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述空间


剩女问题不容忽视(科学网配图)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上海市第二届婚恋博览会有2万名单身男女参与报名;中国目前男女比例已经接近失衡,可以想见未来男多女少的社会里,所谓“剩男剩女”的人数将只多不少。那么,其他国家是否也类似的问题?
 
    经济因素成日本剩男剩女增多原因

  看日本,适龄男女中有71%的男性未婚,25到34岁的生育适龄女性中有半数未婚。日本的男女比例并不失衡,为什么也有这么多所谓“剩男剩女”?《全球华语广播网》日本观察员黄学清:

  黄学清:日本人不结婚和晚婚的原因,除了高学历的人增多开始工作的时间推迟,社会观念对独身越来越宽容,女性更多的参与社会工作等等以外,经济的因素可以说是最主要的。日本2011年育儿白皮书中就称,经济原因是日本年轻人不敢结婚导致少子化的主要原因。

  日本女性经济能力虽然比以前增强了,但是由于政府和社会对育儿支援不够,很多女性在生育子女后不得不辞去工作,男性就需要有稳定的可以承担家庭收入,这也使很多日本女性一直存在希望与高收入的男性结婚的观念。而经济的长期低迷让日本男性有自身难保的危机感。

  日本人在家庭关系上有很多和欧美相似的地方,比如孩子工作以后,父母基本就不对孩子和他的家庭进行援助,父母给孩子买房子的事情也是比较少的,所以经济压力使不少日本男性对婚姻望而却步。

  不结婚和晚婚直接影响了日本的生育率,日本的一些地方政府,比如奈良县,也出面组织相亲会,还有些地方的工商会也举办相亲活动。但是,相比于日本整个经济大形势的不景气,这些对策始终难以根本扭转现状。

  韩国高学历女性未婚比列最高

  在相邻的韩国,上周的一项统计称韩国“剩男剩女”人数20年内也在增长达3.4倍。《全球华语广播网》韩国观察员南黎明说在韩国适婚人群中普遍有一个观念:结婚不是必须,是一种选择:

  南黎明:近年来剩男剩女的问题成为韩国社会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现象,据首尔市的一个调查结果显示,首尔市生育最佳年龄段20-35岁的女性未婚率为50%之多,而且日前一个调查还显示说,韩国女性平均初婚年龄已经突破了30岁,高学历女性的未婚比例最高。

  男性跟女性相反,学历越低剩男就越多,男性比较喜欢选择比自己低一个等级的女性,而女性正好相反,喜欢选择比高一个等级的男性结婚,结果最高等级的女性和最低等级的男性就成了剩男剩女。数字化时代有能力的女性是越来越多,喜欢过自由生活的男性也是越来越多,在经济条件不受制约的情况下结婚已经不再是人生的必须,而是一种选择,如若不是十分的倾心就不会轻易的走进结婚的殿堂,可以说这种婚姻观也是造就了大批韩国剩男剩女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澳大利亚华人婚嫁面临诸多考量

  看来很多东方国家都有剩男剩女的困扰,而在西方国家中,虽然也有大量单身未婚人士,但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被剩下来的。

  中国之声驻澳洲特约记者刘珏:在这些地方的这些西方人,他们的观点是我选择我想要的生活,我永远不是被选择下来的,如果说你想追求一个生活伴侣你没有找到,那么你所期望的和现实不一样,那一定会是苦恼的,但他不会说因为年龄大了而去苦恼,而是觉得没有找到那个合适的人去苦恼,所以他的这种苦恼的方面更多是源于自己内心的需要,而不是一种社会的压力和一种社会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来的这种压力。

  不过,在当地的华人圈,还是有不少人与国内人有着同样的烦恼。

  刘珏:华人圈找对象的话,很多的事情还是要考虑到这个家庭是否允许,是否门当户对,多大年龄。尤其他们更关注的是,如果你要在国外结婚的话,你在国外结婚之后今后是要呆在国外,还是回到国内。其实这个事情比在国内找对象还要麻烦一些,因此的话很多海外华人找对象的话,有很多也确实是没有找到特别合适的,很难在这种不同文化的中间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所以很多人都非常的郁闷,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生活。

