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忙碌的上班族来说,他们晚饭后会选择在电脑前加班,有的人喜欢上床后把笔记本电脑放在腿上;有的人则喜欢临睡前在电脑上写自己的博客、聊天或是玩游戏。这些做法都会给健康带来以下不利影响。
导致睡眠障碍 在正常情况下,人们的体温白天高而夜晚低,二者差别大则容易获得深度睡眠。如果临睡前使用电脑,明亮的显示屏和开关程序的活动会对眼睛和 神经系统有强烈的刺激,破坏体温变化规律,使原本该降低的体温处于相对较高的工作状态,(正常情况下,人体在睡眠时体温较低,而工作时体温较高。)进而影 响睡眠质量,甚至出现失眠、梦多等睡眠障碍。
所以,应在睡前2小时停止使用电脑,卧室中不要摆放电脑、电视机或手机等物品,营造一个纯粹的睡眠环境,睡前可用热水泡脚或喝一杯热牛奶,以减轻睡眠不良的症状。
易诱发癌症 电脑辐射污染会影响人体的循环系统,影响免疫、生殖和代谢功能,严重的还会诱发癌症并会加速人体的癌细胞增殖。
影响生殖系统 主要表现为男子精子质量降低,孕妇出现自然流产和胎儿畸形等。
影响心血管系统 表现为心悸、失眠,部分女性经期紊乱、心动过缓、心搏血量减少、窦性心律不齐、白细胞减少、免疫功能下降等。
影响视觉系统 由于眼睛属于人体对电磁辐射的敏感器官,过高的电磁辐射污染还会对视觉系统造成影响,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引起白内障等。(来源:大河网)
工作和生活迫使很多人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
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倾向于晚睡,工作和生活迫使很多人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以使自己能做更多事情,但这样做会严重伤害到身体的健康。不过同时有一点也要注意,睡眠时间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之前也有研究发现,睡眠时间过长同样也容易患上心脏病。
研究人员发现,那些睡眠时间经常不足6小时的人,比正常人患上心脏病的风险要显著增加。他们相信睡眠不足将对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 和瘦素激素(leptin)产生影响。差的睡眠往往导致吃的更多,并且更容易肥胖,因此使人面临更大的高血压和心脏病风险。专家们建议成年人每晚至少要保 证6~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但现实是很多人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做到这一点,还有许多人饱受失眠之苦。
研究人员调查了之前涉及包括英国、美国、日本,瑞典和德国在内8个国家,共约47.5万人的15项类似研究。据科学网(kexue.com)了 解,此项研究发表在了《欧洲心脏病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中,结果显示哪些睡眠时间经常少于6个小时的人,比正常睡眠水平的人多48%和15%的风险患上或死于心脏病及中风。睡眠不足影响着生长 激素和瘦素激素,使人更容易引发食欲并在不知不觉中吃的更多。
经常睡眠时间超过9个小时可能是心脏病早期预警信号
华威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 of Warwick Medical School)的弗洛西斯科-卡普乔(Francesco Cappuccio)教授说:“如果你每晚的睡眠时间少于6个小时,就会更容易患上心脏病或中风。晚睡早起是一个对我们健康有害的定时炸弹,所以人们需要 采取行动来减少这些威胁生命的行为。比如平衡工作与生活,保持积极的心态等等。”
不过科学家们也警告,由于心脏疾病往往使得一些患者容易感到疲劳,所以对于一些经常睡眠时间超过9个小时的人来说,也可能是一个心脏病的早期预警信号。
