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针对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可能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4月10日权威发布: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4月10日北京时间13时15分发布的最新通报显示,第一核电站状态稳定,现场辐射监测数据没有变化。核电站周边环境辐射水平整体平稳呈下降趋势,有45个县接近当地环境本底辐射水平。

  我国内地除云南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部分地区及黄海中部海域空气中检测出从日本核事故释放的极微量放射性核素碘-131和更加微量的铯-137。其中,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河北、山西、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南、海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等地空气中同时还监测到更加微量的放射性核素铯-137和铯-134。从北京、江苏、浙江和山东的菠菜,广东的生菜和小白菜抽检出极微量的放射性核素碘-131,不会危害公众健康。饮用水抽检结果无异常。各地环境辐射水平较前没有明显变化。

  综合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国家海洋局、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卫生部监测分析认为,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不会对我国环境及境内公众健康造成危害,无需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全国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空气吸收剂量率 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3月19日16时发布 全国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空气吸收剂量率 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3月19日16时发布

  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有关负责人今日介绍说,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3月19日16时继续发布全国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值。监测结果汇总图中绿色曲线代表监测值,蓝色柱体代表天然本底水平,绿色曲线均在蓝色柱体范围内。监测结果表明我国环境辐射水平未受到日本核电事故的影响。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全国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空气吸收剂量率 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3月19日9时发布 全国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空气吸收剂量率 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3月19日9时发布

  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有关负责人今日介绍说,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3月19日9时继续发布全国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值。监测结果汇总图中绿色曲线代表监测值,蓝色柱体代表天然本底水平,绿色曲线均在蓝色柱体范围内。监测结果表明我国环境辐射水平未受到日本核电事故的影响。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新华社北京3月18日电 针对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可能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18日权威发布:

截至3月18日16时,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尚未受到日本核电事故的影响,我国运行核电厂处于安全状态。

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根据最新气象分析,未来三天日本核电站泄漏放射性物质对我国无影响。

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监测结果显示:未发现异常,日本核事故尚未对我国海域造成影响。根据海洋环流状况分析,短期内对我国海域环境无影响。

综合分析认为,日本核泄漏目前不会对我国环境及境内公众健康造成影响,不必采取预防性服碘和其他辐射防护措施。

责任编辑:NN026(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位于东南沿海的省份浙江在日本海啸发生后的第二天上午,即接到上级指令,境内13个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展开24小时不间断监测。

  “目前居民环境中的辐射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环境水平未见异常,”浙江省环保厅工作人员黄渭对新华社记者说,“不过我们仍将密切关注日本核电站核泄漏事故进展,监测结果每天都会向居民公布。”

  前景尚不明朗的日本核危机令全球神经为之绷紧,也包括与日本“一衣带水”的中国。

  虽然日本的核泄漏事故尚未对中国造成影响,但中国政府已经全面升级核安全措施,不仅对空气环境加强监测,对现有核电站进行安全排查,还透过媒体向民众公布核污染信息,同时邀请核问题专家以及医卫专家给民众普及防辐射知识,力求以最充分的准备应对“最坏情况”。

  在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号反应堆3月12日发生氢气爆炸当日,中国政府就启动了海陆空全方位的环境核辐射监测、核设施安全检查,实时公布核辐射监测结果。中国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从12日起每天向公众发布最新的核辐射监测数据,监测范围包括全国部分城市以及中国在运行核电站的周围环境。

  国家海洋局也启动了应急监测预案,调集海上执行放射性应急监测的海监船进行海水样品采集工作,通过放射性元素的含量来判断、预测中国海域是否会受放射性污染物的影响。中国气象局网站每天都会在显著位置公布气象对核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各地的机场于近日开始对日本归来的飞行器、旅客和行李、货物进核辐射检测,以防止核污染物附着在民航客机甚至旅客的身上入境。

  位于浙江的一家医院17日接待了5名从日本归来的游客,由于回国较早,入境时机场没有对他们进行核检测。“他们有点恐慌,所以主动来医院检查,结果一切正常。”一位刚刚做完检测的医生对记者说。

