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报网讯(记者刘冕)在内蒙古临河地区的岩石中,一种体型宛若鹦鹉的小型恐龙重见天日。昨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首次发布,这种被命名为单指临河爪龙的小型恐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只发育一个手指的恐龙。
本次发现是由一个国际古生物科考小组找到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均参与其中。
据悉,珍贵的化石发现于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的巴音满达乎国家地质公园。专家介绍,这种体型只有鹦鹉大小的恐龙属于阿尔瓦兹龙超科。该科是兽脚类恐龙的一个分支,其近亲包括体长十几米的霸王龙以及鸟类。
像大多数鸟类一样,临河爪龙个体非常小,体长只有几十厘米,体重不足500克。这种怪异的恐龙的前肢上只有一个手指,研究者推测其功能可能是用来掘开蚁穴获取食物的。
专家表示,手指退化现象的研究是进化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在脊椎动物的研究历史当中,许多不同脊椎动物支系都出现过手指退化现象,恐龙也是如此。一般来说,原始的恐龙有5个手指,在恐龙演化历史过程中,一些兽脚类恐龙逐渐退化了其中两个手指,变成了三指动物,并最终演化成鸟类。有些恐龙甚至进一步退化手指,比如著名的霸王龙只有两个短小的手指。此次发现的临河爪龙代表一种更加极端的情况,只剩下一个手指,它的发现揭示了兽脚类恐龙手部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现的阿尔瓦兹龙类除了有一个和单指临河爪龙一样的非常粗长的大拇指外,还有两个非常小的手指。研究者推测阿尔瓦兹龙类的外侧小手指属于退化结构。这种高度退化的手指在演化过程中会随机保留或遗失。大多数阿尔瓦兹龙类保留了外侧两个小手指,而临河爪龙则遗失了外侧小手指。
纳博科夫从年轻时起就热爱蝴蝶
早报记者 朱洁树 编译
大家都知道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洛丽塔》的作者,但他同时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蝴蝶专家。
他曾经是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鳞翅目的分馆长,他在全美国范围内收集昆虫。他的著作曾对数百种蝴蝶进行详尽描述。在1945年,他发展出一套理论,认为一种蓝灰蝶“Polyommatus blues”是数百万年前从亚洲沿白令海峡迁徙到美洲新大陆的。
很少有鳞翅目专家在纳博科夫生前将他的理论当真。但从1977年他去世以后,纳博科夫的科学声誉不断提高。过去十年中,一个科学家小组运用基因测序技术来验证他的Polyommatus blues进化假说,1月份发表在《伦敦皇家学会会报》上的研究结果证明纳博科夫是对的。
“这真是个奇迹。”论文的作者之一,哈佛大学的娜奥米·皮尔斯说。
纳博科夫对蝴蝶的热爱继承自父母。当他父亲因政治活动被当局监禁,8岁的纳博科夫带了一只蝴蝶送进监狱作为礼物。如果不是1919年的十月革命导致纳博科夫一家流亡海外,纳博科夫说,他也许会成为一个职业鳞翅目昆虫学家。流亡中的纳博科夫并未中断对蝴蝶的兴趣,但直到1940年他定居美国,才真正有机会对蝴蝶进行深入研究。整个1940年代,纳博科夫都在研究Polyommatus blues。在1945年的论文中,他对其进化进行了推演。他认为它们源自亚洲,越过白令海峡,一直往南飞到智利。1958年,《洛丽塔》的出版让纳博科夫获得了媒体的垂青,蜂拥而来的记者颇有兴致地发现他也是个蝴蝶专家。尽管他是那个时代最有名的蝴蝶专家,但其他鳞翅目昆虫学家仅仅将他看作一个兢兢业业然而平凡无奇的研究员。
直到1990年代,皮尔斯博士成为哈佛生物学教授和哈佛博物馆鳞翅目的分馆长。她为了纳博科夫100周年诞辰准备搞个展览,仔细阅读了作家的研究之后,皮尔斯为这个蝴蝶从亚洲飞来的理论所吸引,“我想,我们可以试验一下。”她找到了一些科学家合作,在美洲各地收集蝴蝶标本,对其DNA进行分类。他们发现美洲大陆上这些蝴蝶果然在1000万年前拥有相同的祖先,相比它们的邻居,它们与旧大陆一些蝴蝶更为接近。最后他们得出结论,有五批蝴蝶从亚洲经白令海峡来到新大陆——这正是纳博科夫的结论。
皮尔斯博士说她相信纳博科夫会很高兴看到自己的成果得到认可,并引用了他最著名的一首诗,1943年的《发现一种蝴蝶》:
我发现了它,为之命名,用精通的
分类学拉丁语;因此成为
一种昆虫的教父和它首个
描述者——如此,足矣。
湖北
1月26日,受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委托,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从2010年11月18日开始对谷竹高速公路建设工地保康线寺坪段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在虾米坪遗址布探方10个,发现东周至东汉遗址、灰坑7个,出土了陶纺轮、豆等文物,在灰坑内出土了甲骨和占卜用的卜骨,在庹家坪遗址布探方四个,也出土了甲骨,在岗子墓地,发掘了2座东汉墓葬,出土了典型的汉代器物。