(大平)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2月11日消息,一些人由于繁忙的工作安排或忙碌的家庭生活,经常过着晚睡早起的生活,而日前一份研究表示,如果一个人每天的睡眠时间经常低于6个小时,将提高患上心脏病和中风的危险。
工作和生活迫使很多人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
据国外媒体报道,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倾向于晚睡,工作和生活迫使很多人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以使自己能做更多事情,但这样做会严重伤害到身体的健康。不过同时有一点也要注意,睡眠时间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之前也有研究发现,睡眠时间过长同样也容易患上心脏病。
研究人员发现,那些睡眠时间经常不足6小时的人,比正常人患上心脏病的风险要显著增加。他们相信睡眠不足将对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和瘦素激素(leptin)产生影响。差的睡眠往往导致吃的更多,并且更容易肥胖,因此使人面临更大的高血压和心脏病风险。专家们建议成年人每晚至少要保证6~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但现实是很多人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做到这一点,还有许多人饱受失眠之苦。
研究人员调查了之前涉及包括英国、美国、日本,瑞典和德国在内8个国家,共约47.5万人的15项类似研究。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此项研究发表在了《欧洲心脏病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中,结果显示哪些睡眠时间经常少于6个小时的人,比正常睡眠水平的人多48%和15%的风险患上或死于心脏病及中风。睡眠不足影响着生长激素和瘦素激素,使人更容易引发食欲并在不知不觉中吃的更多。
经常睡眠时间超过9个小时可能是心脏病早期预警信号
华威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 of Warwick Medical School)的弗洛西斯科-卡普乔(Francesco Cappuccio)教授说:“如果你每晚的睡眠时间少于6个小时,就会更容易患上心脏病或中风。晚睡早起是一个对我们健康有害的定时炸弹,所以人们需要采取行动来减少这些威胁生命的行为。比如平衡工作与生活,保持积极的心态等等。”
不过科学家们也警告,由于心脏疾病往往使得一些患者容易感到疲劳,所以对于一些经常睡眠时间超过9个小时的人来说,也可能是一个心脏病的早期预警信号。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调查称失眠者发生感情问题的机会是普通人的四倍
英国精神健康基金会发表研究报告称,失眠可以引致男女感情关系变差、缺乏能量和无法集中精神。
报告指出,失眠的人出现感情问题的机率是睡眠充足者的四倍,他们感到抑郁和集中力不足的机率也是睡眠充足者的三倍。这项研究透过网上问卷对将近6800名英国人进行了调查。此前估计,英国失眠症患者的人数占全国成年人的30%。
失眠早已被认定为是导致抑郁症、免疫力失衡和心脏病的原因之一。精神健康基金会呼吁英国医学界把失眠视为重要的健康问题。领导这项研究的精神健康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罗博特姆医生指出,睡眠质量差可以引致精神病,继而让睡眠质量进一步恶化,让患者陷入恶性循环。
罗博特姆指出,人们得认识改善睡眠的途径。雇主、学校与公共卫生机关也应当掌握辨认睡眠失衡患者,并给他们提供支持。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睡眠研究中心教授埃斯皮说,失眠影响到个人健康以至于国家经济,英国不能对睡眠问题置之不理。
