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想了解中国,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媒体。北京奥运会、世界媒体峰会、上海世博会、西安园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国际盛会,都给了中国向世界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本国和国际媒体的报道,中国的国家形象不断向世界传播。
新闻媒体在传播国家形象中作用最显著、快捷,所以中国加大力度提高媒体的传播能力。《人民日报》扩大海外记者数量、新华社CNC(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英语台开播、央视旗下CNTV(中国网络电视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旗下CIBN(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成立,这些国家级主流媒体的变化都在见证中国的努力。
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最终要体现出传播效果,这就涉及到传播方式以及对谁传播,也就是受众分析。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受众分析到位,才能更好地实现传播目的,它是传播内容、方式、效果的基础。
受众因素不可忽视
国际传播作为一种国际性的传播活动,既具有一般大众传播的特点,也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所面对的基本上是跨国受众。①国际范围内的传播,要看不同区域、国家受众的不同,即区域的平衡性。对认同我们、国情相似的国家,传播可多涉及经济、政治等方面,而一些对我们有抵触的国家,形象传播应偏重社会和文化等软性内容。过去中国改革开放注重吸引西方投资和技术,现在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更需要市场和资源。所以在国家形象传播方面,欧美受众只是一个方面,我们也需要考虑除欧美以外,其他地区、国家受众的平衡性。
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其实是一种国家主导的政治传播,这要求我们深刻了解国际受众的政治倾向和认同。发展中国家自然是想了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奇迹背后的奥秘,从中汲取经验;发达国家希望看到我们的社会和谐、稳定、民主;宗教国家更愿意看到信仰自由和文化多元的一面,环境遭受污染的国家则喜欢看到环保治理的一面;因此国际受众构成不同,国家形象传播也就没有一个笼统的、适用所有国家口味的统一标准,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受众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
一国内部受众的构成,因年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也存在差异。年长者偏好文化交流,更喜欢看电视等传统媒体,年轻人则喜欢通过多媒体的综合应用看到现代中国的形象,受过良好教育的受众喜爱以深度阅读、演讲等形式获取信息。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国际传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受众角色、反馈方式愈加多元,信息碎片化愈加严重,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媒体发言人,媒体互动大大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塑造国家形象更应注重互联网的使用。
受众影响着传播效果
然而对于大规模、大成本、运动式的对外传播,是否得到了应有的传播效果,各界对此十分关注。最近,有学者和媒体对商务部“中国制造”广告和国新办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令人深思。
不久前在广州举行的“2011公共外交年会”上,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孔庆勤博士与中国民间智库“察哈尔学会”,公布了一份关于中国对外宣传片的调研报告。孔庆勤认为,商务部广告总体有效,因为内容属商业范畴,不试图改变对方观点,因而容易被对方接受。对于形象片,他引述很多美国人的话说,看了这个广告很紧张,第一个想法是:中国人来了,而且来了这么多;这一国家形象片传播效果并不理想,让西方观众感到更多的是压迫感。
“一味把自己认为好的信息呈现出来,而不顾及西方语境下的释读,会令我们试图传达的信息大打折扣。”孔庆勤博士认为,“用尊贵显赫的社会精英诠释中国形象,对奉行平民主义的欧美民众而言是很难接受的。”
英国广播公司(BBC)全球扫描的调查数据也证实了以上观点。BBC调查显示,广告播出后,对中国持负面看法的美国人,上升了10个百分点,达到51%。著名专栏作家谭飞在其博文《国家形象》中也认为,孔庆勤的研究数据与BBC的数据基本吻合。
人们不仅评估国家形象传播的效果,也在讨论形象传播思路。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邓聿文发文“最好的国家形象展示是善待国民”②、葛剑雄教授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表示“软实力对内而不是对外”③,均认为国家形象建设应充分考虑国民的感受。
国家形象传播要做到受众认同
在国家形象建设上,付出和收获会有如此之大的差距,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对孔庆勤博士关于国家形象片的研究应该如何看待?以下三点值得考虑:
第一,国家形象片应基于事实。
就像法庭判案,面对错综复杂的案情,各方往往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更有庭外的“媒体审判”、“道德审判”干扰诱导。这时法官就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方能体现公平公正。可见事实是审判的基础。同理,从新闻学原理的角度来看,事实(fact)也尤为关键。涉及到国家之间的关系,就更应注重事实。只有依据事实拍出来的片子,才能真正诠释国家形象。
作为国家形象宣传片,将自己优秀、引以为傲的一面展现给他人无可厚非,个人交往中谁都愿意他人看到自己美好的一面,进而促进更多的合作交流,国家亦然。然而,这里就存在一个观念差异的问题。中国式的传播爱突出领导、名人、政治,而这些对西方受众可能会很陌生,或不易接受。除了精英,欧美观众更希望看到中国百姓的面孔、普通人的工作生活,有了他们的国家形象片,才会更加完整、全面、客观。我们同外国人对话,并让他们听懂,关键在于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来阐述我们的事实。
第二,“坏消息才是好消息”。
国际新闻界盛行“坏消息才是好消息”的原则,只有负面事件、有冲突、有争议的新闻才值得关注。我们由于国情和媒体性质不同,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和国际媒体有同有异。中央电视台著名的“新闻联播”反映了这一异同,即所谓的“前边的十分钟中国领导很忙,中间的十分钟中国人民很幸福,最后的十分钟其他国家很乱”。想一想我们在报道外国的时候,也偏好负面的新闻,那外国人又怎么能接受我们的正面报道呢?
