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一只亚马逊树蛙被一条蛇牢牢咬住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3月3日消息,在自然界中,到处都充斥着弱肉强食,每天都上演着一幕幕捕猎者和猎物之间较量的场景。对于画面中的这只蛇来讲,这显然不是一顿能够轻松咽下的美餐,而对于这只树蛙,这也注定了是它命运的终结。


厄瓜多尔亚马逊盆地中的野性一幕


这个倒霉的两栖动物奋力挣扎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只亚马逊树蛙被一条蛇牢牢咬住,这个倒霉的两栖动物奋力挣扎蹬踏,试图从死神的嘴中逃脱。但这终究是徒劳的争斗,最终它被捕猎者整个吞噬下去。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在厄瓜多尔亚马逊盆地中发生的这野性一幕,被摄影师路易斯-费尔南多-埃斯平(Luis Fernando Espin)用相机清楚的记录了下来。


最终树蛙被捕猎者整个吞噬下去


蛇为了吞下这只树蛙,花了45分钟的时间

  路易斯说:“当时我正准备吃午餐,突然看到了这一幕。开始的时候我还没有搞清楚状况,但很快发现了那是一条蛇咬住了树蛙,树蛙紧紧的抱住蛇挣扎着不被吞下去。我马上拿起了相机拍摄了几张照片,而直到45分钟之后这条蛇还没能完全把这只树蛙吞掉,直到我临走时才完全看不见树蛙的身体。这个场景非常精彩,两个生物之间的战斗就真实的发生在了我的眼前。”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江苏省泰州市出土的明代女尸


3月1日,江苏省泰州市出土的明代女尸面部


3月1日,江苏省泰州市出土的明代女尸鞋子上的针线都依稀可见


3月1日,江苏省泰州市出土的明代女尸出棺后特别僵硬

  3月1日,江苏省泰州市发现明代不腐女尸。2月24日晚,在该市市区春兰路延伸工程施工工地发现三副明代棺木,棺木木质优良,均系浇浆墓,墓葬距地表都在2米以上。2月28日,泰州博物馆工作人员对其中两副棺木进行清理,只发现木枕、明代服饰、陶罐、尸骨等,未出土有文字的文物。

  3月1日开棺的这副棺木外层浇浆保存非常好。开棺时女尸紧缠于裹尸布、被子和衣服之中,几乎全部浸在黄褐色的棺液里。尸体僵硬、皮肤完整,五官、毛发、睫毛等清晰可见,女尸长在1.5米左右。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爱丽丝的父亲JJ(左)和它母亲弗蕾德丽卡看着女儿正在捶打胸部,它们的脸上露出骄傲的神情。
爱丽丝的父亲JJ(左)和它母亲弗蕾德丽卡看着女儿正在捶打胸部,它们的脸上露出骄傲的神情

爱丽丝是迈阿密动物园大猩猩群体里的唯一一个幼仔,它的祖父母也生活在这个群体里。
爱丽丝是迈阿密动物园大猩猩群体里的唯一一个幼仔,它的祖父母也生活在这个群体里。

爱丽丝在父亲的严厉注视下,正在咀嚼一根麦秆。
爱丽丝在父亲的严厉注视下,正在咀嚼一根麦秆。

爱丽丝骑在父亲的背上。摄影师马吉尔表示,J.J非常宠爱它的女儿,甚至任由爱丽丝拿走它的食物。
爱丽丝骑在父亲的背上。摄影师马吉尔表示,J.J非常宠爱它的女儿,甚至任由爱丽丝拿走它的食物。

  迈阿密动物园里的年幼大猩猩爱丽丝显然很希望自己能像父亲J.J那样,它正在满脸自豪的母亲和父亲的注视下,模仿父亲捶打胸部。然而令它大失所望的是,它的这一举动让它显得更可爱,并未像父亲这么做时会令其他大猩猩产生恐惧感。

