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三毛(资料图片)

三毛与荷西(资料图片)

三毛离世20年纪念活动纷起

《三毛1943-1991》作者师永刚谈三毛

今年是三毛辞世二十周年,那些热爱三毛的人们,用歌声、用文字,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个奇特女子的怀念:她的作品被重新编排再版,在纪念她离世20年的展览中,她穿过的衣服、亲手粘贴的相册、与荷西的结婚纪念物悉数展出,甚至有人希望像她那样来一次环球旅行,去一次撒哈拉沙漠。20年过去了,三毛依旧活在许多人心中。

不过,在一个被印象化、故事化了的三毛背后,究竟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又如何告诉人们一个更生活化、更加真实的三毛?本报记者日前在京专访了《三毛1943-1991》作者师永刚,听他讲述他所了解的三毛,和三毛那些少为人知的故事。

“当三毛自杀,有一种大时代的伤感,那样热烈追求真挚爱情,或者人与人之间美好感情的时代是否随她而逝?”此前,师永刚曾用如许感慨在自己的微博上表达了对三毛的深切怀念。

文/本报驻北京记者 赵琳琳

她改变了一代人的世界观

师永刚十六七岁时,也曾经是三毛的粉丝。在他看来,三毛影响最大的时代,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时的中国刚改革开放不久,人们对一些新鲜事物总有好奇。三毛恰在这时出现,给那时的人们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和冲击。

上世纪80年代,出境是罕事,人们对于世界的形象几乎毫无感知,我国台湾对很多人而言也颇具神秘感。

“但有一天,忽然有一位神秘女子三毛,穿着很波希米亚的衣服,说着嗲嗲的话,漫游到欧洲,遇到了外国人荷西,碰撞出一段很神奇、浪漫的爱情故事,接着又移居当时更加罕为人知的撒哈拉沙漠。这种东西一出现,立刻撞击了很多人的世界观,人们忽然意识到,原来人是可以这样的。”师永刚说,这更加不难解释,为何许多女性在遇到三毛的一瞬间就被征服,其中甚至包括今天已经大名鼎鼎的杨澜和陈鲁豫。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中新网广州2月19日电 (廖丽丽 刘烨)二月的羊城,春寒料峭。19日,天空飘着小雨,此时的黄花岗公园略显冷清。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前,辛亥革命志士后裔代表庄重地向烈士献上花圈,四十余位辛亥志士后裔共聚一堂,共忆先辈峥嵘岁月。

  19日上午,在拜祭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后,辛亥百年纪念论坛(黄花岗站)随之拉开帷幕,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埋骨之地举办的这次纪念活动,拉开了步入农历辛亥百年之后纪念活动的序幕,吹响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集结号。

  转眼间,辛亥革命已百年,往者已逝,待来者追忆。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有更多的声音在为如何发扬光大辛亥精神而呐喊。辛亥革命网的发起人陈木奎认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要纪念和缅怀辛亥志士为国家进步、民族独立所作出的流血牺牲,更要通过历史,弘扬革命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

  中国同盟会广州遗属联谊会秘书长郭月虹女士在谈起她的伯父——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郭继枚先生时说道:“革命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他们的爱国情怀令人感动,下一个百年,我们更应当将先辈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

  郭月虹女士对当前有些年轻人不了解历史感到担忧,她指出,现在拜金主义之风盛行,有些年轻人不理解先辈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的精神,她认为对现在80后和90后的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小抓起。

  在论坛上,四十余位辛亥志士后裔聚首一堂,共同追忆先辈往事,其中包括了埋骨黄花岗上的温生才、郭继枚、黄鹤鸣、罗遇坤、秦炳等烈士的后裔。论坛上,温生才烈士后裔温国杰等几位志士后裔代表先后发言追忆了先辈革命事迹,对先辈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所做的努力表达敬意。

  广州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主任田苹详细介绍了“广州三•二九起义”的经过,正是这次起义揭开了辛亥那一年跌宕起伏的革命序幕。论坛结束后,部分嘉宾参观访问了广州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重温那段峥嵘历史。

  据悉,本次论坛由由中国同盟会广州遗属联谊会、辛亥革命网广州市黄花岗公园、广州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主办,广东省社科院、民革广东省委会、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等单位嘉宾也参加了此次论坛。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华西都市报讯(唐彬林武林四川日报记者李宇)2月19日是邓小平逝世14周年纪念日。一大早,来自河南郑州的76岁老人颜学军在儿孙的陪同下,来到邓小平铜像广场敬献花篮,缅怀小平同志。当天,到邓小平故里缅怀小平同志的民众超过1万人。

  上午8时,武警广安市支队全体官兵来到邓小平铜像前,重温入伍誓词。广西百色籍新战士王建峰告诉记者:“小平同志曾在我的家乡指挥过百色起义,如今能够在小平家乡当兵,我感到十分光荣。”

