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又是情人节,有消息说年年送巧克力太絮叨了,不少年轻人今年选择送些蜜饯什么的,意思是图点儿新意。不管送什么,首先得先有情人是不是?没有的,情人节也是个督促。
据说某档交友节目播出时段,收视人数最高记录已过亿。其中,看热闹的毕竟只占少数,关注此类节目的观众大多自己也有交友的需求以及求“脱光”(脱离光棍)的目的,包括单身者本人以及他们的家长。眼瞅着即将迎来的又是一个没有情人的情人节,剩男剩女是否考虑去尝试新的交友模式呢?
继婚介所和婚恋网站后,线下交友被认为是最新的第三代交友模式。
不可否认,电视台的婚恋节目为这些单身男女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面对全国的剩斗士们,又实在不解渴。婚恋话题从来都不会受冷落,但是很多热闹过了之后没过多久又会降下温来,而“大龄未婚”、“剩男剩女”却持续热了好多年,至今非但没有丝毫动摇的意思,反而有从婚恋话题升级为社会现象的趋势。
据调查,目前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单身男女已经冲破百万,而在1990年,北京30岁至50岁单身人数约为10万人。若要追述这次大范围单身开始的时间,恐怕至少要到2006年下半年以前,那会儿“剩男剩女”的叫法已经开始流行,光棍队伍悄然壮大。
本来是少数人的个体行为,现在一跃成为群体现象,并且近些年大龄未婚人数还在不断增长,尤其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也许正因为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未婚者底气越来越足,相亲找对象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
剩男剩女缘何会被剩下?
与其说是被动剩下,不如说是生存环境改变的结果。很多白领上班紧张忙碌,下了班并没有其他业余生活,即便网络发达覆盖范围广阔,但是社交圈子却在日渐缩小。
除了社交圈子过于狭窄以外,另一重要原因就是社会分工的变化。
随着时间迁移历史更迭,男女社会分工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男人承载着守护与耕种劳动的社会分工,女人则承载着哺育后代和料理家务的社会分工,二者不能相互替代。所谓男耕女织,需要两个不同分工来完成一个家庭整体的功能。
而现在却大不同,男女的社会分工不但可以互相替代,并且还能请其他人来完成,例如请保姆或者小时工来做饭料理家务,或者出去吃饭,也都是比较容易的事。
况且如今,女性不但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并且有些妻子与丈夫赚得一样多,甚至比丈夫的收入还高。这样完全打破了过去男女社会分工的模式,也就是说大家对另一半的需求程度都没有过去那样急迫,即使不结婚,自己也能够完成整个家庭的社会功能,这其实是造成大龄未婚人数众多的根本原因。
从艾森克的心理发展理论来看,人在不同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每个阶段的需求也不同。上一阶段任务未完成会直接影响后面的各个阶段。所以,还需要想办法尽快“脱光”。
曾经流行过哪些相亲方式?
说到解决婚姻问题求“脱光”,人们通过哪些方式寻找伴侣呢?
