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2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新墨西哥矿业及科技学院科学家近期在夏威夷等地的岩洞中发现了数种未知微生物。科学家们认为,这一发现不仅仅推翻了以往人们对于岩洞沉积物的认识,同时也可为发现火星生命迹象提供线索。
在许多岩洞中,都存在着一些色彩斑斓的岩洞沉积物。以往,这些沉积物一般都被认为是一种矿物质。近期,新墨西哥矿业及科技学院岩洞科学家珀尼罗伯-波士顿在科考中发现,这些沉积物并不是真正的矿物质,它们事实上是由某些未知种类的微生物所分泌出来的废物。波士顿表示,“对于我们所发现的事物,以前你可能会认为它们与生物学无关。现在,经过我们的研究,你必须要重新看待它们,因为它们肯定是一种生物。”
波士顿分别考察了夏威夷、新墨西哥州、大西洋中的亚述尔群岛和一个火山群岛等地的岩洞。在这些岩洞的洞壁上,他发现了许多彩色的沉积物。其中,夏威夷岩洞顶部会滴下一种青绿色的物质,看起来非常漂亮。在新墨西哥州的岩洞中,有一种奇特的脉络状沉积物,看起来就像一种金色的矿物质。在亚述尔群岛上的岩洞中,有一种粉红色的六边形沉积物,看起来很怪异。新墨西哥大学地球微生物学家迪亚那-诺萨普认为,“这些东西其实就是一些生物所排出的废物。”
事实上,这些岩洞都是在火山喷发时熔岩在地下所流经的通道。当火山喷发结束后,就在地下留下了这些长长的熔岩通道。自从1994年起,诺萨普就已经开始带领研究团队在各个岩洞中考察这些不同寻常的沉积物,并对它们进行显微镜观测和DNA检测。科学家们认为,地球地下岩洞或许是寻找外星生命迹象的最佳地点。
2007年,来自火星探测器的照片显示,在火山熔岩通道顶部崩塌的地方,很明显存在许多黑洞。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地球化学家萨加塔-达塔认为,“岩洞是一个奇特的环境,许多矿物质曾经从这里喷射而出。在那里,或许会形成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物理和化学环境。”达塔解释说,在很久以前,火星表面的水可能就已渗入地下岩洞,并和岩洞中的矿物质共同为古微生物提供养份。此外,岩洞也可以为内部可能存在的火星古生物提供保护,而不至于被火星表面的恶劣环境所杀死。因此,在火星岩洞中,或许更适合古生物化石的长时间存在。
现在,科学家们已经知道了岩洞的那些奇特沉积物事实上都是由微生物所分泌的废物。那么,在接下来的火星探索中,科学家们将重点考察火星岩洞中的可能生命迹象,看火星岩洞是否与地球岩洞存在同样的沉积物现象。
波士顿表示,“诺萨普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指导,我们必须把此次发现作为一个重要线索来进行研究。地球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类型的岩洞,而且它们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存在着根本的区别。火星上应该也是如此。”(彬彬)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18日消息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在一颗距离太阳数亿英里远的恒星的海洋中,或许生活着像鱼一样的复杂生物。科学家认为,在木星的卫星木卫二冰冷的外壳下面,隐藏着深达100英里(约合160公里)的广阔海洋,这颗卫星的表面没有陆地,完全被海洋所覆盖。最新研究称,木卫二海洋的含氧量是科学家以前估计的一百多倍。
极有可能存在生命
实施最新研究的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科学家理查德·格林伯格(Richard Greenberg)说,木卫二的含氧量不仅仅可以支持只能在显微镜下才看得到的生命形式:从理论上讲,至少有总计达300万吨像鱼一样的生物可能生活在木卫二。格林伯格说:“并不是说木卫二上现在一定存在生命,但我们确实知道那里存在支持生命的物理条件。”今年10月,在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的会议上,格林伯格公布了他的研究成果。
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生态学家蒂莫西·沙克(Timothy Shank)表示,事实上,根据我们当前对木卫二的了解,这颗卫星的海底部分区域应该与地球深海热泉周围环境极为相似。沙克并未参加最新研究,他说:“如果木卫二上不存在生命,那我才会吃惊呢。”虽然科学家们做出了颇具前景的估计,但对木卫二生命如何进化进行猜测还为时尚早。要搞清木卫二上化学分子的分布情况,木卫二的地质历史能否为生命存在提供机会等问题,则需要对其展开深入探究,或许,正在开发的美宇航局探测器能承担这项使命。
