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这种病毒名为腺相关病毒2型(AAV2)。

  你相信有一种病毒能在7天内杀死乳腺上的癌细胞吗?美国科学家找到了一种神奇的病毒,它可能为乳腺癌的治疗带来新方法。

  综合国外媒体9月23日报道,这种病毒名为腺相关病毒2型(AAV2),约有80%的人携带这种病毒,它会对人体产生影响,但是不会致病。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医学院的研究人员2005年发现,该病毒可导致宫颈癌患者的癌变细胞死亡。随后他们针对不同阶段乳腺癌病变细胞进行试验,在使用AAV2对付癌变细胞后,所有癌变细胞在7天内都消失了。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方向的助理研究员萨米纳·阿拉姆指出:“如果可以判定哪些病毒基因发挥了作用,我们就可以将这些基因引入治疗方法中,如果我们能够确定AAV2触动了哪些路径,就可以研制出启动那些路径的药物,或者可以只用该种病毒本身来治病。”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人员表示,在美国女性中,乳腺癌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癌症,造成的死亡人数也较多。有关专家认为,由于乳腺癌患者发现自己患癌时所处阶段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不同。“在治疗乳腺癌患者时,你不能采用同一种方法,”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授克雷格·迈耶斯说。

  研究人员通过一项正在进行的研究发现,AAV2还可以杀死身体其他部位的癌变细胞,如前列腺癌、鳞状细胞癌及黑素瘤等。目前的试验对象都是小老鼠,不久后,研究人员将把近阶段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刊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专家称眼泪传染艾滋病系误读 尚无眼泪传染病例

  美国心态诊疗中心制作的海报。海报上的孩子张开双臂呼唤:“我有艾滋病,但请抱抱我,这样不会传染给你。”

  下次安慰艾滋病患者时,“别哭”可能另有含义。近日,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研究发现,经过治疗、血液中艾滋病病毒已呈阴性的艾滋病患者的眼泪中,依然含有艾滋病病毒。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9月份的国际学术期刊《艾滋病》上。

  这条消息引起人们对“世纪杀手”的新一轮恐慌,“看来眼泪也能传染艾滋病了,人类当真不能阻挡艾滋病病毒了?”

  对此,李太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纠正说,自己的研究并不能得出“眼泪是艾滋病的第四种传播途径”的结论,只能推测泪腺和泪液等成为艾滋病病毒的新“据点”。

  藏在角落的病毒贼窝,亮起了灯

  当2011年9月16日下班时间到来时,47岁的李太生还在协和医院东配楼的办公室里忙碌着。办公室的三面墙都是书柜,摆放着关于艾滋病研究报告的文件夹、艾滋病研究的学术期刊和专业书籍,以及他因艾滋病研究的突破性进展而获得的荣誉奖杯

  这位发表过200多篇学术论文、跟艾滋病病毒打了20多年交道的医生聊起最新发现,一脸认真:“我们在长期接受鸡尾酒疗法治疗的患者眼泪里发现了大量艾滋病病毒,这里是病毒的新‘据点’。”

  尽管早在1985年,研究人员就在艾滋病患者的眼泪里检测出了病毒,但李太生研究证明,即便患者接受了长期治疗,眼泪中依然存活着艾滋病病毒,甚至和尚未接受治疗时数量相当。

  “这就好像在屋子里抓蚊子,当你拿杀虫剂杀死了大部分蚊子以后,却发现角落里还躲着不少蚊子。”李太生说。

  在身体这所大房间里,艾滋病病毒就像黑暗中的蚊子。它们叮咬健康细胞,将其感染后快速复制、感染更多的细胞,最终摧毁人体免疫系统。房间变得摇摇欲坠,患者感染其他疾病,最终死亡。

  正是因为这种超强复制力和攻击力,这种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疾病成为人们闻之色变的“史后世纪的瘟疫”。

不过,“蚊子”也有不同类型:一种非常活跃,在房间里飞来飞去;另一种默默躲在角落,进行着低水平的复制活动。

  在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教授张林琦的描述里,全球的研究人员都在为对抗“蚊子”绞尽脑汁。他们的作战计划很明确——首先用药物有效地控制病毒发作,消灭可以看得见的敌人;杀死活跃分子之后,再控制负隅顽抗的病毒,不让它们冒出来,然后将其消灭。