  博物学家和摄影师、51岁的罗恩•马吉尔在迈阿密动物园拍摄到爱丽丝的这一可爱瞬间。马吉尔表示,小爱丽丝总爱模仿父亲的样子。他说:“爱丽丝的小日子过得确实很舒坦,它是这个群体里的唯一幼仔,又是J.J——一只重达28石(177.81公斤)的银背大猩猩和弗蕾德丽卡的女儿。它确实是父亲的掌上明珠,它能为所欲为,J.J甚至任由它拿走自己的食物。我认为爱丽丝的这张照片让它父亲看到,这个女儿以后能像它一样,它正在努力模仿它看到的父 亲的样子。大猩猩幼仔的学习方式跟人类幼儿学习的方式类似,都是不断重复他们看到的年长者的动作。”

  马吉尔喜欢去世界各地拍摄动物画面,他表示,给大猩猩拍照面临的挑战非常独特。他说:“拍摄像这样的瞬间非常困难,因为大猩猩浑身上下的颜色很相近,如果光线和拍摄角度不合适,它们看起来就会像一个黑色的毛毛球。现在爱丽丝已经长大一些,但它仍是丛林之王,是一个真正的知名人物。”(任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一对交配中的刺猬标本。这情景应该解了不少人心中的疑惑吧。其实,雄刺猬们对这件事的态度很简单:勇往直前,同时,小心肚皮

突眼蝇雄性个体争夺配偶的方式就是比眼柄的长短

▲一对正在交配的倭黑猩猩。倭黑猩猩以“情圣”著称,只要逮到机会,不管何时何地都要进行交配

▲一只雄性大眼斑雉在求爱时展示出美丽的羽毛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图为芭蕾舞《美人鱼》海报

图为芭蕾舞蹈现场

中新网武汉2月28日电 (艾启平 周媛媛)记者28日从武汉琴台大剧院获悉,改编自安徒生经典童话“小美人鱼”故事的芭蕾舞剧《小美人鱼》,将于4月3日、4日在武汉上演。该剧还同时汇集了西方音乐史上流行、动听的曲目,将为观众呈现出美轮美奂的童话世界。

借“中澳两国文化交流年——澳大利亚文化年”在中国举办的契机,来自澳大利亚北部的顶级芭蕾舞蹈团——昆士兰芭蕾舞团,将于2011年3月至4月在中国举行为期三周的巡演盛宴。其中,该舞团最新作品《小美人鱼》,便是专门为家庭观众所创作。

著名艺术家弗朗索瓦 克劳先生,是该剧的编导及艺术总监。他善于运用独创的神奇芭蕾舞艺术技巧和形式,为观众编织出一个奇幻的艺术欣赏空间。这部全新的《小美人鱼》也吸引了不少芭蕾爱好者,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本地的芭蕾小舞者前来观看、学习。

另据了解,首部解密中国最后一个使鹿鄂温克部落的原生态舞台剧《敖鲁古雅》,也将于3月30日登陆武汉。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图为芭蕾舞《美人鱼》海报

图为芭蕾舞蹈现场

中新网武汉2月28日电 (艾启平 周媛媛)记者28日从武汉琴台大剧院获悉,改编自安徒生经典童话“小美人鱼”故事的芭蕾舞剧《小美人鱼》,将于4月3日、4日在武汉上演。该剧还同时汇集了西方音乐史上流行、动听的曲目,将为观众呈现出美轮美奂的童话世界。

借“中澳两国文化交流年——澳大利亚文化年”在中国举办的契机,来自澳大利亚北部的顶级芭蕾舞蹈团——昆士兰芭蕾舞团,将于2011年3月至4月在中国举行为期三周的巡演盛宴。其中,该舞团最新作品《小美人鱼》,便是专门为家庭观众所创作。

著名艺术家弗朗索瓦 克劳先生,是该剧的编导及艺术总监。他善于运用独创的神奇芭蕾舞艺术技巧和形式,为观众编织出一个奇幻的艺术欣赏空间。这部全新的《小美人鱼》也吸引了不少芭蕾爱好者,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本地的芭蕾小舞者前来观看、学习。

另据了解,首部解密中国最后一个使鹿鄂温克部落的原生态舞台剧《敖鲁古雅》,也将于3月30日登陆武汉。(完)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基督城一震毁雕塑下发现两间密封文物。

  由于新西兰基督城地震,大量建筑物受损,该市的一座雕塑也被震毁,但隐藏在雕塑底座的两件密封文物却得以“重见天日”。

  在基督城地震救援中,在一座被损坏的雕塑底部,发现有两件文物被藏在雕塑的底座处。基督城市长视之为“重大的发现”。由于地震这个雕塑物被毁,两件密封的文物才能重见天日。