据介绍,这是整个保康县境内第一次正规的考古勘探发掘,特别是出土的甲骨、卜骨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这是第一次发现的楚文化在该山区县的实物证明。
文并图/CFP
据新华社电 记者昨天从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有关部门获悉,全国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近两年来,已在全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国有企业共发现“小金库”逾4万个,涉及金额超过200亿元。
机关和事业单位涉及金额127.86亿元
“小金库”治理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由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等部门牵头实施的专项治理工作。
四部门最新通报的全国“小金库”治理情况显示,自2009年4月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率先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以来,截至2010年12月10日,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共发现“小金库”25738个,涉及金额127.86亿元。因设立和使用“小金库”受到行政处罚842人,组织处理、党纪政纪处分和移交司法机关处理1827人。
社会团体和国企涉及金额88.49亿元
在继续深化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治理工作的基础上,2010年我国还正式启动了全国社会团体和国有企业的“小金库”治理工作。
截至2010年12月10日,全国社会团体和国有企业共发现“小金库”19855个,涉及金额88.49亿元。其中,175163个社会团体和305471个国有企业,通过自查自纠共发现11822个单位存在“小金库”18042个,涉及金额71.92亿元。目前,中央和地方组织的重点检查正在进行中,根据初步认定的结果统计,检查发现“小金库”1813个,涉及金额16.57亿元。
四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2011年,中央决定将继续深化“小金库”治理工作,推动完善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同时,对社会团体、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也要加大治理力度。
案例
资金来源
套取资金、违规收费、虚列支出
违规设立的“小金库”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如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畜牧局被查出通过转移收入、套取专项资金等形式设立“小金库”,涉及金额122万元。
各地区各部门查处的“小金库”资金来源还包括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虚列支出转出资金或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等多种形式。
资金流向
发放福利、公务接待、个人贪污
“小金库”资金在使用上多表现为发放福利、公务接待、弥补机关经费以及个人贪污挪用等形式。例如,2007年8月至2009年4月期间,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移民开发局套取移民后扶项目专项资金160万余元设立“小金库”,主要用于发放奖金补助、公务接待和跑项目等费用,累计支出160万余元。
2004年至2009年期间,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房地产管理局也被查出通过隐匿和截留收入等方式设立“小金库”,涉及金额198.6万元,先后数次被该局领导班子私分,累计支出189.16万元。
(本文来源:京华时报。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京华网 http://www.jinghua.cn )
小猫被关在屋内,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外面的世界
一只小花猫连续几天眼巴巴地望着窗外,隔着玻璃冲人叫唤。原来,这家人返乡时走得匆忙,没留意到一只小猫还在屋里,他们把门窗关得死死的,小猫出不来了。为了营救小猫,邻居周女士找来公安、物业,征得房主张先生同意后,自己垫付50元钱,请锁匠把门打开,救出了小猫。
小猫在窗前沉思?