  邓小平故居管理局负责人介绍,这些天,前来邓小平故里敬献鲜花和参加纪念活动的民众,每天都在万人以上。在邓小平铜像广场,人们在小平铜像前驻足肃立,敬献鲜花,表达对小平的由衷敬意。在邓小平陈列馆前,“纪念邓小平同志逝世14周年”诗歌朗诵会、四川博物院“大篷车”流动博物馆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参加。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中新社洛杉矶2月6日电 (记者 张炜)今天是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百年冥诞日。前第一夫人南希·里根与各界人士聚会加州西米谷,纪念这位改变美国和世界历史进程的政治风云人物。

  美国第40任总统罗纳德·里根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今天上午在加州西米谷的里根图书馆举行。里根的家人、前副总统切尼、前国务卿贝克尔、前参议员丹福斯、好莱坞演员加里·西尼斯等生前好友及当地民众共1000多人出席纪念活动。

  纪念活动在21响礼炮声中开始,一架F-18大黄蜂战机在会场上空盘旋,89岁高龄的南希·里根身穿红色套装向里根的墓地敬献了花圈。南希在简短的致辞中深情地说:“罗尼,祝你生日快乐。”

  纪念活动主办方还准备了一个重达500磅的生日蛋糕,蛋糕四周装饰着美国国旗、国徽图案和里根生前的经典照片,蛋糕顶端是象征美国精神的秃鹰。

  里根任总统时期的白宫幕僚长贝克尔此前在接受福克斯电视台采访时说,里根最大的遗产是为美国重新恢复了荣耀和信心,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他都是美国人的杰出榜样。他还批评现在的白宫失去了许多里根当年的风范,非常令人遗憾。

  罗纳德·里根生于1911年2月6日,2004年6月病逝,终年93岁。1981年至1989年出任美国第40任总统,他曾于1967年至1975年担任加利福尼亚州长。从政前,他曾是一名好莱坞影星。里根在美国保守派人士中拥有崇高声誉,被赞誉为美国“不朽的灯塔”。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曾表示里根最大的贡献是结束了东西方“冷战”。 (完)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步二十九标”1948年合影。

日前,中华海峡两岸文化资产交流促进会理事长王水衷先生,专程从台北来到武汉,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三件辛亥革命文物捐赠给正在筹建的辛亥革命博物馆。其中,一张武昌起义志士合影历史照片,尤为珍贵。昨日,记者在辛亥革命博物馆筹建处得见这张原版照片。

武昌首义中,“步二十九标”立下赫赫功勋

这是一张摄于1948年的合影照。照片幅面长和宽分别为30厘米和22厘米,纸质已发黄,但相片清晰,照片上方还题有横幅款额:“辛亥首义同志会步二十九标同人于三十七年国庆日摄影纪念”。照片中,约有四五十位中老年人,前排中有几位留长须、驻拐杖老者。照片背景为一铁栅栏大门口。据推测,这张照片的摄影地点应为武昌某地。

根据章开沅、林增平先生主编的《辛亥革命史》记载,首义时,“步二十九标”属湖北新军第八镇管辖,规模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团。当时,这支部队驻防在打响首义第一枪的工程营东侧。“步二十九标”党代表为赫赫有名的首义元勋蔡济民。

1911年10月9日,起义计划暴露。10日晨,彭、刘、杨三烈士被杀,形势紧急。蔡济民紧急找到工程营党代表熊秉坤,约定起义计划后,随即在通湘门外莲溪寺召集该标代表会议,作了相应部署。当晚,工程营率先发动起义,蔡济民立刻率数十人鸣枪响应,驱逐阻挠起义的军官,并冲出营门,沿途击毙三十标一些旗兵,奔向楚望台军械库,与熊秉坤率领的工程营会合后,又共同商定进攻都署。革命军猛攻督署不下,蔡情急智生,取棉衣浇煤油纵火,顷刻间火烧督署,并为炮队提供了射击目标。

这些英雄究竟是谁, 馆方将请专家鉴别

辛亥革命博物馆筹建处主任刘钢认为,这张原版历史照片非常珍贵和鲜见。“步二十九标”不仅是最先到达楚望台夺取军械库的起义部队之一,同时也是攻打瑞澂总督府的主力,这支部队当晚的口令就是“攻瑞”,为首义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这张照片是武昌首义37年后,幸存的数十位“二十九标”首义功臣重聚后的纪念留影,摄影的当天正好是“十月十日”——武昌首义爆发纪念日。“照片非常珍贵,目前尚没发现类似照片公开面世”。