很多人都存在睡眠问题,为了能够获得理想的睡眠,他们尝试过各种促进睡眠的方式。相比之下,很多动物就要幸运得多,它们每天有超过80%的时间在梦乡中度过,堪称动物世界的睡神。更有趣的是,包括长颈鹿在内的一些动物每天只需要睡几分钟,海豚和鲸鱼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月更是在“睁眼”中度过。以下为您盘点的是动物世界的六大睡神,包括猫、枭猴、棕蝠和巨型犰狳在内的动物纷纷榜上有名。
1.树袋熊
树袋熊
树袋熊又名“考拉”,是一种树栖动物,同时也是世界上最能睡的动物。这种动物只生活在澳大利亚,主要栖息在桉树上,每天的睡眠时间达到22个小时左右。清醒的时候,它们的大部分时间也用来吃东西,可谓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懒虫。
虽然很多动物每天的睡眠时间都超过12个小时,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非常懒惰。实际上,它们在清醒时非常活跃。睡眠时,一些动物处于半睡半醒的状态,还有一些动物在休息时也时刻保持神智清醒。理想的睡眠是拥有健康体魄的关键,身体要借助睡眠进行“自我修复”。对于人类而言,确保获得理想睡眠非常重要。理想的睡眠能够帮助我们缓解疲劳和压力并消除忧虑情绪。
2.棕蝠
棕蝠
棕蝠每天的睡眠时间长达惊人的20个小时,清醒的时间只有4个小时,一生之中大约有8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这种动物睡觉时呈大头朝下的姿势,只在夜间活动。由于缺少食物,它们会冬眠半年时间。除了棕蝠外,树懒每天的睡眠时间同样达到20个小时左右。
3.巨型犰狳
巨型犰狳
巨型犰狳每天的睡眠时间在18至19个小时左右,它们在夜间最为活跃,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梦乡中。科学家仍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动物如此嗜睡。可能的原因是,它们是一种独居动物。犰狳唯一想要的事情就是躲进洞里,呼呼大睡。除了犰狳外,老虎每天的睡眠时间也在18至19个小时左右。
4.枭猴
枭猴
枭猴是真正意义上的“夜行者”,也被称之为“夜猴”,每天的睡眠时间长达17个小时左右。它们在夜间最为活跃,主要分布在中南美洲的森林地区。这种猴子长着大大的褐色眼睛,帮助它们在夜间清晰地看到眼前的一切。
5.松鼠
松鼠
松鼠主要以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为食,这可能是它们每天睡眠时间达到14个小时左右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松鼠外,金仓鼠和白鼬每天基本也睡这么长时间。前者白天睡在洞穴里,躲避捕食者。虽然睡眠时间很长,但在清醒的时候,它们却异常活跃。它们每天的睡眠时间几乎是我们人类的两倍。
6.猫
猫
猫、老鼠、猪和印度豹都喜欢睡懒觉,每天的睡眠时间在12小时左右。蝙蝠、沙鼠和狮子每天的睡眠时间更长,达到13小时左右。也就是说,它们一生之中有多达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梦乡中度过。(孝文)
人类的大脑在睡眠时更容易记忆
早期的研究显示,新的记忆是被存储在大脑中一块被称为“海马”的区域(hippocampus),目前普遍认同海马区的重要作 用是将经历的事件形成新的记忆(情景记忆或自传性记忆)。这些信息经过加工成为大脑的永久存储记忆。不过在人清醒的状态下,这种新形成的记忆往往比较“脆 弱”。例如一个人在刚记忆完一段文字后不久,让他再去记忆第二段文字,这可能会让他难以对第一段文字有一个深刻的记忆。
德国吕贝克大学(University of Lubeck)的比约恩-拉什(Bjorn Rasch)博士和三位同事认为同样的记忆过程在睡眠时也在发生着,于是他们设计了一项实验来证明这个想法。24名志愿者被要求记忆一组15张的卡片,卡 片上是一些动物和日常物品的图片。