近日,住在武夷花园的周女士发现隔壁邻居家出现一只“沉思猫”,小花猫天天蹲在一楼邻居的阳光房窗前,望着窗外的路人,一副凝神思考的样子。周女士觉得挺有趣,“真能耐住性子啊。”可从第二天开始,她就发现有些不对劲,小猫在窗前直叫唤,不时焦急地踱来踱去,不时用爪子挠玻璃。
周女士住在隔壁,整晚听到猫叫,一连吵了两天,到后来声音越来越惨,甚至还有点病恹恹的样子。“怎么小猫在屋里就不出来呢?有点奇怪啊!”她想起,平时这只小猫常在附近溜达,隔壁的房主张先生一家人经常给小猫一些食物。不过,张先生一家三口前两天已经离开南京,返回安徽老家了。
“蹭吃”馋猫忘在屋里
周女士敲敲张先生的家门,发现屋里果然没人。接下来两天,小猫还是在窗前叫个不停,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晚上,凄惨的叫声让邻居们都无法安眠。昨天上午,周女士再也忍不住,她担心小猫饿死,打电话给张先生,问他何时回南京。张先生听说猫给关在家里,也大吃一惊,但他年后两周内不打算回来。
张先生和周女士都很着急,张先生更是不停自责,“平时小猫在小区里游荡,和孩子混熟了,常会到我家里来讨吃的。我们临走那天快要下雪了,走得特别匆忙,没看到猫在家里,所有门窗都锁死了。小猫最多能撑个六七天,再不喂食,就得饿死在家里了!”想到过完年回家,一只小猫饿死在屋里,张先生觉得很不忍心,他拜托周女士想想办法,把小猫给救出来。
锁匠开门救小猫
随后,周女士拨打电话报警,喊来了民警和锁匠。民警和锁匠都不敢擅自开门,他们表示,无论用什么方式打开门,都必须得到房主同意,否则便是违法。最后,周女士又请来物业公司的人员作见证,在电话征得张先生同意后,锁匠才用工具开门。张先生叮嘱,若实在不能打开,砸锁也行,务必要救出猫来。实际情况没有张先生想的那么复杂,锁匠花了20分钟就把门打开了。小花猫终于避免了被饿死的厄运,小家伙发现有人开门,“哧溜”一下就钻了出来,冲着门口的几个救命恩人叫了两声后就跑得没了踪影。周女士付给锁匠50元钱,在物业人员确认房门关好后,才放心离开了。
从去年4月至今,省考古研究院和眉县文化馆对眉县常兴镇附近的尧上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考古人员认为这里曾是一个从战国晚期延续到东汉晚期的手工业作坊区,时间跨度约为500多年,较为罕见。
据悉,尧上遗址位于常兴镇西南方向,发掘面积为2300平方米,出土器物的形制和遗迹特征表明这里曾是一个作坊区,通过钻探可确定,此区域总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考古人员不仅发现了大量罐、灶、椭圆形槽等陶器,还发现了陶拍、陶俑范和瓦当范等制陶工具以及多座陶窑遗迹等。诸多陶器作坊的规模,显示出巨大的产品数量,这些产品中不乏高等级建筑所用的材料。通过对出土器物特征的判断,考古人员认为这里曾是一个从战国晚期延续到东汉晚期的手工业作坊区,时间跨度约为500多年,较为罕见。
新闻背景
目前,考古人员发掘中清理出灰坑197座、水井8眼、壕沟4条、瓮棺葬6座及成人墓葬2座,出土大量罐、釜、盆、钵、甑等日用生活陶器残片及筒瓦、板瓦、瓦当等建筑材料。考古人员已在发掘区北部及西南部,发现了成片的长条形夯土遗迹,初步判断为城墙遗迹,而历年来的考古调查及发掘证明,以尧上遗址为中心,周边直径约3到4公里区域内分布着大量的秦汉时期墓葬,其中心区域基本不见墓葬。这一现象表明,以尧上遗址为中心的区域,很有可能就是秦汉时期眉县县城所在地,其周边发现秦汉墓葬的区域当为秦汉眉县城内居民的墓葬区,而此次发掘的作坊区,主要是为县城提供各类建材及生活用器。从地形地貌看,该区域具备承载秦汉县城的地理优势,丰富的建筑材料及种类齐全的作坊遗迹,也为上述推断提供了实物证据。(刘俊 赵宝琦)
