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科学家掌握线虫瘫痪开关或将医治瘫痪患者(图片提供: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科学家掌握线虫瘫痪开关或将医治瘫痪患者(图片提供: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24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一项新研究发现,如果恐怖博士真的拥有一个能够发射“冻结射线”的设备,他便有可能使用紫外线轰击地球并使其停止旋转。在将光敏化学物质注入透明微小蠕虫——线虫体内之后,英属哥伦比亚西蒙·菲沙大学的科学家通过将其暴露在紫外线环境之下,便可让这些微小生物陷入瘫痪状态。

  注入线虫体内的化学物质被称之为dithienylethene。由于紫外线改变这种化学物质的结构,线虫便陷入瘫痪之中。研究报告联合执笔人尼尔·布兰达表示,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这种正常情况下透明的化学物质会变成蓝色,同时关闭线虫的新陈代谢之门。研究报告称,如果再接受可见光照射,线虫又恢复正常状态,它们慢慢扭动身体,就好像从没有瘫痪一样。

  这项研究标志着科学家第一次掌握能够作用于动物的光控开关。在不久的将来,疯狂的科学家显然不会利用这项技术让人类陷入瘫痪,部分原因在于dithienylethene这种化学物质只对线虫具有破坏性。

  布兰达及其同事希望,能够在将来的某一天利用这项技术研制可以任意“开关”的药物。当前,医生利用光敏材料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其中包括确定类型的癌症在内。然而,现有的治疗手段一旦“激活”后便无法“关闭”。

  布兰达说,借助于这种新的化学物质,一种均匀分布于体内的药物可以在所希望进行药物治疗的身体特定区域接受光照情况下被激活。接受另一种不同光线的照射又可让药物停止工作。他指出,类似这样的治疗手段能够允许患者轻松控制他们接受的药物治疗。“我找不到任何理由赞同这样一种观点,即就算光线非常温和,我们也不要在家里养猫。”研究发现刊登在最新一期《美国化学学会会刊》上。(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科学家发现岩洞微生物 有助于火星生命探索
美科学家发现岩洞微生物 有助于火星生命探索(图片提供:Guy Caniaux )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2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新墨西哥矿业及科技学院科学家近期在夏威夷等地的岩洞中发现了数种未知微生物。科学家们认为,这一发现不仅仅推翻了以往人们对于岩洞沉积物的认识,同时也可为发现火星生命迹象提供线索。

  在许多岩洞中,都存在着一些色彩斑斓的岩洞沉积物。以往,这些沉积物一般都被认为是一种矿物质。近期,新墨西哥矿业及科技学院岩洞科学家珀尼罗伯-波士顿在科考中发现,这些沉积物并不是真正的矿物质,它们事实上是由某些未知种类的微生物所分泌出来的废物。波士顿表示,“对于我们所发现的事物,以前你可能会认为它们与生物学无关。现在,经过我们的研究,你必须要重新看待它们,因为它们肯定是一种生物。”

  波士顿分别考察了夏威夷、新墨西哥州、大西洋中的亚述尔群岛和一个火山群岛等地的岩洞。在这些岩洞的洞壁上,他发现了许多彩色的沉积物。其中,夏威夷岩洞顶部会滴下一种青绿色的物质,看起来非常漂亮。在新墨西哥州的岩洞中,有一种奇特的脉络状沉积物,看起来就像一种金色的矿物质。在亚述尔群岛上的岩洞中,有一种粉红色的六边形沉积物,看起来很怪异。新墨西哥大学地球微生物学家迪亚那-诺萨普认为,“这些东西其实就是一些生物所排出的废物。”

  事实上,这些岩洞都是在火山喷发时熔岩在地下所流经的通道。当火山喷发结束后,就在地下留下了这些长长的熔岩通道。自从1994年起,诺萨普就已经开始带领研究团队在各个岩洞中考察这些不同寻常的沉积物,并对它们进行显微镜观测和DNA检测。科学家们认为,地球地下岩洞或许是寻找外星生命迹象的最佳地点。