  这两件物品,其中一件是玻璃容器,另一件是一个很大的金属物。基督城市长表示:他希望将来当这两件物品打开时,可以发现并明白“我们祖先的话语和启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德国一对夫妇1991年在阿尔卑斯山区发现奥兹冰人,在获得这一重大发现20周年之际,荷兰艺术家重建了冰人头部模型,发现他拥有棕色的眼睛,这与以前的重建模型有很大出入。

  1.奥兹的重建图

奥兹的重建图(图片提供:Heike Engel/21Lux, Südtiroler Archäologiemuseum, and NG Deutschland)
奥兹的重建图(图片提供:Heike Engel/21Lux, Südtiroler Archäologiemuseum, and NG Deutschland)

  奥兹冰人的最新重建模型显示,他的外貌比实际年龄显得更加苍老,皮肤像皮革一样且布满皱纹、眼睛深陷,这一形象同以前显示他是一位身材高大魁梧 的中年男性的重建图相差甚远。荷兰艺术家亚尔芬斯和亚德雷•肯尼斯制作的这个新奥兹冰人模型显然,这个已有5000年历史的冰人拥有棕色眼睛,而不像以前 认为的是蓝眼睛。

  这个最新冰人重建模型是根据对奥兹的身体重新进行3D扫描获得的结果得出的,该模型将在名叫“奥兹20(Otzi 20)”的展览上展出。这次展览是为了纪念人们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区发现这个天然木乃伊20周年。3月1日到2012年1月15日,“奥兹20”展览将在 意大利波尔查诺南蒂罗尔考古博物馆举行。该博物馆主管安吉里卡•弗利金杰在声明里说:“这次展览的目的是更全面地呈现一些纯科学方面以外的奥兹冰人的照 片。”

  2.躺在冰上的奥兹

躺在冰上的奥兹(图片提供: Vienna Report Agency/Sygma/Corbis)
躺在冰上的奥兹(图片提供: Vienna Report Agency/Sygma/Corbis)

  1991年,两名德国人在阿尔卑斯山区的奥扎尔(Otzal)地区登山时,在一条融化的冰川上偶然发现奥兹冰人的木乃伊,这张照片是在同一年的 9月拍摄的。奥兹的左肩显然曾被箭头射伤,他身旁散落着各种东西,其中包括铜斧、匕首、背包、未做好的弓、一个空箭袋和没有箭头的箭杆。

  3.冰人的最后时刻

冰人的最后时刻(图片提供:Vienna Report Agency/Sygma/Corbis)
冰人的最后时刻(图片提供:Vienna Report Agency/Sygma/Corbis)

  艺术家格雷戈里•哈林的这幅油画显示,垂死挣扎的奥兹正在拼命呼吸,雪花飘落在他周围,到处天寒地冻。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奥兹设法从部 落冲突中逃出后,最后在这个山口活活冻死。然而,2010年9月由意大利罗马大学考古学家亚勒桑德罗•范泽迪领导的一个科研组,在《古物 (Antiquity)》杂志上提出新的假设,认为是住在附近的村民把奥兹的遗体搬运到这里,把他埋葬在这座山上。根据这一观点,奥兹可能并不是一名普普 通通的猎人,而是一名德高望重的人,在他周围发现的东西可能并不是从他身上散落下来的,而是被当作陪葬品,由别人小心摆放在那的。

  4.早期冰人头部重建模型

早期冰人头部重建模型(图片提供:Kenneth Garrett, National Geographic)
早期冰人头部重建模型(图片提供:Kenneth Garrett, National Geographic)

  20世纪90年代初为《国家地理》杂志重建的一个冰人头部模型显示,奥兹看起来显然比20周年版的重建图更年轻、健康。在制作90年代的重建图 时,约翰•古尔奇利用奥兹和现代欧洲男性的解剖学数据,以及他自己的理解,来塑造奥兹的面部轮廓。《国家地理》的编辑克里斯多佛•斯隆参与了早期重建工 作,他在2008年的博客上遗憾的说:“我们没对奥兹的头骨进行三维立体扫描,这对我们的重建工作产生很大限制。艺术家古尔奇应该利用奥兹的头骨CT扫描 图和照片重建模型。”

