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泪眼"海豚做手术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8月4日消息,杭州极地海洋公园的动物明星海豚"琳达"一时好奇,将游客丢掷的矿泉水瓶吞下肚,兽医及专家紧急施以手术,在过程中它虽然没发出任何声音,但时不时扭动身体表达不适,眼里还溢出泪滴。

  今年7岁的琳达活泼好动,是海洋公园里最受欢迎的动物明星之一。7月31日下午3点多,琳达像往常一样进行表演,在快结束时,驯养师发现它异常兴奋,凑上前赫然看到它嘴里含着一个矿泉水瓶。随后,训养师跳入池内试图抢夺矿泉水瓶,不料琳达竟然将矿泉水瓶吞下肚。

  当天晚上,工作人员为琳达做了胃镜检查,确定矿泉水瓶的具体位置,同时联系萧山医院肠道科主任陈锦龙前往救治。隔天下午,工作人员将琳达抬到垫子上,用毯子包住它的尾鳍,以及用毛巾将它的嘴分开,再往它身上洒水,安抚它的情绪。陈锦龙缓缓将取石网篮(适用于取出胆管内的胆石或上下消化道中的异物)伸进琳达的胃部,通过肠镜,细细搜索矿泉水瓶的位置。

  尽管整个动作小心翼翼,琳达还是时不时扭动着身体表示不适,眼里溢出了泪滴。半小时后,已被咬扁的矿泉水瓶取出,经检查,琳达暂时没有大碍。海洋公园动物部主任刘胜鑫表示,该园10多条海豚中,有3、4条都曾经吞食过游客丢下的异物,但那些异物都比较小,而像矿泉水瓶这么大的,还是头一次。他说,那些异物对海豚来说是一种伤害,希望游客能够做到文明观看表演,不要往池里乱丢。

  (科学网-kexue.com 玛格)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近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该国科学家在过去3年间,在一些实验室里制造出150多例人类和动物的杂交胚胎。至此,是否会出现人兽杂交怪物的讨论又出现在一些媒体上。据悉,虽然人与动物混合胚胎遭到了很多英国人的反对,但在英国,这种实验有法可依。

8月2日,本报记者就该话题电话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生命伦理学家邱仁宗。

“兽”是过时的概念

邱仁宗首先纠正了媒体在报道中使用的“人兽胚胎”提法:“兽”是过时的概念,更准确的提法应该是“人与非人混合胚胎”或“人与动物混合胚胎”。

另外,2003年8月中国《细胞研究》发表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盛慧珍等人撰写的一篇论文,报告他们成功地将人类皮肤细胞核转移入新西兰兔子的去核卵内,创造了400个人/动物胚胎,即杂合体胚胎,其中100个存活若干天。而这次英国媒体报道该国科学家在3年仅制造出150例杂交胚胎,邱仁宗认为,这本身就是“小题大做”,有炒作的意味。

在谈到是否应该允许或禁止杂合体和嵌合体研究之前,邱仁宗首先明确了杂合体和嵌合体的概念。

杂合体是由不同物种的配子结合成的机体,其每一个细胞核内都有两个物种的遗传物质。在农业上很早就实现了物种的跨越。而骡子是驴与马的杂合体,是公驴的精子和母马的卵子相结合的产物。

如果将人的配子与动物(这里所说的“动物”指与人相对的“非人动物”)的配子交配产生的胚胎或机体,就是人—动物杂合体,这种杂合体的每一个细胞的核内都有人和动物两个物种的遗传物质,所以又称真正的杂合体。

邱仁宗介绍说,盛慧珍所做的工作是将人的体细胞核转移到去核的动物卵内形成的胚胎,这种胚胎也是每个细胞含有两个物种的遗传物质,但其细胞核内是一个物种的遗传物质,而在细胞质的线粒体内是另一个物种的遗传物质,在盛教授所创造的杂合体胚胎内,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是人的,而细胞质线粒体内的遗传物质是兔子的。这种杂合体称为细胞质杂合体。也有可能将动物的体细胞核转移到人的去核卵内形成另一种细胞质杂合体,目前未见有人做报道。

嵌合体是由两个同种的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细胞或两个不同物种的细胞组成的机体,也就是说,在嵌合体内,有两类细胞或组织,一类细胞和组织来自某一受精卵或某一物种,另一类细胞和组织则来自另一个受精卵或另一物种。在人和动物中可产生自然的嵌合体。在早期胚胎阶段,两个受精卵有可能融合,融合后的胚胎是由两个受精卵的遗传物质组成,即由两个卵和两个精子的染色体组成。生出的嵌合体可能肝有一组染色体,肾有另一组染色体,可有两群红细胞,来源于不同的受精卵,形成“马赛克”机体。这两个融合的受精卵往往是异性,既有卵巢又有精囊,形成真性雌雄同体性。

