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一只色彩艳丽的科尔曼虾(Coleman's shrimp)将自己隐藏在一丛火海胆的毒刺中。
印度尼西亚,一只宝螺隐藏在一丛珊瑚丛中。
澳大利亚南部海域,一只叶海龙。
印度尼西亚,一条尖嘴鱼混杂在一堆海草丛中。这种小鱼不但色彩和形态和它隐藏的水草几乎一摸一样,它甚至还会随着水流左右摇摆,和水草和自然摆动模式一致。
印度尼西亚,一条鲉鱼隐匿在珊瑚丛中。
这是在泰国海域,同样是一条鲉鱼,这一次它藏身一片礁石之中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21日消息,大自然虽然美丽,却也是一个残酷竞争,弱肉强食之地。为了生存,所有的生物都各显神通。其中伪装就是海洋生物们非常擅长的一种策略。它们的技巧堪称精湛,如果不是专业研究人员,你几乎不可能识破它们的伪装。来自美国西海岸华盛顿州的海洋生物学家兼摄影师布兰顿·科勒(Brandon Cole)抓拍了这样一组珍贵的水下照片,向我们展示了这些小生物们五花八门的伪装策略。
布兰顿说:“我的照片展示了生物是如何将自身融合进背景的海床或海草当中去的。它们隐匿其中,难以被察觉,你根本不可能一眼看到它们。有时候你仅仅是碰巧发现它们,不过当然,你必须懂得寻找的某些技巧。打个比方说,你想找一只隐藏在珊瑚丛中的宝螺(cowriesnail),那你首先应该知道这种贝一般喜欢和哪种珊瑚混居。这样一来,你得先找到这样的一丛珊瑚,然后再开始大海捞针。这就像是在柴堆里找一根针,不过在开始找之前,你总得知道去哪一堆柴堆里找。”
可是,这些生物真的有必要长年累月的这样伪装吗?对此,布兰顿解释说:“如果想要活命,伪装就是必要的。它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获得了这样的能力。大部分这样的生物学会了和它们日常的栖息地融为一体。这样的伪装策略增加了它们躲过捕食者的几率,从而提高了了活命的机会。采用这些策略的生物通常都比较小,没有什么抵抗力,因此只有依赖伪装策略,才有生存的可能。”
布兰顿环游世界拍摄这些照片,他说:“我认为观察这种天才的伪装行为,印尼的蓝碧海峡是个好去处。那里的生物种类繁多,伪装的策略非常常见。”(晨风)
日本林野厅19日宣布,将利用东日本大地震灾区的大量倒塌木制建筑进行生物质发电。目前正准备为此在2011年度的第一次补充预算中列出3亿日元左右的额度。
根据日本政府的推测,在地震灾区,单是倒塌的住宅产生的瓦砾就有2500万吨,而其中的80%左右是木材。利用木材进行生物质发电,需要切割成长度5厘米以下的木屑,如果市町村政府和企业为利用灾区的木质瓦砾而购买相关设备,林野厅将给予补贴。
目前,日本全国约有100家生物质发电站,全部由民间企业运营。利用10万吨木屑每年就能发电1万千瓦。通过生物质发电,还有利于弥补今夏因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而出现的供电缺口。
除发电外,林野厅认为如果用黏合剂把碎木片制造成复合板材,也能有效利用这些木质瓦砾。
目前,已有6家生物质发电企业和生产复合板材的企业申请利用这些木质瓦砾。林野厅希望至少能有效利用地震灾区全部木质瓦砾的10%至20%。
些远古细胞图是用电子显微镜放大100万倍后拍摄的,然后通过染色生成令人惊异的自然生命图案。
这张图上的细胞呈菱形,中间凹陷,看起来像一张丰满性感的粉红色嘴唇。
很多这种微小细胞的直径只有0.002英寸(50.08微米),被认为出现在恐龙时代以前。
他们先用电子粒子束照亮这些微生物,然后拍摄3D照片,接着给这些细胞染色,生成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精美效果。
挑选出来的这7种不同细胞经着色被染成蓝色、紫色和绿色,形成一组非常引人注目的分子
图上的彩色物体是硅藻属,是直径仅有0.002英寸(50.08微米)的单细胞生物,据悉它们出现在恐龙时代以前。海洋学者保罗·哈格里夫斯博士与艺术家法耶·达尔林联合创作了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他们先用电子粒子束照亮这些微生物,然后拍摄3D照片。接着达尔林利用多种数码着色程序给其“染色”。达尔林家住美国罗德岛,是两个孩子的祖母,开始时这只是她的一个兴趣爱好,但是现在它已经变成她的兼职工作。
