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英格兰的纽卡斯尔大学的网络计划:他们要在网上公开格兰特东北地区的史前岩壁画。

  据DEEP中国科学探险杂志报道,斯坦•贝肯萨尔(Stan Beckensall)这位英国导师用了他40年的业余时间寻找史前岩壁画及相关的材料。他发现,从诺森伯兰到苏格兰的边界蕴藏着丰富的岩壁画,他自己就发现了1000个这样的神秘图画,这些环形的图像被雕刻在岩石上。贝肯萨尔把这些记录放在纽卡斯尔大学保管,他还决定和考古学家阿欧•玛泽尔(Aron Mazel)整理名为“好奇”的图集,这个图集将会成为网上公开的关于史前岩石艺术最全的档案。

  这些岩壁画估计有3500年到6000年的历史。其中大部分来自东北部当时相对稠密的居住地,这些居住地在现在看来则比较偏僻。这些图案被刻在独立且平坦的岩石上,表达一种抽象意义:一个圆环,许多同心圆环,偶尔也会有正方形,还有一些螺旋的弧线,在这个螺旋里通常还会有一条弧线通往外面,有时上面还会画一些有变化的点。

  这些岩壁画的意图并不为人所知的。它们可能是路的标记,财产的标志,居住点界限的标记,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的标记或者是墓地的标记,有些也可能本身就是宗教的象征。它产生于采集狩猎社会向养畜社会变迁的时期,它试图艺术地刻画出当时的环境。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大多被用来诠释婚姻。婚姻固然是无限复杂的,不过,它也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人生很多时候更难逃出“围城”困境。

最近,年轻人逃回“北上广”的现象,就展示了人生“围城”的无奈。此前,很多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年轻人,面对高昂的房价压力,面对无处不在的户口障碍,纷纷选择逃离“北上广”,回到家乡的二、三线城市打拼。可是,他们回到家乡后往往又无法适应城市间巨大的文化落差,最后又返回“北上广”。

对于年轻人的逃离与复归,不能仅仅围绕市场视角来算经济账。实际上,文化的差异对这些年轻人的影响可能更大。说到底,人生追求都是为了幸福,而幸福的本质是内心的一种情感文化体验。很多已经习惯了大城市文化环境的人们回到相对封闭的故乡,纵然是整天锦衣玉食,他们内心的幸福指数恐怕也未必能高到哪里去。

在今天,绝不要轻视文化对内心的穿透力。文化占据人们心灵的力量,现在经常被低估。人与人之间的文化情趣偏差、文化价值溃散,让哪怕身边最近的人,也容易让彼此心灵无法聚拢。人与人之间如此,由特定人群集聚的地域之间,也同样会形成巨大的文化环境差异。

很多逃离“北上广”的人回到家乡,觉得办事艰难,一些人的市侩嘴脸更让他们难以接受,这与特定的文化环境有关。笔者以前在故乡那个小城市工作、生活,发现很多工作是要转移到晚上的酒桌、麻将桌以及洗浴中心来完成的。如果不能真正融入那种生活,也就无法具备那种环境需要的“工作能力”。而要融入这样的文化环境,没有特定人脉关系与资本铺垫,恰恰又是玩不转的。同时,在那样的二、三线城市,能够提供的公共文化环境又多少有些局促逼仄,会让习惯大城市文化氛围的年轻人觉得很孤单。

中国城市之间的最大差距,很可能不在于经济,而在于文化。很多人留守在一线城市,尽管遭受着经济压力,但是那里的文化能提供一种无法替代的精神疗治。这种文化不仅在于大城市拥有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良好的公共文化场所,更多地在于这些城市里面聚合着大量拥有共同文化价值认同的人群。这一切,都提供了强大的文化辐射,让人们免于沉陷在精神荒漠之中。现代公民固然是理性经济人,但也需要呼吸文化源头活水而生存。因此,不难理解,面对“文化围城”,无数年轻人只能在逃离与复归中困顿焦虑。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一项研究在追溯香蕉家族谱时发现,在过去的7000年里,香蕉几乎都没有与别的作物杂交。目前,市面上常见的黄色香蕉大多是通过克隆大量培育的,因此它们的基因也相同。这就使得香蕉在面对疾病、虫害和环境变化时变得不堪一击。

  来自澳大利亚堪培拉国立大学的Mark Donohue警告:“85%的香蕉是用于本地日常消耗的。这也就意味着,一旦供应环节出了问题,后果非常严重。”19世纪爱尔兰爆发的土豆饥荒就是对为数不多的几个土豆品种过于依赖而产生的后果。