木卫二是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伽利莱在1610年发现的,但是,直至美宇航局探测器“伽利略”1995年抵达木星系,科学家才能对木卫二展开全面研究。“伽利略”探测器的成果令科学家兴奋不已,于是,美宇航局决定让其在2003年撞向木星,以避免“伽利略”探测器污染此行的最重要发现之一:木卫二表面的含盐海洋。
木卫二表面相对年轻
虽然“伽利略”并未直接发现海洋,但科学家依据木卫二表面年代、化学构成和结构等数据,相信上面一定存在海洋。格林伯格举例说,照片显示木卫二表面闪闪发光,表明它相对年轻。格林伯格还是《揭开木卫二神秘面纱:寻找木星海洋卫星的生命》一书的作者。同太阳系中其他行星和卫星一样,木卫二的历史也有40亿年之久。不过,木卫二表面撞击坑相对少,预示着冰冷的外壳可能只有5000万年历史。格林伯格说:“现在的木卫二表面状况完全不同于地球上恐龙灭绝时上面的状况。”
木卫二平坦的表面只有纵横交错的山脊,这种地质特征表明冰冷外壳正被潮汐力拉长和压扁。格林伯格解释说:“我们习惯于将地球上的潮汐看作是只有在海岸边才能看到的现象。”事实上,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可以更大规模、持续地将整个地球压扁和拉长。木卫二体积同月球差不多,也会因潮汐力被拉展,不过不是被太阳,而是被巨大的木星引力。格林伯格称,因潮汐力拉伸而产生的摩擦,可能令木卫二表面温度达到足以维持液态水的水平,即便它距离太阳有4.83亿 (7.78亿公里)英里之遥。
温度更高的海洋物质可能会从冰层缝隙渗出,在表面结冰,与此同时,年代稍微久远的冰块则会下沉融化,融入液态水中,结冰和融化的速率是一样的。这种往复循环可以解释木卫二表面冰层看上去年轻的原因,也为表面氧气渗入地下海洋打开了方便之门。当木星磁场的带电粒子撞击冰层,便会形成氧。根据他对木卫二结冰和融化速率的估计,格林伯格认为表面氧气首次到达下面的海洋可能需要10亿至20亿年之久。
“翻新”进程生成大量氧气
据格林伯格介绍,在这种循环进程开始数百万年后,木卫二海洋的氧气到达了当前的水平——已经超过地球海洋中的氧气水平。这一时间限度的确增加了生命在木卫二上扎根的几率。一开始,最原始的生命形式不需要氧气也能形成。格林伯格说:“氧气往往会造成其他分子分解。所以,如果存在氧气,像DNA这样的遗传材料反倒不能自由组合。正是氧气存在的这种时间差,遗传材料和结构才得以形成。当氧气来到时,有机物至少已经拥有了抵抗能力。”
同样,氧气突然增多会杀死不适应这种高度活跃元素的生命形式。如果氧气姗姗来迟,有机物可以慢慢适应,最终能承受高度活跃的氧气,甚至是依赖——科学家认为这一进程就曾发生在早期地球上。
存在生命的几个条件
格林伯格对木卫二海洋含氧量的乐观估计,以及因此做出的木卫二可能存在似鱼生物的猜测,取决于木卫二表面冰层循环必须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速率上——这种情况下是每隔5000万年彻底“翻新”一次。不过,美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行星科学家罗伯特·帕帕拉多认为,这一过程更有可能断断续续,因此,含氧量比格林伯格估计的要低,进而存在似鱼生物的几率也更低。帕帕拉多说:“或许,在5000万年前,这种进程速度飞快,现在趋于减速,变得更加迟缓。”
帕帕拉多举例说,木卫二还要受到相邻卫星木卫一引力的拉拽约束,木卫一绕木星的运行轨道很古怪。这意味着木卫一可能会以极端循环推拉木卫二,导致木卫二的潮汐摩擦忽高忽低。即便帕帕拉多的猜测是对的,氧气也能到达木卫二的地下海洋,虽然在数量上可能无法支持复杂的生命形式。他表示,由于冰的长期行为像是流体,表面元素可以通过固体冰到达木卫二的海洋中。
帕帕拉多说:“可以想象‘熔岩灯’的画面:一团团温度更高的物质不断上升,一团团温度更低的物质不断下沉,这其实就是发生在冰身上的现象——冰块上升可能需要十万年。”与此同时,如果木卫二的潮汐运动断断续续,来自岩质地幔的热量和营养的发生速率会因此改变。帕帕拉多说:“假如木卫二海洋存在微生物,如果每隔数十万年温度突然升高,化学物质突然增多,这对微生物的进化意味着什么?这可能会生成更顽强的微生物,但不一定是复杂的生命形式。”
另外,木卫二存在生命的几率大小还取决于潮汐摩擦是否会令这颗卫星的温度一路升高至岩质核心的高度。帕帕拉多说,如果木卫二的固态核心确实很热,“那么可能就有海底黑烟柱不断向外喷射热量和化学物质,如果温度不高,维持生命存在所需的被溶解的营养物数量会很有限。”
搜寻地外文明计划(SETI)的天体生物学家辛西娅·菲利普斯(Cynthia Phillips)指出,事实上,即便木卫二海洋中的含氧量极高,但鉴于用以维持生命所需的化学营养物的数量,这颗卫星上也不可能存在大过细菌的生物。菲利普斯说:“虽然木卫二上有巨型乌贼的想法的确令人激动不已,不过,那里不可能存在这样大的生物。”
