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英国科学家利用细菌发电 

  据国外媒体5月9日报道,英国利兹大学的科学家近日表示,细菌可以用来发电,微生物可以使用光或氢气作为燃料,结果产生电流。这种能源可以作为实际应用,清洁能源有望变得廉价。

  专家想要做的是希望能够创造出高效的生物燃料电池,这种电池将利用细菌作为发电的介质。在没有电池或不能充电的情况下,这些电池就会派上用场。利兹大学的科学家决定把重点放在细菌酶的研究上。这些分子可以使用光或氢气来产生电能,而不像其它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分子使用葡萄糖作为动力源。

  此项研究由利兹大学生物科学学院的专家拉尔斯·杰尤肯博士(Dr. Lars Jeuken)负责,他同时也是利兹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和约克大学微生物燃料电池跨学科研究中心(Interdisciplinary Center for Microbial Fuel Cells)的科学家。他说:“通过生化反应产生电信号的技术已经得到商业性使用,例如,血液中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然而,开发高效的生物燃料电池,为日常用电提供足够的电力却要困难得多。”他接着说:“主要是因为之前开发的系统只能有限地控制无机物质和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杰尤肯博士补充说,新的研究将多个研究领域的先进理念相结合,包括表面物理学、胶质和有机化学、膜生物学和电化学。他们的目标是创建可以总体控制生化反应的电极,生化反应需要在生物燃料电池内进行,使电池可以产生能量。如果这些设备可以插入到膜蛋白,那么细菌将能够使用光或氢气发电。

  在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领域,目前有一种趋势是将合成生物学和纳米工程学相结合,以获得更先进的设备。该研究团队将尝试这样做。(嘟嘟/编译)

  相关阅读

  南极冰盖融化惊人危害 或唤醒古老细菌威胁地球

  全球变暖加剧导致融冰引恶果 或令远古细菌重生

  荷兰公司研发生物荧光灯 利用细菌产生光芒(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型核磁共振扫描仪 瞥见狗狗所思所想

 牧羊犬“麦肯齐”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内 

新型核磁共振扫描仪 瞥见狗狗所思所想

  两只狗的大脑区域在期待受到奖励时会变得活跃

  此项研究的负责人、美国埃默里大学神经学家格雷格·伯恩斯(Greg Berns)说:“我们希望这能为了解狗的认知和种间交流开启一扇全新的大门。”伯恩斯描述了初步研究结果:狗的大脑区域在期待受到奖励时会变得特别活跃,概念验证显示,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内研究狗是切实可行的。

  伯恩斯一直以来都在研究人类大脑如何做决定,他说:“相比这类研究中常用的猴子,狗可能是认知研究中更好的动物模型。”对于一只猴子,站了很多人的实验室是一个陌生和不自然的环境,这可能会影响它的思维,而对于狗,与人类互动是狗的第二天性。

  当然,站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内部对于狗来说不是一种正常的体验。伯恩斯团队用了8个月时间来训练他的狗(一只名为“卡利”的2岁的狗和另一只名为“麦肯齐”的3岁的牧羊犬)戴着降噪耳罩站在机器内部静止不动。研究的问题是狗能否理解人类的命令语言,或对身体动作和手势做出回应。

  伯恩斯说:“我们最感兴趣的事情之一是:狗是怎样看待人类的?就像著名动物耳语者恺撒·米兰(Cesar Millan)所说的,我们人类在它们眼里只是一群动物吗?狗有同情心吗?狗知道自己主人是喜还是悲吗?狗大脑的哪些部分显示人类,哪些部分显示其他的狗?这可能通过声音、气味或其它方式辨别。狗爱好者都认为他们的狗懂得他们的感受。说实话,我对此还不清楚。我很想弄清楚狗究竟能听懂多少话。”

  相关研究成果将发表在新一期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One)杂志上。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型核磁共振扫描仪 瞥见狗狗所思所想

 牧羊犬“麦肯齐”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内 

新型核磁共振扫描仪 瞥见狗狗所思所想

  两只狗的大脑区域在期待受到奖励时会变得活跃

  此项研究的负责人、美国埃默里大学神经学家格雷格·伯恩斯(Greg Berns)说:“我们希望这能为了解狗的认知和种间交流开启一扇全新的大门。”伯恩斯描述了初步研究结果:狗的大脑区域在期待受到奖励时会变得特别活跃,概念验证显示,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内研究狗是切实可行的。

  伯恩斯一直以来都在研究人类大脑如何做决定,他说:“相比这类研究中常用的猴子,狗可能是认知研究中更好的动物模型。”对于一只猴子,站了很多人的实验室是一个陌生和不自然的环境,这可能会影响它的思维,而对于狗,与人类互动是狗的第二天性。

  当然,站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内部对于狗来说不是一种正常的体验。伯恩斯团队用了8个月时间来训练他的狗(一只名为“卡利”的2岁的狗和另一只名为“麦肯齐”的3岁的牧羊犬)戴着降噪耳罩站在机器内部静止不动。研究的问题是狗能否理解人类的命令语言,或对身体动作和手势做出回应。

  伯恩斯说:“我们最感兴趣的事情之一是:狗是怎样看待人类的?就像著名动物耳语者恺撒·米兰(Cesar Millan)所说的,我们人类在它们眼里只是一群动物吗?狗有同情心吗?狗知道自己主人是喜还是悲吗?狗大脑的哪些部分显示人类,哪些部分显示其他的狗?这可能通过声音、气味或其它方式辨别。狗爱好者都认为他们的狗懂得他们的感受。说实话,我对此还不清楚。我很想弄清楚狗究竟能听懂多少话。”