另外西方主流媒体,至少在形式上独立于官方,具有监督政府、批评官员的传统,以社会的守望者和公众的看家狗自居。私有的媒体不代表国家,一般也不会做正面的宣传。欧美受众习惯了西方的新闻观和独立的新闻体制,看到中国官方运作的正面宣传“形象片”,自然就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中国形象片的传播效果在欧美不如想象的好,也就不足为奇了。
尽管新闻观和媒体性质不同,但人性总有相通的地方,比如突出对人的关爱、有趣的画面、自然风光、文化览胜等相对中性、满足人情兴趣的内容,要比负面不愿意拍、正面没人看的形象片好。
第三,淡化国家形象片的作用。
拍摄国家形象片实际是国家形象构建的一部分,这就涉及到新闻传播中的“形象塑造”(Image making)问题。美国新闻学界的泰斗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在其经典著作《舆论学》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即: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具体而言,就是大众传播媒体创造了我们对于世界的印象。尽管他指出,新闻界提供的形象常常是不完整和扭曲的,然而这些反映却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④虽然传播媒体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如果认为一部国家形象片就能彻底改变国家形象,未免过于天真。
什么是真正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是一种心态。成熟的国家不会太在乎塑造国家形象,例如北欧诸国,是国民幸福指数高的代名词,多少年来也没见他们在形象片上有什么大手笔。真正的国家形象是随综合国力的增强而增强的,并不是看谁的形象片拍得好。正如邓聿文在文章中所说的,最好的国家形象展示是善待国民。这既有政治、经济硬实力的增强,也有文化繁荣、法治建设、社会福利方面的改善。国民的幸福感增强,对国家的认同随之提高,别人的看法也会相应的改变,自然无需过多的宣传。所以如何更好地建设国家,才是真正塑造国家形象的落脚点。⑤
(作者单位: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注释:
①刘燕南、史利:《国际传播受众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9页。
②邓聿文:“最好的国家形象展示是善待国民”,http://comments.caijing.com.cn/2011-11-18/111420420.html。
③葛传红、徐向科:“葛剑雄:软实力对内而不是对外”,《时代周报》,2011年11月24日。
④乔木:《鹰眼看龙:美国媒体的中国报道与中美关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第190页。
⑤李正国:《国家形象构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网页链接: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225110,
请注明:转载自《法治新闻传播》2011年第6辑
舆论疯狂演绎记者被杀案
雨夜、13刀、准新郎记者、地沟油,成为犹如好莱坞大片的刺激元素。在看似合理的情理逻辑下,黏合成一部悬疑电影,折射出社会公众的真相焦虑症
李翔其人
"听说了李翔被害的消息,我们真的很吃惊,心痛,不敢相信。活生生的一个人,说没就没了,真的很意外。"跟李翔一块儿工作很多年的同事明辉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在明辉的眼里,李翔没有跟同事闹过矛盾,为人热心,同事们工作上、生活上有需要他帮助的,他没有拒绝过。
据明辉介绍,李翔他爸是洛阳电视台一位有30多年台龄的老职工,人特别好,大家一见他都叫他"李老师"。李翔跟他爸妈住在一块,房子是单位分给他爸妈的,是一个老楼房,准备给李翔结婚用。李翔曾告诉朋友们,他今年十一结婚,结婚证都领了。
洛阳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政委马建平也跟李翔认识。他告诉记者,在他的印象中,李翔是个"年轻小伙子,业务、为人都还不错,也很敬业,很帅气的一个小伙子。"
据李翔生前所在部门洛阳电视台新闻中心游副主任向记者介绍,李翔大概是2002年左右到台里工作的,在台里换了几个部门后,就一直在新闻中心工作。
游副主任介绍说,李翔负责跑政法口,以前跑农业口,还负责采访每年的"两会"和党代会,算是新闻中心的骨干记者。
在游副主任的印象中,李翔的特点是"比较勤奋,脑子反应快,做事敏捷"。
他对记者说:"李翔为人挺好,大家挺喜欢他,遇到工作不躲,派啥活都能完成,采访任务交给他,比较放心。"
查看李翔的新浪微博,给人的印象是,他工作很忙,很累。如:
3月11日的微博:"为什么一到周末就有干不完的工作啊!"