对于一些科学家来说,木卫二至少有微生物的说法就很有诱惑力,包括沙克在内的研究人员认为木卫二上可能存在像地球上一样的炽热的海底热泉。部分微生物能以海底热泉化学物质形成的气体为生。在木卫二上,这种化学物质可能是食物链的基础,水中的氧气或许支持复杂生命形式。
沙克表示,将来有一天,探测器可能会被派到木卫二,穿透冰层对地下海洋进行勘测,这一定程度上就像是遥控潜水器深入地球上的海洋,寻找由看不见的海底热泉释放的营养物一样。不过,科学家必须首先开发出可探查DNA、RNA和其他生命化学信号的传感器。派到木卫二的探测器一定要比现有模式更小、更轻,电池使用寿命更长,同时还要具备穿透数英里冰层的钻探能力。沙克说,坚固耐用的通讯设备同样必不可少:“即便到达目的地,发现了生命,如果不能将信息及时地传递出来,一切努力都将白费。”
美宇航局探测任务
不过,美宇航局下一步探测木卫二更有可能是发射轨道器而不是水下探测器,这也是美宇航局同欧洲航天局联合任务的一部分。菲利普斯指出,外界虽对这种任务充满期待,但它们却要面临诸多障碍。木星及其卫星距离地球最近时,大概相距3.65亿英里(约合5.88亿公里)所以,按照目前的技术水平,到达木星系要用5到6年时间。
菲利普斯称,如此远的距离让太阳能探测器无法得到足够的阳光照射,这样,只能采用核动力实现这一目标。他说:“如果你想绕木卫二轨道旋转,辐射最终会将探测器烤糊。即便最终到达木卫二,幸运的话,也只能绕其轨道飞行两个月时间。” 帕帕拉多表示,美宇航局开发的木卫二轨道器一定要保证坚固耐用,以便在因辐射或其他环境压力停止运转前,可以坚持运行一年左右的时间。
这种任务或许能找到木卫二有复杂生命的确凿证据,不过帕帕拉多称,这也是只是科学家的乐观看法。他说:“保守看法可能会问:木卫二是否存在足够多的化学能量以维持各个类型的生物体茁壮成长?这并非没有可能,可首先要到木卫二上看一看那里的实际情况。”(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17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一组罕见的玛雅壁画及象形文字说明让考古学家对玛雅人在公元620年至700年的日常生活有了极为宝贵的了解。
考古学家以前发现的玛雅文化壁画都是描述统治阶层生活的,或以军队凯旋而归和宗教为主题。然而,在墨西哥丛林隐藏数百年之久的“彩绘金字塔”的外墙则向研究玛雅文明的学者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些壁画是2004年在著名的玛雅文明遗址卡拉克穆尔(Calakmul)发现的。
根据学者对壁画的最新说明,它们描述了普通人十分喜欢的日常生活的场景。美国耶鲁大学皮博迪自然历史博物馆名誉馆长、最新研究论文的编辑迈克尔·科(Michael D.Coe)表示:“它们与以前发现的壁画截然不同,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这些壁画描述的不是玛雅上流社会的奢华,而是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
这些彩色艺术作品集中展现了卡拉克穆尔各个社会阶层的穿戴和打扮。卡拉克穆尔是古典玛雅时期(公元300年至900年)最大的城市之一。在这个时期,卡拉克穆尔可能是对玛雅文明有着重要影响的Kan王国的都城。壁画还描述了一些常见食品以及玛雅人从事劳作和分配食物的场景,其中包括用象形文字标出来的“卖盐人”和“卖烟人”。
其他的场景都围绕对玛雅人饮食至关重要的谷物展开:一名女子正向人群分发玉米面团包馅卷,在另外一个画面,一对男女正在做玉米糊。此外,卡拉克穆尔壁画所处的位置令专家们无不吃惊,因为考古学家以前发现的玛雅壁画都是在金字塔建筑里很远的地方。
迈克尔在谈到卡拉克穆尔壁画时说:“换句话说,它们都是公开的,供每一个人欣赏。”对于研究玛雅文化的专家来说,幸运的是,由于卡拉克穆尔壁画在墨西哥丛林隐藏了几个世纪,一些极为珍贵的玛雅艺术作品得以保存下来。研究结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孝文)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1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随着2012年的日益临近,全球关于玛雅预言和世界末日的讨论出现了空前的热潮。影视、报刊、书籍以及网络纷纷热炒“世界末日”的话题。尽管许多民众对于所谓的预言并不十分相信,但还是表示出些许的疑虑和恐惧。
对于这种社会心理,科学家们深表担忧。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大卫-莫里森近日公开批驳所谓的“世界末日”预言,并警告称这种热潮或将引发人类恐惧症和自杀潮。