  第一个作战计划正在颇有成效地进行。尤其是1996年鸡尾酒疗法提出后,这种有如高效杀虫剂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控制大部分活跃的艾滋病病毒。数据显示,患者在接受治疗3~6个月后,血液里的病毒就大幅减少。

  不过,第二个作战计划就让医生们犯了难。躲在角落里的病毒在治疗的对抗中得以苟活。它们虽然暂时不活跃,可一旦对抗病毒的药物消失,就马上恢复攻击本质。更要命的是,它们躲在暗处,谁也不知道它们身处何方。

  李太生举例说,曾有一位患者在坚持了3年的治疗后,血浆中已经没有艾滋病病毒。但是当患者不愿意继续服药、停药3个月后,“病毒全部复活”。

  在医学术语里,这些藏匿不活跃艾滋病病毒的角落叫做病毒储存库。在此之前,人们知道的储存库主要指静止状态的细胞,包括脑细胞、血液里的淋巴细胞、脑积液等等。

  现在,一个新窝点被挖了出来,那就是眼泪。

  “当血浆里的病毒得到控制的时候,眼泪里的病毒却依然存在,这说明还有些地方在向身体释放艾滋病病毒。如果能够继续将释放病毒的源头找到,将是很有意义的发现。”张林琦认为,如果李太生的实验能够进一步得到证实,将为今后的艾滋病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这次发现的最大意义也在于此——想要抓贼,要先找到贼窝,房间里又有一个角落亮起了灯。

  让哭泣的艾滋病人笑着走出门

  这场关于眼泪的研究,其实起源于一次误会。

  2005年,李太生治疗的一位艾滋病患者因患有白内障做了眼部手术。他在检查患者眼球内的房水后发现,里面存在大量艾滋病病毒。

  李太生将发现公布于众,却被不明就里的记者写成了 “专家称,眼泪里有艾滋病病毒”!

  事实上,房水和眼泪是两回事。房水是在眼球内部、充满眼球前房和后房的透明液体,一般情况下人们根本无法接触到。

  看到媒体的误读,李太生本想站出来澄清,却犹豫了起来:“我的实验只能证明房水里含有病毒,但是眼泪里到底有没有,我没做过实验,没法下结论。”

  从2006年开始,他领导着其他8个人开始了对艾滋病患者眼泪的研究。他们找到了21位患者,其中研究组包括16位长期接受鸡尾酒疗法的患者,他们的外周血艾滋病病毒已经呈阴性,此外还选择了2名新诊断患者、3名治疗后产生耐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实验在北京协和医院艾滋病诊疗中心进行。志愿提供眼泪的患者会在就诊后来到这个房间,为实验提供眼泪。

  虽然每人只需要1毫升泪水,但实验对这约合20滴泪水要求严格——收集的眼泪要保证不被污染,收集成功后在低温中保存。

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让患者掉泪。“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演员一样很快就能泪流满面,我们得想办法营造出一个适宜流泪的气氛。”负责收集眼泪的专职护士李雁凌说。

  一般情况下,李雁凌和助手会在办公室里播放《二泉映月》等比较悲伤的音乐,然后坐下来聊天。

  “有一个打工妹,在汶川地震后很热心地去献血,却在检查中发现自己患有艾滋病。她的身世很坎坷,5岁的时候妈妈就去世了,父亲对她也不好,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疼她的男朋友,又不幸去世了,这个女孩不知道,他是艾滋病患者。”

  李雁凌曾用这个故事打动患者流下眼泪:“也许是同病相怜,患者比较容易为跟自己处境相似的人流泪。”

  不过,需要这么大费周章流眼泪的人并不多。“80%的病人取眼泪很容易,有的人眼泪比较多,打个哈欠就差不多够了。也有人特别容易感动,有时候根本不需要我来讲故事,他们自己会说起一些伤心的事情,说得我也忍不住跟着一起掉眼泪。”李雁凌说。