  相关阅读

  统计称韩国"剩男剩女"多 人数20年内增长3.4倍 

  故宫微博晒多件藏品 祝福剩男剩女交桃花运(图)

  真人版"美女与野兽" 超级名模把雄狮当宠物(图)
 

发表在栏目: 科学


83岁的伊朗老人喜得贵子

  据外媒报道,伊朗亚兹德省一位83岁高龄的老人埃米尔近日喜得贵子,老来得子的他难掩兴奋之情,亲切地把自己的儿子比作“上天赐予的礼物”。

  据悉,埃米尔生活在伊朗亚兹德省的一个小村庄里,他23岁时与第一任妻子结婚,两人相伴几十年,却一直没有孩子。2001年,第一任妻子去世。

  后来,埃米尔与比他小50多岁的第二任妻子结婚,并在婚后第三年喜得贵子。他的妻子说,虽然丈夫年龄大了,但是“心很年轻”,两人婚后生活十分幸福甜蜜。

  相关阅读

  埃及拟出台"告别性交法" 丈夫可与妻子尸体性交

  美邪教教主拥有78位妻子 涉嫌性侵被判刑119年

  睡眠质量影响婚姻关系 妻子睡的好生活可更幸福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扎克伯格婚姻殿堂

近日股票狂跌损失数十亿美金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可谓好事成双,Facebook不仅成功上市,在上市的第二天,他又走入了婚姻的殿堂,与他恋爱9年的华裔女友结婚。

  此前Facebook正是上市,扎克伯格作为是Facebook最大的单一股东,拥有5.036亿股Facebook股票,并且掌握着该公司56%的投票权。在Facebook上市之后,扎克伯格的身价超过190亿美元。

  财源滚滚的扎克在昨日又抱得美人归,可谓双喜临门。扎伯格的妻子名叫普莉希拉-陈(Priscilla Chan),是为华裔女子,此前两人已经恋爱9年,昨日的他们正是步入了婚姻殿堂。


Facebook股价下跌了25% 

  不过就在结婚后的几小时,扎克伯格面临了上市后的第一次困境,股价下跌了25%,仅仅48小时之内,他就损失了数10亿美元。一些股票专家分析,最初使股票疯涨的应该都是Facebook的狂热者,而他们交易后进入平静期,股市中的投资者对于Facebook则表现的十分谨慎,要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用Facebook或者有Facebook的账号,这应该是下跌的最主要原因。

  科学网(kexue.com)也在网上进行了了解,比起专家的分析,网络中分析更具喜剧色彩,有一些网友开玩笑认为,这或许是因为扎克的结婚叫一些女粉丝感到失望,才最终放弃买股票的打算。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欧洲多国现神秘岩石壁画 或为远古Facebook(图)

  长途飞行痛苦可设法改变 荷兰创FACEBOOK订票

  facebook天价估值为上市 商业模式含糊恐成泡沫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澳遗传学家研究称表亲结婚健康风险被严重夸大

  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Murdoch University)的医学遗传学家阿兰·比特勒斯(Alan H. Bittles)日前发表新书称,一直以来,表亲结婚的健康风险都被严重夸大,不利于各国针对表亲结婚制定更为合理的法律法规,也不利于为表亲婚姻所产生的后代制定更为科学的医疗措施。

  在这本名为《血缘背景关系》(Consanguinity in Context)的新书里,比特勒斯从法律、文化、宗教和医学角度,就表亲婚姻当中相关的常见误解进行了详细解释。比特勒斯表示,一直以来,表亲之间的结婚都是西方多数国家的禁忌。在美国的50个州里,有31个州已颁布法令,禁止嫡亲表兄妹之间结婚,只有在特殊环境下才能批准实施特例。

  不过,在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表亲婚姻这种做法早已得到容忍,甚至是鼓励。例如在南非和中东,20%至50%的婚姻都是在嫡亲表兄妹之间或者是更为亲近的亲戚之间举行。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10%的人是与远房堂亲或者是更为亲近的亲戚结婚。在一些婚姻关系里,新人的父母之间本身也存在表亲关系。