已灭绝的海生无脊椎动物“菊石”
已灭绝的海生无脊椎动物“菊石”是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品种。菊石具有多种形态,并大量存在于化石标本中。但随着大多数恐龙的消失,这些硬壳生物在白垩纪第三纪生物大灭绝中消失。
纽约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古生物学馆长尼尔·兰德曼和他的同事利用X射线同步辐射微层析成像器对旋杆菊石(一种出现在中生代的菊石)进行化验,发现软体旋杆菊石和鱿鱼和章鱼一样,含有所谓的咀嚼齿舌。研究人员对在这种无脊椎动物身上发现颚并不感到惊讶,兰德曼指出:“真正的困难在于,怎样进一步看清楚它们的样子,以及搞清楚它们有什么样的作用”。
兰德曼指出,菊石不以鱼类和大型猎物为食,只是“从水中捕捉浮游生物”,这对中生代的海洋食物链条的维系起着重要作用。
卡西尼探测器观测到土卫二狭长裂缝喷涌的水蒸汽和冰晶体
2008年,卡西尼探测器拍摄的土卫二近照
近期,科学家在土卫二表面发现地下喷涌的海洋,暗示着这颗卫星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丹尼斯-马特逊说:“地球物理学家认为土卫二是一颗充满冰块结构,寒冷且不适宜生存的卫星,这颗星球没有勘测的价值。但最新研究获得了令人惊异的发现!”
卡西尼探测器发现土卫二在冰冻地壳的狭长裂缝(“虎斑条纹区域”)喷涌着水蒸汽、冰晶颗粒以及有机化合物,土卫一是一颗具有相同体积的邻近卫星,研究人员认为它是一颗荒凉的卫星,但土卫二却具有活跃性。
通常情况下,研究人员认为冰晶喷射流是存在较大地下水域的直接证据,接近表面的液态水温度达到32华氏度,可以解释这种液体羽状喷射物的形成。但存在一个疑问:盐从何而来?在之前的卡西尼探测器飞越土卫二表面时,该探测器探测到碳、氢、氧、氮和气体羽状喷射物中的多种碳氢化合物。但并未发现海水所含有的盐成份。2009年,卡西尼探测器的宇宙尘埃分析器在一个特殊的区域发现了盐物质。马特逊说:“在我们之前观测的羽状气体中并未发现盐,但在羽状冰晶微粒中却发现了钠盐、钾盐和碳酸盐,这些物质来源于海水。”
最近一次卡西尼探测器观测发现另一个惊人的事实:热量测试揭示狭长裂缝区域的温度达到零下120华氏度。马特逊说:“这项发现改变了我们传统观念,这一温度暗示着存在火山,热量一定从地表以下流动,甚至可以融化地下冰层,建立地下水域系统。”这项发现使科学家重新思考土卫二海洋表面覆盖的数十公里厚的冰层所具有的意义。
马特逊和同事认为,溶解在地下深层水域的气体来自于“气泡”,由于“苏打水”的密度小于冰,液体将快速上升穿过土卫二表面。他解释称,多数水呈单边扩散,并加热纤薄的冰盖表面,冰盖只有100米厚。但地下一些结构在压力作用下,通过土卫二表面较小的洞口喷涌,就像人们启开苏打水饮料一样。当剩余的液体冷冻时,将再次渗入海洋,反复进行这一过程。
土卫二另一个神秘现象是:这个微小卫星的热量从何而来?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学拉里-埃斯普西托称,我们认为潮汐摩擦热量是主要来源。土星强大的潮汐作用对土卫二的结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并轻微地改变其运行轨道。土卫二内部可挠性运动能够产生热量,这就如同你快速地反复折回形针所产生的热量。基于这一理论,土卫二内部摩擦可驱动火山活跃性,所释放的热量融化了冰层。
