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述空间

Going Solo: The Extraordinary Rise and Surprising Appeal of Living Alone

Eric Klinenberg著

在今天的中国,最热门的事情大约是电视相亲,而在美国,最流行的生活方式可能是独居。纽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艾里克·克兰纳伯格(Eric Klinenberg)在他的新书《单飞:独居的极大上升与惊人吸引力》(Going Solo: The Extraordinary Rise and Surprising Appeal of Living Alone)一书中探讨的就是这一问题。这本书今年二月份上市以来立即吸引了无数媒体的关注,并大受好评。

美国的独居人士究竟有多少?《单飞》一书中给出的数据是惊人的。在1950年,美国有四百万独居人士,而六十年间这个数字上涨了近七倍,如今有3100万人选择独自生活。美国男性首次结婚时的年龄推迟到了二十八岁,有一半的现代婚姻以离婚收场。在今天的美国,有一半人是单身人士,有近三分之一的家庭只有一名住户,而有五百万三十五岁以下的人选择独自生活。

现代文化与科技为独居提供便利

为了写作此书,克兰纳伯格用了七年的时间调研和搜集资料,此书出自他在七个城市的田野调查,包括得克萨斯州的奥斯汀、芝加哥、洛杉矶、纽约、三藩市、华盛顿D.C.及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克兰纳伯格发现,独居并非一种社会异常现象,而是主流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带来的必然结果。妇女解放,大规模的城市化,新的社交技术以及寿命的延长是引导我们时代文化地形的四个主要因素,而每一项都导致了单身生活的流行。现代女性更少为带孩子和家务活儿所累,因此可以更自由地去追求她们的事业,她们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结婚和生孩子,如果婚姻生活不开心,她们可以随时选择离婚。始于电话、为Facebook等社交媒体所深化的“社交革命”则让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之间的界限消失了。都市文化给自主性更强的单身人士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不仅仅提供了更多的社会多样性,同时为单身人士提供了周全而完备的服务,从健身房、咖啡店到外卖餐厅、洗衣房等不一而足。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那些原来不太可能选择独居的人在年老时更愿意选择独自生活。到2000年时,有62%的丧偶老人独自生活,而这个数字在可见的未来应会只升不降。

独居:自我实现还是退缩?

克兰纳伯格的书探讨的不仅是一个人口现象,更是一个社会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对幸福的追求”这一因素——人们选择独自生活是因为他们想这么做还是他们不得不这么做?在书中,克兰纳伯格提出独自生活可以培养一种“滋养性孤独”,这或许“正是我们为了重新和他人建立联系所需要的”。但是他在书里写到的大多数人看起来既没有被滋养也没有很积极地与他人建立联系。他们是不安全的,对自己的自由十分自豪却极度渴望联系,他们焦虑、外向、自大、有时很恐惧,简单来说,他们所经历的这一系列混杂的感情,与非独居人士并没有多大区别。

近几年,剩女这个概念在中国流行起来。如果你过了二十五岁还没有固定的男朋友,你就会被称为“剩女”,即便在北京和上海这样观念开放的城市。“剩女”这个概念固然是被强加的,单身女性根本无需理会,但是不可否认,强大的社会偏见很难不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个人的内在焦虑。在美国,单身女性也不是没有自己的焦虑。克兰纳伯格的书中写到一个在纽约从事电影行业的女生金伯莉,在她三十岁发现自己仍然单身时她经历了一场精神危机。白天她投身于工作,晚上就用一季又一季的电视剧来麻醉自己。她说:“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想明白事情再也不会像大学时一样了——人们再也不会来上门了。”这种情况在她决定买房子时有了转机,她想自己承担一个未来。她装修了房子,开始举办派对,当起了自由职业者,尝试网上交友,并和一个叫“自愿单身妈妈”的组织建立了联系。金伯莉的选择是一种自我实现还是一种退缩?她坦承道:“我不想自己一个人挂窗帘,我一直以为我会和一个伴侣或爱人一起做这件事。”但是另一方面,自主是她的理想,给她带来快乐,部分原因是她不必为自己无法实现自己或他人的预期而感到羞愧。

