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地图上的北极

  日本《每日新闻》报道,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发布的观测结果显示,北冰洋的海冰面积已经处于史上第二小,海冰密度处于史上最低的状态,冰和海水间缝隙大小的指标也处于史上最低水平。

  据权威统计数据,今年9月9日,北冰洋的海冰面积已缩小为453万平方公里,已接近观测史上最小值425万平方公里,远低于上世纪70年代的700万平方公里。另据美国航天局与华盛顿大学的专家观测,北冰洋海冰2004年以来每年变薄约17.8厘米,更厚、更不易融化的“老冰”则急剧减少42%,这使得冰和海水之间的缝隙扩大,加速了海冰的脆弱化。美国研究人员警告说,北冰洋的海冰将在30年内消失,而不是之前预测的90年。

  北冰洋遭殃原因何在?近年来,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的广泛使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大幅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成为北极海冰融化的罪魁祸首。北极海底的永久冻土渐趋融化,也会释放出大量的甲烷等气体,反过来加剧全球温室效应。同时,北极上空夏季强劲的气流将部分海冰带离北极,使北冰洋更多的水面暴露于阳光之下,水体温度增高,地球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也将减少。而深色水面具有远高于海冰的吸热能力,催化并加速了海冰的融化过程,使海上“浮冰大陆”完整不再,海平面上升将成全球未来的严重隐患。大部分专家认为,北冰洋海域将在本世纪某个年份的夏末出现“无冰”状况。

  对于北极的生态环境而言,北极海冰融化正发出“物种灭绝”的信号。《美国地质勘探》杂志提供的数据显示,如果以现在的融化趋势继续下去,到2050年,2/3的北极熊可能会在地球上“绝迹”,而到2100年,北极熊将在地球上彻底灭绝。

  有专家表示,海冰的融化使北极更多的油气资源不再受冰层保护,海底化石燃料的开采将更加便利。同时,北冰洋航线将成为连接亚洲与欧洲的捷径航线,但由于开发成本和安全问题仍未解决,真正实现大规模的“破冰之旅”恐非易事。

  相关阅读

  气候变暖多为夸大事实 地图社私自融化北极冰川

  全球变暖引动物疯狂迁徙 鲸鱼北冰洋开辟新航道

  火星存水源找到最新证据 南极巨大干冰坑被发现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格陵兰冰川严重萎缩

  科学网(kexue.com)讯 全球气候变暖目前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不过对于北极冰川融化过快这样的说法,科学家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这些说话有些夸大其词了,而且一些地图甚至直接自己“融化”了格陵兰岛上的冰川。

  纽约时报地图出版社最近发出声明,他们承认了自己夸大其实的错误,他们最新的地图集上过分夸大了气候的变化,使格陵兰岛上冰川面积大幅减少。

  此前剑桥大学的科学家最先发现了地图上面的错误,他们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和严重的误导,地球上冰川融化速度远没有这么快,一名科学家表示:“他们出版的地图有严重的错误,格陵兰岛很多部分被画成了绿色,它们应该不是冰川才对,虽然现在冰川在不断融化,但显然没有那么快。”起初地图社并不认为自己存在错误,但经过一系列调查,他们也承认了错误,也表示会尽快的改变数据。

  之前的地图上他们融化了格陵兰岛上奖金15%的冰川,这面积相当于英国的大小。科学家们提出质疑的时候,也遭到了反对。

  虽然地图上有些夸大事实,但不可否认的是,全球气候变暖是相当严峻的问题,之前就有关于冰川危机的报道。今年年初,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格陵兰岛冰盖完全融化几乎无法避免。

  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格陵兰岛上的永久冰盖近几年来在快速融化。2010年夏季,格陵兰岛上融化的冰盖体积比正常年份高出25%到50%,并出现一块面积约260平方公里的断裂冰盖,这可能是有记录以来与陆地冰盖分离的最大“浮冰岛”。这一切都在向人类发出警告,遏制全球变暖已越来越紧迫。