3月23日的微博:"这个星期好忙啊!明天又要下县啦!"
4月12日的微博:"终于不用再去嵩县了,三天去了两趟好累啊!"
4月14日的微博:"上午串了两个会议,真累啊!"
4月15日的微博:"明天又被安排了三个采访,自己的计划全部被打乱了!"
4月16日的微博:"忙碌的一天终于快过去了,希望明天不要再安排采访啦!"
5月9日的微博:"开不完的会,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5月12日的微博:"一个星期五天工作日,我却要四天都要在县里,真的快疯了!"
5月22日的微博:"明天开始要好好工作了,要不任务要完不成啦!"
不幸遇害时才30岁的李翔的离去,给他的家人和朋友带来了无限的伤痛。
李翔的未婚妻丽丽(化名)在得知李翔遇害后,发出第一条微博:"把翔子还给我……还给我。"随后,她不断更新微博:"你一个人孤单了,我陪你聊天,手机我开着啊!""我们说好一起去买灯的,说好了一起吃晚饭的,说好了要去凤凰的,说了那么多约定,你怎么就把我留下了?我一个人完不成这么多,你回来。""包里的六张电影票十月八号就到期了,你还没有陪我去看呢。"
李翔的同事明辉告诉记者,得知李翔不幸遇害的消息后,大家自发地第一时间陆续去他家里看望慰问,后来同事们都想去,有人提建议这样可能会给他家人带来很大的伤害,大家伙准备在单位给他开追悼会时再送他一程。
9月27日上午,记者李翔的遗体告别仪式在河南洛阳殡仪馆举行,李翔的亲朋好友数百人自发前往,送他们的翔子最后一程。
悼念厅前,李翔生前同事、洛阳电视台新闻部的同仁们静默伫立,打出横幅:"翔子,新闻部的兄弟姐妹永远想你!""翔子,阳光帅哥一路走好!"
法治周末记者任东杰发自河南洛阳
9月18日凌晨,河南省洛阳市电视台记者李翔被杀。这起刑事案件并未因为李翔是记者,而被洛阳市公安局按照“雇凶杀人”的逻辑去侦办。当地一些人甚至不曾听说这件事情。
不过,在洛阳之外的互联网上,李翔的死,起初被认为蹊跷,继而被认定有黑幕,最后“黑幕”被认定与“地沟油”产业有关的“雇凶杀人”。这个发酵的过程只用了一两天。
9月21日下午,洛阳市公安局宣布,洛阳电视台记者李翔被抢劫杀害一案告破,两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网。经查,犯罪嫌疑人与李翔素不相识,也非受雇于他人,案件的性质系抢劫杀人。
至此,关于这起记者被抢劫杀害案的各种猜测才逐渐得以平息,不过即使在此刻网络上仍有质疑的声音。
新闻联播原来也能这样播
法治周末记者李秀卿
“邻家女孩”欧阳夏丹和“眼镜哥哥”郎永淳亮相了,你还不看新闻联播吗?
