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细菌感染、压力、不良的生活习惯……到底哪个才是导致人类患上胃癌的“元凶”?10日,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根据最新研究成果给出了答案,该所科研人员在胃癌分子病理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发现一种蛋白酶受体的缺失才是导致胃癌的主要原因。

  中国是胃癌的高发区,每年新发现约40万胃癌患者,占世界胃癌发病人数的40%左右,胃癌病人死亡率更是欧美发达国家的4-8倍。此前,医学界一致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生活中情绪压力,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喜好熏烤、高盐、辛辣食物及酗酒,都会破坏和损伤胃粘膜,造成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导致胃癌发生的高风险。但具体原因并不清楚。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云与张勇、余国宇博士等科研人员研究发现,蛋白酶激活受体4(PAR4受体)广泛表达于胃粘膜中,其在胃粘膜保护和损伤修复、胃癌发生中的具有积极作用。科研人员进一步与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合作,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临床病理学研究技术发现胃粘膜损伤修复的“中介”――PAR4受体在胃癌病人中显著性下降,其缺失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低分化程度相关;PAR4受体基因启动区超甲基化是引起该受体表达缺失的主要原因,揭示不良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等在胃癌发生中的重要致病诱因。

  科研人员表示,上述结果为深入解析人胃粘膜保护、损伤修复和胃癌发生的生理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线索,也为临床胃癌病理进程及预后检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记者 杨洋 张刚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华网北京6月8日电 (记者赵超)《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日前发布。根据纲要,“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建立贫困残疾人生活补助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纲要指出,“十二五”残疾人社会保障的主要任务是: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稳定的制度性保障;城乡残疾人普遍按规定加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逐步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范围,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根据规划,我国将把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靠父母或兄弟姐妹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单独立户的,按规定纳入低保范围。提高对低收入残疾人的生活救助水平。地方可对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困难残疾人家庭和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给予临时救助。同时,对城乡流浪乞讨生活无着的残疾人按规定给予及时救助和妥善安置。

  “十二五”时期,有条件的地方将开展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试点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将对重度残疾人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残疾人家庭环境无障碍建设和改造、日间照料、护理和居家服务给予政府补贴。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7)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端午将近,近几年因为申遗、抢注等问题,端午节常常成为热门话题。然而在另一方面,除了海吃粽子之外,端午节原本的许多风俗,却已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而逐渐远离现实,这些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恐怕将真的成为“遗产”。清华大学教授刘晓峰说:“传统节日并非不能融入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是,能否找到适合现代人生活的风俗和形式”。

经典诵读

●午日以兰汤沐浴。《大戴礼记》

●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东汉《风俗通》

●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岁时广记》

●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李斯

端午:从时令开始

在传统社会中,端午节是一个很特殊的节日。很多人觉得端午是纪念屈原的,是纪念这个那个的,其实都不是,它的发端,最初是和时令有关,这也是农业社会节日形成的一种重要渠道。

端午节有很多别名,其中一个叫做五月节,我觉得这个名字叫出了端午的魂儿,它是时令的节。中国有一个重数节日的序列,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这个序列之中,端午处于中间。五月之前,天地节令从冬至春,从春至夏,是万物从复苏到生长的过程,五月之后,逐渐生长到旺盛的顶点,转而从生到杀,中国传统中认为秋天是杀的时令,所谓肃杀,“我花开后百花杀”,处决犯人也在秋天,叫“秋决”。中国人讲究阴阳的平衡转换,而端午,恰恰就是这个阴阳的平衡点和转换点,这就注定了端午节在传统社会中的特殊性。

端午节的起源说法特别多。其实在节气、节日发源之初,中国还没有天下一统,书还没有同文,车还没有同轨,那个时代的中国,并不是一个文化,而是有很多的地域文化,它们有相似性,也各有不同,所以尽管都围绕着阴阳转化的中心,但风俗各有不同。后来天下一统,很多地方的风俗汇聚在一起,互相融合,有的丢弃了,有的融会一炉,内容就特别丰富,所以它是一个复合型的节日,这也正是它精彩的地方。