这次关于“世界末日”的讨论是由近期上映的美国09灾难大片《2012世界末日》所引发。近期,全球市面上共出现了200多种相关题材的书籍。影视作品更是通过画面向公众生动地展示了世界末日时的可怕场景。更令人惊讶的是,市面上竟然还有针对世界末日的救生器材出售。网络上关于世界末日的话题更是铺天盖地。可以预见,到2012年12月21日前,还会有更多的相关话题和相关产品出现,“世界末日”预言还将继续会有很大的市场。
对于这种不正常的现象,科学家们深表担忧。他们发现,许多人事实上已经产生了“世界末日焦虑症”。比如,在美国宇航局的一个咨询网站--“太空问题请问我”网站上,许多民众对“2012年是世界末日”的预言表示疑虑和恐惧。几天前,美国宇航局天体生物学研究所资深科学家大卫-莫里森专门批驳了这类谣言,并从科学的角度为民众一一进行了解读。莫里森介绍说,“许多民众已经被这种所谓的预言所惊吓。影视发行商和小说作者没有考虑到普通民众的心理,只顾着自己赚钱。近段时间,已经有两名年轻人表示正考虑自杀,另外还有两名妇女已打算先杀掉自己的孩子然后再自杀,因为他(她)们无法面对世界末日的到来。 ”
莫里森指出,作为《2012世界末日》的发行商,索尼影业公司对这种不正常社会现象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索尼影业专门建立了一系列网站宣传这部灾难大片,这些网站看起来好象是在代表科学机构以新闻的形式来警告人们世界末日即将到来。许多网友也是从各种网站上了解世界末日的预言,网站的内容对他们影响很大。而且,很多网站根本没有声明“这只是电影中发生的事件”,因此就会对普通民众造成一定的心理暗示。
对于科学家的指责,索尼影业发言人史蒂夫-艾尔泽辩解称,“当电影爱好者访问网站时,他们应该知道这是一种娱乐。”艾尔泽认为,电影《2012世界末日》仅仅是一种娱乐片而已,不应认真对待。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历史学家保罗-博耶尔认为,事实上许多世纪以来,人类关于世界末日的假设从来没有间断过,电影《2012世界末日》只是掀起了一股热潮。19世纪30年代,耶稣再临派信徒威廉-米勒曾经预言,世界末日将在1843年到来。但是,这一预言并没有实现,而许多耶稣再临派信徒也丢弃了自己的信仰。美国福音传道者亨利-林德西也曾于上世纪70年代宣称,世界末日将会在80年代到来。但现在时间已经到了21世纪,世界末日也没有出现。于是,林德西也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理论。
对于世界末日预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博耶尔解释说,“当一种紧急时刻即将到来时,肯定会在人们心中产生一种紧迫感和焦虑情绪。”这是一种对未知灾难的恐惧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许多阴谋论学者甚至认为,一些大国政府明明知道即将到来的灾难,却无动于衷,似乎并不想拯救普通民众。由于网络的作用,这种理论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拥护。对此,博耶尔认为,“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仅仅是一种室内游戏而已,没想到还是有许多人如此认真对待。最令我震惊的是,许多人根本没有一点点历史常识。历史上众多诸如此类的预言从来都被证明是失败的。但没想到的是,这种预言到现在仍然大有市场。这些所谓的阴谋未来终会真相大白。”
美国科尔盖特大学考古天文学家安东尼-阿维尼是一名玛雅文化研究专家,他对2012年世界末日预言可能会给人类造成的影响也深有研究。阿维尼介绍说,“我曾经通过电子邮件与一名高中生进行了探讨,他对世界末日即将到来深表担忧。这名高中生代表了这样一类人,他们认为人类即将死亡。此事对我触动很大,我这才决定撰写一本关于这种题材的科学书籍。现在正是学习玛雅文化的最佳时刻。如果所有人都在担忧2012年世界末日的话,那我们将会错过学习玛雅文化和借鉴玛雅文明的大好时机,我们将因此无心工作和生活。”
阿维尼所出版的书籍名称为《玛雅2012之谜》。这是一本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玛雅文化关于“天启”的书籍,旨在向人们介绍发达的玛雅文明和历史文化,而不是宣传“世界末日”预言。(彬彬)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1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近期美国09灾难大片《2012世界末日》即将上映,关于世界末日的玛雅预言又一次成为全球讨论的热点。根据玛雅预言的说法,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的末日。到时人类真的会遭遇像玛雅预言和美国大片中所描述的那样灭顶之灾吗?玛雅人真的能够预言未来吗?
