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的一名科学家正在展示“试管肉”

  美国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一名科学家已经致力于“试管肉”的研究长达十年之久,目前,他已经能够用动物细胞在试管中培养出可食用的肉类。

  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生物学家和组织工程师弗拉基米尔•米罗诺夫(Vladimir Mironov)博士称,“试管肉”是使用动物的单细胞在试管中进行培养,这个细胞会分裂为成千上万个新细胞,直到产生肌肉组织,大约几个星期之后就可以长出足量的肉,和市场上的鲜肉没什么不同,甚至比动物身上的肉还要安全。

  米罗诺夫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现在的问题不是还需要多久“试管肉”才能面世,而是他仍然需要后续研究经费的支持。他说,“如果我有一千万美元,预计五到十年后就能投入量产。”

  目前,米罗诺夫已经十分接近自己的目标,但是生产一块肉大约需要花费上万美元。支持者认为,等到实验更加成熟、“试管肉”的成本降低之后,它有望投入量产并走进人们的生活。

  事实上,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也曾在2003年的小说《末世男女》(Oryxand Crake)中有过这种设想,小说中的鸡肉块就是用“试管肉”做成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一头牛的石刻画

  近日,一批德国考古学家在苏丹北部的百卢达沙漠(Bayuda Desert)里,即尼罗河29公里外的一个干燥的山谷中发现了几十幅石刻画。据考古学家推断,石刻画历史在1000年前至5000年前,其中含有很多科学家也无法解释的神秘图案。与以前在苏丹邻近的国家埃及发现的石刻画是否有联系呢?或许若干年后考古学家会给出答案。

  有些神秘图案科学家无法解释

  德国考古研究小组在尼罗河29公里外的一个干燥的山谷中,找到15处新的考古遗址,其中许多石刻画没有用任何颜料,完全是刻出来的。

  德国明斯特大学的研究员蒂姆-凯格说,有些遗址仅有单一的石刻画,而其他遗址有的多达30种。我们问过当地人关于石刻艺术的事,他们说这些石刻艺术非常古老,在他们祖父辈之前就有。

  很多石刻画上刻的是十字架和教堂,这暗示着这些石刻画的历史要追溯到大约1500年前基督教在苏丹传播时期。其中一幅石刻画描述的是邻近的古代修道院。凯格说:“还有一幅让人深刻的石刻画,上面刻着一个全副武装的骑士拿着长矛和盾牌,画上的这个骑士暗指善于屠龙的传奇骑士圣-乔治。”圣-乔治骑士石刻画在苏丹历史有过文字记载,而且历史记载还证实了努比亚基督教的圣人和圣徒都广受欢迎。

  除了这些有记载的历史之外,研究小组还发现了一批至少有5000年历史的神秘石刻艺术品,画上刻的是混合几何图案,如螺旋形图案。那时非洲气候还比较潮湿,苏丹大部分地区都是草原,人们都以畜牧业和农耕为生。研究人员不完全明白这些石刻画背后的含义,但他们推断,这些石刻画与天文或者数学有关。“规则的螺旋体可能就是人们最早产生数学概念的图像之一。”凯格说。

  凯格表示,第二组几何图画没有螺旋图案年代久远,图案上包括了一些不规则无循环的“网”。没有证据表明5000年前人们在此处钓鱼,因此排除渔网的可能。一种可能是这些不规则的“网”是动物皮,因为专家在乌干达发现了类似的石刻画,并确定画上刻的是鳄鱼或者其他动物的皮。

  研究小组还发现了一些“石锣”,这些“石锣”实际上就是大块巨石,他们用小石头通过敲打“石锣”来制造声音,凯格表示,敲打“石锣”并不是把巨石当成乐器,而是通过不同声音传递信息,这已持续了几百上千年了。

  埃及石刻画与此次发现相关?

