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婆罗洲国家公园一条饥饿的响尾蛇正在吞食一只无助的树蛙


响尾蛇将尖牙刺入树蛙的身体,想将树蛙整个吞入口中


一顿美餐:响尾蛇将树蛙的头部吞入口中


响尾蛇紧紧地咬住树蛙的后臀

  青蛙或许并不适合烹饪,但在野生环境中却是响尾蛇的一顿大餐。近日,摄影师在婆罗洲国家公园拍摄到一条饥饿的响尾蛇吞食一只无助的青蛙,在响尾蛇嘴角残留着青蛙的双腿。

  一条响尾蛇卷曲着身体等待着猎物,它以惊人的速度袭向一只毫无察觉的树蛙,并将牙齿深深地刺入树蛙的身体内。树蛙当时便无法动弹,很快它便被响尾蛇吞食下去。

  这一幕被摄影师尼古拉斯-雷桑斯拍摄到,他记录下了响尾蛇吞食青蛙的整个过程,从响尾蛇瞬间冲向青蛙,至15分钟内完全将青蛙吞食。

  雷桑斯是西班牙马德里市一位机组乘务员,当时他一直观看着这只青蛙,直至悲惨的一幕上演。他说:“当时我正在观看这只可爱的树蛙,身旁一位野生动物观测员朋友突然惊叫,当响尾蛇将尖牙刺向树蛙的身体时我惊呆了,紧紧地咬住了树蛙的后臀。这只树蛙看上去非常疼痛。”

  雷桑斯在接下来的几分钟内观看响尾蛇将树蛙吞食的全过程。婆罗洲是马来群岛的一部分,是世界上第三大岛屿,由于该岛屿植物和生物多样性,成为专业和业余野生动物摄影师最向往的地点之一。

  雷桑斯称,对于拍摄到的这一幕,我感到非常吃惊,毕竟这在欧洲是不会出现的。(卡麦拉)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湖南山体滑坡导致209国道中断 新一轮强降雨来临防汛形势严峻

  新华网长沙6月7日电(记者 谢樱 明星)连日来的强降水缓解了湖南的旱情,但局部地区的暴雨导致旱涝急转,出现山体滑坡和洪涝灾害。记者7日从湖南省气象台获悉,湖南自北向南9日起将迎来新一轮强降雨,防汛工作形势严峻。

  记者7日从此次暴雨重灾区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获悉,连日暴雨导致该县多个乡村的公路、电力、通讯及广播电视信号中断,贯通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209国道麻阳县岩门至石羊哨段发生4处山体滑坡,滑坡体多达9万余方,同时多处边坡开裂,公路路基被冲垮,目前该路段已全线封闭,交通部门正在紧急抢修一条便道,预计最早9日才能恢复通车。

  6月3日至7日,湖南省大范围迎来降水,平均降水量64.0毫米,强降水落区主要位于湘中及以北地区。

  气象专家介绍,这次降水过程有效缓解了湘中及以北的农业干旱,增加了土壤墒情。但此次降雨也造成了湘西、湘中地区的局部洪涝,部分低洼地区农作物受灾较重。湘西、湘中部分低洼地区农作物水冲泥压,农业损失较重。据不完全统计,仅溆浦县就有7000多公顷农作物受灾,200多公顷绝收。

  而据最新气象资料综合分析,未来一周湖南省内强降水过程频繁,湖南将进入雨水相对集中时段。6月9日~14日受高空低槽和中低层低涡切变共同影响,湖南有一次连续强降水过程,并伴有局地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7)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新华网南京6月6日电(记者蔡玉高、周润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向记者通报,今年我国进入了一个月全食的高发期,在天气晴好的条件下,公众可以欣赏到两次月全食天象。

  月食分为半影月食、月偏食和月全食三种。月亮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就会发生月全食。月全食很具观赏性,此时从地球上看去,月亮会呈现难得一见的古铜色,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红月亮”。

  王思潮介绍,今年的第一次月全食将于本月16日凌晨2时22分24秒开始上演,整个月食过程持续时间为3小时39分58秒。此次月全食,我国西部、西南部分地区可见全过程,其他地区可见不同程度的带食月落。这次月食较大的一个特点全食过程持续时间比较长,达到了1小时41分钟。