埃斯普西托说:“目前我们可以明确的是无论何种方式产生热量,土卫二符合了生命存在的多项要求。这里有液体海洋、有机物质以及能量来源。在地球生命诞生之初,所具备的条件与此相似。“
目前没有人对土卫二表面以下进行勘测,或许其地下存在着更多惊人的发现:喷射流、地下海洋,还有可能存在神秘生命体。(卡麦拉)
人们感到紧张时,大脑会不自觉地用手触摸身体,这些动作包括握紧手、擦额头、擦太阳穴、摸嘴唇等。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前反间谍特工乔·纳瓦罗通过35年的观察和实践发现,这些小动作能使人放松,对抗大脑边缘系统的不良兴奋。这些小动作天天出现,次数增加或者动作变大均代表人们感到压力太大。如果人们身处的形势不但紧张,而且有危险,大脑会触发一系列涉及颈部的特异动作,起到保护自己和放松情绪的作用。
胸骨上窝出卖了亲生儿子
在纳瓦罗小时候,有一次他的祖母几乎被一辆车撞上。在那个瞬间,她立刻用手捂住脖子,而不是挡住冲过来的车。当天晚上,祖母给家人讲述事件经过的时候,再一次捂住了自己的脖子。从那以后,纳瓦罗特别留意人们的摸颈动作。在大学的解剖课上,无论男生或者女生,第一次看到散发着恶心味道而且被挖空了内脏的动物尸体时,都情不自禁地摸了摸自己的脖子。男生会抓脖子的动作比较大,甚至使劲地揉,相比之下女生的动作比较温柔,用手指盖住颈前部与胸部相接的地方,解剖学上称为“胸骨上窝”。
纳瓦罗注意到,人们在感到不安、烦躁、惊恐、担心、紧张的时候,就会捂住或者摸自己的颈部。进入FBI当特工以后,纳瓦罗发现了这些行为的应用价值。1979年,他调查一名“极度危险”的持械通缉犯,前去其母亲家问话。这位母亲知道儿子被通缉,显得有些紧张,但面对盘问却对答如流。
然而,当纳瓦罗问到“你儿子在家吗?”的时候,她把手放到胸骨上窝,说“不在。”
纳瓦罗继续问其他问题,几分钟后突然又问道:“有没有这种可能,在你上班的时候,儿子偷偷躲进家里了?”她再一次把手放到胸骨上窝,说:“不,我不知道。”
纳瓦罗察觉到这个特殊动作,确信她儿子就在家里,或者最近来过。为了确认这种怀疑,纳瓦罗在离开之前又问道:“最后请你再确认一下,他现在不在家吗?”结果她第三次在回答“不在家”时用手摸了颈。
纳瓦罗随即申请授权搜查房屋,果然在一个用毛毯和动物毛公仔覆盖的密室里找到了她的儿子——他正傻傻地坐在一把枪上。这位母亲的身体语言老实地交代了一切:“儿子”、“家”这些词语威胁到她,所以要摸脖子。
男女摸颈减压有生理基础
人们很少关注颈部,而纳瓦罗却发现摸颈是最常用的减压行为。有人用手指揉擦颈背部,有人揉按颈侧部,或者捏起下巴以下、喉结以上的皮肉——这个部位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按摩之后能够舒缓血压、降低心率,起到镇静的作用。
男人动作较大,喜欢抓住或者捂住下巴以下的颈前部,刺激迷走神经和颈动脉窦,从而降低心率和镇静情绪。有时男人喜欢用手调整领带结或衬衫衣领,给衬衫透透气,如果不是因为气温闷热的话,其实也是在给自己减压。
女性除了捂住胸骨上窝,有时还会触摸、搓捏自己脖上戴着的项链,有时也会往上捋一捋颈后的头发,这些都可以缓解紧迫感、不安全感、不舒适感和焦虑感。有趣的是,孕妇想要摸颈的时候,手常常在动了以后改变方向,去摸自己的肚子,似乎要护住胎儿。