  10年前,英国的考古学家在尼罗河东部的沙漠发现了30处遗址,其中也刻有各种各样的石刻画。这些石刻画长达6000年之久,比在苏丹发现的混合几何图案还要早,描绘了各种牲畜、使用工具和人像。历史悠久的埃及石刻画正是埃及文明及其渊源的见证。

  当时发现这些石刻的剑桥考古学家汤比-威尔金森认为,雕刻者应该是一支当地的游牧民族,他们赶着牛群随季节而迁徙。当土地变得干涸,他们就得迁往别处。

  此外,他还认为埃及的疆域并不只限于尼罗河谷,还应包括河谷两边曾经适于生存的广阔地带。这些人们迁离了大草原在尼罗河谷定居下来,从而开始了埃及的文明。

  而此次德国考古研究小组在发现遗址的山谷的其他点也发现了精细的牲畜画像,专家推测这些画像来自3000多年前的铜器时代晚期。在那时,苏丹的北部地区已经被埃及帝国所占领。

  苏丹北部百卢达沙漠和埃及东部都发现一些石刻牲畜画,而且当时苏丹北部处于埃及统治下,那么,这两处发现的石刻画是否有联系呢?考古研究组表示,对百卢达沙漠石刻艺术的研究还在继续。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腾讯科技讯(叶孤城编译) 据美国太空网站报道,近日,美国宇航局哈勃望远镜最新拍摄一张照片揭示了名副其实的“星系青春之泉”。


美国宇航局哈勃望远镜最新拍摄一张照片揭示了名副其实的“星系青春之泉”

  这张最新哈勃照片拍摄到NGC 5775星系,它距离地球8500万光年,位于处女座星系团中。NGC 5775是一个螺旋星系,从地球角度观测它处于倾斜状态,仅能观看到它的边缘区域。

  如图,该星系的侧面图像使天文学家发现一个巨大的炽热气体光环环绕在NGC 5775星系周围,但这些炽热气体如何形成仍是一个谜团。

  许多天文学家认为,盘状星系散发的炽热气体是超新星爆炸形成的光环,当这些炽热气体冷却时又返回盘状星系,这非常像一个巨大的星系喷泉。基于该现象,哈勃望远镜研究员称这张照片为“星系青春之泉”,并于本月公布。

  星系吸引天文学家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与邻近星系NGC 5774通过一个“氢气桥”连接起来。

  哈勃望远镜科学家称,这两个螺旋星系处于碰撞进程中,它们在合并的早期阶段。但目前未发现到潮汐尾状恒星和气体,这是强烈引力干扰所致,通常出现在星系合并之前。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最近,科学家在刚果(金)发现5种“迷失”的青蛙,其中包括透明蛙。1950年至1952年,科学家第一次描述这些青蛙种群。很长时间以来,它们的生存状况便是一个谜,直到最近的一次野外考察,科学家才再次发现它们的踪迹。此次野外考察于2009年至2011年进行。

  1.透明蛙

透明蛙(图片来源:Eli Greenbaum)

  一只身怀六甲的透明蛙,体内的卵清晰可见。这种青蛙学名“Hyperolius leucotaenius”,1950年首次被人发现。最近,科考队又在刚果(金)埃利拉河岸边发现这种青蛙的踪迹。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阿尔帕索分校生物学家、科考队领队埃利·格林鲍姆表示:“与绝大多数‘迷失’的两栖动物一样,我们在数十年时间里一直未能发现它们的踪迹,对它们的生存状况一无所知。”

  2010年,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发起行动,决心在世界各地重新发现100种“迷失”的两栖动物。此次刚果(金)野外考察便是受这一行动启发。联合会的重新发现行动规模空前,首要目标是寻找10种具有较高科学研究价值并具有美感的物种。不过,科学家最终只发现了15种迷失的动物种群,其中只有一种是他们最希望发现的。

  格林鲍姆表示,在刚果(金)重新发现蛙类种群是一个好消息。他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的发现说明这些丛林并没有留下太多人类足迹,科学家尚未进行深度考察。它们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现在就加大努力进行保护还不算太迟。”此次刚果(金)野外考察的部分资金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研究与探索委员会提供。

  2。家住高海拔地区

家住高海拔地区(图片来源:Eli Greenbaum)

  这种青蛙学名“Chrysobatrachus cupreonitens”,是在刚果(金)东南部伊托姆伯维高原(Itombwe Plateau)被洪水淹没的高海拔草地发现的。科考队队长格林鲍姆表示,全世界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两栖动物灭绝或者即将灭绝。此次野外考察的发现让人们看到了一丝希望。他在一份声明中说:“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保护,这一点非常重要。两栖动物就像是矿井中的金丝雀。它们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3.身体只有指甲大小

身体只有指甲大小(图片来源:Eli Greenbaum)