  与本月发生的月全食相比,将于今年12月10日晚间发生的月全食观测条件更好,我国境内全部地区都可观测到月食全过程。初亏时间为20时45分11秒,全食过程持续52分16秒,整个月食过程将达到3小时32分54秒。

  王思潮表示,对我国公众而言,与通常年份相比,今年是一个月全食高发年。今年以后,我国公众要想再次欣赏到月全食天象则要等到2014年10月8日。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至今已在全德范围内造成20人死亡,近2000人感染。由于其传染源一直未明,民众恐慌心理不断加重。在医学专家全力以赴寻找可能病源的过程中,生产瓦斯的沼气设备被列为怀疑目标。

  在提倡使用生态能源的大环境下,全德共建有6800座沼气生产厂。奥古斯堡的医学实验室研究人员认为,沼气发酵容器中会产生新型细菌。该实验室主持人绍特多尔夫5日对《星期日世界报》说,细菌在容器中杂交并且相互融合,经过发酵后带有新型病菌的东西最后被当作肥料用于农田。这个过程产生的后果目前还没有人研究过。

  绍特多尔夫建议,为避免EHEC病菌的传染范围继续扩大,应尽快对德国所有沼气设备进行检验。这个论点目前已经得到多位科学家肯定。

  沼气生产集团已出面否认上述专家意见,认为德国所有的生产设备严格执行欧盟卫生标准,粪便发酵时的温度达70度,并且加热1小时,这个过程会杀死所有致病病毒。

  另一个怀疑对象是被污染的饮水源。基森兽医学家巴尔耶认为,由于春季长期干旱,在对农田人工浇水的过程中,被粪便污染的水流入饮水源,蔬菜有可能通过这个途径遭受污染。苏格兰在2000年即发生过类似事件,后来被证明由水源污染引起。

  至于有人怀疑恐怖分子实施生物打击,德国联邦政府有关机构宣布这种说法完全没有根据。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于5月初于德国爆发,继而在欧洲多国出现。目前德国有573名患者感染到严重的并发症血溶性尿毒症,其中70%的患者为女性。

发表在栏目: 科学

  4.在危险的火山口边缘

在危险的火山口边缘在危险的火山口边缘

  两辆探险队车辆正在距离冰岛艾雅法拉火山口大约1英里(1.6公里)的地方行驶,这座火山去年春天突然喷发。南卫理公会大学的奎克表示,在距离艾雅法拉火山大约100英里(160公里)的Thrihnukagigur火山的岩浆房里,该探险队面临的最大风险是有毒气体。他表示,“不管什么时候进入这种熔岩系统,都有可能接触很高水平的二氧化碳,这具有致命风险”,这种气体会从地球内部溢出。罗德岛大学的斯古多森为这种猜想做好了准备,他表示,他在下降过程中就经历了这种情况。他说:“我在下降过程中故意吸入这种气体,看一看我会不会感觉头晕。我背包里装着防毒面具,但是我并未使用它。”

  5.熔岩钟乳石

熔岩钟乳石熔岩钟乳石

  在火山Thrihnukagigur的岩浆房内部,斯特凡森和奥拉夫森正在研究被斯古多森称作“熔岩钟乳石”的东西——岩浆在滴落过程中凝固形成的柱状结构。斯古多森说:“在岩浆房里的熔岩渐渐枯竭的过程中,一些岩浆粘在顶部,它们在滴落过程中形成美丽的柱状结构。”

  6.熔岩管

熔岩管熔岩管

  2010年秋,斯特凡森和奥拉夫森正在冰岛火山Thrihnukagigur里观察一个熔岩管道,它是更大的岩浆房的一个支流。斯古多森表示,岩浆房呈瓶状。下半部分的直径大约是100英尺(30米),而与地表相连的“脖子”的宽仅有大约10英尺(3米)。从上到下整个岩浆房长大约是450英尺(137米)。从主“瓶”延伸出来的管状分支曾有岩浆流过。斯古多森说:“在岩浆房的西南侧,我们走出‘瓶子’,进入一条熔岩隧道。在对面我们还发现另一条隧道,由于太狭窄,我们只能爬行通过。” 南卫理公会大学的奎克表示,该科研组发现的熔岩隧道“展现了熔岩是如何到达地表,以及它们的储存状态”,它是一个非常生动鲜活的例子。