  2007年,来自火星探测器的照片显示,在火山熔岩通道顶部崩塌的地方,很明显存在许多黑洞。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地球化学家萨加塔-达塔认为,“岩洞是一个奇特的环境,许多矿物质曾经从这里喷射而出。在那里,或许会形成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物理和化学环境。”达塔解释说,在很久以前,火星表面的水可能就已渗入地下岩洞,并和岩洞中的矿物质共同为古微生物提供养份。此外,岩洞也可以为内部可能存在的火星古生物提供保护,而不至于被火星表面的恶劣环境所杀死。因此,在火星岩洞中,或许更适合古生物化石的长时间存在。

  现在,科学家们已经知道了岩洞的那些奇特沉积物事实上都是由微生物所分泌的废物。那么,在接下来的火星探索中,科学家们将重点考察火星岩洞中的可能生命迹象,看火星岩洞是否与地球岩洞存在同样的沉积物现象。

  波士顿表示,“诺萨普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指导,我们必须把此次发现作为一个重要线索来进行研究。地球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类型的岩洞,而且它们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存在着根本的区别。火星上应该也是如此。”(彬彬)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木卫二冰冷的外壳下面,隐藏着深达160公里的广阔海洋(图片提供:NASA/JPL/DLR)
木卫二冰冷的外壳下面,隐藏着深达160公里的广阔海洋(图片提供:NASA/JPL/DLR)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18日消息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在一颗距离太阳数亿英里远的恒星的海洋中,或许生活着像鱼一样的复杂生物。科学家认为,在木星的卫星木卫二冰冷的外壳下面,隐藏着深达100英里(约合160公里)的广阔海洋,这颗卫星的表面没有陆地,完全被海洋所覆盖。最新研究称,木卫二海洋的含氧量是科学家以前估计的一百多倍。

  极有可能存在生命

  实施最新研究的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科学家理查德·格林伯格(Richard Greenberg)说,木卫二的含氧量不仅仅可以支持只能在显微镜下才看得到的生命形式:从理论上讲,至少有总计达300万吨像鱼一样的生物可能生活在木卫二。格林伯格说:“并不是说木卫二上现在一定存在生命,但我们确实知道那里存在支持生命的物理条件。”今年10月,在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的会议上,格林伯格公布了他的研究成果。

  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生态学家蒂莫西·沙克(Timothy Shank)表示,事实上,根据我们当前对木卫二的了解,这颗卫星的海底部分区域应该与地球深海热泉周围环境极为相似。沙克并未参加最新研究,他说:“如果木卫二上不存在生命,那我才会吃惊呢。”虽然科学家们做出了颇具前景的估计,但对木卫二生命如何进化进行猜测还为时尚早。要搞清木卫二上化学分子的分布情况,木卫二的地质历史能否为生命存在提供机会等问题,则需要对其展开深入探究,或许,正在开发的美宇航局探测器能承担这项使命。

  木卫二是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伽利莱在1610年发现的,但是,直至美宇航局探测器“伽利略”1995年抵达木星系,科学家才能对木卫二展开全面研究。“伽利略”探测器的成果令科学家兴奋不已,于是,美宇航局决定让其在2003年撞向木星,以避免“伽利略”探测器污染此行的最重要发现之一:木卫二表面的含盐海洋。

  木卫二表面相对年轻

  虽然“伽利略”并未直接发现海洋,但科学家依据木卫二表面年代、化学构成和结构等数据,相信上面一定存在海洋。格林伯格举例说,照片显示木卫二表面闪闪发光,表明它相对年轻。格林伯格还是《揭开木卫二神秘面纱:寻找木星海洋卫星的生命》一书的作者。同太阳系中其他行星和卫星一样,木卫二的历史也有40亿年之久。不过,木卫二表面撞击坑相对少,预示着冰冷的外壳可能只有5000万年历史。格林伯格说:“现在的木卫二表面状况完全不同于地球上恐龙灭绝时上面的状况。”