事实上,许多人明明知道这只是一种迷信和骗局,但还是在心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疑虑,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未知灾难的恐惧。美国宇航局天体生物学研究所也曾收到过许多民众关于此事的质疑信件或网上留言。近日,该研究所资深科学家大卫-莫里森等人针对神秘的玛雅预言为普通大众一一进行了科学的解读,对某些荒诞的言论进行了批驳。
1、神秘预言一:世界末日
科学家们首先利用玛雅历法来揭穿所谓的“世界末日”预言。玛雅历法并没有结束于2012年,因此玛雅人自己也没有把这一年当作是世界的末日。不过,2012年12月21日(冬至)肯定是玛雅人的一个重要日子。美国科尔盖特大学考古天文学家安东尼-阿维尼是一名玛雅文化研究专家。阿维尼表示,“在玛雅历法中,1872000天算是一个轮回,即5125.37年。”
玛雅人对于时间的计算比其他许多文化都要精细。阿维尼介绍说,玛雅人曾经发明了所谓的“长历法”,这种历法把最初的计算时间一直追溯到玛雅文化的起源时间,即公元前3114年8月11日。根据“长历法”,到2012年冬至时,就意味着当前时代的时间结束,即完成了5125.37年的一个轮回。长历法于是重新开始从“零天”计算,又开始一个新的轮回。阿维尼认为,“这仅仅是一个重新计时的思想,与我们每年元旦或周一早上重新开始一年或一周生活完全一样。”
在阿维尼看来,玛雅预言中关于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的说法是一种被误解的说法。那一天是玛雅历法中重新计时的“零天”,表示一个轮回结束,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而并非指世界末日。
2、神秘预言二:两极倒转
某些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声称,到2012年,地球将会两极倒转,地球外壳和表面将会突然分离,地心内部的岩浆将会喷涌而出。分离的大陆会将整个人类填入大海,地震、海啸、火山以及其他灾难一起出现。
科学家对于这些所谓的预言进行了批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地质学家亚当姆-马尔卢夫对“两极互转”和玛雅预言都有深入的研究。马尔卢夫认为,岩石中的某些磁性迹象表明,地球可能发生过这样剧烈的磁场变化,但是这一过程是一个持续数百万年的缓慢过程,如此缓慢以至于人类根本感觉不到这种变化。
3、神秘预言三:天体重叠
一些星象学家认为,2012年将可能会出现“天体重叠”。这种“天体重叠”现象每2万6千年出现一次。根据“天体重叠”的预言,太阳在天空中的线路将会穿过银河系的最中央。许多人担心这种天体错位将会让地球处于更为强大的未知宇宙力量的牵引之下,会加速地球的毁灭。要么可能是引起地球两极互换,要么是在银河系中心形成一个巨大的黑洞。
莫里森坚决否认了这种说法。他解释说,“2012年绝对不会出现这种可怕的‘天体重叠’现象,或者说只会出现一些正常的天体现象。比如每年冬至时,从地球上看太阳,太阳看起来就像是处于银河系的中央。一些星象学家或许会对这种现象很兴奋,但对于科学家来说,这种现象毫无特别之处。它不会造成地球引力、太阳辐射、行星轨道等事物的变化,也不会对地球上的生命造成任何影响。没有任何奇怪之处。只有认为世界即将面临末日的人才会把这些普通的天文现象看作是一种威胁。”
关于“天体重叠”问题,德克萨斯大学玛雅专家大卫-斯图亚特介绍说,“没有任何玛雅古书或艺术品提到过这个问题。”阿维尼也认为,玛雅长历法将2012年冬至作为一个轮回的终点正是体现了玛雅文化的天文成就。许多人通过观测天象学会了如何精确预测日蚀以及其他天文现象,同时也掌握了农业季节轮回与某些天文现象的关系,而玛雅历法又与农业季节轮回存在着紧密联系。
4、神秘预言四:未知行星撞地球
有些人预测,一颗神秘的X行星正在向地球的方向飞来。据说,如果行星正面撞上地球,地球将会因此而消失。即使两者只是轻轻擦过,也会造成地球引力的变化,从而引起大量小行星撞击地球。这种未知行星真的会在2012年出现吗?
对于这个问题,莫里森给予了否定的回答。“不可能。可以最直接地讲,本来就没有这个天体存在。”
这个关于未知行星撞击地球的预言最早出现于2003年,一位妇女声称她收到了来自宇宙某行星的信息。莫里森强调,“从2003年到现在已经好几年了。如果在太阳系内确实存在这样一颗行星的话,那么天文学家肯定在过去十年中就已经开始研究它了。我们肉眼应该是可以看到了。所以说,这颗所谓的未知行星是不存在的。”
5、神秘预言五:太阳风暴袭击地球
在许多关于2012年的灾难预言中,太阳是地球最重要的一个敌人。传说,它将会于2012年产生致命的太阳耀斑,将地球上的人类烤焦。
事实上,太阳耀斑是有规律可循的,其爆发周期大约为11年。剧烈的太阳耀斑可能会破坏地球上的通讯设施以及其他一些地面事物,但是科学家们从来没有说过太阳会释放出强大的太阳风暴足以烤焦整个地球,至少是短期内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莫里森解释说,“除非是太阳已明显不遵循其活跃周期。我们预计,太阳耀斑这个周期的最顶峰并不是2012年,而在之后的一两年。”
6、神秘预言六:玛雅人真的预言过2012年是世界末日吗?