  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取了自己的表姐为妻,而达尔文的祖父母也是表亲关系。

  允许表亲结婚的国家或者地区认为这种结合会产生积极的社会和经济效应,例如有利于增强家庭关系纽带,有力维护家庭财富等等。持反对意见的国家和地区或者科学家则认为,嫡亲表兄妹之间的婚姻会增加后代畸形的风险。但是,比特尔斯经过长达35年的研究之后发现,一直以来这种风险都被严重夸大。

  比特尔斯表示,如果父母血缘关系相近,他们的子女会从父母处遗传相同的隐形有害基因,如果他们结婚,毫无疑问会增加后代患病风险。比特尔斯也承认,对于表亲结婚的相关研究表明,其后代患病几率及早死风险要比非近亲结婚高出3至4个百分点。然而,比特尔斯解释称,这一比例是建立在结婚的表亲之间都携带有隐形有害基因,但实际上,这种情况本来就微乎其微。他表示:“超过90%的表亲婚姻产生畸形后代的风险同普通人口一样。”因而,比特尔斯认为,表亲结婚的健康风险被严重夸大了。

  此外,一直以来科学家更为关注的是表亲结婚会给后代带来何种不利的基因影响,却很少关注在非遗传因素方面,这种结合会给后代带来什么影响,是有利还是有害。比特尔斯表示,关于表亲婚姻的非遗传因素研究,例如这些人的社会经济状态、孕妇怀孕期间的饮食是否有别于普通孕妇等等,多数领域都是一片空白。

  比特尔斯目前正专注研究早期人类近亲结合所带来的遗传性影响。他发现,在早期社会,近亲结合会产生一种名为“基因清洗”的有利效应,那就是疾病基因得到暴露并且逐渐从基因库中消除。这种效应使得在人类早期社会当中,因基因导致的疾病很难得到传播,往往自己就逐渐消亡。

  如今,因人口流动性增加,并且伴随着北非、中东、中亚及东南亚地区移民的大量涌现,而在这些地区,往往表亲婚姻都十分普遍,因而从全球范围来看,表亲结婚呈逐渐上涨的趋势。但从长期来看,这种趋势最终会止步并且出现倒退,表亲婚姻这种现象只会越来越少。

  比特尔斯表示,如果缺乏“基因清洗”效应,一些因基因变异所导致的疾病有可能会越来越多,并且传播性也会不同以往。他表示:“表亲结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情况,如果表亲婚姻变少,我们的后代在未来可能会遭受更多疾病困扰。”(来源:《物理学》,编译:残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8月29日,记者电话采访了范伟。他正在与张歆艺、王雅捷等主演拍摄现代都市爱情喜剧《先结婚后恋爱》。范伟说,《先结婚后恋爱》反映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小情感,更是时代背景下深层次的社会话题,探讨的是幸福、婚姻与责任的话题。

此前,范伟接受凤凰网《非常道》主持人何东采访,谈及东北二人转时,他表示,不接受二人转,认为相声是更高级的幽默。

现在的二人转像个集装箱

范伟在接受凤凰网《非常道》主持人何东采访,被问及“在全国范围内,东北二人转普及的可能性大,还是北京的相声普及的可能性大”时,范伟说,“在全国,现在事实证明还是二人转普及可能性大”。其原因是,他觉得二人转表演比较多样化,比较丰富;相声是两个人表演,比如说郭德纲说相声他往那儿一站,就觉得他是那种懂幽默的人。比较聪明的人,能领会到他的相声那个包袱的高级和那个味道。“你要作为太基层的观众,可能还不太会理解他那个包袱有时候哪个坏,有时候哪个高级。二人转比较普通,什么人都能逗乐,高深的人他想放松,普通百姓他也看得懂,所以它比较普及、比较普通。原来觉着可能语言各方面有障碍,现在看来也没有障碍。而且现在这些比较红火的二人转,跟原来的传统二人转还不一样,过去是传统的戏来一本或者说一个故事,现在不是了。现在是怎么开心,观众怎么爱看就怎么来。二人转就是一个载体,就像个集装箱,往里面装那种好看的好玩的东西。 ”

