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爱达荷州贝尔湖年轻的白头鹰撞上了高速行驶的卡车
一个月的治疗后它再次翱翔于蓝天
一只美国白头鹰在捕食的时候不慎撞上了一辆正以90公里/小时高速行驶的卡车,将卡车的挡风玻璃撞穿。
这只鹰当时正在路边吃一头死鹿,卡车开过来时它试图飞开,但却飞错了方向。它随后被送到了美国怀俄明州威尔逊的特顿猛禽中心(Teton Raptor Center)接受治疗。
不可思议的是,尽管撞上了高速卡车,这只母鹰并没有骨折,但是有内出血的症状,在接受了一个月的治疗与看护之后。不久前,它又再次翱翔于爱达荷州贝尔湖畔(Bear Lake)的上空了。
法国医学界日前向外界宣布,他们通过“人造支气管”移植手术成功治愈了一名肺癌患者,这一治疗方法乃世界首创。
支气管在呼吸功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向左右两片肺叶运送养气的作用。在以往的病例中,如果支气管肺癌患者的肿瘤长在肺部中间位置,医生往往采取切除整个肺和病变支气管的办法治疗。即便如此,手术后约四分之一的患者仍然活不过三个月,术后感染的比例非常高,仅三分之一的患者可以活过一年。
2009年10月28日,法国巴黎博比尼医院(Bobigny hospital)的一组医护人员,对一名78岁的病情十分严重的肺癌患者实施了全新的治疗方法:将一段人造的支气管移植进患者的肺部。在主治医师伊曼纽尔·马丁诺德教授的带领下,医疗小组只切除了患者肺部长有肿瘤和已出现癌细胞的组织,包括患者的支气管;然后将一段事先人工培植的支气管移植进剩下的肺中。整个手术进行了3个小时。
据悉,医疗人员是在人体器官移植用组织库中找到了相对匹配的一段主动脉,再利用管状金属作为支架,人造了一段支气管。事后证明,这种治疗方法因为没有完全切除肺,术后没有出现排斥反应,不需要应用抗排异反应的药物,也大大降低了术后感染的风险。
马丁诺德教授在日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种治疗方法是长达10年的研究成果,直到现在才宣布是为了观察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患者现在恢复得很好,能够自如行走了。不过他还需要定期接受检查。”
目前医疗小组决定以同样的方法实施20-30例手术,以便考察这种方法能否广泛应用于肺癌临床治疗中。
英国一研究小组在最近一期出版的《免疫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开发出一种单克隆抗体,经实验模型验证,该抗体与干扰素结合使用,可有效对抗肺结核感染。研究人员认为,这一成果有助于科学家开发出新的结核病治疗手段。
该研究小组由英国邓迪大学、伦敦国王大学以及伦敦大学圣乔治学院的研究人员组成。他们开发的这种单克隆抗体是一种A类免疫球蛋白(lgA),属于同质性抗体,可识别结核杆菌。它通过绑定结核杆菌细菌,触发人体免疫反应,从而防止该细菌生长蔓延。论文称,尽管单克隆抗体已被广泛用于癌症和炎症性疾病的治疗, 但这还是第一次研究表明,它可以用来治疗结核病。
免疫球蛋白是人体内十分重要的免疫效应分子,因结构不同可分为IgA、 IgD、IgE、IgG和IgM五大类。研究人员认为,A类免疫球蛋白所具有的特性使其更易对抗结核病菌。尽管实际临床应用之前还要进行许多研究,但这一 发现使科学家距离开发出新的结核病治疗方法更近了一步。
肺结核是目前人类面临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全球每年有大约200万人死于该疾病,英国2010年的肺结核病例数则创下了10年来的新高。虽然由于多种抗生素和预防药物的产生使肺结核病例在世界范围内曾一度迅速减少,但随之而来,肺结核菌株的多重耐药性也越来越明显,研制出新方法来预防和控制该种疾病显得极为迫切。
美国儿科学会2月28日发布一份研究报告说,如果幼儿出现体温上升症状,父母无需每次都给予医学治疗。报告作者之一、阿肯色儿童医院急诊医生亨利·法勒告诉美联社记者:“不少父母因为孩子发烧犯难,从而求助医生。”
法勒说,最通常情况下,幼儿发烧由病毒引发,即便不给予药物治疗,症状也会慢慢消失,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幼儿的父母往往对孩子发烧反应过激,甚至叫醒熟睡的孩子,给他们吃退烧药。“如果他们在睡觉,就让他们睡吧。”法勒说。
这份报告的研究对象是超过3个月的幼儿。报告说,没有确凿证据显示不治疗发烧会引发痉挛或者脑损伤,也没有证据显示低烧可以减少疾病发生。一般说来,体温38摄氏度以下不属发烧范畴。超过这一体温后,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非处方类药物治疗。不过,判定是否使用药物的第一要素是孩子是否感到“舒服”。