玛雅人究竟有没有预言过2012年是世界末日?如果没有,那么他们确切是预言哪一年?许多学者对玛雅文化一些证据进行了深入研究后发现,其实玛雅人并没有留下任何关于2012年会发生什么事情的明确记录。
不过,玛雅人确实遗传下来了一本手卷,也就是著名的“德雷斯顿抄本”。在“德雷斯顿抄本”的最后一页,有关于世界末日场景的描述。该场景设想一场洪水将毁灭整个世界。不过,这种世界末日的假想在许多文化中都有存在,并不仅仅是玛雅人才有的预言。阿维尼认为,这种设想并不能当作证据来看待,更不能看作是一种预言。
相反,阿维尼认为玛雅人事实上并不擅长预言。他解释说,“他们对时间的认识大多是针对过去的,而不是未来。当你了解关于长历法的记载后,你就会发现里面讲的大多是玛雅统治者和他们祖先的关系。统治者把自己的渊源说得越久远,越能说明统治者地位的合法性和正统性。我认为,这就是玛雅统治者为什么使用长历法的原因。因此,长历法并不是为了预言未来,而是为了证明过去。”(彬彬)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挪威科学家近日在挪威西南部的一个海湾处发现了40株生活于维京时期的苏格兰古松。由于这些已经死亡几百年的古松至今仍未腐烂,因此科学家把它们称之为“松树木乃伊”,并认为它们具有很大的考古和科研价值。
据科学家们介绍,这40株已经死亡的苏格兰古松大约生长于1200多年前,该时期正是所谓的“维京时期”。40株古松分散于一片曾经是相当茂密的森林之中。这片森林应该也是中世纪北欧造船和教堂建设的主要木材来源。后来,由于自然原因,这些古松失去生命之源而死亡。
这一发现令科学家们大吃一惊,因为大部分树木在死亡后会由于微生物的分解而慢慢腐烂,但这次发现的古松却并不这样。从表面上看,它们很明显从来没有腐烂过。因此,这些古松与化石树木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化石树木已经失去了树木的特性。
挪威科技大学生物学家泰耶-图恩组织和领导了这一研究和发现。据图恩介绍,“这里是挪威西海岸,气候潮湿,雨量较多。在这种潮湿的气候中,死亡的树木不会腐烂,真是奇迹。你触摸这些树木,就感觉是和当初维京人的感觉一样。”维京人(Viking)就是指北欧海盗,他们从公元8世纪到11世纪一直侵扰欧洲沿海和英国岛屿,其足迹遍及从欧洲大陆至北极广阔疆域,欧洲把这一时期也称为“维京时期”。
对于这一奇异的发现,科学家们分析可能有两种原因。第一,一些树木死亡后仍然保持不倒或是倒在岩石上,这样就避免了与潮湿地面的接触,而水分和土壤中的微生物都是造成腐烂的主要原因。第二,松树中充满了树脂,这些树脂可以保护树木不至于被微生物所侵蚀。死亡时,松树会释放大量的树脂,这样就可以延后腐烂时间。
图恩是在研究和考察古代气候的课题中偶然发现这些古松的,他的团队主要是通过树木的年轮来研究古代气候。因此,图恩认为这些古松对他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他认为,海湾地区的树木死亡后几百年不烂,证明了这些树木的耐用性。因此,当时的挪威人就是利用这片森林的树木来建造房屋和教堂的。(彬彬)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考古学家日前在一份声明中称,他们在德国中部奥奇里茨(Oechlitz)的考古挖掘中发现了一具“不同寻常”的女尸骨骼。不同寻常之处或许在于,她是坐着被埋的。德国政府计划在德国中部建造一条高速铁路。
1.考古发掘出多具尸体
据考古学家介绍,这名女子生活在青铜时代早期(大约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她的骨骼是在巴德劳荷施特德(Bad Lauchstadt)小镇附近发现的。他们在这次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多具尸体。挖掘工作始于2008年9月,将持续到2010年6月。据德国遗迹保护与考古部门萨克森-安哈尔特分部发言人拉尔夫·鲍克曼(Ralf Bockmann)介绍,“从考古学角度讲,这次挖掘是了解奎尔福特普拉特(Querfurter Platte)古村落发展的绝佳机会。”
奎尔福特普拉特是位于萨勒河流域和翁斯特鲁特(Unstrut)河流域的地质带。考古学家在声明中称,“大量古文化遗迹以及个别发现的数量和质量表明,该地区数千年来不仅是个重要的定居区,还是重要的交通要道。”鲍克曼说:“奎尔福特普拉特土壤肥沃,长期有人居住。在此之前,考古学家从未对该地区展开过任何大规模挖掘。”
2.工作人员清理骨骼
工作人员正在德国中部奥奇里茨(Oechlitz)的考古挖掘中清理骨骼。德国考古学家在2009年10月称,这次挖掘已发现了5.5万件文物,包括大量奇特的陪葬品,如数百颗狗牙,装饰用的贝壳,金属器物等。考古人员对几个古村落和墓地进行了挖掘,它们当中多数与绳纹器文化(Corded Ware)和战斧文化(Bell Beaker)存在联系,年代从石器时代末期(大约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800)至青铜时代初期(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绳纹器文化和战斧文化都以其颇具特色的陶器艺术而著名。
3.奥克利兹镇发现一座墓葬
2009年10月考古专家表示,在德国中部正在进行的考古挖掘工作,在奥克利兹(Oechlitz)镇发现一座墓葬,考古学家从中发现,铜器时代早期妇女的葬礼会把一些装饰性贝壳链子作为陪葬。据德国萨安州(Saxony-Anhalt)古迹保护和考古学办公室的一份声明,除了小贝壳圆片(作为衣服上的装饰物)以外,他们还在墓葬里发现铜片和琥珀首饰,上面有数百颗狗牙。这些墓葬的时间跨度长达数千年。以前的研究指出,贝壳项链等装饰品是远古人类行为向现代人类行为转变的第一迹象,这种转变发生在至少8.2万年前。
4.尸体依据基督教传统头朝西放置
据《明镜周刊》报道,在奥克利兹镇发现的公元第九或第十世纪的斯拉夫人墓地,是在德国中部进行考古挖掘工作中获得的最新发现之一,这是德国进行的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德国萨安州古迹保护和考古学办公室的声明说,“虽然尸体都是依据基督教传统,头朝西放置的”,但是出现的食品残渣和容器(证明这些食物是为来生准备的)说明,“从死者周围的陈设可以看出一些异教徒传统。”(杨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科学家指出,发生突变的致病细菌可能会成为人类探索深空的一个重大障碍。
科学家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无论宇航员在航天器发射时多么健康,他们体内都有可能携带致病细菌,比如大肠杆菌和葡萄状球菌。最新研究发现,在太空不停活动的带电粒子(即宇宙射线)会使得这些本易控制的细菌发生突变,从而繁殖的速度更快,毒性更强。与此同时,暴露于宇宙射线及长期的失重压力,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有利于疾病在体内扎根。
据本月刊登在《白血球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Leukocyte Biology)上的一篇研究论文称,由于载人航天器上没有完备的医疗护理服务,疾病会严重阻碍人类探测火星甚至更远天体的努力。研究论文的作者之一、法国南锡大学免疫学家让-波尔·弗利帕特(Jean-Pol Frippiat)说:“如果宇航员在任务期间不能有效从事分析和研究,将他们大老远送上火星去干什么?”
