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邦镇表演绝活的资料照片。
传承人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因普遍存在高龄化、后继乏人和生活困难等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面临挑战。我们保护“非遗”,首先要保护传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绝非一时之举,也非一日之功,目前尤须构建更加成熟、科学的传承人保护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能够赋予“非遗”项目以活力和生命力,另一方面给予传承人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突然人亡艺绝
1月22日,94岁的严邦镇与世长辞。作为浙江省衢州西安高腔的“活化石”,严邦镇以“一个人演出一台戏”而闻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高腔是明代弋阳腔与后来的青阳腔流变派生形成的诸声腔剧种,2006年文化部将西安高腔在内的五种高腔腔调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严邦镇16岁开始学唱西安高腔,一直唱到87岁。他能同时演奏锣、鼓、二胡、笛子等13种乐器,一人集吹、拉、弹、唱于一身。87岁之前的10年时间里,他每年有七八个月在外奔波,杭州、温州、瑞安、乐清、金华等地都留下过他的足迹。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文化局文化管理科科长余仁洪说:“严邦镇作为一名民间艺人,终身献身民间艺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大力传播西安高腔,让这一濒临灭绝的剧种发扬光大。他的去世,标志着一部西安高腔传奇的终结。
“绝唱”屡响几多无奈
《朱三与刘二姐》是流传在富春江畔数百年的民间叙事长诗,长达1000多行,被专家认为是汉民族中罕见的艺术瑰宝。在2007年浙江省首批公示的271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朱三与刘二姐》长篇叙事民歌的两位传承人名列其中。
20多年前富阳会唱《朱三与刘二姐》的民间歌手有37人,当时年龄已在57至92岁之间。20年后,这些歌手大多过世,后继乏人。而这次公示的“刘二姐”传承人均已80高龄。
面临“人亡歌亡、人走技绝”之忧的不仅是《朱三与刘二姐》。在浙江省包括平阳木偶、杭罗、瑞安木活字印刷术等在内的226个申请保护的“非遗”项目大多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身怀绝技的老艺人时刻都有可能去世,保护传承人要争分夺秒!列入浙江省首批传承人公示的271人中,年龄最大的98岁,最小的41岁,平均年龄65.3岁。也就是在申报公示期间,宁波北仑有近百年历史的民间曲艺“唱新闻”第三代传人顾阿火以98岁高龄去世。而他唯一的弟子也已68岁,而且只能表演片断,不能像顾阿火几天几夜唱全本。
余姚有个“雀咚咚”的民间曲艺品种,2003年还有4位传人,到2005年初已全部去世。文化部门在慈溪普查时意外发现一敬老院里有一位82岁的老人还会演唱,立即组织抢救性保护。不久,这位老人也去世。景宁畲族传统祭祀仪式中的做功德等民俗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畲族民众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极具个性的民族艺术。一位畲族老艺人最擅长主持这样的仪式,有关部门得知后登门时,老人刚刚辞世。后来景宁畲族传统祭祀仪式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由于没有正宗传承人,申报录像体现不出畲族原生态的韵味而名落孙山。
保护传承人刻不容缓
传承人的去世,让原汁原味的“唱新闻”成了“绝唱”,以后也许只能在文字、录像中寻找独特的韵味。因为“非遗”是以人的声音、形象和技艺作为表现手段,并以口传心授得以延续。如果抢救保护不利,因传承人的消失,一些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人亡艺绝”。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特点是在于以人作为载体进行传承,因此,对“非遗”的保护必然要强调对传承人进行保护。
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曾经这样评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看不见的,它需要以人为载体传承,传承人的身上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
多年来关注和参与民间文艺抢救工作的作家冯骥才也曾这样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脆弱的,往往是“人死艺亡”。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如果没有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根本不会存在。
然而,现在的一个现实却是,有些“非遗”项目后继乏人。
有关专家指出,由于学艺时间长、要求高、收入低,现在许多年轻人不愿“入行”。如东阳木雕,传承人的子女都觉得这一行艰难。与川剧“变脸”媲美的宁海“耍牙”,堪称我国戏曲表演艺术之一绝。而练“耍牙”常常要磨破嘴皮、蹭烂牙床,从2颗牙练起一天天增加到4颗、6颗……所以学的人很少,不得不从外省招徒。