  7.闪电和尘埃

闪电和尘埃闪电和尘埃

  2010年春,闪电穿透正在喷发的艾雅法拉火山产生的大量烟尘。虽然探索Thrihnukagigur火山对更好地洞悉艾雅法拉火山为什么会在2010年猛烈爆发没有多大帮助,但是此次科研活动获得的知识将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了解火山本身。斯古多森说:“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火山里的熔岩管道系统、熔岩的流动情况、熔岩流经的隧道和熔岩会在流经之处留下什么。”(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相信是这些特殊的体验使人们将这些果浆、树叶收集起来,并一再地去研究和琢磨。当时的人们不知道,这些东西后来将怎样进入人类的历史长河,像蝴蝶的翅膀一般扇起人类文明的海啸。

  李有义说:“今天,我们给烟草的定位是嗜好品。我们承认它的危害,但也仍然接受它给人们带来的愉悦。”

  这个定论的诞生,经历了无比曲折的过程。

  烟草发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最初的先民们尝试了一切方式使用它,包括极其疯狂的方式。它曾被用作祭品、杀虫剂和麻醉剂。巫师把它和其他麻醉药混合,一起服下,来达到一种接近死亡的状态,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能够战胜死亡的人才有能力治疗其他人。普通人在吸食烟草的时候往里面混合大量香料以及古柯叶,并坦然地享受它们带来的昏迷和饱足感。因为在当时,食物时常短缺,烟草就是食物的虚幻替代品。

  西班牙人登上美洲大陆之后,基督徒们出于对肉体欢乐的羞耻感,本能地抗拒这种癫狂的享乐形式。然而其中的一部分人也禁不住去尝试,然后深深迷恋。烟草被带回欧洲,在每个国家都经历了被鄙夷,然后小范围传播,受到热烈追捧,再被禁止,解禁,再禁止,再解禁的循环往复过程。在这些过程里,人们只是根据道德尺度的变幻改变着对待烟草的态度,并没有人想过追问它是否会给肉体带来伤害。16世纪时,一位塞维利亚医生甚至著书宣称:烟草对于任何内部器官的疾病都有疗效。

  直到19世纪,人们才发现烟草中含有尼古丁,它可能是一种危害人体的生物碱。1939年,科学家穆勒首次用病例控制的流行病学方法证明了吸烟和肺癌之间的关系,又过了30多年,尼古丁的成瘾机制才引起重视和恐慌。

  然而一开始,人们就知道烟草与自己的神经中枢可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南美洲巫师用它来实现灵魂出窍。虽然之后,人们一再地对烟草做减法,去除里面的其他麻醉添加品,减少用量,用工艺手段降低焦油含量,但始终无法舍弃它那只可以伸入大脑的、具有麻醉力量的手。灾难和战争来临的时候,人们对它无限放纵;需要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时,人们则试图令其退场。

  有个朋友告诉我,他生平第一次抽烟,是小学的时候在游乐园,坐完过山车下来晕眩不止,他爸爸把手里的烟塞进他嘴里,让他吸了一口。

  很多人将巨大压力下的城市生活形容为过山车:疯狂、快速、令人晕眩。烟草则成了当代社会的肿瘤,有毒却无法被切除。它还与巨额的财富、利润相关,与人们的道德选择相关,没有什么像烟草一样如此紧密地与现实捆绑、交织在一起。

  石光华说酒难喝,可他从不在酒局中提前退场。他对酒有一种顶礼膜拜的态度,喝酒,要喝到天亮,这样“才对得起酒”。他形容自己微醺后的感觉:“就像青藏高原一样,一上去之后就平缓了。最怕的是叫我喝酒,喝到五、六两酒的时候大家散了,等于把我推到半空中,然后一下子把梯子撤走。”

