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新华网快讯: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印度尼西亚巴布亚省附近海域格林尼治时间21日1时16分(北京时间21日9时16分),发生6.9级地震。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3)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很难相信这张维多利亚瀑布的照片是在夜间拍摄的很难相信这张维多利亚瀑布的照片是在夜间拍摄的
只要有大量溅起的水花和满月,就能形成月虹只要有大量溅起的水花和满月,就能形成月虹
这些精美的照片是在位于津巴布韦和赞比亚之间的赞比西河上的瀑布岛拍摄的这些精美的照片是在位于津巴布韦和赞比亚之间的赞比西河上的瀑布岛拍摄的
只有相机能够非常完美地捕捉到月虹画面只有相机能够非常完美地捕捉到月虹画面
拍摄这些照片花了好几天时间拍摄这些照片花了好几天时间
查理-汉密尔顿-詹姆士已经为BBC创作了很多获奖作品查理-汉密尔顿-詹姆士已经为BBC创作了很多获奖作品

  北京时间4月12日消息,这条美丽迷人的雨虹悬挂在世界著名的维多利亚瀑布上方,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创造了一场令人难以置信的夜间光影展。这种被称之为“月虹(Moonbow)”的迷人现象是在该瀑布的“魔鬼瀑布”区观看满月时捕捉到的。

  摄影师和电视节目主持人查理-汉密尔顿-詹姆士去位于津巴布韦和赞比亚之间的赞比西河上的瀑布岛(Cataract Island)旅游时,设法在那里观赏到这种十分罕见的现象。38岁的查理家住英国西南部,他说:“悬挂在魔鬼瀑布上方的月虹的照片,可能是迄今为止拍摄到的第一批这种照片。维多利亚瀑布亦有‘雷鸣之雾’之称,这是因为这条瀑布激起大量飞沫,高度可达1英里(1.61公里)。这显然是雨虹形成的理想环境,白天和夜间的雨虹都不例外。我们是在津巴布韦的瀑布岛上拍摄到月虹的,我用几个夜晚在那里拍摄时间间隔更长的照片和静止图像。”

  罕见的拍摄对象月虹是一种常在最不容易接近的时刻呈现自己的普通事物。查理说:“月虹并非一种罕见现象,只要环境合适,有大量溅起的水花和满月,我相信月虹就能在任何地方形成,但是大部分都很微弱,人们很难看到。维多利亚瀑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瀑布,因此它产生了大量水雾飞沫。”虽然照片中月虹的场面非常壮观,但事实上借助裸眼看,它们并不太引人注目。查理说:“有趣的是,用裸眼看它们并不会如此令人印象深刻,它看起来只是一条暗淡的乳白色弧线,并没有其他颜色。给月虹摄影的乐趣是我们可以打开相机的快门很长时间,显示我们的眼睛无法看到的光线的真实自然特征。即使在裸眼看来它们并没那么壮观,但是能够亲眼看一看月虹,也是件很不错的事情。看到它们出现在相机的屏幕上,那种感觉非常棒。到达拍摄照片的理想位置并不难,但是我们需要在满月时连续拍摄好几天,才能捕捉到理想画面。因此当一切条件都符合要求时,会令人很兴奋。”

  查理的热情很快超越了拍电影,他在16岁时完成了他的第一份有报酬的工作,在戴维-爱丁保罗夫的《生命之源(Trials of Life)》的拍摄过程中给一名摄影师当助理。查理在2000年遇到未来的妻子、电视节目主持人菲利帕-佛雷斯特尔以前,他一直在BBC的自然历史团队工作。二人相遇以后,他们为BBC拍摄了很多获奖作品。330英尺(100.58米)高,近1英里(1.61公里)宽的维多利亚瀑布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幕。每分钟有多大1.37亿加仑(51.86万立方米)水从该瀑布经过。(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15年前,连默多克都不看好这艘船14年前,中国人见识了什么叫大片

杰克与露丝的生离死别

卡梅隆(左)在指导男女主角拍摄那个后来被模仿无数次的镜头

“海水仿佛溢出银幕,淹进了影院。”

电影前半段被有些观众评价为“只有字幕是3D的”。

“在船上冲海里吐口水是浪漫,等她在街边看到杰克随地吐痰,估计就要崩溃了。”