  据1993年发表在《国家地理》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说,古尔奇在重建时,也是采用奥兹和现代欧洲男性的解剖学数据,以及他自己的理解,来塑造冰人 的面部轮廓。斯隆表示,这种重建工作“让一些人,尤其是科学家感到很不安,因为它们是最基本的艺术。由于我们在这方面的知识很有限,因此艺术家只能依靠猜 测来完成整张图片。”(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为重庆市民服役29年后,嘉陵江索道于3月1日停运,并准备拆除。 为重庆市民服役29年后,嘉陵江索道于3月1日停运,并准备拆除。

市民们用相机和手机拍下最后一天运营的嘉陵江索道留作影像纪念 市民们用相机和手机拍下最后一天运营的嘉陵江索道留作影像纪念

昨晚7点26分 渝中区沧白路,最后一批市民乘坐嘉陵江索道过江 昨晚7点26分 渝中区沧白路,最后一批市民乘坐嘉陵江索道过江

陈先生买了一张索道票留作纪念 陈先生买了一张索道票留作纪念

  昨晚7点32分,随着最后一班载客的索道,由江北嘴驶向沧白路,29岁零两个月的嘉陵江索道,和我们的城市告别。

  昨天,1.2万人带着对嘉陵江索道的记忆、怀念、体验……各种心情,来到江北嘴和沧白路,买上一张票,从此岸驶向彼岸,用这种方式和这位老朋友说再见。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记者 王渝凤 实习记者 吴娟 文 记者 钱波 张质 冉文 摄

  坐索道

  排队一个半小时

  “这景象黄花园大桥通车前才有过”

  昨下午3时20分,记者来到沧白路63号的嘉陵江索道。

  买票坐索道的人不少。索道购票处,人们排成长队,原本就不宽敞的大门被挤得水泄不通,人流一直延伸到了大门外的公路旁。

  买完票后等待登索道,仍需排队。索道始发点位于4楼,等候的乘客从4楼蜿蜒而下,一直到底楼入口的坝子。粗略统计,足有200多人。交巡警和协勤也来维持秩序。入口周围的建筑物,不少已涂上红色的“拆”字。

  由于索道轿厢一趟只能装28人,人流只能缓慢前进。记者排队买票,花了一个半小时,才终于站到了盼望已久的索道轿厢里。

  曾经家住九尺坎的市民王国民说,他记得,这样繁华的场景,还是在黄花园大桥通车以前才有过,索道刚运行时,排队才会这么长。

  开索道

  收班再延一小时

  “不会让乘客留下任何遗憾”

  按照正常工作时间,嘉陵江索道每天上午10点开班,晚6点收班。上周末,由于很多市民通过微博得知索道要拆的消息,索道公司将收班时间延迟到了6点半。

  昨天,由于乘客增多,索道公司直到晚7点32分,才把最后一厢乘客送走。“我们不会让乘客留下任何遗憾,一定要让他们坐上。”索道公司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晚7点32分,当最后一班乘客送走后,索道公司工作人员唐师傅,把人行通道锁了起来。7点37分,索道公司工作人员坐最后一班索道离开。之后,唐师傅将嘉陵江索道的大门紧紧地锁了起来。

  爱索道

  留下一面怀念墙

  “江边长大,怎能对索道没感情”

  据索道公司统计,昨天,嘉陵江索道共迎客1.2万人次,这个数量虽不及索道刚开通时的高峰值,却是最近十多年来的历史新高。

  坐索道的乘客,多数都是带着对索道的特殊感情来的。在嘉陵江索道沧白路站台三楼的一面墙上,很多乘客用贴纸写上自己对索道的怀念,然后一张一张地贴上墙。

  “我和老罗曾经要留下你,无奈今天你要走了。”

  “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无奈。”

  “你拆,或者不拆,都在那里,在重庆人的心里。”

  …… 

  家住谢家湾文化七村24栋5单元的市民龙小玉说,她和很多朋友一样,都是请假出来坐嘉陵江索道,“生在江边,长在江边的人,怎么能对索道没有感情呢?”

