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日公司发明新款触摸镜子

  日前,日本一家名为Seraku的公司在科技展会上展出了一面镜子,能够让用户在洗手、洗脸的时候通过触摸屏幕查看新闻、天气等各类信息。这面镜子十分新颖,它似乎相当于一面交互式的智能显示器,组成这面镜子的整个系统的部件主要有:提供界面的安卓平板电脑和检测用户是否接触镜子的RF接近传感器,用户无需实际触摸镜子,镜子也可以感应得到并智能地显示信息。

  相关阅读

  韦伯望远镜镜片完成冷冻测验 为大镜子打好基础

  美国19岁头颅连体双胞胎 借助镜子看见对方(图)

  日本开发出"镜子"仪器 能测出体温识别高烧患者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

《合浦县对“强拆殴打”事件作出回应》一文所使用的照片 《合浦县对“强拆殴打”事件作出回应》一文所使用的照片

  中国网5月2日讯(“微观中国” 李云生 报道)4月28日,本网报道了《广西合浦县暴力强拆视频调查:当地政府称拆迁合法》一文,受到数十家媒体关注。当日晚间,广西北海市合浦县有关方面在合浦新闻网对此事做出回应。

  暴力拆迁视频蹿红网络 当地政府称拆迁合法

  近日有一段题为《广西合浦县石康政府非法强拆民房厮打年过八十高龄老人及妇女》的视频在各大视频网站上流传。

  视频中可以看到,在一处民房前,有一些身穿城管制服和迷彩服的人,他们中还有几个人手持长棍。这些人和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以及一位妇女不断产生肢体冲突与厮打。周围有许多围观的群众,现场秩序较混乱。

  为进一步了解事实真相,记者于27日下午拨通了合浦县县委宣传部电话,当地官方表示最近合浦县正在开展“城市建设大会战”活动,视频中的民房属于违章建筑,这次拆迁是合法的。

  合浦县在当地新闻网做出正面回应

  当天晚上十点半左右,合浦县县委宣传部在合浦新闻网刊登了《合浦县对“强拆殴打”事件作出回应》一文。

  据官方通报,根据合浦县住建局、国土局的调查确定,该处建筑属于违章建筑,此前合浦县石康镇已对该违章建筑进行过两次拆除,上次拆除的时间是2011年1月,但当事人钟某及其女儿易某屡次强行违章重建。

  通报还表示,在执法过程中,当事人钟某及其女儿易某极力阻扰拆除工作,甚至持棍殴打、谩骂工作人员,个别工作人员与其发生了言语和肢体上的摩擦,造成不良的影响。拆除工作结束后,合浦县石康镇政府已对执法过程中不当的行为展开调查。

  本网简评:合法拆除违章建筑,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应该使用何种“得当”方式?据拆除之日至今时日已远,对暴力强拆之事是否结案?调查结果是什么?希望合浦县能够尽快给群众和媒体一个答复。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4月27日,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在与复旦大学学生交流时透露:人民日报人在新媒体格局中强烈的“危机意识”。一次社内编辑记者培训,有一场讨论对我们触动很大。一位年轻编辑说,人民日报现在的发行量是280多万份,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多,但是相对而言仍较少。他举出了我们的“对手”:“微博女王”姚晨,粉丝1955万,这意味着,她每一次发言的受众,即便不算微博“转发”后的间接传播,比人民日报发行量多出近7倍。(4月27日人民网)

一个是国内影响力最大、发行量最大、权威性最高的党报,一个是人气最高、粉丝最多、传播最广的个人微博。人民日报作为纸媒,是属于传统媒体,微博作为最近几年兴起的“自媒体”,是新兴的媒体形式,如果从各自的受众群来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但又不是完全类似,应该区分来看,笔者认为,从两个媒体的构成形式、传播方式以及受众群特点等几个方面来看,“微博女王”姚晨非但不是人民日报的“对手”,而且还弥补了党报等传统媒体互动不够、传播不及时的特点,尤其是在互动方面,微博更是具有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

首先从媒体的构成来看,人民日报社作为党的机关报社,是党的喉舌,具有强大的新闻采编实力,在新闻的采访编辑方面具有个人“自媒体”完全没法比拟的优势。而姚晨的个人微博很多时候所展示的内容都是姚晨个人的一些生活感悟或者从别人的微博上转发的一些新闻,新闻内容的严谨性不能和人民日报相比,很多转发的微博在真实性方面可能连姚晨本人也未必能亲自求证,因此作为新闻的生命底线——真实性这方面,个人微博的力量还是太弱小。