  另一位彝族诗人吉木郎格则向我形容他年轻的时候在大凉山中喝酒——彝族人从不独酌,人们围在一起,只拿一只酒碗,共饮一碗酒。喝的时候依次传递,一人一口,每个人都会佯装只抿了一点点,却趁机吞进尽量大的一口。喝完之后,照例都要赞一声:“好酒!”不管喝到的是什么,都赞好酒。

  石光华和吉木郎格都是深谙酒道之人。他们向我描述的饮酒状态恰恰代表了中国人的典型饮酒观——酒之美,不在酒香、酒色、酒体,而在于酒精引人进入的喜悦晕眩之境。

  自古以来,诗人始终扮演着酒的代言人。

  李白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有人向我肯定,酒后的灵感确实不同。一些平时没有的东西会无端冒出来,仿佛荒诞、指鹿为马,却又顺理成章,有绝妙的效果。

  宋朝以前,中国只有发酵酒,酒精度不过20%,元朝时,蒸馏酒诞生,度数猛然提高到60度以上。我总疑心,卓越的诗篇越来越少,是因为酒性太烈,诗人们还未动笔已经醉倒了。

  白酒是中国传统制造中罕有的锋芒毕露者,酒体凛冽,酒香高扬。它的香气成分是世界上所有酒类中最多、最复杂的。迄今为止,气相色谱仪可测试出的香气成分化合物,茅台有963种,几大著名浓香型白酒皆超过600种,而白兰地和威士忌的数字分别是440和264。在全世界的烈性酒中,唯有白酒把浪漫主义气质和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

  最了解其中微妙细节的人却并不是真正的饮酒人。曾娜是一位国家级白酒尝评员。她带领我去参观了他们的尝评现场。一间大会议室里,一排排盛着酒样的小玻璃杯摆在两条长桌中央,尝评员们穿着白大褂,凝神静气而坐。每个人都在飞快地拾起一只只小杯,抿一口,放下,吐到身旁的小痰盂里,另一只。动作此起彼伏、蔚为壮观。

  做这份工作,需要精密仪器般的敏锐、细腻、冷静。我询问了评酒现场的许多个尝评员,没有一个人曾经大醉过,因为这样会伤害到他们赖以工作的鼻腔和味蕾。他们表达喜爱的方式仅仅是,把自己格外赞赏的一口酒吞下去。

  我很难分辨究竟是曾娜更明白酒,还是酩酊大醉的人们。白酒的令人意外之处还在于它与中国人的体质并不匹配,它的酒度高于诸多西方烈酒,但中国人的酒精代谢能力普遍比西方人低。客观上,这种技术的进步给人的身体带来了更大负担。或许这正是饮酒人所追求的:在酒醉的瞬间获得某种不同凡响的开悟,再由酒精的力量把这种记忆抹去。

  我问一个时常酒醉的朋友,你是因为喜欢醉而醉吗?他说:我的身体不喜欢,但我喜欢。

  茶的能力与酒正好对应,酒使人醉,而茶让人醒。

  早在三国时,茶已经被当作“不眠”的方剂使用。到了唐朝,它的这种独特功效被参禅的佛教徒所发现。僧人坐禅需要清醒的头脑,茶显然是他们的首选良伴。佛教僧侣把种茶和制茶纳入日常活动之中,并沿袭下来。随着八世纪以后佛教禅宗在中国南方的发扬光大,茶叶种植也被推广到南方各地。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出身禅寺的陆羽著出三卷《茶经》,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禅和经,影响中国此后一千年茶叶发展史的两大核心要素至此就已齐备。

  “这杯龙井有什么你熟悉的味道吗?”姜丽妍开着一家茶艺馆,今天为我和另外两位学员教授绿茶。

  “龙井味儿。”我干巴巴地回答。

  “哈哈!”姜老师笑了,揭晓答案:“黄豆味儿,因为这泡的火功比较老。”

  陆羽《茶经》之后直到清末,问世的茶叶专著在百部以上。后人们循着《茶经》中以茶术为重的理念,为茶叶的品相、等级、工艺、品鉴、用水、冲泡定下了无微不至的条例。喝茶成了一门学问,不单门槛极高,槛内也是云雾缭绕。就有学生因为“喝了一辈子好茶,还是不知道好在哪儿”跑到姜丽妍门下求学。