“个人主义教派”是独居的基础

在美国,过去半个世纪里成长起来的这些人从小就被教育按他们自己的方式生活,建立一个他们自己想要的世界。这种信念被克兰纳伯格称为“个人主义教派”,这可能最接近美国文化的共同理想,而这正是独居这种生活方式得以建立的基础。如果你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在劳动力市场这么不景气的年代,单身可能是你度过成年生活的最好方式。那些单身人士脚步轻捷,时间灵活。他们的财务也可能更加灵活,因为没有人依靠他们的收入生活。他们拥有向上爬的自由。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单身生活。事实上,独居人士会联系朋友,逛书店,在咖啡馆工作,建OKCupid账户(一个类似百合网的交友网站,在美国很流行),或者去跳舞狂欢。他们做着和金伯莉同样的事,将他人引入他们的生活。克兰纳伯格的研究显示,在今后的几十年里,单身生活可能是一种常态。而他的研究说明,我们可以如此从容自在地过一种单身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社会成就。或许这其中最大的安慰,就是知道有那么多人和你一样生活,或许你们从来就不孤单。

编译:乔苏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国内电视台相亲节目如火如荼,国外也一样流行电视相亲,发展至今已经有46年的历史,经历了变迁的国外电视相亲节目有不少值得国内电视台借鉴之处。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令电视相亲节目掀起热潮,多家电视台争相效仿其节目形式,使得国内相亲节目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那么国外电视台又如何打破同质化局面?

瞧国外

不流行速配 “电视剧集”更吸引人

现如今国内的电视相亲节目,多数源自国外,但是相较之下,国外的电视相亲要显得戏剧性更多、娱乐性更强。

1965年在美国诞生的《相亲游戏》是相亲节目的最初形态,非常简单:一个单身女子对三个单身男子(或者反过来),每人回答同样的问题,看谁答得好。这也是国内多数相亲节目采用的形式——速配。

随着《相亲游戏》的热播,在巨大商业价值的推动下,美国电视台推出各式各样的相亲节目,《单身女郎》、《平民百万富翁》、《单身汉》等都成为收视率极高的电视节目,但与《相亲游戏》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些节目都像电视剧集一样,每一季的嘉宾人数固定,而最后的结果则要等这一季结束才揭晓。

这种类似电视剧集的相亲节目受到观众的广泛欢迎,《单身汉》自2002年播出以来,已连续播出14季,每到最后关头,常能占据美国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前三名。

节目形式多种多样

创造力是发展趋势

由于国外电视台多为民营电视台,为了能够更多地获取商业利益,电视台在节目制作上也颇为讲究,与国内单一的“邂逅”类型相比,电视相亲节目形式多样化,可谓花招百出。

德国RTL电视台的《给农民找老婆》是当地最受欢迎的电视相亲节目。节目邀请10位农民,公开竞争1名女性候选人,为了抱得美人归,农民变成了“情场高手”。这档节目已经播出8季,每期观众多达900多万。

在英国有一档名为《黑暗约会》的相亲节目,节目把陌生的男女放到黑暗的屋子里,让他们用视觉之外的感觉来选择自己会感兴趣的异性,但是节目仍然能用红外摄像机拍到他们的表情。而在节目的揭秘环节,那些黑暗中的意中人见到彼此真实的面孔时表现各异,这也成为该节目吸引观众的最大看点。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节目的创造力是节目能够受欢迎的根本原因,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关链接

国外知名相亲节目介绍

《单身汉》:制片方先选出一名单身汉,此人大多要么家世不凡,要么事业有成。

在节目中,这名单身汉和25名来自美国各州、肤色和职业各异的女性约会,地点往往在旅游名胜的一座封闭别墅里,女性们争风吃醋,甚至大打出手。

一集淘汰一人,有大量外景。经过许多戏剧性的波澜起伏,在最后一集中,单身汉会确定他选中的女性,并向她求婚。

《谁想嫁给百万富翁》:被电视台挑中的百万富翁在节目进行时一直坐在竹帘后,50名美女在节目开始前根本不认识他,而观看现场直播的观众在电视里也只能看见百万富翁的后脑勺。百万富翁必须在120分钟的节目里从参选者中选中一位姑娘,当场成婚。