  木卫二平坦的表面只有纵横交错的山脊,这种地质特征表明冰冷外壳正被潮汐力拉长和压扁。格林伯格解释说:“我们习惯于将地球上的潮汐看作是只有在海岸边才能看到的现象。”事实上,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可以更大规模、持续地将整个地球压扁和拉长。木卫二体积同月球差不多,也会因潮汐力被拉展,不过不是被太阳,而是被巨大的木星引力。格林伯格称,因潮汐力拉伸而产生的摩擦,可能令木卫二表面温度达到足以维持液态水的水平,即便它距离太阳有4.83亿 (7.78亿公里)英里之遥。

  温度更高的海洋物质可能会从冰层缝隙渗出,在表面结冰,与此同时,年代稍微久远的冰块则会下沉融化,融入液态水中,结冰和融化的速率是一样的。这种往复循环可以解释木卫二表面冰层看上去年轻的原因,也为表面氧气渗入地下海洋打开了方便之门。当木星磁场的带电粒子撞击冰层,便会形成氧。根据他对木卫二结冰和融化速率的估计,格林伯格认为表面氧气首次到达下面的海洋可能需要10亿至20亿年之久。

  “翻新”进程生成大量氧气

  据格林伯格介绍,在这种循环进程开始数百万年后,木卫二海洋的氧气到达了当前的水平——已经超过地球海洋中的氧气水平。这一时间限度的确增加了生命在木卫二上扎根的几率。一开始,最原始的生命形式不需要氧气也能形成。格林伯格说:“氧气往往会造成其他分子分解。所以,如果存在氧气,像DNA这样的遗传材料反倒不能自由组合。正是氧气存在的这种时间差,遗传材料和结构才得以形成。当氧气来到时,有机物至少已经拥有了抵抗能力。”

  同样,氧气突然增多会杀死不适应这种高度活跃元素的生命形式。如果氧气姗姗来迟,有机物可以慢慢适应,最终能承受高度活跃的氧气,甚至是依赖——科学家认为这一进程就曾发生在早期地球上。

  存在生命的几个条件

  格林伯格对木卫二海洋含氧量的乐观估计,以及因此做出的木卫二可能存在似鱼生物的猜测,取决于木卫二表面冰层循环必须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速率上——这种情况下是每隔5000万年彻底“翻新”一次。不过,美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行星科学家罗伯特·帕帕拉多认为,这一过程更有可能断断续续,因此,含氧量比格林伯格估计的要低,进而存在似鱼生物的几率也更低。帕帕拉多说:“或许,在5000万年前,这种进程速度飞快,现在趋于减速,变得更加迟缓。”

  帕帕拉多举例说,木卫二还要受到相邻卫星木卫一引力的拉拽约束,木卫一绕木星的运行轨道很古怪。这意味着木卫一可能会以极端循环推拉木卫二,导致木卫二的潮汐摩擦忽高忽低。即便帕帕拉多的猜测是对的,氧气也能到达木卫二的地下海洋,虽然在数量上可能无法支持复杂的生命形式。他表示,由于冰的长期行为像是流体,表面元素可以通过固体冰到达木卫二的海洋中。

  帕帕拉多说:“可以想象‘熔岩灯’的画面:一团团温度更高的物质不断上升,一团团温度更低的物质不断下沉,这其实就是发生在冰身上的现象——冰块上升可能需要十万年。”与此同时,如果木卫二的潮汐运动断断续续,来自岩质地幔的热量和营养的发生速率会因此改变。帕帕拉多说:“假如木卫二海洋存在微生物,如果每隔数十万年温度突然升高,化学物质突然增多,这对微生物的进化意味着什么?这可能会生成更顽强的微生物,但不一定是复杂的生命形式。”