  当眼泪即将夺眶而出时,李雁凌和助手用微量移液器取出眼泪。这个仪器就像是一支笔,前端装有一个吸头,通过控制按钮将眼泪吸入。整个过程大约需要15~20分钟。

  但李雁凌还会继续和患者聊天。他们聊聊“最近找到的新工作”、“马上就要上高中的孩子”以及患者积极的治疗结果,用笑容来结束眼泪的收集实验。

  拿到眼泪样本后,李太生的团队开始在实验室加紧检测。结果显示,经过长期治疗的患者眼泪里的病毒数量,和刚刚确诊艾滋病的人的对照,相差并不大。

  对这一结论,实验小组不敢掉以轻心。他们使用了3种不同的实验方法,研究了5年,但是不管是对治疗3个月的新病人,还是治疗3年的老患者,结论都是一样。在反复推敲后,李太生和同事们才将发现正式公布。

  他们发布在《艾滋病》期刊上的论文这样写道:“我们有证据证明,当血液的病毒得到抑制的时候,眼泪里依然存在大量病毒,眼泪应是艾滋病病毒的储存库。”论文还对临床提供了指导意见,“在对艾滋病病毒阳性患者进行眼部检查或手术时,要加强防护、谨慎处理”。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没有一例病例是因为接触眼泪染病的

  但是,这一次人们好像又误读了意思。用“艾滋病”“眼泪”做关键词搜索,得到的结论前几页多是“眼泪可能成艾滋病传播新途径”,这让李太生看得直摇头。

  “我们证明了眼泪里含有病毒,但并不代表病毒一定会通过这种方式传播。”李太生说,“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一例病例是因为接触眼泪染病的。”

  事实上,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依然是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卫生部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性传播已成为我国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截至2010年10月底,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7万余例,其中病人13万余例,死亡6.8万余例。

  目前,医学界还没有找到根治艾滋病的方法,但已经掌握了从死神手里抢夺时间的本领。在鸡尾酒疗法的治疗下,艾滋病已经可以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得以控制。目前,抗病毒治疗可以延长病人寿命30年~50年,比完全治愈的预期寿命只提前10年。一个例子就是美国篮球明星约翰逊。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接受治疗,今天依然健在。

  另一个消息是,预防艾滋病也许指日可待了。今年9月12日在泰国曼谷举行的世界艾滋病疫苗大会上的一些新消息,令跟艾滋病作战了20多年的张林琦颇为兴奋。在这次会议上,科学家们讨论起目前研制的疫苗的试验效果,以及未来5年疫苗研制方向等话题。

  “关于疫苗研制的最大亮点是,在1.6万名临床试验受试者身上,我们发现了有些保护性和免疫指标是相关的。这就为我们下一步疫苗的设计提供了线索。”张林琦说。

  这次发现也许可以帮助人类找到瞄准一个集中的确定目标研发疫苗,一发即中,将艾滋病病毒扼杀在萌芽期。相比于绞尽脑汁琢磨怎么消灭潜入房间、躲在暗处的蚊子,也许从一开始就给蚊子会溜进来的地方加一层纱窗更为有效。

  与此同时,李太生继续为“阻挡艾滋病病毒”而忙碌。对着电脑屏幕上满是误解的报道,李太生计划着把英文论文翻译成汉语发表在中文学术期刊上,在人们对艾滋病还怀有恐惧的情况下,“至少可以减少对它的误读”。

  相关阅读:

  专家新研究找到艾滋病传播新途径 眼泪也可传播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华网郑州8月22日电题:雪上加霜的治疗——河南新安县人民医院患者透析感染丙肝事件调查

  新华社记者李亚楠

  最近,多名尿毒症患者反映,他们在河南省新安县人民医院做透析治疗时感染丙肝,医院不仅不告知,还多方隐瞒。

  记者调查发现,该医院血液透析室管理混乱,并涉嫌变相对外承包。目前,该院院长已停职检查,业务副院长被免职,相关丙肝患者将接受免费治疗。

  多名患者在医院感染丙肝

  61岁的吕松旧病未除,又添新病。他认为,自己在新安县人民医院做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感染丙肝,这让已几乎失明的他难以承受。