当席琳·迪翁《My Heart Will Go On》的歌声再次在影院响起,大多数人将在炫目的《泰坦尼克号3D》幻境中穿越回14年前的春天。那一年,这部好莱坞大片一刀未剪在国内上映,创造了多项纪录——最长放映时间、当时的最高票房3.6亿元,制造了各种话题——从露丝的全裸镜头到影片的制作方式。

80后那时还都只是中学生,蹭着父母单位的票去感受这一场爱情启蒙的少,在家里或者在学校攒着纸巾看VCD的多;60后、70后则正当年,电影院里的情侣唏嘘着电影里的生死恋,转回头从小摊上买回一张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大招贴。

今天,这部经典大片选择在泰坦尼克号百年前的起航之日重临内地影院。虽然故事耳熟能详,但每个人去看的不只一场电影,也不仅是身临一次3D,更像是去赴一场穿越的约——15年,这部影片从不被看好到经典归来;14年,从中国人的“大片启蒙”到如今的集体怀旧。故事仍然在上演,各种电视剧、纪录片、展览层出不穷,而泰坦尼克在这个意义上不断起航,永不沉没。

曾被嘲笑将沉没的大片

1998年,制作经费就高达1.9亿美元的《泰坦尼克号》让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横扫奥斯卡,在典礼上喊出了杰克在片中的台词“我是世界之王”。时隔14年后,《泰坦尼克号3D》于北美当地时间4月4日首映,怀旧之情让本片的北美首周末票房停留在1700万美元的级别上——成绩只能说是不温不火,和去年因为3D转制而重登票房榜榜首的《狮子王》(首周末票房突破3000万美元)相比,更是相形见绌。然而,即便这样,媒体口碑仍然不错,因为谁也不知道3D版是否会复制97版的遭遇,用耐力和时间赢回票房。《泰坦尼克号3D》和1997年初上映时的境遇截然不同。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奥菲尔德实验室的“消声室”能够消除99.99%的声音,呆长了会令人产生幻觉奥菲尔德实验室的“消声室”能够消除99.99%的声音,呆长了会令人产生幻觉
奥菲尔德实验室的“消声室”2004年被确认为是世界上最安静的地方,它至今仍保持着这一纪录奥菲尔德实验室的“消声室”2004年被确认为是世界上最安静的地方,它至今仍保持着这一纪录
最长纪录保持者是有人在黑暗的消声室里静静地坐了45分钟最长纪录保持者是有人在黑暗的消声室里静静地坐了45分钟

  北京时间4月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人们常说“沉默是金”,但是美国有一间房非常安静,几乎没人能在里面呆上一会。迄今为止有人在南明尼阿波利斯奥菲尔德实验室(Orfield Laboratories)的“消声室”呆的最长时间只有45分钟。这里99.99%的声音都被吸收掉,是吉尼斯世界纪录确定的地球上最安静的地方,在这里呆的时间太长可能就会令你产生幻觉。

  这个消声室借助厚3.3英尺(1.01米)的玻璃纤维吸声尖劈、双层绝缘钢墙和1英尺(30.48厘米)厚的混凝土达到这种超级安静的效果。该公司的创始人兼总裁史蒂文-奥菲尔德说:“我们邀请人们坐在这个黑暗的消声室里,一名记者在里面呆了45分钟。当周围陷入一片沉寂时,耳朵会很快适应周围环境。房间越安静,你听到的就越多。你将会听到自己的心跳声,有时甚至能够听到肺部发出的声音,听到胃里发出的咕噜声。在消声室里你变成了一个声源。”他表示,这是一次令人困惑的经历,必须静静地坐着才能度过,这令人惶恐不安。

  他说:“你如何让自己适应你行走发出的声音。在消声室里,你没有任何提示。在这里,一切能够帮助你平衡和进行自我调控的知觉线索都消失不见了。如果你要在那里呆上半小时,你就必须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美国的所有公司都在使用消声室,其中包括美国宇航局,它利用消声室考验宇航员,让他们漂浮在一个充满水的容器里,看一看“他们多久会产生幻觉,以及他们是否能在这种环境下继续工作”。正如奥菲尔德解释的那样,太空就像一个巨大的消声室,因此宇航员能够精神集中地呆在那里非常重要。

