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周一, 27 9月 2010 00:31

圣童揭密中国舞蹈的尴尬: 请认识"汉唐中国古典舞"

给本文评个分吧
(1 票)

圣童揭密中国舞蹈的尴尬请认识"汉唐中国古典舞"

                                                    

引言:可怕的中国传统分封文化价值观

中国从古至今存在着一个令人生畏的价值观,传统分封文化价值观。它最具标志的特点是:以手中握有的权力来作为社会分配的标准,即我想给你多少就给多少,而不是你为社会做出多少贡献我就按照这个贡献给你多少酬劳。这样分配的结果是,干活的拿不到好的酬劳,不干活的会做奴才哄主子高兴的,会得到好的犒赏。因此,在这样的价值观念下,中国出现好的创造性成就的可能性就非常小;而且,即便真的出现了好的创造性成就,也一定会被那些手中把握着分配权力的人扼杀掉,因为他人的创造性成果很可能成为掌管分配权力者那个权力的威胁。所以,为了维护好自己手中的分配权力,他们是要誓死扼杀优秀的贡献性创造成就。中国的舞蹈界中,汉唐中国古典舞这个了不起的成就就是这种分配权力始终扼杀但终未成功的特例。这个特例的存在,同时也让中国古典舞真正成为全世界文化中的一个奇迹——独一无二,根基强大,文化内涵深厚的舞种。

  一个世界的奇迹:汉唐中国古典舞

我们知道,芭蕾,无论哪个派系,都不会由一个人独立完成它的创立,甚至现代舞也是如此,它们常常是由几位舞蹈大师在不同区域各自创造之后,形成一种共同理念。民族舞就更是如此,它与社会民众漫长的实践生活息息相关。而中国古典舞,从概念上原本是对中国古代舞蹈语汇的集成,并将它们进行系统化,理论化后呈现其本质和典型的结果。但是,中国古典舞这个建国后才开始创立的门派,一直以来无法回避的尴尬,是它根本没有自己的基本功训练课程。

比如,西方的芭蕾,它有非常独立而且极其科学化的基本功训练课程,以至于该基本功训练课程成为西方其他众多舞蹈种类所必须的训练基础。换言之,芭蕾的伟大在于它对一个舞者相当独立和完备的基本功训练。让一个从来不会舞蹈的人,通过这个基本功训练,可以达到舞者必须具备的身体素质。

还比如,西方的声乐训练技术也是如此。对中国,京剧的基本功训练,无论是声音上的还是舞蹈上的训练都可以独立,因此,它能独立于世界。

但之前的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功训练,绝对离不开芭蕾功底。这就使得这个代表中国舞蹈本质特点的中国古典舞体内一直以来都在流淌着洋人的血液。导致一旦西方舞蹈专家到中国舞蹈最高学府北京舞蹈学院观摩考察时,该院领导总是缀缀不安,甚至中国古典舞这个舞种根本就无法独立于世界舞蹈殿堂之内。但是,这个痛是中国的,却不是中国舞蹈专家的,因为正是这些舞蹈“专家”用五十年的时间建立了“中国古典舞”,为他们换得了强大的分封权力,让他们可以稳座权威的位置,耀武扬威,却根本不管中国舞蹈在世界舞蹈界的未来。

几乎是同样的时间,孙颖先生因为政治原因在刚刚建国后不久,就被打成“右派”,同时也被赶出了舞蹈圈(伤害他的也正是他当年的同事)。坏事却由此变成了好事,孙颖先生正是通过这个漫长的孤独期对中国古典舞进行了反思,并开始从根本上对它进行了扬弃。这个扬弃也使他终于有机会对中国古典舞的本质开始进行寻找。

事实上,原来的中国古典舞不过是以西方的芭蕾为基本功训练,以清末后的戏曲舞蹈为基础,融合中国武术、杂技等动作后,进行“综合”的杂牌。换言之,这个所谓的中国古典舞根本就是一种虚妄。

我们可以理解,在中国建国初期人们在政治上的“大跃进”观念,国家领导要求整理创建中国自己的舞蹈,他们不在短时间内拿出结果,就存在分配权力被剥夺的危险。而更为可怕的是,一旦这类四不象出炉,分配权力驱使下的中国舞蹈界权威者就不会再允许真正的革新与创造。

在下放20年时间内,孙颖先生通过对中国汉代汉砖及唐代的壁画等考古文献资料的研究,画下了几千张静态的中国古人的舞蹈动作造型,然后,以舞蹈力学的基本规律及原理,将这些静态动作“动”化,逐渐连缀起一个个鲜活的舞蹈动作。就这样,一套独立、完整、鲜明、生动的纯中国古典舞蹈动作系统在孙颖先生的思想中逐渐形成(这个过程说起来三言两语,但实践起来有多复杂我们一想便知)。1979年,孙颖先生的“右派”罪名被清洗,他怀着巨大的力量又回到了北京舞蹈学院。但是,一切并非他所想象,他遭到了再次的压制。原中国古典舞系不可能接受他的理论体系,尽管人人都明白他的创造意味着什么,但分配权力的个人利害,使得孙颖先生无法继续这项属于中国的伟大创造。各种打压阻止着这个舞蹈系统的建立,直到2001年,该舞蹈体系才非常可笑地被下设在中国古典舞系的下面(被外界不无讽刺地成为“小马拉大车”),原中国古典舞的权威人士根本不承认孙颖先生的创造和贡献,甚至不允许他使用“中国古典舞”这个称谓,于是“汉唐中国古典舞”这个特别别扭的称谓应运而生——孙颖先生终于可以独立地进行他的“中国古典舞”教学了,在2001-2003年期间,北京舞蹈学院设立汉、唐古典舞教研室,开始招收本科生,甚至于2003年还招收汉唐学科的研究生。至此,北京舞蹈学院的领导不再“惧怕”西方舞蹈专家对中国舞蹈基本功训练课公开观摩,因为孙颖先生又通过北京舞蹈学院对他个人拒绝的这20年,艰苦地完成了他的汉唐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系统课程的创立工作,至此,中国古典舞才真正傲立于世界舞蹈殿堂之中,并牢牢占据了自己不可撼动的地位,这个成就当属于孙颖先生一人——它是以中国古代文明史中最辉煌的汉、唐精神和艺术气质为审美主干,以汉、唐为代表的乐舞文化传统和明、清以来发展成熟的戏曲舞蹈形式为支点,而创建的中国古典舞学派。

