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听!恐龙来了,趁它没发现,快逃!”如果这句话出现在1亿多年前,请不要惊讶:哺乳动物的耳朵比爬行动物灵敏得多。今天凌晨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中国古生物学家的论文,揭示了这一进化的奥秘:两块“下岗”的下颌关节骨,在中耳重新“上岗”后,造就了哺乳动物的灵敏听力。

  哺乳动物中耳有三块听小骨,而爬行动物只有一块。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听骨是一裂为三了,还是“拉人入伙”了?论文作者、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孟津说:“以前,科学家从胚胎发育过程中认识到,哺乳动物中耳中,有两块听骨是由爬行类下颌中的关节骨、前关节骨等演变后进入中耳的。”而两年前出土于我国辽西的一只沉睡了1.2亿年的真三尖齿兽化石,为这一认识提供了古生物学的新证据。

  孟津告诉记者,比起现生哺乳动物的听骨,这只小兽的下颌关节骨虽然已经脱离了下颌的齿骨,但个头还有点大,但已与听骨非常接近。同时,它还连接在骨化的麦氏软骨上,尚未完全进入头骨——这是非常难得的发现。由于软骨在化石中难以保存,动物死亡后,会随肌肉等一起腐烂消失。因此,尽管早在1870年,古生物学家就在化石上注意到了麦氏软骨生长的沟痕,却不知道那到底是肌肉、神经,还是血管留下的。而现生哺乳动物的麦氏软骨只存在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待下颌骨发育完成后,就自动消失了。

  孟津说,这只生活于早白垩纪的小生灵,恰巧具有骨化了的麦氏软骨——它能变成化石,并保存了下来,向古生物学家展示了进化中的哺乳动物中耳系统。

  关节骨从下颌“下岗”,成就了哺乳动物听力的进化,在自然界中赢得了更多的生存资本。研究发现,早在白垩纪,哺乳动物就能听到54兆赫的高频声音,而爬行动物、鸟儿的“听域”上限却只有10-12兆赫。在恐龙不可一世的白垩纪,弱小的哺乳动物只能在多数恐龙呼呼大睡的夜间出动觅食。灵敏的听力,无疑是哺乳动物捕猎和逃生的必备技巧。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新华社电 广西崇左市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5日透露,自3月下旬以来,工作人员在保护区内发现两只疑似白头叶猴双胞胎幼猴,这在以往30多年的观察记录里从没有出现过。

  保护区板利站站长梁霁鹏介绍,3月23日,他首次在保护区拇指山附近用望远镜看到一只母猴抱着两只幼猴,幼猴均呈金黄色,相貌相似,疑似双胞胎,年龄在一个月左右。

  梁霁鹏说,保护区内有多个猴群,同一猴群内的母猴有抱养和相互帮带幼猴的习惯,但这只母猴不让其他母猴靠近自己的幼猴,若幼猴被抢还会动怒。同时,两只幼猴也不会离开母猴太远。

  经有关专家根据已掌握照片等比对,确定其中一只幼猴为雄性,但尚未确认两只幼猴是否是双胞胎。

  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爱龙说,作为灵长类动物,白头叶猴出现双胞胎是有可能的,但在以往30多年的观察记录里从未见到过。

  目前,国家林业局专家已到保护区考察。专家认为,白头叶猴一般一胎生一只,双胞胎现象并不常见。若出现白头叶猴双胞胎现象,说明它们在这里的生存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白头叶猴是中国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成年猴外冠毛和尾巴均为白色,因此得名。这种珍稀猴类在全球只有数百只,绝大部分生活在广西崇左市的宁明、龙州、大新、扶绥等地。

发表在栏目: 自然
3月17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一封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宫鹏、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副研究员牛振国和研究生张海英的来信,就中国湿地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呼吁加大对中国湿地的保护。以下为信件主要内容
我们认为中国的自然湿地消失的速度要比我们担心的更快。经过统计,我们发现1978至2008年期间,中国湿地消失了33%之多。其中有55%为内陆沼泽,很多都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土地开垦占到总损失的70%以上。
中国政府不断规划新自然保护区和启动湿地保护工程,使得情况正在改善。但阻止湿地消失仍需更多努力,应该对一些重要湿地进行持续性的监测,将湿地保护与流域综合管理解决方案整合在一起,并立法保护湿地。(科学网 张笑/编译)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遗传学分析显示,蠕虫在进化之初曾经历了分离。左图为孑孓,右图为蚯蚓。
 
(图片提供:Antje Fischer;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 Heidelberg;Luis Miguel Bugallo Sánchez)
 