  此前科学网(kexue.com)也做过报道,如果冰川在继续融化,地球将遇到灭顶性的灾难。科学们认为,如果北半球冰川融化过快,冰川融化的海水打乱了大西洋环流的走向或温度,北半球的温度变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它最终可能会导致北半球极度寒冷。就像电影后天那样,到处是冰天雪地。海洋学研究所研究者罗伯特说:“现在科学家还因为会不会改变温度而争辩,不过由于冰层融化,使水传递到北大西洋,目前北半球降水增加可是事实。这一切还全是猜测,可能是人类对温度变化过于敏感所致。”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美国研究人员首次壮举 合成南极冰川流动分布图

  白熊幼崽死亡率上升原因 气候变暖或为罪魁祸首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物种 动物解暑大规模向北迁徙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电影后天或称为现实

融冰会怪变海流

  科学网(kexue.com)讯 目前地球温室效应影响严重,全球气候受到严重威胁,现在冰岛附近的冰川已开始大量融化,科学家通过研究冰川融化现在有了惊人的发现。随着冰川的不断融化,地球的引力正在悄然见发生变化,更可怕的是如果寒冷的冰川不停的融化,加速流入海洋,会导致洋流的改变,使地球温度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研究人员测算的结果显示,2004年至2006年,北极群岛由于冰川和冰帽融化导致平均每年有29立方千米的水量流入海中;2007年至2009年,这一数字剧增至92立方千米;6年间这一区域融冰的总入海量已相当于美加边境地区伊利湖四分之三的贮水量。

  在20年前,科学家们变开始注意到一些问题,格陵兰岛和南极洲的冰川融水明显改变了地球的重力场,曾以冰川形式聚集在地球两极的质量,正迅速流入海洋中,散布到世界各地。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卫星测地学研究者史蒂芬表示:“虽然目前对地球的改变很小,但通过卫星还是可以检测出来的。”

  由于地球的自转,冰川融水由两极向赤道转移。通过对地球反弹抵消量的计算,科学家或能确定抵消效果何时开始产生,进而确定开始融化的时间。了解融化产生变化的时间对预测未来的影响至关重要。内勒姆表示:“冰川学家知道格陵兰岛和南极洲正在融化,但由于缺乏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数据,他们很难确定这种融化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我们的研究使时间的不确定性有所减小。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约就是冰川融化开始改变的时间。”

  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亚历克斯·加德纳说:“我们此前认为这一地区并不会助推全球海平面上升,但现在我们意识到,在2007年至2009年间,除南极洲和格陵兰岛外,这一地区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助推作用最大。”

  如果北半球冰川融化过快,冰川融化的海水打乱了大西洋环流的走向或温度,北半球的温度变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它最终可能会导致北半球极度寒冷。就像电影后天那样,到处是冰天雪地。海洋学研究所研究者罗伯特说:“现在科学家还因为会不会改变温度而争辩,不过由于冰层融化,使水传递到北大西洋,目前北半球降水增加可是事实。这一切还全是猜测,可能是人类对温度变化过于敏感所致。”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相关阅读

  日本和美国科学家同发现 南极冰川正在高速流失

  北极熊并非游泳高手 冰川融化加剧幼崽死亡(图)

  奥地利科学家认为 应警惕冰川迅速融化的恶果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2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宇航局和欧洲航天局等机构最近一周公布了一系列精彩的太空图片。这些图片包括:“发现”号航天飞机整装待飞、融化的船底星云、星光闪耀的泻湖星云、火星皱纹、反射星云的“OK”手势以及土卫六的春天等。

  1. “OK”手势

“OK”手势
“OK”手势(图片提供: NASA/JPL-Caltech/WISE)

  9月21日,美国宇航局公开了一幅由“广域红外线巡天探测卫星”任务所拍摄的红外合成图片。图片显示,一片寒冷的尘埃和气体云似乎正在向天蝎座Pi星打出“OK”手势。

  这片尘埃和气体云被命名为“DG 129”,是一个反射星云,因为它所发出的光并不是来自其内部,而是反射附近恒星的光线。在本图中,天蝎座Pi星就是右侧那颗被一片绿色薄雾包围的明亮恒星。事实上,这个圆点是一个三合星系统,是天蝎座的一只“脚”。