  科学家在伊托姆伯维高原海拔大约6000英尺(约合2000米)的地区发现的青蛙,学名“Arthroleptis pyrrhoscelis”,只有指甲大小。格林鲍姆的网站指出,Arthroleptis的卵直接孵化成幼蛙,跨过蝌蚪这个阶段。长久以来,科学家一直很少对刚果(金)森林进行考察。由于1960年前后频繁爆发战乱,很多科学家无法进入这个国家进行研究。格林鲍姆表示,危险而糟糕的公路、不完善的卫生设施以及大量地雷的存在提高了研究工作的难度。此次野外考察过程中,他步行100英里(约合160公里)穿越丛山,还感染了登革热。

  4.森林幸存者

森林幸存者(图片来源:Eli Greenbaum)

  科考队在刚果(金)东部卡胡兹别加国家公园的森林发现的青蛙,学名“Hyperolius chrysogaster”。这座国家公园的森林比较健康,是已知唯一的Hyperolius chrysogaster栖息地。格林鲍姆的网站指出,刚果(金)东部的其他森林遭到砍伐,为农业生产腾出空间。森林遭到破坏威胁到青蛙、山地大猩猩以及其他动物的生存。

  5.青蛙家族的肌肉型

青蛙家族的肌肉型(图片来源:Eli Greenbaum)

  这种青蛙学名“Phrynobatrachus asper”,肌肉非常发达。格林鲍姆在他的网站上表示:“这种青蛙腿上肉很多,是2009年重新发现的,当时伊托姆伯维高原的村民将用这种青蛙做的晚饭卖给科学家。”这一举动促使科考队出发寻找一只活的Phrynobatrachus asper。在高原的一个森林溪流中,他们最终如愿以偿。森林溪流是这种青蛙的首选栖息地。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蛇喷出的液汁颇似番茄酱


当蛇捕捉猎物或者遇到危险时,才会特别的放出毒液这个“秘密武器”


大多数的毒蛇都会利用尖牙上的槽来流动毒液,从而致被捕食者于死地

  【搜狐科学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近日研究发现,当蛇喷出的毒液在瓶子里沉淀后,会呈现出像番茄酱一样的汁液。正如番茄酱一样,这些毒液在正常情况下较浓且具有粘性,只有被晃动时,才会四处流动且流动的速度也较快。且科学家认为,番茄酱和蛇的毒液都为非牛顿流体,这就意味着它们具有决定流动还是静止不动的“选择权”。

  虽然这些毒液并不会像真正的番茄酱一样夹在热狗里吃,但却是蛇捕食用的最好工具,例如它们在捕捉老鼠时就会用毒液置老鼠于死地。一旦这些致命的毒液开始流动,表面张力就会促使它沿着被捕捉动物的身体上四处蔓延流动,继而本身具有的粘性会帮助这些四处流动的毒液凝结到一起。毒液就是这样从蛇的牙齿到被捕捉动物的身体上不断蔓延。毒液流动的物理力很大,甚至会使水从吸管中被抽上来,或让水在一个慢慢的杯子中形成弯月面。通常,蛇的毒牙和它们嘴里的肉会相互作用,以致于形成一个渠道供毒液流动,随之猎物的肉会像吸墨纸一样大量的吸收这些毒液,最后就这样死在这些毒蛇的嘴里。科学家解释道,通常猎物身上的肉因吸取毒液而产生的吸力会使得毒液流动的更加顺畅,这也就意味着蛇不用需要再费力气去吸走这些毒液,因为毒液会被猎物的身体完全吸收。这些毒液本身的物理性能使得它们可以有转向的流动,所以它们甚至能从鸟的羽毛中穿越流动。通常以鸟为食物的蛇的牙齿上都具有一些凹槽,这就说明蛇通常都是利用毒液渗透到鸟的羽毛中来致鸟死亡的。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生物学家表示,只有七分之一的毒蛇会利用像注射针一样的牙齿,在猎物身上注射毒液,例如响尾蛇。大多数的毒蛇都会利用尖牙上的槽来流动毒液,从而致被捕食者于死地。科学家同时还专门研究了红树林蛇和带状蛇喷出的毒液是如何流动的。由于这些毒液是非牛顿流体,所以当蛇在等待猎物时,这些毒液可以“原地不动”。这就是为何蛇的毒液不会轻易流出的真正原因,也只有当它们捕捉猎物或者遇到危险时,才会特别的放出这个“秘密武器”。(尚力)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动物界的大迁徙对很多读者而言并不陌生,很多人对于非洲大草原上的牛羚、斑马和其他动物壮观的奔跑景象印象深刻。可是这只是冰山一角。以下这些动物的迁徙,才是真正的"万里长征"。