屈原:怎么成了端午代言人

屈原是端午节的一个标志性人物,而且象征性非常强烈。在传统节日中,这样的情况很少见。其实节日中有代表人物,甚至以人物事件而成为节日的并不少,比如寒食节中的介子推,七夕的牛郎织女,三月三中死了三个女儿的那个人,都是类似的情况,端午也非屈原一个人,还有伍子胥,汉孝女曹娥,甚至后来的秋瑾等等,但是论人物和节日联系之深,流传之广,影响力之大,还是屈原。很多节日中的人物,其影响力都在逐渐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生存方式的变化而逐渐变淡,唯独屈原,历久弥新。

其中的原因,第一个是屈原本身。《史记》里说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他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是中国身怀治国平天下之志的士大夫的典范,但是他不被信任,反而受到迫害和排挤,这样的人在后来当然有很多,但是不要忘了,屈原所在的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那时候的国不是中国,我们都知道屈原的国是楚国,而那个时代,诸侯国林立,仁人志士们合纵连横,到处寻找明君,所谓“君不正则臣投外国”,如孔子一般,他们忠诚的是整个天下,是周天子,而不是诸侯国。但是屈原不是,屈原说“狐死首丘”,他实际上是对故国家园无限忠臣,宁可怀沙自沉,也不去国离乡。在当时屈原的精神可能和别的士大夫格格不入,但是在大一统之后,中国历经无数次危难,外民族入侵,特别是1840年以来,局面更加危急,所以他的精神就尤为可贵了,可以查查民国至今的小学教材,少有不选屈原作品的。

发表在栏目: 文化


荧光小蘑菇:24小时绽放黄绿光芒

  这种蘑菇生活在巴西圣保罗附近的森林中,可以全天24小时发出荧光。荧光小蘑菇身上带胶质,会发出灿烂的黄绿光。加上它,全球150万种物种中,能发出生物荧光的真菌类物种达到了71种。


达尔文树皮蜘蛛:编织全球最大网

  这种蜘蛛编织的蜘蛛网遍布河流、小溪和湖泊。达尔文树皮蜘蛛可以编织2.8平方米的蜘蛛网,比任何其他物种编织的环状网络都要大,它们吐出的蛛丝要比杜邦公司生产的凯夫拉纤维牢固10倍,是已知最牢固的生物材料。


泰坦尼克食锈菌:钢铁克星

  研究者在泰坦尼克号锈迹斑斑的残骸上发现了食锈菌的踪迹,这些食锈菌会黏附在钢铁和锈斑表面,借助其他微生物的帮助,吞噬沉船的金属。如果一直腐蚀下去,这些细菌会将泰坦尼克号吞噬得一干二净。研究者认为,这些细菌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其他一些海底沉船会被分解。


金斑蜥蜴:低调巨人

  这是一种皮肤带有金色斑点的蜥蜴,其躯体长达2米。金斑蜥蜴生活在菲律宾吕宋岛附近的森林中,科学家认为,虽然金斑蜥蜴全身金光闪闪,但因为它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树上,所以才一直没被发现。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从红色遵义归来,虽然身体已脱离那片土地,但心依旧处在那个特殊的、不同于京城的氛围里。她叮嘱着我,警示着我,让我不安和奋进。作为一名文学老兵,我用红色的历史和革命诉求,一再审视、打量自己,今后该怎么写?文化传统乃至诗歌传统该怎样继承?又如何创新?才会使我们笔下的诗跟上时代的节拍,被广大的民众所接受,成为激励心灵、抚慰心灵的良药,这些是我当下的思考。

首先我想到,文学只创造一种营养,叫高尚。只此一种,别无二致。文学的高尚品格,我以为是一个千古不衰的传统。这个高尚品格所涵盖的引领精神、启悟精神、真善美精神及正义、怜悯、博爱、施善……都是非常好的传统。我们不论身处何种时代,只要有人类生存,文学的这种营养不可缺失。即便在当下,物质丰富了,生活现代化了,但不应有“神马都是浮云”的消极和不屑,更不应该被物欲横流所俘虏。让人们有尊严地生活,充满希望地生活,奋发地生活,这也许是文学的责任。