  2. 融化的星云

融化的星云
融化的星云(图片提供: ESA/NASA)

  在9月16日公布的一幅船底星云照片中,冷气体所形成的柱状物在邻近恒星强烈辐射下似乎开始融化。“哈勃”太空望远镜通过捕捉气体云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所发出的光线拍摄下这幅照片。

  船底星云是距离地球7500光年的一个恒星形成区。星云中的大质量恒星不断释放出带电粒子流,这种带电粒子流将周围的气体和尘埃塑造成这种奇特的形状。在更暗、密度更大的区域,可能正在形成新的恒星。

  3. 星光闪耀的泻湖

星光闪耀的泻湖
星光闪耀的泻湖(图片提供: ESA/NASA)

  在泻湖星云的中心,明亮的恒星在起伏变幻的尘埃和气体波中熠熠生辉。本图公布于9月22日,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摄。这张组合图片显示了炽热了氢气(红色)、氮气(绿色)和闪耀的星光(蓝色)。

  最新研究表明,泻湖星云是一个恒星形成区。天文学家已经计算出,这些正在成长的恒星将会从两极不时喷射出各种物质,形成长长的卷须形状。在过去五年中,泻湖星云中已出现过多起恒星喷射现象。

  4. 火星皱纹

火星皱纹
火星皱纹(图片提供: NASA/JPL/University of Arizona)

  最近公开的一幅由美国宇航局火星勘测轨道器所拍摄的图片显示,在火星的加勒陨石坑底部,存在许多皱折起伏的岩层。加勒陨石坑也被称为“笑脸”陨石坑,因为在撞击盆地中,一些较小的陨石坑和山脉形成了一个笑脸组合。

  本图显示,在2007年2月,这些皱折起伏的岩层表面似乎覆盖着一层霜。事实上,这些皱纹是由较长裂缝所分割开的大面积岩层。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一头豹海豹捕猎间隙在南极海冰上休息(图片提供:Paul Nicklen, National Geographic)
一头豹海豹捕猎间隙在南极海冰上休息(图片提供:Paul Nicklen, National Geographic)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8月1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新一项研究称,气象学家成功破解了南极海冰面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仍呈增加之势的谜团,不过这一趋势可能很快会被逆转,南极海冰的融化速度不久将加快。

  海冰增多缘于自然进程

  据领导实施这项研究的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科学家刘纪平(音译)介绍,卫星数据显示,过去30年,北极海冰面积不断减少,而南极海冰面积却神秘地增加了。他说:“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矛盾,但却不知道原因——最新研究揭开了这一谜底。”最新分析基于从1950年至2009年的气候模型以及海面温度和降水量。

  结果表明,在20世纪,海洋温度升高促使南极上空的高层大气降水量增多,降水以雪的方式落在地面。雪量增多使得海洋最上面的几层含盐度更低,密度相应地下降。这几层变得更为稳定,避免因密度产生变化的温暖的深海洋流上升,进而融化海冰。

  刘纪平指出,卫星数据显示,20世纪南极海冰增多可能主要缘于自然进程,但到了21世纪,就不是这么回事了,科学家估计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支配着南极的气候,诱发海冰快速融化。最新研究称,随着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继续使南极周围的海洋升温,更多的南极降水将以雨的形式出现,快速融化雪和冰。

  研究结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杂志上。该研究称,冰融化的越多,阳光被吸收进海洋的数量越多,而不是通过海洋反射进入大气层。结果,海洋温度进一步上升,同时融化更多的海冰。根据科学家的预测,从自然变化到因温室气体升温的过渡不久将开始上演。

  南北两极生态系统不同

  刘纪平说:“我无法预测准确的年份,但肯定是在这个世纪。”他表示,从生物学角度讲,南极周围海洋是世界上最富饶的水域,海冰减少可能会对“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例如,南极许多物种依赖海冰捕猎和生存。环保主义者表示,南极企鹅就是遭受海冰减少威胁最大的动物之一,如果气候变暖趋势持续下去,许多企鹅将从地球上消失。