范伟说,二人转讲究那种跳进跳出,即表演时强调间离效果,就是那种跳进跳出,所以比较活,“现在我就是这个人,啪,我又跳出来了,评判他;然后又进来了。它是属于跳进跳出那种,来让他语言啊什么性格好玩一点。反正那个路数我是来不了的。 ”

首次走起时尚路线

采访范伟是趁他拍戏歇息时,他刚刚拍完一场假结婚戏。他这样介绍剧情,《先结婚后恋爱》讲述了一个纠结的爱情故事,也是一个男人与两个女人的故事。范伟饰演的腾飞在剧中有两次婚姻,王雅捷出演他的前妻刘丽,张歆艺出演他的现任妻子乔麦,王雅捷和张歆艺的“夺夫战”极具看点。

范伟在以往的戏中给人的印象大多是朴实、厚道。而在新剧《先结婚后恋爱》中,首次走起时尚路线,49岁的范伟演一个42岁的“大男孩”,身穿的T恤一律都是荧光色调和糖果色,鲜艳非常,清一色的小立领扮起“时尚潮人”。范伟说:“我在戏里全是鲜艳的衣服,既时尚又太时尚,属于那种半潮状态。”

不用替身吊威亚4个小时

有一场戏是范伟顶着烈日吊威亚,他坚决不用替身。一吊就是4个小时。由于威亚师未曾告知他空中如何掌握平衡,导致威亚一吊起来,范伟当即在空中失重。当时剧组人员都吓坏了,只有范伟没事人似的,还要求导演把这段戏目保留。范伟说,这不算什么,最让他难受的是北京的天热,拍戏时他穿浴袍,浴袍捂得一身汗。

有人说,《先结婚后恋爱》是《老大的幸福》的续集。范伟说,《先结婚后恋爱》与《老大的幸福》无关,但探讨的都是幸福的话题。谈到幸福,范伟说,戏中对幸福的理解有这样一句话:有人爱、有事做、有期待。这就让人有幸福感了。

范伟与王雅捷曾经合作过电视剧《马大帅》。这次拍摄《先结婚后恋爱》,王雅捷出演腾飞的前妻刘丽,王雅捷一向擅长塑造贤惠温婉的农村妇女形象,在《先结婚后恋爱》中,她将以一个有些势利的女人面貌出现,为大家奉献一次颠覆性的演出。

当问到该剧的结局时,范伟说,《老大的幸福》的结局观众反映太悲了,这次《先结婚后恋爱》该不会让观众失望。 □本报记者/杨 竞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周五, 26 8月 2011 12:20

Malingcat:婚姻的滋味

朋友老叶袖着一张CD一瓶酒来砸我的门。她给自己斟上酒,按下音响的play键,让我听。好像是一个叫罗宾的老歌星唱着一首老掉牙的歌:

“每一次打开门,我的狗总是朝我摇着尾巴,拍拍它的头,今天你好吗?第一件想到的事,是今天的晚餐该如何来打发,楼下的牛肉面,还是蛋炒饭外加一杯乌龙茶……我多想有个温暖的家,多想有人可以陪我说话,孤独和寂寞,其实我并不害怕,只是感觉房子怎么这么大……”

老叶咽下酒补充一句:我连条狗都没有。

我明白了,我说:你也二八,不,是二十八了,成亲吧。

其实就这么一回事。在这被称作生活的困境中活着,久了,就想变变。大家都说,如果什么都干不成,还可以去当当诗人。又说,如果诗人都当不像,那就去结婚,也不坏。少年气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那会儿,大家多半大言不惭地宣布过为了事业可以永葆单身之类,然而一到适婚年龄,发现自己不过是凡夫俗子,加上有房子的发觉房子显空,没房子的知道领了婚姻执照就有合作还贷,于是狐朋狗党们一瞬间如梦方醒,一窝蜂闹起了结婚。本来嘛,成家立业,二者都是大事,何况成家排在立业之先,大有因果关系的嫌疑,又何况洞房花烛一直排在古典的人生四乐之中。