诗人有四种精神不能丢。骨气:主正义,伸正气;品格:品正乃格高,品高乃诗高,慈悲善怀;超越:舍小我,张大我,融入社会主流,天人合一;担当:诗人不是救世主,但他是大众的眼睛,诗人用个性话语营造形象,展示意境,指点迷津,导向光明。诗人要站在人类精神高地上,关注人间疾苦,人民福祉,人类命运。切记脚下的土地。

诗人有三种营养不能缺。铁:铁是正气、骨气,铁是尊严、自重。钙:钙是生活。是饱含辛酸苦乐年华的民众心态,是强烈的时代精神下的生活氛围,是时代特色的油盐酱醋茶背后的未来意义指向。乳:乳是传统,是中华文化之根。缺母乳的孩子不健康,拒绝传统的诗人是不健全的。

最后我要说的是生活。拥有浓厚的生活,这是一切文学作品应有的传统。作为进入文学作品中的生活,不是抓一把就是,而是提炼后的精彩,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有的诗人误以为“我”即生活,不出高楼就有生活,所以,门把、衣扣、内衣、胸罩,都可以写成诗推向社会,大错特错了。毛泽东在《讲话》中告诫我们,一定要深入生活,而且深入火热的生活,熟悉人、熟悉历史,熟悉风俗习惯,做一位有出息的文艺家。道理很简单,生活是文学之母、创作之根。我呼吁“让诗下楼,接地气”,让诗人充实起来,让诗坚挺起来。

发表在栏目: 文化
 金矿深处发现的新型蠕虫是迄今已知生活在最深处的动物 金矿深处发现的新型蠕虫是迄今已知生活在最深处的动物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6月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一项最新研究称,科学家已经在地下数英里处发现一种“魔鬼蠕虫”,这是有史以来发现的生活在地球最深处的动物。

  这种最新发现的线虫名叫Halicephalobus mephisto,给它起这个名字的部分原因是因为《浮士德》中的恶魔名叫Mephistopheles,这一发现表明我们的脚下存在一个新的生物圈。科学家在深达2.2英里(3.6公里)的地下发现这种新蠕虫之前,很少知道有哪种线虫能生活在几十米深的地方。此前人们只知道这个深度存在微生物,也许这些生物体正是这种体长0.5毫米的蠕虫的食物来源。

  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的地球微生物学家、论文联合作者图里斯·昂斯托特说:“它听起来似乎很小,但是对我来说,这就如同在安大略湖里发现了一头鲸。这种动物比它们捕食的细菌大几百万倍。” 昂斯托特和比利时根特大学的线虫学家盖坦·伯根尼耶首次在南非金矿的深处发现H. mephisto。但是最初该科研组并不清楚这种蠕虫是由矿工带下去的,还是岩石里本来就有的。

  为了找出答案,伯根尼耶用了足足1年时间在矿井深处沿水脉收集样本,过滤它们以寻找水栖线虫。他在几块在矿井深处收集到的岩石里找到这种蠕虫时,总共已经过滤了8343加仑(31582升)水。另外,该科研组还发现了H. mephisto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好几千年的证据。他们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对这种虫子栖息的水体进行检测,发现H. mephisto出现在3000到1.2万年前,这表明这种动物通过进化,已经适应了这种高压和高温的特殊环境。

  昂斯托特说:“这一发现或许对像伯根尼耶这样的线虫学家来说实属意料之中,但是它确实令我大吃一惊。多细胞生命的分界线已经延伸到地球更深处。”他希望这种新型蠕虫能激励其他人在最极端的环境(包括地球和其他地方)下寻找复杂生命体。“人类通常认为,只有细菌能生活在火星等行星的地表深处。这一发现说明,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我们不能排除在那里寻找小绿蠕虫,而非小绿细菌的想法。”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6月1日的《自然》杂志上。(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7月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家奥利维尔-拉姆波特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对2008年发现于秘鲁沙漠的新鲸类化石展开了细致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鲸鱼生活在距今1300万年前的浅水中,牙齿长达36厘米,或以其他鲸类为食。

  1.向须鲸展开攻击

向须鲸展开攻击(图片提供:C. Letenneur, 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 Paris, France)
向须鲸展开攻击(图片提供:C. Letenneur, 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 Paris, France)

