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科学家掌握线虫瘫痪开关或将医治瘫痪患者(图片提供: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科学家掌握线虫瘫痪开关或将医治瘫痪患者(图片提供: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24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一项新研究发现,如果恐怖博士真的拥有一个能够发射“冻结射线”的设备,他便有可能使用紫外线轰击地球并使其停止旋转。在将光敏化学物质注入透明微小蠕虫——线虫体内之后,英属哥伦比亚西蒙·菲沙大学的科学家通过将其暴露在紫外线环境之下,便可让这些微小生物陷入瘫痪状态。

  注入线虫体内的化学物质被称之为dithienylethene。由于紫外线改变这种化学物质的结构,线虫便陷入瘫痪之中。研究报告联合执笔人尼尔·布兰达表示,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这种正常情况下透明的化学物质会变成蓝色,同时关闭线虫的新陈代谢之门。研究报告称,如果再接受可见光照射,线虫又恢复正常状态,它们慢慢扭动身体,就好像从没有瘫痪一样。

  这项研究标志着科学家第一次掌握能够作用于动物的光控开关。在不久的将来,疯狂的科学家显然不会利用这项技术让人类陷入瘫痪,部分原因在于dithienylethene这种化学物质只对线虫具有破坏性。

  布兰达及其同事希望,能够在将来的某一天利用这项技术研制可以任意“开关”的药物。当前,医生利用光敏材料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其中包括确定类型的癌症在内。然而,现有的治疗手段一旦“激活”后便无法“关闭”。

  布兰达说,借助于这种新的化学物质,一种均匀分布于体内的药物可以在所希望进行药物治疗的身体特定区域接受光照情况下被激活。接受另一种不同光线的照射又可让药物停止工作。他指出,类似这样的治疗手段能够允许患者轻松控制他们接受的药物治疗。“我找不到任何理由赞同这样一种观点,即就算光线非常温和,我们也不要在家里养猫。”研究发现刊登在最新一期《美国化学学会会刊》上。(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华网萨那6月5日电(记者尹炣 王秋韵)也门执政党一名官员5日说,也门总统萨利赫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完成治疗后将在约两周后返回也门首都萨那。

  这名官员称,萨利赫将会在完成治疗后返回萨那,完成他直到2013年结束的这一总统任期。

  该消息得到了也门执政党发言人塔里克·沙米的确认。

  此外,也门新闻部副部长贾纳迪在接受采访时说,总统萨利赫只是受轻伤和烧伤,他在抵达利雅得时是自己走下飞机的。他还说,目前副总统哈迪暂时行使总统权力,并与总统萨利赫保持着联系。

  当天,也门官方通讯社报道称,总统萨利赫在沙特接受手术成功,也门全国各地群众燃放烟花以示庆祝。

  萨利赫在3日总统府遭炮击事件中多处受伤,4日晚乘坐飞机离开首都萨那,前往沙特阿拉伯疗伤。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9)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据新华社电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3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布的一份报告说,全球抗艾工作在过去30年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投入不足等问题。

  这份题为《艾滋病30年:各国处于十字路口》报告说,截至2010年底,全球中低收入国家中约有660万人接受了抗逆转录病毒药 物治疗,比2001年增长了近22倍。此外,全球至少有42万名儿童接受了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比2008年增长了50%以上。报告同时指出,虽然全球 在扩大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截至2010年底,仍有900万需要获得治疗的患者无法得到满足,其中儿童获得治疗率在2009年仅为 28%。

  报告说,2001年至2009年期间,全球新发艾滋病感染病例下降了25%,其中印度和南非作为亚洲和非洲艾滋病患者人数最多 的国家,分别减少了50%以上和35%以上。由于在妊娠、生产及哺乳期间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携带孕妇人数增加,新感染艾滋病的儿童数量在 10年间也减少了26%。

  报告指出,国际社会对中低收入国家防控艾滋病的投入在2010年首次出现下降。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米歇尔·西迪贝对此表示担忧。

  抗艾资金缺口160亿

  据艾滋病规划署估计,到2015年,全球抗艾工作需要至少220亿美元的投入,而目前只有60亿美元到位。

  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米吉罗在发布报告的记者会上说,“我们的最终目标十分清晰,那就是‘艾滋病零感染、零歧视、零致死率’。”

  2011年6月是“关于艾滋病毒/艾滋病问题的承诺宣言”10周年以及世界承诺实现艾滋病预防、治疗、关怀和支持普及5周年纪念。艾滋病问题高级别会议将于8日至10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中新网5月11日电 据韩国《朝鲜日报》网站报道,最近,韩国首尔一家大型医院接收治疗即将分娩或刚刚分娩的7名孕妇,她们接连罹患不明原因的重症急性肺炎,其中1人因治疗无效于10日死亡。目前,该不明病毒让韩国的孕妇们陷入了恐慌之中。