《诱惑岛》:把一组已经心有所属的男女放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小岛上,看他们是否还能“守身如玉”。

这是对他们抵制诱惑的考验。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核心提示】:2月14日,玫瑰、巧克力。这一天,浪漫满城,情侣们绞尽脑汁地折腾着。这一天,很多女孩期待着,心爱的那个男孩会带来怎样的惊喜;很多男孩思量着,咋让心里的女孩一头扎到怀里,感动得落泪。这一天,结婚多年的两口子,恐怕也会发给对方一条祝福短信,上了年纪的老人也在电视里知道了啥叫情人节……

一边如火如荼,一边暗潮汹涌。当情侣们抓紧时间买电影票、订餐厅时,一股“反情人节”运动出现了,而且气势汹汹。

情人节?不过了!

俄罗斯某省禁过情人节。很多保守派的俄罗斯人都认为,情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对青少年的精神和道德观念培养毫无益处,各类节日活动纯粹只是让商家获利而已。

——来自中国日报网的微博

近年,全球掀起了一股“反情人节”浪潮,东西方国家的网友对情人节的怨恨冲天,不约而同地在网络上设立专门对抗情人节的团体。有些政党及政府也加入战团,呼吁民众罢过情人节,甚至禁止庆祝情人节。俄罗斯别尔哥路达市便实施了有关政策。别尔哥路达市要求取消今年的情人节庆祝活动,原因是这个节日不利于当地居民的“精神健康”。

单身族攻略:把情人节整成愚人节

近日,一则《情人节单身男女攻略》的微博转载率极高,被网友们“炒来炒去”:

1.打电话把酒店大床房预订光。

2.上街扇别人男友耳光。

3.去影院把单号座买光。

4.抱个孩子去认爹。

5.上街卖花,见情侣就说:给你妈买束花吧!

6.吃饭不结账,走时指着别人男友说:我前夫结。

7.去QQ好友印象,男的写:前任老公。女的写:孩子他妈。这些行动都有一个目的,即网友“谢珊珊”说的,“把情人节整成愚人节!”

另外,被网友纷纷转载的“玩连连看,点鼠标,消灭一对又一对”的运动也得到了热捧。网友“SZ可乐”说:“我报名参加,这年头拆散一对是一对。”网友“大曾昊”还提议:“情人节那天我们组团,见情侣就打男的一巴掌,大声吼:‘你别告诉我,这又是你妹妹!’”

说来说去,吵来吵去,貌似反情人节的运动被网友变成了恶搞情侣,是不是有点拧巴了?于是一些冷静的人士也有话要说。

网友“有爱的CINDY”说:别介,做人要厚道,单身也有单身的美好,爱情没有到来时,心存感恩,满怀信心地去生活。网友“子从”也觉得,“这个没必要吧,有情人的过,没情人的就别过,谁也不妨碍谁;总不能你不是父亲就不让别人过父亲节吧?”网友“凤凰杨娟”也说:何必反来反去,人家过人家的节,咱们过咱们的日子。

网友窥商机:情人节卖“负心拳套”

情人节有商机,在反情人节的运动中,网友“安盾尼”在这场运动中发现了新的商机,不信咱也听听:如果是我,定会在店里设置“小三标靶”“负心拳套”和“当你透明胶”,供大家娱乐购买。这样一来,过与不过,钱就在这里,不花不行!

发表在栏目: 文化

  

2月14日又是情人节,有消息说年年送巧克力太絮叨了,不少年轻人今年选择送些蜜饯什么的,意思是图点儿新意。不管送什么,首先得先有情人是不是?没有的,情人节也是个督促。

据说某档交友节目播出时段,收视人数最高记录已过亿。其中,看热闹的毕竟只占少数,关注此类节目的观众大多自己也有交友的需求以及求“脱光”(脱离光棍)的目的,包括单身者本人以及他们的家长。眼瞅着即将迎来的又是一个没有情人的情人节,剩男剩女是否考虑去尝试新的交友模式呢?