9月25日晚,最新加入新闻联播播音团队的欧阳夏丹和郎永淳首次露面。有评论认为,新闻联播变年轻了,必将赢得更多观众。
发生变化的还有文风和语调,人们发现这个特殊的新闻节目一直端着的架子似乎放低了很多。一则新闻中出现了这样的温馨提示:“如果你想节省开支,错峰出游是个不错的方法。提前或者10月4号后再走,最多可以节省四五成的费用……‘十一’黄金周,祝您玩得开心。”
更多的变化将出现在2012年1月的改版中。最大的变化之一是1988年由作曲家孟卫东创作的节目片头曲将告别荧屏。新闻联播还将使用更加炫目的摄影棚,开播画面会增加3D立体效果,各种新的报道形式将会引入到节目当中来。
恐怕全世界也没有哪个新闻节目像新闻联播这样,即便是一点微小的改变也会引起巨大的关注。中国农业大学乡村传播研究所所长李红艳对《法治周末》记者说,新闻联播存在的意义已经大于新闻本身的意义。
超越新闻的新闻联播
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在即将到来的社会转型中出场,担任起传播新闻和社会动员的双重角色,并得到了党中央的授权,从播出伊始就成为许多重大新闻的第一发布平台。
可以说,自新闻联播开播以来,观众从主持人的发型、服装和语调中揣摩出的信息,就是新闻背后经久不衰的主题。据媒体报道,1990年,播音员张宏民有一次突然以中山装登场,立刻引发关于“政治气候变化”的各种解读。但据央视事后澄清,张宏民当天是临时顶班,没穿正装,才以中山装上阵。
新闻联播特殊地位的牢固确立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1980年播出了审判林彪、江青两个反党集团的报道,带来首轮收视的高潮;1981年全国电视新闻工作座谈会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有责任、有义务向中央电视台供稿,且必须转播新闻联播。
至此,新闻联播树立起了坚不可摧的权威性。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博士张慧瑜认为,也是从那时开始,新闻联播成了一个政治仪式。
有媒体分析,“固化”已是新闻联播的特质之一,北京外国语大学新闻学教授展江认为,新闻联播最大的固化在于其“领导很忙、中国人民很幸福、外国很乱的三部曲”。
一期典型的新闻联播以党和国家领导人当日活动为头条,25分钟国内新闻、5分钟国际新闻的格局罕有改变;新闻联播片头曲16秒,从1988年3月起沿用至今。
也正因如此,节目组对每个播出细节有近乎严苛的标准,尤其是对领导人的出镜时间精确到微秒,避免向外界传递“错误”的信号。一份公开的新闻联播编辑部资料显示,2008年,央视副台长罗明在一次审片中发现,某领导人的特写画面出现了三次,而在同一则新闻中出现的另一位官阶更高的领导人特写出现了四次,于是他要求将前者改为两次。在另一次审片中,罗明要求将某部长的出镜时间由4秒减为两秒半。
有时候,一些重大紧急事件的上情下达,新闻联播是再适合不过的传播通道。2008年9月16日19时20分左右,新闻联播播出的“检出三聚氰胺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名单,就是几分钟前刚由国务院紧急传真至央视值班室的。这份名单经审核后火速送到了播音员邢质斌的手上。
“观众从新闻联播里看的是政府形象。”李红艳对《法治周末》记者说,“它早就超越了新闻本身。”
而作为政府形象的传递者,老一辈播音员一贯坚持“字正腔圆”和“声情并茂”的特点,有人称其“一个面孔、一种声音”。已经去世的播音员罗京,在2006年就曾富有感情地播报过青藏铁路通车新闻:“钢铁巨龙穿越莽莽雪域高原,青藏铁路造福沿线各族群众。经过10多万筑路大军历时5年的艰苦奋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胜利建成通车……上午10时许,庆祝大会开始,全场高唱国歌。雄壮的歌声在辽阔的高原上空久久回荡……”一位资深媒体人士在博客中评论说,罗京是带着感情朗诵新闻。
9月25日晚的新闻联播中,有人注意到活泼风格的欧阳夏丹,其妆容和语调比以前增加了庄重感,力图与新闻联播的政治气场相契合。赵忠祥对两位新播音员的评价是:“不错!”