原来蠕虫真的是经过了“严重的”分离。
在19世纪中叶,法国博物学家Jean Louis Armand de Quatrefages de Bréau将蠕虫分为孑孓——爬行和游泳是它们的核心内容,例如海洋岩虫(左图),和更为定栖、典型的在隧道中居住的非孑孓类——例如蚯蚓(右图)。
然而,早期的遗传学研究却对此种分类方法产生了质疑。
例如,这些研究表明,孑孓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非那么密切;相反,它们身体的相似性只是其适应类似生活方式以及环境的结果。
如今,更为全面的遗传学证据表明,de Bréau终究是正确的。
通过对来自34种环节蠕虫的231种基因进行的分析,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的生物学家Torsten H. Struck和同事发现,孑孓和非孑孓类确实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进化种群。
此外,研究小组发现,这两个种群之间的分离发生在蠕虫进化的很早期阶段;然而确切时间尚未搞清,这是因为蠕虫柔软的身体很难在化石中完好地保存下来。
为了在周围走动和觅食,孑孓保存了它们的刚毛附属物,然而非孑孓类则丧失了这些附属物,这是因为它们在进化后能够待在自己的洞穴中以沉积物和浮游生物为食。
研究人员在最近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来源:科学时报 群芳) 更多阅读 《自然》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2011年3月16日,郑州市上空的能见度很高,能看到清晰的大月亮。不少市民担心:是不是传说中的“超级月亮”来了?

  记者就此事采访了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天文学家赵海斌博士。他说,月球离地球距离每个周期27.3天都有个近地点,3月19日是19年来月球距地球最近的一次,会看得比较清楚。“超级月亮”是自然现象,是可以测算出来的,对我们的生活和安全不会带来影响,更不要把这种自然现象与灾难性事件划到一起。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一团彩虹云漂浮在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上,令这座世界最高峰相形见绌。看到这种画面的摄影师奥勒格·巴尔图诺夫倍感吃惊。

 这种现象是由云团里的小冰晶反射阳光形成的。
北京时间3月17日消息,俄罗斯摄影师最近在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脉旅行时,拍摄到一团美丽的彩虹云漂浮在珠穆朗玛峰上空的罕见画面。
51岁的奥勒格·巴尔图诺夫拍摄的两张图片几乎显示了彩虹的所有自然光谱,这种罕见自然现象在珠穆朗玛峰少有记录。彩虹云是由云团里的小冰晶反射阳光形成的。巴尔图诺夫说:“由于我被眼前的美景震惊了,只顾着看了,一心只希望用我的眼睛把这一切留住,希望这一刻能更长一些,因此只拍了几张照片。那些光线是太阳发出的,光位于云团下方,与它形成完美的入射角,这种不可思议的景象就随之产生了。”
他刚注意到这个奇观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为了证实这确实是一团彩虹云,他特意询问了身边的其他人。巴尔图诺夫是莫斯科斯特恩伯格天文研究院成员,他说:“我身边正好有一群英国老妇人。我让她们看那团云,只见她们开始呜咽惊叹,并开始用她们的小相机对着这团云彩猛拍一通。稍后我询问当地人,是否他们以前看到过这种云。结果发现他们很多人在这之前都没看见过,因此我确定这一定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现象。在这么高的地方,人们很少抬头看天空并不奇怪,因为这里的阳光对眼睛更不好。”
彩虹云那似梦似幻的自然特征迷住了巴尔图诺夫。他说:“如果现在是60年代,我一定会认为这是披头士乐队的签名纪念册,因为它的颜色极其鲜艳,似梦似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虽然时值春天,但浙江安吉海拔1300米以上的高山湿地——千亩田现在仍是枯黄一片。

  3月12日,天目山管理局科技人员杨淑贞等人来到这片人迹罕至的地区考察,当他们走近一个枯草包围的水坑时,却见有大量的生命体存在其中,大家顿时兴奋起来:是珍稀特有动物——安吉小鲵产下的卵形成的一堆堆卵囊,水坑旁还发现一条安吉小鲵的成体!

  天目山管理局表示,这是首次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发现这种世界珍稀特有动物——安吉小鲵。

  安吉小鲵是一种特有的珍稀物种,世界上只有安吉拥有,并且是中国10个最濒危的两栖动物之一。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主任胡忠於介绍,它们一直生活在龙王山和天目山下的“千亩田”里,之前只是出现在龙王山领域的“千亩田”。在省林业厅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重视下,该古老珍稀种群近年来得到了有效保护,数量及分布领域得到进一步扩大。如今天目山保护区的“千亩田”也出现了安吉小鲵的踪影。

  名片 全球只有浙江有安吉小鲵

  安吉小鲵,学名:Hynobius amjiensis,是小鲵科小鲵属的两栖动物,也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全球只有浙江安吉的龙王山发现过安吉小鲵。数万年来,它们一直生活在这里,别的地方都没有,由此而得名。