  据悉,由于糖尿病引发尿毒症,从2007年起,吕松一直在新安县人民医院做透析治疗,8月9号,他转院到洛阳做透析治疗时,查出丙肝。

  吕松说,他在新安县人民医院做透析治疗前曾进行全面检查,并未查出丙肝。在透析治疗的近4年里,他多次进行全面检查,并无异常。这期间,他也未到其他医院进行过任何透析治疗,仅做过一次白内障摘除手术。因此,通过血液传染的丙肝,只可能是在新安县人民医院透析治疗过程中感染。

  在新安县人民医院做透析治疗的多位病友同样查出丙肝,也强化了吕松的看法。一位病友梁小孬说:“据我所知,在这里做透析的病人中,知道感染的有十几个。”

  梁小孬2009年开始在这里做透析治疗,同样在洛阳确诊感染丙肝。他说,今年2月份,他发现一位丙肝患者在新安县人民医院做透析治疗,已有约半年时间,医院并未对他进行隔离透析。并且,医院对透析室管理不规范,很多一次性用品多次使用,所有复用式透析器混在一个水池里冲洗。他认为,很可能是医院的不规范行为导致交叉感染。

  记者采访的另两位尿毒症患者李长海、陈社峰经历类似。丙肝让他们本就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吕松现在四病缠身,女儿开的小饭店也因顾客怕被传染而生意惨淡;李长海为治尿毒症已负外债五六万元;陈社峰一家六口只能靠老父亲开三轮和妻子在深圳打工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

  违规操作造成交叉感染

  河南省卫生厅20日通报称,已确认6位患者在该院进行透析治疗时感染丙肝,另有8位抗体阳性患者正在做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确认。经调查认为,新安县人民医院出现的问题属于医护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院内交叉感染。

  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患者使用的床单、被套、枕套等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更换;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应当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透析治疗区;乙肝、丙肝等传染病患者应当分别在各自隔离透析治疗间进行专机血液透析,相互不能混用等。

  这些规范在新安县人民医院并未得到严格执行。多名患者反映,非工作人员可随意进入治疗区,床单、被套等多次使用,可复用的透析器混在一个水池里清洗。还有患者反映,医护人员一个手套用到底,也不更换,一次性的针多次使用等。

  目前,洛阳市卫生局已从市属医院抽调医护人员,全面接管了新安县人民医院的血液透析工作。前来接管的洛阳市东方医院血液净化科主任王谦受说,之前这里布局不规范,没有隔离开的病人和医护人员通道,没有独立的污物处理间等,他们对环境做了大量治理,建立一个污物处理间,设置了医护人员专用通道,对所有设备做了彻底消毒等。记者现场看到,连病人用的拖鞋和垃圾桶也都换成了新的。

  有患者还怀疑医院对他们感染丙肝进行了隐瞒。吕松的女儿吕蕾说,她母亲一个月以前就知道父亲患上了丙肝,医院为了不让她说,就每月免费治疗一次,报销100元钱,她母亲想着还要在这里透析,就没有说。梁小孬说,今年3月左右,医院对透析病人进行了化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正常,但是,随后却陆续有病人在其他医院检测出感染丙肝,他怀疑,医院在化验单上做了手脚。

  已被停职的新安县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实际负责人卢平否认更换过化验单,也否认对吕蕾母亲封口。她说,今年3月份左右,有个在她这里检查正常的病人,在别的医院查出丙肝,她很奇怪,也找不出原因,想到科室的特殊性,不愿把事态扩大,就未对其他病人讲,但从那时起,她就将所有复用式透析器更换成了一次性的。

  新安县人民医院办公室主任仝宗敏说,媒体报道之后,医院才知道患者感染丙肝的事情,之前,医院并不知道这个事情。

  医院涉嫌变相承包科室

  《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规定,血液透析室应当设负责人全面负责血液透析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负责人必须由具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任。

  据医院方面介绍,停职前,卢平的实际职务为血液透析室的护士长,血液透析室的主任由重症科主任兼任。不过,据记者采访,虽名为护士长,其实际全面负责血液透析室的日常工作。

  卢平1991年毕业于洛阳卫校护士专业,先在新安县中医院从事护理工作,2002年,新安县人民医院和卢平以融资合作的方式建立血液透析室,卢平投资20多万元购买一台血液透析机和一套水处理设备,2004年,卢平正式调入新安县人民医院任护士,目前,具备护理专业中级职称。