在最新研究中,弗利帕特和同事对150多项有关太空飞行对人类、动物和病原体影响的研究做了细致分析。在地球上,由于磁场会令大多数带电粒子偏离,人类不会受到宇宙射线的威胁。然而,身在太空,地球磁场的保护随之消失,宇宙射线一旦触及细胞内的DNA,便会引发变异。
重力的消失也不利于人体健康,因为失重状态会让组织只能在细胞内移动。免疫系统依赖于细胞间的互动,以保护人体免遭有害病原体的侵害,而在失重状态下,免疫系统变得尤为脆弱。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刚从太空返回的宇航员的白血球锁定并摧毁大肠杆菌的效率会下降。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大肠杆菌会使人出现严重的痉挛、呕吐、腹泻等症状,肾脏和血细胞受损,从而引起一系列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免疫学家杰拉尔德·索尼菲尔德(Gerald Sonnenfeld)也认为,如何在长期太空之旅中保持宇航员的健康,是美宇航局和其他国家航天局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他说:“免疫系统问题有可能会成为长期航天飞行的一个障碍,必须对此展开认真研究。”索尼菲尔德没有参加最新研究。
索尼菲尔德同时指出,这些问题并非不可克服的障碍。例如,研究人员称,利用维生素和化合物增强免疫系统能力,便是未来一个颇具前景的研究方向。前美宇航局宇航员、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免疫学家米莉·休斯-福尔福德(Millie Hughes-Fulford)说,另外,还可以通过缩减宇航员在太空停留的时间,降低他们的健康风险。
据休斯-福尔福德介绍,美宇航局目前正在测试所谓的等离子体发动机,这可以大大缩短往返火星的时间,比如从现在的9个月减为3个月。据索尼菲尔德介绍,同宇航员健康有关的研究一度非常活跃,“但是,由于各国航天局看到短期太空飞行和赶赴空间站的长期飞行任务确实不会对宇航员健康带来太大问题,于是他们削减这方面的经费。我认为,既然美宇航局正考虑实施持续时间更长的航天飞行任务,宇航员健康问题定会重新受到关注。”(杨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1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古生物学家提出的一项富有争议的理论认为,在已知所有恐龙物种中,有多达三分之一的物种从未在地球上出现过。如果这一假设成立,很多恐龙将面临一种新型“灭绝”命运。此时的“灭绝”指的自然就是它们从未存在过。
矮暴龙乃幼年霸王龙
根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蒙大拿州大学古生物学家马克·古德温和杰克·霍纳进行的新分析,这是因为很多幼小恐龙看上去并不像它们父母的“迷你版”。与鸟类以及其它一些现存动物一样,幼小恐龙在走向成熟过程中身体发生了戏剧性变化。研究人员指出,这也就意味着,包括霸王龙近亲在内的很多幼小恐龙化石被误认为一个单独的恐龙物种。
瘦小而优雅的矮暴龙就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矮暴龙一度被视为霸王龙的一个体型较小的近亲,而实际上不过是假想中的一个恐龙物种,是很多专家根据被误认的幼年霸王龙化石得出的结论。
霍纳表示,传说中的矮暴龙化石外观与年少的霸王龙较为相似,这是因为霸王龙的头骨在发育过程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们的头骨从细长变成我们更熟悉的形状,即短小的鼻骨以及颚骨,允许它们消灭大量食物。确凿证据是发现一种与霸王龙类似,体型在成年霸王龙与矮暴龙之间的动物。霍纳认为,矮暴龙实际上是年轻的霸王龙,幼年霸王龙下颚长有17颗牙齿,相比之下,成年霸王龙则长有12颗牙齿。
矮暴龙这种体型中等的恐龙现在被视为一种幼年霸王龙,下颚长有14颗牙齿,说明年轻霸王龙在走向成熟过程中逐渐退掉个头较小的刀刃般牙齿,并长出数量相对较少并且能够碾碎猎物骨头的臼齿。
三角恐龙大变身
两位古生物学家从蒙大拿州东部的地域溪岩层收集了大量三角恐龙化石,这些恐龙生存在距今1.455亿年至655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死亡时处于不同的年龄段。它们的头骨尺寸不小不一,小的与餐盘差不多,大的相当于一个人。在对这些头骨进行研究时,两位古生物学家发现,最年轻三角恐龙的小角在走向成熟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幼年三角恐龙的角向后弯曲,成年之后则指向前方。
