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环境保护部日前在其网站上公布了2011年部门预算情况。数据显示,2011年环境保护部财政拨款支出预算192188.46万元,其中基本支出22987.1万元,项目支出169201.36万元,包括外交、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住房改革等具体内容。

  2011年环保部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财政拨款支出预算约12.7亿元,其中人员经费8630.14万元,公用经费6395.94万元;项目支出约11.2亿元,共安排61个项目。

  环保部今年将用于国家环境监测与信息约2.2亿元,主要用于保障136个国家水质自动监测站、759个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断面、655个重点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点、14个国家空气环境背景监测站以及440个国家酸雨监测点、82个沙尘暴监测点、301个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点等开展自动监测、现场对比监测、分析报告、数据传输的运行维护及相关管理工作以及为了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而集中开展的环境监测质量监管专项工作等。

  环保部还将在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方面安排1亿元,重点用于全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全国辐射环境监测、重点设施电磁辐射监测以及民用核安全设备监管技术支持等内容;在核与辐射安全技术审评方面安排5000万元,主要用于核设施的安全技术审评相关工作。

  环保部今年还将安排预算支出用于环境监察执法6000万元,用于国家环境保护规划3295万元,用于环境影响评价5000万元,用于环境国际合作及履约行动5500万元,用于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损害调查及评价5185万元,用于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3650万元,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3500万元。

  此外,环保部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支出预算约5.7亿元,其中人员经费1784.51万元,公用经费305.51万元,项目支出约5.5亿元。其中将用于“水专项”研究2.17亿元,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4亿元、大型修缮购置专项6815万元、重大科技专项管理费250万元、环境保护遥感动态监测信息服务系统先期攻关700万元等。

  另外,环保部用于住房改革支出预算3880万元,其中住房公积金1700万元、提租补贴280万元、购房补贴1900万元。(吴晶晶)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利用组织工程学技术来修补受损心脏的新方法,这种技术能够帮助心脏组织进行自我修复。近日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这一医学突破帮助人类在对抗当今社会最严重的健康威胁之一—心血管疾病的征途上迈出重要一步。

  在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教授戈尔达娜武尼亚克-诺瓦科维奇的带领下,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治疗心肌梗塞的全新细胞疗法。他们首次成功将人体修复细胞的功能与全生物成分的支架结合起来使用。经过体外培养的修复细胞具有更强的血管再造能力,并且能够增加梗塞组织的血流量,而新型支架的用处就是把这些细胞输送到心脏的受损部位。通过这种技术,研究人员能够使修复细胞停留在梗塞部位(如果单纯向患处注入修复细胞,就会有大量细胞白白流失掉),同时提高梗塞部位的细胞存活能力与功能性(否则梗塞部位的细胞会因为供血不足而几乎全部死亡)。

  武尼亚克-诺瓦科维奇说:“这一新技术令我们非常兴奋。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我们认为应该可以很方便地用它来输送用于修复心肌的其他类型的人体干细胞,帮助我们研究心脏修复术的原理。”

  研究小组移除了人体心肌上的一些细胞,植入具有同样结构与机械特性的蛋白质支架。他们在支架内注入人体间充质祖细胞(一种能够发育成多种细胞的干细胞),然后把这块补片应用在心脏受损组织上。补片促进了新血管的发育,而且补片释放出的蛋白质能够刺激原生组织进行自我修复。不仅如此,研究小组还进一步了解了细胞与支架设计对心脏修复过程的影响。

  武尼亚克-诺瓦科维奇说:“令人振奋的是,我们进一步学会了如何通过创造合适的细胞环境,来‘命令’(修复)细胞发育成人体组织。这些细胞是真正的‘生物组织工程师’,我们只要创造出环境,它们就能完成任务。由于这种环境必须类似于真实的体内环境,所以这一领域的工作需要由生物工程学家、干细胞生物学家与临床医师进行跨学科合作才能完成。通过再造与替换受损组织,我们就能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武尼亚克-诺瓦科维奇及其研究小组已在沿着这条研究思路进行其他多项研究。他们目前正在研究如何利用人体干细胞培养收缩性心肌补片。这样的话,心肌的肌肉与血管部分就都能制造出来了。

  他们还在研究上述心脏补片内的修复细胞在被植入梗塞心脏组织后,是如何发育出机械能力和导电性的,以及这两项功能如何才能在体外环境中复制出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利用组织工程学技术来修补受损心脏的新方法,这种技术能够帮助心脏组织进行自我修复。近日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这一医学突破帮助人类在对抗当今社会最严重的健康威胁之一———心血管疾病的征途上迈出重要一步。

