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初听西方摇滚乐是在1991年,不算最早,但也算是较早接触到这种胆敢歌颂个人负面情绪的歌曲类型的国内青年。那一年鲍勃·迪伦整50岁,从他发行第一张唱片算起,已过去了29个年头。现在则又过去了20年。可喜可贺,熬了70年,他终于熬到要来中国演出了。而我也没闲着,这20年来,我不仅兢兢业业地听,而且还一笔一划地评述着西方摇滚乐—眼下既然要写一篇以“鲍勃·迪伦的中国影响力”为中心的文章,心想不如记一笔我和他这些年来的流水账,试着以此作一个阐述此力的视角,哪怕偏颇,却笃定踏实,绝不虚头八脑。
上世纪90年代初西方摇滚乐的主流是重金属,于是盗版磁带里皆是“枪与玫瑰”、“金属”、“极端”这样的乐队,国内与之对应的则是长发飘逸、动辄嘶叫的“唐朝”和“黑豹”。那时中国青年乐迷对摇滚乐的普遍判断是,越重越吵越狠,越好。尽管通过读一些一鳞半爪的西方摇滚乐介绍,鲍勃·迪伦之名业已如雷贯耳,但他的唱片却遍寻不得,打口行业里的情形亦是同样。直到1992年,才好不容易从打口里买到一盘“旅行者威尔伯利兄弟”乐队的唱片《第三辑》,这支乐队在1988年,由鲍勃·迪伦、前“披头士”的乔治·哈里森、“心碎者”乐队灵魂人物汤姆·佩蒂等超级大腕们即兴组合而成,他们都是唱歌的好手,在专辑里你唱一首、我唱一句,不时还和个声什么的,而磁带内页印出的只言片语却连哪首歌由谁来演唱都没有标明,尽管唱片听了几遍,却依旧不知哪首由鲍勃·迪伦领衔,所以还是不能确定他的嗓音和风范究竟怎样。
其实,就算我当时知道哪首歌由他所唱,想必他老人家也无法令我满意,因为我正是追求更重更吵更狠的中国摇滚青年中的模范,认为只要不是吼着唱出来的都配不上摇滚乐这个称号,而这张《第三辑》属于标准的以情歌为主的流行摇滚乐—几个中老年男人操着哑嗓子意淫小姑娘,有意思吗?瞧,鲍勃·迪伦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有多糟。但这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在1994或1995年,中唱不知为何突发奇想引进出版了他两张一套的《30周年纪念演唱会》专辑,录音自1992年10月,是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为了庆祝他在其旗下已录制发行了30年唱片这件喜事而召开的一场演唱会,内容由主办方邀请来的传统的或主流的音乐名人对迪伦名曲的翻唱构成,所以这更像是一张致敬专辑,尽管多达29首的曲目里,确实有两首是由本尊亲自演唱的。但是,整张专辑难听无比倒也算了,要命的是本尊演唱的那两首尤其难听。
不知中唱有没有从这套唱片里赚到钱,我记得但凡听摇滚的都人手买了一套,当菩萨供着,勤拂拭,却连一遍都没有听完—这是对鲍勃·迪伦在中国处境的一种恰当写意。我没记错的话,它是国内唯一正版引进的迪伦唱片,若它曾令中唱赚到钱的话,为什么不继续引进呢?迄今他可结结实实出版了33张录音室唱片哪,中唱,为何不再赚点?其实他并没有知识分子们说的那么反动,他的同行里比他凶狠暴躁的多了去了,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个搞文艺的就都在反战,都在为民权长吁短叹,这种勇气和主见不值一提,关键看你吁叹得如何有乐有怒、恰到好处。他被知识分子们反复炫耀的深刻被衬托在温和感性的背景之上,就算木吉他换成电吉他,电吉他再插上效果器,喋喋不休地在台上说道理依旧是他唯一在做的事,当然,还扑闪着那双忧伤含情的大眼睛。这些境况令知识分子们感同身受,不禁眼眶一热。我不清楚在西方迷恋他的多是些什么人,反正在我们这里,我认识的成百上千的乐迷里搜集他唱片的人几近于零,而动辄要谈论他的人,若不是来自媒体,若不是诗人,那他边上一定坐着一个或几个扑闪着忧伤含情的大眼睛的文艺姑娘。