  对此,韩国卫生当局表示:“尚未查明致病病毒。我们正在采取各种措施以查明确切原因。”

  据报道,韩国疾病管理总部已召集流行病学调查专业委员、感染学会等各路专家,着手调查病毒真相。据卫生当局透露,原本健康的孕妇同时患上急性肺炎,出现严重呼吸衰竭症状,在国际上也算是史无前例。其中,35岁的B某3月末出现感冒症状,随后症状迅速恶化,12日被送往A医院接受了约1个月左右的治疗,但治疗无效死亡。

  报道称,重症呼吸系统疾病专家、蔚山医科大学教授高允锡说:“病患的共同症状是,先出现咳嗽、有痰等症状,然后以气道为中心,双侧肺出现迅速纤维化的现象。”这种肺炎与普通肺炎不同,出现“肺纤维化症”,肺部像干瘪的蜂窝一样变得脆弱,肺部功能渐渐退化。他还说:“每年能遇到2至4例产妇出现严重肺损伤或死亡的病例,但像这次一样同时发病实属罕见。”

  据悉,卫生当局正在面向韩国全国40家大学医院调查,是否有类似症状的产妇。据预测,肺组织检查需要两周,病菌DNA分析需要8周以上。韩国疾病管理总部感染病管理中心负责人梁秉国表示:“在国外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例也占三成。其实,产妇并不是肺炎的易感染群,再说在全国范围内也没有出现相关病例流行的迹象,因此分娩前后的女性无需恐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韩国媒体29日报道,韩国前总统卢泰愚已接受手术,从肺部取出一根长6.5厘米的针灸针。

  卢泰愚的家人说,他先前多次接受针灸治疗,自上周起因出现胸部疼痛、严重咳嗽症状住院,经X光检查发现肺部针灸针;由于无法取出针,他4天后出院。

  韩联社报道,卢泰愚本月27日进入首尔大学医院,准备手术。

  医生说,手术成功,卢泰愚数天内可出院。

  尚不清楚针灸针何时、如何进入他的肺部。

  《韩国时报》报道,“韩国东方医学协会”认为,针灸针不可能在普通治疗过程中进入人体。“即便他(卢泰愚)吞下一根针,(针)也不可能进入他的肺部,”一名医生说,“针可能会卡在喉咙。”

  卢泰愚现年78岁,1988年至1993年任总统,2002年接受前列腺癌手术,从那以后健康状况不佳。

(编辑:SN039)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25日说,一家医药企业研制出治疗丙型肝炎的新药,除疗程短、治愈率高,副作用低于现有药物。

  这家机构当天发布报告,美国默克公司研制的新型抗丙肝药品Boceprevir可在更短时间内治愈更多患者。

  丙型肝炎的现有治疗手段主要为服用抗病毒药利巴韦林或注射干扰素。疗程在6个月至一年之间,治愈率大约40%,但易产生恶心、疲劳和呕吐等副作用,同时影响心理健康。

  默克公司15年前开始研制Boceprevir,先后两次临床试验药效。研究显示,配合现有治疗手段,Boceprevir可使治愈率提高20至25个百分点,疗程缩短一半。一些研究人员说,不少患者完成Boceprevir疗程6个月后,已检测不到丙肝病毒。

  新药药物原理是抑制一种蛋白酶发展,阻断丙肝病毒复制再生途径。

  新旧药物配合使用,多数患者可在6个月内治愈;一些晚期患者大约需8个月;一些特定人群,疗程可能更长。

  不过,新药并非没有副作用。接受Boceprevir治疗,可能降低血液中输送氧气的红细胞数量,导致贫血、乏力或疲劳等症状。

  一个独立专家评判团定于27日开会讨论新药疗效和安全性,决定是否允许投产。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凝集素由于其专一的糖或者糖蛋白结合特性而被认为是合适的药物靶向输送载体,但大部分凝集素分子量大而具有明显毒性或者免疫原性,不适合用于药物靶向。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研究员课题组从蛙皮肤中识别了以小分子量凝集素(Odorranalectin),分子量仅有1700Da, 具有药物靶向输送载体的潜力(PLoS One. 2008 ;3:e2381.)。
最近,赖仞研究员课题组依托复旦大学药学院蒋兴国课题组和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黄亮课题组,将Odorranalectin作为帕金森疾病治疗药物的输送载体,通过鼻腔给药在疾病动物模型上实验其药物输送和疾病治疗能力,结果显示Odorranalectin可以增强药物输送能力和疾病治疗效果。
该工作最近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药剂学刊物《控释期刊》(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2011 Feb 26,文章题目为:Odorranalectin-conjugated nanoparticles: Preparation, brain delivery and pharmacodynamic study on Parkinson's disease following intranasal administration.(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三, 20 4月 2011 12:37

我们该如何科学阻击癌症?