  此外,中国国务院日前还专门召开会议,表示将用最先进的标准对所有在建核电站进行安全评估,存在隐患的要坚决整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要立即停止建设。

  “切实排查安全隐患,采取相关措施,确保绝对安全。”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议上要求。

  中国目前拥有4个核电站,11个运行机组,另有一批在建和规划中的核电站,主要分布在广东和江苏沿海地区。

  据专家介绍,中国核电站门槛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核电站的选址均远离地质断裂带,建在稳定的基岩上,抗震标准、防洪标准等都做到了“高一级”设防。

  尽管如此,中国政府已经开始调整完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决定在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

  “拥有世界上最先进核安全技术的日本此次遭遇的核危机,对中国的核安全规划起到了重要的警示作用。”秦山核电站总设计师欧阳予表示,中国在今后的核电厂建设中,从土建项目启动开始就应按照核设施的要求进行全程安全管理,同时要用三代技术替代二代核电技术。

  截至目前,海陆空的全方位检测显示,中国尚未有发现任何核辐射异常。但是随着日本核泄漏危机的不断加码,中国一些地方的居民开始出现恐慌情绪,浙江、广东、江西等省份部分地市的食盐一度被民众抢购一空。

  有鉴于此,中国各地卫生部门已经紧急澄清食碘盐可防辐射的误解,同时号召民众理性对待日本核危机。

  “核泄漏事故受到公众关注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度恐慌没有必要。”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夏益华说,当年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其控制范围也主要在30公里左右,没有对中国产生影响,从影响健康的意义上讲,这次核泄漏不会对中国产生影响。

  “经历了非典、汶川特大地震等大的突发事件后,中国应对危机的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因此虽然现在核污染离中国还较远,但政府能够提前预警、主动出击,体现出对民众的高度负责。”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全球中心主任肖耿教授说。

  鉴于核泄漏事故影响的长期性,肖耿建议,下一步,中国政府仍需在一定时间内继续保持有关核污染信息发布的透明、及时和权威。“只有让正确信息‘跑’在谣言前面,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民众的恐慌。”他说。(章苒 李云路 冯源 商意盈)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面对3月17日中国各地出现的抢购碘盐、酱油、腌菜等行为,南京理工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系主任唐双凌心情复杂:“吃碘盐完全没有必要,抢酱油更是无稽之谈”。
“碘盐确实有甲状腺修复功效,甲状腺特点是‘吃饱’碘之后,就不会再吃碘了。一些美国加州民众服用碘片的原因,就是用碘127‘喂饱’甲状腺,甲状腺就‘吃不下’碘131了,碘127、碘131都是同位素。”
但他表示,吃碘盐完全没有必要。“核辐射和污染根本没有影响到中国,碘盐吃多了,不见得都是好事,每个人体质不同,有人不适合大量服用。”
“吃酱油简直就是无稽之谈,根本起不到作用,腌菜一样没有用”,他说。
唐双凌表示,现在中国公众要做的,就是实时了解中国气象预报和政府数据,根本没必要恐慌。“即便是出现核辐射环境数据异常,政府部门会及时发出通告,告诉大家该怎么做,例如穿防护衣、戴口罩等等”。
相关专题:日本大地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国际核事件分级表


生活中的辐射

  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3月15日16时发布了全国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值,结果表明,我国辐射环境水平未受到日本核电事故的影响。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总工程师柴国旱表示,虽然总体上说目前日本的核安全状况很严重,但是,考虑到其与我国距离较远,而且根据目前的气象条件,近期辐射不会扩散到我国。

  未来三天气流:向东

  针对日本核电站核泄漏污染物是否会对我国产生影响,15日下午,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组织了专题会商。该中心分析认为:日本中北部区域在中低层大气中的风向由西南风转为西北风;高空大气主要以偏西风气流为主,近期由于降水发生,有利于核物质沉降,影响范围缩小。未来三天(16日至18日),日本核电站核泄漏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影响区域为日本中部、北部及其以东的北太平洋区域,对我国没有影响。

  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由国际原子能机构委托世界气象组织建立,是全球8个承担环境应急响应职能的区域专业气象中心之一,设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