  1992年,安吉小鲵首次被发现,2004年被列入全球极度濒危物种,珍稀程度与大熊猫、华南虎、扬子鳄等一样。但因为物种发现较晚,安吉小鲵的知名度并不高。

  安吉小鲵是一种极度濒危物种,上世纪90年代初经过调查,安吉小鲵出现的范围不足100平方公里,分布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其栖息地面积和质量都在持续不断地下降。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主任胡忠於说,平时,它们生活在草丛中,以昆虫、蚯蚓、小鱼为食。两栖类动物却是人类生存环境最好的报警器。它被誉为自然环境中“煤矿里的金丝雀”。

  据悉,安吉小鲵可预警环境质量,它们是两栖动物,成年后靠肺与皮肤呼吸,外界物质容易通过皮肤进入体内,使得它们对周边环境相当敏感,水、空气、温度一有变化,它能迅速反应。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余立鹏告诉记者,2—5月份,这是安吉小鲵的繁殖季节,它们的踪迹偶尔能在千亩田看到,但是不刻意看还是很难发现,不在繁殖季节时,则更难看到。

  杨淑贞回忆道:“它们的体表皮肤呈青灰色,背面是灰褐色的,体表像泥鳅一样光滑,初看像壁虎,尾巴扁,最奇特的是背面上,就像人类的胸肋骨,肋沟很明显,而成体的安吉小鲵只有筷子的三分之二长。”

  保护 保护措施正在积极建立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已经将安吉小鲵列为全球“极危物种”。“安吉小鲵数量的有限使它显得更加珍贵。”龙王山自然保护区余立鹏认为,定居和互食是安吉小鲵致危的主要因素。

  余立鹏说:“安吉小鲵栖息的‘千亩田’是一片山顶峡谷间的泥炭藓沼泽地,海拔在1300米以上,四周环山,没有任何污染。与西溪湿地等平地湿地相比,这样的高山湿地,很难见到。”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主任胡忠於说:“安吉小鲵已知的分布范围极为狭窄,只认准‘千亩田’这块宝地,如果保护不当,绝灭几率很大。”

  同时,余立鹏介绍,安吉小鲵最大特点就是互食。几条安吉小鲵待在一起,不管水中食物有多少,它们总是喜欢吃掉同伴,这也使得这个种群存活下来的数量很少。

  危机 栖息环境和互食使种群濒危

  为加大对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龙王山保护区从2008年开始密切关注安吉小鲵的种群现状及其栖息地现状,并对其卵带进行人工孵育,经过近三年的实验,终于在去年成功孵育近百条安吉小鲵,并将人工保育的安吉小鲵放归自然,从而扩大它的野外种群,减少“大吃小”、“老吃弱”的互相残杀几率。

  余立鹏说,目前,对安吉小鲵的专项调查正在开展,以便弄清楚其生物学与生态学,分布范围与数量,从而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这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调查上首次对安吉小鲵进行的专项调查。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日本气象厅透露,当地时间3月11日下午2点46分(北京时间11日下午1点46分)左右,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里氏7.9级特大地震。日本气象厅随即发布了海啸警报,称地震将引发约6米高海啸。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也已向俄罗斯及马里亚纳群岛发布了海啸警报。美国地质勘探局11日将日本当天发生的地震震级修正为里氏8.8级。

经历了四川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之后,当下中国人对地震的态度并没有改变多少。网上对世界范围内的地震没有表现出人的基本情感,更谈不上所谓的“人文关怀精神”。

还没有更多信息表现出日本此次地震中人员和财产的受灾情况,中国人在互联网上表现出的态度先是互问是否有震感,之后更多的则是调侃和与己无关式的漠然。

刚刚过去的新西兰大地震中,十几名中国人罹难并没有引起国内舆论的重视,大量信息集中在对新西兰地震后当局如何反应的报道中,湮没了十几名中国留学生逝去的信息。尽管中国派出了人道主义救援队到达了新西兰地震现场进行救援,却无法表达出一个大国应该的文化胸怀。

悲天悯人,感同身受。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内涵中并不缺乏对人类的关爱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在云贵川,西藏以及内蒙等地的原住民依然保持着对自然界中万物的敬畏,一草一木栖神明的文化理念和人的日常生活共存。

无数人在汶川地震后高呼“汶川加油”、“四川加油”、“中国加油”的时候,精神的力量被瞬间放大到原子爆炸的当量,如果人们有足够的力量敬畏自然,日常生活中将地震、火灾等天灾人祸的防范作为日常修习的项目,汶川及周边震区逝者的数目不会以近十万计。