近年来,浙江省“非遗”保护走在全国前列,并较早开始重视解决“非遗”传承难这一现实问题。各地采取诸如入校园、进课堂等措施。如泰顺职业高中设立了青田石雕班,培养青田石雕制作的后续人才;湖州尝试剪纸进入小学劳技课,乐清建立民间工艺实验基地,让“黄杨木雕”、“细纹刻纸”走进中小学第二课堂等。
在浙江省衢州市,记者了解到该市对国家级、省级的传承人每年可以拿到相应级别的传承补贴,以帮助传承人更好地开展传承工作。市县文化部门还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和当地非遗传承人现状建立了相对成熟的传承人的保护机制。该市各级文化部门还在每年伊始开展“服务传承人月”活动。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传承经费补助、建立传承基地(传习所)、访问制度、服务月活动等工作结合,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非遗传承人保护机制。
但是,该市从事非遗研究的工作人员说,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绝非一时之举,也非一日之功,目前尤需要构建更加成熟、科学的传承人保护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能够赋予“非遗”项目以活力和生命力,另一方面给予传承人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本报记者 严红枫 通讯员 杜大强)
南京市文物局《军山明功臣墓地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图
网上流传的部分古墓群被毁坏照片。
中新网南京2月12日电(申冉)“2010年8月份,南京市文物局已将《将军山明功臣墓地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并上报省文物局审核,目前已上报省政府特批,虽然尚未获得审批,但市文物部门已经按照划定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对该墓群实施保护,所有跨过控制地带的违规行为已经予以制止。”今天下午,南京市文物局杨新华副局长就南京沐氏古墓群受到别墅群“侵蚀”的问题做了如上回应。
杨新华在接受采访时回顾,“将军山——复地朗香别墅区”地块是在2000年由江宁县人民政府批出,当时的沐英墓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2002年南京市文物局将沐英墓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之后在将军山一带每发现一块墓地文物局都立刻划定保护范围,请专家论证之后就地保护。
在《将军山明功臣墓地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中可以看到:该古墓群保护范围总面积约为27610平方米。其中沐英墓保护范围面积约为11040平方米,保护范围为北至山顶,东、西至两侧山脊、南至本体南侧60米。沐昂、沐瓒墓保护范围约为11870平方米,保护范围东至沐瓒墓东侧35米,南至复地朗香小区中心道路南端,西至沐瓒墓西侧建筑,北至沐昂墓北侧13米。沐朝弼墓保护范围面积约为1340平方米,保护范围东、西至两侧建筑,南北至两侧道路。
根据杨新华的介绍,沐瓒、沐朝弼墓虽然目前没有正式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但经过专家论证,已经采取了钢管支撑、就地深埋、回填沙土的保护措施,这种保护措施在文物业内并非特例。整个保护工程文物局委托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做了设计方案,已经全部完成施工:两座墓地内部全部使用钢管支撑进行结构加固,并做了防水处理。墓地上方和一定范围内不准建设任何建筑物或者铺设道路,为了防止树根破坏墓地,甚至连树木也不可以栽种。“据我所知,为了保护墓群,至少有十栋以上的建筑被取消,路面也相应做了调整。现在这两座墓地上方由草地覆盖,周围环绕小型灌木丛。”杨新华特别提到。
对于作为省级文保单位的沐英墓,杨新华介绍,文物局已经对墓地本体做了全面的修缮工作,墓道和周边环境的改造工作也基本完成,只有墓前的草坪还未种植好,将在开春以后进行种植工作。“墓前网上流传的沐氏古墓群遭毁坏的照片实为墓葬发现时期和去年年初墓地整修过程中的旧照片,现在已经没有暴露在外的墓地。沐英墓碑虽然在墓地修缮过程中被移出,也即将物归原位。现在的沐英墓已基本维修一新,根本不是照片中显示的场面。”杨新华特别强调。
杨新华在采访最后重申,文物局已经按照划定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对该墓群实施保护,所有跨过控制地带的违规行为都将予以制止。
虽然文物局做了相应解释,但是如何在土地开发利用和文物古迹保护两方面做到不顾此失彼,恐怕是古城南京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将不断面对的抉择。(完)
【编辑:闻育旻】
中新社长春2月12日电 (张天虎 李彦国)正在此间举行的政协吉林省十届四次会议上,吉林省政协委员施立学呼吁加强对濒临失传的满族文化的保护,抢救范家满族四合院等满族遗址,珍视这份难能可贵的满族民间文化遗产。
