献,在该计划中,美国试图在月球表面降落一架探测器,进而采集1千克的物质,并将其带回地球进行分析。印度将提供一架类似于其观测卫星月船1号的轨道飞行器,前者在2009年帮助确认了月球上存在水的证据。
新型的印度仪器将在几年中环绕月球运转,同时为通讯和成像提供帮助。ISRO希望能投资3800万美元用于研制这种400千克到500千克的仪器,它将搭乘美国的阿特拉斯火箭进入太空。
该项目的实施机构、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市美国宇航局(NASA)下属喷气推进实验室正在计划于2016年进行一次发射,但尚未对月出计划搭载的仪器设备进行选择。其目标是对月球的地质学构造以及起源有更多的了解。根据NASA的描述,这项任务将“聚焦于月球背面巨大的南极—艾特金(SPA)盆地,它位于月球南极与艾特金陨石坑之间……SPA盆地是月球上最古老、最深的可观测到的撞击盆地,并跻身于太阳系中公认的最大撞击结构之列”。
ISRO的参与已经超越了技术层面的意义:此举将加强印美安全关系的转变。直到最近,美国的实验室和公司还被禁止与ISRO交换技术,此举是为了限制这些技术被用于军事目的。然而两个国家在这几年却走得更近了,并且两者之间的障碍正在逐渐消失。印度总理Manmohan Singh和美国总统Barack Obama在新德里会面并赞成建设战略伙伴关系。这两个国家已经准备联手进行一项大的空间任务。
(群芳 译自www.science.com,2月17日)
《科学时报》 (2011-2-18 A4 国际)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环球网记者李宗泽报道 台湾领导人马英九日前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台湾将坚持推动美国对台军售,包括先进的美制战机,并称“台湾需要在有充分防卫能力的情势下与中国大陆协商”。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17日的报道,马英九说,对台军售一直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议题,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八一七公报”的原因。美国则是 依据“台湾关系法”售台防卫性武器,实际上这些军售“有助台湾在维持防卫力量的情况下,改善与大陆的关系,维持台海的和平与稳定,而台湾也一直接到美方在军售以及其他军事合作方面的承诺”。

  在被问及是否接受美方以升级F-16A/B战机,取代出售F-16C/D战机时,马英九说,台湾现在拥有的F-16A/B战机,部份设备已经老旧,需要更新。因此升级F-16A/B与出售F-16C/D应该是互补,而不是互相排斥。当被问到美方对台湾要求购买F-16C/D战机有何反应时,马英九说,台湾提出购买F-16C/D战机已经好几年,美方的回应一直是还在评估中,目前尚未作出决定。