  用这样特殊的方式,与嘉陵江索道说再见,虽然伤感,却值得留恋。

  市客运索道公司介绍,嘉陵江索道今起停运,将着手准备拆除。

  建议

  修交通历史博物馆

  对于嘉陵江索道是否异地重建,市索道公司表态,目前正在制定相关方案,是否复建尚无定论。

  昨天,作为一直呼吁保留嘉陵江索道的市民代表,重庆大学教授蒲勇健建议,在嘉陵江索道拆除后,保留部分设备并修建博物馆进行妥善保存。   

  蒲教授表示,可以建一个博物馆,把老重庆的东西、影像、照片等资料收集起来,让更多人可以看到这些曾经的记忆。

  还有市民建议,修建交通历史博物馆,把告别城市舞台的电车、缆车、车渡等都纳入其中,供大家追寻山城的回忆。

  留纪念 不坐索道也买票

  30多岁的市民陈可雄先生,自小就是在江北城的上横街长大。

  陈先生说,索道开通前,江北到解放碑,只能坐过河船,但过河船有很多问题,那时重庆多雾,一到雾天,轮船就不能过河,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对岸。

  索道开通后,改变了天气对交通的阻碍,“那个时候,每个周末都要去解放碑,虽然当时的船票价格才4分钱,而索道票价就要1角,但是,当时的人们都愿意选择乘坐索道,几分钟一过去,就到了解放碑,不用再爬坡上坎那么辛苦。”

  昨天,陈先生虽然没有坐索道,但还是花5元买了张票,留作纪念。

  才接触 没想到就说再见

  在西南政法大学刑侦系读大三的新疆学生罗荞,来重庆6年了。虽然看过电影《疯狂的石头》,对经典的索道场景记忆犹新,他却一次都没有坐过索道。

  “我是早上看晚报,才知道索道要拆了,不知怎么地,心里很难受。”看完报纸,罗荞从学校打车来到沧白路,他的同学也陆续赶来,“一直以为索道随时可以坐,谁知才第一次接触,没想到就要说再见了。”

  拿着票,同学们彼此举起相机,相互留下纪念。

  亮“宝贝” 首名乘客签名卡

  家住大渡口区翠柏路99号秋实景苑小区的艾远兴老人,是一位重庆城市记忆的收集者和守护者。昨天,76岁高龄的艾老也最后一次乘坐嘉陵江索道。

  他在沧白路索道站台上久久站立,手里攥着一叠资料。不少市民停下脚步翻看资料,和他一起追寻回忆。艾老说,他家里收藏了各年代的重庆纪念品,年代最久的是清朝同治元年。和嘉陵江索道有关的资料,一是几张老报纸,二是两张集邮卡。

  “从施工开始就天天盼,可惜通车那天我在上班,没坐成。”艾老说,在索道正式载人前,他从邮政公司买到两张集邮卡,一张有面值1分的索道邮票,还有纪念邮戳,另一张有手绘索道图。他四处打听到索道的施工单位地址,把两张卡片寄过去,得到了3位施工负责人的亲笔签名。艾老说,其中一位是索道的首名乘客———当时的技术主管、如今国内索道建设专家龙通全。卡片上还写下了开工和竣工日期,十分珍贵。记者 谈露洁

  纪念牌 如此告别有新意

  “最大牵引速度6.5米/秒”、“1980年12月15日动工、1982年1月1日通车”……这些参数是嘉陵江索道的“档案”,昨天,它被做成18块红色纪念牌,被市民们带到现场与索道做最后的告别。

  组织这次活动的是重庆一家网站的工作人员。昨天上午,看到报纸的新闻后,专门把嘉陵江索道的相关信息搜索出来,做成纪念牌。他们带着牌子,从渝中区乘坐索道,一路带到江北,沿途看到这些纪念牌的市民,纷纷上前询问,主动合影。

  这一幕,被许多市民誉为告别的最好形式。

  嘉陵江索道29年沧桑历史

  1980年12月15日,中国第一条城市跨江客运索道以及我国第一条自行研制的大型双线往复式过江载人索道———嘉陵江索道开工建设。

  建设难度最大的是横跨嘉陵江铺架索道。1981年秋天,嘉陵江索道放钢绳时,成百上千名民警现场维持秩序,两个站点附近的居民临时疏散,嘉陵江断航12小时。为避免钢绳掉在水中无法拖起,工程方安排了七只驳壳船,每隔一段距离一只,一字形排在江面承托钢绳。钢绳自重15吨,加上张力,共重75吨。江北站需要两个分别重43吨的重锤,用来调节钢绳的松紧和高度。