  11日17时52分,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向各核应急响应区域专业气象中心发出核应急响应气象支持请求。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数值预报专家迅速启动大气污染扩散传输模式,利用高性能计算机对500米、1500米和3000米高度的核放射性物质扩散轨迹进行模拟预报。

  在日本地震核安全事件发生后,环境保护部持续跟踪地震对日本核电站的影响,并要求省级环保部门加强监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告诉记者,环科院利用国际最先进的数字模型分大区域模拟了日本核安全事件对我国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目前大气环流的情况,这个季节的天气过程主要是由西北向东南,因此,近期不太可能出现不利于我国的情况。

  根据国家环保部的指令,3月12日起上海市环保局开展了放射性监测。截至3月15日16时,上海市辐射环境监测未发现任何异常,相关监测数据可从环保部网站查询。该部门使用的监测仪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如超大流量气溶胶采样器、高压电离室等,灵敏度很高,可及时发现可能的放射性污染。

  未来三天海流:向东

  记者从国家海洋局获悉:截至记者发稿时,针对日本地震后发生的核泄漏次生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监测,我国海域目前尚未发现异常。未来三天内,如果日本福岛海域发生核泄漏污染,将不会对我国海域产生影响。

  据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相关人员介绍,国家海洋局正在组织相关监测,目前我国海域未发现任何异常。国家海洋局目前已启动海域放射性应急监测,对我国海域进行持续性监测。

  国家海洋预报台预报员李云说,从15日上午10时的预报看,未来3天,海流将先向西南方向走,然后往东走,如存在核泄漏污染源,对我国海域没有影响。

  从海流影响来看,福岛在日本东岸,沿岸正好是黑潮流和亲潮流两个流系交汇,这两个流系是西太平洋的西边界流,方向比较固定,是常年存在的。虽然两个潮流一个从南向北,一个从北向南,在福岛附近流动复杂,但总的趋势是往东发展,海流往东进入太平洋。如果这一处海水流域发生核泄漏污染,对我国海域影响可能是比较小的,除非发生特殊的短期变化,比如大风吹动海流改变方向。总的来说,核泄漏污染通过海流影响我国可能性很小,公众没有必要恐慌。

  日本政府已将这次福岛核事故初步定为4级,而1986年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则被定义为最严重的7级。柴国旱用“严重”来评价此次日本核安全事件,但是他强调,这与当年切尔诺贝利的事故还是有很大差异。他说,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时,反应堆堆芯爆散,核物质随爆炸冲向空中,而此次事件中堆芯虽有破损、融化,但到目前为止还只是泄漏。

  链接

  什么是辐射?

  人类有史以来一直受着天然电离辐射源的照射,包括宇宙射线、地球放射性核素产生的辐射等。人类所受到的集体辐射剂量主要来自天然本底辐射和医疗。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辐射防护的三个原则是:实践的正当性,防护水平的最优化和个人剂量限值。国际基本安全标准规定公众受照射的个人剂量限值为每年1毫希,而受职业照射的个人剂量限值为每年20毫希。

  如何应急避险核辐射?

  据国家原子能机构网站介绍,应急状态下为避免或减少工作人员和公众可能接受的核辐射剂量可采取一定的应急防护措施,如隐蔽、撤离、服碘防护、通道控制、食物和饮水控制、去污,以及临时避迁、永久再定居等。

  当事故已经或可能导致释放碘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情况下,还可实行服碘保护,即服用含有非放射性碘的化合物,以降低甲状腺的受照剂量。服用稳定碘产生负效应的危险,对单次服用而言很小,但随服用量增加而增加。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虽然时值春天,但浙江安吉海拔1300米以上的高山湿地——千亩田现在仍是枯黄一片。

  3月12日,天目山管理局科技人员杨淑贞等人来到这片人迹罕至的地区考察,当他们走近一个枯草包围的水坑时,却见有大量的生命体存在其中,大家顿时兴奋起来:是珍稀特有动物——安吉小鲵产下的卵形成的一堆堆卵囊,水坑旁还发现一条安吉小鲵的成体!