在地震面前,中国人当以日本为师并不夸张。岛国多震,民众对地震的了解以及防护既是敬畏自然又有科学指引,每遇地震都会有效自保,做到最小程度的伤亡。独特的日本地震文化中,日本民众既不会在日常疏于对天灾的防范,也不会在地震来临时惶恐不安。

不可否认,在中国与日本之间,彼此间的民间文化中有无法遮盖的愤青情绪,但在自然的力量面前,对生命的平等和尊重是不能以国家和政治作为衡量标准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没有学会对人类普遍意义上的生命的尊重,也不可能尊重自然和敬畏自然。

3月11日,媒体报道说:“从云南省盈江县政府获悉,截止目前该县境内10日中午发生的5.8级地震,已造成25人死亡,近30万民众受灾”,死亡的25人与汶川近十万的逝者一样应该得到国人的悲悯,但5.8级的地震轻易就被日本的8.8级地震的信息所覆盖了。

人们的记忆淡忘得太快了!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据《时代周刊》报道,研究人员在中国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穿上大熊猫服装,帮助熊猫重新回归野外,避免人类对它们的生活环境产生影响。

  1.研究和保护

研究和保护
研究和保护

  1980年,中国政府与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联合成立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从此以后,每年有10万人来此参观,该地目前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生活在自然栖息地里的大熊猫,而非圈养大熊猫。该保护区的任务是观察、研究和繁育这种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增加它们在地球上继 续生活下去的机会。迄今为止这个保护区已经繁育了66只熊猫幼仔。

  2.量体温

量体温
量体温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部分任务包括把它繁育的大熊猫重新放归野外。由于过去把圈养大熊猫重新送回大自然的尝试屡屡失败,目前研究人员已经 想出让大熊猫适应野外环境的新颖方法:穿上大熊猫服装引导它们。这是第一批接受训练,尝试放归自然的大熊猫幼仔中的一只,研究人员正在该中心给它量体温。

  3.饮食

饮食
饮食

  虽然大熊猫被归类为食肉动物,但它的饮食主要是草。大熊猫饮食中的主要成分是竹子,圈养大熊猫也吃苹果、甘薯和胡萝卜。

  4.

体检
体检

  研究人员正在给一只大熊猫幼仔做体检。

  5.繁殖习性

繁殖习性
繁殖习性

  众所周知,雌性大熊猫的繁育能力极低,每年春季仅排卵一次,而且排卵期仅持续2到3天。除此以外,它们还对交配没有任何兴趣。

  6.困难

困难
困难

  该保护区包括大型圈养围场和周围有栅栏的大型野外栖息地。需要重新放归野外的大熊猫首先要在这些半自然环境下生活。在这张图片里,一名饲养员正在给一只熊猫幼仔称体重。

  7.悉心呵护

悉心呵护
悉心呵护

  研究人员正把一只熊猫幼仔放进篮子里,他们准备把它转移到新的生活环境。

  8.运走

运走
运走

  一旦进入新的生活环境,研究人员将通过隐藏相机对大熊猫幼仔进行严密监视,以确保它的安全。

  9.放归野外

放归野外
放归野外

  2011年2月,这只大熊猫幼仔被放入该保护区的半自然环境里。然而,并非所有放归工作都是一帆风顺。2007年,一只名叫祥祥的5岁雄性大熊猫经过3年的训练后被放归野外,但是不久后研究人员在该保护区的一个偏远地方发现了它的尸体。据估计,目前大约有2000到3000只大熊猫生活在野外, 大约有239只圈养大熊猫。(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1.研究和保护

研究和保护
研究和保护

  1980年,中国政府与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联合成立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从此以后,每年有10万人来此参观,该地目前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 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生活在自然栖息地里的大熊猫,而非圈养大熊猫。该保护区的任务是观察、研究和繁育这种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增加它们在地球上继 续生活下去的机会。迄今为止这个保护区已经繁育了66只熊猫幼仔。
 

  2.量体温

量体温
量体温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部分任务包括把它繁育的大熊猫重新放归野外。由于过去把圈养大熊猫重新送回大自然的尝试屡屡失败,目前研究人员已经 想出让大熊猫适应野外环境的新颖方法:穿上大熊猫服装引导它们。这是第一批接受训练,尝试放归自然的大熊猫幼仔中的一只,研究人员正在该中心给它量体温。
 

  3.饮食

饮食
饮食

  虽然大熊猫被归类为食肉动物,但它的饮食主要是草。大熊猫饮食中的主要成分是竹子,圈养大熊猫也吃苹果、甘薯和胡萝卜。
 

  4.

体检
体检

  研究人员正在给一只大熊猫幼仔做体检。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6 页,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