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腾讯科技讯(编译Everett)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科学家通过对距地球1000光年处的英仙座恒星形成区内的IC348星团进行研究时发现,这个区域的年龄只有两三百万年,却显示出相当的高密度“过渡性圆盘”结构,而通过与猎户座等的形成区内相关结构进行比较后,也发现IC348星团中的行星形成时间异常缓慢。


英仙座IC348星团

  当前,天文学家总结出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形成的两种对立模型:核吸积模型和引力不稳定模型。前者认为:巨行星早期先形成一个固体尘埃核心,到其质量足够大时,在引力作用下逐渐聚集气体和尘埃,然后形成行星。后者认为:行星是由一个巨大的高密度“过渡性圆盘”自发坍缩形成了原行星。

  这两个过程都需要在恒星产生的辐射将星系内的气体和尘埃吹走之前,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行星形成过程需要多长时间呢,一般认为,按目前标准的行星形成模型,行星的形成从星际尘埃以圆盘状绕着恒星旋转开始,像滚雪球那样逐渐增大,这种圆盘状的时期称为“过渡性圆盘”,要经过数百万年至一亿年的时间(一般情况下都在数千万年左右)形成诸如太阳系这样稳定的行星系统。


星系中活跃的恒星形成区

  而IC348星团中盘结构却表现出不同寻常的一面。天文学家对这些高密度过渡性圆盘的观测往往不使用可见光波段,而是采用红外波段进行观测,越是行星形成活跃的区域,尘埃结构密度就越大,在红外波段的光无法穿透的情况下,科学家使用了射电望远镜进行探测,希望对高密度圆盘结构进行充分的了解,然而不幸的是,这种观测方法具体实施时发现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以至于必须夏威夷莫纳克亚亚毫米波阵列望远镜。

  为了研究这种在行星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过渡性圆盘结构的演化,新的研究方向旨在以一百万年的时间跨度,将IC348星团的高密度圆盘中的气体和尘埃与金牛座、蛇夫座和猎户座恒星形成区的相关结构进行比较。在IC348星团中,科学家一共发现9个高密度过渡性圆盘,大致是木星质量的2-6倍,而在金牛座、蛇夫座和猎户座中,却达到100倍的木星质量,这在数值上要明显小得多。

  这说明,如果IC348星团行星形成的频率与科学家所知的理论相同,这就意味着引力不稳定模型更可能是正确的,而如果核吸积模型是正确的,在上述时间尺度上,行星形成时间应该不会这么慢。虽然在目前已知的观测数据前,对行星形成模型进行定性判断显然还不够成熟,然而IC348星团所提供的信息表明,行星形成模型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而且在形成时间上也需要进一步修正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华社马德里5月11日电(记者 冯俊伟)西班牙东南部穆尔西亚自治区11日连续发生的两次地震,已经造成8人死亡,两人重伤。到目前为止尚无中国人伤亡报告。

      据西班牙国家地震局消息,这两次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7时零5分和19时整,震级分别为里氏4.4级和5.2级。这是西班牙50年来发生的最强烈的地震。震中位于该自治区的洛尔卡市,这里居住着约300名中国人。

      西班牙政府已经派出350名士兵赶往灾区,协助当地政府的救援工作。

      另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格林尼治时间11日16时47分(北京时间12日零时47分),西班牙发生里氏5.3级地震,震中位于穆尔西亚西南50公里处,震源深度为1公里。2005年1月洛尔卡市曾发生过一次4.7级地震。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爱立信中国总裁杨迈在跑步机上突发心梗辞世,古月和高秀敏都是因为心梗而猝死。毫无疑问,人体“过劳死”无论是因哪种器官“罢工”,都会以心脏停止工作而宣告生命的终结。那么,“过劳”,对心脏有何影响呢?这个伴随人跳动一生的器官到底有无休息之时?

  人体的心脏跳动次数是定数吗

  只要人体能提供充足供血量心脏就会跳动

  人体最重要的器官莫过于心脏,心脏一旦停止工作,生命也意味着即将结束,一切的生理极限也意味着终结。但是,人体的心脏不可能永无止境地跳动下去,它自身的运动也是有个极限的。曾经有些报道说,人的一生心脏跳动次数是有定数的,跳完了就生命结束了,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呢?

  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医生周悦告诉记者,一生中心脏跳动次数是没有限制的,每个人根据自身的情况跳动的次数都不同,这跟人的生活环境有关,只要能提供足够人体运行的供血量就行。但是心脏跳动的频率是有一个极限的。

  周悦说,每分钟心脏射出的血量可以用心脏的跳动次数乘以每次跳动的血量来计算。人体最快心跳极限一分钟220次,这时候的人已经濒临死亡,而运动员最慢一分钟40多次,这样的跳动数字能够满足人体的供血需求。超过这两个最快和最慢的数值,心脏就不能继续完成正常的搏血功能。

  不过,当心脏停止运动后,也并不意味着人很快就死亡了,现代医学经常会用到电击方式,使得心脏恢复跳动。

  为何有些人在使用电击后能够使心脏复苏呢?周悦说,当心脏停止跳动时,体内的酶已经紊乱,需要用电击打散紊乱的酶,重新建立原来正常的生物链,才能重新恢复心脏跳动。一般情况下,心跳停止四分钟后是极限,人体可能由于脑部无法得到血液、氧气而死亡。

  儿茶酚胺会致心脏“过劳死”?