  天目山管理局表示,这是首次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发现这种世界珍稀特有动物——安吉小鲵。

  安吉小鲵是一种特有的珍稀物种,世界上只有安吉拥有,并且是中国10个最濒危的两栖动物之一。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主任胡忠於介绍,它们一直生活在龙王山和天目山下的“千亩田”里,之前只是出现在龙王山领域的“千亩田”。在省林业厅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重视下,该古老珍稀种群近年来得到了有效保护,数量及分布领域得到进一步扩大。如今天目山保护区的“千亩田”也出现了安吉小鲵的踪影。

  名片 全球只有浙江有安吉小鲵

  安吉小鲵,学名:Hynobius amjiensis,是小鲵科小鲵属的两栖动物,也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全球只有浙江安吉的龙王山发现过安吉小鲵。数万年来,它们一直生活在这里,别的地方都没有,由此而得名。

  1992年,安吉小鲵首次被发现,2004年被列入全球极度濒危物种,珍稀程度与大熊猫、华南虎、扬子鳄等一样。但因为物种发现较晚,安吉小鲵的知名度并不高。

  安吉小鲵是一种极度濒危物种,上世纪90年代初经过调查,安吉小鲵出现的范围不足100平方公里,分布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其栖息地面积和质量都在持续不断地下降。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主任胡忠於说,平时,它们生活在草丛中,以昆虫、蚯蚓、小鱼为食。两栖类动物却是人类生存环境最好的报警器。它被誉为自然环境中“煤矿里的金丝雀”。

  据悉,安吉小鲵可预警环境质量,它们是两栖动物,成年后靠肺与皮肤呼吸,外界物质容易通过皮肤进入体内,使得它们对周边环境相当敏感,水、空气、温度一有变化,它能迅速反应。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余立鹏告诉记者,2—5月份,这是安吉小鲵的繁殖季节,它们的踪迹偶尔能在千亩田看到,但是不刻意看还是很难发现,不在繁殖季节时,则更难看到。

  杨淑贞回忆道:“它们的体表皮肤呈青灰色,背面是灰褐色的,体表像泥鳅一样光滑,初看像壁虎,尾巴扁,最奇特的是背面上,就像人类的胸肋骨,肋沟很明显,而成体的安吉小鲵只有筷子的三分之二长。”

  保护 保护措施正在积极建立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已经将安吉小鲵列为全球“极危物种”。“安吉小鲵数量的有限使它显得更加珍贵。”龙王山自然保护区余立鹏认为,定居和互食是安吉小鲵致危的主要因素。

  余立鹏说:“安吉小鲵栖息的‘千亩田’是一片山顶峡谷间的泥炭藓沼泽地,海拔在1300米以上,四周环山,没有任何污染。与西溪湿地等平地湿地相比,这样的高山湿地,很难见到。”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主任胡忠於说:“安吉小鲵已知的分布范围极为狭窄,只认准‘千亩田’这块宝地,如果保护不当,绝灭几率很大。”

  同时,余立鹏介绍,安吉小鲵最大特点就是互食。几条安吉小鲵待在一起,不管水中食物有多少,它们总是喜欢吃掉同伴,这也使得这个种群存活下来的数量很少。

  危机 栖息环境和互食使种群濒危

  为加大对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龙王山保护区从2008年开始密切关注安吉小鲵的种群现状及其栖息地现状,并对其卵带进行人工孵育,经过近三年的实验,终于在去年成功孵育近百条安吉小鲵,并将人工保育的安吉小鲵放归自然,从而扩大它的野外种群,减少“大吃小”、“老吃弱”的互相残杀几率。

  余立鹏说,目前,对安吉小鲵的专项调查正在开展,以便弄清楚其生物学与生态学,分布范围与数量,从而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这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调查上首次对安吉小鲵进行的专项调查。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月球表面的环境险恶,一直被认为不适宜人类居住

  月球表面的环境险恶,一直被认为不适宜人类居住。而近年来的观测却发现:月球表面存在着许多神秘的洞穴。它们为人类建立月球基地创造了新的可能,如果条件合适,说不定移民月球的美梦能够成真。