  另外,木卫二存在生命的几率大小还取决于潮汐摩擦是否会令这颗卫星的温度一路升高至岩质核心的高度。帕帕拉多说,如果木卫二的固态核心确实很热,“那么可能就有海底黑烟柱不断向外喷射热量和化学物质,如果温度不高,维持生命存在所需的被溶解的营养物数量会很有限。”

  搜寻地外文明计划(SETI)的天体生物学家辛西娅·菲利普斯(Cynthia Phillips)指出,事实上,即便木卫二海洋中的含氧量极高,但鉴于用以维持生命所需的化学营养物的数量,这颗卫星上也不可能存在大过细菌的生物。菲利普斯说:“虽然木卫二上有巨型乌贼的想法的确令人激动不已,不过,那里不可能存在这样大的生物。”

  对于一些科学家来说,木卫二至少有微生物的说法就很有诱惑力,包括沙克在内的研究人员认为木卫二上可能存在像地球上一样的炽热的海底热泉。部分微生物能以海底热泉化学物质形成的气体为生。在木卫二上,这种化学物质可能是食物链的基础,水中的氧气或许支持复杂生命形式。

  沙克表示,将来有一天,探测器可能会被派到木卫二,穿透冰层对地下海洋进行勘测,这一定程度上就像是遥控潜水器深入地球上的海洋,寻找由看不见的海底热泉释放的营养物一样。不过,科学家必须首先开发出可探查DNA、RNA和其他生命化学信号的传感器。派到木卫二的探测器一定要比现有模式更小、更轻,电池使用寿命更长,同时还要具备穿透数英里冰层的钻探能力。沙克说,坚固耐用的通讯设备同样必不可少:“即便到达目的地,发现了生命,如果不能将信息及时地传递出来,一切努力都将白费。”

  美宇航局探测任务

  不过,美宇航局下一步探测木卫二更有可能是发射轨道器而不是水下探测器,这也是美宇航局同欧洲航天局联合任务的一部分。菲利普斯指出,外界虽对这种任务充满期待,但它们却要面临诸多障碍。木星及其卫星距离地球最近时,大概相距3.65亿英里(约合5.88亿公里)所以,按照目前的技术水平,到达木星系要用5到6年时间。

  菲利普斯称,如此远的距离让太阳能探测器无法得到足够的阳光照射,这样,只能采用核动力实现这一目标。他说:“如果你想绕木卫二轨道旋转,辐射最终会将探测器烤糊。即便最终到达木卫二,幸运的话,也只能绕其轨道飞行两个月时间。” 帕帕拉多表示,美宇航局开发的木卫二轨道器一定要保证坚固耐用,以便在因辐射或其他环境压力停止运转前,可以坚持运行一年左右的时间。

  这种任务或许能找到木卫二有复杂生命的确凿证据,不过帕帕拉多称,这也是只是科学家的乐观看法。他说:“保守看法可能会问:木卫二是否存在足够多的化学能量以维持各个类型的生物体茁壮成长?这并非没有可能,可首先要到木卫二上看一看那里的实际情况。”(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1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随着2012年的日益临近,全球关于玛雅预言和世界末日的讨论出现了空前的热潮。影视、报刊、书籍以及网络纷纷热炒“世界末日”的话题。尽管许多民众对于所谓的预言并不十分相信,但还是表示出些许的疑虑和恐惧。

  对于这种社会心理,科学家们深表担忧。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大卫-莫里森近日公开批驳所谓的“世界末日”预言,并警告称这种热潮或将引发人类恐惧症和自杀潮。

  这次关于“世界末日”的讨论是由近期上映的美国09灾难大片《2012世界末日》所引发。近期,全球市面上共出现了200多种相关题材的书籍。影视作品更是通过画面向公众生动地展示了世界末日时的可怕场景。更令人惊讶的是,市面上竟然还有针对世界末日的救生器材出售。网络上关于世界末日的话题更是铺天盖地。可以预见,到2012年12月21日前,还会有更多的相关话题和相关产品出现,“世界末日”预言还将继续会有很大的市场。