  姜丽妍有个法国学生,职业是香水师,据说鼻子被上了保险。第一次上课,他尝了一杯火工不够到位的低山铁观音,说:“这是生猕猴桃皮的味道。”令姜丽妍拍案惊奇。

  茶的香味类型极多,经常被人提及的就有兰花香、桂花香、栀子花香、玫瑰香、蜜糖香、奶香、桂圆香、桃香、橘子香、苹果香、毫香、枣香、樟香、板栗香、糯米香、薯香等。依外行人的鼻子,无法分辨这些类比的附会程度,但内行人都言之凿凿。

  科学家们验证,一般人的鼻子能够识别4000种以上的气味,天赋异秉者最高能达到一万多种。由于我们的味蕾能力有限,只能识别酸甜苦咸四种味道,若将鼻息封闭,我们甚至很难分辨葡萄和桂圆的不同。因此,人们的赏味之乐几乎完全寄托在香气之上。茶汤中的苦涩之味是难以尽除了,人们便费尽周折地使用晾晒、揉捻、翻炒、烟熏、烘培等各种手段,使茶叶散发出另一些物质的味道,并沉溺其中。

  这是中国茶独有的特点。欧洲人至今还只识红茶之浓重,并往里兑上牛奶、蜂蜜,使它更像一份甜点;中国人却以香气为媒,在一杯看似清淡的茶汤中,寄托对物和欲的终极迷恋。

  我遇见过众多痴情茶友,争相向我描述茶的神奇魔力,比如“喝到哽咽,流下两行清泪”、“心生感激”、“默默无语却心境澄明”,等等。其中,南普陀寺的传明法师的回忆最生动传神。

  “那是一泡矮脚乌龙。一入口,茶在舌和口腔之间萦绕,甘润顺滑,一层层转下去,直通透到手脚,身体舒坦、绵软、喜悦、充盈。茶味有一点辛辣和涩度,恰好使得唾液如涌泉,后味甜润。香气特意去寻,好像又找不到了。耐泡,泡到没有汤色了,还是好喝。这种感觉持续了三天之久。”

  我捎了上好的铁观音送给一位对茶有爱好的朋友,那是我打入专业人士内部获得的福利。两个星期后,茶被退了回来。

  朋友说:“确实好。拿它和我家里的其他铁观音一比,高下立判。但我本来是喜欢那些茶的,如今觉得它们不好了,这很没道理。我不想追求这种经验。”

  人们到底在茶中寻找什么?历朝历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不一样的答案。茶叶推广过程中,禅宗僧人是主要力量之一,因此禅宗的饮茶观念也被裹挟着传播到俗世中间。依禅宗看来,做凡事尽在修行,在饮茶的过程中,茶气茶味可用来修鼻根、舌根,感受“扯脱”之境,超越相对,寻找和巩固认识外物的智识。用这种方法借饮茶修行的人,由此创造了“茶禅一味”之说。

  宋时,理学思潮盛行全国,诞生了“斗茶”风。人们用瓶煎水,接着放茶末入茶盏,注水调膏,调出鲜白的汤花。汤花保持一段时间后渐渐散退,盏内出现一圈水痕,而先出现水痕者便为负。“斗茶”时,人们澄心静虑、庄严肃穆,以调膏来训练沉思、自省之功。

  到了元朝,饱经战乱的国人渐渐忘却了茶道中的种种仪轨,将注意力转回茶味本身。饮茶人中也有了饕客。随着明清制茶工艺的精进,越来越多的人们在茶的“至味”中寻找出世之境。这让日本人感到大为痛惜。茶随禅宗传入

  日本后,茶道被推向严苛、复杂和隆重的极致。饮茶行为的外延扩大到仪容、神色、举手、投足、坐、立、行走。饮茶既同于审美,也是哲学思辩、伦理拷问和宗教仪式。

  如今经济繁荣,各种传统一起做“复兴”状并列于前。提神、怡情、修行、享乐、恋物,任君自便。

  回到茶本身,它终究是物。双子叶植物纲,杜鹃花目,山茶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它的外部形态、干物质化学成分,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的此一瞬间,是固定不变的。而酒亦然,烟也亦然。