  不过,马英九也指出,目前两岸关系的确是处于60年来的最佳状态。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2011年美国总统发表的国情咨文中4次提到中国,对中国的教育、太阳能和计算机技术,高速铁路和基础设施以及中美合作大加赞赏。关于中国的教育成就,美国总统认为“比如中国和印度,已经意识到,只有通过变革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他们开始尽早着手对孩子进行教育,并延长教育时间,更注重数学和科学”。这番表述让教育工作者怦然心动。
在教育发展史上,中国的教育的确曾经引领过世界潮流。但是,如果把当今中国的教育当做学习的榜样,那么,似乎是在刻意营造教育的乌托邦。
中国当前的教育是一种“延长教育时间”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所产生的负面效果,早已被中国的学术界所诟病。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是典型的填鸭式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想象力,而是为了扼杀想象力。中小学考试题目及其标准答案,无不在向世人展示这样一个道理——凡是不具有想象力但学习刻苦的学生,一定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凡是具有想象力并喜欢奇思妙想的学生,一定是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
或许是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过于轻松,以至于美国总统把中国这种死记硬背的教育模式,看作是美国教育的楷模。这真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误会。遍布中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培训班、补习班、培优班、奥林匹克班,不断地“延长教育时间”。可是这样做,是以牺牲学生的课外活动和想象力为代价的。在这样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肯定是缺乏想象力的学生。
假如因为美国总统的羡慕,而放松了中国中小学教育改革,那么,不仅会彻底摧毁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而且有可能会摧残中小学生身体。所以,对于美国总统的赞美,中国教育当局应当保持高度警惕,不要因此固步自封,更不能变本加厉、继续加重中小学生负担。
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是一种非常奇怪的管理体制。教育主管部门不是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平原则分配教育经费,也不是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鼓励高等院校发展特色学科,而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鼓励全国高等院校争先恐后地申报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凡是申报成为国家一级学科的,就可以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资助;没有获得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资格的,自然得不到相应资助。这样的管理模式使得各个高等院校放弃长期性的科研项目,转而追求“短平快”,以此来满足申报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需要。少数高等院校为了完成教育主管部门设定的指标,还千方百计地“合纵连横”,把国外一些同行或者国内兄弟院校的教师拉拢过来,拼凑所谓的科研团队,争取所谓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使得中国的高等院校失去了起码的创新能力。在教育主管部门设定的考核标准之下,几乎所有高等院校都放弃了高风险的基础学科研究项目,转而寻找实用、能够立竿见影的研究项目。
和中国的高等院校相比,印度的高等院校教学设施落后,但是,基础科学实验工作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印度普通高等院校可以积累长达数十年的天文观测数据,可以在一些基础性科学问题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正是这种水滴石穿、集腋成裘的科学研究工作,使得印度高等院校的创新能力远远高于中国。假如因为美国总统的溢美之词而沾沾自喜、忽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那么,中国的高等教育将会继续沉沦。
美国总统的国情咨文虽然多次提到中国,并且愿意放下身段学习中国,但这对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个好事情。中国人应该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见贤思齐,奋起直追,决不能因为美国总统的赞赏而固步自封。或许,美国总统对中国教育的评价是另有所图,但不管怎样,要想搞好中国的教育,还要依靠我们自己。如果碍于面子,强颜欢笑,或者满足虚荣、不思进取,那么,中国的教育仍然会落后于世界。
部分学者不以为然,认为中国在太阳能技术、高速铁路等方面傲视群雄,说明中国的教育科研机制非常成功。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中国特殊的资源配置机制,使得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中国的教育科研水平从整体上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更不能说明中国的教育体制具有先进性。中国人应该有忧患意识,应该看到中国教育领域存在的不足,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着手,积极借鉴其他国家有益的经验,彻底改造中国的教育。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
《科学时报》 (2011-2-18 A1 要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17日,一艘游船在越南蒂托夫岛附近沉没后又漂浮在水面上。12名遇难者中11名为外籍游客,多数为年轻人,年龄在20至25岁之间。   17日,一艘游船在越南蒂托夫岛附近沉没后又漂浮在水面上。12名遇难者中11名为外籍游客,多数为年轻人,年龄在20至25岁之间。

  越南一艘游船17日在著名旅游景点下龙湾沉没,12人遇难,其中11人来自国外。当局着手调查,责成下龙湾政府加强措施,保障游客安全。

  遇难者多为年轻人

  下龙湾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努文熊(音译)说,游船17日清晨5时左右在蒂托夫岛附近沉没,载有20名外籍游客、6名当地船员和1名导游。

  当地一家报纸援引下龙湾所在广宁省副省长杜通(音译)的话报道,游客分别来自11个国家。

  越南通讯社公布遇难者名单。12名遇难者中11名为外籍游客,多数为年轻人,年龄在20至25岁之间,其中美国、俄罗斯和瑞典各两人,英国、日本、法国和瑞士各一人,另有一名越裔澳大利亚人。

  中国驻越南使馆领事部官员17日说,已确认当天越南游船沉没事故中没有中国公民伤亡。

  获救15人中6人为船员

  努文熊说,救援人员救出其余15人,其中9人为外籍游客,6人为船员。

  越南外交部证实,9名外籍幸存者分别来自丹麦、德国、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和瑞士。

  当地一家医院副院长江国唯(音译)说,已收治3名轻伤员。两名男伤员分别来自美国和法国,女伤员来自瑞士。

  “他们受到惊吓。”江国唯说,“接受急救后已返回酒店。”

  刘锴 李丹(新华社专稿/电)

  ■ 探因

  沉船初定事因引擎故障

  幸存美国游客乔治·福斯迈尔现年23岁,事发时与女朋友在船舱内。回忆沉船情景,他说,船体倾斜,女朋友从床上摔下。“整个过程在30秒至一分钟内,我不得不把脸凑近天花板,保持呼吸。”

  福斯迈尔随后从窗户逃出,由附近船只救起。他担心女朋友和船舱内另一名年轻女性没有逃出船舱,可能已遇难。

  当地行政长官武万辰(音译)说:“船员试图阻止水进入(船体)并向熟睡中的乘客发警报,但船进水后迅速沉没……12名遇难者全部死在船舱内。”

  游船沉没原因初步认定为引擎故障。下龙湾所在的广宁省警方正在对事故展开进一步调查,并将依法起诉事故责任人。

  刘锴 李丹(新华社专稿/电)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新华网华盛顿2月17日电(记者阳建)根据美国劳工部17日公布的最新报告,在截至2月12日的一周内,美国首次申领失业救济人数继此前一周创下两年多来新低后重新上升。