  相关研究成果将发表在新一期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One)杂志上。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药剂师发现中药若与常规药物混服或致命

美国药剂师凯瑟琳·乌尔布里奇。根据她的研究发现,将草药和补充疗法与常规药物混合在一起,可能将患者的生命置于危险境地。

美药剂师发现中药若与常规药物混服或致命

具有治疗功效的生姜,是一种较为流行的天然补充剂。

  美国药剂师凯瑟琳·乌尔布里奇经研究发现,如果将草药和补充疗法与常规药物混合在一起,可能将患者的生命置于危险境地。研究显示天然补充剂与广泛使用的药物混合服用将产生有害的副作用并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英国约有1000万人常把草药、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混服

  乌尔布里奇的研究发现,大蒜、生姜、贯叶连翘(圣约翰草)、绿茶等流行的补充剂能够对处方药或者非处方药的药效产生不利影响。她指出这种“混搭”对年轻人、老年人以及存在多种健康问题,需要服用大量药物的人危害最大,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健康也会因此陷入危险之中。

  乌尔布里奇曾撰写几部有关草药的著作。她指出医生需要让患者了解任何潜在风险,避免因服用天然补充剂对身体造成危害,甚至危及生命。在发表于《替代和补充医学杂志》上的研究论文中,乌尔布里奇表示:“天然并不等于安全。如果某种物质能够在人体内产生治疗功效,这种物质也会引发不利于健康的反应或者交互作用。”

  小白菊、生姜、银杏与阿司匹林等同服会有危险副作用

  根据她的研究发现,小白菊、生姜、银杏等流行的天然补充剂均含有能够降血压或者稀释血液的营养物质,但在与阿斯匹林和华法林发生相互作用时便会带来严重健康风险。目前有数百万患者服用阿斯匹林和华法林,预防心脏病发作。此外,功能饮料或者营养棒与药物混合服用也会导致危险的副作用。

  葡萄柚汁能抑制肠道中分解药物的酶的功效

  乌尔布里奇警告称,可起到降血压功效的大蒜补充剂能够对抗凝血药和用于预防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的药效产生不利影响。此外,葡萄柚汁和药物也能发生相互作用,可能抑制通常在肠道内将药物分解的酶的作用。一葡萄柚汁在体内的存在时间可超过24小时,患者在服用他汀类、抗高血压、精神病治疗药物以及万艾可(伟哥)期间不应喝葡萄柚汁。

  缬草会加强麻醉药剂的药效,贯叶连翘会让移植器官者出现排斥反应

  乌尔布里奇指出,安眠药的天然替代品缬草能够加强麻醉剂的药效,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贯叶连翘能够与免疫抑制剂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出现移植排斥反应。外科医生表示,如果患者不在手术前一两周或者术后服用血液稀释剂等处方药期间摄入草药制品,绝大多数与手术有关的副作用都可避免。(来源:每日邮报 译:Shooter 转载请注明网易探索频道)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药剂师发现中药若与常规药物混服或致命

美国药剂师凯瑟琳·乌尔布里奇。根据她的研究发现,将草药和补充疗法与常规药物混合在一起,可能将患者的生命置于危险境地。

美药剂师发现中药若与常规药物混服或致命

具有治疗功效的生姜,是一种较为流行的天然补充剂。

  美国药剂师凯瑟琳·乌尔布里奇经研究发现,如果将草药和补充疗法与常规药物混合在一起,可能将患者的生命置于危险境地。研究显示天然补充剂与广泛使用的药物混合服用将产生有害的副作用并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英国约有1000万人常把草药、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混服

  乌尔布里奇的研究发现,大蒜、生姜、贯叶连翘(圣约翰草)、绿茶等流行的补充剂能够对处方药或者非处方药的药效产生不利影响。她指出这种“混搭”对年轻人、老年人以及存在多种健康问题,需要服用大量药物的人危害最大,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健康也会因此陷入危险之中。

  乌尔布里奇曾撰写几部有关草药的著作。她指出医生需要让患者了解任何潜在风险,避免因服用天然补充剂对身体造成危害,甚至危及生命。在发表于《替代和补充医学杂志》上的研究论文中,乌尔布里奇表示:“天然并不等于安全。如果某种物质能够在人体内产生治疗功效,这种物质也会引发不利于健康的反应或者交互作用。”

  小白菊、生姜、银杏与阿司匹林等同服会有危险副作用

  根据她的研究发现,小白菊、生姜、银杏等流行的天然补充剂均含有能够降血压或者稀释血液的营养物质,但在与阿斯匹林和华法林发生相互作用时便会带来严重健康风险。目前有数百万患者服用阿斯匹林和华法林,预防心脏病发作。此外,功能饮料或者营养棒与药物混合服用也会导致危险的副作用。

  葡萄柚汁能抑制肠道中分解药物的酶的功效

  乌尔布里奇警告称,可起到降血压功效的大蒜补充剂能够对抗凝血药和用于预防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的药效产生不利影响。此外,葡萄柚汁和药物也能发生相互作用,可能抑制通常在肠道内将药物分解的酶的作用。一葡萄柚汁在体内的存在时间可超过24小时,患者在服用他汀类、抗高血压、精神病治疗药物以及万艾可(伟哥)期间不应喝葡萄柚汁。