其次是从传播方式来看,人民日报作为党的机关报,发行量超过280万份,这个数字在纸媒式微的当下来说,应该算是一个不错的成绩。如果从机关报纸对党政机关的覆盖面来说,基本上这个数字可以涵盖全国所有的乡镇以上党政机关。而姚晨的个人微博虽然说粉丝一千多万,但是其中的“不活跃用户”,也就是所谓的“僵尸粉”有多少,恐怕难以统计,但是肯定会有相当比例的存在,IT界的估计一般是二八比例,即“僵尸粉”的数量会占到八成。

最后从受众群来看,姚晨的草根风格也恰恰极好的诠释了她的微博的定位:保持个人真性情,让粉丝有互动交流平台。人民日报作为权威党报,自然受众群体都是社会管理精英,而这些人对推进整个社会某项事业的发展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比较,我们能够看出,作为两种不同的媒体形式,姚晨微博的草根气息让她具有了极高的人气,而人民日报的严肃面孔和权威地位也让很多人对之生出诸多误解,但不管怎样,获得受众认可,反映百姓心声,还原新闻真实,这是一个媒介或者媒体单位生存的最终法宝,没有新闻真实的底线,无论是个人微博还是传统媒体,都会失去信任,而没有信任,就谈不上谁是谁的“对手”。(王丽)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中新网4月30日电 据俄新网29日报道,乌克兰卫生部新闻处日前称,在狱中服刑的乌克兰前总理尤利娅·季莫申科患有“急性椎间盘突出”的消息与实际情况不符。

  德国柏林查利特医院的院长卡尔·马克斯·艾因霍伊普尔28日表示,该医院对季莫申科进行过三次体检的医生们诊断她患有“急性椎间盘突出”。

  乌克兰卫生部新闻处援引曾为季莫申科体检的国际医疗委员会成员叶夫根尼·佩达琴科教授的话说,“媒体援引德国同行的话公布季莫申科患有急性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同德乌专家委员会会议的鉴定不符。此外,从医学角度讲,在媒体上讨论对病人的诊断是不可接受的”。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3)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网络媒体连续第三年获奖受到广泛关注,网络开始瓜分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普利策奖今年的评选变化来看,它究竟体现出了怎样的媒体发展趋势?

早报记者专访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陆晔,谈新媒体的出现对新闻业的影响。

东方早报:从获奖名单来看,今年普利策奖的评选体现出什么特点?

陆晔:从普利策新闻奖的角度看,其实总的理念并没有什么变化,仍是秉持了一贯的原则,即奖励那些“主动发掘新闻、唤醒公众注意力”的新闻作品,彰显的是新闻媒介的自由意志,客观公正的报道立场,满足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的社会责任,人道主义、同情心,当然还有良知和勇敢。另外,《纽约时报》、《费城询问者报》、《芝加哥论坛报》这些主流报业的常青树,也跟以往一样占有一席之地。

东方早报:突发新闻图片奖颁给了法新社摄影记者马苏德·侯赛尼,普利策奖颁给外国新闻机构,在普利策近百年的历史上可谓极其罕见。对此你怎么看待?

陆晔:新闻至上吧。全球化极大地打破了新闻机构的地域限制,尤其是新闻通讯社。稿件来源也很难绝对分清彼此吧。

东方早报:美国著名网络媒体《赫芬顿邮报》获普利策国内报道奖, 成为获奖的首家新闻博客网站,同时还有《政客新闻网》获最佳社论性漫画奖,这也是网络媒体连续第三年获奖。你觉得这体现了媒体发展的什么迹象?