  很多制造商也使用消声室,用来检测他们的产品的噪音情况。奥菲尔德说:“消声室被用在正常产品检测中,用来研究不同东西发出的声音,例如心脏瓣膜、手机显示的声音、汽车仪表盘接通的声音。除此以外,有人还用它确定声音的质量。”奥菲尔德及其科研组将帮助洗衣机制造商美国惠而浦等公司进行研究,看一看声音听起来是什么样子的。例如,摩托车制造商哈雷戴维森利用该实验室减小车辆的噪音,不过仍让它们一听就是哈雷戴维森的产品。

  奥菲尔德说:“我们记录产品情况,人们根据语义词‘昂贵’和‘低质量’等聆听它们。我们对他们的感觉和联想进行研究。”他承认,他只能在消声室里呆30分钟,但是他在里面时,他的一个人工心脏瓣膜突然变得噪音很大。(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小说家马原

马原,小说家,1953年出生于辽宁锦州。当过农民、钳工。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冈底斯的诱惑》、《西海无帆船》等。曾是先锋小说的开拓者之一,其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

2012年第2期的《收获》杂志,马原备受关注的新长篇《牛鬼蛇神》终于面世了。时隔20多年,马原再次以作家的身份回归。新作有什么新的气象和突破?他的“小说已死”言论曾引起惊叹一片,如今他还这样认为吗?他的身体状况如何?昨日,在接受专访时,马原一一给出他的答案。

谈新作 更感兴趣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新京报:听说《牛鬼蛇神》这部小说源于3年前你与格非在北京的一次会谈,他说你要是再写小说,会看到比原来大得多的世界。

马原:因为生病了以后,我突然变得特别关心人在宇宙的位置问题,包括人与动物的关系,人和昆虫的关系,人和植物的关系,甚至是人和鬼的关系。我和格非在聊天的时候,就聊到了相关内容。

新京报:你在写作时感受到了格非说的这种气象吗?

马原:感受到了,我这个小说基本上没有对手戏,很多内容都是在描述,就像我刚刚说的,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动物的关系,人和传奇的关系。而不是惯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鸡鸣狗盗、争权夺利、爱恨情仇。

新京报:小说里涵盖了北京、西藏、海南等几个主要的地域,不同的地域是否为你描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提供了一些便利?

马原:人总是喜欢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面行动、伸展或者是描述它。这几个地方都是我曾长时间居住过的地方,所以可能会有地域因素。

但是,比如我小说里写到的海南的吊罗山,如果把它换成菲律宾的某一座山,我觉得应该也是差不多的。因为从纬度,从动植物的分布,从气候上来讲,它们都是相似的。其实我的故事并没有过分展开当代生活,也没有时代的明显印记,所以我更感兴趣的还是我提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些和人并置生活在地球上的其他生命。

谈写作 我从没得过哪怕最低级别的官方认同

新京报:牛鬼指的是李德胜,蛇神指的是大元,除此以外,这个题目还有什么更深的含义?比如说小说里大元在西藏感受到的神境或是李德胜在海南与各种妖鬼打的交道?

马原:因为我不可能写一部小说叫做《鬼神》,正好我们有一个成语叫做牛鬼蛇神,把这两部分都容纳其中了。我小说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涉及神的,相当一部分内容是涉及鬼的。这两个和人紧密相关的存在,我无法找到更好的方式做标题表达,因此就借用了成语牛鬼蛇神,刚好我的两个人物,一个是牛属,一个是蛇属,或者你也可以说我很主观、很强制地把牛属放到了李德胜的身上,让他做牛鬼,把蛇属放到了大元的身上,让他做蛇神。这个怎么理解都不是问题。

新京报:故事里的李德胜和大元是在大串联里认识的,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点?

马原:我想写的是有很深渊源的两个人,但我这一代人能寻求的最久的渊源大概就只能回溯到大串联这个节点上。其他时间这件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一个东北的男孩大概只能在那个时候才会和一个海南岛的男孩形成渊源。而且我也很喜欢故事中男孩初入世的那个年龄,大元13岁,李德胜17岁,这两个年龄我认为是个蛮有趣的节点。总而言之,让他们渊源更久一点是我的初衷,让两个人的命运纠缠整整一生。故事完成的节点是2011年,就是说他们相识整整45年,45年对于人生而言应该是一个绝对漫长的时间段。

新京报:对大串联的书写你更多是站在孩童的角度,他们在这个过程里其实是欢乐更多的,选择这样的书写角度,是有意去避开那个后世反省的角度吗?