应该说,人是宽广莫测的,你永远无法表达你真正的念头,更不用说了解他人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惊涛骇浪中挣扎,谁也顾不上谁,这是真的。想想亚当夏娃吧,人类的始祖“意识”到自我以后所干的第一件事,就是遮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往往要在面具下活着。王尔德说:“结婚的唯一美妙之处,就是双方都绝对需要靠撒谎过日子。”在婚姻的城堡里,虽然大书着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箴言,仍有怨声载道,诸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遗憾、“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怨怒、“日日思君不见君”的哀怨、“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无奈、“只闻新人笑哪闻旧人哭”的绝情,尤多的是一种对日常柴米油盐的厌倦、对激情永逝的不满。

但,还是这个王尔德说:“家庭生活固然仅仅是一种习惯,而且是坏习惯,但即使是坏习惯也舍不得丢掉。也许恰恰是坏习惯最叫人难舍难分,因为它们已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没错,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家是人类的一种精神和物质的双重需要,纵然从女博士到家庭主妇之间的道路煞是崎岖,我还是对老叶说,你一定得结婚。你需要从日常的人际关系中解脱出来,你需要和许多人一样生活在一起却又相对独立,需要羞涩地躲开外界拥有一点隐私,需要给感情找个安插的空间,需要有个人和你拴在一起共抗寂寞,需要有人给你拎购物袋、换保险丝、陪你打联网游戏、吃你做的红烧肉,听你哭听你笑,需要有人和你联手制造下一代赡养上一代,所以你应该而且必须结婚。

老叶咪咪笑,此话当真?果然如此?

我以过来人身份极尽郑重地答:当真。果然。

老叶是个不讲究的人,可是也有偶尔露峥嵘的时候,比如松松套一件樱红毛衣涂上唇膏,会有非“第三种人”的晃眼感觉。我就拉着这身装扮的她去相亲—一个很丑但是很温柔的男士,据说信奉一个很有气度的观点:一个男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就是结婚、成家、生子。在这变幻无常的世界上赡养他们。如果可能,再领他们一段路。—他的这种态度令老叶相当动心,我担心的只是此人的身高和面目。回来后我问老叶意下如何,她洒脱地晃晃肩膀:“我得见的只是他手头的文凭、口袋里的钱和远大的前程,至于外形上的自然灾害,不提也罢。”听了这话,我心里有数,成了。

六个月后老叶旅行结婚,给我寄来芭堤雅美丽明信片一张,潦潦草草地写道:“许多人可以白头偕老,极少人可以永结同心,人人皆如是。婚姻就是由热闹归于平淡,由平淡归于再平淡,也没有什么不好。—过去我怀疑,现在我已确知。”

把明信片随手一插,我开了冰箱倒给自己一杯可乐,就恍恍惚惚地觉得婚姻的滋味有些神似于可口可乐,甜苦相杂,又有一种你永远不知道配方的神秘物质,令你上瘾,令你欲罢不能。

作者系上海高校教师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又到毕业季,庆祝走出象牙塔的仪式却在改变。若干年前,到女生宿舍门口唱歌,曾经是毕业族的专利;从窗口把伴随四年的热水瓶高高摔下,也是大四生野蛮的发泄。这些冲动而又单纯的纪念,如今越来越显得小儿科。用一场婚礼来庆祝毕业吧,两年前“毕婚族”的出现还让人有点惊讶,现在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流行。

宽泛一点来说,我大概也算是个毕婚族,甚至算是校婚族,因为我是在毕业前一年和女友领了结婚证。那时候正在办出国留学,摆在面前的选择就是一起出国或者一方留守。我们选择了结婚,以陪读的方式一起远赴异国。为了避免家人担心,我们甚至没有告诉双方父母,悄悄办了结婚证和出国手续。两年后我们回国办了婚礼,老爸老妈直到现在还以为我们是那时才结的婚,却不知道儿女已经老夫老妻了。