  对于这种不正常的现象,科学家们深表担忧。他们发现,许多人事实上已经产生了“世界末日焦虑症”。比如,在美国宇航局的一个咨询网站--“太空问题请问我”网站上,许多民众对“2012年是世界末日”的预言表示疑虑和恐惧。几天前,美国宇航局天体生物学研究所资深科学家大卫-莫里森专门批驳了这类谣言,并从科学的角度为民众一一进行了解读。莫里森介绍说,“许多民众已经被这种所谓的预言所惊吓。影视发行商和小说作者没有考虑到普通民众的心理,只顾着自己赚钱。近段时间,已经有两名年轻人表示正考虑自杀,另外还有两名妇女已打算先杀掉自己的孩子然后再自杀,因为他(她)们无法面对世界末日的到来。 ”

  莫里森指出,作为《2012世界末日》的发行商,索尼影业公司对这种不正常社会现象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索尼影业专门建立了一系列网站宣传这部灾难大片,这些网站看起来好象是在代表科学机构以新闻的形式来警告人们世界末日即将到来。许多网友也是从各种网站上了解世界末日的预言,网站的内容对他们影响很大。而且,很多网站根本没有声明“这只是电影中发生的事件”,因此就会对普通民众造成一定的心理暗示。

  对于科学家的指责,索尼影业发言人史蒂夫-艾尔泽辩解称,“当电影爱好者访问网站时,他们应该知道这是一种娱乐。”艾尔泽认为,电影《2012世界末日》仅仅是一种娱乐片而已,不应认真对待。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历史学家保罗-博耶尔认为,事实上许多世纪以来,人类关于世界末日的假设从来没有间断过,电影《2012世界末日》只是掀起了一股热潮。19世纪30年代,耶稣再临派信徒威廉-米勒曾经预言,世界末日将在1843年到来。但是,这一预言并没有实现,而许多耶稣再临派信徒也丢弃了自己的信仰。美国福音传道者亨利-林德西也曾于上世纪70年代宣称,世界末日将会在80年代到来。但现在时间已经到了21世纪,世界末日也没有出现。于是,林德西也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理论。

  对于世界末日预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博耶尔解释说,“当一种紧急时刻即将到来时,肯定会在人们心中产生一种紧迫感和焦虑情绪。”这是一种对未知灾难的恐惧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许多阴谋论学者甚至认为,一些大国政府明明知道即将到来的灾难,却无动于衷,似乎并不想拯救普通民众。由于网络的作用,这种理论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拥护。对此,博耶尔认为,“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仅仅是一种室内游戏而已,没想到还是有许多人如此认真对待。最令我震惊的是,许多人根本没有一点点历史常识。历史上众多诸如此类的预言从来都被证明是失败的。但没想到的是,这种预言到现在仍然大有市场。这些所谓的阴谋未来终会真相大白。”

  美国科尔盖特大学考古天文学家安东尼-阿维尼是一名玛雅文化研究专家,他对2012年世界末日预言可能会给人类造成的影响也深有研究。阿维尼介绍说,“我曾经通过电子邮件与一名高中生进行了探讨,他对世界末日即将到来深表担忧。这名高中生代表了这样一类人,他们认为人类即将死亡。此事对我触动很大,我这才决定撰写一本关于这种题材的科学书籍。现在正是学习玛雅文化的最佳时刻。如果所有人都在担忧2012年世界末日的话,那我们将会错过学习玛雅文化和借鉴玛雅文明的大好时机,我们将因此无心工作和生活。”