陆晔:网络媒体得奖总是会受到很大的关注。其实网络开始瓜分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个人其实一直觉得,用这点事儿来欢呼或者慨叹网络取代报纸什么的其实是很无趣的。公众需要严肃新闻,无论来自网络还是报纸。记得2009年在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的普利策获奖记者工作坊上,因有关美国南部民权运动《种族斗争:传媒、民权运动与民主觉醒》一书获得2007年普利策历史类奖项的Hank Klibanoff说过,新闻业有它自身的实践标准,报纸也好网络也罢,只要能达到这个实践标准,并达成服务公众利益、推动社会进步的目标,那么它究竟是以什么形式呈现出来的,其实完全不重要。

东方早报:从普利策奖今年的评选变化来看,它体现出怎样的媒体发展趋势?比如社交媒体出现在本次普利策奖多个类别中,尤其是即时、突发性报道中。本届普利策奖的评审作品只接受数字形式的内容,这在普利策奖上史无前例。

陆晔:社交媒体为新闻报道的操作实践带来新的可能性。这一点值得关注。作品采用数字形式报送这些只是手段问题,不影响本质。技术毕竟是工具,关键是记者的价值立场、专业水准如何在新闻报道中体现出来。

东方早报:你觉得今年获奖报道的题材体现出什么特点? 比如宾州的《爱国者新闻》因为对于宾州州立大学橄榄球队性丑闻的揭露性报道获得了地方新闻奖、《费城问询报》因报道费城地区学校暴力事件促进了一系列关于学校安全措施的教育改革而赢得分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大奖。这体现出该奖一个怎样的评选标准?而这样的评选标准又会对业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陆晔:公共服务奖每年的分量都很重。标准从未改变。在美国新闻业内部,专业认知也很一致。谈不上什么特别格外的影响吧。

(陆晔,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传播媒介与社会研究所”所长,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传播学研究分会秘书长,国际中华传播学会会员。)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孙秀萍

  据4月19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 针对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东京都购买钓鱼岛”的狂言,日本首相野田佳彦18日在国会谨慎回应称,“希望能确认石原的真实意图,综合各种因素作出冷静判断”。而对于日本民间部分人“钓鱼岛国有化”的呼吁,野田称“需要在确认所有者的真正意图后,对各种情况进行考虑”。

  《日本经济新闻》等媒体分析,野田的讲话没有否认“钓鱼岛国有化”的可能,但态度“很不鲜明”,让石原及其支持者大为不满。同日,日本《朝日新闻》、《东京新闻》、《中日新闻》均发表社论,批评石原的言论“极不负责任”,“将外交问题复杂化不是东京都知事该做的事情”,“只能被看成是为了选举的政治作秀”。

  “购买尖阁诸岛不是东京都知事的工作。知道自己的言论会对政府外交造成恶劣影响还这样做,只能说是太不负责任了。”日本《朝日新闻》18日发表题为“购买尖阁诸岛———石原发言不负责任”的社论,如此批判石原。文章称,石原的发言在日本网络上赢得不少支持声音,而中国网民极力要求中国政府对日本强硬,这将加重两国民众的相互批评。“日中两国是将迎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的邻国,这样的两国关系石原考虑了吗?”社论最后称,石原正在筹划建立新党应对选举,购买钓鱼岛的言论只能看成是石原为了选举而不惜花费东京人民税金进行的政治秀。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5)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中国渔政310 中国渔政310

  CNTV消息 (网络新闻联播记者 祝娟报道)4月18日上午10点30分,南海渔政310船从广州出发,前往南海执行维权护渔任务。网络新闻联播记者从南海渔政局方面获悉,中国渔政南海总队此次派出执法船为国内最先进执法船,曾赴钓鱼岛等多处海域执行过护渔任务。

  18日上午,南海渔政局办公室主任黄作平证实,当日10点30分,南海渔政310船从广州出发,前往南海执行维权护渔任务。该船是目前中国装备最先进执法船,曾赴钓鱼岛等多处海域执行过护渔任务。

  中国渔政310船总吨位2580吨,长108米,宽14米,续航力6000海里,持航60个昼夜,可驶往国际无限航区,最大航速可达每小时22海里。船上配备有现代化的设备,可搭载直升飞机。中国渔政310船是我国目前航速最快,总体性能最先进,特种设备配备最齐全的渔政船。2010年11月,中国渔政310船首航随即奔赴我国钓鱼岛海域开展渔政巡航执法管理工作;2012年2月至3月期间,中国渔政310船完成今年度首次南海巡航执法任务。今年以来,中国渔政已组织16个航次在南海海域执行巡航执法管理和守礁工作。