在恋爱的开始阶段,男女双方在相互了解的过程中有着大量的摸颈行为:女方玩弄自己的项链,男人摸颈或者整理衣领,很可能是怯懦紧张。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加,男女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扭头动作,将自己的颈部暴露出来,但一旦感到不适,脖子马上伸直,并产生摸颈动作。
一些人在缺乏信心或者遇到麻烦的时候,就会把自己的颈部“藏”起来。在谈话的时候,如果看见对方两肩往上提,就是要把颈部藏起来,清楚地显示其紧张、焦虑、缺乏自信或者忧心忡忡。耸肩还常常见于说谎的人,也是让颈部显得短一些。
总而言之,关注别人的脖子能够洞察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纳瓦罗认为,颈部的行为非常准确,而且是跨文化的,因为人类对外界的即时反应都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起作用的。
系外行星WASP-33b上的“一年”仅为29小时
天文学家近期发现了迄今已知最热的行星,其温度高达摄氏3200度,这一数值甚至超过一些恒星。
一个名为“超广角行星搜寻”(SuperWASP)的研究小组最早在2006年宣布了他们探测到这颗行星存在踪迹的消息。该小组对恒星的轻微光变进行精确观测,寻找由于行星经过而造成的掩星现象,并由此发现了这颗约为1.4倍木星大小的行星。
2010年进行的后续观测证实了这一发现,在中央恒星的光谱中检测到某种扭曲,这种变化只能用围绕它公转的行星引力来解释。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出的行星质量数值约为4.5倍木星质量。
这颗行星目前已经被编号为WASP-33b。它距离其中央恒星的距离仅为水星距离太阳距离的7%不到,其公转周期也仅有短短29.5小时。
这样的轨道距离并非最近,但是行星WASP-33b的中央母恒星却是已知拥有行星系统的最热的恒星之一。其表面温度高达7160摄氏度,远高于太阳的5600度。
根据最新的一项研究,科研人员使用位于西班牙加那利群岛上的威廉•赫歇尔望远镜对其进行了红外观测,结果发现其表面温度高达3200度。这是它的超近轨道和高温的母恒星共同作用的结果。来自英国斯塔福德郡基尔大学的艾利克斯•史密斯(Alexis Smith)领导了这项研究。
WASP-33b这种难以置信的温度事实上已经超过了一些红矮星。它的温度值也打破了之前由WASP-12b保持的行星最高温记录,后者的温度约为2300度,它比后者高出近900度。
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专家德雷克•戴明(Drake Deming)表示:“WASP-33b或许将帮助天文学家获得有关高温行星的新见解,人们对它们的性质一直了解不多。”不过他本人并非史密斯小组的成员。
打个比方说,根据测量数据,一些这样的近距离高温行星的外层大气温度似乎比深层大气要低,这让天文学家们困惑不已。因为必须考虑到它们的高温正是由于受到了来自外部的剧烈辐射照射所致。
戴明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某种碳化合物改变了行星大气对辐射的反应方式。这种化学物质可能可以由于恒星的强烈紫外辐射造成,而考虑到这颗恒星的高温,这种辐射在WASP-33b表面将是非常强烈的。
“这当然是一颗你会想去一探究竟的行星,”他说,“能去研究一下离开一颗高温恒星那么近的行星,确实是一种新奇的体验。”(晨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