  阿维尼所出版的书籍名称为《玛雅2012之谜》。这是一本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玛雅文化关于“天启”的书籍,旨在向人们介绍发达的玛雅文明和历史文化,而不是宣传“世界末日”预言。(彬彬)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挪威科学家近日在挪威西南部的一个海湾处发现了40株生活于维京时期的苏格兰古松。由于这些已经死亡几百年的古松至今仍未腐烂,因此科学家把它们称之为“松树木乃伊”,并认为它们具有很大的考古和科研价值。

  据科学家们介绍,这40株已经死亡的苏格兰古松大约生长于1200多年前,该时期正是所谓的“维京时期”。40株古松分散于一片曾经是相当茂密的森林之中。这片森林应该也是中世纪北欧造船和教堂建设的主要木材来源。后来,由于自然原因,这些古松失去生命之源而死亡。

  这一发现令科学家们大吃一惊,因为大部分树木在死亡后会由于微生物的分解而慢慢腐烂,但这次发现的古松却并不这样。从表面上看,它们很明显从来没有腐烂过。因此,这些古松与化石树木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化石树木已经失去了树木的特性。

  挪威科技大学生物学家泰耶-图恩组织和领导了这一研究和发现。据图恩介绍,“这里是挪威西海岸,气候潮湿,雨量较多。在这种潮湿的气候中,死亡的树木不会腐烂,真是奇迹。你触摸这些树木,就感觉是和当初维京人的感觉一样。”维京人(Viking)就是指北欧海盗,他们从公元8世纪到11世纪一直侵扰欧洲沿海和英国岛屿,其足迹遍及从欧洲大陆至北极广阔疆域,欧洲把这一时期也称为“维京时期”。

  对于这一奇异的发现,科学家们分析可能有两种原因。第一,一些树木死亡后仍然保持不倒或是倒在岩石上,这样就避免了与潮湿地面的接触,而水分和土壤中的微生物都是造成腐烂的主要原因。第二,松树中充满了树脂,这些树脂可以保护树木不至于被微生物所侵蚀。死亡时,松树会释放大量的树脂,这样就可以延后腐烂时间。

  图恩是在研究和考察古代气候的课题中偶然发现这些古松的,他的团队主要是通过树木的年轮来研究古代气候。因此,图恩认为这些古松对他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他认为,海湾地区的树木死亡后几百年不烂,证明了这些树木的耐用性。因此,当时的挪威人就是利用这片森林的树木来建造房屋和教堂的。(彬彬)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家在巴西海域发现胶状怪鱼
科学家在巴西海域发现胶状怪鱼(图片提供:Dave Johnson)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2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近巴西科学家在远离该国附近海域发现了一条奇特的鱼,此前认为这是一个全新的鱼种,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

  巴西海龟保护组织——TAMAR项目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这条6英尺(2米)长的漂在海面上的鱼,当时它已经死亡。媒体援引这些科学家刚开始时的说法,从科学角度看,这条鱼“是一个全新的鱼种”。

  但是鱼类专家看过这条鱼的录像后,确定它属于辫鱼科(Ateleopodidae),这是一种科学家自19世纪40年代发现以来,了解很少的一种鱼。华盛顿史密森学会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鱼类学家戴夫·约翰逊(Dave Johnson)说:“我一看到它,就知道它是一种什么鱼了。”到发稿时为止,发现这条鱼的巴西科研组仍没对此发表评论。

  辫鱼科是一种没有鳞的锥形软体动物,有着坚硬的鼻子。这种鱼长着小牙,科学家认为它是一种食底泥鱼,在海底找到什么就吃什么。约翰逊表示,现在已知全球有大约12种辫鱼。它们远离主大陆,生活在1300英尺到2300英尺(400米到700米)的水下。辫鱼的体长可以长到6英尺(2米),它跟很多深海鱼一样,拥有由很小的肌肉组成的胶状身体。

  约翰逊说:“在深海根本看不到像金枪鱼一样肌肉健壮结实的鱼。”因为深海的氧气不足,养分有限,因此生活在那里的鱼无法长出致密结实的肌肉组织。约翰逊表示,目前还不清楚最近发现的这条鱼是属于以前未经确定的辫鱼品种,还是属于以前已经见过的品种。他说:“我认为世界上没有谁在看到这个鱼标本后就说它是一种尚未确定的鱼种。”