  近年来,在我国南海海域正常作业的中国渔船,经常遭受周边国家武装船只袭扰甚至抓扣,严重侵害了我国渔民的生产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 中国渔政南海总队此次派出国内最先进执法船,目的在于保护我国渔民正常生产,维护渔民合法权益,体现我国对维护南沙主权的坚定信心。另据媒体报道,本月15日,中国渔政44061船也从湛江港出发,前往南沙海域开展为期50天的维权护渔巡航任务。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7)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新闻节目《60分钟》的前主持人迈克尔·华莱士7日晚去世,终年93岁。他曾采访过马丁·路德·金、肯尼迪、阿拉法特、霍梅尼等一系列风云人物,并曾先后专访邓小平和江泽民。他是记者,自撰墓志铭说:他粗鲁但公正。

93岁高龄的美国著名记者迈克尔·华莱士在美国去世了,对于新闻从业者和教育者来说,这是一种新闻情结的结束。

坦率说,国内大多数读者和观众,并没有看过华莱士的采访和新闻报道。即便有,也只是在一些中美关系的纪录片中偶尔看到他采访邓小平和江泽民的身影。但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华莱士这个名字,意味着从调查到追问,意味着新闻的传奇。

坦率说,华莱士不是我们这个时代记者的象征,他更像是20世纪60、70年代那些传统记者的行头。他的头发永远向后梳,穿着得体的西服,即便在科索沃战场上,也保持绅士风度。他毫不吝啬尖锐直率的追问,甚至直接指出被采访的高层是个“胆小鬼”、“暴君”什么的,但是他也从来不吝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回应。当然,如果你不回应或者拂袖而去,你丝毫无法影响华莱士的新闻名声。

但正是那个时代的新闻人,给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新闻史留下了精彩的一笔。华莱士和他的《60分钟》在其中是一个相对后来者,之前如爱德华·默罗的《现在请看》,同时代如克朗凯特的“晚间新闻”,共同的特点是“硬”——新闻内容硬,采访风格硬,调查功夫硬,观点表达硬。这种硬的背后,是对真相的不懈追求,用职业锻造一个新闻时代。在他的同时代,我们还看到了报道水门事件的伍德沃德,报道白宫新闻的海伦·托马斯,采访萨达姆的丹·拉瑟。

对华莱士的赞誉,实际上是对一种新闻职业精神的赞誉。而也正因为如此,观众赋予了华莱士超长的职业生命。他一直工作到88岁。2006年,我们才从屏幕上告别这位看不出年龄的著名记者。这种职业生命,实际上是这个世界对于事实的追问需求,这个年长的新闻人群体也被美国民众誉为“最值得信任的人”。其实今天世界尽管变化多样,但是从政治经济结构上不变的依然是事实性的基础,舆论监督和追问,创造了公众维护社会秩序的机会。

我记得在华莱士的回忆录《你我之间》一书中,即便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总结,他也是充满了写故事的激情。这不是一个自己生涯的回顾,而是一个自己报道故事的全记录。公众对历史的需求创造了华莱士的辉煌。这也是60分钟一直坚持做电视新闻杂志,拉里·金坚持长时间对话,绝不屈服于140个字的原因。

设想一下,假如历史没有在1918年创造迈克尔·华莱士,或者在1968年没有创造CBS的金牌栏目《60分钟》,这其实也没什么。因为历史永远会创造的,是电视镜头对事实的揭示。从这个意义上说,告别华莱士,却无法告别人们心底对华莱士们的渴望。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一边是唐家三少申请持续网络更新世界纪录,一边是两位网络写手在清明期间去世。网络作者的生存状态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清明小长假,高兴,打算进山休息。出门关电脑,忽冒出一小言写手:一草,你说我要不要和网站原创签约?

问:啥条件?答:没条件,但有要求,一天两万字,且不能停更!

我说:姑娘,请问您卖字还是卖身!她说:都一样,反正是贱卖。我说:你可拒绝。她说:可我要成名,别无选择,好痛苦!

看到小姑娘可怜,我又好为人师,于是耐着性子继续开导,边聊边看新闻:《人民文学》杂志社主办的“TOP20未来大家”,获奖网络作家唐家三少透露,自己坚持86个月每天持续写作并在网上更新,已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倒吸一口凉气,写作写到这份上,可封“圣斗士”。

继续看新闻,又深吸一口凉气:著名网络写手青鋆和风天啸在4月初相继突然去世。写作写成了“烈士”。

对此网友纷纷评论:他们是写字活活累死的啊;网络写作高风险;万恶的文学网站……

媒体也集体关注,各种观点甚嚣尘上,评论风雨焦急。更有网络写手泣声呼吁:救救我们!