  缬草会加强麻醉药剂的药效,贯叶连翘会让移植器官者出现排斥反应

  乌尔布里奇指出,安眠药的天然替代品缬草能够加强麻醉剂的药效,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贯叶连翘能够与免疫抑制剂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出现移植排斥反应。外科医生表示,如果患者不在手术前一两周或者术后服用血液稀释剂等处方药期间摄入草药制品,绝大多数与手术有关的副作用都可避免。(来源:每日邮报 译:Shooter 转载请注明网易探索频道)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尽管自然条件下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并不具备在哺乳动物中进行传播的能力,但如果在实验室里对其进行基因改造,所获变异病毒或可具备在人类中进行传播的能力。

  尽管自然条件下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并不具备在哺乳动物中进行传播的能力,但如果在实验室里对其进行基因改造,所获变异病毒或可具备在人类中进行传播的能力。

  科学家称,实验室事故或可导致流感病毒外泄,从而造成病毒大流行。实验室需要采取更强有力的预防措施。

  在经过数月争议之后,英国《自然》杂志于5月2日在线发表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病毒学教授河冈义裕(Yoshihiro Kawaoka)的变异禽流感病毒研究论文。河冈义裕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尽管自然条件下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并不具备在哺乳动物中进行传播的能力,但如果在实验室里对其进行基因改造,所获变异病毒或可具备在人类中进行传播的能力。

  H5N1型禽流感病毒虽具高致病性,但很难在人际之间进行传播。部分科学家由此认为,其对公共健康造成的威胁并不大。然而,由河冈义裕领导的科学团队以及由荷兰伊拉斯谟医学中心(Erasmus Medical Center)科学家罗恩·富希耶(Ron Fouchier)所领导的科学团队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若是借助基因工程将H5N1型禽流感病毒同2009年引发全球流感大流行的H1N1型病毒进行混合,二者在交换一些遗传物质,并且引发基因变异之后,所获得的混合病毒能够感染雪貂。要知道,雪貂是非常接近人类的动物实验模型,因此科学家判定,这种混合病毒也有可能在人类之间进行传播。

  出于公共安全方面的考虑,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内的许多机构此前曾多次开会商讨这些研究论文能否公开发表。不过,最终英国《自然》杂志于5月2日在线发表了河冈义裕的变异禽流感病毒研究论文,而美国及荷兰政府日前也同意富希耶发表其研究论文。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病毒学家文森特·拉卡涅洛(Vincent Racaniello)表示:“很多科学家为了读这两篇论文已经盼望了很长时间,不过好在最终相关机构和政府还是同意它们可以进行发表。”

  据悉,H5N1型病毒通常被称为禽流感,人类如果感染,致命性极高,但好在从目前情况来看,这种病毒似乎无法在人际之间进行有效传播。不过,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H5N1型流感病毒目前是人类的一大健康隐患,一旦发生大规模人际间传播将造成60%的感染者死亡,这一比例或许有所夸大,但即使是稍小的感染死亡比例,也非人类能够承受。1918年发生的流感病毒大流行,感染病毒后的死亡几率为2.5%,但即使如此,患病死亡的人类总数达到5000万人。

  尽管如今流感疫苗及治疗水平均有很大提高,但考虑到流感病毒的高传染性,仍非常难以控制,2009年及2010年爆发的猪流感病毒就是很好的例子。

  为了查明其变异个体是否具备在人群中进行传播的能力,河冈义裕带领着自己的研究团队,对H5N1型病毒的血凝素基因进行了改造。同时,因为禽流感病毒在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同其他特质的基因进行交换,并且获得新的基因表现特征,河冈义裕又将改造后的H5N1型病毒同2009年引发全球流感大流行的H1N1型病毒进行混合,从而得到了一种新的混合病毒。

  河冈义裕科研团队发现,混合病毒能够在雪貂之间进行传播,因为雪貂均被单独关在分开的笼子里,科学家认定这种病毒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通过收集H5N1型病毒的不同品种,河冈义裕发现,部分中东H5N1型病毒只需再经历一次基因变异,就能够在人类之间进行传播。对此,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病毒学家温迪·巴克利(Wendy Barclay)认为:“血凝素需要在稳定的状态下才能通过空气在人类之间进行传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

  河冈义裕发现,受到病毒感染的雪貂并未死亡,并且混合病毒的传播效率也要低于2009年H1N1型病毒所导致的流感大流行。这种新型混合病毒对雪貂的肺部伤害并不严重,并且其抵御特敏福(预防及治疗流行性感冒药物)和用于治疗H5N1型病毒疫苗原型的能力也很脆弱。但科学家尚不清楚,这种混合病毒是否能够在人类之间进行传播。考虑到雪貂是非常接近人类的动物实验模型,因此他们判定,其在人类间进行传播是有可能的。

  早在2011年8月份,河冈义裕就已将相关研究成果提交给了《自然》杂志,而与此同时,由科学家富希耶所带领的科学团队通过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实验结果,并且向《科学》杂志递交了相应的研究论文。但因担心公开这些研究成果所导致的风险因素较高,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国家生物安全科学顾问委员会(US National Science Advisory Board for Biosecurity,以下简称NSABB)在内的多个机构对是否公开发表这些论文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最终,NSABB在2011年12月份表示,这两篇论文在出版前应该进行严格审核,因为公开发表的话可能会带来公共安全方面的威胁,例如恐怖分子可以利用论文里的数据制造出具备高致命性的病毒武器等等。因而,NSABB要求《自然》和《科学》在发表这两篇论文时删减核心数据,但其要求遭到了拒绝。