  在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家绘制的艺术想象图中,一种新类型的抹香鲸向须鲸展开攻击。这种抹香鲸被命名为“麦尔维尔鲸”(Leviathan melvillei),生活在距今1300万年前。麦尔维尔鲸以《白鲸记》的作者、美国著名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名字命名。麦尔维尔鲸是一种食肉鲸鱼,与迄今已知体型最大的鲨鱼生活在一起,体长约为60英尺(约合18米),其体型与现代雄性抹香鲸不相上下。

  相比之下,现代抹香鲸主要以乌贼为食,而麦尔维尔鲸巨大的牙齿(有些长度达到36厘米)表明,这种庞然大物曾捕食更为强悍的猎物,包括鲸类的近亲。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家奥利维尔-拉姆波特(Olivier Lambert)说:“这可能是一种非常强悍和可怕的海洋生物,所以,它符合麦尔维尔在《白鲸记》中对龙王鲸的描述。”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

  2.发现麦尔维尔鲸化石的遗址

发现麦尔维尔鲸化石的遗址(图片提供:G. Bianucci, Universitá di Pisa)
发现麦尔维尔鲸化石的遗址(图片提供:G. Bianucci, Universitá di Pisa)

  在这张未标明日期的照片中,科学家正对在秘鲁伊卡城附近沙漠找到的岩石展开研究,岩石中含有麦尔维尔鲸化石。同利维坦海怪一样可怕的是,麦尔维尔鲸与巨齿鲨(Carcharodon megalodon)或许还是竞争对手,这种鲨鱼与麦尔维尔鲸生活在同一时期和同一地区。巨齿鲨是有史以来生活在海洋中的最大鲨鱼,可能曾为争夺其他鲸鱼与麦尔维尔鲸展开激烈争夺。

  拉姆波特说:“它们或许也会展开你死我活的争斗。”如果这两种庞然大物产生摩擦,孰胜孰负实难预料。他说:“很显然,它们都可能攻击对方的幼仔,但成年之间的较量结果实难预料。”200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巨齿鲨拥有迄今地球上所有已知生物中最强大的咬合力——足以将一辆小轿车撕成碎片。拉姆波特指出,他们尚未对麦尔维尔鲸做过咬合力测试。

  3.包含麦尔维尔鲸化石的岩石

包含麦尔维尔鲸化石的岩石(图片提供:G. Bianucci, Universitá di Pisa)
包含麦尔维尔鲸化石的岩石(图片提供:G. Bianucci, Universitá di Pisa)

  科学家在这些岩石中发现了麦尔维尔鲸的头骨和下颌骨化石。荷兰鹿特丹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克拉斯-波斯特在2008年的一次探险活动中发现了这些史前鲸鱼化石。拉姆波特说:“我们知道这是一种大型动物。当我们看到其巨大的牙齿,我们就清楚它不可能是须鲸,结果验证了我们的判断——它是一种庞大的抹香鲸。”须鲸没有牙齿,利用称为鲸须的毛发状结构去滤食磷虾和其他浮游生物,驼背鲸和蓝鲸都是这个家族的成员。

  4.麦尔维尔鲸曾经生活的泻湖

麦尔维尔鲸曾经生活的泻湖(图片提供:G. Bianucci, Universitá di Pisa)
麦尔维尔鲸曾经生活的泻湖(图片提供:G. Bianucci, Universitá di Pisa)

  在这张照片中,拉姆波特研究小组的一名成员站在发现麦尔维尔鲸化石的沙漠的沙丘上。拉姆波特及其小组认为,这片一望无际的秘鲁沙漠曾经是一个像泻湖一样的水体的底部,水体很浅,里面生活着多种鲸鱼、海豚、鼠海豚、海豹和鲨鱼。拉姆波特在谈到麦尔维尔鲸时说:“那里存在着这种动物的丰富食物。”

  科学家认为,麦尔维尔鲸就像现代逆戟鲸一样伏击猎物。不过,与必须合作才能捕食到大型猎物的逆戟鲸不同的是,麦尔维尔鲸单枪匹马就能轻松捕获其他鲸类。拉姆波特说:“我们认为,凭借如此强有力的咬合力,这种鲸鱼单枪匹马亦可捕捉大型猎物。”