达尔林说:“拍摄一张图可能只要3到4小时,但是我需要工作长达25到30小时,才能完成一幅图的着色。这项工作令我感到着迷的地方,是我可以把黑白图片转变成像宝石一样璀璨的彩色图片,引起人们对这些微生物的注意。得知哈格里夫斯在演讲时会展示其中一些图片,我感到非常开心,他的很多听众是新学生,刚刚对海洋学和海洋生物学产生一些兴趣。我希望人们会对它们的外形感兴趣,然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找出它们是什么,以及它们的功能。”(孝文)
新华网北京4月14日电(记者 吴晶晶)记者14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获悉,在国外流失近半个世纪的珍贵化石标本——戈壁原巴克龙下颌骨经多方努力,正式回归祖国。
据介绍,1959年中国科学院与苏联科学院联合组成的“中—苏古生物考察队”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吉兰泰毛儿图地区下白垩统大水沟组所采掘了一批标本。1962年,苏联科学院古生物所借走了这批标本研究,其中就有这件戈壁原巴克龙下颌骨,后因种种原因导致该标本流失。
此次回归的戈壁原巴克龙下颌骨标本是日本恐龙漫画家岡田信幸在国际某化石市场购买所得。经中科院古脊椎所、日本福井恐龙博物馆相关人员的积极引荐、协调,并在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的大力协助下,岡田信幸先生同意将该标本无偿捐赠回给古脊椎所。
据了解,中国化石资源丰富,但近年来有大量化石标本流失到国外,给中国古生物学研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国内外古生物学界多次强烈呼吁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并呼吁学术刊物或具良知的个人抵制非法出境化石标本的研究、发表。中国于2010年9月颁布了《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并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从国家法制层面上加大了古生物化石这一珍贵自然历史遗存的保护力度,同时努力追缴非法出境的化石标本。在中国政府和相关专家的努力下,近年来一批珍贵化石回归祖国。
中科院古脊椎所相关专家表示,此次回归的戈壁原巴克龙下颌骨标本,是中国再一次迎回的流失在海外具重要科研价值的化石标本。这是对多年来中国古生物学者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付出努力的肯定和鼓舞,对国外机构或者个人积极归还从中国非法出境化石标本也是一种鼓励。
工作人员正在辨认苍蝇
诱蝇笼
自贡市共设有35个监测点,负责对苍蝇蚊子的收集
昨日,在自贡的农贸市场、住宅小区、餐饮店周边,活跃着一群市民眼中的“神秘人”,他们捉苍蝇、逮蚊子,还对它们冷冻、分类……原来,是自贡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在对多种病媒生物进行专业监测。
看起来好玩过程很辛苦
“啪”的一声,随着汇东区一餐馆工作人员李师傅手起拍落,一个振翅飞舞的苍蝇被拍成了“肉饼”,正当李师傅再接再厉用苍蝇拍对准下一个“目标”时,一个“神秘人”阻止了他:“别打,留着它,我们有用。”
“我们都是直接把苍蝇打死,还没见过有人活捉苍蝇的。”李师傅很是纳闷。
原来,这些“神秘人”是收集苍蝇的疾控中心工作人员。
疾病控制2科副科长肖崇堃说,这项工作并不像旁人想得那么“好玩”,相反特别辛苦。
全市监测点一共有35个
从今年3月至11月,该市疾控中心监测人员每月都会对苍蝇、蚊子进行一次取样监测。
肖崇堃介绍:“我们在城里有15个点对苍蝇进行监测;而蚊子的监测点主要设在农村,有20个。”
每个监测点必须按时放置捕捉工具,按时回收;到了实验室,还要把苍蝇、蚊子进行冷冻,然后分笼收集,一只一只地辨认分类。
笼子捉苍蝇比杀虫剂强
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走进自贡市疾控中心实验室,一个绿色网状笼子放在实验台旁边,它的样子看起来像一盏“孔明灯”。
“它其实是一个专门捕捉苍蝇的工具,名为‘诱蝇笼’。”肖崇堃说,利用这个工具活捉苍蝇,比直接用杀虫剂更管用。“只要苍蝇飞进去,绝对出不来!”