  除此以外,目前科学家并不知道已知的辫鱼到底有多少种。这是因为科学家习惯在与类似鱼种比较后来描述一个鱼种,而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都有辫鱼标本,因此参照标准并不统一。科学家必须对所有标本进行全面分析,才能把一种鱼与另一种鱼区分开。然而至今仍没有人自愿担负起研究辫鱼的重任。

  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乔恩·摩尔(Jon Moore)说:“他们还没进行很好的调查。对他们来说,这项工作没有任何商业价值,因为这种野生的鱼非常罕见,很难获得。”摩尔研究过辫鱼的习性,他赞同最近在巴西获得的新发现属于辫鱼科的观点。但是即使这条新发现的鱼并不是一个新鱼种,但它却为在哪里发现这种鱼确立了一个新先例。摩尔说:“以前我从没听说过有人在巴西附近海域发现任何这样的鱼。”(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日前,一个新的间歇泉在俄罗斯突然喷发,由于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有人在现场不禁发出“普利考尔尼”(Prikolny,即“奇怪的、罕见的”意思)这样的惊叹,谁也没有想到,这竟然成为新间歇泉的官方名称。

  这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在俄罗斯遥远的堪察加半岛的第一个新间歇泉。间歇泉是天然热喷泉,通常出现在火山地区,间歇性地喷射强有力的水柱或蒸汽柱。但是,“普利考尔尼”间歇泉比其突然现身更奇怪的是,它还对周围环境有益。

  间歇泉喷出的高16.4英尺(约合5米)的水柱在落回原地时会得到循环利用——每隔6至20分钟,同样的水柱就会喷出一次。目前,科学家尚不清楚间歇泉形成的原因,但有一些理论认为,某一地区水位升高或温泉有规律的跳动形成了这种断断续续喷发的喷泉。

  “普利考尔尼”间歇泉位于克罗诺基自然保护区,距间歇泉峡谷(Valley of Geysers)约8.7英里(14公里)。间歇泉峡谷是欧亚大陆上唯一一处间歇泉地区,曾经有约100个大大小小的间歇泉,2007年6月,间歇泉峡谷遭遇了一场可怕的山崩,峡谷中半数间歇泉泉眼被泥土掩埋,科学家预测这些间歇泉泉眼可能会永久消失。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工作人员亚历山大·费拉基娜(Alexandra Filatkina)在一份声明中称,在那次破坏性的山崩过后两年,“克罗诺基自然保护区另一处发生了新的奇迹。我们获得了千载难逢的机会,目睹这些自然过程在成为历史时的奇景。”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概况

  魔鬼蛙学名Beelzebufo ampinga,可能是曾经在地球上出现过的体型最大的蛙类动物。这种两栖动物现在已经灭绝,它们的体型相当于一个充气球,身长可达到16英寸(约合41厘米),体重可达到10磅(约合4.5公斤)左右。在大约6500万至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魔鬼蛙曾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岛。

  魔鬼蛙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陆上度过。科学家表示,与其现存近亲——南美洲大嘴蛙(ceratophyrine)一样,魔鬼蛙也是脾气暴躁并且富有进攻性的家伙。专家们指出,大嘴蛙是一个擅长“守株待兔”的捕食者,会对身旁经过的任何动物发动攻击。魔鬼蛙可能以蜥蜴、小型脊椎动物为食,凭借超大号嘴以及强有力的颚,恐龙甚至也会沦为它们的盘中餐。

  2008年2月,科学家宣布发现魔鬼蛙,此时距离出土这种古蛙的第一批遗骸化石已过去10年之久。“Beelzebufo”这个名字来源于单词“Beelzebub”,在希腊语中意为“魔鬼”。“bufo”在拉丁语中意为“蟾蜍”。“ampinga”则意为“身披铠甲”,用于描述魔鬼蛙头顶上突出的头盖骨盾。