  卢平和医院方面均否认承包科室,坚称是融资合作。不过,卢平说,她后来又追加投资购买设备,现在共有八台透析机,累计投资大概有七八十万元。她还告诉记者,透析室被接管之前,正式护士只有她一人,因医院不给配正式护士,她只能自己招护士,然后送她们去做血液净化培训。“主要是我一个人,天天早上五点上班,中午从来没休息过。”

  卢平曾开过小诊所的丈夫也在此帮忙,做水处理机器维护。但有患者反映,虽不是医院的正式职工,卢平的丈夫却经常穿着白大褂给病人开药,处方上签重症科主任的名字,开的药对一些小病小痛也挺管用。

  仝宗敏说,在管理上,透析室和医院其他科室是一样的。仝宗敏还说,卢平的丈夫不是医院工作人员,只是在透析室协助工作,至于具体做什么工作,他不是太清楚。

  卢平告诉记者,她和医院签有协议,合作初期以收回成本为主,收回成本之后,她和医院逐步按二八、三七、四六不等分成,最终收回成本的两倍后,设备归医院所有。协议的具体内容,她表示自己记不清楚,不愿详谈。

  仝宗敏也说自己不清楚协议的具体内容。记者提出希望有了解情况的医院负责人接受采访,或者提供双方签署协议的具体内容,但直至记者20日下午离开新安,医院方面既没有人能讲清楚合作情况,也没有提供协议内容。

  采访中,正停职接受调查的卢平几次失声哭泣,四病缠身的吕松同样几次失声痛哭,其他几位接受采访的患者直言自己现在压力很大。

  新安县已作出决定,对所有血液透析相关的丙肝患者进行免费治疗,并按相关规定予以补偿,但这些患者遭受的精神和身体损害已再难弥补。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伦敦国王学院的彼得·吉斯领导的研究小组近日找到了影响精神分裂症的分子途径,并使用一种常用的抗癌药物MS-275成功地缓解了小鼠的精神分裂症症状。这项研究为研发精神分裂药物提供了新途径。

  精神分裂症会导致幻觉、妄想和行为改变等长期心理症状,全球约2400万人受其影响,未经治疗的精神分裂患者有90%居于发展中国家。虽然人们普遍认为这是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但其确切缘由尚未被知晓。目前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如心理疗法、咨询、认知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但很多抗精神病药物和绝大多数的安定药都有极大副作用。

  吉斯团队在研究中首次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的酶催化剂p35变少。正常的大脑发育部分是由Cdk5蛋白质的活化作用所保证的,而Cdk5的激活需要大脑中酶p35的存在,但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中酶p35比正常人少50%。

  他们将小鼠的酶p35的含量减少到了相应的比例,然后对小鼠脑内的分子变化进行了监控。结果发现,p35的减少导致小鼠体内对维持神经连接有重要作用的突触蛋白质减少,并显露出神经分裂相关症状,如学习障碍、对感官刺激无法作出回应,表现出认知功能障碍等。

  研究还发现,p35的减少引起的分子变化与抗癌药物MS-275的药物靶点相一致。MS-275不仅处理了小鼠的分子变化,而且减少了其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症状。了解这一信号通路及p35减少所引起的后果,对精神分裂症潜在的治疗方法有重要指导作用。

  吉斯称,该研究成果鼓舞了未来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药物研发,有助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新华社温州7月29日电 (记者岳德亮、张和平) 据温州市卫生局29日下午通报,“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的遇难者增至40人,仍有109名伤员在医院接受治疗。

  患者陈伟,男,40岁,福建福州人,23日22时45分由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入院。因患者伤势十分危重,经专家多次会诊积极抢救无效,28日22时45分死亡。

  截至29日15时,温州市11家医院收治伤员192人,其中死亡15人,已经出院66人,转原籍治疗2人(当日新增1例重症转南京治疗),现住院109人(其中危重10人、重症19人)。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7)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科学网(kexue.com)讯 日本人矮小,这是我们对日本人的第一印象。然而在不久的将来,这种观点可能要落伍了。