继婚介所和婚恋网站后,线下交友被认为是最新的第三代交友模式。

不可否认,电视台的婚恋节目为这些单身男女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面对全国的剩斗士们,又实在不解渴。婚恋话题从来都不会受冷落,但是很多热闹过了之后没过多久又会降下温来,而“大龄未婚”、“剩男剩女”却持续热了好多年,至今非但没有丝毫动摇的意思,反而有从婚恋话题升级为社会现象的趋势。

据调查,目前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单身男女已经冲破百万,而在1990年,北京30岁至50岁单身人数约为10万人。若要追述这次大范围单身开始的时间,恐怕至少要到2006年下半年以前,那会儿“剩男剩女”的叫法已经开始流行,光棍队伍悄然壮大。

本来是少数人的个体行为,现在一跃成为群体现象,并且近些年大龄未婚人数还在不断增长,尤其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也许正因为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未婚者底气越来越足,相亲找对象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

剩男剩女缘何会被剩下?

与其说是被动剩下,不如说是生存环境改变的结果。很多白领上班紧张忙碌,下了班并没有其他业余生活,即便网络发达覆盖范围广阔,但是社交圈子却在日渐缩小。

除了社交圈子过于狭窄以外,另一重要原因就是社会分工的变化。

随着时间迁移历史更迭,男女社会分工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男人承载着守护与耕种劳动的社会分工,女人则承载着哺育后代和料理家务的社会分工,二者不能相互替代。所谓男耕女织,需要两个不同分工来完成一个家庭整体的功能。

而现在却大不同,男女的社会分工不但可以互相替代,并且还能请其他人来完成,例如请保姆或者小时工来做饭料理家务,或者出去吃饭,也都是比较容易的事。

况且如今,女性不但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并且有些妻子与丈夫赚得一样多,甚至比丈夫的收入还高。这样完全打破了过去男女社会分工的模式,也就是说大家对另一半的需求程度都没有过去那样急迫,即使不结婚,自己也能够完成整个家庭的社会功能,这其实是造成大龄未婚人数众多的根本原因。

从艾森克的心理发展理论来看,人在不同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每个阶段的需求也不同。上一阶段任务未完成会直接影响后面的各个阶段。所以,还需要想办法尽快“脱光”。

曾经流行过哪些相亲方式?

说到解决婚姻问题求“脱光”,人们通过哪些方式寻找伴侣呢?

A、婚介所

都说青春不常在,抓紧谈恋爱。可是对于身处的岗位同性居多,或者自己公司明确提出不允许职员存在办公室恋情的,跟谁谈就是个问题。曾经的那个年代通讯不发达,没有手机和电脑,更没有网络,婚介所就顺势成了一个重要的交友平台。当然,也可以说是那个特定的时期造就了婚介所。如今这种类似婚介的机构仍然存在,但是作为第一代的交友模式,它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例如婚托骗钱等等,于是,更多的人选择新的交友模式寻找伴侣。

B、婚恋网站

这种新的交友模式是随着网络普及而出现的,就是婚恋网站。这是专为谈婚论嫁的男男女女搭建的社交平台,使得大量的适龄的青年甚至大龄人士足不出户就可以向自己喜欢的人生发出爱情邀请,借助婚恋网站平台谈情说爱直至谈婚论嫁。在我国,2005年左右相继成立了多家婚恋网站,例如百合网、世纪佳缘网等等,不胜枚举。以百合网为例,截止到2010年10月31日,该网站注册会员总数为2750万。

比起婚介所来说,网络相亲自然是既经济又相对安全。而且也不用花费时间频繁见面,在网上交流以后,进行初步筛选后再约见面,这样成功的几率自然更大。除此之外,很多家婚恋网站还与全国知名的心理学机构合作,给予网站会员更科学的婚恋心理层面的指导。