  马达加斯加岛曾有魔鬼蛙存在向生物地理学家提供了一个重要疑问,即为什么只在南美洲发现这种巨蛙的现代近亲?绝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在大约1.6亿年前超大陆冈瓦纳分裂过程中,马达加斯加脱离非洲,在此之后,它又脱离南亚次大陆,最后于大约8800万年前 成为一座孤立的岛屿。但魔鬼蛙以及带有南美特征的其它马达加斯加化石显示,南美洲、马达加斯加与南极洲之间的陆地连接可能一直持续到6500万至7000万年前。

  基本信息

  类型:史前动物

  食物:食肉动物

  身体:身长可达到16英寸(约合41厘米)

  体重:10磅(约合4.5公斤)

  魔鬼蛙仍旧健在的后代为大嘴蛙(ceratophyrine),由于圆形身体以及特大号嘴与老游戏《吃豆》中的形象非常相似,有时也被称之为“吃豆人蛙”。

  受保护级别:已灭绝

  大小相当于一名身高6英尺(约合2米)的男子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周三, 26 8月 2009 20:02

蒙大拿鳄

  概况

  蒙大拿鳄是生长在淡水区域的有甲爬行类动物,是目前科学史上已知的最早短吻鳄。它的化石首次在蒙大拿希尔湾一片古老的岩石中发现,大约形成于白垩纪晚期,它的生存期在大约6500万年前白垩纪第三纪导致地球上许多物种灭绝时期之前不久。蒙大拿鳄拥有短齿大嘴,比当时其它许多食肉动物的爆发力要强,其嘴部特征表明它应该还曾以猎食乌龟为生,后者在当时的希尔湾生态群中非常普遍。

  短吻鳄的祖先最早在2亿4千5百万年前进化而成,8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鳄鱼出现,其中包括短吻鳄,如蒙大拿鳄等,还有其近亲鳄鱼和凯门鳄等。上述古生动物中的大部分都从白垩纪第三纪的大灭绝时期幸存了下来,只是目前人们仍不清楚它们能躲过那场大劫的原因。现代短吻鳄与其祖先的相似度极高,外表也与8千万年前变化不大。

  基本信息

  类型:史前动物

  食物:食肉

  身长:8至10英尺(2.5至3米)长

  大多数人不知道,现代短吻鳄与其8千万年前的祖先长得几乎一模一样。

  受保护级别:已灭绝

  图为蒙大拿鳄与身高6英尺(2米)的人类的大小对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周三, 26 8月 2009 18:29

暴龙

   

暴龙
暴龙

    概况

 

    暴龙曾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食肉恐龙之一。从厚重的头骨到1.2长的下颚,这种凶残动物身体的每个部位强悍无比。化石显示,暴龙长12,高4.66。借助强壮的大腿和长而有力的尾巴它奔跑如飞。

暴龙锯齿状的圆锥形牙齿最可能被用来刺穿和咬住猎物的肉,然后用它强壮的颈部肌肉撕开肉。它的前臂能抓住猎物,但是,要送到嘴边手臂还是太短。科学家们相信,这种食肉动物一口能吃下230公斤的肉。包括三角龙和爱德蒙托龙在内的暴龙的猎物的化石显示,暴龙在吃的时候会撕碎和断裂猎物的骨头,它的粪便中能看到猎物碎骨。暴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北美洲森林覆盖的河谷中。暴龙于6500万年前在白垩纪——第三纪大灭绝时灭绝。

 

   基本信息

 

   类型:史前动物

   食物:食肉动物

   大小:长12,高4.66

   暴龙(Tyrannosaurus)的意思是“蜥蜴暴君”

   受保护级别:灭绝

   大小相当于一辆公共汽车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93 页,共 9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