  在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教授戈尔达娜武尼亚克-诺瓦科维奇的带领下,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治疗心肌梗塞的全新细胞疗法。他们首次成功将人体修复细胞的功能与全生物成分的支架结合起来使用。经过体外培养的修复细胞具有更强的血管再造能力,并且能够增加梗塞组织的血流量,而新型支架的用处就是把这些细胞输送到心脏的受损部位。通过这种技术,研究人员能够使修复细胞停留在梗塞部位(如果单纯向患处注入修复细胞,就会有大量细胞白白流失掉),同时提高梗塞部位的细胞存活能力与功能性(否则梗塞部位的细胞会因为供血不足而几乎全部死亡)。

  武尼亚克-诺瓦科维奇说:“这一新技术令我们非常兴奋。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我们认为应该可以很方便地用它来输送用于修复心肌的其他类型的人体干细胞,帮助我们研究心脏修复术的原理。”

  研究小组移除了人体心肌上的一些细胞,植入具有同样结构与机械特性的蛋白质支架。他们在支架内注入人体间充质祖细胞(一种能够发育成多种细胞的干细胞),然后把这块补片应用在心脏受损组织上。补片促进了新血管的发育,而且补片释放出的蛋白质能够刺激原生组织进行自我修复。不仅如此,研究小组还进一步了解了细胞与支架设计对心脏修复过程的影响。

  武尼亚克-诺瓦科维奇说:“令人振奋的是,我们进一步学会了如何通过创造合适的细胞环境,来‘命令’(修复)细胞发育成人体组织。这些细胞是真正的‘生物组织工程师’,我们只要创造出环境,它们就能完成任务。由于这种环境必须类似于真实的体内环境,所以这一领域的工作需要由生物工程学家、干细胞生物学家与临床医师进行跨学科合作才能完成。通过再造与替换受损组织,我们就能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武尼亚克-诺瓦科维奇及其研究小组已在沿着这条研究思路进行其他多项研究。他们目前正在研究如何利用人体干细胞培养收缩性心肌补片。这样的话,心肌的肌肉与血管部分就都能制造出来了。

  他们还在研究上述心脏补片内的修复细胞在被植入梗塞心脏组织后,是如何发育出机械能力和导电性的,以及这两项功能如何才能在体外环境中复制出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获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首枚探空火箭7日7时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部发射场成功发射。这一试验的成功将为我国自主监测空间环境、保障空间活动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航天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对自主空间环境保障提出了日益迫切的需求。“子午工程”是我国“十一五”中期投资建设的一个能够在地面持续运行的、综合性的、跨区域的大型空间环境观测网络。工程综合运用地磁(电)、无线电、光学和探空火箭等多种手段,连续监测地球表面20公里到几百公里的中高层大气、电离层和磁层以及十几个地球半径以外的行星际空间环境参数,将为增强我国空间科技的创新能力,保障空间活动安全做出贡献。

  截至目前,“子午工程”已沿东经120度、北纬30度线布局建设了15个地基空间环境监测站。其中位于海南儋州的海南探空部为功能最全的一个综合性站点。利用该站点的探空火箭发射基地发射气象探空和电离层探空火箭是“子午工程”空间环境监测系统的重要任务之一。

  据介绍,此次探空火箭试验任务,其运载部分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定型产品天鹰3号C型火箭。其它各系统,包括鲲鹏一号探空仪、发射场、遥测、地面及科学应用系统等,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制。

  本次试验搭载的鲲鹏一号探空仪,包括双臂探针式电场仪、大气微量成分探测仪、朗缪尔探针三个科学探测有效载荷以及箭载公用设备、箭上发射系统、姿态测量仪、高动态GPS接收机等设备。其中,双臂探针式电场仪以及由中国、奥地利和意大利合作研制的朗缪尔探针是在我国空间探测活动中首次应用。

  据介绍,7日7时整,“天鹰3C”携带鲲鹏一号探空仪,在海南探空部火箭发射场沿北偏西45度方向、87度仰角发射。43秒时,火箭高度升至60公里,火箭转速稳定至约2转/秒,箭头与箭体分离,电场仪伸杆展开;至46秒,火箭高度升至65公里,朗缪尔探针伸杆解锁、展开;215秒达到196公里轨道顶点;420秒,再入大气层,飞行试验结束。目前科学数据正在分析中。(吴晶晶)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昨日7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首枚探空火箭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部发射场成功发射。这一试验的成功将为我国自主监测空间环境、保障空间活动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子午工程”是我国“十一五”中期投资建设的一个能够在地面持续运行的、综合性的、跨区域的大型空间环境观测网络。可连续监测地球表面20公里到几百公里的中高层大气、电离层和磁层以及十几个地球半径以外的行星际空间环境参数,将为增强我国空间科技的创新能力,保障空间活动安全做出贡献。