三角恐龙独特的颈部褶皱也同样发生变化,幼年三角恐龙褶皱周围的三角锥形骨逐渐趋于偏平并拉长,形成扇形骨盾。古德温说:“在这项为期10年的研究中,我们收集了一些处于不同发育时期并且保存完好的恐龙化石,最终得以发现恐龙从幼年走向成熟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我们能够拿出可证明恐龙在发育过程中发生巨大变化的证据,例如角的方向。”
本是一家 惨遭误认
专家们表示,有关恐龙身体为何发生如此戏剧性变化的线索可能从它们的现世近亲鸟类身上获取。例如,直到大约四分之三的身体发育成熟时,犀鸟才长出独特的类似头盔的盔突。与鹿角一样,盔突也是帮助其它动物区分成年与幼年的一大依据。同样地,恐龙的体征变化可能也起到提供视觉信息的作用。
头部的角或者球形突出物以及颜色变化可能形成了容易被人误解的视觉信息,让本属于一个物种的成员被错误地归入另一个物种。此外,这些特征也被用于区分恐龙的性别,将它们归为处于求偶阶段的成年恐龙或者需要保护的幼年恐龙。
结论是否夸张?
华盛顿特区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家汉斯-迪特尔·休斯表示,科学家在上世纪70年代发现,一些鸭嘴恐龙物种实际上是另外一些处于不同成熟阶段的动物,它们应该是其它物种体型较小的成员,而不是新物种。休斯并没有参与古德温和霍纳的研究。
他指出,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一些恐龙物种可能被证明为其它物种的幼小成员。“与当前的很多脊椎动物一样,很多恐龙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类似这样的结论注定引发争议。根据这一理论,将有多达三分之一的恐龙物种可能被打上‘并不存在’的标签。”
实际上,休斯也对恐龙因古德温和霍纳的结论遭受第二波“灭绝”命运持怀疑态度,他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除非化石猎人上演足以支撑这一结论的发现。休斯说:“检验这种假设将面临很大难度,原因就在于需要数量超过当前已发现的更多化石记录作为证据。”(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2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芝加哥德保罗大学古生物学家Kenshu Shimada进行的一项新的化石分析显示,一群古鲨鱼曾在8500万年前围攻一头体型巨大的“海怪”。所谓的“海怪”是指一种史前爬行动物,被称之为蛇颈龙。
据悉,用于此次分析的蛇颈龙骨骼化石是1968年在日本发现的。由于缺少可供比较的化石样本以及其它资料,科学家直到最近才对外公布有关这些骨骼化石的正式描述。德保罗大学古生物学家Kenshu Shimada回忆说:“在日本,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说一些鲨鱼牙齿嵌入这只蛇颈龙的骨骼。根据公布的描述,大量鲨鱼牙齿残留在蛇颈龙化石中,数量超过80颗。”
看过描述之后,Kenshu Shimada希望能够对鲨鱼牙齿的类型进行进一步研究。基于自己的发现,他推测当时至少有7头鲨鱼围攻这只蛇颈龙。在确认攻击蛇颈龙的鲨鱼种类时,Kenshu Shimada一下子陷入震惊之中——围攻蛇颈龙的居然是身长9英尺(约合3米)并且已经灭绝的古鲨鱼Cretalamna appendiculata。
相比之下,遭围攻的蛇颈龙身长大约在23英尺(约合7米)左右,满嘴都是锋利的牙齿同时长有肌肉发达并且类似桨的肢体。撕咬猎物的时候,鲨鱼通常会在猎物体内留下很多牙齿。一生当中,鲨鱼的牙齿会不断脱落并重新长出。
Kenshu Shimada及其同事发现,从蛇颈龙骨骼化石中取出的牙齿来自同一种鲨鱼,只是大小形状各异。德国斯图加特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尤尔根·克里维特表示,这说明多代鲨鱼曾撕咬蛇颈龙。在现代大白鲨中,年轻的鲨鱼会成群咬噬猎物,但在成年鲨鱼到来时,它们便立即一哄而散。他指出,古鲨鱼攻击猎物时也会发生类似现象。克里维特并没有参加Kenshu Shimada等人的研究。
当前很难确定的是,古鲨鱼军团当时面对的蛇颈龙到底是死是活还是处于受伤状态。克里维特说:“现在,我们经常看到这种体型的鲨鱼攻击体型比它们大的动物。如果向体型超过自己的猎物发动攻击,鲨鱼往往会选择已经受伤的动物。”Kenshu Shimada表示,他认为这只蛇颈龙当时已经死亡或者处于濒死状态。“如果是一只健壮的蛇颈龙,它一定会痛击这些鲨鱼。”(杨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