中国历史上,满族是唯一两度建立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满族的前身女真族建立了金朝,满族建立的清王朝则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族文化的渊源肃慎文化当时可与中原文化相媲美。施立学表示,遗憾的是,如今满族文化已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保护满族文化遗产显得十分迫切,因此对现存满族遗址、村落的发掘保护也显得尤为重要。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它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诸多现象。位于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景台镇的范家大院,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是典型的满族民居建筑四合院。据了解,晚清时,范家主人范仁德、范树仁均为读书人,范家后人今多寓居海外,大院南山现存一座年代待考的儒林郞石碑。这所满族四合院,曾先后做过乡村小学和敬老院,多次易主,如今院主为刘国忠,2007年花十几万元人民币买下此院,但并无利用,今已无力支撑。
施立学介绍,范家满族四合院占地2800平方米,属于四合院中最为宽阔的一类。门楣与屋脊建筑中的砖雕、石雕、木雕民俗文化与民间美术,今仍清晰可读。范家大院不啻为一所小型的民居建筑博物馆,就其规模与形制,均为吉林省现存为数不多的满族四合院。
“研究与保护范家大院无论对历史还是将来,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施立学表示,此地毗邻清康熙年间始建的柳条边,可辟范家大院为满族民居或柳条边文化展览馆,并可整合附近的儒林郞碑,作为伊通满族文化旅游路线中的一个独特景点。(完)
2011年2月2日是第十五个“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是“湿地与森林”。记者从国家林业局了解到,今年我国将进一步加强湿地资源保护。
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11年将大力推进湿地保护立法和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深入实施湿地保护工程,加快构建湿地保护长效机制;研究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价值和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国际重要湿地建设和管理,促进湿地公园健康发展。
这位负责人表示,力争到2015年,使我国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5%,初步缓解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的趋势。
据介绍,“十一五”期间,我国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得到不断加强。实施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完成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201个,5万多公顷湿地得到恢复。湿地自然保护区达550多处,国家湿地公园达100处,国际重要湿地达37处。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0.3%,较“十五”期末增加5个多百分点。建立了长江、黑龙江等流域湿地保护网络。黑龙江、湖北、宁夏等省区湿地保护和恢复面积明显增加。(刘羊旸)
截至目前,北京共有湿地5.14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据测算,本市湿地每年创造的生态效益价值约129亿元。
“北京的湿地由天然和人工两大类11种类型组成,包括河流、沼泽、水库、水塘及城市景观湿地等等。”市园林绿化局保护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本市划建了野鸭湖、汉石桥、拒马河等6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了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并先后启动实施了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建设、北运河综合治理、永定河生态修复、野鸭湖和汉石桥湿地生态恢复等工程,恢复了海淀翠湖、西玉河、昌平沙河、朝阳马泉营等6处湿地。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湿地5.14万公顷,虽仅占全市面积的3%,但却为1000多种植物、近400种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
湿地在保持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相关研究测算,北京5万余公顷湿地每年创造的生态效益价值约为129亿元,相当于全市草地年生态价值的7倍,是全市百万公顷林地年生态价值的50%。
市园林绿化局保护处的这位负责人介绍,未来5年,本市将重点推进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实施北运河、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流域综合治理,湿地水环境恢复及水质改善等工程,每年建设3至4个市级湿地公园,4至6个湿地保护小区,使有条件开放的湿地成为市民游憩的乐园。