据介绍,王水衷先生还是台北市政府顾问、台湾“八德奖”获奖人,热心于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今年台湾举行辛亥首义武汉文化周,市文化局负责人率文化代表团赴台,与之建立了联系。闻悉,武汉向全球征集辛亥文物,王先生专程来汉,将珍藏的三件文物亲自交到文化局负责人手中,并托他转赠辛亥革命博物馆。他表示,辛亥革命100年纪念,是全球华人关心的盛事,他计划邀请馆方到台湾征集辛亥革命文物。

照片中的数十位“二十九标”志士究竟是哪些人?据悉,馆方将请专家进行鉴别,不日将揭开谜底。

■链接

1919年护法斗争中捐躯 蔡济民不在照片中

珍照的公开令人欣喜,遗憾的是,作为“二十九标”的党代表、武昌首义发起者之一的蔡济民,却不可能出现在照片中。

据史料记载,湖北军政府成立后,蔡济民为谋略处主要负责人。阳夏战争爆发,黄兴赴汉任总司令,蔡济民任经理部副部长,每次战斗,必亲往督阵,黄兴称其为“鄂中军人之巨擘”。后主军务部,整军施教,军官咸服,章太炎誉之为“后汉二十八将俦”。

1912年10月袁世凯授蔡济民以陆军中将衔,并调其进京,蔡济民留湖北不去。

1913年,蔡济民参加讨袁,事败后走日本。1915年1月,受孙中山命任湖北革命军司令长官。1917年11月参加荆襄之役,一度起兵攻占湖北广济龙坪,进克武穴。失利后转由广州取道四川,参加川黔滇联军总司令唐继尧召开的军事会议,后返回湖北,在利川任鄂西靖国军总司令,开展护法斗争。1919年1月28日,被川军旅长方化南杀害,遗骸葬于武昌卓刀泉左侧,碑文为“首义元勋陆军中将蔡公济民之墓”。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2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继2000年的《天使和魔鬼》和2003年的《达·芬奇密码》之后,全世界读者等待六年之久的丹·布朗新书《失落的符号》(The Lost Symbol)9月15日在多个国家同步发售。尽管作为《达·芬奇密码》的续篇,《失落的符号》也充满奇幻色彩,但其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真实存在的,小说一开始便向读者呈现了大量历史科学事实和各种符号,地点则是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共济会教堂。

  1.共济会教堂

共济会教堂
共济会教堂(图片提供:Visions LLC, Photolibrary )

  共济会教堂建于1915年左右,由两尊17吨重的狮身人面像在门口守卫,用于向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摩索拉斯陵墓——表示敬意。从《失落的符号》小说一开始,在共济会教堂100英尺(约合30米)高的殿堂内,肌肉发达、刺有纹身的“Mal'akh”(希伯来语“天使”的意思)怀里紧紧抱着一个倒满葡萄酒的骷髅,此时他混入共济会多年,已成为这里职衔最高的会员之一。共济会教堂发言人杰森·范戴克(Jason VanDyke)说,布朗对共济会教堂的描写“是对的”,其他的描写“则很大部分是虚构”。范戴克说:“我们不用骷髅头喝酒。我们根本不会在殿堂内从事各种活动。”

  2.史密森博物馆支援中心

史密森博物馆支援中心
史密森博物馆支援中心(图片提供:Visions LLC, Photolibrary )

  史密森博物馆支持中心(Smithsonian Museum Support Center)占地面积为50万平方英尺,位于华盛顿特区郊外马里兰州的银山小城(Silver Hill),图中所示是支持中心的5号厅,像这样大的房间内放满了架子,架子上有数百万个保存完好的生物标本,其中一些是由查尔斯·达尔文本人采集的。支持中心包括储物间、实验室和保护设施,用以存放史密森学会博物馆的艺术品、文物和标本。

  在《失落的符号》一书中,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在凯瑟琳·所罗门(Katherine Solomon)身边找到了一个新伙伴。凯瑟琳·所罗门是史密森博物馆支持中心从事纯理性论研究的科学家,所谓纯理性论研究聚焦于精神与人体的交流。据说,所罗门在支持中心的一个“邻居”(保存在此的海怪)在《失落的符号》发挥了关键作用。

  3.乔治·华盛顿共济会国家纪念馆

乔治·华盛顿共济会国家纪念馆
乔治·华盛顿共济会国家纪念馆(图片提供:Visions LLC, Photolibrary )

  在位于华盛顿特区市郊、弗吉尼亚州东北部城市亚历山德里亚的乔治·华盛顿共济会国家纪念馆(George Washington Masonic National Memorial),矗立着一尊美国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的铜像。华盛顿也是一位共济会会员。在纪念馆外面,作为共济会的重要象征,一座小型金字塔让这座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纪念馆相形见绌,里面放着华盛顿在共济会生活的文物,在一个白色窗纱后面是约柜的“复制品”,是根据《圣经》中的描述打造的。