新闻联播是央视最难改革的新闻节目,北京外国语大学新闻学教授展江说。新闻联播在央视乃至全国电视节目中的地位的确独一无二,因此也就不难理解播音员将加入其播音团队视作努力目标。此次新闻联播内部招聘播音员,全台有60位主播参与竞聘。
自我改良
在9月25日的新闻联播中,一位穿着朴实的出镜记者坐着一个小马扎,和农民面对面聊天,边采访边跟农民一起剥玉米粒。另一则农村新闻中的记者穿着冲锋衣,跟正在争取某农业项目的农民给水泥柱打桩。有人说,新闻联播不再高高在上了。
在网络媒体时代,“居高临下”和“一厢情愿”式的宣传越来越难以被年轻人接受,而新闻联播正是这种语态的使用者。
新闻联播的时政新闻也有雷打不动的特色。根据长期关注新闻联播的吉林大学毕业生徐思的观察,新闻联播表述时政新闻的常用方式之一,是“领导人+行踪”模式为主,不是按照新闻的重要性,而是按照领导人的官职序位编排新闻、决定字数、时长等。
“这些年来,‘会议强调’‘贯彻落实’‘高度重视’等词汇高频度出现,它容易给人一种‘一切照旧’的错觉。”张慧瑜说。在媒介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新闻联播收视率在遭遇挑战。据统计,前20年中,新闻联播的收视率一直保持在45%至50%,近几年,新闻联播收视率和影响力在下降,虽然全国的收视率水平仍保持在20%左右,但在广州、上海等地的新闻联播甚至已经退出了前十名。
“新闻联播的年轻观众在大量流失,它的符号意义多于内容意义,改革势在必行。”展江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公众的长期批评和收视率是基本动因,国家高层的新看法可能是直接近因。”
事实上,新闻联播并非一成不变,它也曾在框架内不断努力,自我改良。例如,1996年元旦实现直播之后,新闻联播也更向“新闻本位”靠近。“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本台最新消息”明显增多。2008年1月15日,新闻联播播出了一则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的新闻,有人注意到,在12分12秒的时长里,很少见地出现了胡锦涛3分23秒的同期声,他查看村民的灾后补偿存折和走到院子里用手捧自来水喝的两个细节,更给人以真切之感。
新闻联播还有一次被业界和学界广泛解读的“石破天惊”之举,是播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消息。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在升空时爆炸,七名宇航员罹难。次日,新闻联播一改“先国内,后国际”的播出惯例,在头条用6分钟播发了这一消息,至今为电视业界津津乐道。
以新闻重要性排序一直是香港地区新闻播报的原则,政治优先的第一价值常被“弃之脑后”。他们的风格更有随意性。吴小莉曾播报过一则某国农民示威并在政府门前泼大粪的新闻,播完了之后,她笑着开了个玩笑:“真是超级生物炸弹!”
新闻联播也在不断培养“新人”。2007年12月6日,海霞、李梓萌、康辉和郭志坚四人成为新的新闻联播播音员,央视·索福瑞的收视数据显示,新人吸引了观众,李梓萌播音那天,收视率是平时的两倍,年轻观众增加了80%。
要政治还是要商业
新闻联播的另外一次为人津津乐道的创新,是对“嫦娥二号”发射的报道。“嫦娥二号”的发射时间定在2010年国庆节的18时59分57秒,也就是新闻联播开始前3秒时,正好与新闻联播时间“冲突”。新闻联播的处理是,片头正常开始,同时在屏幕右下角打出一个小屏幕,播放“嫦娥二号”升空的画面。
虽情况特殊,“郎酒”倒计时广告并没有取消。一位媒体人质疑道:“如果说新闻联播的片头因为政治原因不可能被取消的话,那么这样一个商业广告为什么也不能让步呢?”
事实上,新闻联播与商业的结合早已成熟。早在1994年1月1日,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中就开始添加广告,从那以后,新闻联播的广告竞争日益激烈。在央视2011年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上,新闻联播前20秒报时组合单元卖出了5.525亿元的广告。
“新闻栏目乃至电视台的商业化本身就是一种‘中国特色’。”李红艳说。以德国为例,德国国家电视一台和国家电视二台由于性质为国家电视台,他们始终恪守不播广告的原则,前者重在播放新闻,后者重在介绍文化。
“一方面是国家行政系统的,另一方面又有商业主义的气息,是央视的特点。”李红艳说,“所以新闻联播的改革有政治方向和新闻方向两条路可走。”
纵观新闻联播30多年的发展,尽管有学者指出,它在逐渐向“以新闻为本位”靠拢,但它比普通的新闻节目肩负着更为特殊的意识形态的传播使命。诸如2005年2月开始播放的“永远的丰碑”板块,介绍的就是中国共产党80多年历史上的优秀代表人物。一位曾供职新闻联播的编导告诉《法治周末》记者,重大的涉及意识形态和党史的报道,选题一般由上级有关部门确定。
地方官员则有另外一个层面的考虑,他们希望尽可能多地在新闻联播露脸。前述编导对《法治周末》记者说,有些地方官员会给当地电视台下达任务,每年要争取在央视出现一定数量的当地新闻。
李红艳认为,在此种背景下,播音员穿衣服更时尚一点,多用流行语等,都是外在表现,大家会觉得它会娱乐化,而娱乐化难免会损伤原来的影响力。
展江对《法治周末》记者分析,新闻联播的改革带动各地新闻节目的改变也并非没有可能。“电视是中国媒体中最体制化的,上面改革了它就改,上面改回去了它就再改回去。”
展江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新闻应是批判文化而非歌颂文化,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的选择是否统一标准很重要,“假如官员被扔了个鸡蛋什么的,你能不能报?”