但是婚恋网站也没能把婚托、婚骗全部隔离出去,在网上经过一段时间了解以后,还是不能大意,以防被骗。

C、线下交友

最新的交友模式就是线下交友俱乐部了,这是第三代的交友模式。在电视相亲节目热播的同时,带动了线下交友这种新模式的迅速发展。

这种俱乐部形式的交友场所,就像一个文化会所,内部的结构是模块化的,有读书读报的区域,上网区,打台球、乒乓球的区域、还有KTV能唱歌的地方,也有供下棋聊天的区域等等。虽然各店并不完全相同,但基本上相同大于异同,主要提供单身会员认识和了解其他单身异性的机会,这里每位会员都有专门负责的一位顾问,就是当你看到了某位中意的异性,又怕被拒绝,这时你可以告诉你的顾问,他们会帮你去问对方的意思。这样既避免了直接冲上去被拒绝的尴尬,也不会错过任何一个机会。

线下交友以外地人居多

全国不少大中城市的公园里,家长替孩子相亲的场面都是一道风景。以北京地区为例,中山公园、玉渊潭公园、景山公园和北海公园等,每逢周末,家长手拿孩子照片替孩子相亲的活动总是热闹非凡。但是,对于在北京工作的外地人,父母在老家就帮不上这个忙了,因为以后要找的对象也是要在京工作的。

这样看来线下交友能为这部分群体解决这一难题。的确是这样,走访多家线下交友俱乐部就会发现,那里会员多以外地人为主。父母在老家着急孩子婚姻大事,而北京这边又没有特别靠谱的熟人给介绍,所以线下交友的方式能为这些在北京工作的外地人提供交友的平台。

线下交友靠谱吗?

任何交友模式都是因需求而发展起来的,这种在固定场所的交友模式能够屏蔽掉一部分婚托,婚骗,但还是存在一定缺陷。

支持:说靠谱的主要是因为进入俱乐部的会员都需要用身份证登记,只要交会籍费,没有其他任何费用。并且,在俱乐部里无论读书看报还是上网唱歌,都是不需再缴纳任何费用的,这样避免那些以会约的名义约你到黑店消费的婚托。另外,在线下俱乐部所见都是真人真面孔,不像网络上的照片,化过妆再经PS,或者拍摄角度问题,看到的个个都是美女帅男,而在这里见到的面孔保证做不了假。还有就是但凡来这里的都是有共同意愿和目的的,所以凡是出现在这里都被默认为单身状态,省略了考察对方婚姻状态这一程序,的确省了不少事。试想在酒吧看到一心仪的对象,但是又闹不清楚对方的状况,搭讪怕人误以为是色狼,要么不表白就这样错过,在这里,即使你不好意思会籍顾问也会帮你间接询问,的确是个好办法。

反对:去过线下俱乐部的人都有体会,就是这种模式对外貌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如果相貌平平,很可能不会有异性跟你主动搭讪,机会自然就少;相反,相貌好的,总会获得更多认识异性的机会。因为大家互相都不了解对方的时候,相貌就成为了很重要的考察要素,所以在这里硕士博士的受欢迎的程度都不如漂亮的帅的,哪怕他们腹中空空。

所以,线下交友模式会带给那些容貌姣好的个体更多机会,但是对于相貌普通者不占优势却有内容的人来说,这种模式就要考虑了。人们在相互不了解时,容貌肯定会影响人的判断力,尤其男性更是容易以貌取人。

可见,线下交友自然有它的优势,但是以貌取人的缺陷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对于单身俱乐部宣传时所说的这种“告别单身最时尚最高效的交友模式”,大家还需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判断选择。

文/武警总医院心理门诊 史宇

插图/周桂兰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男人的四个阶段

如果一个男人单身超过一年,那么你可能要小心,他绝不会像看上去那么诱人。

单身太久 远香近臭

御姐Amanda总结自己三十年情场拼杀路,其中一条我尤其印象深刻,她说,对于鬼佬及海归,如果落地一年内搞不定,立马放弃。原因是只需要一年时间,他们就会学会国内男人所有的坏毛病,小气油滑不想负责等等,令人生厌。