研究人员在志愿者记忆卡片的期间会对他们释放一些不太好闻的气味。40分钟之后,有一半的志愿者被要求开始记忆另外一组稍有不同的卡片,在这组 志愿者开始学习第二组卡片的同时,他们仍然会闻到相同的难闻气味,这旨在让他们能对第一组记忆有所回忆。而另外12名志愿者在保持闻到难闻气味的环境下, 短时间“打盹”后再开始新一组卡片的记忆。最终所有的志愿者都被测试对第一组卡片进行回忆,结果表明,经过睡眠的志愿者组85%的记忆率要明显高于另一组 60%的记忆率。
对此,项目负责人苏珊-迪克曼(Susanne Diekelmann)博士表示,在清醒和睡眠两种状态下,记忆的效果有着明显的不同。基于脑成像数据显示,在睡眠的最初几分钟,事件就已经开始由“海马 区”向大脑的新皮层进行转移。只需要40分钟的睡眠,一些记忆就已经“下载和存储”到大脑中,而不容易被新接收的记忆信息所扰乱。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目前该项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新一期的《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中。
(大平)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1月27日消息,科学家们相信,要想有效的对学习的知识进行记忆,最好的方法是睡觉。对于那些忙碌复习备考的学生和总觉得自己记忆力不好的人来讲,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愉快的消息。德国的研究人员发现,人类的大脑在睡眠时,要比清醒的时候更容易记住最近的记忆内容。
人类的大脑在睡眠时更容易记忆
据国外媒体报道,早期的研究显示,新的记忆是被存储在大脑中一块被称为“海马”的区域(hippocampus),目前普遍认同海马区的重要作用是将经历的事件形成新的记忆(情景记忆或自传性记忆)。这些信息经过加工成为大脑的永久存储记忆。不过在人清醒的状态下,这种新形成的记忆往往比较“脆弱”。例如一个人在刚记忆完一段文字后不久,让他再去记忆第二段文字,这可能会让他难以对第一段文字有一个深刻的记忆。
德国吕贝克大学(University of Lubeck)的比约恩-拉什(Bjorn Rasch)博士和三位同事认为同样的记忆过程在睡眠时也在发生着,于是他们设计了一项实验来证明这个想法。24名志愿者被要求记忆一组15张的卡片,卡片上是一些动物和日常物品的图片。
研究人员在志愿者记忆卡片的期间会对他们释放一些不太好闻的气味。40分钟之后,有一半的志愿者被要求开始记忆另外一组稍有不同的卡片,在这组志愿者开始学习第二组卡片的同时,他们仍然会闻到相同的难闻气味,这旨在让他们能对第一组记忆有所回忆。而另外12名志愿者在保持闻到难闻气味的环境下,短时间“打盹”后再开始新一组卡片的记忆。最终所有的志愿者都被测试对第一组卡片进行回忆,结果表明,经过睡眠的志愿者组85%的记忆率要明显高于另一组60%的记忆率。
对此,项目负责人苏珊-迪克曼(Susanne Diekelmann)博士表示,在清醒和睡眠两种状态下,记忆的效果有着明显的不同。基于脑成像数据显示,在睡眠的最初几分钟,事件就已经开始由“海马区”向大脑的新皮层进行转移。只需要40分钟的睡眠,一些记忆就已经“下载和存储”到大脑中,而不容易被新接收的记忆信息所扰乱。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目前该项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新一期的《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中。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就是说患者一旦入睡后肌肉放松,会使得喉咙和食道的软组织闭合,关掉了呼吸通道。当大脑发觉它得不到氧气的时候,就向身体发送紧急信号使之醒觉。患者醒过来,吸一口气,大脑得到补养,睡意又爬了上来。此类患者睡上一夜,其实等于是打了一百个小盹。睡眠呼吸暂停是诊所生意的大头,布莱姆妇女医院的约翰· 温克尔曼说,到他的睡眠治疗中心做检查的人当中,有三分之二都查出是这个毛病。