  5.能装下人的头骨

能装下人的头骨(图片提供:G. Bianucci, Universitá di Pisa)
能装下人的头骨(图片提供:G. Bianucci, Universitá di Pisa)

  这张图详细说明了麦尔维尔鲸的头骨和颌骨结构,其上下颚都有巨大的牙齿,足以放下一个人。相比之下,现代的抹香鲸牙齿更小,而且主要集中于下颚——这是为适应捕食乌贼所做的改变。美国纽约理工学院鲸鱼进化专家乔纳森-盖斯勒(Jonathan Geisler)说,麦尔维尔鲸的特征表明,“海洋食肉动物确实进化拥有了超大的体型。”

  盖斯勒没有参与拉姆波特的研究。他指出,麦尔维尔鲸以其他鲸鱼为食的说法确实“是不错的推理,但是,要想真正证明这一结论,我们必须要找到有麦尔维尔鲸咬痕的其他鲸类的骨骼。”盖斯勒最后表示,或许能从博物馆的收藏中找到像这样的鲸类化石。(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这个颅骨样本被称作Stw 53,它有助于激发人们讨论有关这个新人种的名字问题。
这个颅骨样本被称作Stw 53,它有助于激发人们讨论有关这个新人种的名字问题。(图片提供:Darren Curnoe)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5月31日消息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虽然最新确定的树居人(Homo gautengensis)可能是一种残暴的小型树人,但研究证实,它是人类的家族一员。论文作者达伦·克诺表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它们可能已经会使用工具,甚至会使用火。

  研究人员在南非豪登省史特克方登石洞(Sterkfontein Caves)里发现了一些距今200万到80万年的颚骨、牙齿和其他骨骼等化石碎片,从而确定它们是新人种。据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人类学家克诺说,虽然目前只找到大约6个个体的一些化石碎片,但是科学家认为,直立行走的树居人站立时身高有3.5英尺(1米),体重大约是110磅(50公斤)。

  与现代人相比,这种新确定的人种拥有更长的胳膊、像黑猩猩一样更加突出的脸、更大的牙齿和更小的大脑,不过它们的脑容量足以进行语言交流。克诺说:“尽管从这些迹象来看,树居人已经拥有自己的语言,但是与我们的语言相比,它们的语言非常简单,没有复杂的语气和语法。”

  是人类但非能人

  克诺表示,尽管科学家认为树居人(或称“豪登人”)是最早的人类,但是它显然在进化时间轴中出现得太晚,不是我们的直系祖先。“直立人等体型更大的类人,可能是我们的祖先,它们的发现时代,有些跟树居人相同。”这说明直立人的祖先比树居人直立行走的时间更早。类人或称原始人是人类、人类的祖先及其旁系亲属的统称。

  此外克诺注意到,在东非发现的人类化石,大约比树居人早30万年,而且到目前为止它们还没被归类。他说:“恕我直言,我至今仍不清楚在人类进化时间轴里,哪个人种是我们的直系祖先。”尽管树居人看起来不像是我们的直系亲属,不过它可能具有人类特征。

  克诺表示,他发现的40个特征,显然都可以把这种两足动物与更像猿的人类祖先南方古猿区分开。这些特征包括,与南方古猿相比,树居人长着“更小的脸、细长的牙齿和更小的咀嚼肌及颌骨。”

  几十年来,包括克诺在内的科学家一直认为,目前发现的这些树居人化石,是能人留下的。能人可能在200万到150万年前出现,它们曾被普遍认为是最早的人类。不过克诺说:“对南非人类记录进行14年的研究后,我认为我们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树居人是新人种。”

  树居人是与能人不同的人种,而且出现时间更早。与能人相比,首先树居人的大脑更小,可能体积只有现代人的三分之一。除此以外,这种新人种还拥有更小的牙齿和颌骨。这或许能说明它们具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树居人偶尔生活在树上