  传说,在中世纪一个名为圣殿骑士团(Knights Templar)的基督教军事组织将这个柜子从耶路撒冷带了回来。尽管有一些说法与此截然相反,但一些阴谋论者坚持认为,圣殿骑士团和共济会存在某种联系。尽管乔治·华盛顿共济会国家纪念馆已被证实是《失落的符号》中故事发生的地方,但该纪念馆管理收藏品的负责人马克·塔波特(Mark Tabbert)说,他不清楚究竟有什么与纪念馆有关的谜团会吸引丹·布朗的注意力。塔波特说:“我们的纪念馆每周七天都向公众开放。如果丹·布朗希望从中找到一个谜团,我们也不能阻止。但是,我们不会给这里披上一层神秘色彩。”

  4.“天堂中的华盛顿”壁画

“天堂中的华盛顿”壁画
“天堂中的华盛顿”壁画(图片提供:Visions LLC, Photolibrary )

  4664平方英尺(约合433平方米)的“天堂中的华盛顿”巨幅壁画出自意大利画家布卢米狄之手,绘在华盛顿特区美国国会大厦穹顶内侧。画面上,华盛顿在自由女神和胜利女神的陪伴下升入天堂。在丹·布朗的《失落的符号》中,小说一开始,有人在“天堂中的华盛顿”壁画下面以及被认为是华盛顿墓室上面两层处发现了一只严重受损的手,上面刺有共济会会员的标志,这是丹·布朗小说结合历史、宗教、神学、强权政治和密码破译的惯用手法。

  5.美国国家植物园

美国国家植物园
美国国家植物园(图片提供:Visions LLC, Photolibrary )

  在《失落的符号》一书中,主人公罗伯特·兰登会造访美国国家植物园内一棵扇形大棕榈树。美国国家植物园坐落于华盛顿特区的国会山脚下。植物园发言人萨利·博雷(Sally Bourrie)说:“这颗棕榈树名为‘行者’,名称源于一个典故。据说,一些口渴难耐的旅行者在棕榈树的叶子中找到了水,而且每个叶子可能储存有一升的水。”“行者”棕榈树又会同兰登的使命有何关联呢?据博雷介绍,传说,如果有人直接站在棕榈树前极为虔诚地许愿,那么他们的愿望就会实现。(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二, 28 12月 2010 10:24

阿桑奇当选国际焦点人物

本报讯 日前,由光明日报主办、本报参与的2010年“十大国外焦点人物”和“十大国际新闻”揭晓,“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波兰前总统卡钦斯基、巴西首位女总统迪尔玛·罗塞夫、萨马兰奇、“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均榜上有名。

 此外,当选2010年“十大国外焦点人物”的还有英国首相卡梅伦、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澳大利亚首位女总理吉拉德及前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指挥官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 

 (排列不分先后)

 阿桑奇:“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日前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称,若美国以涉嫌犯有间谍罪为由将他引渡回美国,他“极有可能”在美国监狱中被谋杀。现年39岁的阿桑奇是澳大利亚人,2006年12月创建“维基解密”网站。2010年,这家网站先后公布了大量关于美军参与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秘密文件,举世震惊。

 卡钦斯基:波兰总统卡钦斯基乘坐的图-154专机4月10日在俄罗斯斯摩棱斯克附近坠毁,机上96人全部遇难。卡钦斯基准备前往当地参加纪念卡廷惨案70周年活动。卡钦斯基1949年6月18日出生在波兰首都华沙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卡钦斯基与他的孪生兄弟曾是波兰的影坛童星。

 迪尔玛·罗塞夫:11月1日晨,拉丁美洲迎来了第11位女总统,她就是62岁的巴西首位女总统迪尔玛·罗塞夫。在首都巴西利亚,巴西最高选举法院宣布,根据已统计完毕的99%选票,执政党劳工党候选人迪尔玛·罗塞夫得票率为55.97%。罗塞夫将于2011年1月1日正式就任巴西总统。

 萨马兰奇:萨马兰奇担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长达21年。萨马兰奇在任内成功推动了奥运会商业化,使国际奥委会脱离了财政危机。4月21日,萨马兰奇因突发心脏病医治无效在西班牙巴塞罗那逝世,享年89岁。

 乔布斯:有“不倒翁”之称的乔布斯虽几经沉浮,依然屹立不倒。2010年1月27日,苹果发布了“神奇的”iPad。自9月1日以来,苹果出售了25万台Apple TV,iPad的销量则超过了苹果笔记本电脑。有人评价说,“乔布斯用iPod和iTunes推动了音乐产业,用iPhone掀起了手机市场革命,用iPad冲击了PC,还打造了苹果独特的商业模式。”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第 4 页,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