  其原理类似于“瘦肉精”,导致心肌细胞中毒

  南京的专家告诉记者,这与体内的“儿茶反应”有关系,如果人的情绪高涨持续太长时间,儿茶反应会释放出毒素,导致心脏骤停。说起这个道理,倒是与今年沸沸扬扬的“瘦肉精”事件主角还有点关系。

  鼓楼医院心脏科主任、主任医师徐标告诉记者:“很多人说过劳死的心脏病,就是心肌梗死,这个说法是不对的,过度疲劳的患者,有的确实会突然发生心脏骤停的事情,但是,相当一部分并不是心肌梗死,而是应激性心肌病,也叫球心病。与心肌梗死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得了这个病的患者,血管完好无损,但是心脏停止跳动了。”

  没有东西堵住血管,心脏为啥还是死机了?徐标说,我们身体内都有一种物质叫儿茶酚胺,这是一种含有儿茶酚和胺基的神经类物质。对心脏冠状血管有舒张作用。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增多时,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心搏出量增加,血压的收缩压增高,出现脉压变小的改变。“如果有人过度劳累,那么神经有时却处于一种高度兴奋状态,会释放过多的该物质,导致心肌细胞中毒,人的心脏会停跳,发生过劳死。”

  徐标笑着说,前段时间的“瘦肉精”跟“过劳死”的原理有点类似。瘦肉精就是一种兴奋类药物,该药能让猪兴奋起来,体内儿茶酚胺释放过多,能减少脂肪,增加瘦肉,但是这种东西吃多了,会让人也“兴奋”起来,心率就会失常。

  “兴奋剂有很多种,但是逃不出两大类,一是激素,包括雄性激素合成等,一种就是儿茶酚类药物,能让人过度兴奋起来,有运动员吃了含瘦肉精的药物,就被认为吃了违禁药物。”

  瘦肉精是药物提高儿茶反应,而生活中,情绪的变化,以及繁忙的工作,都会促使儿茶酚胺释放过度。“所以心脏的保养,要一张一弛才最健康。”

  人的心脏终其一生都不能休息吗

  睡眠时间就是心脏的休息时间

  心脏从出生到死亡,都在不停地跳动,难道心脏终其一生都不能休息吗?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田乃亮副主任告诉记者,人的心脏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24小时下来,每天要搏动10万次左右。一般来说夜间睡眠的时间,人的心脏其实是在休息,因为这时它跳动的速度非常慢。

  既然说睡眠时心脏可以得到休息,那么充足的睡眠就显得弥足珍贵。而事实上,许多人的过劳死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严重缺乏睡眠。

  青年科学家胡可心,2001年38岁去世时,已是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助理。熟悉胡可心的人,如此评价他平时的工作状态:废寝忘食,呕心沥血。比如,他所在的声学所为照顾科研人员的身体,规定晚11点以后办公室必须熄灯。但如果没有人催,胡可心时常是一个通宵接一个通宵地工作。

  一项研究指出,每晚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的人患心脏病的几率将是睡足6小时者的2倍。

  专家告诉记者,睡眠不足也是过劳死患者易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长期睡眠不足可构成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因素。临床研究发现,长期睡得过晚可导致人体生物钟规律紊乱,引起心率增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增大和心肌重构等一系列病理改变,在此基础上,容易造成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的发病率增高,并使得心肌梗塞、脑卒中的风险增加。

  紧张、劳累因何会让心脏“停机”

  免疫力低下让心脏容易遭受到侵犯

  田乃亮告诉记者,长期工作负荷重的人群如果突然紧张,就会产生交感性兴奋,体内会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引起血管收缩。如果引起心脏血管收缩,会引起心绞痛,心肌梗塞,甚至猝死。或者主动脉夹层,甚至是动脉瘤。

  “我们有这样的案例,叫做应激性心肌病。最早发现在日本,典型的特点就是发病人群年轻化,大多在30到40岁之间,比如突然失去亲人,失业,病人突然应激,心电图的改变像是心肌梗塞,但是造影显示,血管是正常的,可心脏是扩大的,像个球。如果不及时到医院就诊,就容易发生猝死。”田乃亮说。

  另外,免疫力低下,容易引起病毒性感冒,侵犯到心脏,引起心肌炎。如果没有好好休息,就会引发恶果。南京市第一医院曾经接诊过一个大学生,感冒了不以为意,还是继续打篮球,突然栽倒在篮球场上,经过诊断是这位大学生感冒后没有好好休息,打篮球一劳累患上了重症心肌炎,造成猝死。