  克诺表示,虽然树居人可能主要生活在地上,但是有证据证明,这种人类偶尔也会生活在树上。内耳平衡器官的化石迹象显示,“它们的生活方式比较复杂,有些个体经常生活在树上,其他一些则喜欢生活在陆地上。”他注意到,目前在大猩猩和生活在森林里的狒狒身上,这种行为相当常见,雌性往往比雄性更爱爬树。

  科学家在树居人化石的附近还发现了石器和使用火的迹象。在沉积层里发现的与树居人有关的最完整的人类祖先颅骨化石是Stw 53,它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发现的。树居人可能利用石器割肉和砸断骨头,获得骨髓,除此以外,它们或许还用石器进行挖掘工作,获得可以食用的植物。

  Stw 53颅骨上的砍痕显示“它不是被同类吃掉的,就是宗教仪式的牺牲品”。克诺表示,在相同洞穴发现的被烧过的傍人属(Paranthropus)的骨骼上的痕迹说明,“类人也是树居人的食物来源”。不过树居人并不只吃肉食。这种新人种的牙齿,显然说明它适于吃那些需要大量咀嚼的植物。该研究成果不久将发表在《HOMO》杂志上。

  找到缺失的一环

  发现这个新人种的地方被称作人类摇篮,最近宣布的南方古猿也是在这里发现的,据说它是类猿南方古猿和第一批人类之间“重要的一环”。但是克诺表示,这项最新研究令人们对南方古猿的发现产生怀疑。新发现的南方古猿的大脑很小,臂膀很长,跟猿的一样,而且腕关节也适于在树上生活,尽管两种生物都生活在同一时期,而且在相同地区,但是“它比树居人更加原始”。

  如果南方古猿与这个新人种生活在同一时期,那么前者“是人类祖先的可能性更小”。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协会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佛瑞德·斯普尔也认为,树居人和南方古猿的说法相互矛盾。他注意到,事实上一个研究南方古猿的科研组也同意Stw 53是比南方古猿出现时间更早的头骨。也就是说,树居人也许根本不是人,只是一种类猿南方古猿。

  斯普尔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但他表示,多年来专家们一直对Stw 53感到困惑不解。首先,“没有足够的骨骼保护可以使它的颅骨发生如此改变”。此外,确定南非类人化石的年代,比确定东非化石的年代更困难。“因为东非有很多火山灰层,你可以借助它确定化石的年代。”这个“奇怪的样本”跟目前已知的其他类人颅骨样本并不相符,这可能说明它是一个新人种。但是,这个新物种到底是人类还是南方古猿呢?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克诺说:“发现这个新物种的真正意义,是它显示了我们的进化树是多么复杂、多么枝繁叶茂。同一时期有很多不同种类,直到最近仍是这种情况。”至于树居人,克诺表示:“我的同事们将决定它是不是新品种,并决定是否会在他们的研究中使用这个名字。最终历史会为我们做决定。” (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智力沙漠儿童木乃伊(图片提供:B. Arriaza)
智利沙漠儿童木乃伊(图片提供:B. Arriaza)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4月2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在智利环境恶劣的北部沙漠地区的卡玛罗纳斯谷,人们发现了世界上一些最为古老的木乃伊。根据智利进行的一项新研究,这些木乃伊可能死于砷中毒。木乃伊毛发分析结果显示,卡玛罗纳斯谷的饮用水中含有数量较高的砷,这种致命毒素可能毒死了几百年来一直生活在沿岸的Chinchorro 人。他们至少从7000年前就遭受砷中毒。

  研究领导人、智利德塔拉帕卡德阿里卡大学的伯纳多·阿里扎表示:“卡玛罗纳斯谷地区的水源被砷污染,我认为这些古人由于饮用高砷含量的水一直暴露在有毒环境下。” Chinchorro 人并未意识到他们一直在摄入这种无味并且看不见的有毒物质,他们患有皮肤癌、肺癌、膀胱癌、肾癌并遭受因长期暴露在砷环境下导致的其他严重健康问题。

  死后,一些砷中毒不幸者的尸体被制成木乃伊,他们的器官被摘除而后填入土和芦苇。大约7000年前,Chinchorro 人便开始对尸体进行木乃伊化处理,是已知第一批懂得这项技术的古人。值得一提的是,Chinchorro人在制作木乃伊时并不考虑社会地位这个因素,除了成年人外,孩子甚至于胎儿都获得这种待遇。