邱仁宗指出,近几年来,研究中创造的嵌合体多有报道:1984年,美国科学家用一个山羊和一个绵羊胚胎结合在一起产生嵌合体。200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创造了具有人类神经元的小鼠。人类神经元在这只小鼠脑中占1%。2007年,美国内华达大学创造了一只有15%人细胞的绵羊。

依据嵌合体概念,移植了猪心瓣膜的人也应该是嵌合体,这是治疗的产物。如果将来异种移植获得成功,例如器官衰竭的病人移植了一个猪的器官,移植后病人也应该是嵌合体。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它们也渴望出门遛弯

  科学网(kexue.com)讯 遛狗早已成为家常便饭,但如果你要是牵着一只猫去遛弯会是什么情景呢?

  台湾首席动物行为专家戴更基说,根据研究的结果显示,如果不遛猫,猫咪一辈子都不会快乐。

  带狗出去散步,是所有狗主人认为天经地义的事。但国内鲜少猫主人知道,猫咪其实也需要遛。然而遛猫和遛狗的方案大不相同,动物行为专家戴更基医师说,遛狗是您牵着狗散步,而遛猫却是猫牵着您外出!

  这种差异的来源,是因为猫咪属于独自狩猎型的动物,它需要探索并且巡视地盘。如果不懂得遛猫,对猫咪来说一辈子都缺乏了自然应该拥有的行为方式,长久的缺乏,就会导致很多异常的行为问题的生成,例如强迫症、焦虑、过度的舔毛、幻觉、以及知觉过敏等等问题。

  福尔摩沙友善动物教育协会的张吉儿也分享,自己养的两只猫里头,其中一只名叫拣到宝就很爱散步,每次带它出门,都可以看到它很开心地探索,心情明显变好。不过还是要看猫的适应力,她笑说另一只就常常走一走停在路边舔手舔脚,罚我在路边晒太阳。

  当然遛猫的学问也不小,如果没事先做好淮备,也尚未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并不建议冒然带它出门。要如何确保安全地遛猫、该怎么让猫咪循序渐进地适应牵绳与胸背带等问题,建议先请教专业人士、做足功课,遛猫才能尽兴。

  过去猫咪常常被冠上神秘、黑暗、邪气…等字眼,被社会大众严重误解。特别是没养过猫的人,常把猫叫声画上恐怖代词。戴更基医师说,其实有很多养猫的人,也不太清楚猫的行为和语言。他说:猫咪的叫声分为12种,如果可以了解这些,就会发现猫咪不是神秘、邪气、九命怪猫,而是优雅、独立、以及和人类的互助关系。

  戴更基医师不只是华人第一位狗狗的行为专家,也是猫咪行为的专家。每年都举办动物行为讲座的他,每一场不重复的内容,都让听过的饲主收获满满。然而在台湾,可以听见狗狗行为讲座的机会较多,但猫咪行为的专业知识却很难取得,于是戴医师今年9月举办狗狗行为讲座外,也特别开办猫咪行为讲座:喵事一箩筐,期望让国内的饲主更了解自己的宠物,进而与它们的关系更和谐、更快乐。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你也在承受着背部疼痛带来的痛苦吗?如果这个折磨着数百万人的病痛也让你无法好好工作和生活,那么你的福音即将来临。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8月2日报道,人造椎间盘已经在动物身上试验成功。

  参与研究的美国科学家表示,人造椎间盘使用的是从羊身上提取的细胞,因为羊体内的细胞最接近人体构造。从初步试验中就可以看出,当把它放入产生病变的背部时,它能像真正的人体椎间盘一样工作。

  研究组成员、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师劳伦斯?博纳萨尔说,在未来5年内将开始对其进行人体试验;在未来10年内,使用人体组织制作的人造椎间盘便可以得到广泛应用。

  “看起来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如果想想我们正在做的工作以及我们是如何从零开始创造出这样一个复杂的器官,能够在未来10年内取得成功也让我们很兴奋。”

  在英国,现在遭受背部疼痛困扰的人比40年前翻了一倍。几乎所有5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在忍受着退变性椎间盘疾病引起的痛苦,这种疾病多发在人体背部减震脊椎椎间盘磨损处,病情严重时常用的做法是切除损坏的椎间盘,然后使用支撑板、钢钉以及其他设备固定脊椎。这种手术的恢复常常需要几个月,也会出现无法完全康复的可能性。