继续说音乐本身。回头想,我一直以来难以接受他的音乐,确实主要因为我是从重金属、Grunge开始受到西方摇滚乐蛊惑的,就算后来不听这么热闹的,开始往回听“平克·弗洛伊德”、“地下丝绒”、“披头士”……这些也都被安在布鲁斯的派系里,深受美国黑人音乐的恩惠。而迪伦的音乐根源则是白人民谣,完全处于另一个美学范畴。这是他跟“猫王”、“滚石”、“披头士”音乐上质的区别,也是我及多数国内乐迷难以接受其音乐的根源所在。西方摇滚乐,特别是美国摇滚乐当然是黑皮肤的,但也略微透着一点白,迪伦的风格恰相反,他首先是白皮肤的,但也略微透着一点黑。他最近一张唱片,2009年的《一生在一起》却是他最黑的一张,浓郁正宗的布鲁斯味道洋溢摇摆,也就顺理成章地超越他60年代发行的所有经典唱片,成为我最喜欢的一张。
大概10年前,我曾一咬牙花50元一张的“高价”买到他最早的六张唱片—人们现在但凡提到他哪首经典歌曲或歌词,多是出自这六张—却怎么也听不下去,一次喝多了统统送给了左小祖咒。祖咒在他歌曲《尊敬》里唱道:“当嘲笑你的人开始为你念诗:一个人要抬多少次头才看到蓝天?你即刻学会说套用的蹩脚诗:一个人要哭多少次才能感到不委屈。”这是向迪伦名曲《随风而去》致意。所以,也不能说他对中国的影响是零,也不仅限于歌词,在祖咒《北京画报》的唱腔里,以及不知大家记不记得曾有一位叫杨一的民谣歌手的唱腔里,似能听出一丝丝他那种唉声叹气、满含嘲弄的尾声和口气。
他自传中译本《像一块滚石》的出版是一个奇迹—有这么一个国家,你可以买到一位音乐家的传记,却买不到他一张唱片,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传记中他毫不造作地对自己被神话的命运表示了不解和愤慨,令人不禁一乐:“……辍学者与嗑药者纷涌而至,……我家门口总聚集着希望我带领他们去炸掉白宫的革命者,我被称作叛逆的佛陀、抗议的牧师、持不同政见的沙皇、拒绝服从的公爵、寄生虫的领袖、变节者的国王、无政府主义者的主教……我心里明白,这些头衔本应全部属于亡命之徒……俄狄浦斯去寻找真理,当他找到时,真理摧毁他—这是个非常残酷的笑话。”
我不会去看他的演出,因为我几乎不听他的音乐。他的歌词比他的音乐更重要,这一点我深以为然,却也不觉得他的歌词有多了不起—崔健的歌词也比他的音乐更重要。说白了,鲍勃·迪伦对我来说可不是什么开启“伊甸园之门”的人,他可有可无,但他无处不在。最近一次遇到他是在一部名为《色欲世代》的日本电影里,电影很平庸,几个少年跑到海岛一个旅馆里寻找“FreeSex”,属于励志青春片,片中主角狂迷迪伦,因旅店店主拿出一张迪伦的唱片而将之视为知己。影片结束时,内向胆怯的主角在毕业典礼上放开手脚,以迪伦的咿呀腔调唱了一首歌,技惊四座,令女同学们刮目相看。故事发生上世纪70年代初,那时的日本中学生可以被迪伦影响,那时的中国中学生正被什么东西影响呢?当迪伦真的来了,我相信那位日本中学生的激动发狂是真诚的,而此时此刻,哭爹喊娘的中国中学生啊,你们这股迎接解放军进城的劲头又是源于何方呢?