  白领为何患心脏病的几率高

  强迫兴奋的措施会引发恶性的心律失常

  田乃亮告诉记者,过度劳累的人通常都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他们为了节约时间经常进食快餐,而同时又没有合理的运动,久而久之使毛细血管堵塞,随着时间的推移,使血管直径缩小,心脏供血不足。另一方面,过劳死发生的根源和体内激素水平有关。为了使自己兴奋,精力充沛,很多白领长期喝咖啡或者抽烟,导致的结果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这是个隐患,会引发恶性的心律失常。同时过度疲劳的人群会使防御体系不再灵敏,记忆力和准确度都有所下降,更易觉得累,人会变得抑郁沮丧。如果常年处于慢性压抑之下,血液中葡萄糖和脂肪酸都会升高,患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风险自然也就大了。

  “心脏的问题”抢救起来比较困难。因为这类病人发病前的症状不是太明显。田乃亮建议,如果说最近经常感到疲劳、胸闷、心慌、胸痛、出汗、全身乏力,建议尽快到医院就诊,排除一下严重的心脏疾病。一旦感到胸部疼痛难忍,呼吸困难,一刻都不能耽误立即去医院。

  过劳其实有征兆

  有研究者认为,在以下28项症状和因素中,占有7项以上即是有过度疲劳危险者,占10项以上就有可能在任何时候发生过劳死。同时在第1项-第9项中占两项以上,或者在第10项-18项中占3项以上者,也要特别注意。

  1.经常感到疲倦,忘性大

  2.酒量突然下降,即使饮酒也不感到有滋味

  3.突然觉得有衰老感

  4.肩部和颈部发木发僵

  5.因为疲劳和苦闷失眠

  6.有一点小事也烦躁和生气

  7.经常头痛和胸闷

  8.发生高血压、糖尿病,心电图测试结果不正常

  9.体重突然变化大,出现“将军肚”

  10.几乎每天晚上聚餐饮酒

  11.一天喝5杯以上咖啡

  12.经常不吃早饭或吃饭时间不固定

  13.喜欢吃油炸食品

  14.一天吸烟30支以上

  15.晚上10时也不回家,或者12时以后回家,占一半以上

  16.上下班单程占2小时以上

  17.最近几年运动也不流汗

  18.自我感觉身体良好而不看病

  19.一天工作10小时以上

  20.星期天也上班

  21.经常出差,每周只在家住两三天

  22.夜班多,工作时间不规则

  23.最近有工作调动或工作变化

  24.升职或者工作量增多

  25.最近以来加班时间突然增加

  26.人际关系突然变坏

  27.最近工作失误或者发生不和

  28.长期压力大

  预防过劳有对策

  按生物钟作息,并且绝对不能违反、干扰这种节律,否则你将整天昏昏沉沉,疲惫不堪。

  强化三餐营养,各品种之间的比例均衡,偏废不得。营养学家建议你无论在哪个年龄段,都不要忘记鸡肉、豆类、菠菜、鱼类、草莓、香蕉、燕麦片、海带、脱脂酸奶等几种,因为它们富含能量,能帮助你避免过劳伤害。

  学会主动休息,做好全天的安排,除了工作、进餐和睡眠以外,还应明确规定一天之内的休息次数、时间与方式,除非不得已,不要随意改变或取消。

  定期进行体检,包括心电图及有关心脏的其他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特别是隐性冠心病,发现疾病,不论轻重,都要及时认真治疗。

  善于劳逸结合,人人都要学会调节生活,短期旅游、听听音乐、跳跳舞、唱唱歌,都是解除疲劳。

  坚持合理运动,运动医学专家认为,要想保持持久旺盛的精力,需要经常运动,以增加体能储存,每周散步4~5次,每次30~45 分钟,或一星期进行3~4次温和的户外活动,每次30分钟。

  保持心情舒畅,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心情愉快时,整个新陈代谢就会改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任何我们觉得不可能的事物,都有可能变成现实,就像在100年前,当时的人们无法想象到如今繁荣的互联网一样。那么在接下来的100年内,又有哪些可能会出现的新科技呢?

  下面列出了当今科学家对2100年前生活的十大预测,如果这些预测能够变成现实的话,将会让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能上网的隐形眼镜

  出现时间:2030年前

  预测者:来自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巴巴克·A·帕尔维兹教授

  你能想象有一天上网只有眨一下眼睛那么简单吗?帕尔维兹教授目前正在研究的一款隐形眼镜或许会让你明白一切皆有可能。这种新式的隐形眼镜上排列着一个LED集合。帕尔维兹表示:“这些LED组合可以在眼前形成各种图像。这种眼镜的大部分材料半透明,人们可以戴着它自由活动。”

  这种眼镜还将识别人的面部特征,并显示所见者的生平,还能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这样人们就可以看懂镜片上显示的字幕。 也许准备参加期末考试的学生们会是这种隐形眼镜的首批顾客,相信它也同样会受到科幻迷们的喜爱。

    2.人体器官商店

  出现时间:2030年前

  预测者:维克森林大学安东尼·阿塔拉博士

  若不幸遭遇车祸或疾病,人们可以从“人体器官商店”订购用自身细胞培育的备用器官。

  科学家现在已经可以培育软骨、鼻子、耳朵、骨骼、皮肤、血管和心脏瓣膜。4年前,他们培育了第一个膀胱,去年又培育了第一根气管。在未来大约5年内,科学家将能够培育出肝脏。阿塔拉博士表示:“我们可以预见的是今后将能够提供现成的器官,人们只需取出受损的器官,然后按照需要植入培育的新器官。”