  纽约神经外科医师罗杰?哈特尔表示,虽然外科手术可以祛除疼痛,但手术后经常出现无法预计的情况,可能会对经常需要运动的人造成障碍。因此,他与纽约康奈尔大学的专家们一起使用从羊的脊椎内提取的细胞研制出了上述人体椎间盘替代品。

  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的试验报告中指出,人造椎间盘比动物体内原有的椎间盘更轻,且可快速与脊椎结合,因此将其移植进入动物身体后不会发生移位。移植之后,受试动物很快就可以弯腰、扭动身体,甚至跑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新华社电 新西兰惠灵顿动物园说,动物园打算在今后几周内放生帝企鹅“快乐的大脚”。

  据新华社电 新西兰惠灵顿动物园说,动物园打算在今后几周内放生帝企鹅“快乐的大脚”。

  这只帝企鹅从南极“北漂”大约3200公里,今年6月来到新西兰北岛佩卡佩卡海滩,成为44年来首次自行造访这个南太平洋岛国的野生帝企鹅。

  帝企鹅通常一辈子生活在南极洲。初到佩卡佩卡海滩时,“快乐的大脚”看起来还算健康,但一周过去后越发无精打采,出现脱水、中暑症状,还错误地将沙子当成雪来吞食。它随后被送至惠灵顿动物园,接受了内窥镜手术。

  美联社29日报道,在动物园的一个月中,这只企鹅的体重增加了4公斤。动物园本周给它展开X光和血液检查,结果显示,帝企鹅身体健康。

  动物园发言人凯特·贝克说,打算今后几周内从新西兰南岛的最南端放生“快乐的大脚”。

  帝企鹅是企鹅家族中体格最大的成员,外形优雅,举止从容,喙部橙色,颈下一片黄色羽毛,一般身高80厘米至120厘米,体重可达50公斤,主要栖息在南极大陆及其周边岛屿,以鱼虾为食。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生儿与妈妈相依偎。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7月27日消息,如果河马赢得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奖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不过,这位母亲似乎并不关心,它的新生儿依偎着它,而这个小新生儿成为了日本动物界的明星。一个月前出生于东京上野动物园(Ueno Zoo)的小新生儿是世界上少有的侏儒河马,也是河马的迷你版。


在洗澡的迷你河马。

  与妈妈拥抱过后,迷你河马决定去洗澡,它跳进一个小水池,很快的做好清洁,回到了它妈妈身边。河马已经非常稀有了,它们通常被称为“活化石”。通常在非洲西部生活着,一只幼年河马长大成熟时体长约二米左右,体重达到160~270千克。相比之下,一直正常的河马可重达五吨,超过五米长。


母亲保护着小河马。

  迷你河马的饮食包括各种各样的蕨类植物和阔叶类植物,以及在茂密的热带雨林中发现的草和水果。由于它们的栖息地被破坏,偷猎者的捕获,河马已经成为濒临绝种的动物。


当心,小河马撞到了妈妈的后腿。

  东京上野动物园是成立于19世纪80年代,是日本最古老的动物园。现在这个动物之家已经拥有464个物种数量超过2600只,它们许多都来自国外,包括1972年的第一对大熊猫。从2001年开始,动物园繁殖河马宝宝,已成为传统。

  (科学网-kexue.com 玛格)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恐龙杀手画像

  科学网(kexue.com)讯 曾经以为恐龙是世界上巨无霸的人看来现在要改变想法了,真正的恐龙杀手已经被考古学家们发现。

  巴西和加拿大古生物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近日在巴西一处小镇米纳斯(Minas)发现了一种新活跃在7000万年前的新物种头骨化石,并且将它命名为Pissarrachampsa sera。

  它属于波罗鳄新物种的化石。该物种有着像狗一样的头颅,巨大的犬齿,和适合在陆地行走的四肢。据信活跃于于恐龙年代的末期,猎食对象包括恐龙等大型动物,因此可说是名副其实的恐龙杀手。

  波罗鳄属于鳄形动物里的中真鳄家族(Mesoeucrocodylia)。中真鳄家族是鳄形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物地理学研究有很大价值。

  鳄形动物的许多物种在近几年才逐渐浮出水面。中真鳄一族当前仅有帕切克波罗鳄(Baurusuchus pachecoi)为代表,学界尚无这一族群内部成员关系数据。发现上述新物种的头骨化石,对了解巳灭绝的帕切克波罗鳄有很大的帮助。