  据了解,在全球近66亿人口中,每年新发肿瘤病人约有1000万,约有500多万人死于癌症,几乎每6秒钟就有一名癌症患者死亡。


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人约250万,因癌症死亡人数为140万,即每死亡5人中就有1人死于癌症。我国男性中发病率最高的几种癌症依次是肺癌、胃癌、肝 癌、结肠癌、食管癌和直肠癌,女性中最常见的依次是乳腺癌、肺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和食管癌。目前在我国30岁—60岁的人口中,恶性肿瘤是第一位死 亡原因,而且发病呈年轻化趋势,癌症已成为国家公共卫生关注的主要问题。


  预防癌症首先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80%的癌症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张广超教授提出,预防癌症,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高脂肪、 高热量、低纤维素的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是导致一些癌症发病及发病年轻化的主要原因。此外,都市生活压力增大,心理因素影响导致免疫机能下降,也是重要诱发 因素。


据了解,目前多数癌症的确切病因并不清楚,但癌症的危险因素是明确的。癌症尽管与遗传因素等有一定关系,但更主要还是受包括饮食在内的生活方式与环境因素改变造成的影响。


张广超举例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主食吃得精细了,缺乏纤维素,即粗粮、杂粮等摄入,导致大肠癌发病率的升高;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已成为乳 腺癌、结肠癌、直肠癌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喜食偏硬、过热和过烫、刺激性(烈酒)食物,喜欢吃熏制品、常吃含有硝酸盐或亚硝酸盐的香肠、火腿、酸菜、泡 菜、干咸鱼等可诱发食管癌、胃癌;食用霉变玉米、花生、大米等食物和饮用水不卫生易患肝癌;有暴饮暴食习惯、喜好甜食和油腻者是胰腺癌的高发人群;蔬菜和 水果的摄入不足与结、直肠癌、胃癌、肝癌、乳腺癌及食管癌有关。如果能调整饮食结构可减少三成癌症,预防癌症主要是强调膳食结构,而不是个别营养素的摄 入。


现代肿瘤研究表明,建立合理健康的膳食结构,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科学地加工烹调是防癌的重要手段,同时再辅以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就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效果。


  开展筛查是癌症防治的主要策略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降低死亡率的最主要策略之一。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唐步坚教授表示,定期开展适当、必要的检 查,就可以早期发现其他相关疾病或癌症发生的倾向。在平时生活中应注意身体的一些不适变化有针对性的进行定期体检。如胸部X光片、CT和支气管镜检查可以 发现早期肺癌;B超检查、甲胎蛋白测定,可揭示肝癌;阴道细胞学和阴道镜检查,可早期发现宫颈癌;食管拉网检查、纤维食管镜、胃镜,可早期发现食管癌、胃 癌,肠镜检查可发现结肠癌等。


宫颈癌、乳腺癌的普查已被世界卫生组织指定为应予以推广的项目,其降低死亡率的效果已被肯定。又如胃癌 筛查发现的早期局限于黏膜的微小胃癌,手术切除后病人的5年生存率几近100%。肝癌筛查发现的小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病人5年生存率亦达69.4%。 因此肝癌及胃癌的筛查工作,除在高发区外可试点开展人群筛查,应对高危个体开展相应的防癌监测早诊工作。


鼻咽癌是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常见的恶性肿瘤,如有鼻衄与鼻咽分泌物带血、听力减退、耳鸣、头痛等,一旦发现身体有异常,一定要及早到医院去诊断和治疗。树立战胜癌症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癌症是可以治愈的。


  规范化诊治是科学抗癌的关键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之所以提出“科学抗癌”,就是指通过科学的治疗,癌症病人是可以治愈的,或可以延长生存期,或提高生存质量。


对癌症的规范化诊治,应有综合治疗的理念,即根据癌症病人的身体状况,癌症的病理类型、分期和发展趋势,合理地、有计划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进行规范 化的综合治疗。唐步坚以肺癌举例说,不同的分期选择治疗手段不一样;而同一分期的肺癌,不同的病理类型选择的手段也不一样。又比如分子靶向治疗,是根据肿 瘤分子生物学的特性,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机理,用干预其发展的某一个环节或改变原癌基因的性质,来抑制肿瘤的增殖和转移的治疗方法。分子靶向治疗具有 针对性强,与现有的治疗手段结合可以提高治疗疗效。目前,已经临床应用于乳腺癌、恶性淋巴瘤、肺癌和大肠癌等。这也是当今肿瘤治疗的发展方向,但也正因为 靶向治疗的靶点明确,其适应症就非常严格,对不具备靶点的肿瘤病人使用靶向治疗就可能毫无帮助。