  3.读心术

  出现时间:2030年前

  预测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肯德里克·凯伊

  目前的技术可以实现往中风瘫痪的患者的大脑中植入芯片,并将这个芯片同笔记本电脑连接。这些患者最终将学会如何利用意念编辑电子邮件、玩视频游戏和上网。

  凯伊正在编订一本“意念词典”,他已经研发出了一个可以破解脑电波信号的电脑程序。他说:“从一大堆影像中识别出患者看到的特定影像将成为可能,而且仅仅通过检测其大脑的活动,就能够将这一影像还原。”

  日本的本田公司曾制造了一个机器人,戴着头盔的员工可通过意念控制机器人的活动。

  4.灭绝动物复活

  出现时间:2070年前

  预测者:美国先进细胞技术公司罗伯特·兰扎博士

  未来我们将能够拥有饲养灭绝动物的动物园。兰扎能够从已死亡25年的动物尸体上提取可用的DNA,将这些DNA植入到母牛卵细胞内,9个月后,一只克隆动物就诞生了。这样,这个物种就算是复活了。

  即使尼安德特人已经消亡了数万年,但是他们的DNA已经被破译了,所以有科学家正在讨论要不要让他们复活。兰扎认为:“如果我们有了控制基因的工具,那么从理论上来讲利用基因复活物种就将成为可能。问题是,我们应该这么做吗?”

  5.延缓衰老

  出现时间:2070年前

  预测者:麻省理工学院莱昂纳德·瓜伦特博士

  虽然没有人能够找到长生不老药,但是科学家现在可以从遗传学和分子学的角度分析梳理出细胞衰老的过程。很多影响衰老快慢的基因已经在酵母细胞、果蝇及蠕虫内被发现。

  科学家已经通过“热量控制”延长了昆虫、老鼠、兔子、狗、猫及猴子的寿命。也就是如果在喂养它们时减少30%的热量摄入,那么就能将它们的寿命延长30%。瓜伦特发现了SIR2基因,这个基因有可能解释“热量控制”的奥秘。

  6.变形

  出现时间:2100年前

  预测者:美国英特尔公司贾森·坎佩利

  在电影《终结者2》或《X战警》中都有外形变形的情景,而这也是研究“可编程物质”的科学家们的梦想。他们制造出了与大头针的针帽一样大小的电脑芯片,这是一种纳米级的微型电脑,被称作“catoms ”。将这些电脑芯片进行编程,这些芯片根据既定电荷的不同有不同的组合方式。

  坎佩利表示:“比如,我的手机放到口袋里显得太大,如果拿在手里玩又太小。如果我有200至300毫升那么多的(可编程)芯片,那么我可以随时让手机变成我想要的形状。英特尔公司高级研究员贾斯汀·拉特纳称:“在未来40年内,这将成为一个很普通的技术。”

  那么在圣诞节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为我们的礼物下载软件,然后按一下按钮,礼物就出现了。

  7.建造星际飞船

  出现时间:2100年

  预测者:康奈尔大学梅森·佩克博士

  恒星离我们太远了,就连最近的恒星也需要我们的火箭花费7万多年才能到达。但是佩克相信,第一艘星际飞船会是一个微型的电脑芯片,只有指甲盖大小。

  即使只有少量的芯片到达了恒星,这就足以发回有价值的信息。佩克博士的设想是,向木星周围发射数百万的芯片,这样木星周围强大的磁场将能够将它们加速到“每秒上万公里”,而且他认为这一速度还可以无限增加直至接近光速。

  8.战胜癌症

  出现时间:2100年前

  预测者:西雅图系统生物研究所勒罗伊·霍德

  如今,当人们发现在胸部发现肿瘤时,可能这个肿瘤已经有了100亿个癌细胞。但是在未来,区区几百个癌细胞释放的蛋白质就能被安装在厕所内的DNA芯片识别出来,而这将肿瘤的发现时间提前10年。从此以后,“肿瘤”这一词就将从世界上消失了。

  人们的体检方式也会发生改变。霍德曾写道:“2018年6月,萨莉拿出一个小型设备,在手指上按了一下,取了一小滴血。利用这滴血,可以进行2000项不同的检测,并将数据无线发送到远程计算机上进行分析……微型设备将检测数千种血液成分,而且DNA测序仪将能够快速破译个人的基因组。”

  此外,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了“纳米粒子”,它是一种微型分子。这些分子可以像智能炸弹一样摧毁癌细胞。在过去的试验中,用这样的方式杀死过90%的癌细胞,这将使得癌症治疗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9.人类与机器人融合

  出现时间:2100年前

  预测者:麻省理工学院罗德尼·布鲁克斯

  未来的几年,机器人可能拥有与老鼠、猫或狗甚至猴子一样的智力。到那个时候,有人觉得机器人可能很危险。有人建议我们应该在它们的“大脑”中植入芯片,这样一旦当它们产生了恶念,就可以将它们关闭。但是也有人说,为什么不同机器人融合呢?而这正是布鲁克斯的想法,他曾是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的负责人。