  今年3月份,NSABB又召集国际病毒专家和卫生部门的代表就此事专门进行研讨,并且经评估后在3月30日表示,支持相关研究论文在修改后进行发表,而美国政府也在4月份表示同意发表这两篇论文。而在近期,荷兰政府也同意富希耶将其研究论文递交给《科学》杂志,可由后者进行公开发表。

  这些行动都说明,科学家及相关部门经过探讨协商之后,发现公布这些论文的好处要多于弊端。不过也有些病毒学家和卫生专家却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实验室的规范化操作和监管控制的问题。

  他们认为,同恐怖组织利用论文数据制造病毒武器相比,这一威胁更为直接,也更为现实。据统计,2003年至2009年这段期间,高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共发生超过100起事故,其中包括研究人员被易受感染的雪貂咬伤、丢失实验室器具和丢失病毒样本等等,这些事故均可导致严重后果。有科学家认为,1977年发生在俄罗斯境内的流感大流行可能就是因为病毒从实验室里泄露出来所致。2001年,曾在美国引发恐慌的炭疽热病毒就是出自于美国军方实验室。

  就此次围绕H5N1型变异病毒研究是否该公开的争论来看,很多科学家都忽略了实验室事故风险这个问题。然而,这些论文在公开之后,很有可能会有成百上千个实验室会对变异H5N1型病毒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解释如何避免发生病毒泄漏事故,如何避免重蹈覆辙,会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军控与防核扩散中心(Center for Arms Control and Non-Proliferation)的科学家琳恩·克罗茨(Lynn Klotz)表示:“如果有40至50个实验室在专注研究同一种病毒,病毒发生意外泄漏事故的可能性非常高。”今年1月份,克罗茨曾在《自然》杂志发表评论文章称,每年每个专注研究非典型肺炎的实验室,均有1%的可能性会外泄研究病毒,而针对H5N1型病毒的研究也是同样如此。她表示:“人为制造的风险远比自然风险要严重得多,因而,实验室需要采取更强的预防措施。”(来源:《自然》,编译:残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尽管自然条件下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并不具备在哺乳动物中进行传播的能力,但如果在实验室里对其进行基因改造,所获变异病毒或可具备在人类中进行传播的能力。

  尽管自然条件下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并不具备在哺乳动物中进行传播的能力,但如果在实验室里对其进行基因改造,所获变异病毒或可具备在人类中进行传播的能力。

  科学家称,实验室事故或可导致流感病毒外泄,从而造成病毒大流行。实验室需要采取更强有力的预防措施。

  在经过数月争议之后,英国《自然》杂志于5月2日在线发表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病毒学教授河冈义裕(Yoshihiro Kawaoka)的变异禽流感病毒研究论文。河冈义裕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尽管自然条件下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并不具备在哺乳动物中进行传播的能力,但如果在实验室里对其进行基因改造,所获变异病毒或可具备在人类中进行传播的能力。

  H5N1型禽流感病毒虽具高致病性,但很难在人际之间进行传播。部分科学家由此认为,其对公共健康造成的威胁并不大。然而,由河冈义裕领导的科学团队以及由荷兰伊拉斯谟医学中心(Erasmus Medical Center)科学家罗恩·富希耶(Ron Fouchier)所领导的科学团队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若是借助基因工程将H5N1型禽流感病毒同2009年引发全球流感大流行的H1N1型病毒进行混合,二者在交换一些遗传物质,并且引发基因变异之后,所获得的混合病毒能够感染雪貂。要知道,雪貂是非常接近人类的动物实验模型,因此科学家判定,这种混合病毒也有可能在人类之间进行传播。

  出于公共安全方面的考虑,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内的许多机构此前曾多次开会商讨这些研究论文能否公开发表。不过,最终英国《自然》杂志于5月2日在线发表了河冈义裕的变异禽流感病毒研究论文,而美国及荷兰政府日前也同意富希耶发表其研究论文。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病毒学家文森特·拉卡涅洛(Vincent Racaniello)表示:“很多科学家为了读这两篇论文已经盼望了很长时间,不过好在最终相关机构和政府还是同意它们可以进行发表。”

  据悉,H5N1型病毒通常被称为禽流感,人类如果感染,致命性极高,但好在从目前情况来看,这种病毒似乎无法在人际之间进行有效传播。不过,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H5N1型流感病毒目前是人类的一大健康隐患,一旦发生大规模人际间传播将造成60%的感染者死亡,这一比例或许有所夸大,但即使是稍小的感染死亡比例,也非人类能够承受。1918年发生的流感病毒大流行,感染病毒后的死亡几率为2.5%,但即使如此,患病死亡的人类总数达到5000万人。

  尽管如今流感疫苗及治疗水平均有很大提高,但考虑到流感病毒的高传染性,仍非常难以控制,2009年及2010年爆发的猪流感病毒就是很好的例子。

  为了查明其变异个体是否具备在人群中进行传播的能力,河冈义裕带领着自己的研究团队,对H5N1型病毒的血凝素基因进行了改造。同时,因为禽流感病毒在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同其他特质的基因进行交换,并且获得新的基因表现特征,河冈义裕又将改造后的H5N1型病毒同2009年引发全球流感大流行的H1N1型病毒进行混合,从而得到了一种新的混合病毒。

  河冈义裕科研团队发现,混合病毒能够在雪貂之间进行传播,因为雪貂均被单独关在分开的笼子里,科学家认定这种病毒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通过收集H5N1型病毒的不同品种,河冈义裕发现,部分中东H5N1型病毒只需再经历一次基因变异,就能够在人类之间进行传播。对此,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病毒学家温迪·巴克利(Wendy Barclay)认为:“血凝素需要在稳定的状态下才能通过空气在人类之间进行传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