我对海外人士兴趣不大,国内男人们已经够让人伤脑筋,但从这条定义可以延伸到另一个让人崩溃的规律:如果一个男人单身超过一年,那么你可能要小心,他绝不会像看上去那么诱人。当你沾沾自喜自己找到个看上去近乎完美的黄金单身汉,优雅地告诉你,他单身了很久,却很有可能会发现,他根本就是个远香近臭的玩意。

男人的四个阶段

一本新书中,作者提到男人单身的4个阶段,第一阶段满怀斗志充满希望,认为所有女人都可以手到擒来,只是自己不想罢了。第二阶段认为自己机会无穷,上升到了对自我的一个顶峰值。第三阶段知道前女友已经找了新男友,内心焦灼开始努力加油,肯定女人不会对自己视而不见。第四阶段则对所有路过的美女都充满饥渴,忍不住上去掀翻就地开始。

发现没有,男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愁善感,他们的情感生活如果用两个字归纳,那就是:简单。且在单身前期他们还有跟女人周旋的心情,但情况持续得越久目的越明确,脸上明白无误印着一句话:快跟我上床。其中一些男人会将这种急吼吼掩盖起来,伪装成一副三不男人要死不活的模样,但宗旨是一样的,他们虽然单身,其实只想结束空床期,并非空窗期,后者还是要看他老人家高不高兴,愿不愿意,是不是一眼就觉得你是单身生涯的句号。

别做他的“失恋垃圾桶”

我有个男朋友老喜欢显摆对自己有意思的女人太多,他简直应付不过来。他的单身生活从单纯地想找一个女朋友开始,目前进化到了花蝴蝶流连花丛,乐不思蜀的境界。更令人发指的是,一般单身许久的男人,有了自己那套生活规律,他并不想你频繁出现其中,打破规律,所以我那朋友最致命的一招,就是会在大半夜结束战斗后,假装优雅说:我帮你叫个车吧?女人踏着半夜清冷的风出去,忍不住想骂娘又如何,月光之下,黄金单身汉去掉身上那层金箔,他不过就是块又臭又硬的茅坑石头。

所以对于单身男,应以最快的速度,在他们没变质之前,赶紧生擒。如若不幸成为他宣泄痛苦的“失恋垃圾桶”,那也是独一无二他专属的一只,能让他想起来还带点感激的心情,跟之后前仆后继的庸脂俗粉有着本质区别。

 

 

男人的四个阶段

发表在栏目: 倾述空间

现在的我们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但是身边好多同学和同事仍然是单身。

当我问及他们的时候,回答都是:婚姻是件大事不敢太草率了,

所以选自己另一半的时候更多的是理智。

然而,好多没谈过恋爱的人还是期望自己能谈一场真正的恋爱,

然后和自己心爱的人携手走入婚姻的殿堂。

但是谈恋爱对80年代的我们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奢侈,

有这种想法的人恐怕不只是我一个人,因为我们都谈不起恋爱了。

不管谈过还是没谈过,都不敢把太多的感情放在恋爱上,

因为害怕失败,我们已经承受不起。



有同事去相亲,有时不错,回来后就经常联系。但是她说找不到恋爱的感觉,更像是朋友,

他们不会付出太多的感情,也不会对你太好。

是啊,可以理解,

因为男人们也害怕,他们同样不敢去尝试,

害怕自己是剃头挑子一头热。

姐妹们谈起婚姻的时候总是在说,找个对自己好的男人就嫁了吧,

不管自己喜不喜欢,结婚后都会对他好,

生个小Baby踏踏实实过一辈子。

男性朋友则是找个会过日子的女人,

好好待她,安安稳稳过日子就好了,

因为在外面打拼真的很累,想有个温暖的家。

才发现恋爱已经离我们远去,

剩下的只是婚姻、生活、日子。



想想我们的这些80后的人们,爱情远离我们,结婚又像是完成使命一样,

经济条件也不是那么重要,

找个男人(女人)踏踏实实过日子才是我们的宗旨。

当妹妹告诉我她们宿舍的女孩如何如何谈恋爱,

如何如何换男朋友,如何如何浪漫,

我只能感慨“你们还有谈恋爱的资本和勇气。”

妹妹说你也不老啊,别总把自己想的那么老,赶快给我找个姐夫。

我们并不是承认自己老,至少我这样认为,但是爱情观和婚姻观还是大不一样



当有朋友问我什麽时候结婚?我说连男朋友都还没有,和谁结婚啊?