  2009年,日本航天局(JAXA)曾发现在月球上有一个很深的洞。其直径大约是65米,深约88米,可以在里面建一个小型的人类基地。最近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也宣布他们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地下洞穴”,它位于月球的风暴洋区域,接近月球赤道。

  这个洞由宇宙飞船Chandrayaan-1发现,它长超过1.7千米,宽120米。与这个洞穴相比,它大得多。如果说之前那个洞足够建造一个小型基地,那么最近发现的这个洞就大到可以建一座狭长的小城了。

  印度研究者发表的论文中详细阐述了他们的发现,并就关于建立月球基地的想法进行了讨论。熔岩结构为这个“未来的基地”提供了天然的保护,辐射、微流星撞击以及巨大温差的问题都能解决:

  熔岩结构提供了一个天然的环境控制机制,可以将温度基本保持在-20℃。而在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是巨大的,最高可达130℃,低至-180℃。

  如果科学家的分析靠谱,这还真是月球上的一方乐土。有了这样的大型洞穴,探险者们就不必考虑建设造价昂贵的用来抵抗月球恶劣环境的防护罩了,“未来基地”的建设则又更近一步啦。(糖豆)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马来西亚建世界最大稀土冶炼厂 被指破坏环境
建筑工人正在马来西亚关丹北部郊区赶建世界最大稀土冶炼厂。

马来西亚建世界最大稀土冶炼厂 被指破坏环境
马来西亚关丹北部郊区在建稀土冶炼厂远景。

  大约2500名建筑工人正在马来西亚赶建世界最大稀土冶炼厂。如果稀土价格维持高位,这家冶炼厂将自明年晚些时候起,产生年均17亿美元出口收益,接近马来西亚经济总量1个百分点。

  对马来西亚和世界最顶尖的技术企业而言,建设这家稀土冶炼厂堪称赌注。他们正冒破坏环境之风险,以拓宽获得稀土这一战略资源的渠道。然而,稀土冶炼通常遗留数以千吨计低辐射垃圾,对环境构成破坏。

  为他人做嫁衣?

  环境因素有助于解释澳大利亚矿业巨头莱纳斯矿业公司为何在马来西亚建设稀土冶炼厂。这家工厂耗资2.3亿美元,位于马来西亚工业港口关丹北部郊区,主要冶炼采自澳大利亚沙漠深处的稀土。

  莱纳斯常务董事长尼古拉斯·柯蒂斯说,在澳大利亚建设并运营这样一家稀土冶炼厂所需成本是马来西亚的4倍。更何况,如果在澳大利亚运营,他们必须面对在环境问题上态度强硬的绿党。

  《纽约时报》报道,马来西亚政府考虑了潜在的环境危害,但迫切需要莱纳斯公司的投资,以至向后者提供12年免税期。

  马来西亚原子能审批委员会一名负责人说,经过多个机构考察,马来西亚认定澳大利亚进口的稀土及其后续垃圾辐射水平低至安全可控,批准这一项目。“既往经验告诉我们,不能给任何人免费做嫁衣”。

  莱纳斯公司说,马来西亚的新建稀土冶炼厂将配备最先进控污设备和辐射传感器。但这些稀土副产品离开储存池去向哪里,至今仍是疑问。

  稀土:神奇的“新材料宝库”

  稀土已超越化学领域日渐成为“热门词汇”。这类材料对高精尖企业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广泛应用于美国苹果公司iPhone手机、日本丰田汽车工业公司“普锐斯”油电混合动力轿车和美国波音公司智能炸弹等高技术产品制造。

  稀土是个大家族,有镧、铈、镨、钕、钷、钐、铕、钆、铽、铒、镱、镝、钬、铥、钇、镥、钪17种化学元素。由于原子结构特殊,电子能级异常丰富,具有优异光、电、磁等物理特性,稀土被称为神奇的“新材料宝库”。

  在美国认定的35个21世纪战略元素和日本选定的26个高技术元素中,都包括了全部的稀土元素。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6 页,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