  河冈义裕发现,受到病毒感染的雪貂并未死亡,并且混合病毒的传播效率也要低于2009年H1N1型病毒所导致的流感大流行。这种新型混合病毒对雪貂的肺部伤害并不严重,并且其抵御特敏福(预防及治疗流行性感冒药物)和用于治疗H5N1型病毒疫苗原型的能力也很脆弱。但科学家尚不清楚,这种混合病毒是否能够在人类之间进行传播。考虑到雪貂是非常接近人类的动物实验模型,因此他们判定,其在人类间进行传播是有可能的。

  早在2011年8月份,河冈义裕就已将相关研究成果提交给了《自然》杂志,而与此同时,由科学家富希耶所带领的科学团队通过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实验结果,并且向《科学》杂志递交了相应的研究论文。但因担心公开这些研究成果所导致的风险因素较高,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国家生物安全科学顾问委员会(US National Science Advisory Board for Biosecurity,以下简称NSABB)在内的多个机构对是否公开发表这些论文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最终,NSABB在2011年12月份表示,这两篇论文在出版前应该进行严格审核,因为公开发表的话可能会带来公共安全方面的威胁,例如恐怖分子可以利用论文里的数据制造出具备高致命性的病毒武器等等。因而,NSABB要求《自然》和《科学》在发表这两篇论文时删减核心数据,但其要求遭到了拒绝。

  今年3月份,NSABB又召集国际病毒专家和卫生部门的代表就此事专门进行研讨,并且经评估后在3月30日表示,支持相关研究论文在修改后进行发表,而美国政府也在4月份表示同意发表这两篇论文。而在近期,荷兰政府也同意富希耶将其研究论文递交给《科学》杂志,可由后者进行公开发表。

  这些行动都说明,科学家及相关部门经过探讨协商之后,发现公布这些论文的好处要多于弊端。不过也有些病毒学家和卫生专家却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实验室的规范化操作和监管控制的问题。

  他们认为,同恐怖组织利用论文数据制造病毒武器相比,这一威胁更为直接,也更为现实。据统计,2003年至2009年这段期间,高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共发生超过100起事故,其中包括研究人员被易受感染的雪貂咬伤、丢失实验室器具和丢失病毒样本等等,这些事故均可导致严重后果。有科学家认为,1977年发生在俄罗斯境内的流感大流行可能就是因为病毒从实验室里泄露出来所致。2001年,曾在美国引发恐慌的炭疽热病毒就是出自于美国军方实验室。

  就此次围绕H5N1型变异病毒研究是否该公开的争论来看,很多科学家都忽略了实验室事故风险这个问题。然而,这些论文在公开之后,很有可能会有成百上千个实验室会对变异H5N1型病毒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解释如何避免发生病毒泄漏事故,如何避免重蹈覆辙,会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军控与防核扩散中心(Center for Arms Control and Non-Proliferation)的科学家琳恩·克罗茨(Lynn Klotz)表示:“如果有40至50个实验室在专注研究同一种病毒,病毒发生意外泄漏事故的可能性非常高。”今年1月份,克罗茨曾在《自然》杂志发表评论文章称,每年每个专注研究非典型肺炎的实验室,均有1%的可能性会外泄研究病毒,而针对H5N1型病毒的研究也是同样如此。她表示:“人为制造的风险远比自然风险要严重得多,因而,实验室需要采取更强的预防措施。”(来源:《自然》,编译:残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英国白金汉宫的女王画廊将举办达芬奇人体解剖素描图展,这一幅便是其中之一英国白金汉宫的女王画廊将举办达芬奇人体解剖素描图展,这一幅便是其中之一
达芬奇绘制的头骨素描图与数字成像技术获取的头骨图像对比达芬奇绘制的头骨素描图与数字成像技术获取的头骨图像对比
达芬奇绘制的躯干素描图与数字成像技术获取的躯干图像对比达芬奇绘制的躯干素描图与数字成像技术获取的躯干图像对比
达芬奇绘制的脊骨素描图与数字成像技术获取的脊骨图像对比达芬奇绘制的脊骨素描图与数字成像技术获取的脊骨图像对比
达芬奇绘制的胎儿素描图与数字成像技术获取的胎儿图像对比达芬奇绘制的胎儿素描图与数字成像技术获取的胎儿图像对比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2日报道,本周,英国白金汉宫的女王画廊将举办史上最大的达芬奇人体解剖素描图展览。一生之中,达芬奇留下大量有关人体解剖的笔记和素描图,解剖素描图的精确度也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

  15世纪80年代,达芬奇从故乡托斯卡来到米兰,开始进行解剖学研究并绘制人体解剖素描。这种素描已经超出了普通绘画创作的范畴,并非在画布上混合各种颜色那么简单。他希望了解人体结构,寻找描绘人体的更理想方式。1507年,达芬奇继续进行解剖学研究。接下来的4年时间里,他成为当时最伟大的医学家之一。

  1510年至1511年冬季,达芬奇与解剖学教授马尔坎托尼奥-德拉-托雷共同就职于帕维亚大学,期间共对20具尸体进行了解剖研究。达芬奇一直计划对人体机械学进行完整论述,不幸的是,直到去世,他也未能达成这个心愿。1511年,达芬奇所能获得的用于解剖研究的尸体数量骤减。他的好友托雷最后死于瘟疫,米兰也饱受战火摧残。后来,达芬奇逃到助手弗朗西斯科-梅尔吉的乡村别墅,继续进行解剖学研究。