针对当前湿地保护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这位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研究建立湿地分级分类管理、湿地工程专家论证、湿地管理信息共享等管理机制,加大执法力度,提升湿地保护管理的整体水平。此外,本市湿地保护立法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已列入市人大常委会2011年立法论证项目计划,该条例将明确湿地保护责任主体、保护标准等等,像围湖造田、向湿地排污、在湿地保护区盖房这类行为将在保护条例中明令禁止。”(王海燕 吴志勇)
新华网郑州2月3日电(记者桂娟)记者从郑州市文物局获悉,素有“华夏观象第一村”的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全面改造二期工程日前启动,预计2014年正式对外开放。与此同时,一座集历史遗产保护、生态景观复原、原始文化展示、考古发掘与研究、市民休闲于一体的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也正在规划中。
大河村博物馆改造工程分为两期,一期新建文物库房项目已经顺利完工。二期主要包括原始文化陈列提升改造、仰韶文化房基保护房改扩建等,确定新建保护房3980平方米,陈列面积3100平方米,总投资7830万元,建设周期为2年。目前,二期项目已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了陈展方案和遗址保护房建设方案,深化设计正在进行中。
在进行遗址博物馆全面改造的同时,郑州市还将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纳入《郑州市2008-2020年城市发展规划》,计划2011年完成遗址公园立项。
大河村遗址是黄河流域最为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面积约43万平方米。它包含了以仰韶文化为主体,涵盖仰韶、龙山、夏、商等多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极其悠久。
蟒蛇成了这对非洲豹母子眼里的玩具(点击观看组图)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3日消息,蟒蛇向来是人类眼中比较凶猛可怕的动物,但在非洲豹的眼里,可能只是个玩具。日前,非洲一对母子豹便将一条蟒蛇当成了拔河的玩具,持续半个小时的拉扯将凶猛的蟒蛇弄得奄奄一息。
日前在南非马拉马拉自然保护区,游客有幸目睹这样一场“拔河比赛”,两头非洲豹分别咬住了一条两米长的巨蟒的头尾,使劲往两头拉扯。这样的场面持续了半个小时,直到其中一只母豹松口“投降”。
非洲摄影师乔西用相机记录了上述画面。据保护区的管理员描述,两只非洲豹其实是一对母子。母豹率先发现准备过马路的蟒蛇,于是迅速上前抓住它。母豹的儿子是一只四岁的成年豹,个头已经比它母亲大出许多,但他眼睁睁看着妈妈制服了蟒蛇,然后冲去过抢夺猎物,和妈妈展开一场“拔蟒蛇”的较量。
年轻力壮的小豹最终在这场较量中胜出,他得到了奄奄一息的猎物,但只咬了一口,剩下的即弃之不顾。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该保护区的管理员说,成年的非洲豹通常单独行动,像这样的争夺场面十分罕见。
(科学网-kexue.com 亚高)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陈炯明墓园现状
整治规划公示拟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报惠州讯 (记者秦仲阳 通讯员吴仁摄影报道)位于惠州西湖边紫薇山的历史名人陈炯明墓园,最近将开始规划整治修复。1月27日,《陈炯明墓地整治修建性详细规划(草案)》开始公示,主要对该墓园的重点保护区范围的整治修缮进行规划设计,规划用地面积约7754平方米。
根据公示的《规划》方案,整治修缮工程分为一、二期,一期先搬迁重点保护区内位于墓冢前方的现有村小组办公用房及右侧临时房屋,对经过墓园的现有村道走向重新进行调整,修缮墓冢及陈妻儿墓碑;二期再考虑搬迁重点保护区内的其他村民房屋。
墓园毁损缩水严重
陈炯明(1878年-1933年),字竞存,广东海丰人。民国时期广东军政领袖,曾将惠州当作大本营,后卒于香港,留遗言要求返葬惠州。其妻儿前来吊唁时亦病故,被分别葬于陈炯明墓两侧。
记者昨天来到惠州西湖边紫薇山上看到,陈炯明墓园目前损坏十分严重。陵墓是民国时期的亭式建筑,墓碑高约3米,俯视西湖。碑铭为国学大师章太炎亲笔题字。当年,墓前筑有摆放祭品的祭台,祭台前是一幅长约30米、宽约10米的石灰町(小拜町),顺山势斜坡而下是一幅长约40余米、宽约30米左右的长方形石灰町(大拜町)。大拜町右侧建有3间瓦房,为守墓人居室,两侧对称设一对石灰构筑的待茶台,用以接待来拜祭的各界人士。
但现在墓园面积已经严重缩水,除墓穴、墓碑尚基本如旧外,周边建起了民用私宅,墓穴后面不远处有几栋瓦房。一条宽约5米左右的水泥路从左而上在陈炯明墓面前横穿而过,路面与墓基相接。
墓地以外30米为重点保护区
根据《惠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范围管理办法》,陈炯明墓及附属构筑物以外30米为重点保护区,其内不得修建其他建设工程,对于现有的非文物建筑物,将区别情况进行拆除或整治;重点保护区以外30米为一般保护区,其内不得修建高9米以上的建筑物;一般保护区以外50米为建筑控制地带,其内不得修建高18米以上的建筑。
2月2日是第15个世界湿地日,而全国人大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著名农业专家和生态专家杨邦杰最近给国务院提交了一个报告:中国湿地全面告急!