马原:我没有批判,因为个人之于历史经常不是那么清晰的,所以无论是大元还是李德胜,他们对于历史的介入,仅仅是从个人的角度,不具备普遍性,不算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一直都不是一个对现实批判有热情的小说家,这个也是这么多年以来我的小说不能被官方认可的主要原因吧。我写作已经超过四十年了,我从没得过哪怕最低级别的官方认同。我不是恩格斯的文学信徒,恩格斯给文学的定义就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写了一辈子,但我没有塑造过一个这样的人物。

谈时间 二三十年意味着物是人非

新京报:在你这部小说中,把以前的一些小说片段都拷贝过来了,比如《叠纸鹞的三种方法》、《死亡的诗意》、《西海无帆船》、《冈底斯的诱惑》,这是为什么?

马原:这是为了在这部小说中吸纳我一生中与神相关的片段。因为在写一篇小说时,我不能把我生命中很多与神相遇,真正展示了神奇、神迹的点都融合进来,我只能借助我以前小说的那些展示神奇、神迹的片段吸纳到一起,它们成了我在这部小说中写神的素材。我不能凭空一下创作出那么多的神奇、神迹来。我的故事的主题就是人、鬼、神,在这三者之间,我写的最多的可能是神。

新京报:有人评价你这部小说,说它是与你20年前作品的无缝衔接。

马原:我喜欢这个说法,因为20年以前那么多人喜欢马原的小说,要是能接上20年以前的话,有机会重新被曾经的读者和新的读者接受,这对写作者来说是个多大的荣幸啊。

新京报:你不觉得20年后你的小说应该会更成熟,有更多新的东西吗?

马原:一个作家写得最好的时候,不是在他老年的时候,他的经验更多,更成熟,他写得最好的时候,应该是他想象力最丰富,最有激情的年龄段当中。没有哪个作家是例外,如果一个作家放下了写作,在20年之后,还能像20年以前,看不出缝隙,那这应该是这个作家莫大的幸运。因为20年前的读者可能早就离你远去了。对一个作家来说,二三十年意味着物是人非,他早就不是当年的那个人了。

发表在栏目: 文化

NBA当红华裔球员林书豪正在遭遇出版界的“滥造”。据了解,在未来1个月内,国内出版社将集中推出十几种林书豪的传记、写真集和成功学书。有一本《林书豪!从哈佛到全明星》洋洋10万字,作者用了10天时间就完成了,这里面还包括出版社排版校对的时间。

商人就是商人,我们还在为林书豪究竟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的骄傲争论不休时,人家出版社已经看到了林书豪所蕴藏的商机。十几种与林书豪有关出版物的出版,即是证明。

10万字用了10天,其实这个速度已经够慢的了。2010年6月26日,美国摇滚巨星迈克尔·杰克逊突然去世,那本13万字的《天堂里的太空步》只写了两天,从选题到上架也就7天而已。2011年乔布斯去世,关于乔布斯的传记最快的一周就已经上市了。

抓住热点,迅速组稿,抢先上架,出版界的这种超速度已经不是一天两天,被出版的也并非林书豪一人。轰轰烈烈上市,黯然神伤退市,这些“快书”、“伪书”往往是昙花一现,然后就不见踪影。有的出版社因为抢占了先机,自然也赢得了更多的码洋,可大多数此类“跟风”炒作的出版物最后成为了炮灰。

不会抓热点就抢占不了先机,可往往一年到头热点也就那么几个。名人书、明星书、传记书往往都是过把瘾就死,至于苦乐只能自知。“短平快”一向被认为是干净利落,可对出版业而言,这种跟风式的“短平快”却有百害无一益。时间短自然不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选稿、润色、修改,所以此类出版物大多错误百出,质量难以保证,最后归于平庸。上市快的结果是退市也快,也就红火一阵而已。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出版业也是如此。目前图书市场的竞争的确激烈,可如果只以新奇取胜,以跟风取胜,恐怕很难站住脚跟。对于读者而言,当然希望看到一些新的东西。但这种新不能是刻意制造出来的新,更不能是粗制滥造的新。看看书店、网上的各类图书排行榜,似乎常看常新,可又有多少新书能禁得住读者的阅读?