在我们那时候,结婚还要开单身证明,好在我是研究生,所以没有障碍,如果是本科生,那基本上没戏。后来国家取消了结婚需要单位开单身证明的要求,这其实也是为校婚族、毕婚族打开了通道。说实在的,放到我的大学阶段,校婚还真是不太可能。就拿我们班级为例,在大学阶段谈朋友的不在少数,但真正出双入对,都是到了大三大四的时候。大概是时代比较单纯,在大学之前,同学们少有恋爱史,因此大学恋爱可以说还在学习男女相处之道,离谈婚论嫁相去甚远。而现在的孩子,基本上在高中时代就已经普及了生理知识和恋爱知识,马路上的初中生恋人都堂而皇之了。甚至家长都不再畏惧“早恋”,看淡男女交往,这是我们这代人远远没法儿比的。

还记得当年看达斯汀·霍夫曼的《毕业生》,上世纪80年代美国大学生就流行毕婚族。如果承认社会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那么对于毕婚、校婚,其实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不过,在毕业结婚的潮流中,又未必都是生理、心理早熟所致。从各种例子看,至少有一些毕婚族并不幸福,或者把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最典型的就是 “贫困夫妻百事哀”,面对留城、就业、买房等一系列生活挑战,不能够靠自己解决经济来源的毕婚族并不少。要么还得依靠父母资助来买房,要么干脆住到父母家去啃老。我就曾看到,一对小夫妻毕业一年就结婚,次年就生孩子。两人把孩子扔给70多岁的父母,一点工资快乐“月光”,可怜老人的一点退休金还要补贴他们的生活费。还有一则案例来自报端。一对毕婚族小夫妻刚生了孩子就闹离婚,原因竟然是年轻父亲不能适应身份,丝毫没有当爸爸的觉悟。“毕婚族”成了“闪离族”,这大概是没有人愿意看到的。

一位走入“毕婚族”女孩对自己的选择辩白:“就算一无所有,但至少还有爱情。 ”是啊,一纸婚书通向只属于两个人的自由之海,不过在自由的背后还有现实的火焰。每对夫妻都是如此,然而对于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变数只会更多。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为了改变“轻登记、重婚宴”的社会现状,引导新人增强家庭责任感,民政部打算推出“婚礼式颁证”服务,在现场免费为新人举办一场神圣、浪漫的婚礼仪式。新人将在父母和亲友的见证下,领取相约一生的“红本本”。

民政部门对重婚宴这种社会现象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在面子、人情往来及份子钱等因素影响下,很多婚宴几乎失去了原本的含义。之前,就曾有一对“80后”夫妻将结婚各项开支制成表格贴到网上,包括婚纱照、婚庆公司、酒店、婚车、摄影摄像、喜糖、蜜月旅行等被算作 “结婚当天消耗”,总计高达9.39万元。这还只是很普通的婚姻,如果上点档次,或者在消费水平较高的城市,花费会更高。难怪很多人感慨:结不起婚了。

《韩非子》中有一个成语叫“买椟还珠”,原意是买来珠宝后只留下漂亮的盒子而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民政部推出“婚礼式颁证”服务的本意似乎有提醒公众在婚宴上别干那种“买椟还珠”的事儿。在他们看来,婚姻的本质在于一种责任,而非多么豪华的婚礼场面和婚宴标准。有些人的婚礼很豪华,又是钻石,又是游艇,但之后分道扬镳者大有人在。

如今的问题在于 “婚礼式颁证”服务面对被金钱、面子等包围的婚宴,能有多大效力。就像民政部门之前推出的免费婚前体检一样,其价值和意义,大家都懂,但免费婚检在全国很多地方遭遇尴尬的现实告诉我们,某些倡议或引导在社会习俗面前,往往显得很脆弱。因为,再有责任感的仪式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婚宴让人更有面子、快感和收获。更何况,就算大家积极踊跃地参与“婚礼式颁证”,谁能保证他们在仪式之后不会换个地方,接着搞婚宴呢?

