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资料图片)
三毛与荷西(资料图片)
三毛离世20年纪念活动纷起
《三毛1943-1991》作者师永刚谈三毛
今年是三毛辞世二十周年,那些热爱三毛的人们,用歌声、用文字,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个奇特女子的怀念:她的作品被重新编排再版,在纪念她离世20年的展览中,她穿过的衣服、亲手粘贴的相册、与荷西的结婚纪念物悉数展出,甚至有人希望像她那样来一次环球旅行,去一次撒哈拉沙漠。20年过去了,三毛依旧活在许多人心中。
不过,在一个被印象化、故事化了的三毛背后,究竟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又如何告诉人们一个更生活化、更加真实的三毛?本报记者日前在京专访了《三毛1943-1991》作者师永刚,听他讲述他所了解的三毛,和三毛那些少为人知的故事。
“当三毛自杀,有一种大时代的伤感,那样热烈追求真挚爱情,或者人与人之间美好感情的时代是否随她而逝?”此前,师永刚曾用如许感慨在自己的微博上表达了对三毛的深切怀念。
文/本报驻北京记者 赵琳琳
她改变了一代人的世界观
师永刚十六七岁时,也曾经是三毛的粉丝。在他看来,三毛影响最大的时代,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时的中国刚改革开放不久,人们对一些新鲜事物总有好奇。三毛恰在这时出现,给那时的人们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和冲击。
上世纪80年代,出境是罕事,人们对于世界的形象几乎毫无感知,我国台湾对很多人而言也颇具神秘感。
“但有一天,忽然有一位神秘女子三毛,穿着很波希米亚的衣服,说着嗲嗲的话,漫游到欧洲,遇到了外国人荷西,碰撞出一段很神奇、浪漫的爱情故事,接着又移居当时更加罕为人知的撒哈拉沙漠。这种东西一出现,立刻撞击了很多人的世界观,人们忽然意识到,原来人是可以这样的。”师永刚说,这更加不难解释,为何许多女性在遇到三毛的一瞬间就被征服,其中甚至包括今天已经大名鼎鼎的杨澜和陈鲁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