  1982年1月1日,嘉陵江客运索道建成试通车。全长740米,车厢最大容量46人,最大牵引速度6.5米/秒,总投资378万元。当年,乘坐索道票价1角,从渝中区到江北城区只要两分半钟。

  1989年7月1日后,嘉陵江索道从重庆市轮渡公司转交由重庆市客运索道公司管理,保持了29年安全通行纪录。据统计,29年来,嘉陵江索道载客量已突破1亿人次,最高峰每天运载量达到2.54万人次。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阳安江 阳安江

李毅中 李毅中

张国宝 张国宝

  本报讯(记者周宇) 昨天下午,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在北京闭幕。 

  会议决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2011年3月3日在北京召开,建议这次会议的主要议程是:听取和审议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和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列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听取并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有关报告,讨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会议以表决方式,通过了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议程(草案)和日程,原则通过了提交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审议的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通过了政协全国委员会提案工作条例,通过了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秘书长、副秘书长名单,决定钱运录为大会秘书长。会议决定增补王太华、刘京、李毅中、胡振民等4人为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决定增补阳安江为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张国宝为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王太华、王国发为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全书、胡振民为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王巨禄、宋育英、陈学亨、季允石为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刘凡为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刘京、杨多良为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陈光林、周国富为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依据政协章程及有关规定,会议通过表决方式,审议通过了关于撤销李建国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资格的决定。

  原北京市政协主席

  阳安江:卸任时几乎落泪

  刚刚结束不久的北京市政协会议上,阳安江完成自己5年的政协主席使命,不再担任市政协主席一职。很多市政协委员还记得大会闭幕当天,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围着会议厅的走廊走了整整一圈,与几百位委员都握了手。5年的时间,他多次提到“政协是个大家庭”、各位委员对他多有帮助支持等言语,接受采访时几乎落泪,可见其对市政协感情匪浅。 

  他在任的五年中,医保门诊实时结算经过政协多年的努力,终于于去年全面实施开来,是件深得民心的好事。奥运前,市政协组织了将近300名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组成了10个课题组,对奥运风险防范进行评估,向奥组委和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将近100条意见建议。 

  他曾任北京燕山石化公司书记、北京市委常委、市总工会党组书记、主席、北京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市政协主席等职。

  原安监总局局长、工信部部长

  李毅中:矿难中怒指前方

  即将跨入2011年时,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表决决定免去李毅中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部长职务。去年12月9日,李毅中卸任工信部党组书记。 

  大家对其最深的印象,可能就是其任安监总局局长时,每一个重大矿难中他的身影:双眉紧蹙、齿啮下唇、目不斜视,右手食指怒指前方。2005年,他从正式确定到就职安监总局局长,只有3天时间,临危受命。当时国内的形势是,重大矿难频发。仅在李毅中上任前的4个月内,国内就连续发生了三起特大矿难,死亡人数也一路飙升,屡刷纪录。选择此时让其上任,中央对其信任可见一斑。 

  2008年3月17日,李毅中被任命为新挂牌成立的工信部首任部长。 

  他曾任中石化董事长、国资委党委书记、副主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是中共第十四、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

  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

  张国宝:自评工作无遗憾

  今年1月7日,张国宝在2010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首次谈到了离职卸任,他对自己的工作评价是“无遗憾,比较满意”。3天后,1月10日,中组部副部长李建华在国家发改委宣布,免去张国宝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之职。至此,已经66岁的张国宝正式退休,离开他工作了长达11年之久的能源岗位。 

  被称为“老能源”的张国宝,始终面带笑容;自信、干练、睿智且具有一定的亲和力,这是他给身边工作人员留下的印象。在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眼中,这位“老能源”以“行事果断”、“敢于直言”和“承担急难险重任务”著称。 

  翻开张国宝的履历:1999年开始接手能源工作,2003年4月担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继续管理全国能源工作。2008年,张国宝兼任国家能源局第一任局长。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第 84 页,共 1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