其实,我在10年前花300元买他六张唱片时已深知自己不喜欢他的音乐,但心想没有无缘无故的名气,何况这么大的名气,或许是因为自己心性不够、年纪不到才不爱听,不如先买着放下,兴许过几年就喜欢了。这叫什么?诸位,这就叫贼心不死。
人民网3月1日电 负责承担伊朗布舍尔核电站建设任务的俄罗斯原子能机构2月28日披露,因电站内的金属微粒可能被燃料棒泄露的放射性物质污染,俄技术人员做出了从布舍尔电站反应堆内卸载核燃料棒的决定。这是外界首次了解伊朗第一座核电站“熄火”的确切原因。
据悉,俄罗斯技术人员在电站内的冷却泵中发现了一些受放射性污染的粒子,并担心它们已经同燃料棒“有了亲密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移除核电站燃料棒才能进行彻底检修,以便排除隐患。现在还不清楚布舍尔核电站将于何时重新装载燃料棒,并且再度开始“点火”准备。
此前,伊朗政府高级官员宣布,出于“安全考虑”,该国首座核电站内的核燃料已经开始“被迫卸载”。西方分析人士指出,上述含糊不清的声明暗示,伊朗核计划遭遇的最大挫折,很可能在核电站控制系统遭遇了“震网”电脑病毒袭击后产生的连锁反应。
外界普遍认为,所谓的“震网”病毒是美国和以色列专门针对伊朗开发的第一种“网络武器”。这种软件据称能通过向监视电脑屏幕的控制员提供错误信息,结果导致伊朗离心机失控,甚至让运行中的核电站发生严重泄露事故。
伊朗方面表示,“震网”病毒没有对布舍尔核电站控制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只有少量工程师的手提电脑遭感染。伊朗承认,该国的浓缩铀提炼设备因“震网”病毒袭击而暂时罢工。此外,这座核电站所使用的燃料都来自俄罗斯,发电后产生的废料也将送回俄罗斯处理,因此不会被用来制造核武器所需材料。
在布舍尔核电站的控制系统遭“震网”电脑病毒袭击后,西方国家情报机构担心,这座核电站正式运营后,可能发生像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那样,造成大规模放射性物质泄露。据称,一旦布舍尔核电站控制系统发生故障,整个核反应堆爆炸的威力将相当于一颗“小型核弹”。
关注伊朗核计划的西方官员称,在大型核电站启动前,反复装载和卸载燃料属于正常流程。美国则认为,伊朗正在利用布舍尔电站做幌子,秘密研发核武器,这种说法遭到了伊朗的断然否定,但西方国家仍不放心,并对德黑兰采取了一系列制裁禁运措施。
采用轻水反应堆的布舍尔核电站在俄罗斯援助下建设完工,并从四个月前开始加载核燃料。伊朗原计划让这座装机容量1000兆瓦的电站在今年内投入运行,但因去年曾发生“小泄露事故”。这座造价超过10亿美元、已经推迟10多年投产的核电站,只能再度“休息”。
西方国家担心,伊朗现在拥有的浓缩铀在经过继续提纯后,可加工成一到两颗原子弹。伊朗境内目前共有4000部用来加工浓缩铀的离心机。截至目前,这些离心机“工作正常”。据悉,这些设备能够在一年内加工出足以制造原子弹的浓缩铀材料。
目前,伊朗已经掌握了自行生产浓度为20%铀材料的技术。熟悉核技术的专家指出,将20%浓度的铀浓缩材料加工成制造核武器的材料,所需时间将大大少于从铀矿加工浓缩至20%浓度的时间,这是最让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不安之处。(高轶军)
新华网德黑兰2月11日电(记者杜源江 何光海)伊朗数十万民众11日上午在首都德黑兰的自由广场举行集会,纪念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32周年。伊朗其他大部分城市当天也举行了纪念活动。
在德黑兰自由广场,伊朗民众挥舞国旗,高举已故前最高领袖霍梅尼及现任最高领袖赛义德·阿里·哈梅内伊的画像,高呼反美国和反以色列的口号。
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在集会上发表讲话,公布了伊朗政府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并对西方国家的对伊政策进行了谴责。他表示,伊朗永远不会放慢推动核计划的步伐,西方国家必须与伊朗合作,而非对抗。
在提及埃及局势时,艾哈迈迪-内贾德呼吁美国不要干涉埃及内部事务,并称埃及和北非一些国家的局势表明,有利于中东地区国家的迹象正在出现,“一个摆脱了美国和以色列影响的新中东地区将很快形成”。
1979年2月11日,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亲西方的巴列维王朝被推翻。同年4月1日,伊朗成立伊斯兰共和国。当年12月,伊朗举行公民投票通过新政权成立后的第一部宪法。根据宪法,伊朗实行政教合一、神权高于一切的政治体制,霍梅尼为伊朗国家最高领导人。