  1、灰鹱的长途跋涉

灰鹱的长途跋涉
灰鹱的长途跋涉

  读者中或许有人会为了吃一顿好吃的而长途跋涉,但是这个和灰鹱相比,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这种生活在新西兰的鸟类每年都会长途跋涉近4万英里(约合6.4万公里),来到美国加州海岸、阿拉斯加或日本沿海寻找食物。在有些日子里,它们一天的飞行里程就可以超过620英里(约合997.8公里)。

  尽管这张地图看上去有点混乱,但这是一张很有价值的地图。它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生物学家斯科特*夏佛(Scott Shaffer)历尽心血在2005年制作完成的。他在19只灰鹱的脚上绑上电子追踪器,记录下它们长途跋涉的路径。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分辨出这些鸟类的中途落脚点和目的地:浅蓝色线条代表繁殖季节的飞行路径,黄色线条代表它们的北上征程,而橘黄色的线条则是这些鸟类在冬季的飞行情况,以及它们南下返回新西兰的路径。

  而且,如果你仔细观察,正如图片下方的小方框中显示的那样,不管是飞向哪个觅食目的地,这些鸟类的飞行路径似乎都显示出一种共同特征,即在全球尺度上都呈现一个八字形。

  不幸的是,随着监测计划的持续,这个八字可能会变的更"矮胖":随着全球变暖,更高的温度会导致灰鹱爱吃的浮游植物,乌贼和磷虾的数量下降。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将可能导致灰鹱食物摄入不足,甚至没有力气飞回它们在新西兰的栖息地。

  2、海龟的旅程

海龟的旅程
海龟的旅程

  对于任何一个观看过刚孵化出的小棱皮龟笨拙爬向大海情景的人来说,如果告诉你这些小家伙长大后将能够横越大西洋,无数次往返于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之间,连续游泳超过1万英里(约合1.6万公里),恐怕很难让人相信。但这却是事实。

  通过对25只棱皮龟的跟踪,生物学家们最近成功获得了这张它们横越大西洋的路径图。正如图中显示的那样,虽然棱皮龟的旅行清晰的显示三条不同的路径,但它们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回归地都是西非的加蓬共和国沿海,这里是它们的繁殖地。

  在过去的40年间,棱皮龟的数量下降了98%,其中大部分的死亡案例是由于人类渔网的误伤。考虑到这一点,这张反映棱皮龟迁徙路径的地图对于保护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依据这张地图提供的信息,科学家们已经向11个相关国家发出了呼吁,希望他们加入进来,共同承担起保护棱皮龟的重任。

  3、北极燕鸥:两极间的旅程

北极燕鸥:两极间的旅程
北极燕鸥:两极间的旅程

  你永远不可能看到一只北极燕鸥嘴里衔着食物,这似乎很难理解。但如果你知道以下这个事实,你就不会这么觉得了。这种海鸟每年会长途跋涉超过4.4万英里(约合7.08万公里),往返于格陵兰和南极大陆之间,它们会尽可能减轻自身携带的重量。这种海鸟不可思议的长途跋涉迫使灰鹱将冠军的头衔拱手相让。人们最近才了解这一点,因为科学家们直到近期才设计出分量足够轻,能够戴在北极燕鸥脚上的电子追踪器。而如果你知道这种海鸟的身材有多小的话,你就会更加惊叹于这种壮举了:这种鸟类翼展仅有26英寸(0.66米),而灰鹱的翼展则要达到43英寸(约合1.1米)。

  这张地图追踪了11只北极燕鸥的飞行路径,其中绿色代表秋季的迁徙路径,红色代表冬季,而黄色则代表春季的回家之旅。从图上,你可以看出两种模式:北极燕鸥的中途歇脚点,要么选择在西非沿海,要么选择在巴西沿海。你可能会认为这种弯弯扭扭的路径可能说明这些海鸟做事犹豫不决,甚至导致某些个体的飞行距离超过了5万英里(约合8.05万公里)。但事实上,它们这样做是在跟随各地区盛行的风向,从而减少体力消耗。