  达芬奇一直希望了解人体的构造以及运转机制,1519年去世时,其有关人体的论述并没有完成,科学论文也没有出版。基于保留下来的文献资料,临床解剖学家认为达芬奇绘制的解剖图精确度领先所处时代几百年,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解剖图仍能帮助我们了解人体。

  500多年前,达芬奇靠着一双手绘制了大量令人不可思议的人体解剖素描图,精确度与现代数字成像技术不相上下。在一本年代可追溯到1498年的笔记中,达芬奇绘制了一系列头骨素描图。为了绘制这些素描图,达芬奇将面部前端切掉,暴露出下面的构造。在不破坏骨骼的情况下完成切割并非易事。为了让后人了解整个过程,他还特意绘制了所用解剖刀的图画。

  英国华威大学临床解剖学教授彼得-亚伯拉罕斯表示,达芬奇人体素描图的精确度与当前任何科学画家绘制的图像不相上下。亚伯拉罕斯说:“如果你真正了解人体解剖学结构,你能够观察到头骨上的所有小洞。达芬奇绘制的解剖图拥有令人吃惊的精确度。他是一位非常细心的观察者,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他也是一位非常谨慎小心的科学家,进行了大量实验。他将实验发现付诸笔端,所绘制的素描拥有惊人的准确度。”

  亚伯拉罕斯指出,达芬奇绘制的一幅女性躯干素描精确度极高,是他对人体细心观察的结晶。素描图中,肝脏的位置距离这位女性的右侧乳房下方不远,所拥有的尺寸说明这位女性可能患有肝病。不过,这幅图像中的子宫显然是错误的,让人不免联想到母牛等动物的子宫。这种错误说明当时很难获得女性尸体,达芬奇只能利用动物解剖的发现推断人体构造。在这幅素描图的右臂上存在一个指印,应该就是达芬奇本人的。

  达芬奇绘制的脊柱素描据信是历史上第一次对脊柱进行准确描述。亚伯拉罕斯表示达芬奇准确描绘了脊骨的曲度和倾斜度以及脊椎骨之间的结构。这幅素描足以奠定达芬奇在解剖学研究史上的地位。作为一幅二维图像,它的精确度与当前的任何脊骨图像不相上下。

  除了脊骨素描外,达芬奇的很多人体解剖图都推动了解剖学研究的疆界。除了头骨外,他对人体内的所有骨骼进行了解剖研究并留下珍贵的文字记录。亚伯拉罕斯表示达芬奇是一位出色的建筑师和工程师,这些才能帮助他了解人体的构造和运转机制。他说:“这种机械学和工程学研究方式在过去五六十年的外科领域一度非常流行。”

  尽管人体解剖素描图拥有惊人的精确度,但由于处在中世纪,达芬奇无法摆脱一些观点。例如,他认为人类的生殖系统在某种程度上与植物类似。达芬奇在笔记中写道:“所有种子都有一个脐带,在种子成熟后断开。类似地,植物也有子宫和隔膜,种子在荚状子宫内发育。”在描述胎儿的素描图中,达芬奇笔下的子宫像花瓣一样打开。

  去世时,达芬奇有关人体解剖学的论述还没有完成,素描图留给他的助手梅尔吉。可惜的是,一些具有突破性的观察发现不幸遗失,例如有关血液如何流向心脏的观察发现。亚伯拉罕斯等解剖学家认为达芬奇的人体解剖素描领先他所处时代300年,精确度甚至超过19世纪的《格雷解剖学》。直到最近,3D数字成像技术获取的图像才在精确度方面超过达芬奇的双手和眼睛。(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英国白金汉宫的女王画廊将举办达芬奇人体解剖素描图展,这一幅便是其中之一英国白金汉宫的女王画廊将举办达芬奇人体解剖素描图展,这一幅便是其中之一
达芬奇绘制的头骨素描图与数字成像技术获取的头骨图像对比达芬奇绘制的头骨素描图与数字成像技术获取的头骨图像对比
达芬奇绘制的躯干素描图与数字成像技术获取的躯干图像对比达芬奇绘制的躯干素描图与数字成像技术获取的躯干图像对比
达芬奇绘制的脊骨素描图与数字成像技术获取的脊骨图像对比达芬奇绘制的脊骨素描图与数字成像技术获取的脊骨图像对比
达芬奇绘制的胎儿素描图与数字成像技术获取的胎儿图像对比达芬奇绘制的胎儿素描图与数字成像技术获取的胎儿图像对比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2日报道,本周,英国白金汉宫的女王画廊将举办史上最大的达芬奇人体解剖素描图展览。一生之中,达芬奇留下大量有关人体解剖的笔记和素描图,解剖素描图的精确度也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

  15世纪80年代,达芬奇从故乡托斯卡来到米兰,开始进行解剖学研究并绘制人体解剖素描。这种素描已经超出了普通绘画创作的范畴,并非在画布上混合各种颜色那么简单。他希望了解人体结构,寻找描绘人体的更理想方式。1507年,达芬奇继续进行解剖学研究。接下来的4年时间里,他成为当时最伟大的医学家之一。

  1510年至1511年冬季,达芬奇与解剖学教授马尔坎托尼奥-德拉-托雷共同就职于帕维亚大学,期间共对20具尸体进行了解剖研究。达芬奇一直计划对人体机械学进行完整论述,不幸的是,直到去世,他也未能达成这个心愿。1511年,达芬奇所能获得的用于解剖研究的尸体数量骤减。他的好友托雷最后死于瘟疫,米兰也饱受战火摧残。后来,达芬奇逃到助手弗朗西斯科-梅尔吉的乡村别墅,继续进行解剖学研究。