睡眠呼吸暂停是一个严重问题,可令心肌梗塞和中风的发作机率升高。但它只算是间接性的睡眠疾病。真正的失眠症患者是那些被诊断出有所谓“心理生理性失眠” 的人,他们或者无法入睡,或者无法保持沉睡状态,却找不到明确原因。他们睡后醒来,却没有得到休息的感觉。他们一躺下脑子里就思绪纷飞。温克尔曼说,这个群体占到在失眠诊所看病者的大约25%。美国医学研究会估计全美有3000万人患有此症。
呼吸暂停可以用一种装置来治疗,把空气强行灌入患者喉咙来保持呼吸道畅通,但经典失眠症的治疗可没有这么利落。针灸也许管用——它在亚洲医学中久已担当此任,匹兹堡大学的睡眠中心也正在研究它。
一般说来,心理生理性失眠的治疗分为两步。首先嗑安眠药,大多数此类药品的机理是促进神经递质GABA的活动,从而调控人体的紧张度与警觉性。现在的安眠药比早先要安全些,但还是能导致心理上瘾。许多用药者抱怨以药片促发的睡眠似乎感觉古怪,醒来还有后遗症。“安眠药不是一种自然的睡眠途径,”哈佛大学 “工作时段、健康与安全组织”的主席查尔斯· 蔡斯勒如此认为。药片还会使将来的失眠症恶化,即所谓反弹性失眠的不良效应。
为真正的失眠患者治疗的第二步通常是认知行为疗法(CBT),由一名专业心理医师来引导患者认识到失眠问题是可控制、甚至可解决的——这是认知方面的纠正 ——并且行使良好的“睡眠卫生”。后者主要落实在一些前人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在黑暗的屋子里睡觉,只在有睡意的时候上床,睡前不要锻炼等等。研究表明 CBT在治疗长期失眠方面比安眠药更有效,但许多患者不相信。“我接触到的一些人的内心仍在挣扎,” 温克尔曼说,“他们对自己的睡眠可不怎么满意。”
温克尔曼认为认知行为疗法对于有些类型的失眠患者会格外有效。失眠症的情形有很多种。在极为罕见的致死性家族失眠症与极常见的呼吸暂停症之间,有将近90 种界定明确的睡眠病症,还有一大堆难以编目的失眠肇因。有的患者有不宁腿综合症(RLS),因肢体的强烈不适感而无法入睡;还有人患上周期性肢动症(PLMD),睡着时不由自主地蹬腿。发作性睡眠症患者往往既不能平稳入睡,又难以保持清醒。此外又有因为郁闷睡不着觉的人,和因为睡不着觉郁闷的人。另一些人因患上痴呆或阿茨海默氏疾病而产生睡眠障碍。女性的失眠有的是在月经期间(女性患失眠症的机率是男性的两倍),还有许多是在更年期。老人总的来说比年轻人睡的少。有些人失眠是因为正在服用的药物会导致兴奋,另一些人因发愁工作或不久后失业而辗转反侧,三分之一的美国人说自己曾在最近的经济危机中睡不着觉。所有这些夜不能寐者当中,由身体内部原因——比如某种神经递质过多或过少——导致的失眠症患者,可能是最难用常规疗法治愈的人。
然而对于上述的大多数病症来说,认知行为疗法都拥有将之治愈的潜力。这可能是因为,失眠症一度在很长时期内主要是心理医师的领域。对他们来说,导致失眠的因素一般都在其治疗能力范围之内,通常不外乎焦虑或抑郁。因此,认知行为疗法要求患者思考自己做错了什么,而不是身体哪里出了问题。温克尔曼希望业内同行能更多地把睡眠的两个方面——生理和心理——结合起来考虑。“睡眠是极其复杂的过程,”他说,“谁敢说神经连线不会也出了问题呢?”
如果睡不着觉,那可能是因为我们已经忘了该怎样睡觉。在进入现代文明以前,人们的睡眠与今不同,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冬天的休息时间很长,我们的祖先大概把睡眠分成了几大块进行。发展中国家的人仍常常这样睡觉。他们扎堆躺下来睡,夜里时不时爬起来。有些人露天而睡,既凉爽又能更直接地让日光设定生命节律。2002 年,埃默里大学的卡罗尔· 沃思曼和梅利莎· 梅尔比公布了一项对不同文化中人类睡眠的比较研究。他们发现,在一些采猎族群如非洲的布须曼人当中,“睡与醒的分界是很机动的”。没有固定的上床时间,也没有人会催促别人睡觉去。睡着的人若被谈话声或奏乐声搅了清梦,就爬起来,感兴趣的话就凑过去,也许不一会儿就又睡倒了。
如今在发达国家没有人这样睡觉,就算有也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我们差不多定点上床,独睡或与配偶共枕,躺在铺了床单毯子的柔软床垫上。我们比一个世纪以前的人每天平均少睡一个半小时。现在的失眠流行病很可能部分源于我们拒绝关注自己的生理规律。十几岁少年的自然睡眠节律要求早上晚起,可是有什么法子——高中8点钟就要上课。上夜班的职工在上午补觉,违逆着体内古老的作息节律(天光大亮,该醒来出去打猎摘果子啦),可他们哪有选择呢?