  截至目前,“子午工程”已沿东经120度、北纬30度线布局建设了15个地基空间环境监测站。其中位于海南儋州的海南探空部为功能最全的一个综合性站点。利用该站点的探空火箭发射基地发射气象探空和电离层探空火箭是“子午工程”空间环境监测系统的重要任务之一。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国内政部一项评估结果显示,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在建太阳能项目威胁超过3000只濒危沙漠龟的生存环境,至多700只幼龟可能死亡。

  艾文帕太阳能项目位于加州东南部莫哈韦沙漠,由加州亮源能源公司建造。联邦政府下令,要求亮源能源公司停止三分之二的项目施工。

  太阳能项目旨在寻求清洁能源,保护环境,却可能会以“牺牲”沙漠龟等野生动物为代价。这不仅令环境保护人士陷入两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一名考古队员在进行大河口西周墓葬群的发掘工作。目前发掘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仅剩下数十座小型墓葬尚未发掘、保护。新华社发


鸟 盉


漆木俑

  4月25日,山西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随着发掘工作接近尾声,墓地揭露面积15000余平方米,发现墓葬615座、车马坑22座。墓葬内不仅首次发现了漆木俑、原始瓷器等国宝,而且首次发现西周时期三足铜盂、三足鼎式簋等珍稀青铜器,个别墓葬甚至发现有金器,三千年前的这些宝器将为我们揭开古代封国之谜。

  “霸”国出现填补空白

  如此丰厚的葬品到底出自怎样身份人物的墓群?

  大河口墓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以东约6公里处一片两河交汇形成的三角洲高地,墓地年代横贯西周,晚期进入春秋初年。在试掘阶段,考古队就发现这是一个诸侯国君级别的墓——墓葬二层台四壁有11个壁龛,壁龛内放置漆木器、原始瓷器、陶器等物。

  从出土的青铜器上面的铭文确证,大河口墓地墓主的国族名为 “霸”,“霸伯”是这里的最高权力拥有者。“霸”国的商、周文化因素都比较明显,并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风格。其人群应为狄人系统的一支,是被中原商周文化同化的狄人人群。相继的考古发现,“霸”国和周王室以及晋国、倗国、燕国等国关系密切。

  “霸”国与晋国相邻。从墓地规模及随葬品推测,“霸”国应比晋国低一个档次,属于小国。在君主称谓方面,晋国的君主被封为晋侯,而“霸”国的君主则被称为霸伯。此外,两国的墓葬规模也相距甚远,晋国曲村墓地的墓葬多达20000多座,而“霸”国大河口墓地的墓葬仅有1500座左右,从这里也可反映出两国国都人口规模的差距。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所长王巍认为,大河口墓地的发现让人们有机会认识不见于历史文献记载的西周“霸”国的历史及文化,并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器用制度和族群融合等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填补了中国对西周时期考古研究的一项空白。

  稀有漆木俑保留完好

  墓葬二层台四壁有11个壁龛,一座墓葬内发现如此多的壁龛在西周考古上还是第一次,墓内随葬漆木俑可能是目前中原地区出土最早的实物资料。

  考古队在发掘墓葬的填土工作中,在东边二层台上意外发掘出了重要宝物:两个一米多高的漆木俑双足站立于漆木龟上,双手作持物状,两俑前面及侧面放置漆木器,这在中原地区西周墓葬内也是首见。考古学家介绍,漆木器在两种环境下易于保存:一是十分湿润的环境,二是十分干燥的环境。在黄土高原忽干忽湿的环境里,两个漆木俑经数千年还能较为完好地保留下来,弥足珍贵。

  山西省考古所副所长谢尧亭介绍:“中华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礼制。古人朝会、狩猎、宴享、训练军队等活动都强调‘秩序’。我们推测这两个漆木俑与礼制和宗教有关系。”

  考古专家历经两年,清理出大量的漆木器遗存,包括漆木俑、俎、罍、豆、壶、牺尊、坐屏、杯、案、盾牌、方彝等种类。

  新器形鸟盉纠正“错误”