  日本名古屋大学医院日前发布公告说,该医院开发出一种新技术,可通过移植骨髓细胞,治疗因骨骼疾病而患低身高症的患者。

  公告说,治疗低身高症的方法都是延长患者的腿长,这需要做手术将腿骨锯开,制造缝隙,然后等待在缝隙间自然形成骨骼。名古屋大学医院的新技术,虽然也采用相同的手术方法,但是需要首先从患者的骨髓液中采集骨髓细胞进行培养,使其分化为能够制造骨骼的成骨细胞,然后将成骨细胞注入腿骨之间的缝隙,促进骨骼形成。

  公告还说,用传统方法,要想让骨骼延长约10厘米平均需要一年时间,但是利用新技术,可以缩短到两个月。此外,采用新技术还可以减少骨折和感染等并发症风险,并能够用于治疗因交通事故等外伤导致左右下肢长度不等的症状。

  不知将来运用新技术的日本人会是什么身材,中国男篮要看来要提防日本“姚明”了。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心脏性猝死一直是困扰中西方社会的疾病之一,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和高死亡率使其愈发骇人。但据每日科学网近日报道,科学家首次揭示了通过遗传缺陷可以预测猝死的风险。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心脏原因导致的、在急性症状发生后1小时内的自然死亡。遗传缺陷是由于人体染色体或染色体所携带的遗传物质发生异常而引起的疾病。这项最近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上的新研究,揭示了特定的基因突变的功能:这些突变导致的缺陷能够极强的预测患有长Q-T间期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又称为复极延迟综合征。是指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伴有T波和u波形态异常,临床上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晕厥和猝死的一组综合征,根据有无继发因素将其分为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两大类)的患者猝死或其他心脏事故的风险。当Q-T间期延长时,心脏更易受到心律失常的影响。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跳动过快或过慢,如果不治疗可致猝死。

  该研究小组从国际长Q-T综合征登记处得到了将近390名患者信息,从中发现了17种突变行为。研究人员在长Q-T综合征中最常见形式之一的Ⅰ型中发现了最为频繁的突变,并且分析了这些突变对于离子通道的影响。离子通道是每个心肌细胞表面的小细孔,通过开关使带电粒子进出细胞,从而产生供血至全身后心脏需要暂停收缩和休息的信号。他们发现导致离子通道伸张缓慢的突变和心血管事件增大的风险有很大的关联性。离子通道反应缓慢的患者比有其他突变的患者在30岁之前死亡或经历严重的病症的可能性多一倍。即使对于缺乏临床特征迹象的患者而言,离子通道的伸张缓慢的突变的存在仍然和心血管事件增大的风险有关。

  “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次将患者特定的基因的突变与实际风险联系起来,”罗切斯特大学医疗中心助理教授洛佩斯说。“在拥有丰富的遗传信息之前,我们单靠临床测量如Q-T间期的长度和病人以前是否昏厥等来预测风险”,医疗中心的心血管内科教授、长QT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领域的世界顶级权威者亚瑟·莫斯医学博士说,“这些研究结果意味着我们在预防性治疗中能开出更明确的处方,这对于患者及其家属而言是一个极好的消息。”

  目前针对长Q-T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方案,包括通过舒缓心率来减轻心脏压力的β-受体阻滞药和植入型心率转复除颤器(ICD)。这种除颤器能探测到不规律的和具有潜在致命性的心跳并使心脏休克直至恢复到正常心率。

  负责该项研究的克尔里·洛佩斯博士称,将来医生也许能通过特定的基因突变信息更好的定位高危险者,使其获得更仔细和积极的治疗,减少其心脏性猝死的可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研究人员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实验鼠体内实现了通过“剪切”和“粘贴”基因来治疗血友病。这一技术有望用于治疗其他遗传病。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刊登报告说,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用这种方法有效治疗了患有血友病的实验鼠。血友病是由基因变异引起的一种遗传病,患者血液中缺少凝血物质,往往有个小伤口就会流血不止,通常只能采取注射凝血物质的方法来进行治疗。本次研究中的实验鼠患有乙型血友病,是由基因变异导致肝脏细胞不能产生一种凝血物质引起。

  研究人员用病毒作为载体,将一种名为“锌指核酸酶”的物质送入活体实验鼠的肝脏细胞中。锌指核酸酶是基因学中所用的“剪刀”,可用于剪断DNA(脱氧核糖核酸)链条,研究人员用它精确地剪除了细胞DNA中基因序列上发生变异的部分。随后,再用病毒作为载体,将一段正确的基因序列送入细胞中,细胞在修复DNA链条的同时也就“粘贴”好了正确的基因序列。