  4、搭便车的鳄鱼

搭便车的鳄鱼
搭便车的鳄鱼

  北极燕鸥的长途跋涉当然很吸引眼球,但是要引起研究人员的注意并非只能依靠马拉松跑,尤其是当你的研究对象是臭名昭著的懒汉:咸水鳄的时候。一个科学家小组(其中包括已故的著名鳄鱼专家,人称"鳄鱼猎手"的斯蒂夫*埃尔文(Steve Irwin))对澳大利亚东北部海域的咸水鳄进行了研究。他们注意到这些鳄鱼有时候一天的迁徙距离远达6英里(约合9.65公里)。科学家们对这些懒汉能迁徙如此之远感到有些意外,于是便调出以往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有一条咸水鳄竟然曾在一天中游泳超过15英里(约合24.1公里)。但是先不要惊叹,这些懒家伙自有它们的偷懒妙招:大部分的时间里它们只是浮在海面随波逐流,顺着海流飘动而已。

  这里的这张地图显示的是三条咸水鳄在澳大利亚约克角半岛附近的游动路径,图中标注的"st" 和 "fin"分别代表路径的开始和结束。第一条咸水鳄花了25天时间完成了它的路线,第二条鳄鱼则花了15天时间绕过了半岛的尖端,而第三条鳄鱼则花了5天之间,挪动了一小段距离。图中的箭头指示的是该海域的海流运动方向。这种随波逐流的方式让人惊奇,因为似乎鳄鱼们只会在准备长途旅行时才会借助海流,而做短途旅行时则不会。

  5、小鸟的迁徙

小鸟的迁徙
小鸟的迁徙

  通过在动物身上捆绑电子追踪器来了解它们的迁徙路径是一种好方法,但如果这个追踪器的分量压的它踹不过气来的话就另当别论了。不幸的是,直到最近,我们的追踪器技术始终无法满足鸟类负重的要求。但在2007年,这样的状况有了改观。这一年,科学家们首次设计出重量很轻,足以适用于画眉鸟和美洲紫燕的追踪器。他们立刻运用这一最新的设备展开了对34只鸟的追踪行动。尽管到了第二年仅有7只鸟还能追踪到,但就是这7只鸟,让科学家们有了重大的发现,也让人们得以首次一窥这些拥有嘹亮歌喉的鸟类的生活轨迹。

  布里吉特*斯特奇伯里(Bridget Stutchbury,)是加拿大约克大学的生物学家,他说:"我们发现在秋季时,美洲紫燕离开美国北部地区,并很快飞往南方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它们能在短短一周之内飞行超过1000英里(约合1609公里)。"

  科研人员同时还注意到一些有趣的细节,比如这些鸟类在向北迁徙时的飞行速度要比南迁时快6倍。但总体来说,让科学家们惊奇不已的还是这些小家伙们的绝对飞行速度。斯特奇伯里说:"要知道,它们顶多就一个可乐罐子那么大一点,竟然能飞那么快,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6、DNA迁徙辨识研究

DNA迁徙辨识研究
DNA迁徙辨识研究

  尽管在现实的野外追踪行动中不会用到DNA技术,但是这种新兴科学在迁徙路径辨识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时无可取代的,尤其是当这种迁徙发生在数千年前之时。通过对大白鲨基因的研究,阿伯丁大学的切索拉*古比(Chrysoula

  Gubili)有了惊人的发现:生活在地中海中的大白鲨品种和澳大利亚的大白鲨品种之间存在更近的亲缘关系,这种亲缘关系超过地理位置上更靠近它们生活区域的西北大西洋大白鲨品种。

  基于这些证据,以及进一步的DNA分析,古比提出了这样一个猜想:在大约45万年前,这些大白鲨从澳大利亚出发,穿越印度洋,绕过非洲大陆,最终抵达地中海。但由于缺乏实测数据和其他佐证,没有办法获得更加精确的路径线索。

  7、对座头鲸的追踪

对座头鲸的追踪
对座头鲸的追踪

  如果你想追踪一个大家伙,但又不想花钱安装电子追踪装置,那么参加"南极座头鲸追踪项目"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个组织致力于在全世界追踪座头鲸的动向,但不是依赖在座头鲸身上安装电子追踪器,而是直接进行追踪。由于座头鲸拥有非常有特点的尾巴,并且每条鲸鱼都不一样。通过照相对比,科学家们就能识别出同一条鲸鱼的两次路露面,从而构建出其前进的路线。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人员追踪到一条座头鲸竟然连续迁徙了超过6000英里(约合9656公里),这创造了哺乳动物迁徙距离的记录。