  报告显示,经季节性调整,上周美国首次申领失业救济人数环比增加2.5万至41万。更能代表趋势的首次申领失业救济人数四周移动平均值也增至41.775万。

  此前一周美国首次申领失业救济人数被修正为38.5万,为2008年7月初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大部分地区的严寒天气阻止了人们出门提交失业救济申请。

  上周美国首次申领失业救济人数的大幅反弹超出了经济学家的预期,他们此前普遍预计该数字在40万左右。

  报告还显示,截至2月5日的一周,美国全国领取失业救济的总人数为391.1万,比前一周修正后的水平小幅上升1000人。最新的经济学家调查显示,美国今年将会新增220万个净就业岗位,是去年的两倍多。

  近期美国就业市场不断显示出改善迹象,今年1月美国非农部门失业率从去年12月的9.4%下降到9%。不过,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6日表示,尽管经济增长前景更为乐观,但高失业率仍是经济的主要挑战。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人民网2月17日电 日本航天署本周宣布,正考虑将“会说话和值班”的机器女人送到国际空间站工作。这样,当宇航员们睡觉时,这个可靠的帮手就能承担起监控飞行状态的工作。据悉,这名“机器女仆”还可帮地面控制人员观察宇航员健康情况,并和地面工程师通过微博交流。

  日本方面介绍说,这个“机器女仆”将于2013年升空。届时,在太空中工作的宇航员将“多一个会说话的温柔伙伴儿”。如果一切顺利,类似的机器女仆将用来充当日本老人的“保姆”。虽然日本的“太空保姆”计划还处于研制阶段,但美国的“太空机器人”则成熟多了,并将搭乘“发现号”航天飞机前往国际空间站工作。

  美国生产的机器人具有“仿真脑袋”和手臂,因此能和宇航员使用同样工具,并承担一系列科研设备的保养工作。美国希望今后能派机器人执行类似“太空行走”这样的高难度任务。现阶段,造价250万美元的美国机器人只有上半身,因此无法离开实验室。日本科研人员表示,他们开发的机器人属于美国机器人的“升级产品”。

  美国宇航局此前曾透露,计划在三年内派一位机器人宇航员重返月球完成“插国旗行动”。这个代号为“M-项目”的登月计划采用的机器人由美国宇航局和通用汽车公司联合研制。该机器人“上半身”就是即将跟随“发现号”航天飞机前往国际空间站“清洁工”。美国宇航局现在主要任务就是让航天员熟悉机器同事的工作流程。

  据悉,美国研制的机器人名为“太空机器人2号”。它的眼睛是藏于金色头盔中的4台摄像机,其嘴里藏着一个深度感应器;大脑设置在腹部,能源系统在身上的“双肩背包”中。这个太空机器人能承担国际空间站的清洁任务,可在宇宙空间极冷、极热条件下替宇航员拿工具,处理关于有毒气体泄露、起火等紧急状况。

  今后,美国将开发更先进的太空机器人,以便替代人类前往小行星、火星或更远的星球去执行探测任务,为人类最终进入太空深处探路。(高轶军)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今晨报道,隶属于美国国务院的美国之音(VOA)16日向国会提出2012年年度预算,其中大删汉语普通话广播预算800万美元,裁员55%

  美国之音以44种语言对全球广播。在2012年度的预算中,有两种语言的广播预算遭删减,一是克罗西亚语,一是中文。其中克罗西亚语是小删,中文普通话则大幅裁员55%,广东话更全部删除。

  目前美国之音普通话广播有69名员工,依据新会计年度预算计划,将裁员38人,只剩31人;广东话广播的7名员工则全部被裁撤。

  这是美国总统奥巴马财政预算的一部分。美国之音中文部员工是在预算送达国会前夕才风闻裁员计划,听到裁员消息都非常错愕。

  美国之音员工表示,奥巴马政府可能借此向北京释出善意,借以改善双边关系,加强在国际议题上的合作。

  美国之音是上世纪90年代初加强对中国的广播,扩大中文部编制。许多台湾派驻美国的记者都陆续被高薪挖角,加入中文普通话广播行列。

  编译/记者赵展

  ●外媒评论

  “美国政府对中国广播时代终结”

  一直负责向中国传播美国声音的美国之音终止对华广播,仅保留美国之音中文网站。外媒纷纷对此事表示了关注,对于美国关闭美国之音这个美国最强有力的对华宣传机器表示惊讶。

  对此,加拿大《星岛日报》感慨道,“这将意味着美国政府对中国广播时代的终结。”