在如何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方面,学术界曾经产生过小小的分歧。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应当把汉字作为宣传中国形象的载体;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发明曾经独领风骚,应当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古代发明创造,从而唤起人们的自豪感和崇敬感;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应该把孔子和古代先贤作为中国的形象代表。最近《中国国家形象——人物篇》在美国的播出,标志着中国正在以崭新的“当代中国人”的风貌向世界展示国家形象。
作为泱泱大国,中国需要向国际社会展示的内容众多。之所以选择中国人物作为开篇,是因为公民是一个国家的主体,公民的形象最能代表国家形象。把当代中国公民介绍给世界,既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继续对外开放的坚强决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价值。不能把改革的手段当作改革的目的,更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牺牲公民的幸福。正因为此,执政者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向国际社会展示当代中国公民的精神风貌,不仅可以诠释中国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而且可以反映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
近年来,“中国威胁论”一度甚嚣尘上。一些新闻媒体不断地丑化中国,试图把中国边缘化。将中国在社会科学、文化艺术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的公民形象介绍给各国公民,不仅可以平衡西方新闻舆论,而且更主要的是可以让人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充满朝气的中国。
从新闻传播的规律来看,通过展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既可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又可以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关注当下社会,既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表现,同时也是一种先进的创作理念。
对于外界的评价,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极端保守主义,害怕听到批评性的声音,千方百计地删除或者屏蔽不利于中国的言论;另一种则是崇洋媚外思想,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西方化,中国的新闻报道必须符合西方的标准,中国必须全面接受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这两大倾向都无助于我们保持宽容开放的心态,向国际社会展示自己的形象,也无助于坚持自主性,避免成为西方意识形态的附庸。
每个公民的形象都能体现国家的形象。“国家形象宣传片”引起的积极效应提醒我们,人的变化对表现一个国家的真实面貌是多么重要。中国发展还有许多改进空间,最重要的出发点,同样在于人。
1936年7月的一天,一位蓝眼睛、高鼻子的洋人,骑着一匹被称为“瘦狗”的老马,来到中共中央所在地——陕西的保安。这位洋人就是著名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他因为是第一位访问中国共产党根据地的西方记者,从此闻名于世,他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在中国广为流传。
有关他的富有传奇色彩的采访经历和他的精彩报道,曾经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以致这些在中国都已经成为一些专家学者们的研究课题。斯诺对世人给予他的荣誉是当之无愧的,因为他准确地按到了时代的脉搏,并从此站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前沿。