所以,当年我在采访孙颖先生时曾对他说:我希望写一本传记,我将把这本书冠名为“世界第9大奇迹——孙颖和他的中国古典舞”,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只靠一个人就独立创造出一种舞蹈体系的奇迹,他是创造这种奇迹的第一人。这个奇迹属于他个人,但它更属于这个世界,属于整个世界。

    一座中国古典舞的里程碑:大型中国古典舞舞剧《铜雀伎》

2009年3月20至22日,孙颖先生的大型中国古典舞剧《铜雀伎》在中国的北京保利剧院隆重上演。该剧以汉末魏王曹操修筑铜雀台选伎纳乐为历史背景,通过讲述舞伎郑飞蓬、卫斯奴在朝代更替、战乱纷争中波折而悲凉的一生,真实地再现了古代乐舞伎处于社会底层的悲惨命运。有关报导对该剧做了如下介绍:“全剧二十多个舞段,均出自孙颖老先生对古代文物中舞蹈形象的研究、复现,他通过研究汉代社会的历史、宗教、习俗、文学、哲学、礼法、相邻艺术等,将汲取到的汉代文化风韵灌注于每个舞蹈动作,透过那些酷似汉画像的人物造型,使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古朴的文化气质。”应该说,该剧是孙颖先生全部舞蹈理念的一个汇总,称其为中国舞蹈史的里程碑丝毫不为过。

而事实上,该剧早在1983年的时候就与中国歌剧舞剧院进行了合作。此次再着力推举,是中国古典舞思想理论体系更为成熟的完整表现。

为了这一天,孙颖先生付出的代价之高难以想象。2007年,在我出国前的最后几个月内,我再次采访了孙颖先生。通过我们的聊天,我约略知道了他这些年来受到的压制有多大。当权者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不仅业务上通过很多卑鄙手段进行攻击,政治上依然想尽办法试图再次障碍他的发展。甚至公然到了“不允许你招生”,在全国范围内“限制学习汉唐中国古典舞的学生人数”以便制约该舞种的发展。这也是《铜雀伎》至今才能得以完成的一个重要原因——表演者的数量不足,成熟舞蹈者的人数更不足,因此难以完成一部大型舞剧。

不过,即便是今天,一些同行依然不给孙颖先生以足够的肯定,比如,他曾一起工作过的同事就至今还把他的汉唐中国古典舞称为“民族舞”,把《铜雀伎》称为“民族舞剧”——“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并演出的民族舞剧《铜雀伎》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舞蹈语言新颖别致,既不同于戏曲舞蹈风格的《红楼梦》,又不同于敦煌壁画风格的《丝路花雨》,更不同于中洋语言兼用的一些舞剧。它自成一体,开拓了中国古典舞蹈的又一个新领域。”这句看似称赞的评价,其实依然在骨头里面拒绝孙颖先生的贡献。分封文化价值观念的顽固性竟然这么强烈。

今年,孙颖先生已经81岁了。他的伟大愿望真的已经实现了吗?我不认为。仅仅一部《铜雀伎》是远远不够的。但是,中国还能给孙颖先生,给他的汉唐中国古典舞多少空间呢?而他如今的空间不过是那个曾经的权威者因自然死亡而空缺下来的。孙颖先生的论文在2007年我出国前,依然不能在北京舞蹈学院自己的校刊上发表,院领导公然告诉孙颖先生:想在这个刊物上发表,就得修改你的论文,否则,就不能刊发。你愿意拿到哪儿发我不管(不是他不管,只是他管不了,因为已经超越了他的权力所辖范围)。

孙颖(男,1929-2009),1929年出生于黑龙江讷河,祖籍河北。1950年于中央戏剧学院舞蹈系学习;毕业后留校组建的古典舞教研组研究戏曲舞蹈;1954年任北京舞蹈学校古典舞教研组副组长;1957年划为右派。1979年,回到北京。任《舞蹈》杂志及《舞蹈论丛》古代史专栏编辑,期间曾发表多篇重要论文,并著有《中国古典舞基训教材大纲》一书。1981年,先后在北京舞蹈学院任图书馆馆长、史论系系主任等职。期间,创编古典舞剧《铜雀伎》,于1985年由中国歌剧舞剧院首演。之后,曾为多部电视剧编舞。1994年移民美国,在美国完成了研究生课题:《中国古代舞蹈教程》教学提纲及教材。1997年,创作《炎黄祭》(由北京舞蹈学院96级毕业生公演);1999年创作《龙族风韵》(由重庆市歌舞团首演);2000年,受重庆大学之聘,任该校舞蹈系系主任。2001-2003年,北京舞蹈学院为孙颖教授设立汉、唐古典舞教研室,开始招收本科生,并于2003年招收汉唐学科的研究生。

(版权所有请勿随意转载)

其他信息

  • 新闻来源: 澳视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