  刘纪平指出,海冰减少还会对洋流在世界的活动产生影响:南极附近海洋包括地球上温度最低、密度最大的水,它们是海洋“全球传送带”(为四分之三海洋生物提供营养物的循环模式)的“支配驱动力”之一。美国国家冰雪资料中心科学家瓦尔特-梅尔(Walt Meier)表示,最新研究结果并不令人吃惊,因为它们与之前的预测结果相符合,即南极海冰在加速消失。

  梅尔说:“这是常识——它是得到物理学原理验证的模型研究。”梅尔称,最新研究报告还有助于消除一种常见误解:北极海冰减少和南极海冰增加会趋于平衡,所以总体讲不会对地球产生影响。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南北两极的生态系统截然不同。

  南极臭氧层空洞影响

  据梅尔介绍,北极海冰形成需要多年时间,贯穿几个季度,而南极海冰每年都会形成和融化,更多受到大风、海洋环流而非空气温度的支配。他说,这并不是说温度升高导致的融化现象(如北极地区的海冰变化)不会在南极发生,只是这一过程用时更长。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高级科学家凯文-特伦波斯(Kevin Trenberth)称,最新研究还有一处重大遗漏:臭氧层黑洞的影响。

  科学家称,每逢夏季,臭氧层空洞产生的明亮云团起到了抵挡全球气候变暖的“盾牌”的作用。最新研究表明,随着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含氯氟烃逐步停止使用,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可能会最终消失。在反射阳光的云团消散以后,南半球温度上升可能快于模型当前预测的速度。

  特伦波斯在电子邮件中写道,这个臭氧层空洞是“南极洲没有像世界其他地方那样升温的原因。正如一些电脑模型显示的情况,臭氧层黑洞将来如何复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态发展,最新论文并没有涉及这些方面。”刘纪平也认为南极臭氧层空洞对海冰变化起着一定的作用,但他说这不是主要原因:“我尚不能确定臭氧枯竭是否真的在南极海冰变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艺术家现场制作北极熊冰雕


北极熊冰雕将慢慢融化,只剩下艺术家先前打造的“骨骼”

  据“中央社”2日报道,为了唤起世人对气候变迁与全球暖化的关注,来自英国的著名雕塑家科尔斯(Mark Coreth)发起了一系列“冰雕北极熊”(IceBear)行动装置艺术展,6月3日将移师澳大利亚悉尼。这种北极熊冰雕将逐步融化,用直观和富有寓意的方式提醒人们关注气候暖化问题。

  据报道,从2009年起,科尔斯展开了一连串的冰雕北极熊展览。最为人熟知的,应该是2009年底于丹麦哥本哈根展出的第一个冰雕北极熊,当时哥本哈根正举办气候变化会议,全球各国的领袖、团体以及媒体齐聚当地,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由于科尔斯的作品都是现场凿冰,雕出实际尺寸的北极熊,并于户外展出,因此只需要几天的时间,以冰块雕砌成的北极熊就会逐渐融化,最后只留下一滩水,让不少看过的民众印象深刻,也更能感受到全球暖化问题真实存在。

  科尔斯陆续在英国伦敦、加拿大的多伦多等地推动相同的展览。本次于悉尼展出期间将遇上世界环境日(WorldEnvironment Day)(每年6月5日),合作团体如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也将藉此提高大众对气候变迁的认知。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19日报道,英国利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印度理工大学联合研究发现,由于上覆层地幔的热量循环作用,地球内核从整体上在凝固,但局部存在融化现象。新研究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理解地球内核的形成以及作为“地球发电机”的外核是怎样产生地磁场的。相关论文发表在5月19日的《自然》杂志上。

  地球内核是个像月球大小的固体铁球,外面被高速流动的液态铁镍合金(也有些其他较轻元素)外核、高黏度的地幔和固态的地壳所包围。经过几十亿年,地球内部冷却下来,一部分铁核凝固,因此内核以大约每年1毫米的速度生长。而地球内部在冷却中将散发出的热量传到地幔层,就像火炉上开水的对流,较热的地幔运动到表面,较冷的地幔进入中心。这种逸热效应提供的地质动力与地球的自旋相结合产生了地磁场。