  达芬奇一直希望了解人体的构造以及运转机制,1519年去世时,其有关人体的论述并没有完成,科学论文也没有出版。基于保留下来的文献资料,临床解剖学家认为达芬奇绘制的解剖图精确度领先所处时代几百年,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解剖图仍能帮助我们了解人体。

  500多年前,达芬奇靠着一双手绘制了大量令人不可思议的人体解剖素描图,精确度与现代数字成像技术不相上下。在一本年代可追溯到1498年的笔记中,达芬奇绘制了一系列头骨素描图。为了绘制这些素描图,达芬奇将面部前端切掉,暴露出下面的构造。在不破坏骨骼的情况下完成切割并非易事。为了让后人了解整个过程,他还特意绘制了所用解剖刀的图画。

  英国华威大学临床解剖学教授彼得-亚伯拉罕斯表示,达芬奇人体素描图的精确度与当前任何科学画家绘制的图像不相上下。亚伯拉罕斯说:“如果你真正了解人体解剖学结构,你能够观察到头骨上的所有小洞。达芬奇绘制的解剖图拥有令人吃惊的精确度。他是一位非常细心的观察者,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他也是一位非常谨慎小心的科学家,进行了大量实验。他将实验发现付诸笔端,所绘制的素描拥有惊人的准确度。”

  亚伯拉罕斯指出,达芬奇绘制的一幅女性躯干素描精确度极高,是他对人体细心观察的结晶。素描图中,肝脏的位置距离这位女性的右侧乳房下方不远,所拥有的尺寸说明这位女性可能患有肝病。不过,这幅图像中的子宫显然是错误的,让人不免联想到母牛等动物的子宫。这种错误说明当时很难获得女性尸体,达芬奇只能利用动物解剖的发现推断人体构造。在这幅素描图的右臂上存在一个指印,应该就是达芬奇本人的。

  达芬奇绘制的脊柱素描据信是历史上第一次对脊柱进行准确描述。亚伯拉罕斯表示达芬奇准确描绘了脊骨的曲度和倾斜度以及脊椎骨之间的结构。这幅素描足以奠定达芬奇在解剖学研究史上的地位。作为一幅二维图像,它的精确度与当前的任何脊骨图像不相上下。

  除了脊骨素描外,达芬奇的很多人体解剖图都推动了解剖学研究的疆界。除了头骨外,他对人体内的所有骨骼进行了解剖研究并留下珍贵的文字记录。亚伯拉罕斯表示达芬奇是一位出色的建筑师和工程师,这些才能帮助他了解人体的构造和运转机制。他说:“这种机械学和工程学研究方式在过去五六十年的外科领域一度非常流行。”

  尽管人体解剖素描图拥有惊人的精确度,但由于处在中世纪,达芬奇无法摆脱一些观点。例如,他认为人类的生殖系统在某种程度上与植物类似。达芬奇在笔记中写道:“所有种子都有一个脐带,在种子成熟后断开。类似地,植物也有子宫和隔膜,种子在荚状子宫内发育。”在描述胎儿的素描图中,达芬奇笔下的子宫像花瓣一样打开。

  去世时,达芬奇有关人体解剖学的论述还没有完成,素描图留给他的助手梅尔吉。可惜的是,一些具有突破性的观察发现不幸遗失,例如有关血液如何流向心脏的观察发现。亚伯拉罕斯等解剖学家认为达芬奇的人体解剖素描领先他所处时代300年,精确度甚至超过19世纪的《格雷解剖学》。直到最近,3D数字成像技术获取的图像才在精确度方面超过达芬奇的双手和眼睛。(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总统特工买春的心理解读:冒险感最有吸引力

  美国特工处(Secret Service)近来陷入一系列买春丑闻。继两周前发生美国总统先遣人员在哥伦比亚召妓的丑闻之后,美国媒体又曝出一起美特工在外国嫖妓事件。据报道,总统奥巴马去年访问萨尔瓦多之时,特工处先遣小组曾集体买春。4月26日,美国特工处承认正在调查这起“行为不当”的事件。此外,有媒体甚至指出,美特工买春丑闻早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就有发生。无论事实真相如何,这些丑闻都引发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何这些特工甘愿冒着这么大的风险,一而再再而三的去做这么一件事情。

  实际上,研究表明,男人买春或出于多种原因,其中有些还包含有文化因素。社会对于卖淫现象的容忍能够让男人在实施买春行为时更无压力,还有些男性在对待性的态度上存在开放倾向,甚至对于有些男性而言,买春其中所蕴涵的冒险性本身对其就是一种吸引。

  波特兰大学(University of Portland)专注研究卖淫现象的社会学家马丁·蒙托(Martin Monto)表示:“对于一些男人而言,冒着风险买春能够让他们觉得很兴奋,而这一点就足以促使他们前去嫖娼。”

  通常嫖客们都不愿意谈论自己在性方面的爱好,并且考虑到卖淫活动的隐蔽性,科学家难以对嫖客的心理动向和动机进行深入研究。研究人员只能将工作重点放在性工作者身上,对她们进行采访,去了解她们为何会走向这条道路(同性性工作者因为数量过于稀少,相关研究工作更是难以展开)。

  尽管其中的研究工作面临着种种困难,就嫖客这方面而言,科学家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方面,科学家从那些被抓捕的嫖客入手进行调查;另一方面,开展大型的调查问卷,向普通人询问他们的性经验或者经历。最后科学家的出数据称,在美国大约有1%的男性每年都会招妓,而有大约6%的男性曾有过买春经历。