  他表示:“从现在开始的50年内,我们将能够通过基因改造看到人类身体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类种群将会以今天人们想象不到的方式发生改变。我们会发现自己再也不受达尔文进化论的限制了。我的预言是,到2100年前,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将充满智能机器人,而且人类无法将自己同它们区分开来,我们也将是机器人,同机器人互相联系。”

  这样的优点是,有一天当你醒来时,你会发现自己的身体很完美:美丽、超级强壮而且长生不老。

  10.太空电梯

  出现时间:2100年前

  预测者:“碳设计”公司创始人布拉得雷·爱德华兹

  设想一下,有一天你走进电梯,按下上升按钮就到了外太空,是不是很酷?这就是太空电梯,它将使向游客开放宇宙的梦想成为现实。

  目前,将一个重约2.2千克的东西发射到近地轨道就需耗资约5.3万元人民币,但是太空电梯却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让普通人可以在太空中旅行。

  太空电梯的载人舱能够在数千万米长的电缆上移动,而电缆则靠地球转动产生的离心力来固定。碳纳米管的出现又朝这一梦想的实现前进了一步。爱德华兹已证明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做出能够支撑太空电梯的超强力电缆。

  他表示:“建造一个200吨的电梯是个合理的设想而且具有商业价值。一个200吨的太空电梯的大小相当于一架大型的商务飞机。太空电梯的大小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意愿,不受任何物理层面的限制。”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纪录片大师雅克·贝汉:捕捉鱼眼神的人

  70岁的雅克·贝汉,满头白发,穿着风衣,手牵着一个小男孩,走在空荡荡的灭绝动物博物馆里。他试图回答孩子一个问题:“什么是海洋?”这位曾经的金狮奖影帝、如今的纪录片大师,之后用近90分钟美轮美奂的影像,回答了儿子的提问。

  日落时分,海豚和海狮在海面上穿梭;海底深处,长相酷似“象人”的亚洲羊头濑鱼静静地游动;墨尔本湾海底,两拨蜘蛛蟹“阵营”展开了交战;夕阳下,海象……妈妈在水中温情脉脉地抱着自己的孩子 这些唯美的画面,配合着充满诗意的旁白和音乐,构成了纪录片《海洋》。

  4月,《海洋》在中法之春活动中展映,影片的两位导演之一雅克·克鲁索也来到了北京。和另一位导演雅克·贝汉相比,克鲁索显得低调,默默无闻。穿着深蓝色的衬衣、牛仔裤,他笑起来嘴角上弯,像个谦逊、温和的绅士。

  2001年,克鲁索与贝汉合作拍摄了大热纪录片《迁徙的鸟》。此后,这对年纪相差13岁的搭档,历时7年,花费7500万美元,拍摄了迪士尼公司史上最烧钱的纪录片《海洋》。

  此外,这部影片还有一串令人咋舌的数字:转战全球50个拍摄地,拍摄了80多种鱼类、海豚、鲸鱼以及鸟类等,超过500小时的素材。为了拍摄暴风雨中的大海,拍摄组整整等了三年,才等到一场足够规模的暴风雨。今年1月,《海洋》获得法国恺撒奖的最佳纪录片。

  《海洋》也许并非雅克·贝汉与雅克·克鲁索最经典的作品,但仍然保持着很高的艺术水准。《好莱坞报道》写道:“这是一部令人心旷神怡、叹为观止的生态学纪录片。那种诗意的、形式感极强、美到炫目的画面让人多少漠视了这部纪录片的故事和它所宣传的环保理念。”

  拍鱼就是要拍它的眼神

  海洋题材一直是自然纪录片的主要母题之一。1956年,法国人雅克·伊夫斯·科斯托拍摄的《沉默的世界》,是影史上第一部全景记录海底生态奇观的海洋纪录片。此后,从莱妮·里芬施塔尔197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短片《水下印象》(2002)、吕克·贝松的《亚特兰蒂斯》(1991),再到BBC自然历史专题组拍摄的《深蓝》(2003)及第一部利用3D技术拍摄的纪录片《深海探奇》(2009),海底对电影人始终充满着无尽的吸引力。因此,如何拍出海洋的新意,是雅克·克鲁索必须面对的问题。

  “世界上有许多优秀的海洋纪录片,但如果你想知道《海洋》与它们的区别,那便是科技。”《娱乐周刊》评论道。在制作《海洋》的过程中,克鲁索与贝汉发明和改制了许多器材,运用新一代电子摄像技术,前所未有地捕捉到海洋生物那种可触的质感—水母吹弹……可破的柔软、蓝鲸像褥垫般的腹部......