  这个故事还得从1999年8月7日说起。这一天,科学家们在巴西海岸外拍摄到一条雌性座头鲸。而在2001年9月21日,有人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外海再次发现了这条座头鲸并拍下了照片。它的尾巴特征显示这是同一条鲸鱼的两次露面。这一结果让研究人员们困惑不已,因为两次观察到这条鲸鱼的地点相距超过6000英里,这相当于座头鲸一般季节性迁徙距离的两倍,并且这还是一条雌性鲸鱼,而一般进行长距离迁徙游动的都是雄性鲸鱼。再加上,由于我们所掌握的数据仅限于其旅途的开端和结束的地点,因此完全有可能这条雌性座头鲸还在中途去了其他地方,从而使其实际游动距离远超6000英里。在科学家们在这些鲸鱼身上安装电子追踪器之前,你最好备好你的相机。

  8、击败帝王蝴蝶

击败帝王蝴蝶
击败帝王蝴蝶

  如果有人让你说出迁徙距离最长的昆虫,很多人都会说是帝王蝴蝶,这种蝴蝶每年从墨西哥向加拿大的迁徙之旅浩浩荡荡,总长超过4000英里(约合6437公里)。但这个答案现在看来很有可能并不正确。

  最近几年,科学家们在印度洋区域追踪一种蜻蜓的活动。他们发现这种名为黄蜻的蜻蜓才是真正的昆虫迁徙冠军。它们在每年的大迁徙中会长途跋涉超过1.1万英里(1.77万公里)。

  由于蜻蜓太小,无法捆绑电子追踪器,研究人员只得不断在它们的迁徙路线上进行观察,从印度跟踪到马尔代夫,再到东非,就为了看看这些蜻蜓究竟飞到多远。这些小生灵在降雨后的水塘边觅食,不断追随着热带辐合带带来的丰富雨水,在印度与东非之间游荡。

  生物学家查尔斯*安德森(Charles Anderson)说:"这看起来让人难以置信,这样壮观的迁徙现象我们竟然长久以来一直没有注意到。但这一发现也恰恰说明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了解是多么匮乏。"(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图/Chris Jordan Kris Krug 

  信天翁是世界上最大的飞鸟,也是中途岛的主人;它们性格温和,忠于爱情和家庭,每年七八月里,它们都会回到中途岛,双双对对跳起“爱情之舞”。但第一次踏上中途岛,美国摄影师乔丹却看到一座信天翁墓地:在烈日下腐化的信天翁尸体,被成片垃圾包围着;而在无数死去幼鸟的肚子里,各种塑料碎片塞满了它们的胃。这些都是通过太平洋环流带来的城市垃圾。《中途岛——来自海洋环流的信息》,使乔丹获得了今年的Prix Pictet环保摄影大奖,他希望自己的照片能提醒人们关注大众消费引发的灾难:“站在那些死去的鸟身边,就像站在一面镜子前,能看到我们人类对自己都做了些什么。”

  中途岛(Midway Atoll)位于太平洋“心脏地”,距离最近的大陆也有2000英里(约3219公里)。这个曾在二战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现在却罕有人至的小岛,现在是属于信天翁的。

  每年七八月,数以万计的成年信天翁在中途岛上空聚集,白色身影遮住了大半个蔚蓝的天空。一对对信天翁从远处的海洋觅食归来,滑翔至嗷嗷待哺的幼年信天翁身边,将消化了的或半消化的食物反刍出来,喂给自己的孩子。

  它们是世界上最大的飞鸟,拥有现有鸟类中最宽阔的翅膀——在飞行中,它们的翼展能达到3.5米。数百年来,它们与海龟、鹈鹕分享着这个面积不大,却拥有“人间天堂”美誉的小岛。

  然而,这些悠然自得的“岛主”却在遭受有史以来最大的威胁。2009年9月,当来自美国西雅图的46岁摄影师兼艺术家克里斯·乔丹(Chris Jordan)第一次踏上中途岛时,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地上随处可见烈日下腐化的信天翁尸体,被成片成片的塑料垃圾包围着。剖开一个个幼年信天翁尸体,乔丹发现,这些幼鸟肚子里全是未分解的彩色塑料垃圾:打火机、瓶盖子、梳子、牙刷柄、各种形状的塑料碎片......这些塑料,正是信天翁“父母”飞越千里为自己的孩子带回的“食物”。

  成千上万的幼鸟还未来得及等来成年后的第一次出海飞行,就以悲惨的方式相继死去。乔丹看到,一个出生几个月的信天翁幼仔腹内就包含七八种塑料垃圾,三分之一的胃全被塑料充斥。吞下的塑料制品导致它们无法吃下别的食物,有时塑料碎片甚至会割破它们的食管,导致窒息、饥饿和脱水而死。