  人与酒烟茶相交的这漫漫长史中,与其说人们在饮茶、喝酒、吸烟,不如说人们在借着咖啡因、酒精、尼古丁的妙力自我开启、自我凝视、自我表达。虽然看似默默无语,其实却滔滔不绝。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若此“道”存在,那么也不枉我们对彼物的一番上下求索。

  若对此“道”无求,尽可坦然高呼一声“多巴胺万岁”。当这茶汤、酒浆和烟云进入我们的口腔和呼吸道,化为一组直击大脑的信号之时,它们的功德既渺小又伟大。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6月24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公布了过去一周的精彩太空照片。这些照片集中展现了美国宇航局及其他国家航天机构最新捕捉到的太阳剧烈爆发、太阳帆在太空完全展开等壮观景象。

  1.太阳爆发壮观场景

太阳爆发壮观场景
太阳爆发壮观场景

  在这张由美宇航局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5月份拍摄的照片中,太阳爆发以后,明亮的等离子体弧笼罩在太阳表面。照片中的黑色区域表明,太阳爆发时, 那里的物质被席卷一空。这张于6月21日公布的照片是采用“大气成像组件”拍摄的,这台仪器以多种波长记录下太阳大气,帮助科学家将太阳表面变化与太阳内 部活动联系起来。

  2.壮观的恒星形成过程

壮观的恒星形成过程
壮观的恒星形成过程

  在太空,少许色彩都预示着大动作。在这张6月22日公布的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照片中,恒星形成过程中爆发的惊人能量令N11星云(亦称 “豆子星云”)披上了粉色与紫色外衣。N11星云是地球附近最活跃的恒星形成区之一,属于附近星系——大麦哲伦星云中一个由气云和星团构成的复杂网络。天 文学家观测到N11星云接连三次出现恒星形成高潮,每一次均发生在距离该星云中心更远的地方。

  3.南极光如蛇般蜿蜒

南极光如蛇般蜿蜒
南极光如蛇般蜿蜒

  即便对见识多广的宇航员而言,这都是极为罕见的一幕:南极光如蛇般蜿蜒,停留于南印度洋上空。极光是指因太阳带电粒子与地球高层大气碰撞,使得 氧原子和氮原子获得能量,接着以光的形式释放的奇特现象。极光通常只有在地球两极附近才能看到,在那里,磁力线将带电粒子导向地球。不过,今年5月由国际 空间站上宇航员拍到的南极光发生在地磁暴期间,这场地磁暴临时改变了地球磁场,使得极光更接近赤道。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三分之一恐龙物种并不存在 都是误认惹的祸
三分之一恐龙物种并不存在 都是误认惹的祸(图片提供: NGC)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1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古生物学家提出的一项富有争议的理论认为,在已知所有恐龙物种中,有多达三分之一的物种从未在地球上出现过。如果这一假设成立,很多恐龙将面临一种新型“灭绝”命运。此时的“灭绝”指的自然就是它们从未存在过。

  矮暴龙乃幼年霸王龙

  根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蒙大拿州大学古生物学家马克·古德温和杰克·霍纳进行的新分析,这是因为很多幼小恐龙看上去并不像它们父母的“迷你版”。与鸟类以及其它一些现存动物一样,幼小恐龙在走向成熟过程中身体发生了戏剧性变化。研究人员指出,这也就意味着,包括霸王龙近亲在内的很多幼小恐龙化石被误认为一个单独的恐龙物种。

  瘦小而优雅的矮暴龙就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矮暴龙一度被视为霸王龙的一个体型较小的近亲,而实际上不过是假想中的一个恐龙物种,是很多专家根据被误认的幼年霸王龙化石得出的结论。

  霍纳表示,传说中的矮暴龙化石外观与年少的霸王龙较为相似,这是因为霸王龙的头骨在发育过程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们的头骨从细长变成我们更熟悉的形状,即短小的鼻骨以及颚骨,允许它们消灭大量食物。确凿证据是发现一种与霸王龙类似,体型在成年霸王龙与矮暴龙之间的动物。霍纳认为,矮暴龙实际上是年轻的霸王龙,幼年霸王龙下颚长有17颗牙齿,相比之下,成年霸王龙则长有12颗牙齿。