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是:湿地拥有巨大的生态价值。它不仅可以补充地下水或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此外,它还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也正是这样的原因,湿地也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
在另外一个方面,湿地还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虽然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湿地也给人类和陆地上的其他动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能源,比如人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水产品和部分禽畜产品、谷物、药材也都是由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的。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显示,1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
前不久,杨邦杰刚刚从祁连山调研回来,那里的情况让他忧心忡忡:作为敦煌的最后一道绿色屏障,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66万公顷的区域中目前仅存11.35万公顷湿地,且因水资源匮乏还在逐年萎缩,就在另一边,库木塔格沙漠正以每年4米的速度向这块湿地逼近;位于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的高寒沼泽湿地,是黄河的天然蓄水池,目前玛曲县沙化面积已达80万亩,并以每年3.1%的速度递增,黄河沿岸已形成220公里的沙化带。
祁连山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的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交界处,跨越甘肃、青海两省;涵养输送着年径流量约158亿立方米的近千条河流,是西北干旱地区最重要的水源地,也是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杨邦杰说,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的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这里的湿地大面积消失,将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然而,这还只是目前中国湿地危机的一个缩影。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湿地开垦面积达1000万公顷,全国沿海滩涂(湿地的一种)面积已削减过半,黑龙江三江平原的原有沼泽80%也都消失了,“千湖之省”湖北省的湖泊锐减了2/3,成千上万的水鸟正在面临着生存的威胁,在中国东南沿海,56%以上的红树林也消失了。调查也显示,现在全国各类大小湖泊消失了上千个,约1/3的天然湿地存在着被改变、丧失的危险。
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高吉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湿地大面积锐减和破坏,有人为和自然两个方面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人为的活动导致了湿地大面积破坏和减少,在青藏高原、东北、内蒙古呼伦贝尔等很多地方,湿地还受到了气候的暖干化的严重影响,在这种气候条件的影响下,很多湿地都大面积地缩小甚至是消失了。
2010年5月上旬,记者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海湿地的调查中也看到这样的事实:5月1日下午,记者到了距碌曲县城53公里的尕海湿地的核心区尕海湖,这是甘肃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海拔3480米左右,它不仅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也是黑鹳、黑颈鹤、大天鹅等诸多珍稀鸟类的天堂,但记者发现其水域面积并不大,只有10平方公里左右,也少有鸟类活动的影子。当地人告诉记者,多年前,尕海的水域面积一直保持在20平方公里以上。上世纪90年代,受过度放牧、挖沟排水、植被破坏以及干旱影响,尕海湖水域面积不断缩小,在1995年、1997年、2000年这3年甚至还发生过完全干涸的现象,与此同时,这里的鸟类也就越来越少了。2002年下半年,国家在尕海湿地成立了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后,这里的湿地危机才得到缓解。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正旺告诉记者,为了进行鸟类研究,多年来他到过全国的很多湿地,“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湿地的围垦和开发更是普遍,这直接导致了天然湿地大面积的减少,除了一些自然保护区和极少数湿地公园受到较好的保护以外,众多的湿地遭到了开发和破坏,并且在一些保护区中,除了核心区域,其他地方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张正旺说。