  考虑到很多男性因担心自己的丑事被泄露出来,在直接调查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刻意隐瞒自己的买春事实。因而有科学家认为,从那些被捕的嫖客处得到的数据才更为真实可信。西雅图跨学科科学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cientific Research)机构的研究人员德文·布鲁尔(Devon Brewer)曾针对被捕嫖客做过调查,他发现在2011年大约有2%至4%的美国男性曾进行过性交易。

  何为嫖客

  蒙托表示,尽管嫖客在整个社会群体当中只占非常小的比例,但大型的调查研究表明,嫖客与同普通男人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区别的。调查发现,在美国,同普通男性相比,经常嫖娼的男性结婚意愿要小得多(二者比例分别为59.3%和44.2%),即使成了家,他们的婚姻不幸福几率也要更高。此外,同普通男性相比,嫖客更倾向于性自由。

  蒙托还表示,因职业性质和生活环境等原因,军人比一般人更有可能去买春。美国特工处本身就是一个军事化体系,也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这个机构会频繁发生买春丑闻。蒙托称:“美国特工处出远门的机会很多,再加上特工们去的很多地方,当地性产业都非常发达,这些特工更容易把持不住。”

  研究发现,同普通男性相比,经常买春的嫖客通常都有更多的性伙伴、性活动更加频繁、婚姻大都不幸福,并且在性态度上更为开放。他们会把嫖妓当做一种生活方式。

  一些小规模的研究所得出的调查结果更加让人震惊。例如,总部位于旧金山的非营利性机构卖淫研究和教育( Prostitution Research & Education)曾在2011年做过一项调查,将101名曾有过买春经历的男性和从未嫖过娼的普通男性进行对比,二者在年龄、种族和受教育程度上相差无几。调查结果却发现,同普通男性相比,曾有过买春经历的男性工作状况通常都不稳定,有犯罪前科的人员比例更高,如果能够逃避强奸罪,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实施这种违法行为,并且会强制将非性工作者转变为自己的性伙伴。

  研究人员梅丽莎·法利(Melissa Farley)表示,很奇怪的是,在我们对嫖客进行深度调查的时候,他们会主动讲述卖淫会给自身及社会带来危害,并且所说都非常具体详细。法利称:“从总体上来看,多数男性都知道卖淫和人口贩卖都属于违法行为,并且都是有害的。他们可不会天真的以为,这些行为都是出于女性的自愿。”

  为何嫖娼

  尽管有些嫖客愿意配合研究人员进行调查,但是像法利实施的这种调查活动所得出的结论并不能代表整个买春群体。尽管如此,这些研究仍有助于解释为何男性会去买春。

  曾有嫖客这么对法利解释:“买春能够让男人得到满足,让整个世界变得有趣起来。买春就像在熟食店点餐一样,可以点这点那,可以满足一个人的不同胃口。”

  不过,蒙托则认为,男人买春的原因很好解释。他表示:“我们随便挑选出30个志愿者,然后让他们分别猜出为何男人会买春的10个最可能的原因,他们都能说出正确的答案。”也就是说,男人买春其动机很好猜测:有些男性嫖妓,要么是为了解决生理需求,要么是为了尝试和不同的女人发生性关系;有些男性是出于寂寞;还有些男性则是因社会地低下,无法同正常人一样和女性约会结婚,于是选择嫖妓。

  2006年,曾有机构在瑞典就男性为何频繁嫖妓做过调查,最终发现,男性买春的原因可归为5类,其一是有些男性本身对妓女就存在幻想,妓女所从事的肮脏交易能够让他们觉得更兴奋;其二是有些男性想尝试新的性行为,寻找新的性伙伴;其三是有些男性仅仅把嫖妓当做一种消费产品,就跟在超市选购商品一样;其四是出于寂寞,很多男性都把嫖妓当做是排遣寂寞的一种方式,这类人群大都是老人或者是身体存在残疾的人士,嫖妓成为他们和女性接触的唯一方式;最后一类是出于男人的自尊,他们认为妓女都很听话,让做什么就做什么,让他们觉得自己很“男人”。

  暴力和卖淫

  就妓女而言,她们最不愿意接待的肯定就是那些存在暴力倾向的嫖客。西雅图跨学科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德文·布鲁尔表示,嫖客的脸上也没写着“我是暴力狂”这几个字,要想把他们分辨出来无异于大海捞针。

  不过,布鲁尔建议,根据犯罪前科来判定一个嫖客是否存在暴力倾向是目前能想到的最好方法。那些有过暴力行为、强奸、偷盗行为的嫖客更有可能伤害妓女,甚至是危及她们的生命。

  布鲁尔称:“如果法律允许科学家或者警察局就卖淫活动中的暴力活动展开调查,只要抓住那些有前科的嫖客,暴力活动就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而妓女的生命安全也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就光凭这一条(犯罪前科),调查人员就能将搜索范围缩小很多。”

  不过,在哥伦比亚,即美国特工处爆出买春丑闻的地方,要相对当地妓女展开调查存在着一个非常大的困难,因为从事卖淫行业的妓女一直都在不断的流动,哪里最需求大,她们就会去哪里。法利表示:“在哥伦比亚地区,很多妓女都是拐卖过来的,这些人要么因为贫穷,要么因为其他因素才走上这条道路。不过,我们仍需就此就行调查研究。”(来源:LIVESCIENCE 译:残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8 页,共 1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