出书不能像种菜,人家种啥我就种啥。迈克尔·杰克逊走了,书店里一码的迈克尔·杰克逊;乔布斯走了,书店里一色的乔布斯;林书豪火了,到处都是林书豪。姑且不论那些有关林书豪的传记之类的出版物侵权不侵权,笔者只想知道那些素材和观点的来龙去脉。如果那些都是搜索和想象的产物,我想去书店买书还不如自己搜索来得更实在些。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流星一号资料图

  俄罗斯空天防御兵新闻发言人阿列克谢·佐洛图欣说,“流星1号”卫星的残片莫斯科时间27日2时17分(北京时间6时17分)进入稠密大气层,最后坠落在南纬80.9度、西经5.63度的南极毛德皇后地。

  “流星1号”气象卫星于1969年3月26日由R-7运载火箭从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升空,距今整整43年。它是苏联第一颗真正意义上的气象卫星,用摄像机和红外探测器收集和传送地球不同区域的气象信息。

  这颗卫星在1970年7月便停止了工作,此后一直在轨道“游荡”。但人类并没有忘记它。几天前,一位比利时天文爱好者发布了“流星1号”最后时刻的照片,图中还辨认出卫星的太阳能电池和圆柱形外壳。

  相关阅读

  美国宇航局每日卫星照 亚洲西南部的超级沙尘暴

  卫星图像显示全球变暖危害 融冰引地球重力变化

  美宇航局每日卫星照 东南亚火灾致天空烟雾弥漫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研究显示大型哺乳动物如犀牛,演化成较大体型,相对缩小体型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研究显示大型哺乳动物如犀牛,演化成较大体型,相对缩小体型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2月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一项最新研究指出,哺乳动物的体型从老鼠那么大进化到大象那么大大致需要经历2400万代。

  通过化石和现存动物的资料,科学家们对28种不同的哺乳动物群组在过去6500万年内的进化历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哺乳动物体型变大要比体型缩小更加困难。研究小组发现,一种哺乳动物的体型增长100倍大致需要经历160万代,增长1000倍需要500万代,增长5000倍则大致需要经历1000万代。在陆生哺乳动物中,奇蹄目动物,如马和犀牛,显示出最快的体型增长速度。有趣的是,在此次被研究的所有哺乳动物中,灵长类体型在进化中变大的速度是最慢的。

  这项研究的首席科学家,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阿利斯塔·伊文斯(Alistair Evans)说:“这是一个谜。”他说:“出现一种大型灵长类动物的困难度要远远大过出现一种大型的犀牛或大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但是看起来灵长类变大的困难的确很大。”

  而在所有哺乳动物中,鲸类——包括一般所说的鲸和我们熟知的海豚类动物,则具有最高的体型演化增加速率。它们仅需大约300万代就让体型大小增加了1000倍。

  伊文斯和同事们怀疑形成这样的演化速率差异可能跟鲸类生活在海水中有关,海水的浮力可以帮助它们支撑巨大的体重。这样就让海洋动物在增加体型方面面临的挑战要小于陆地动物。对于海洋哺乳动物来说,对于体型增加的限制条件要少得多。比如说,如果把一头鲸放在陆地上,它很快就会被自己的体重压死,体内的器官和骨骼都会被压碎。

  相对快速的缩小

  相反,研究还发现哺乳动物体型变小的速度是体型变大过程的30倍。伊文斯说:“哺乳动物体型的增大和变小在速度上存在如此大的差异,这一点非常有趣。”他们的论文已经发表在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相对快速的体型缩小可能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导致。首先,增加体重就意味着必须相应增强骨骼以及肌肉的结构和强度以便支撑额外的重量。合作研究员,新墨西哥大学的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说:“当机体变大,它们将遭遇各种限制。要克服这些问题需要新的元素,它需要新的基因,新的基因识别方式。”

  第二,设想一下,当机体逐渐变大的过程中,不管它最终变得多么庞大,最初都是从单个细胞开始逐渐发展的。因此可以设想,要想缩小体型,只要提前终止这一发育过程就行了,相对增加体型,这当然要容易的多。伊文斯说:“你只是提前终止发育程序的执行,而不是去扩展延续它。”

  目前为止最详尽的研究?