某种意义上说,婚宴在当下社会已不仅仅是一个庆祝新人结婚的宴会,其中掺杂很多需求,比如双方父母的面子、收回份子钱等。而这种寄托于婚宴上的需求,让结婚仅仅是举行宴会的一个借口或契机。在这种现实下,民政部门就算推出再多花样的婚礼服务,也很难换回婚宴迷失的本性。因为,登记和婚宴,更像是两个系统的代表,一个是代表婚姻的合法性,一个是代表社会的需求。民政部门管得了婚姻是否合法,却很难去管婚宴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这大概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吧。

发表在栏目: 文化

3月12日是孙中山逝世纪念日,中山市举办纪念孙中山逝世86周年暨“孙中山与梅屋庄吉”展览,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结婚签约书首次在中山家乡展出,引起观众关注。

展览由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和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联合推出,展览通过百余件实物与图片资料,回顾了孙中山与梅屋庄吉的友谊,以及梅屋庄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1895年,27岁的梅屋庄吉与孙中山在香港初识,互引为知己。当时,梅屋庄吉向孙中山承诺:“若君举兵,我以财政相助。”此后,梅屋庄吉为协助孙中山实现革命理想,竭尽所能,甚至不惜出售公司股票。梅屋庄吉还与夫人一起促成了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婚事。

孙中山曾侄孙孙必胜伉俪、梅屋庄吉曾外孙女小坂文乃出席了纪念活动。小坂文乃女士还将一件由孙中山题字的“贤母”和服复制件捐赠给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她说,孙中山作为世界伟人,在日本也是家喻户晓。

发表在栏目: 文化

1968年1月6日晚间,我和祖莹侠在黑龙江日报社编辑部会议室里举办了一场“文革”婚礼,并留下一组打着特殊时代印记的婚礼照片。

这是由杨福栋等19位同事和朋友共同赠送的“最最珍贵的礼物”,大家都不敢在这本画册的前边题字签名,那是对“红太阳”的大不敬!只好在最后一页题字签名。

主持人突然拿出一个神秘的“大礼包”,让新人当场撕开一层又一层的报纸,里面是两块写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新郎/新娘”的红牌子,大家一哄而上把牌子挂到新人的脖子上。

40年前,正是全国亿万群众高唱“毛主席亲手点燃的文化大革命的烈火把我们百炼成钢......”的时候,尽管革命大潮风起云涌,但人们还是沿着人类亘古不变的生活轨迹前行,人们照旧居家过日子,结婚生孩子,每日三餐饭,油盐酱醋茶……

那时早已提倡晚婚,计划生育口号是 “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一般在机关工作的青年男女大多都在25岁前后结婚,凡是到了28岁尚且未婚者,就会被称为大龄青年,对女性来说就算是超龄了。当时,我是摄影记者,她是编辑,我们都是二十七八岁,这已经算是晚婚了。

登 记

在“红色风暴”席卷神州大地的年月里,那时正在大搞破“四旧”立“四新”,结婚没有挑选黄道吉日这一说,也不讲究必在中午之前完成典礼,通常都是选择在某个周六的晚上举办简朴的革命婚礼。我们供职的黑龙江日报编辑部几位热心的同事张罗我们的婚礼,那时我们的月工资是56元,摄影组同仁计算了一下,他们说买糖果、茶叶和香烟大概用不了一个月的工资,我把一个月的工资交给他们去采购婚礼用品。

1968年1月6日,星期六,天气晴朗,气温很低。这天上午,我们在报社开了一封结婚介绍信,到离报社不远的哈尔滨市道里人民公社田地分社办理结婚登记证书,从而完成了法律意义上合法婚姻程序。当天晚上,我们在报社编辑部二楼会议室举行一场典型的“文革”婚礼,会议室四面墙壁都是“红海洋”,那是用红白油漆涂写的“毛主席语录”。几张办公桌拼在一起,上面摆着几个脱了漆皮的暖水瓶和一些搪瓷水杯,暖水瓶里沏着茶水,用大茶盘盛着糖块和香烟放在桌上招待客人。参加婚礼的人都是编辑部及印刷厂的一些同事和朋友。