  “我们在技术上下了很多工夫,但这并不是为了追求技术上的完美,而是为了追求一种新的视角—用一种从未有过的眼光去看这些动物,并和它们一起看这个世界。”克鲁索说道。

  2001年《迁徙的鸟》的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和鸟一起飞翔”的拍摄角度。到了《海洋》,克鲁索与贝汉打算坚持一贯的拍摄方式与意图—深入到这些动物的生活中,与他们做情感交流。

  “我们拍了大量动物的目光,不管是很小的鱼,还是很大的鱼,我都会去捕捉他们的眼神。”克鲁索告诉记者。

  不过,与拍鸟相比,拍鱼难度更大。“因为鱼和鸟不一样,鸟是可以训练的,可以安放摄像头跟拍,鱼就不可以。”克鲁索说道,“鱼一旦发现你打搅了它,一转身就走,或者做出愤怒挣扎的样子,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来。”

  通过4年时间的拍摄,克鲁索得出的经验是:“拍摄鱼,你必须和它熟悉,征得它的同意。你要花很多时间和它慢慢相处,让它觉得,自己没有危险,也不会被打搅,你才能得到想要的画面。”

  和所有人一样,起初克鲁索也认为,鱼不会叫,也没有表情。但真正拍摄了之后,他才发现,鱼也是有表情的:它们通过眼珠的转动,或者身体往前或往后的动作,表达自己的胆小、攻击性或冷漠。“我就很想拍出一种感觉,哪怕这个生物你听说过,也见过,但在我的电影里,你可以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发现它们。”克鲁索说。

  动物和人类始终是有距离的,但有时候一起经历险境,又会出现另外一种友谊。

  海豹群正在午后的阳光下,懒洋洋地偎依着睡觉、嬉戏。突然,出现了鲨鱼。海豹迅速四散逃开,有的一着急,也会往人的船上跳。这是克鲁索在拍摄现场亲眼目睹的画面,他说:“为了躲避危险,这些海豹什么都顾不上了。这时候,动物和人就能团结在一起,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在澳大利亚拍摄的时候,剧组所住的酒店面对大海。当地人为了防止水母进来,在海滩边支起了一个网,划出一个区域专供游客游泳。有一天,闲来无事的克鲁索把这个网打开,往海的深处游。他游了一会儿,突然觉得有个东西老往他身上撞。他心想,“糟糕,肯定是水母”,就着急地将它往外推,但它就是不肯离开。

  等他冷静下来,才发现是一条巴掌大小的小鱼。小鱼就这样一直贴着他的身体,一起游了很长时间后才离去。后来,当地人告诉他,清晨的时候,海面上会有很多水鸟来觅食。小鱼很害怕,就找地方躲避,可能当时它周围什么都没有,看到有人在游泳,就大胆往他身下藏。

  克鲁索在船上拍摄影片中水鸟吃沙丁鱼的那场戏时,专门做了一个架子,跟在这些水鸟后飞行。当要飞过一片礁石时,其中有两块礁石的距离非常近,水鸟和架子都只能刚好擦身挤过。当它噌一下飞过后,还回头看了眼摄制组,好像在说:“这地方可真险啊!”

  雅克·贝汉负责到处找钱

  雅克·克鲁索与雅克·贝汉已经合作了12年。

  两人相识于1987年。当时,作为法国著名导演阿兰·科尔诺助理的克鲁索,在巴基斯坦北部和中巴交界处拍摄一部纪录片。此后,他又成为另外一部名为《印度支那》纪录片的导演助理,在越南整整待了一年。

  当克鲁索从越南回来后,雅克·贝汉便主动找到他,了解越南当地情况,并邀请他一起工作。事实上,贝汉当时也正准备筹拍一部关于越南的纪录片,最后因为各种原因,计划搁浅。

  《迁徙的鸟》是两人合作的第一部作品,并列署名为该片的导演。据克鲁索透露,贝汉是所有影片的制片人,拥有绝对的特权。而在片场的导演工作上,两人则几乎没有什么分别,不会分区管理,也不会互相指令对方。凡事都经过两人一起商量,根据时间协调安排。

  在拍《迁徙的鸟》时,贝汉还会出现在现场。而在筹备《海洋》时,大多数任务则交给了克鲁索。仅仅为了影片的前期准备工作,克鲁索便花了整整两年时间。这段时间里,他就和小学生上课一样,看完了所有关于海洋的纪录片,把该领域的有名专家几乎都拜访了一遍,写了一叠厚厚的剧本。

  最初,克鲁索打算把《海洋》拍成一个故事片,讲述一个海洋保护者的故事。从人的角度,拍摄动物的活动。两年后开机,他们又决定舍弃这些人物的镜头,尽可能多地保留动物。

  于是,剧本就演变成另外一个样子:5分钟是一个温情的场面,下5分钟则是动物们一起进食的海底盛宴,再下面5分钟就是生存的竞争,接下来便是人类捕猎者的闯入 ……在克鲁索看来,这些都是能调动观众情绪的东西,至于哪种动物能够达到这个效果,他便要和动物学家商量。“他们会告诉你,在非洲哪个季节你可以拍到大批沙丁鱼被成群海鸟吃掉的场面;鲨鱼什么时候开始捕食,哪个海域可以拍到…… ”克鲁索告诉记者。