在十年内战期间,由于受到国民党的严密包围和封锁,中共与国际社会的直接接触被完全切断了。国民党利用它控制的宣传工具,将中国共产党人说成是基本上被消灭的、剩下的只是由“文匪”领导的一群“流寇”。国际社会无从知晓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情况,只是从国民党控制的报刊上,间或看到一些诸如“所谓共产党匪帮”、“土匪与共产党骚动”一类的报道。于是,中国共产党人被想象成“留着长胡子”、“喝汤的时候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皮包里夹带土制炸弹”等等的江洋大盗。面对这种现实,中国共产党人要与国际社会建立联系,首先就必须使国际社会了解中共的真实情况,了解中共政治主张和各项政策,特别是由此树立起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形象。斯诺恰恰是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内外政策正经历重大转折的历史时刻,实现了这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步骤。
斯诺经过直接采访和观察后所作的栩栩如生的报道,第一次打破了国民党长达十年的新闻封锁,使国际社会第一次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那些被视为洪水猛兽的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核心的真实面貌,了解到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除了蒋介石和一群腐败的达官显宦外,还存在着一支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政治力量,而且它很可能就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不仅如此,斯诺的报道和著作还在国民党统治区广为流传,使许多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从斯诺的著作中了解到中共的情况及其纲领和政策。
斯诺的西北之行得到国际舆论的极高赞誉,被称为是“西方对中国了解的一个新纪元”的标志,是与哥伦布发现美洲一样“震撼世界的成就”,“起了具有重要世界历史意义的作用,因为他推动美国以至世界舆论接受(中国)共产党作为盟友参加反对国际侵略的斗争”。(杰克贝尔登著,邱应党译:《中国震撼世界》,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序言第9页。)这些评论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斯诺的西北之行在扩大中国共产党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其影响之大之深远,或许是当时中共领导人所难以想象的。
实际上,斯诺在表明希望访问陕北根据地后,他的行动受到中共的欢迎,并得到中共北方局的介绍与安排。当时斯诺从北平地下党得到的见毛泽东的介绍信,是由柯庆施起草,并得到刘少奇的直接批准的。如果没有斯诺的西北之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关系的发展进程至少将被推迟。继斯诺之后,又有十几位西方国家的记者陆续访问了各抗日根据地,他们掀起了一股介绍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政权和军队的热潮。他们的介绍为国际社会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美好形象——“那个时代最富有吸引力的革命者”。(肯尼斯休梅克著,郑志宁、黄际英、高二音、简明译:《美国人与中国共产党人》,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66页。)在直接影响和改变各有关国家的对华政策方面,包括斯诺在内的西方记者很难说起了多少直接的作用。但是坚冰毕竟已经打破,大门终于敞开,中国共产党人终于由此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牛军)内容摘自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从延安走向世界》一书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2月13日,抗议者在瑞典驻英国大使馆外示威,抗议阿桑奇可能被引渡到瑞典。
"维基揭秘"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
综合外媒12月13日报道,“维基揭秘”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于当地时间14日在英国伦敦再次出席听证会,并获准保释 。此外,由于担心网站遭受阿桑奇支持者们的攻击,英国政府已发布了相关预警。阿桑奇14日在狱中通过澳大利亚电视台发布声明,猛烈抨击万事达卡、维萨卡与支付宝等切断该网站资金来源的信用卡公司,称这些公司已成为美国外交的工具。他还表示,对公布数千敏感文件绝不后悔。对于美国来说,维基揭秘创始人阿桑奇现在可能是头号公敌,一些美国政客甚至呼吁对其死刑处置。
保释申请获通过