  矮暴龙这种体型中等的恐龙现在被视为一种幼年霸王龙,下颚长有14颗牙齿,说明年轻霸王龙在走向成熟过程中逐渐退掉个头较小的刀刃般牙齿,并长出数量相对较少并且能够碾碎猎物骨头的臼齿。

  三角恐龙大变身

  两位古生物学家从蒙大拿州东部的地域溪岩层收集了大量三角恐龙化石,这些恐龙生存在距今1.455亿年至655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死亡时处于不同的年龄段。它们的头骨尺寸不小不一,小的与餐盘差不多,大的相当于一个人。在对这些头骨进行研究时,两位古生物学家发现,最年轻三角恐龙的小角在走向成熟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幼年三角恐龙的角向后弯曲,成年之后则指向前方。

  三角恐龙独特的颈部褶皱也同样发生变化,幼年三角恐龙褶皱周围的三角锥形骨逐渐趋于偏平并拉长,形成扇形骨盾。古德温说:“在这项为期10年的研究中,我们收集了一些处于不同发育时期并且保存完好的恐龙化石,最终得以发现恐龙从幼年走向成熟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我们能够拿出可证明恐龙在发育过程中发生巨大变化的证据,例如角的方向。”

  本是一家 惨遭误认

  专家们表示,有关恐龙身体为何发生如此戏剧性变化的线索可能从它们的现世近亲鸟类身上获取。例如,直到大约四分之三的身体发育成熟时,犀鸟才长出独特的类似头盔的盔突。与鹿角一样,盔突也是帮助其它动物区分成年与幼年的一大依据。同样地,恐龙的体征变化可能也起到提供视觉信息的作用。

  头部的角或者球形突出物以及颜色变化可能形成了容易被人误解的视觉信息,让本属于一个物种的成员被错误地归入另一个物种。此外,这些特征也被用于区分恐龙的性别,将它们归为处于求偶阶段的成年恐龙或者需要保护的幼年恐龙。

  结论是否夸张?

  华盛顿特区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家汉斯-迪特尔·休斯表示,科学家在上世纪70年代发现,一些鸭嘴恐龙物种实际上是另外一些处于不同成熟阶段的动物,它们应该是其它物种体型较小的成员,而不是新物种。休斯并没有参与古德温和霍纳的研究。

  他指出,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一些恐龙物种可能被证明为其它物种的幼小成员。“与当前的很多脊椎动物一样,很多恐龙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类似这样的结论注定引发争议。根据这一理论,将有多达三分之一的恐龙物种可能被打上‘并不存在’的标签。”

  实际上,休斯也对恐龙因古德温和霍纳的结论遭受第二波“灭绝”命运持怀疑态度,他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除非化石猎人上演足以支撑这一结论的发现。休斯说:“检验这种假设将面临很大难度,原因就在于需要数量超过当前已发现的更多化石记录作为证据。”(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14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在科幻小说中,激光束被描述成了神通广大的武器,而在现实生活中,它们只是被当作加热和切割工具。但是,德国最新一项研究转变了我们对常规物理学的认识,以全新的视角展现了激光特性。

  在最新研究中,德国波恩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马丁·威茨(Martin Weitz)和乌尔里希·沃格尔(Ulrich Vogl)利用激光,使得稠密的铷气体温度远远低于令气体转化为固体的正常温度。在之前的研究中,科学家只能利用激光急速“过度冷却”那些经过稀释的气体。

  据美国国家标注技术研究所激光制冷部门的物理学家特雷·波特(Trey Porto)介绍,“有时,你用激光照射某些东西,这些东西的确可以冷却下来,它们不仅是一大堆原子,还有肉眼可以看到的物体。”波特并未参与最新研究。

  据威茨和沃格尔介绍,他们可以利用这一过程去生成新的物态。威茨说:“例如,如果你可以将水急速冷却至零摄氏度(即32华氏度)以下——此时水通常会变成冰——便可预测物质奇异的晶态和玻璃态。”他补充说,还可以将新技术用于制冷机制,以大大提高某些太空观测设备的精确度:“如果你可以冷却用以观测恒星的热感照相机,它们的噪音会更小,敏感度更高。”