  结果显示,用这种方法治疗的实验鼠,体内相应凝血物质的量可恢复到正常数量的5%左右,其血液也能较快自行凝结。领导研究的凯瑟琳海伊说,在相应凝血物质的量恢复到5%的情况下,血友病症状已大大减轻,如果不是动手术等情况,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出血不止现象。

  此前研究人员只对试管中的细胞“剪贴”过基因,这是首次成功在活体动物体内进行类似操作。经过8个月的观察,实验鼠肝脏未出现异常。研究人员因此认为,本次成果原则上证明了基因“剪贴”疗法的有效性,将来也许可用于治疗多种遗传疾病。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华盛顿方面投资利用猪膀胱协助再生的疗法,神奇地令其腿肌再生

  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埃尔南德斯在阿富汗服役期间遭迫击炮炸伤,右大腿丧失70%的肌肉,伤势严重,本难逃截肢命运,但华盛顿方面投资5000万美元资金、利用猪膀胱协助再生的疗法,神奇地令其腿肌再生。专家认为,这项治疗是一个极大突破,若被证实有效,除了能有助于患者逃过截肢命运,更能应用到人体组织及器官再生层面,治疗心脏病及糖尿病等疾病。

  据报道,埃尔南德斯首先为右腿余下的肌肉进行了加强训练,医生再从猪膀胱中取出名为“细胞外间质”(ECM)的促进细胞生长物质,植入腿部剩余的肌肉当中。数周后,他的右腿竟然重拾力量,经过一年治疗,更已恢复至与左腿差不多的状况,甚至可以越野骑单车。

  报道指,人类骨骼肌肉本不能再生,但科研人员发现组成ECM的蛋白质含有强劲的生长因子,有助于肌肉再生。目前美国国防部正为80名伤兵进行类似的临床测试。

  另外,科学家称,通过植入其它品种的干细胞,能制造出体内长有其它物种器官的“混合动物”。科研人员计划利用此技术,将人类干细胞植入猪胎内,在小猪体内制造人类血液或器官等,若研究成功,将为医疗发展带来重大突破。

  报道指,目前可供移植的器官短缺的状况,使得需要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不得不长时间等待。利用患者干细胞培植器官,可减低移植后排异反应的几率,亦能维持足够的捐赠器官供应。

  日本东京大学干细胞治疗研究中心教授中内启光表示,这项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利用“囊胚互补”技术,使用“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培植人类器官。他们已在宠物鼠与老鼠之间试验成功,对研究正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表示有信心。他期望可以测试生长在胰脏以外的器官,并获准用人类干细胞进行实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英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有助治疗癌症的纳米微粒。在光动力疗法中,它可以携带大量光敏分子进入肿瘤,帮助杀灭癌细胞,其效果好于常规方法。

  光动力疗法是指让一些对光敏感的分子进入到肿瘤中,然后用光照射,这些光敏分子就会产生有毒物质杀死癌细胞。现在常通过血液注射的方式来输送光敏分子,但注射液中多是彼此分散的单个分子,这样要使肿瘤部位出现较高的光敏分子含量就有难度。

  英国赫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期刊《分子药物学》上报告说,他们开发出一种直径为几十个纳米大小的微粒,每个微粒可以携带上百个光敏分子,具有把光敏分子大量送达肿瘤部位的能力。在纳米微粒的内部和外部,还可以携带两种不同的光敏分子,进而增加光动力疗法的效果。

  研究人员罗斯·博伊尔说,这种纳米微粒的形状经过精心设计,能进入肿瘤而不在健康组织中引起副作用。其原因是肿瘤中的血管与健康组织中的血管不太一样,其血管壁并不紧密,存在一些“漏洞”,纳米微粒可以在血压推送下穿过这些“漏洞”进入肿瘤。

  研究人员已经用实验室培养的肿瘤组织进行了实验,结果显示这种纳米微粒可以增加光动力疗法对癌细胞的杀伤力。接下来研究人员将开展动物实验。(深圳特区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2 页,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