报告强调,发烧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机体对抗感染的机制。发烧可以减缓病毒或者细菌的蔓延速度,促进重要免疫系统细胞的生成。不过,这份报告没有对判定幼儿是否应接受治疗提供具体体温标准。一些儿科医生建议,幼儿体温超过40摄氏度时应该接受治疗。但法勒认为,评估孩子发烧时的行为同样重要。
美国研究人员21日说,他们发现一类特殊海藻。这类海藻可释放某种天然物质,以化学方法抵御菌类感染。这一发现有助于研发抗疟药物。
疟疾,这种由疟原虫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每年在全球致死逾百万人。由于疟原虫对传统抗疟药物逐渐产生抗药性,新型抗虐药物研发提上日程。
研究人员在华盛顿举行的一场国际科学研讨会上说,在研究人员从斐济近海收集的800种海藻中,有一类海藻格外引人注意,因为这类海藻“看似特别擅长抵御菌类感染”。
研究人员发现,这类海藻有“浅色斑点”,“斑点”成分中含有特定分子,这些分子可及时“封锁”菌类入侵的通道,防止海藻染病。
“与人类不同,海藻不会作出免疫反应,但其组织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可以保护它们,”乔治亚理工大学副教授朱莉亚·库巴内克说,“我们可以将这种化学过程应用在治疗人类疾病的新疗法中,为人类造福。”
“治疗肆虐全球的疟疾,现在仅剩几种有效药物,”库巴内克说,“希望这些分子可成为研发新药的来源。”
不过,从分子发现到药物研发还有“一段距离”,这些分子能否用于治疗人类疾病眼下尚不清楚。研究人员说,他们下一阶段打算先在实验鼠身上试验。
中国网2月16日讯 国务院近日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通知从6方面提出进一步落实艾滋病防治政策,力争到2015年实现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得到基本遏制,到2020年全国疫情得到较好控制,继续保持低流行水平。
通知从6方面提出进一步落实艾滋病防治政策,扩大防治工作覆盖面: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扩大监测检测覆盖面,最大限度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扩大预防母婴传播覆盖面,有效减少新生儿感染。扩大综合干预覆盖面,减少艾滋病病毒传播几率。扩大抗病毒治疗覆盖面,提高治疗水平和可及性。加强血液管理,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重灾区防艾“一把手”负责
围绕健全防治工作长效机制,通知强调,疫情严重地区要实施艾滋病防治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将艾滋病防治纳入政府工作重要内容,摆到突出位置抓紧抓好。
通知说,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的原则,继续落实国家现行艾滋病防治政策,并与性病防治工作相结合,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到2015年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得到基本遏制,到2020年全国疫情得到较好控制,继续保持低流行水平。
保障艾滋感染者入学、就业等合法权益
通知要求加强医疗保障,减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医疗负担。发展改革、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根据艾滋病治疗需要和医保基金、财政等各方面承受能力,在基本药物目录中适当增加抗艾滋病病毒治疗和机会性感染治疗药品的种类,扩大用药范围。
要认真落实相关政策,消除社会歧视,保障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及其家庭成员在就医、就业、入学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加强艾滋病防治定点综合医院及传染病医院的学科和能力建设,提高综合诊疗能力,保障感染者和病人的诊疗权益。
(本文来源:中国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