  《华盛顿邮报》在刊登题为《美国之声对中国广播削弱,而中国却大力加强世界公关》的文章分析说,中国政府大力增加对西方的宣传攻势,作为美国政府的主要宣传机器,这个时候却挥刀自殇美国之音,显示了中国政府和西方媒体对抗的消长。

  英国媒体也表示了对美国这个举措的不理解,英国BBC的评论文章并没有给出答案,反而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寻求美国这个做法的背后原因。文章称,中国正在大力对外推广本国形象宣传片,新华社卫星电视24小时不间断向美国播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在争取欧美地区的播放权。

  文章发问,这种此消彼长的现实说明了什么?是西方世界把仅余的力量集中处理本身经济问题,无暇顾及宣传?还是中国要表现大国崛起,西方声音逐渐消失?

  美国《思想者》杂志则认为,奥巴马通过关闭美国之音对华广播,来向美国人表示他新的世界宣传的策略,数字媒体是奥巴马将要转向的方向。 编译/记者张瑞杰

  ●评论员分析

  美国对华宣传策略转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评论员洪琳在今天上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之音的大幅裁员主要是因为广播这种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美国对中国的宣传力度,导致它宣传策略的一种转变。

  洪琳告诉记者,在历史上电台大幅裁员的原因大致有三种。其一是因为国家财力不支,典型的例子就是莫斯科广播电台的裁员。当时苏联解体,国家已经无力支持,所以这个全世界语种最多的电台就裁掉了大部分语种的员工。

  “另外就是美国之音在冷战后撤销对东欧、非洲一些国家的广播。”洪琳说,“因为美国已经达到了颠覆其政权的目的,所以对其广播已经没有价值。”

  洪琳分析说,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其宣传策略的转变。时代已经不同了,美国政府认识到广播这种传统的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其对中国的传播需求,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就把精力投放到网络上。

  美国并没有放弃对中国的宣传力度。“就算美国之音把所有的语种都撤掉,也不会取消对中国的宣传。”洪琳说。 文/记者赵展

  ●新闻背景

  美国之音最早是在二战期间经营的,主要向目标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二战结束后,美国之音有一段时间处于前景不明的状况。

  当时的人认为美国之音的价值已经不存在了,而且45个语种的广播开销巨大,没有必要再办下去。

  最后在194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关于美国之音的法案,也正是这项被视为“救命稻草”的法案,避免了美国之音被解散的命运。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洛根15日在开罗解放广场采访。 洛根15日在开罗解放广场采访。

今年39岁的洛根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战地记者。 今年39岁的洛根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战地记者。

  □晚报综合报道

  据外媒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女记者拉腊·洛根在埃及解放广场采访时遭暴徒围攻和性侵,目前她已返回美国接受治疗。

  不幸发生于11日。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发表的声明称,当时埃及副总统苏莱曼刚宣布总统穆巴拉克辞职,洛根和摄制组及保安人员到解放广场采访。不料在庆祝人群中,洛根和其他人员突然被大约二百名暴徒包围。

  随后,洛根和摄像师遭暴徒分开,她遭到殴打和性侵,后来被一批妇女和大约20名埃及士兵救出。目前这位女记者已经飞回美国接受康复治疗。

  洛根在2001年美国向阿富汗出兵初期以及随后的伊拉克战争中为英国GMTV采访战地新闻而出名,2002年加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据悉,她目前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首席驻外记者,也是该公司《六十分钟》时事杂志撰稿人之一。

  对于洛根遭遇的不幸,白宫发言人卡尼16日表示,这一事件无法被容忍,暴行必须被追究。 “对记者的骚扰、拘禁、暴力是无法被容忍的,这些暴徒的暴行需要被追究。这是我们一贯的立场,”卡尼说。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一只牛蛙,嘴里含着另一只体型较小的青蛙
一只牛蛙,嘴里含着另一只体型较小的青蛙

  图片中的这只牛蛙是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游泳池排水管道中发现的,一对蛙腿露在它的大嘴外面。很显然,这双腿属于另一只青蛙,惨被这个体型更大的同类捕杀。
 

  在清理泳池时,塔德·培根和卡伦·培根夫妇目睹了这只贪婪的两栖动物吞噬体型较小的同类的可怕瞬间。他们马上拿起照相机,捕捉下这一难得一见的景象。照片拍摄后不久,这只残忍的牛蛙便跳回水中,慢慢享受美食去了。
 