  “它们本能找到鱿鱼和鱼虾。”乔丹告诉记者,“但由于近年来整个太平洋受到了愈发严重的塑料污染,海鸟们很容易把塑料垃圾误当作食物,使之成为导致信天翁幼仔死亡的致命毒药。”

  从2009年秋天起,乔丹和他的摄影、摄像团队三次前往中途岛,用镜头记录下这一令人痛心的生态悲剧。这组名为“中途岛——来自海洋环流的信息”(Midway——Message from the Gyre)的照片很快传遍互联网,引起很大震动。“这是我看到过最恐怖的照片。看着这些令人绝望的照片,谁能告诉我还能如何寻找希望?”很多网友给乔丹留言说道。

  “我们第一次从中途岛回来时,整个团队都很绝望。”乔丹回忆道,“站在那些死去的鸟身边,就像站在一面镜子前,能看到我们人类对自己都做了些什么。”

  今年3月,克里斯·乔丹成为2011年Prix Pictet环保摄影大奖委任金的获得者。他将利用大奖委员会资助的10万美元资金前往非洲肯尼亚,以“发展”为主题进行拍摄。乔丹告诉记者,可能正因为自己对当下大众“消费灾难”的关注,吸引了Prix Pictet环保摄影大奖评委会的目光。“他的照片让人们切身体会到全球化大众消费主义骇人听闻的一面,提醒我们,当下毫无反思的发展导致的后果,已蔓延到全世界每一个角落。”Prix Pictet官方网页上写着对克里斯·乔丹的评价。

  乔丹告诉记者,明年3月前,他还将分四次前往中途岛完成最后拍摄,最后的纪录片将在明年年底问世。“这将是非常不同的一部纪录片,无关乎数据,而是以艺术和诗意的方式宁静地展现悲剧。”乔丹说。

  “站在中途岛,就像同时身处地狱和天堂”

  克里斯·乔丹第一次知道中途岛,是通过一个曾在岛上做过研究的女生物学家:“如果你想把海洋塑料污染形象化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就去中途岛看看那些信天翁幼鸟肚子里有些什么吧!”

  此前,乔丹想去的地方是“太平洋垃圾带”。这个概念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就被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提出。1997年,一个叫查尔斯·摩尔(Charles J.Moore)的海洋学家实地“探访”了位于加利福尼亚和夏威夷间海域的垃圾带。科学家估算那里漂浮着上百万吨海洋垃圾,面积相当于两个美国得克萨斯州,被许多媒体称为“第八大陆”。

  但乔丹与一些海洋学家和科学家交流后发现,所谓的“太平洋垃圾带”不存在“陆地”一说,因为许多垃圾并不是漂浮在海面上,而是潜伏在海洋表层之下。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这台机器看起来既像玩具“建造模型”又像喷墨打印机

  这台机器看起来既像玩具“建造模型”又像喷墨打印机。而“墨水”感觉像是苹果酱,看起来却像糖霜一样。当喷嘴层层喷洒这些珍珠粉般的物质时,你大可以想象这台机器将如何在姜饼上面绘制精美的图案。

  但是,这些黏性物质是用活着的细胞组成的,而这台机器“打印”的正是一个身体“部件”。

  这些机器被称为3D打印机,他们的工作原理和平常的打印机非常相似。但和在纸上喷墨不同,他们将层层活性物质累积从而制造一个3D物体。这项技术已经有将近20年的历史,便利了牙医、珠宝商以及机器制造工人的同时,还为那些梦想不用打造模具就可以为人们定制巧克力的巧克力生产商带来了福音。

  在本世纪初,科学家和医生们就看到了该技术的潜力无穷——人们可以利用它制作活性组织,甚至是人类器官。他们称这项技术为3D生物打印,而它也成为组织工程学新兴领域的热门分支。

  在世界各地的实验室里,化学、生物、医药和工程学领域的专家们正致力于研究实现一个大胆目标的多元途径。而这个目标就是:用病患自己的细胞打印出功能齐全的肝、肾或者心脏。

  这个方向没什么错。如果他们成功了,等待器官捐献的病患名单将成为过去时。

  生物打印技术要打印出这么复杂的器官可能还要好几年甚至几十年,但是科学家们已经打印出了皮肤和脊椎间盘并将它们植入了生命体内。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接受过这样的移植手术,但未来两到五年内会有一些打印好的可替代器官进入人体试验进程。