进入21世纪,癌症诊疗的规范化和个 体化已经成为学术界公认的趋向。因此,癌症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也将发生巨大变革。张广超提醒,癌症的临床表现各异,对治疗的反应也很复杂,且不一致。从现 有对癌症的认识来看,不可能通过一个简单的治疗方法或药物治愈所有肿瘤。我们常常见到某些广告或传单称偏方或“秘方”能治愈所有癌症,这种情况如果不是出 于无知,就是别有用心的欺骗。


张广超呼吁,癌症不但可以预防,并且防胜于治。积极开展癌症防治宣传、教育和咨询活动,普及癌症预防及“三早”预防知识,就可以降低癌症的发病率、死亡率,提高治愈率、生存率,提高生活质量。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图为患者王有平在现场。苏玉军 摄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12日宣布,该院近日收治一世界罕见“巨舌症”患者,其舌体约长25厘米,宽10厘米,厚7厘米,导致舌体突出于口腔外,无法闭合。该院计划用3至4年的时间,为其作综合性系列治疗,以恢复正常容貌。

  据了解,患者王有平,34岁,自出生后即被父母发现嘴唇发青,哭闹时略肿大,左耳前区略隆起、发胀。6岁时,患者上下嘴唇、左面部明显肿大。从13岁起舌体体积增大,往外伸长,直至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合嘴。由于患病,王有平口齿不清,不能正常饮食,呼吸困难,其面容经常引起路人的歧视。2000年在北京求医时,舌头一度出血达4000多毫升,危及生命。

  坐落于西安的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曾历时4年为世界首例“坑面女”成功“变脸”,在中国口腔医学领域享有盛誉。

  据该院颌面肿瘤外科雷德林教授介绍,该患者的“巨舌症”为世界罕见,病变是由静脉血管畸形导致。海绵状血管瘤或静脉畸形由大量扩张的静脉和血窦组成,极易出血并难以控制。该患者病变范围巨大,波及双侧上下唇、颊部、腮腺咬合区、颏下区、眶内及额颞顶部,口腔内波及全舌、双侧颊粘膜、腭粘膜及咽侧壁粘膜。其舌体约长25厘米,宽10厘米,厚7厘米,突出于口腔外,嘴不能闭合,面部严重畸形。

  由于患者病变波及范围广,累及颌面部多数解剖区域,对外形、功能影响很大,唇腭裂治疗过程中涉及软组织和颌骨,其治疗风险和难度极大,稍有不慎便可引起大出血、呼吸道梗阻、面瘫、失明、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颌面肿瘤外科杨耀武教授形象地比喻为,在其漫长的治疗过程中,埋伏有4颗“定时炸弹”,目前进行的是摘除第一颗。

  据悉,目前有关专家已制定了综合系列治疗方案,计划在两年左右时间完成软组织病变治疗,然后再经一年左右时间进行颌骨畸形矫正。(冽玮)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科学家在《柳叶刀·神经病学》杂志上表示,使用基因疗法治疗帕金森病首次在临床上取得成功。

  帕金森病病患丘脑下核中一种化学物质γ-氨基丁酸(GABA)的浓度会减少。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基因疗法专家尼克勒斯·马萨拉基斯领导的研究团队制造出了一种病毒,该病毒能使用一个基因来“感染”细胞,增加患者体内GABA的浓度。

  研究人员将该病毒注入22名病患的大脑内;另外23名病人则接受“假手术”,让他们误认为自己注入了该病毒。研究人员通过对这些病人手术后6个月的运动功能记录后发现,接受基因疗法病人的运动能力提高了23.1%;接受“假手术”病人的运动能力提高了12.7%。

  马萨拉基斯表示,得到的积极结果“非常令人鼓舞”,不过,接受基因疗法和未接受基因疗法病人的运动能力改进之间差别仅为10.4%,并不明显,还需要在更多病人身上测试该疗法的效果。

  英国帕金森协会研发主管米歇尔·嘉德纳说:“这项研究表明,基因疗法可以治疗诸如帕金森病等神经疾病,但我们不知道其疗效可以持续多长时间,也不知道在人脑中注入病毒后是否会带来长期影响,所以,未来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基因疗法的安全性一直遭受质疑,1999年,美国一位名叫杰西·格尔辛基的18岁青年死于采用缺陷型腺病毒载体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成为全球首位由基因治疗导致丧生的患者。而进行本次实验的科学家表示,他们的过程非常安全。(刘霞)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4 页,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