英国伦敦一家法庭14日在举行听证会后决定,同意“维基揭秘”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的保释申请。伦敦威斯敏斯特区治安法庭表示,阿桑奇被保释期间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阿桑奇 7日在伦敦向英国警方自首后被捕。他当天曾在威斯敏斯特区治安法庭出庭受审,当时法庭以担心阿桑奇不能按期报到为由,拒绝让他获保释。
瑞典检察机关11月18日要求斯德哥尔摩地方法院向阿桑奇发出逮捕令,以便对其展开调查。斯德哥尔摩地方法院当天便同意这一要求。随后,瑞典警方通过国际刑警组织发出了逮捕阿桑奇的国际通缉令。阿桑奇今年8月在瑞典逗留期间 ,被指控涉嫌犯下强奸罪和性骚扰罪。瑞典检察机关9月初开始立案侦查。
阿桑奇 14日在狱中通过澳大利亚电视台发布声明,猛烈抨击万事达卡、维萨卡与支付宝等切断该网站资金来源的信用卡公司,称这些公司已成为美国外交的工具。他还表示,对公布数千敏感文件绝不后悔,他现在比任何时候都坚定自己的信仰。
英政府发布预警
由于担心政府网站会遭受阿桑奇支持者的攻击,英国国家安全顾问皮特·里基茨13日向政府各部门发出了预警,要求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成为“黑客激进分子”的攻击目标。
此前,美国万事达卡和贝宝支付平台等网站均遭到了黑客的攻击,使得上述网站一度陷入瘫痪。一个自发组成的网络黑客团体声称对此事件负责,并表示攻击行动是为了表达对“维基揭秘”和阿桑奇的支持,同时也是为了惩罚那些拒绝与“维基揭秘”进行合作的企业。万事达卡和贝宝此前均关闭了“维基揭秘”的账户,不再为其提供转账业务。
英国首相卡梅伦的发言人表示,有情报显示,14日的听证会有可能会导致“黑客激进分子”对英国的政府网站发起网络攻击。
可能被美司法机关起诉
维基揭秘网站公开最新一批外交机密电文称:美国外交人员曾经利用一架商业客机,运送核元素铀,此举违反了美国政府制定的有关外交邮袋用途的规例,也违反了限制空运有害物料的法例。
对于美国来说,维基揭秘创始人阿桑奇现在可能是头号公敌,一些美国政客甚至呼吁对其死刑处置。阿桑奇日前也指出他正面临美国国防部的起诉。而阿桑奇的律师称,美国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的一个大陪审团正考虑对阿桑奇提起刑事诉讼。美国司法部长艾里克·霍德尔日前表示,正在对维基揭秘进行刑事调查。美国国会中的鹰派人物要求以违反《反间谍活动法案》的罪名起诉阿桑奇。日前,全球约60万维基解密网站支持者在网上签名请愿,希望伦敦法院不要打击阿桑奇及其合作者。
■链接
阿桑奇自白:聪明好斗好色
据英国媒体12月13日报道,“维基揭秘”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数年前在一个约会网站上的自我介绍日前被曝光,他自认聪明、危险又好色,想找一个具有异国情调的勇敢女性。
颇具流氓气的特工
2006年12月31日,阿桑奇最后一次登录约会网站“OK丘比特”。在该网站上,阿桑奇化名为“哈里·哈里森”,形容自己是一名颇具流氓气质的叛逆特工,并对自己的好色直言不讳。哈里·哈里森是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著有《不锈钢老鼠》系列,主人公是一起星际犯罪的主谋,利用自己的智慧来逃脱法律制裁。
与许多在线约会网站的用户一样,阿桑奇也上传了不少照片以供潜在的约会对象一堵他的容貌。
“智力体力上都好斗”
谈到自己的好色指数,阿桑奇给自己打了“87%”的高分,并称自己“在智力和体力上都很好斗”。他所承认的最为私人的事情是,他有一些亚洲少女追求者。
他在自我介绍中称:“如果你很胆小,请不要给我写信,我太忙了。如果你很勇敢,请写信给我。”当被问及他不可或缺的六件事时,他写道:“我可以适应所有事情,但不能没有女性的陪伴。”
钟情勇气女
对于自己的心仪对象,阿桑奇列出了非常之多的条件。首先,他选择的范围很广,在地球上生活的22岁至46岁女性皆可;其次,他的理想女伴应当“精力充沛、爱玩爱闹、拥有高智商、接受过全面但不一定是正规的教育;有勇气、有格调、有内在力量,能够就世界和她所关心的人或事进行战略性的思考”。
不过,阿桑奇尤其强调自己的伴侣一定要是一个勇敢的女人,一位“具有异国情调的、不墨守成规的女性。最好来自动乱地区,因为西方文化培养出来的女性看起来毫无价值观、精神空洞”。此外,他脑海中的完美伴侣还要迷人漂亮,“喜欢小孩,偶尔有进行犯罪密谋的冲动”。
胆小的请走开
想找女友当然要交代工作,阿桑奇称自己主管着“一个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又很危险的人权项目,这个项目由男性主导”。阿桑奇称,他的工作涉及包括国际新闻、书籍、纪录片、密码学、情报部门、民权、政治活动、白领犯罪和互联网在内的众多领域。
不过,他显然利用了这个角色所带来的声誉和神秘感。他对所有的潜在粉丝称:“我是很危险的,小心!想找一位普通的、很实际的人吗?那请继续寻找吧。我不是你所要的机器人,请为我们两人都节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