  现年50岁的卡伦表示:“我听到我的先生大叫‘快拿相机,你绝对不会相信我看到了什么’。走到他身边之后,我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我感到一阵恶 心,但同时又完全被其吸引。看着照片时,我仍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我一直在想这个家伙是如何将另一只青蛙吞到嘴里的。在它跳回泳池并游到池底前,我拍摄了 一些照片。”
 

  培根夫妇生活在马里兰州的帕克顿。卡伦说:“这种独特的物种是牛蛙,原产自加拿大和美国。它们会捕杀任何能够吞得下的小动物,其中包括蛇、小鸟、老鼠以及其他青蛙和蟾蜍。冬季的时候,它们会在地下冬眠,通常选在池塘和溪流附近。”
 

  牛蛙的身长通常可达到6英寸(约合15.24 厘米),一些体型较大的甚至可达到8英寸(约合20.32 厘米)。它们的腿长则可达到10英寸(约合25.4 厘米)。这种动物据信以任何能够被其捕杀和吞噬的猎物为食,其中包括老鼠、小龟、蛇、鸟和蝙蝠。捕猎时,牛蛙会抓住机会猛地扑向猎物而后将其吞入口内,如 果猎物体型较大,它们会利用前肢,强行将其吞下。牛蛙在饮食方面表现出的贪婪是出了名的,能够对所引入国家的自然生态产生戏剧性影响。(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来源:达沃斯官网) 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来源:达沃斯官网)

资料图片:美国副国务卿副国务卿威廉·伯恩斯 资料图片:美国副国务卿副国务卿威廉·伯恩斯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2月14日报道 美国高级官员周末与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进行了会谈。这是奥巴马政府在中东民众起义后开展的外交攻势的一部分。

  这场外交攻势旨在打消美国在这个地区紧张的盟国的疑虑,同时寻求与其他诸多国家就尚未成形的战略协调合作,从而缓和埃及和突尼斯的局势、使其走上通往民主的和平道路。

  白宫派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马伦和美国国务院最优秀的职业外交官、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威廉·伯恩斯前往约旦,展示美国对其另一重要盟国的支持。约旦在最近几周的骚乱中也受到震动。

  奥巴马政府的其他高官则给南亚、欧洲和中东各国领导人打电话,寻求他们的意见,并开始制订共同计划,为充满不确定性和极大危险的过渡期导航。

  美国官员说,他们已经主动向埃及各省领导人表示要提供援助,并且正在等待回应,听取他们的需要。

  一位白宫官员说,美国副总统拜登周末还单独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以及伊拉克领导人通过电话。

  法新社华盛顿2月13日电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今天展开一轮电话外交,致电包括印度外长在内的几位高官讨论埃及从独裁统治过渡的问题。

  国务院发言人菲利普·克劳利说,希拉里“致电地区和全球领导人,以就埃及问题、最近的事态发展以及未来走势达成共识”。

  克劳利说,希拉里致电希腊总理乔治·帕潘德里欧和印度外长克里希纳,与他们讨论了埃及的事态发展。希拉里还与阿联酋外交部长谢赫阿卜杜拉·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进行了电话交谈,两人讨论了“埃及问题及其对中东的影响,还有其他一些地区问题”。

  克劳利说,希拉里还与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凯瑟琳·阿什顿、英国外交大臣威廉·黑格以及巴勒斯坦领导人马哈茂德·阿巴斯进行了磋商。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的下台,美国总统奥巴马领导的政府在中东小心行事,在继续支持民主的同时,避免疏远盟友。

  德新社安曼2月13日电 在埃及人发动起义推翻穆巴拉克政权之后,美国今天向约旦保证将长期支持该国。

  这一信息是由美国副国务卿威廉·伯恩斯向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和首相马鲁夫·巴希特传递的。伯恩斯今天结束对约旦为期两天的访问。

  美国驻约旦大使馆说,伯恩斯“强调美国将坚定不移地长期致力于约旦的幸福安宁。数十年来,美国与约旦开展合作共同追求和平与繁荣”。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网站2月13日报道 美国军方最高指挥官即将访问以色列和约旦,以重申在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倒台后,美国对该地区的支持。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马伦将在今天会晤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及总统佩雷斯。

  他在前往约旦首都安曼之前还将与以色列军方将领举行会谈。他在安曼将会晤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及参联会主席马沙尔·扎本。

  五角大楼发言人约翰·柯比说:“他会探讨共同关心的安全问题,并向这两个重要伙伴国保证美国军方致力于与它们保持伙伴关系。”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第 70 页,共 9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