  之前的观点认为,整个地球内核都在凝固并逐渐向外生长。但新研究显示,虽然整体上说,从核到幔的热量流动网确保了外核物质凝固使内核生长,但内核的某些区域确实在融化。

  研究小组用计算机模拟外核对流模型并结合地震学数据,发现在核—幔边界的热量流动变化依赖于上覆地幔结构。在地震活跃区下面,沿着“环太平洋火山带”构造板块正在向下潜没,剩余的处于地幔底部的较冷海洋板块通过地幔从地核吸取了许多热量,这种地幔制冷使得较冷物质向下流动,使得部分内核凝固。反过来,在非洲和太平洋下面两个大区域,其最下面的地幔比地幔平均温度要高,这些区域下面的外核会变暖,慢慢融化变成固体的内核。

  论文合著者、印度理工学院比诺德-斯利尼瓦萨说:“如果地球内核某些地方在融化,在接近内—外核边界的地方,其动力作用会比以前认为的更加复杂。一方面,从纯铁内核的边界会不断释放出一团团较轻元素;另一方面,融化在边界上会形成一层高密度液体,较轻元素将从这里升起。”

  论文作者之一、利兹大学乔恩-蒙德博士表示,由于样本无法从地球中心采集,只能通过地表检测和计算机模型来推测地球核心发生了什么,地球磁场的起源依旧是个谜。根据地震观测数据显示,围绕着内核有一个高密度的液态层,而且地震产生的震波在地核的某些部分传播得更快。局部融化理论可为此提供相对简单的解释。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北极环境监测和评估计划(AMAP)3日发表的报告称,过去6年是北极温度最高的6年。专家指出,北极冰川正在以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快的速度融化,这可能导致到本世纪末全球海平面上升1.6米。

  报告显示,冰盖、北极冰川和格陵兰岛的冰川融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使一些岛国被淹没,一些滨海地区和城市处于危险中。

  这一观点否定了联合国2007年的报告。该报道说截至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59厘米。

  许多专家表示,来自汽车和工厂的污染形成了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还有一些专家将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归咎于自然气候的变化。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英国广播公司4月11日报道,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2007年曾出台报告,称到2100年,海平面至少上升28厘米,这一数据是指全球平均值。目前,荷兰一组科学家将所有可能影响海平面上升的因素考虑进去,用计算机模型的方式预测了世界各地区海平面上升的不同情况。研究显示,此前的海平面上升情况显然被低估,纽约受创将最重。

  这份新的预测图考虑了洋流、温度、海水盐度等因素的差异和变化,但不包括潮汐和风力引发的短期变化。预测图显示,如果全球变暖以当前趋势发展,北冰洋等地区的海水盐度将会降低,因为冰架融化速度加快导致淡水融入海洋中。

  冯德尔沃等人详细预测了13个地区的海平面变化情况,纽约受到的影响最大,其他可能受到重创的地方还包括加拿大的温哥华、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马尔代夫等。研究显示,那些越靠近冰架融化的地方,其海平面上升幅度越小。这是因为格陵兰岛以及南极洲的冰架重力吸引了水量。这种重力会将水引向岸边,不会大幅度增加海平面高度。

  因此,格林兰岛冰架融化越多,对纽约越有好处。而如果南极洲融化,纽约将遭受重创。最靠近格陵兰岛的冰岛首都雷克雅维克,将是受海平面上升影响最小的城市。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新华社电 美国研究人员8日公布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南极洲和格陵兰岛冰原正加速融化,至2050年,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15厘米。

    报告认为,冰原融化已经成为海平面上升的“最主要因素”,大大超出先前预期。

    研究发现,格陵兰和南极冰原2006年消失的冰量足以导致海平面每年平均升高0 .05英寸(0.13厘米)。

     报告主要作者、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科学家埃里克·里格诺特说:“冰原冰今后成为海平面上升的首要原因并不奇怪,因为冰原冰远多于山地冰川冰。不过,令人惊讶的是,这已经开始发生。”

    报告说,如果眼下的冰原融化速度持续,至2050年,海平面可能上升5.9英寸(15厘米)。

    报告联合作者、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教授伊莎贝拉·维里科格纳告诉法新社记者,冰原消失与全球变暖有关。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 页,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