一边是吉尼斯,一边是过劳死。网络文学十余载,争议不断,至今喧嚣可谓已至极点。

百年前,谭嗣同疾呼:各国变法,无不因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现在,青鋆和风天啸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一场全民大讨论。

“救救我们!”这样的呼喊让人心碎。可在我看来,网络写手生存状态固然要“他救”,但“自救”才是硬道理。

比如说,主动放弃当下这种极端的网络写作模式——每天熬夜,绞尽脑汁,拼脑力更拼体力,更新几万字,只为了千字几分钱,一旦乏力停更,骂声四起,更受煎熬。

唐家三少是很牛,每一个行业都有几个大牛,但大牛往往是不可以复制的。都羡慕他们年薪百万?可中华大地,遍几人邪?对于大多数网络写手,这是一条不归路。

很想对那些网络写手们说:您热爱创作,您若真正拥有创作力,那当下求名求财机会真的很多。比如实体书出版,五百多家出版社,万余家出版公司,每年二十万种新书,绝对不多您一人。

我们再拓开眼界,近两年影视火热,风起云涌,影视公司疯狂找稿,视频网站雨后春笋,只要是稍微靠谱点儿的文学文本,皆有大把机会出售影视版权,获得高额回报。

桐华、明晓溪、匪我思存、今何在……数不清的文学牛人们都来自网络,现在都已开拓另外一份天空,更加辽阔,也更加云淡风轻。

文学创作,求财求名,条条大道,实在没有必要一定和“变态”的网络写作死磕。一天几万字,日月不停更,只为一块吉尼斯的贞节牌坊?

糊涂!

须臾之间,云游太虚,回到现实,电脑那头,小言作者还在絮絮叨叨,要成名,又怕累,还钻牛角尖。

干脆把两则新闻发给她看,道理自在其中。

然后关电脑,进山。

山一直在那里,那里的人生,更淡然。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据媒体报道,韩庚近日在某综艺节目录制现场,因主持人问及有关绯闻的事而大发雷霆,导致节目录制中断半个多小时。节目组工作人员透露,韩庚的经纪人在后台骂工作人员,言语之粗鲁让人震惊,甚至还扬言要抽工作人员。对此,韩庚经纪人回应并无此事,是节目组在故意炒作。

目前,双方各执一词,事实究竟如何,只有双方最清楚。但是娱乐圈从来就不缺“耍大牌”者,不久前就有赵文卓因为耍大牌而被剧组解约,《非你莫属》主持人张绍刚用自己的“大牌”对选手刘莉莉颐指气使,极尽讽刺。就连一直都打亲民随和牌的海清也传出了一系列“耍大牌”的传闻。哪天娱乐圈真的没有“耍大牌”的新闻,恐怕观众会很不适应。

明星之所以前赴后继,甘愿被指“耍大牌”,是看中了被质疑背后的无限好处。在畸形的娱乐圈,“耍大牌”,得要远远大于失,不少明星抓住一切机会“耍大牌”:对工作人员粗口,不配合剧组工作安排,罢录罢演罢拍,无所不用其极。在观众质疑当事人的同时,是免费曝光率的几何倍增长。相比本人盘踞各大媒体头条、节目被人反复点播、影视剧未播先热这些甜头,一点点骂声和质疑算得了什么?

这些年,娱乐圈别的本事鲜有增长,但是脸皮却越来越厚。以往靠绯闻和炒作一些边角料已经不过瘾,现在靠自爆丑闻、自降身价、自己抹黑来吸引眼球,效果更猛烈,让明星得到的“甜头”更大。炒,成了娱乐圈中人走红的“捷径”,也成了刺激公众眼球的一大恶俗。只是,艺人没有了艺德、没有了做人的基本底线,谈何让公众去喜欢、去持续关注?

娱乐圈的这种恶意炒作,是在拿庸俗作高尚,拿丑陋当文明,愚弄公众情感,误导社会风气,甚至在叫板道德底线,属于垃圾文化的范畴。娱乐圈的公信力和形象也在这种无聊的炒作中被一点一点地剥离,直至露出那种肮脏的丑来,让人呕吐。

但愿有一天,公众对“耍大牌”这种拙劣的表演完全丧失兴趣。当“耍大牌”沦落成完全的负面新闻时,明星也许会更珍惜自己的那张脸。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第 1 页,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