  科学家称最大的技术困难并不是制造器官本身,而是复制器官内部错综复杂的血管网络,这些血管起到了滋养器官、为器官提供氧气的作用。

  许多组织工程学家认为如今最好的办法可能是打印出一个器官最大的连接性血管,然后给那些大血管细胞留出充足的时间、空间和理想环境自造剩余血管,最终器官便可以被植入体内。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柬埔寨发现蜥蜴新种 无腿无眼外形似蛇

  科学家已经在柬埔寨发现一种蜥蜴新品种,它既没有眼睛,又没有腿,看起来很像蛇或蠕虫。柬埔寨环保局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的动物学家恩格·赛博士在勘探豆蔻山脉时,发现这种长相似蠕虫的动物。

  恩格在翻转一根原木时发现这种奇特蜥蜴,他设法捉住它,对其进行检查。他和同事们现在确定,这是科学界的一个新品种。他们得出的结论发表在《动物分类学》杂志上。十多年来,恩格一直在柬埔寨研究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他说:“刚开始我还以为它只是一种常见品种。”但是很快他就意识到,这是他以前从未见过的动物。

  科学家根据发现这种蜥蜴的山名,给它命名为达赖山(Dalai Mountain)盲蜥蜴,学名Dibamus dalaiensis。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的资深生物学家詹妮·达尔特里博士表示,他们用了将近1年时间才确定这是蜥蜴新品种。她对BBC新闻说:“他们查找所有其他种类的科学描述,查看博物馆标本。令人感到兴奋的是,这是第一次由柬埔寨人发现一种新品种,并收集所有科学证据,发表研究成果。”

  这种瞎眼爬行动物看起来像条蛇,但其实它是蜥蜴,它通过进化,适应了地下生活,没有腿有助于它穿过土壤。达尔特里解释说:“其实世界上有很多无腿蜥蜴,例如英国的无足蜥蜴(slow worm)。”然而跟蛇不同,这种蜥蜴没有叉状舌。“大部分蛇只有一个肺,而蜥蜴有两个。大部分蜥蜴会眨眼,而蛇不会。”不过这种新蜥蜴并没有眼睛。(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腾讯科技讯(悠悠/编译)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日前,考古学家在1.2亿年前鱼龙颚骨化石中发现其生前猛烈的撕咬争斗,他们认为化石遗留的伤口痕迹已被感染,很可能是同类争斗所致。


近距观测鱼龙骨骼化石愈合的伤口

  考古学家认为,鱼龙骨骼上残留的伤痕是同类因争抢食物、领地以及交配竞争所致。鱼龙是与恐龙同时期一种类似海豚的海洋爬行动物。


鱼龙

  成年鱼龙体长可达到6米,拥有长鼻状头部,长着100多颗类似鳄鱼的牙齿。这种凶猛快速移动的掠食动物主要以鱼类和类似鱿鱼的生物为食。


考古学家通过清洁和重新拼凑鱼龙骨骼化石发现在该鱼龙下颚骨骼部分存在着咬痕

  依据鱼牵庞大体形和牙齿间隙,这标志着它们并不存在来自掠食者的潜在威胁,但目前发现的身体咬痕却与同类牙齿相吻合。康复证据显示这只鱼龙在这次猛烈战斗中幸存下来,伤口在之后一段时间里逐渐愈合。据悉,科学家是在南澳大利亚州北部马利镇偏远荒原上挖掘发现的。

  当这只鱼龙还存活时,澳洲大陆仍与南极洲相连接,比现今更向南部延伸。目前干旱的荒原在1.2亿年前却是一片广阔的内海海底,保持着零下摄氏度的海水温度,甚至存在着冰山。

  考古学家通过清洁和重新拼凑鱼龙骨骼化石发现在该鱼龙下颚骨骼部分存在着咬痕。目前,研究人员希望这项最新发现能够提供灭绝鱼龙群体生活的重要线索。

  在现今动物群体中,面部咬伤是一种普通的群体交互行为,一些动物经常出于直接抑制对方下颚而咬伤其面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本杰明-克尔(Benjamin Kear)博士说:“远古鱼龙骨骼和牙齿的病理跟踪以独特的视角观测到这种灭绝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群体行为。像这样的发现非常罕见地出现在鱼龙生存时代之前。”这项最新研究发表在即将出版的《波兰古生物学报》上。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39 页,共 6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