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2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宇航局和欧洲航天局等机构最近一周公布了一系列精彩的太空图片。这些图片包括:“发现”号航天飞机整装待飞、融化的船底星云、星光闪耀的泻湖星云、火星皱纹、反射星云的“OK”手势以及土卫六的春天等。
1. “OK”手势
9月21日,美国宇航局公开了一幅由“广域红外线巡天探测卫星”任务所拍摄的红外合成图片。图片显示,一片寒冷的尘埃和气体云似乎正在向天蝎座Pi星打出“OK”手势。
这片尘埃和气体云被命名为“DG 129”,是一个反射星云,因为它所发出的光并不是来自其内部,而是反射附近恒星的光线。在本图中,天蝎座Pi星就是右侧那颗被一片绿色薄雾包围的明亮恒星。事实上,这个圆点是一个三合星系统,是天蝎座的一只“脚”。
2. 融化的星云
在9月16日公布的一幅船底星云照片中,冷气体所形成的柱状物在邻近恒星强烈辐射下似乎开始融化。“哈勃”太空望远镜通过捕捉气体云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所发出的光线拍摄下这幅照片。
船底星云是距离地球7500光年的一个恒星形成区。星云中的大质量恒星不断释放出带电粒子流,这种带电粒子流将周围的气体和尘埃塑造成这种奇特的形状。在更暗、密度更大的区域,可能正在形成新的恒星。
3. 星光闪耀的泻湖
在泻湖星云的中心,明亮的恒星在起伏变幻的尘埃和气体波中熠熠生辉。本图公布于9月22日,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摄。这张组合图片显示了炽热了氢气(红色)、氮气(绿色)和闪耀的星光(蓝色)。
最新研究表明,泻湖星云是一个恒星形成区。天文学家已经计算出,这些正在成长的恒星将会从两极不时喷射出各种物质,形成长长的卷须形状。在过去五年中,泻湖星云中已出现过多起恒星喷射现象。
4. 火星皱纹
最近公开的一幅由美国宇航局火星勘测轨道器所拍摄的图片显示,在火星的加勒陨石坑底部,存在许多皱折起伏的岩层。加勒陨石坑也被称为“笑脸”陨石坑,因为在撞击盆地中,一些较小的陨石坑和山脉形成了一个笑脸组合。
本图显示,在2007年2月,这些皱折起伏的岩层表面似乎覆盖着一层霜。事实上,这些皱纹是由较长裂缝所分割开的大面积岩层。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8月1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新一项研究称,气象学家成功破解了南极海冰面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仍呈增加之势的谜团,不过这一趋势可能很快会被逆转,南极海冰的融化速度不久将加快。
海冰增多缘于自然进程
据领导实施这项研究的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科学家刘纪平(音译)介绍,卫星数据显示,过去30年,北极海冰面积不断减少,而南极海冰面积却神秘地增加了。他说:“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矛盾,但却不知道原因——最新研究揭开了这一谜底。”最新分析基于从1950年至2009年的气候模型以及海面温度和降水量。
结果表明,在20世纪,海洋温度升高促使南极上空的高层大气降水量增多,降水以雪的方式落在地面。雪量增多使得海洋最上面的几层含盐度更低,密度相应地下降。这几层变得更为稳定,避免因密度产生变化的温暖的深海洋流上升,进而融化海冰。
刘纪平指出,卫星数据显示,20世纪南极海冰增多可能主要缘于自然进程,但到了21世纪,就不是这么回事了,科学家估计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支配着南极的气候,诱发海冰快速融化。最新研究称,随着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继续使南极周围的海洋升温,更多的南极降水将以雨的形式出现,快速融化雪和冰。
研究结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杂志上。该研究称,冰融化的越多,阳光被吸收进海洋的数量越多,而不是通过海洋反射进入大气层。结果,海洋温度进一步上升,同时融化更多的海冰。根据科学家的预测,从自然变化到因温室气体升温的过渡不久将开始上演。
南北两极生态系统不同
刘纪平说:“我无法预测准确的年份,但肯定是在这个世纪。”他表示,从生物学角度讲,南极周围海洋是世界上最富饶的水域,海冰减少可能会对“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例如,南极许多物种依赖海冰捕猎和生存。环保主义者表示,南极企鹅就是遭受海冰减少威胁最大的动物之一,如果气候变暖趋势持续下去,许多企鹅将从地球上消失。
刘纪平指出,海冰减少还会对洋流在世界的活动产生影响:南极附近海洋包括地球上温度最低、密度最大的水,它们是海洋“全球传送带”(为四分之三海洋生物提供营养物的循环模式)的“支配驱动力”之一。美国国家冰雪资料中心科学家瓦尔特-梅尔(Walt Meier)表示,最新研究结果并不令人吃惊,因为它们与之前的预测结果相符合,即南极海冰在加速消失。
梅尔说:“这是常识——它是得到物理学原理验证的模型研究。”梅尔称,最新研究报告还有助于消除一种常见误解:北极海冰减少和南极海冰增加会趋于平衡,所以总体讲不会对地球产生影响。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南北两极的生态系统截然不同。
南极臭氧层空洞影响
据梅尔介绍,北极海冰形成需要多年时间,贯穿几个季度,而南极海冰每年都会形成和融化,更多受到大风、海洋环流而非空气温度的支配。他说,这并不是说温度升高导致的融化现象(如北极地区的海冰变化)不会在南极发生,只是这一过程用时更长。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高级科学家凯文-特伦波斯(Kevin Trenberth)称,最新研究还有一处重大遗漏:臭氧层黑洞的影响。
科学家称,每逢夏季,臭氧层空洞产生的明亮云团起到了抵挡全球气候变暖的“盾牌”的作用。最新研究表明,随着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含氯氟烃逐步停止使用,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可能会最终消失。在反射阳光的云团消散以后,南半球温度上升可能快于模型当前预测的速度。
特伦波斯在电子邮件中写道,这个臭氧层空洞是“南极洲没有像世界其他地方那样升温的原因。正如一些电脑模型显示的情况,臭氧层黑洞将来如何复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态发展,最新论文并没有涉及这些方面。”刘纪平也认为南极臭氧层空洞对海冰变化起着一定的作用,但他说这不是主要原因:“我尚不能确定臭氧枯竭是否真的在南极海冰变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孝文)
有「巴黎第一河」美譽的塞納河,日前因冰雪融化,造成近年罕見的河水上漲,部份河堤被淹沒,當中著名觀光點阿爾瑪橋橋墩,橋上三分之一的騎兵雕塑遭河水吞沒。巴黎當局宣佈臨時關閉受影響河提附近的行車通道,餐館亦要暫停營業,連帶當地遊船公司遭到重創,前日起暫停塞納河觀光旅遊業務,未知何時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