湿地的锐减或者破坏的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就是危及到很多鸟类的生存。“对于众多的水鸟而言,湿地在维护它们的生存和繁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很多水鸟重要的繁殖地和越冬地,也是不少迁徙种类的中间驿站。我国有300多种水鸟需要依靠湿地生活,大约占到我国鸟类种类的1/4左右。如果大量的湿地消亡或者被毁,它们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张正旺说,在湿地生活的水鸟有很多都是濒危或者稀有物种,比如丹顶鹤、白鹤、朱鹮、中华秋沙鸭、黑嘴鸥、鸳鸯等,要是其生存和繁殖的湿地消失或者被破坏,它们就会陷入灭亡的境地。
“并且,有些水鸟的繁殖或者栖息地十分有限,比如丹顶鹤,它的繁殖地主要在黑龙江三江平原的沼泽地或者芦苇地里面,而白鹤的主要越冬地就在鄱阳湖区域,目前世界上大约有95%的白鹤都是在鄱阳湖越冬的,要是这些地方遭到严重破坏,它们就会迎来厄运。”张正旺说。
鸻鹬类水鸟是地球上迁徙距离最远的鸟类,每年春天澳大利亚大约有500万只这种鸟要迁徙至美国的阿拉斯加、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并在北极冰原地带繁殖,然后又在秋天返回,但是由于路途遥远,对于多数水鸟而言,直接飞越
“这些年我国很多研究人员的调查和卫星监测也都显示,渤海湾沿线滩涂湿地及东南沿海海岸和岛屿的滩涂湿地都是它们非常重要的中间驿站。”张正旺表示。
沈阳理工大学生态环境研究室主任、著名鸟类与生态摄影师周海翔说,鸻鹬类水鸟基本都不会游泳,只能在滩涂湿地上寻找食物,如果这些滩涂湿地普遍遭到破坏,缺少食物,这些鸻鹬类水鸟的正常迁徙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周海翔近两年一直在和我国沿海滩涂湿地打交道。他告诉记者海岸滩涂是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在地貌学上称为“潮间带”,由于潮汐的作用,海岸滩涂有时被水淹没,有时又露出水面,有时退潮时,滩涂面积特别宽阔,甚至连远方的海面都很难望见。
“这些滩涂上生活着近百种底栖生物,它们不仅一直为人类所利用(赶海),也是各种鸟类重要的食物来源。”周海翔说,也正是这样的原因,目前中国从北到南漫长的海岸线上分布着极为丰富的鸟类资源,但是目前滩涂湿地已经是国内破坏最为严重的湿地类型。
“在渤海湾、黄海中国海岸线北部,我调查了很多地方,但是看到的只有伤心。很多地方直接把海边的小山或者高地炸平,然后将土石填到前面向海洋过渡的滩涂湿地上,这样导致漫长的海岸线上很多宽阔的滩涂湿地永久性地消失了。”周海翔说虽然海岸滩涂在生物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常常被很多人看成了荒滩,在上面进行土地开发不需要拆迁和退耕地,因此不需要对谁做出补偿,要比农田等其他土地类型廉价得多,因此成了很多地方政府和公司企业抢占的重要土地资源。
周海翔表示,滩涂养殖也是滩涂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一个方面。多年来,我国一直提倡和鼓励沿海地区利用滩涂围垦造田,扩大耕地面积,但是由于沿海淡水严重缺乏,滩涂改造成耕地成本高且效益低,越来越多的滩涂围垦丧失了造田的“初衷”,而是成为了海水养殖的“乐园”,这里面最为主要的就是人工养殖海参。
这些年,由于国内海参需求旺盛,很多养殖户和公司企业都投入大量资金,一些资金规模达到几千万甚至几个亿,在渤海湾和黄海中国海岸线北部大量养殖海参。周海翔告诉记者,2010年他曾经和其他人一起对渤海湾一段40多公里的海岸线进行海参养殖的样本调查,结果发现这段海岸线上就有1010个海参养殖场,平均每个养殖场的面积都在70亩上下。
海参属于奢侈品,在国内需求旺盛,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量越来越大,有时价格都能够翻到几十倍以上,因此养殖海参的利润非常大。“有一个老板甚至告诉我,现在除了贩毒,利润最大的就是海参养殖了。”但是周海翔说他在调查中发现,现在的海参养殖从幼苗开始到出产一直都需要用药,对近海生态的破坏尤为严重,它排放的污染物几乎是虾类贝类等物的数十倍,另外也把贝类等大量其他的海上生物杀死了。
另外,现在很多渔民的过度捕捞也导致了海岸滩涂湿地生态的退化。周海翔看到现在很多渔民的船越造越大,雷达越来越先进,渔网越来越密,但是网孔却越来越小,这样就将海岸滩涂相连的很多近海鱼虾都打得干干净净,而这些区域又是鱼虾重要的洄游与繁殖场所,因此这种破坏性的捕捞几乎是给它们带来了灭顶之灾,而这种状况和近海污染的结合又导致了整个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的恶化。
海洋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研究发现,这些年来渤海的生物种类正在大幅度减少,鱼类已经从1983年的63种减少到了目前的不足30种,而且,生物群也开始出现小型化、低龄化的趋势。
此外,近些年来在整个渤海湾已经很难形成像样的虾汛和鱼汛,叫姑鱼、黄姑鱼、白姑鱼、大黄鱼、牙鳎鱼……多个鱼类已经濒临灭绝,渤海的渔业资源开始面临最为严重的危机。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着小型渔船出海,有时大半天就能捕回上千斤甚至数千斤的鱼回来,但是现在,就是开着大马力的渔船出海,有时一天甚至连油钱都挣不回来。”秦皇岛市的一位渔民告诉记者,为了多捕鱼,他们的渔网不得不越来越密,网眼也不得不越来越小,这样就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境地。