婚 礼

在 “阶级斗争天天讲”的狂热岁月里,参加婚礼这类活动,多多少少还是有那么一点人间烟火的味道,前来参加婚礼的人们脸上都挂着平日难得一见的笑容。我们没有为结婚而买新衣,只是暂时脱掉了平日穿的类似黄军装的外套,那是当时的流行装。我在穿了多年的对襟棉袄外面加一件深灰色的中式对襟罩衫,祖莹侠在小棉袄外边穿一件绿底小白花的素罩衫。除了每人胸前佩戴的毛主席像章和总也不离手的《毛主席语录》是红色的以外,浑身上下没有一点喜庆的红色,胸前更没有大红花;婚礼现场除了墙上的 《毛主席语录》是红色的,再没有任何彩带或彩纸了。

婚礼主持人由评论部资深编辑杨福栋担任,他说话声音宏亮,很有磁性,富有穿透力,他的幽默与才智更为这场婚礼平添了不少欢乐的气氛。当宣布婚礼开始时,他一声高喊:“把走社会主义道路新郎、新娘带上来!”我们俩在同事的簇拥下走进会议室里,主持人首先带领群众挥动 “红宝书”敬祝伟大领袖万寿无疆,大家一起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和《东方红》,由一名到报社“支左”的大学生拉手风琴伴奏。接着宣读当天上午刚刚办好的结婚登记证书,随后是新人向毛主席像鞠躬,再向到场的群众鞠躬,最后是夫妻行对拜礼。

完成这一套基本程式之后,主持人拿上来一个扁扁的长方形“大礼包”,人们都好奇地猜想这又是什么新鲜玩艺呢?他让我们撕开一层一层的报纸,最终看到是两块红纸黄字的牌子,分别写着“走社会主义道路新郎”和“走社会主义道路新娘”,人们一见这两个红牌子立即明白其用意了,大家兴奋起来,一个劲地起哄说“赶紧给他们挂到脖子上”,在一片哄笑声中不由分说地把牌子挂到我们胸前,让我们俩也忍俊不禁,有点哭笑不得。这个让人意想不到的 “黑色幽默”,是在模仿“文革”岁月里挂大牌子批斗 “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情景,这也算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创意了。

礼 品

接下来是我所在的摄影组同仁送上一件用报纸包着的礼品,非让我们当众拆开不可,结果那里面包的是他们“偷”了我的一面带支架的圆镜子,背面镶有我们俩在松花江边自拍的合影,把这面镜子拿到婚礼上也能逗得大家一乐,这个“小包袱”引起群众一片哄笑声,起到了活跃气氛的作用。

群众向我们赠送的最最珍贵的贺礼,是一本由近20人共同签名赠送的 《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画册,这是当时作为“最高政治任务”精心印制的最精美的画册,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编辑者是“中国革命摄影学会”(注:现今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前身是中国摄影学会,“文革”中更名为中国革命摄影学会)其他具有政治色彩的礼品是各种不同版本的《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等“红宝书”和毛主席“宝像”;还有我的老朋友、《大海航行靠舵手》曲作者王双印赠送的用彩色电影胶片编成框的一幅毛主席像,背面由他抄录的毛主席诗词 《咏梅》。以上这些结婚礼品都被我完好保存40多年,其中的结婚证、红宝书等实物还自2003年起在我的环球影展中作为珍贵的“文革文物”锁在玻璃框中展出呢。

当时全社会以及各机关单位的住房条件十分困难,报社根本没有房子分给新结婚的青年职工,不少人都是婚后照旧住在单身宿舍里。婚礼结束后,几位老大姐送我们去入洞房,这个“洞房”是临时借用报社招待所一个房间,把两张单人床合在一起,四面的墙壁上也是写满了毛主席诗词的“红海洋”。那时没有法定的结婚假期,每天照常上班,各自在食堂里打饭吃,晚间回到这间简陋的新房里睡觉。我们在招待所里住了7天,然后又各自搬回男女单身宿舍去了……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第 1 页,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