  根据阿里扎的推测,胎儿和新生儿尤其容易受到砷中毒影响。在卡玛罗纳斯谷地区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木乃伊便是胎儿和婴儿,高流产率可能促使Chinchorro人对尸体进行木乃伊化处理。砷中毒的威胁并没有因为Chinchorro人的不幸遭遇成为过去。目前,卡玛罗纳斯谷饮用水中的砷含量仍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安全标准的100倍。阿里扎说砷污染迫使当地居民到别处取水。

  卡玛罗纳斯谷气候干旱,此前曾在这里的5个不同地区发现46具古代木乃伊。阿里扎及其同事对这些木乃伊的样本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一些木乃伊是在大约公元前1700年后埋葬的,由于干燥的气候被自然保存下来。根据研究发现,十分之九的Chinchorro木乃伊——年代从7000年前到600年前——每克头发中的砷含量超过1微克,如此高的含量足以导致健康问题。在一些地区,饮用水中的砷含量更高。研究发现刊登在最近出版的《考古学杂志》和《微量化学杂志》上。

  类似砷这样的金属元素在卡玛罗纳斯谷以及周围火山坡较为常见。这些有毒金属被季节性融雪水冲入河流,而河流正是生活在下游的人的水源。进入人体后,砷不断在头发和指甲中的角蛋白组织堆积。这也就是为什么木乃伊的头发保存了主人生前曾暴露在高含量砷环境下的记录。

  阿里扎指出,研究发现同样揭示了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前的古人一些生活情况。一些木乃伊生前曾生活在砷含量相对较低的地区,但木乃伊的砷含量却较高,说明Chinchorro人因结婚等因素四处迁移,最远迁移距离达到60英里(约合100公里)。(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三, 21 4月 2010 15:04

华夏地理:中国沙漠的速度

在甘肃省中部的民勤县,一位农民开着拖拉机穿行在沙尘飞扬的路上。民勤县位于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地表水早已在这片被毁坏的土地上枯竭,滥用地下水使全县95%的土地变成了沙漠。
在甘肃省中部的民勤县,一位农民开着拖拉机穿行在沙尘飞扬的路上。民勤县位于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地表水早已在这片被毁坏的土地上枯竭,滥用地下水使全县95%的土地变成了沙漠。
宁夏腾格里沙漠南缘沙坡头的一棵小树在风沙中摇曳,附近巨大的沙丘正慢慢侵袭它所在的草场。
宁夏腾格里沙漠南缘沙坡头的一棵小树在风沙中摇曳,附近巨大的沙丘正慢慢侵袭它所在的草场。
而几百公里外红寺堡镇的一所学校前,人们正在植树。十年前为安置沙漠化山区的人们建造的红寺堡镇是生态移民项目中的主要城市。尽管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成千上万在这里开始新生活的居民乐观地憧憬着未来。
而几百公里外红寺堡镇的一所学校前,人们正在植树。十年前为安置沙漠化山区的人们建造的红寺堡镇是生态移民项目中的主要城市。尽管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成千上万在这里开始新生活的居民乐观地憧憬着未来。

  撰文 · 摄影:韶华 SEAN GALLAGHER

  翻译:章元佳

  “干旱严重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称为‘黑色灾难’——就是没有草。在草原上,我们很害怕这种灾难。” 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草原生活了一辈子的农民扎木苏说。

  20年前,当草原上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被禁止,取而代之分给农民固定大小的土地时,这种恐惧的情绪就产生了。过去20年,同样的地方政策让人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同一块土地上放牧,青草在农民和动物的踩踏下渐渐消失。近年来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加快了草原环境恶化,沙漠化威胁正步步紧逼中国。

  “现在的情况非常严重,我们土地的三分之一正面临着沙漠化的威胁。”七月的北京,一个潮湿闷热的晚上,胡跃高博士坐在他创建的中国农业大学沙漠化研究中心的办公室里,诉说着这个事实。该中心旨在寻找办法应对当前的危机,任务比想象中更艰巨。据估计,中国土地面积的20%(约174万平方公里)已经成为沙漠。仅上世纪90年代,沙漠化土地增加了1.04万平方公里,受其影响的人口约达4亿。