“一般是上午9点放笼,下午4点收笼。”肖崇堃说,他们监测的场所包括农贸市场、绿化带、住宅区和餐馆酒店四大区域,主要是收集苍蝇,根据所监测区域捕捉到的苍蝇数量,来测算该区域的苍蝇密度、种类等指标。
监测病媒生物严防疾病传播
自贡市疾控中心主任李群说,鼠、蚊、蝇和蟑螂等病媒生物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的传染病。该市疾控中心为此启动了此项病媒生物监测工作,为了系统监测掌握这些病媒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消长变化资料,以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防制方案,达到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的目的。
截至目前,该市疾控中心尚未发现一例因病媒生物(苍蝇、蚊子、老鼠、蟑螂等)传染人体引发的疾病病例。
文/图华西都市报记者罗暄
听!恐龙来了,趁它没发现,快逃!”如果这句话出现在1亿多年前,请不要惊讶:哺乳动物的耳朵比爬行动物灵敏得多。今天凌晨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中国古生物学家的论文,揭示了这一进化的奥秘:两块“下岗”的下颌关节骨,在中耳重新“上岗”后,造就了哺乳动物的灵敏听力。
哺乳动物中耳有三块听小骨,而爬行动物只有一块。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听骨是一裂为三了,还是“拉人入伙”了?论文作者、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孟津说:“以前,科学家从胚胎发育过程中认识到,哺乳动物中耳中,有两块听骨是由爬行类下颌中的关节骨、前关节骨等演变后进入中耳的。”而两年前出土于我国辽西的一只沉睡了1.2亿年的真三尖齿兽化石,为这一认识提供了古生物学的新证据。
孟津告诉记者,比起现生哺乳动物的听骨,这只小兽的下颌关节骨虽然已经脱离了下颌的齿骨,但个头还有点大,但已与听骨非常接近。同时,它还连接在骨化的麦氏软骨上,尚未完全进入头骨——这是非常难得的发现。由于软骨在化石中难以保存,动物死亡后,会随肌肉等一起腐烂消失。因此,尽管早在1870年,古生物学家就在化石上注意到了麦氏软骨生长的沟痕,却不知道那到底是肌肉、神经,还是血管留下的。而现生哺乳动物的麦氏软骨只存在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待下颌骨发育完成后,就自动消失了。
孟津说,这只生活于早白垩纪的小生灵,恰巧具有骨化了的麦氏软骨——它能变成化石,并保存了下来,向古生物学家展示了进化中的哺乳动物中耳系统。
关节骨从下颌“下岗”,成就了哺乳动物听力的进化,在自然界中赢得了更多的生存资本。研究发现,早在白垩纪,哺乳动物就能听到54兆赫的高频声音,而爬行动物、鸟儿的“听域”上限却只有10-12兆赫。在恐龙不可一世的白垩纪,弱小的哺乳动物只能在多数恐龙呼呼大睡的夜间出动觅食。灵敏的听力,无疑是哺乳动物捕猎和逃生的必备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