A、婚介所
都说青春不常在,抓紧谈恋爱。可是对于身处的岗位同性居多,或者自己公司明确提出不允许职员存在办公室恋情的,跟谁谈就是个问题。曾经的那个年代通讯不发达,没有手机和电脑,更没有网络,婚介所就顺势成了一个重要的交友平台。当然,也可以说是那个特定的时期造就了婚介所。如今这种类似婚介的机构仍然存在,但是作为第一代的交友模式,它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例如婚托骗钱等等,于是,更多的人选择新的交友模式寻找伴侣。
B、婚恋网站
这种新的交友模式是随着网络普及而出现的,就是婚恋网站。这是专为谈婚论嫁的男男女女搭建的社交平台,使得大量的适龄的青年甚至大龄人士足不出户就可以向自己喜欢的人生发出爱情邀请,借助婚恋网站平台谈情说爱直至谈婚论嫁。在我国,2005年左右相继成立了多家婚恋网站,例如百合网、世纪佳缘网等等,不胜枚举。以百合网为例,截止到2010年10月31日,该网站注册会员总数为2750万。
比起婚介所来说,网络相亲自然是既经济又相对安全。而且也不用花费时间频繁见面,在网上交流以后,进行初步筛选后再约见面,这样成功的几率自然更大。除此之外,很多家婚恋网站还与全国知名的心理学机构合作,给予网站会员更科学的婚恋心理层面的指导。
但是婚恋网站也没能把婚托、婚骗全部隔离出去,在网上经过一段时间了解以后,还是不能大意,以防被骗。
C、线下交友
最新的交友模式就是线下交友俱乐部了,这是第三代的交友模式。在电视相亲节目热播的同时,带动了线下交友这种新模式的迅速发展。
这种俱乐部形式的交友场所,就像一个文化会所,内部的结构是模块化的,有读书读报的区域,上网区,打台球、乒乓球的区域、还有KTV能唱歌的地方,也有供下棋聊天的区域等等。虽然各店并不完全相同,但基本上相同大于异同,主要提供单身会员认识和了解其他单身异性的机会,这里每位会员都有专门负责的一位顾问,就是当你看到了某位中意的异性,又怕被拒绝,这时你可以告诉你的顾问,他们会帮你去问对方的意思。这样既避免了直接冲上去被拒绝的尴尬,也不会错过任何一个机会。
线下交友以外地人居多
全国不少大中城市的公园里,家长替孩子相亲的场面都是一道风景。以北京地区为例,中山公园、玉渊潭公园、景山公园和北海公园等,每逢周末,家长手拿孩子照片替孩子相亲的活动总是热闹非凡。但是,对于在北京工作的外地人,父母在老家就帮不上这个忙了,因为以后要找的对象也是要在京工作的。
这样看来线下交友能为这部分群体解决这一难题。的确是这样,走访多家线下交友俱乐部就会发现,那里会员多以外地人为主。父母在老家着急孩子婚姻大事,而北京这边又没有特别靠谱的熟人给介绍,所以线下交友的方式能为这些在北京工作的外地人提供交友的平台。
线下交友靠谱吗?
任何交友模式都是因需求而发展起来的,这种在固定场所的交友模式能够屏蔽掉一部分婚托,婚骗,但还是存在一定缺陷。
支持:说靠谱的主要是因为进入俱乐部的会员都需要用身份证登记,只要交会籍费,没有其他任何费用。并且,在俱乐部里无论读书看报还是上网唱歌,都是不需再缴纳任何费用的,这样避免那些以会约的名义约你到黑店消费的婚托。另外,在线下俱乐部所见都是真人真面孔,不像网络上的照片,化过妆再经PS,或者拍摄角度问题,看到的个个都是美女帅男,而在这里见到的面孔保证做不了假。还有就是但凡来这里的都是有共同意愿和目的的,所以凡是出现在这里都被默认为单身状态,省略了考察对方婚姻状态这一程序,的确省了不少事。试想在酒吧看到一心仪的对象,但是又闹不清楚对方的状况,搭讪怕人误以为是色狼,要么不表白就这样错过,在这里,即使你不好意思会籍顾问也会帮你间接询问,的确是个好办法。
反对:去过线下俱乐部的人都有体会,就是这种模式对外貌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如果相貌平平,很可能不会有异性跟你主动搭讪,机会自然就少;相反,相貌好的,总会获得更多认识异性的机会。因为大家互相都不了解对方的时候,相貌就成为了很重要的考察要素,所以在这里硕士博士的受欢迎的程度都不如漂亮的帅的,哪怕他们腹中空空。
所以,线下交友模式会带给那些容貌姣好的个体更多机会,但是对于相貌普通者不占优势却有内容的人来说,这种模式就要考虑了。人们在相互不了解时,容貌肯定会影响人的判断力,尤其男性更是容易以貌取人。
可见,线下交友自然有它的优势,但是以貌取人的缺陷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对于单身俱乐部宣传时所说的这种“告别单身最时尚最高效的交友模式”,大家还需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判断选择。
文/武警总医院心理门诊 史宇
插图/周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