  究竟什么是沙漠化?它是指可耕种和(或)可居住土地逐渐转变为沙漠的过程,通常是由人口过剩、水资源管理不当、低效的农耕方法、工业破坏性使用土地及气候变化造成的。这本是自然现象,然而中国在过去五六十年,不顾环境代价大肆发展经济,导致沙漠化程度加剧。

  要知道,不管对中国还是全世界来说,沙漠化都不是一个新问题。因未成功应对沙漠化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例子在历史中比比皆是。公元前12世纪至前 10世纪,巴比伦文明的衰落正处在中东环境干燥和变暖的某个时期,人们认为巴比伦文明的衰落和环境变化密不可分。

  “从对过去五六十年做的研究来看,”胡博士说,“降水量未发生多大改变,可能中国北部还增加了一点儿。我们认为问题在于人口增长,同时现代工业和农业都影响着地区的沙漠化。”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干燥贫瘠的黄土高原上的农民和内蒙古的牧民有着类似的情绪。人口增长的压力使这个中国最贫穷的省成为遭受沙漠化灾害最严重的地区。

  在一篇关于宁夏沙漠化的科学论文中,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胡霞写道:“沙漠地区最大的人口承载量是每平方公里7 ~ 20人,而宁夏南部山区20年前就达到了平均每平方公里125人……为缓和人口压力,改善农民的生活生产条件,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在西北开展了生态移民项目。”

  红寺堡是坐落在省会银川南部150公里的偏僻小镇,生态移民项目中的主要城市。10年前,耗资20亿人民币的红寺堡从沙漠的顶端建起,政府为其命名为“红寺堡开发区减贫项目”,20万人从当地山区被陆续安置到这里。

  镇上宽阔的大道空空荡荡,似乎没什么生气,镇上的生活节奏也很慢。为躲避沙漠的热浪,居民都不出屋。红寺堡的建成是为了与沙漠化作战,安置沙漠化山区的人们,以便能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然而这并不是所有科学家都同意的办法。胡博士说:“关于重新造林,有很多争论。宁夏的年降水量约200至 300毫米。而年降水量在300至400毫米以下时,树木的灌溉率是相当低的。即使10年后,树仍长不大。在这样的条件下,植树不可能解决沙漠化问题。”

  总体看来,红寺堡的居民对搬迁还是积极的,尤其是那些从贫困山区搬来的农民。虽然红寺堡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成千上万在这里开始新生活的居民乐观地憧憬着未来。

  “这个镇子现在还不完善,依照目前的发展来看,几年后这里会很好。”在镇中心开着一家餐馆的马女士说。春天,当风吹过纵横交错的街道,周边沙漠被刮起的沙尘笼罩了整个镇子。“三月开始刮风,”马女士叹了一口气,“刮风的时候,真的什么也看不到。每年都一样。”

  每年春天,来自中国北部沙漠的沙尘暴开始入侵,在向东迁移的过程中,会时常降落在首都北京,将整个城市包裹在它那奇异的黄色光线之中。近年来,沙尘暴已经造访过朝鲜半岛、日本、中国台湾,甚至到过美国的西海岸。

  在内蒙古,耕地变得越来越干旱和贫瘠。20年前,新的“土地合同政策”有效地阻止了农民的游牧活动,并分给他们属于自己的土地。“在过去50 年,我们把草原一步步变为耕地,”拥有草原管理学硕士学位的胡博士说,“我们在部分草原上开发了城市和工业,通常是在高质量的草原上做,同时饲养更多的牲畜。于是人口增加了,动物牧群的数量也增加了。草原面积越来越少,每只牲畜可食用的草地也越来越少。渐渐地,变化就这样发生了。”

  在红寺堡西几百公里处,一个不太显眼的建筑紧挨在腾格里沙漠中一座悬崖状沙丘旁。它是沙坡头沙漠研究中心,许多专家在此进行沙漠控制的研究,联合国于1994年将其列入“全球500个环境保护中心”之一。

  (《华夏地理》2010年4月号)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9 页,共 2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