我们对睡眠的自然作用力的抵抗使自身受到伤害。2009年2月,一架从纽华克飞往布法罗的客机在途中坠毁,机上49人全部遇难并致使一名地面人员殒命。飞机的副驾驶在事故前一昼夜只偷空打了几个盹,正驾驶的状况可能也一样,令美国交通安全委员会断定他们的操作能力“可能因疲劳而削弱”。这种新闻令哈佛大学的查尔斯· 蔡斯勒非常恼火。他指出,连续24小时不睡觉,或连续一星期每天只睡五小时,相当于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达到0.1%。然而现代职场伦理却对这种工作精神大肆赞扬。“这等于是说‘这人真是个好员工,成天醉醺醺的’!”蔡斯勒在2006年《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从2004年起,蔡斯勒根据他的团队对2700位头一年参加工作的住院医生的调查,在医学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报告。这些年轻男女每周两次轮值长达30小时的班。蔡斯勒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睡眠欠缺对公众健康造成了相当大的危险。他2009年春曾告诉我:“我们了解到,第一年参加工作的住院医生中有五分之一承认曾因疲劳出现失误,导致病人受伤;有二十分之一的人承认曾因这类失误致使病人死亡。”蔡斯勒把这些信息公之于众的时候,本以为医院会感谢他,谁知却遭到许多戒备和抵触。他觉得这种状况很难改观,除非大老板们开始严肃对待失眠与困倦的害处。“我深信将来有一天,人们回想起现在的加班制度,会把它当做一种野蛮人的行为。”
现在来看看午休。传统午休的时间与人体生物钟午饭后的一个自然低谷相合,并有研究表明日间打盹的人一般生产力更高,甚至可能享有较低的心脏病致死率。在西方最初以午睡闻名的是西班牙人,不幸的是他们如今工作的地方都离家远了,再不能回家打盹。于是有些人利用午后的休息时间去跟朋友同事聚餐。午饭吃上两个小时,晚上就得到七八点才能完成工作,但西班牙的上班族就算到这时候也不见得回家。他们要出去喝酒或者下馆子吃饭。(如果你午夜去一家西班牙舞厅玩,说不定只能独自跳跳,因为当地人还没看完黄金档电视剧呢。)
西班牙人最近开始严肃对待缺乏睡眠的问题了。警察会盘问严重车祸中的司机前一天晚上睡了多久,政府发出强制规定缩短职工的工作时间,以便他们早点回家。
促使西班牙人采取行动对付困倦的首要原因,并非以往居于西欧最高位的事故发生率,而是停滞不前的生产力。西班牙人与其大多数欧洲邻居比起来,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更多而产能落后。“打卡上班是一回事,把工作完成是另一回事。”伊格纳西奥· 布克拉斯-巴赫说,他是一位68岁的商人,率先倡导让国人早些上床睡觉,上面的话是他最近在马德里一家报纸上劝导大众的。
“每过一阵子人就必须闭上眼睛休息,”布克拉斯告诉我,“我们不是机器。”
2006年,布克拉斯组建的一个改善睡眠委员会被纳入政府。两年后我有机会参加他们在西班牙众议院侧厅举行的一场会议,来自各行各业的显要人物都发言证实困倦的危害性。他们提到了疲惫工人造成的事故,在长时间工作和家务双重压力下筋疲力尽的西班牙妇女,还有被剥夺了睡够10到12小时的权利的孩子们。有人恳请委员们尽快联系电视台,看是否能把黄金档节目挪到早一些播出。
布克拉斯主持着会议,同时请各位发言者尽可能讲得简明扼要。但是会议厅里灯光柔和,温暖宜人,听众里有几个人的脑袋开始向胸前耷拉了,又冷不丁一震而挺直,抵住了睡意。再过一阵,他们的眼帘更彻底地合上了,手里的议程单放低到大腿,开始以个人名义偿还国家欠下的睡眠。(《华夏地理》2010年5月号)
注:《华夏地理》为美国《国家地理》中国大陆唯一版权合作方
新浪科技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