  上述发现的波罗鳄化石,包括一具将近完整的头骨和一具残破的头骨与下颌。古生物学家们是在巴西晚白垩世的沉积层中发现了上述的新个体,并对这一族群内部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研究者们认为,波罗鳄分出了两个线系,其一有着广泛的地理分布区,生活量程复盖阿根廷和巴西;另外一支成为了地方特有种,仅在巴西晚白垩世的波罗组(Bauru Group)地层中有发现。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这只狒狒先是用牙齿反复的咬断长长的指甲,而后还用工具去清除脚趾甲下的脏东西

  修甲是在人类中十分流行的一种服务,脚趾甲和手指甲的美观和干净被很多人所重视。人们原以为,修甲的行为是人类的一种“聪明的”行为,动物们才不会注意到指甲的卫生和美观。但来自英国杜伦大学的博士里卡多—帕西尼(Riccardo Pansini)近日却无意中抓拍到了一只巨大的雄性狒狒修脚趾甲的有趣场景。

  据悉,该只狒狒的修甲手法十分在行,先是用牙齿反复的咬断长长的指甲,而后还用工具去清除脚趾甲下的脏东西,样子十分认真熟练。面对研究人员的镜头,这只狒狒却没有感到尴尬,继续修自己的脚趾甲,仿佛像人们暗示,我们要比人们之前预想的聪明得多,可不要小看我们!在以前,人们曾发现猩猩们会制作出属于它们自己的“钓鱼竿”,但从未想到狒狒也会做出这种复杂的行为,这不禁让研究人员感到有些吃惊。


人们从未想到狒狒也会做出这种复杂的行为,这不禁让研究人员感到有些吃惊

  帕西尼博士表示道,他当初将相机摆放在狒狒的“领土”中,是为了获得关于狒狒的生活细节相关资料,但这个修脚趾甲的狒狒着实令他感到意外。而被“囚禁”是狒狒做出此举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在这样的条件下,它们不用将注意力投注在觅食和交配上,所以有更多的时间做些闲杂事情。因此,人们在动物园中偶尔就会看到动物们做出一些古怪的行为。他认为,狒狒修脚趾甲的行为也许并不复杂,由于狒狒多用脚趾甲来挠耳朵,这或许只是它们为了防止耳部细菌感染的一个必要方法,同时也是卫生方面的一个重要行为,对于在野外生活的狒狒来说更是如此。而研究人员们也借此发现,弄清楚了关于狒狒们的一些生活习惯。

  而来自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博士阿曼达—西德(Amanda Seed)则表示,她并不确定狒狒修理脚趾甲的特殊行为是为了清洁脚趾甲中的赃物。比如说大猩猩,它们有时会将树枝专门改造成独特的“牙刷”,可它们将该“牙刷”树枝伸进牙齿中的目的却并不是为了刷牙,而是为了吸引一些白蚁。同样,她认为,狒狒的修脚趾甲的行为,也许并不是为了清洁,而是为了其他不为人知的目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联合国粮农组织25日在罗马庆祝全球成功根除牛瘟,这一动物疾病曾长期威胁人类的生计和粮食安全。

  粮农组织总干事雅克·迪乌夫在粮农组织总部为根除牛瘟纪念牌揭幕后表示,人类已经拥有消除饥饿、营养不良和极端贫困的必要手段,彻底根除牛瘟就是“最好的证明”。

  粮农组织报告指出,牛瘟曾在世界各大洲肆虐达千年之久,导致大批动物死亡,威胁人类的生活和粮食安全。粮农组织自1994年以来协调实施在全球根除牛瘟的计划。

  粮农组织说,全球根除牛瘟标志着,人类通过国际合作首次将一种动物病毒从自然环境中根除。这也是在消灭天花之后,人类在消除疾病的努力中取得的又一项重大成就。(王星桥 王昀加)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日前“北漂”至新西兰北岛海滩的一只南极帝企鹅因出现“水土不服”症状,24日被送至惠灵顿动物园接受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北岛居民克里斯蒂娜·威尔顿20日晚出门遛狗时,发现了这只高80厘米、约10个月大的帝企鹅。专家认为,它可能是在南极觅食时迷失了方向,至少长途跋涉3000多公里才到达新西兰北岛。这是44年来,自行造访新西兰的第一只野生帝企鹅。

  这只帝企鹅自在海滩出现后就吸引了许多动物爱好者。为防止它受到干扰,新西兰资源保护部工作人员在它周围40米处设置了警戒线。

  然而从23日开始,帝企鹅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它不再像刚上岸时那样精神饱满并好奇地四处张望。24日,它更是大部分时间无精打采地俯卧在海滩上。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11 页,共 4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