“那找一个嘛!”

“又不是逛商场,说找个就找个?”


“哎呀,要求不要那么高啊!”

其实我也和姐妹们一样的想法找个仅仅对我好的就好了,

相貌、学历、经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个人能力。

“三高政策”也只是我们茶余饭后开的玩笑话罢了。

姐妹们经常说,当真正有一个疼我们、爱我们的人摆在面前的时候,

我们一定好好珍惜。



是现在的好男人少了吗?

不是,我不这样认为,好男人还是很多的,

只是我们没有发觉又或者是发觉了没有勇气去说服自己。

好多女孩都是放不下自己矜持,总认为男孩应该主动。

因为我们不像90年代的人们敢爱敢恨,

可以大胆说出自己的爱,哪怕是被拒绝。

至少我身边的好多朋友都是这样,错过了好多好男人,

当自己心爱的男人成为别人的老公的时候,

而且是通过别人介绍结婚的时候,


而我们只能偷偷的抹一把泪,

又或者关几天自己紧闭,默默的为他们祝福!


故事的结局往往是那么伤感……

为什么我们宁愿彼此都受伤,也不愿意把心中的爱说出来呢?

或许是因为 我们总是不确定对方心里是否有我们,

所以我们总是在矛盾中把自己的恋爱丢掉了!

不知不觉就来到了结婚的年龄。

可是此时我们真的已经谈不起恋爱了!



聊qq的时候

喜欢隐身了,

不怎么爱在群里发言了,  

同学聚会必修的两个项目:吃饭,KTV

小孩都开始叫自己叔叔或者阿姨了,

虽然经常不大情愿地反驳着:叫姐姐,叫哥哥

不管你是一人独处时,还是身在人群当中

就像那首歌中唱的一样,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有点不喜欢节日了    节日只能让幸福的人更幸福 孤单的人更孤单。

慢慢发现自己没那么愤青了,遇到不公的时候,会告诉自己,社会就是这样!

开始不喜欢被人说 成熟!

我们的爱好中必定有一项是睡觉,

可不知为什么 凌晨12点前很少会入睡!

漫漫的什么都可以“随便”,因为没那么多时间,也不在意那么多的事情。

总觉得别人不可能了解自己,并以此作为对别人不屑的理由。


曾经以为一辈子陪在身边的朋友,某天某月,就突然发现他们都不见了

午夜醒来,才愕然发现,从来都是只有自己一个人,

人越成长,越容易孤单。



80后的我们,有很多的梦想,有的实现了有的破灭了。

80后的我们,有的出名,有的默默无闻。

80后的我们,挣扎过 彷徨过,还是挺过来了。

80后的我们,褪去青春年幼的稚嫩,开始适应社会大家庭。

我们的心里都很清楚,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

亲情的分与合,

爱情的分与合,

友情的分与合,

曾不顾一切的追求过的,后来变的一文不值得。

父母曾百般阻挠的事,直到自己受伤,才明白,父母原来是对的。

曾无数次的问过自己,为什么活着?

到后来,已经懒得的去想活着的意义。



曾为了爱情可以不好好的读书,

到后来为了工作可以丢下爱情。

现在是否还记得最初的梦想?

或者说, 还有多少人,一直坚持着自己年少时的梦想。

在家里,父母对我们百依百顺,

出了家门,我们对社会百依百顺。

看不惯的事情也就渐渐习惯了,不知道这种习惯是好是坏?

我甚至不知道我现在的梦想应该是什么?

但有一点的是肯定的,

不会再做一些年少轻狂的梦了......

发表在栏目: 倾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