来源:法治周末
"假新闻"的显示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8月4日消息,一条特抢眼的新闻“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用户的智商更低”广为流传。新闻称,对比各类浏览器用户的智商,IE最低,引发媒体盲目追捧该消息。但谁也没料到这是一条假新闻。
BBC中文网报道称,包括BBC,CNN,《每日邮报》、《每日电讯报》和《福布斯》杂志在内的各大主流媒体都被报道了这条假新闻。虽然不知道幕后主使和其意图,但该条家新闻让这些主流媒体面上无光。
假消息援引一家名为ApTiquant的加拿大心理测量公司的研究,称他们邀请了10万互联网用户参加智商测验,并将这些检测结果与他们所选的互联网浏览器进行对比,从而堂而皇之得出“IE用户智商更低”的检测推断。
事实证明,ApTiquant来路可疑,一些持怀疑态度的BBC读者发现该公司只是在上个月才有了自己的网站。
此外,登陆该公司网站,点击浏览其团队介绍的内容,列出的一些成员的照片也是假的。这些照片都来自一家名为Central Test的法国公司,只是将人名更换了。
BBC当初在发表那则假新闻时,也曾试图求证其它观点,采访了剑桥大学统计实验室的教授戴维·斯皮格霍尔特(David Spiegelhalter),他当时说:“这些数据不大可信,而且是对IE浏览器用户的侮辱。”
(科学网-kexue.com 玛格)
删酒戏,对于观众来说,不必当真,看看剧本身拍得怎样,有没有创新更重要。
安徽卫视近日称,为净化荧屏,将删改8月2日开播的新《水浒传》中的酒戏。
据负责人介绍,安徽卫视计划对新《水浒传》里的饮酒镜头进行适当处理,删减一切不必要的饮酒画面,或者以打马赛克、虚化等方式进行重新制作。
安徽卫视这一动作,引无数批评,有人将之称为“阉割水浒”,也有人认为不过是一场炒作,不必当真。对此,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表示,电视荧屏真正应该净化的,应该打上马赛克的绝不仅仅是烟酒这些表面的东西,而是整个行业中低俗、娱乐为王、以市场为唯一导向的风气。至于删减酒戏,说它是炒作也好,商业运作也好,不过是一场并不高明的故伎重施,不必在意。
收视战场观众做盾
有新版《三国》、新版《红楼梦》的前例,新版《水浒传》在开播之前爆出种种新闻和争议,已在预料之中,同时,还可以预料的是,开播之后还会引起更多的争议。
而作为此次话题的制造者安徽卫视,其真正目的似乎也并非是新闻中所说的净化荧屏,时统宇说:“安徽卫视在业内被称为电视剧大卖场,在电视业战国纷争的时代,电视剧一直都是安徽卫视最重要的特点,自然也有它特有的一套方法。删减戏份并不新鲜,我记得去年《金婚2》播出的时候,安徽卫视曾表示要删去其中的植入广告,当时动静很大,最终看来不过是一场炒作。”
不管是新剧、旧剧、翻拍剧,关于电视剧的风波从来不断,时统宇说:“电视剧一直都是收视率大战最重要的战场,比如这一次的删酒戏,看似无可非议,其实也只是常规手段。对于观众来说,不必当真,还是以不变应万变,看看这部翻拍剧究竟拍得怎么样,有没有创新更重要。”
目前,安徽卫视已经在网上对此事发起投票,参与者约2000人,近85%的人持反对态度。对于投票,时统宇并不赞同,他说:“删酒戏,说好听是一次商业运作,说不好听是炒作,都算不上高明。这样的事情,没有必要拿观众和网友做挡箭牌,这样做的结果只会是失去观众。”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定于6月13日上午9:00在铁道部调度楼1楼举办京沪高速铁路开通运营新闻发布会。铁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胡亚东,铁道部总经济师余邦利,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将共同接受中外媒体采访,铁道部政治部副主任兼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新闻发言人王勇平主持新闻发布会。中国广播网进行网上图文及音频同步直播。