  大河口墓葬还发掘出一个青铜鸟形器物,经鉴定是鸟盉(hé)。“这件器物可以说是大河口墓葬铜器中的瑰宝,它为中国青铜器发展史提供了一件新的器形。”谢尧亭说。

  以往发现的鸟尊大多属于酒器,简单地说,就是一种鸟形的盛酒器,用来在各类祭祀活动中盛装不同的酒。距此二三十公里的北赵晋侯墓地就发现了鸟尊,被收藏在山西省博物院,是其“镇院之宝”。此次发现的青铜鸟形器物与北赵晋侯墓地发现的鸟尊有所不同,腹部没有管状流。专家认为,大河口这件鸟形器物不是尊,而是盉。

  谢尧亭说:“商周时期,盉多是一种注水的水器。按照商周贵族礼仪,在祭祀、宴饮、典礼过程中,参与者要洗手盥洗。侍者用盉将水倒出。在既往的考古发现和传世器物中都未曾见过像大河口墓葬中这样的鸟形盉。”

  鸟形盉的出现也意外纠正了一个“美丽的错误”:山西省博物院收藏的鸟尊在发掘时尾巴已断,上海博物院将尾巴修复为朝里卷。此次发现的鸟形盉十分完整,它清晰地显示,鸟的尾巴是朝外卷的。(本报综合报道)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生活在城市的鸟类必须要适应环境,因为这里并不是其天然的生存场所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4月29日消息,科学家们发现,生活在城市中的鸟类往往都拥有相对身体较大的大脑,因为它们必须更机智的在城市环境中寻找到更多的生存资源。

  据国外媒体报道,生活在城市的鸟类必须要适应环境,因为这里并不是其天然的生存场所。它们必须开拓新的方式来养活自己。该研究首次提出,大脑的大小是决定鸟类城市生活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对于鸟类来讲是一个极富挑战的生存环境

  科学家们发现,比较适应城市生活的乌鸦,山雀和鹪鹩等鸟类,都来自于哪些有着大脑相对身体比例较大的种类。其它一些大脑相对较小的鸟类,如燕子虽然也在城市中活下来,但并没有很好的适应这里的生活。

  该研究的首席研究员,亚历克斯-马克拉科夫(Alexei Maklakov)博士称:“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对于鸟类来讲是一个极富挑战的生存环境,其需要适应多样化的食物和觅食方法,另外还要想法在一些非标准的筑巢地点安家,不过恶劣的环境也能带来一些益处。”


在城市较好生存繁衍的鸟类,拥有着占身体比例较大的大脑

  亚历克斯和瑞典乌普萨拉进化生物学中心(Evolutionary Biology Centre in Uppsala)及西班牙塞维利亚的多纳纳生物站(Donana Biological Station)的研究人员,一同对22科的82种鸟类进行了研究。他们将研究重点范围放在瑞士和法国的12个城市,以期望了解这里的鸟类大脑大小与其生存之间的关系。

  研究人员发现,在城市较好生存繁衍的鸟类,拥有着占身体比例较大的大脑。此外一些大脑相对较小的鸟类尽管也能在城市生存,但其可能只是很幸运的在城市中找到了与其自然栖息地比较接近的环境。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该项研究结果已经在《生物学快报》中发表。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三十届夏季奥运会将于明年7月在英国伦敦举行。伦敦奥组委决心把这届奥运会办成史上最环保、最绿色的奥运会,并在日前推出了第一份环境报告。以下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的详细报道。

  主持人:详细情况,我们连线本台驻伦敦记者张哲。张哲,你好!请先简单给我们介绍一下,伦敦奥组委这份环境报告的内容。  

  记者:好的。报告介绍了伦敦奥运会环境战略的5个方面:分别是气候变化、生物多样化、废物处理、包涵性和健康生活。报告说,伦敦奥运会环保总体目标是在物资采购和场馆建设方面把碳排放降低10万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实现这一目标应该没有问题,各项工作都在按计划进行,伦敦奥运会将为世界首次奉献一届“可持续”发展的奥运会。

  主持人:那么,所谓“可持续”发展的奥运会,将如何实现呢?  