  大卫·波利(David Polly)是一位印第安纳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尽管他本人并未参与此项研究,但他评价这项研究是迄今为止对哺乳动物体型演化发展进行的最为详尽的研究。他说:“通过化石记录进行演化速率的测量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一般当人们通过化石研究演化速率时,只会有选择性的选取某种特地的物种进行。”

  波利还评价称,这项研究似乎确认了之前很多科学家的猜测,那就是:巨大体型动物的出现在演化史上需要远比我们之前认为的更长的时间。先前的研究之所以得到较为片面的结论是因为当时人们所进行的往往都是针对某一特定物种在一段较短的地质时间范围内的研究。

  伊文斯和同事们认为他们的这一项研究成果或许也可以适用于其它动物种群,比如恐龙。他说:“事实上我们已经开始堆恐龙的情况展开研究。”但是他也表示面临的困难很大,主要的方面是“我们并不知道恐龙的一代寿命一般是多长。”(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来自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 Life motion signals lengthen perceived temporal duration”的文章,通过时距分辨任务,发现生物运动信息能够延长时距知觉,并且这种时距延长效应与生物运动的整体形状信息以及观察者的主观意识无关。相关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蒋毅研究员,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711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70903),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KSCX2-EW-BR-5),中科院心理所科研启动经费(Y1CX302005)以及中科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经费的资助。
精细尺度范围内时间信息(数百毫秒到数秒)的知觉加工对人类日常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关于它的加工机制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时距分辨任务发现生物运动信息能够延长时距知觉,并且这种时距延长效应与生物运动的整体形状信息以及观察者的主观意识无关。研究采用光点生物运动刺激(point-light biological motion),即运动信息仅是由附着在人或者动物的头部和一些重要关节上的光点运动组成。
结果显示,在物理呈现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观察者知觉到的正立生物运动刺激的呈现时间要长于倒立的控制运动刺激。有趣的是,对于观察者不熟悉的局部生物运动刺激(将生物运动的整体形状信息完全置乱仅保留局部运动信息)也存在同样的时距延长效应,而当去除生物运动中所包含的生物特征时,该效应完全消失,这表明所观察到的时间知觉的延长效应是由生物运动本身的生物特性所诱发。
该研究表明生物运动具有区别于非生物运动的时间编码特性,揭示了有可能存在一个特殊的专门针对生物运动信息加工的时间编码机制,有助于人类预测其他生物体的行动从而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来源:生物通 万纹)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俄新网1月14日报道,俄罗斯航天署网站上公布的最新消息称,“火卫一-土壤”碎片将在15日晚坠落太平洋,而不是大西洋。
俄航天署称:“‘火卫一-土壤’星际站残骸坠落地球的窗口期预计为1月15-16日,窗口中心点预计在莫斯科时间1月15日21点51分。”
此前曾表示,星际站残骸将坠落阿富汗,之后坠落马达加斯加地区,13日俄罗斯航天署计算出,星际站碎片将于莫斯科时间16点12分坠落南美洲大西洋沿岸附近。14日航天署确认,星际站将坠落南美洲太平洋沿岸附近。
星际站残骸坠落地点和时间根据其轨道高度降低、太阳活动和大气状况而变化。行动小组正在对“火卫一-土壤”脱离轨道的情况进行不间断的监控。
俄罗斯近15年来第一个星际站“火卫一-土壤”于11月9日从哈萨克斯坦发射升空。该星际站必须于2012年8月抵达火星卫星,之后携带火星卫星土壤样品返回地球。“天顶”运载火箭运转正常,但在进入飞往火星的轨道阶段出现异常状况,星际站的主发动机没有按时启动,星际站留在近低轨道上。
“火卫一-土壤”的总重量为13.5吨,其中11吨是燃料组件。俄罗斯航天署资料表明,约20-30个星际站碎片有可能达到地球表面,总重量不超过200公斤。俄罗斯专家相信,有毒燃料将在高度约100公里厚厚的大气层中燃烧。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4 页,共 1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