[胡亚东] 京沪高铁建设了全方位的防灾安全监控系统。该系统由风监测子系统、雨量监测子系统、地震监控子系统和异物侵限监控子系统等构成,能在运营过程中及时监控地质灾害信息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地震监控子系统能在发生地震时及时准确监控地震波,并控制地震区域的列车减速或停止运行。京沪高铁全线共设置地震监控点31处、风速监测点167处、雨量监测点50处。
新华社大马士革6月11日电(记者拱振喜)叙利亚军队11日继续在伊德利卜省吉斯尔舒古尔地区追捕武装分子,并与袭击穆阿尔特怒曼地区燃料库的武装分子发生激烈交火。
军方发言人11日发布新闻说,一伙武装分子当天下午使用吉普车和摩托车袭击了穆阿尔特怒曼地区的燃料库,企图烧毁这座油库。叙军动用直升机运送兵力,占领了油库,并同武装分子发生激烈交火,死伤多人,并逮捕了一些武装分子。
发言人说,叙军在当天的军事行动中还逮捕了两个反政府武装领导小组成员,缴获了大量武装弹药。
新华社摄影报道员巴西姆说,正在吉斯尔舒古尔地区采访的7名记者遭到武装分子的两次伏击,所幸没有伤亡。他说,他在伊斯塔巴拉克村采访时,看到武装分子点燃了该村附近的农作物和丛林,浓烟滚滚。该村距吉斯尔舒古尔县城1500米,叙军坦克部队已经部署在该县城周围。
叙利亚军队10上午开始在吉斯尔舒古尔地区执行追捕武装分子和恢复该地区秩序的任务。叙利亚新闻部长马哈茂德6日说,伊德利卜市附近的农村地区出现大批训练有素的武装分子,与安全部队发生激烈交火,造成至少120名警察和安全人员死亡。
拥有大约5万人的吉斯尔舒古尔县城,距首都大马士革300多公里,靠近叙利亚与土耳其的边界。(完)
媒体报道12岁少年黄艺博2岁起就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现已发表100多篇文章。家长称这些习惯和兴趣是天性,并非有意培养。其爸爸表示,黄艺博关注民生,理想是“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5月2日《武汉晚报》)
2岁起就开始看《新闻联播》,令人啼笑皆非。更为可笑的是,孩子的父亲还特地撇清与“天才儿子”间培养的关联。其父说孩子的“这些习惯和兴趣都不是我们有意培养的,孩子的天性占了主动权”。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技术含量很低的炒作,目的就是要说明这一切都是天性使然,甚至可以总结上升为“素质教育结出的累累硕果”,而不是父母的拔苗助长。
人们可以想像这样一个场景:2岁孩子哭闹着不吃不喝,什么玩具都不要,什么卡通片都不感兴趣,只有将电视频道调到《新闻联播》,一切都恢复安静。显然,如此对《新闻联播》情有独钟的“天才婴儿”是罕见的。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如果没有父母的培养与引导,一个2岁的孩子,怎么可能独独爱上相比于其他少儿节目要枯燥刻板许多的《新闻联播》?
或许吧,因为父母有意识只让婴儿看《新闻联播》,久而久之便会成为一种习惯,对其他活蹦乱跳的动漫节目也就有了“排异反应”。但笔者还是要弱弱地问一句,孩子的父母有什么秘诀,能让孩子从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而从不玩游戏?当然,《人民日报》、《参考消息》之类不会自动跑到家里来的,这些主流报纸也少有“少儿专版”免费向儿童提供。完全可以想见,父母以及其他家人在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由此想到王安石的名篇《伤仲永》。天性聪慧、才智超常的仲永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可其父在贪图财富、急功近利心态的驱使下,每天带着他四处拜访,展示才华,荒废了一生,最终“泯然众人”。想要为孩子的天性提供合适的土壤,就要让孩子拥有与年龄、发展规律同步的童真、童趣和玩耍。而想用“顺其天性”的隐身方式来遮掩功利动机,更是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