相关法律的缺失和管理的杂乱是我国湿地生态系统近些年仍然持续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尽管2007年2月,国家林业局正式组建了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暨中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中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并且经国务院批准,我国还成立了由国家林业局、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16个部门组成的中国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另外近些年来,黑龙江、内蒙古、辽宁、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甘肃、宁夏、吉林、西藏等11个省、自治区的林业部门还出台了地方湿地保护条例,这对推动湿地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管理和法律方面依旧存在空白和漏洞。
比如目前我国湿地的主管部门是林业部,但是大量的滨海滩涂湿地却依旧归海洋部门管理,目前林业部门根本就插不上手。在一些内陆省份,林业部门插手湿地管理也常常受到农业、环保、渔政等部门的非议和责难。
在调查中,周海翔看到很多内陆湖泊型湿地都分块承包给了周围的农民,但是很多承包人在捕捞时大鱼小鱼一律都不放过,因为大量的小鱼小虾都被他们用做养貂、养貉的饲料。
“在很多农民承包的湿地上,他们采用各种办法捕鱼,但是这种状况却存在法律方面的空缺,因为我国渔业法只规定不准使用禁用的网具,但却没有规定哪些是禁用的网具。”周海翔告诉记者,按照我国的《森林保护法》,就是老百姓在自己承包的山林,也不得随意砍伐林木,否则将会面临法律的制裁,但是在他们承包的湿地,他们在自己的承包期内就是将湿地拔得一根草都不剩,相关管理部门也无法找到制约他们的法律依据。
另外有一些湖边湿地和水库型湿地,很多农民也常常利用消水期造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有关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管理还有很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周海翔说。
实际上,在有关湿地的立法方面,近些年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马广仁也一直呼吁,出台一部国家层面的湿地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早在2004年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尚未成立的时候,国家林业局就已经成立了专门的起草工作组,组成了由众多来自各部门的知名湿地保护专家的专家组,开始了《湿地保护条例》的调研、论证和起草工作。然而由于与湿地立法关系比较密切的部门涉及到环保、水利、海洋、国土和农业等多个部门的利益,部门的利益难调,全国《湿地保护条例》依旧难产。
不过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研究中心总监董翔告诉记者,湿地生态是一个很大的生态系统,它并不是简简单单就湿地的保护划上一条界线就能够解决问题的,它需要整体生态规划的保证,并且和城乡建设规划、工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只是目前在国内很多生态规划都是片状的,整体生态规划还缺乏法律上的依据和地位,搭建起这个平台还需要较长的时间。”董翔说。
高吉喜则告诉记者,在现阶段,我国还可以通过建立更多的自然保护区来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他说目前国内虽然很多湿地都划为了自然保护区,但是所占湿地的比例还是太小,以后应该将更多的湿地纳入到自然保护区中。
“在我们国家,有《自然保护区条例》,划入以后,对人为的破坏就可以起到很好的制约作用。”高吉喜说很多湿地如果不能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省级或者地级自然保护区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只要把湿地予以保护起来,其破坏的严重程度就要小得多。
张正旺告诉记者,目前在很多地方湿地保护和土地开发已经成为一对非常尖锐的矛盾,有关部门在进行区域发展规划时,应该保留一些天然的湿地,并寻找到一种经济发展和湿地保护双赢的模式。
灰叶猴
在云南省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科研人员近日发现了曾经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灰叶猴,数量有约50只。科研人员在连续3天的近距离监测中,拍摄了珍贵的图片和影像资料。此外,还监测到了鬣羚、麂子、野猪的足印和生活过的痕迹。
2003年,云南省动物研究所的专家曾在这里看到过灰叶猴,数量大约有10多只,但没拍摄到图片和视频资料。
灰叶猴一般生活在热带及亚热带茂密的阔叶林中,由于身体的毛色主要为灰褐色,或银灰色略带黄色,胸腹部为灰白色,故称为“灰叶猴”。
灰叶猴对生存环境要求很高,随着上世纪70年代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捕杀,灰叶猴的数量急剧下降,一度濒临灭绝。目前,全球现存的数量也是非常稀少。(王永虹 常学科 高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