  记者:奥组委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负责人斯塔博斯说,在1948年伦敦举行奥运会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考虑过环境问题。没人想过临时性奥运场馆可能带来的排放。斯塔博斯解释说,而在2012年奥运会整体项目推进过程中,可持续性发展内容一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体育场的建设上,还包括在其他场馆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每一个建筑项目都有独特的可持续发展特点。一开始就做出了承诺,然后与承包商、设计者商量,他们就会拿出解决方案。比如说主体育场的建设就使用了回收物资,使它的总重量更轻,碳排放量也降低了不少。组委会要做的事情就是搞清楚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并将其最小化。比如说,搭建临时性场馆时,就可以多用回收性材料。这样总体下来,总体减少的碳排放量就可以达到10万吨,相当于一年减少6.5万辆汽车在路上行驶的排放量。

  斯塔博斯说,除了场馆建设的碳排放之外,面积达250公顷的主赛场将建设成为未来150年内欧洲最大的城市公园区,其中45公顷将采取生态管理方式,以确保激励并保护生物多样化的发展,包括将这些地区从现在被污染的地带恢复成以前的湿地、河流状态。为此,组委会对河床进行了加固,使之经得起百年一遇洪水的冲击,保证了这一地区4000户居民的安全。

  主持人:这份有关环境的报告是如何产生的?又得到了怎样的评价呢?

  记者:斯塔博斯承认,在2004年向国际奥委会提交申办报告时,并没有把所有环境方面的做法都放进去,也取消了当时的一些建议。比如说,建设一座风力发电站为当地提供20%电力的计划后来就取消了。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他们会避免写明使用某种特定的技术,因为能源技术在不断地变化当中。现在能做的比以前承诺的要更多更好。

  伦敦奥组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在报告前言中说,在此前举行的各届奥运会上,没有一届主办城市清理了200万吨被污染的工地土方,也没有人计算过一届夏季奥运会的碳排放量,也没有人建造8万人体育场,而造成的建筑和环境影响这么小。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前主席、现任2012年奥运会可持续发展大使的波里特说,伦敦奥运会在这方面确实做得不错,这份报告告诉大家,伦敦奥运会组委会将之前做出的巨大承诺都落实到了切实的行动上。虽然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但已经取得的成就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伦敦奥组委首席执行官戴顿表示,伦敦奥组委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与食品供应、后勤保障、交通、开闭幕式、技术以及赛事管理紧密结合,这是以前所没有做到过的,需要继续努力实现最终目标。

  伦敦奥组委在今明两年还将陆续公布两份环境报告,第二份将在明年春天公布,而第三份也就是最后一份将在奥运会结束之后的2012年年底或2013年年初公布。(张哲)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为了能在太空中长期生存,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团队正跨领域地在国际空间站尝试研制种植性农场,其目的就是为未来人类在前往太阳系外行星的漫长旅途中的生存提供应对方案,事实上更重要的是,这种室内农艺园场能大大减少来自地球上的费用昂贵的补给任务。这确实是个很理想的方案,因为,空间农场还能消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可补充宇航员在呼吸上供给,它一年能产生大约500磅(227公升)的氧气。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农艺研究大学的吉纳·吉亚康曼利教授现今正带领着美国航空航天局资助的科学家们,计划在月球建造室内种植场,他们打算启用一个多功能的机械臂、可充气的温室建筑,再配备机器人作“雇员”来进行操作。吉纳教授说;“宇航员不会在太空成为农民。”

  月球温室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格局

  太空飞船将载着预先包装好的温室构架降落在月球上,髴然后展开的机械臂开始进行充气作业、膨胀后就形成温室种植场的外壳。髵此时,一台机器人推土机伸出一条手臂开始掩埋种植坊的结构组织。髶目的是保护它们免受辐射和微流陨星的侵袭。

  宇宙农场可依据不同的生态环境并按照来客的需求进行种植:

  地球轨道:在微重力的环境中,栽种的植物在汲取水和肥料后比根茎生长过程来得快,让液体肥料慢慢地滴淌,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促使植物健康的生长。

  目前状况:俄罗斯人在国际空间站开发这种种植技术,现正在成长的有萝卜、豌豆和大麦。

  火星:地球上保护周边环境的氛围同样允许空间农场结构建造在火星的地面上。

  目前状况:意大利宇航局正计划研制在火星上能忍受低压、高碳环境且能免受损伤的温室农场。

  月球:建在月球地极区域的农场可索取来自陨石坑里的水冰,为免遭宇宙射线、微流陨星和极端温度的侵袭和损害,农场建筑结构采用掩埋式方法。

  目前状况:亚利桑那州州立大学研究人员正在运作一个月球农场的模型,它每年能种植可食用产品达1100磅(499.4公斤)。文/王新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5 页,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