  由于《海洋》投资巨大,身为制片人的贝汉大部分时间都在四处筹资,很少有时间呆在现场的船上。整个拍摄过程中,都是克鲁索负责现场拍摄,贝汉会一起参与后期剪辑。

  《海洋》共有7个拍摄小组,在全世界不同的水域拍摄。通常,专业的水下摄影师在海底拍摄,克鲁索则坐在船上,通过监视器看画面,随时做出调整,给摄影师新的指示。

  在拍摄中,克鲁索也会启用道具。影片并非所有的素材都是百分百真实,比如在鲨鱼被割掉鱼鳍,推入海底的镜头里,这条鱼便是假的道具。此外,海底出现的渔网、大量的垃圾、超市的手推车,也都是剧组人工营造的拍摄环境。甚至影片开头出现的灭绝动物博物馆也是搭建的。

  对于这些有悖传统纪录片的做法, 克鲁索的理由是:“如果说我和雅克·贝汉兄弟俩最讨厌什么词的话,那便是规则!我不认为影片一定要遵循规范化的纪录片、故事片模式。电影拍着拍着,它自己就会提出要求,让你往这个方向走。”

  唯美画面里暗藏杀机

  《海洋》曾与《海豚湾》在第22届东京电影节上同期展映。然而,这两部和海洋有关的纪录片在日本却得到截然不同的反响:日本民众对《海洋》热力追捧,却对另外一部嘘声一片。国外媒体也普遍认为,过于美丽的《海洋》似乎淡化了环保的意识。

  “我并不认为《海洋》和《海豚湾》有多大的差别,都说了屠杀海洋生物的故事。”克鲁索说道。

  在克鲁索与贝汉的纪录片里,一直都存在着动物与人类的冲突与矛盾。在《迁徙的鸟》里,鸟儿们原本在蓝天上飞得很高兴,砰砰几声枪响后,就被打下天空,掉在工厂附近油油的沼泽里。

  这些环保意识,以及人和动物生存的矛盾,在《海洋》里更加突出。影片开头的动物画面里,就是在某个火山岛上,一只水蜥蜴瞪大了眼睛,惊恐地望着远方,一颗火箭正在发射升空。这些人类的活动,显然引起了动物的不安。

  “这是一个完全真实的场面。”克鲁索向记者确认。水蜥蜴看上去像远古生物,其实他们一般生活在火山岛上。因为火山岛上没什么食物,原本是陆地生物的它们就必须进化到去水里去捕食,变成了水陆两生。很多类似的火山岛,也同时作为火箭的发射基地,所以它们的确能看到这些火箭升空的样子。

  “这不是我们刻意做出来的对立场面。我想要表现的是,现在的环境变化太快,动物们都有些措手不及。”克鲁索说道。

  表面看来,《海洋》每个镜头都可以拿出来当油画欣赏,像一部海洋歌剧,但总是有潜在的威胁不断袭来。海豹正和和美美地晒着太阳,鲨鱼就来了;鱼儿们正在自由自在地游着,渔网就悄悄地张开了,捕鱼者也来了。网里的鲨鱼被拖到岸上,几个人七手八脚地迅速把鱼鳍、鱼翅、鱼尾割下来,把浑身还在冒着血的鲨鱼重新推入大海。失去手脚的鲨鱼,像一块笨重的石头,只能扭着身躯挣扎,慢慢沉入海底。周围的海水被染红了。

  这个将近20分钟的过程,是整部电影最为血腥的段落。由于《海洋》的主要投资方之一美国迪士尼自然频道的施压,导演最终忍痛剪掉了这20分钟。比原版少了这20分钟的美国版《海洋》请来前“007”的扮演者皮尔斯·布鲁斯南配音,他用声情并茂的声音,复述了这个情景,却削减了影片原有的表达力度。

  不过,观众还是看到了《海洋》中的环保意识。《纽约邮报》评论:“影片用美丽的影像,激发了人们对生态保护的意识。”雅克告诉记者:“我看到人们对美国版的评论,很欣慰。大家还是看到了我的意图,而不会认为这完全是一部讲述海底风光的电影。如果是真这样,那才是我作为导演最不能接受的。”

  有意思的是,法国版《海洋》被定义为儿童片,有许多儿童观众包场去看。映后,还有人专门做过调查,问这些6至12岁的小孩,觉得什么地方看着最不舒服,他们的反应一般是:“为什么你们会虐待动物阿?”“为什么小乌龟会被海鸟吃掉啊?心里很难受。”很少有人提到鲨鱼被割掉鱼鳍的场面。

  “其实,这是成年人看了觉得不舒服的地方,把这种感觉传递给小孩。其实小孩子是看不懂的。”克鲁索说。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江西省教育厅4月27日下发通知,要求全省大中专院校自查校内上网场所。对不认真进行整改或故意隐瞒情况的学校,江西省教育厅将约请分管校领导谈话。
2011年5月开始,江西省教育主管部门将对全省高校校内上网场所开展备案年检工作。江西省教育厅要求,各校进行备案年检前,要对校内上网场所开展一次自查,重点检查场所责任是否落实;安全设施配备是否齐全;消防通道是否畅通;技防软件是否使用;日常管理是否规范。
江西省教育厅要求,全省大中专院校在自查基础上,按照有关校内上网场所备案年检的要求,认真准备好备案申请表、年检表、书面自查材料和备案证。各校于5月20日前,集中将本校所有场所的备案年检材料报江西省电教馆。
据介绍,江西省教育厅将根据备案年检情况,对一些问题突出的学校进行实地检查,督促整改。主要包括对年检备案中发现问题而暂缓备案的学校进行实地督导,以及对年检备案中出现的上报数据不准确的学校进行实地复核。
江西省教育厅表示,对不认真进行整改或故意隐瞒情况的学校,将约请分管校领导谈话。确保全省大中专院校校内上网场所的规范管理,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四, 28 4月 2011 15:42