  由于激光色彩同其强度密切相关,新技术主要基于一种红色激光。研究人员对这种激光的频率进行调整,令其光束仅影响相互碰撞的原子。接着,威茨和沃格尔用这种激光去照射处于高压“氩大气”的铷气体原子。氩是一种惰性气体,这意味为它们不会轻易同其他元素的原子发生反应。

  不过,波特解释说,“在铷原子轰击氩原子的稍纵即逝的瞬间,铷可以从激光器中吸收光子。”此时,吸收来的光子的作用就好像是突然支撑起两个原子的强有力弹簧,这种微弱的联系使得原子在试图飞离时减缓其速度。但是,在某一个时刻,这根“弹簧”伸展的幅度非常大,以致两个原子的链结断裂,原子作为分散的荧光被释放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便需要多余的能量以减缓逃逸光子所带走的原子的速度,所以,这个过程会最终消除比激光自身产生还要多的能量,用以冷却铷气。在实验中,铷气的温度在几秒钟内便从662华氏度(350摄氏度)骤降至536华氏度(280摄氏度)。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威茨指出,在将这个急速制冷过程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之前,还需要从事更多的研究。

  不过,波特表示,这项研究与冷却稀释气体的传统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后者目前被用以研究量子效应,或为原子钟准备气体样本。波特说:“我认为这项研究真正让人惊讶的地方在于,你甚至在这种状况下对物体进行冷却,因为这是稠密气体和一种截然不同的机制。传统制冷能力其实是非常小的。而利用激光器令物体温度明显下降的确令人惊讶不已。”(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澳大利亚种植的最辣辣椒“特立尼达蝎子布奇T”
 

  辣度为146万

  这种辣椒名为“特立尼达蝎子布奇T”,外表呈亮红色,大小如1澳大利亚元硬币。
 

  种植者马塞尔·德威特把辣椒样本送去墨尔本EML化学实验室检测。根据斯科维尔辣度检测体系,“特立尼达蝎子布奇T”辣度为146万。
 

  斯科维尔辣度检测方法是把辣椒汁水稀释到品尝不出辣味。146万单位意味着把辣椒汁水稀释146万倍,才能彻底中和辣味。塔巴斯克辣酱中所用墨西哥胡椒的辣度为5000,“鸟眼辣椒”辣度介于5万至10万之间。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12日援引德威特的话报道,这是一项世界纪录,不过正如辣椒本身,颇受争议。
 

  现有吉尼斯世界纪录中,最辣辣椒为英国人杰拉尔德·福勒培育的“那伽毒蛇”,辣度为138万。
 

  种子发生变异

  “特立尼达蝎子布奇T”辣椒以发现者布奇·泰勒命名。泰勒发现这种辣椒的过程纯属偶然。
 

  他种植“乔纳”辣椒时发现一株辣椒发生变异,便保存了种子,这就是后来的“特立尼达蝎子布奇T”。
 

  德威特所在辣椒厂引进这种辣椒种子,开始种植。后来,他们以这种辣椒为原料,开发一种名为“蝎子之袭”的辣酱,辣度为“特立尼达蝎子布奇T”的58%,打算在悉尼复活节农展会上推出。
 

  德威特说,制作辣酱过程中,需要身穿防护服,头戴工业防毒面具,以防范辣椒烹煮过程中冒出的烟。
 

  口感

  如一块焊铁放在舌头上

  据新华社电 德威特曾经生吃“特立尼达蝎子布奇T”辣椒,他说,那就好比把一块焊铁放在舌头上和喉咙里。
 

  德威特的妻子康妮亲眼目睹“勇者”挑战这种辣椒:“许多人伸出舌头,双手在边上扇”。
 

  康妮坦承不敢吃“特立尼达蝎子布奇T”,因为对她的味觉而言,这种辣椒实在是无法承受之重。
 

  尽管辣度高,“特立尼达蝎子布奇T”还带点儿水果口味。德威特说:“它有点儿像香蕉和橙子的混合,就像一种水果沙拉。”
 

  至于烹饪中如何使用“特立尼达蝎子布奇T”辣椒,德威特建议:“要非常省着用。”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3 页,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