程皓收藏的《上海战事画刊》

宋庆龄抱着硕大的弹壳,在残垣断壁前留影。贺佳颖 现场图片

“一·二八”事变期间,宋庆龄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弹壳,在残垣断壁前留下珍贵历史瞬间,以此鼓舞军队士气。这是由著名的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于1932年2月25日出版的 《战事画刊》特辑中,记录下的真实一幕。

昨天,上海华皓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民进会员程皓为记者展示了良友公司出版的两本《战事画刊》特辑,其中展示的500多张照片,真实记录了“一·二八”事变下的上海。

战事特辑图文翔实

历经近80年,程皓手中的这两本《战事画刊》特辑已泛黄,八开本的纸张略有破损,不过封面上刊登的惨烈战争场面,仍让人过目难忘。

“扫除往日之怯懦,誓以实力雪国耻”。这是第一辑的封面语,与其说是标题,不如说更像誓言和口号。横构图的画面中,真实记录下十九路军在江湾前线抗敌奋战的实况。画面中,战士们个个卧倒在土坡工事中,随时准备射击。

“一·二八”事变发生于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者于当年年初在上海不断寻衅挑起事端。当晚,突然向闸北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攻击,随后又进攻江湾和吴淞。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率领下,奋起抵抗。战事时间长达一个多月。

第一本特辑的出版时间,即在战事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特辑中的照片均以战事行进为时间节点,按“暴日挑衅”、“我军拒敌”、“敌方军情”、“我军巷战”、“惨无人道”为主题拍摄图片,并配以中英文图说,层层深入。

第二本特辑诞生于同年3月20日,同样记录的是“一·二八”。封面语为 “把牺牲无怨精神、准备作长期奋斗”,图片则为吴淞要塞军队炮兵作战实况。当时战事已歇,因此图片更丰富翔实,将方作战状态一一记录。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搜索引擎巨头谷歌近日宣称打造了网络版“时间机器”,这款网络应用可以让用户通过高清视频“穿越时空”,其中的细节纤毫毕现,令人惊叹。

  发明者称用户可以通过调整摄像头角度来进入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这时视频就会播放,并且放大和缩小来显示特定的部分。

  比如,卡内基梅隆大学科学家创造的一款视频显示了植物从播种到盛放的全过程。方法是每十五分钟自动摄下上百张的植物图片,马赛克一般拼在一起,并且转动相机角度来拍摄各种细节。

  这样的过程持续了26天,然后每幅图都按时间顺序拼接在一起。其中的每个细节都可加以放大。

  研究者称这套系统采用了科学研究中的“穷尽”手法,即采集大量的数据以提供惊人的探索效果。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一些孩子正面临更大患上心脏病等健康问题的风险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4月6日消息,科学家们警告说,一些孩子正面临更大患上心脏病等健康问题的风险,因为他们被允许每天花太多时间看电视或是玩电脑。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项涉及1,492名小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那些经常长时间盯着电视屏幕的孩子,眼球后部的视网膜血管宽度更窄。这部分血管的变化会增加他们长大后患上心脏病和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而那些每天锻炼时间超过一小时的孩子则明显的更加健康。


经常长时间盯着电视屏幕的孩子,眼球后部的视网膜血管宽度更窄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巴米尼-戈皮纳特(Bamini Gopinath)博士和他的研究团队进行了此项调查。这些孩子们的父母填写了调查问卷详述了自己的孩子在看电视,玩电脑游戏,阅读和室内外运动的情况。研究者们收集了每个孩子眼睛后部的血管情况,及身高,体重及血压等数据。

  研究人员发现,平均而言,那些经常参加户外体育活动的儿童,其视网膜小动脉(retinal arteriolar)要比那些每天看电视或玩电脑的时间约1.9小时,而仅有36分钟左右的体育活动时间的儿童更加健康。戈皮纳特博士表示,用一小时的身体运动来代替看一小时电视,将能够产生完全不同的健康影响。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法国巴黎时间22日23时37分(北京时间23日5时37分),欧洲阿丽亚娜5型火箭携带两颗通信卫星,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根据欧洲阿丽亚娜空间公司的电视直播,这枚火箭搭载的是阿联酋Al Yah卫星通信公司的YahsatY1A型通信卫星和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的新拂晓卫星。在升空约半小时后,两颗卫星将先后脱离火箭进入临时轨道。按计划,它们将最终进入地球同步轨道。(舒适)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10 页,共 1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