  澳大利亚香蕉种植者协会的CEO Jonathan Eccles说:“考虑到气候的差异性,从新几内亚到东南亚,野外应该会有不同的蕉类品种。如果能用于杂交,这对对抗蕉类疾病意义重大。”

  (源自Discovery News)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人造麝香,顾名思义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具有芳香气味的化合物,在现代生活中十分常见,家里的有杀菌功效的香皂、牙膏、漱口水、洗手液、沐浴露、洗发水、洗面乳、化妆水、剃须膏、除腋臭喷雾、伤口消毒喷雾、洗衣液、医疗器械消毒剂、空气清新剂等产品中,都可以发现它的身影。

  目前,全球范围内每年大约生产8000吨人造麝香,通过化工等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虽然在日常用品中流失到环境中的人造麝香含量很少,但对土壤和水源都造成严重创伤。

  在人造麝香家族中,添加了二甲苯的人造麝香对环境的危害尤其明显,二甲苯有中等程度的燃烧危险,由于其蒸气比空气重,燃烧时火焰沿地面扩散,二甲苯 不溶于水,因此倾泄入水中后可漂浮在水面上,或呈油状物分布在水面,可造成鱼类和水生生物的死亡,长时间依然无法分解,对水环境的影响巨大。虽然二甲苯在 早在1979年就被我国列为有害物质,但大约在近五六年空气污染物中依然有二甲苯的身影。

  人造麝香的危害能随生育延续到下一代

  人造麝香是一个化学物的“团体”称呼,除了上面提到的二甲苯,还有一个主要成分是硝基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多数有毒,跟二甲苯一样硝基化合物也已经在研究中被证实有致癌的风险。

  除此之外,人造麝香中还有一种物质叫做普拉雄酮,在2008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限制运动员使用的兴奋剂中就有它的身影,这就难怪有一些沐浴液洗发水用过之后真的觉得头脑清醒了很多。

  据了解,人体接触了过多的人造麝香后,有害物质多集中于人体的脂肪,甚至母乳中也会含有,并会长期滞存于人体组织中,这使得人造麝香的有害成分会随着生育而延续到下一代。

  斯坦福大学Hopkins Marine研究站的研究人员还发现,在实验室研究中将人类组织置于人造麝香中,发现高浓度人造麝香会削弱细胞的抵御能力。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接触到“人造”化合物,而这些违背自然的化合物往往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威胁人体健康,大家在选择日常用品时,购买无味或者天然产品,更能保障家人的健康。(来源:EP环保网 编译:夏雨)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由于人类活动海洋生物正面临灭绝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6月22日消息,近日有科学家警告称,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海洋正面临严重的物种灭绝危机。一个国际海洋研究专家委员会发布的初步报告显示,全球海洋情况恶化速度远超之前预估。


专家们呼吁限制影响海洋环境的人类活动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这些科学家近日在牛津大学出席研讨会,回顾了近期在海洋科学领域进行的研究进展。他们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加上其他人类活动引发的后果等因素,海洋生物物种和栖息地正面临严重恶化趋势。


人类活动正导致海洋环境严重污染

  报告警告称海洋生物退化将逐渐使其丧失继续支持人类社会的能力,甚至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如珊瑚礁极有可能会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时间内消失。海洋学家们指出,人类活动正导致严重的后果。全球海水温度上升,缺氧,酸度增加等,所有这些都是地质历史出现过大灭绝事件发生时的共同环境特征。报告指出除非我们现在开始采取行动,否则人类活动导致的严重后果将极有可能导致一次全球规模的灭绝事件发生。科学家呼吁采取紧急措施来应对危机,包括削减碳排放量,减少过度捕捞,终止不可持续的渔业生产及建立海洋生物保护区等。

根据报告,人类活动导致的一部分影响已经达到了原先预测中的“最坏情况”的程度,这其中包括全球海平面的上升,以及北冰洋海冰的融化
人类活动导致的一部分影响包括全球海平面上升及北冰洋海冰融化

  阿列克斯-罗杰斯(Alex Rogers)博士是国际海洋状态项目(IPSO)科学主管,该机构和国际自然环境保护联合会(IUCN)一同召集此次研讨会。他说:“情况非常让人震惊。当考虑到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影响效应时,我们发现情况要比原先设想要坏的多。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将影响我们一生,甚至影响后代人生活的局面。”

  丹-拉法利(Dan Laffoley)是国际自然环境保护联合会的海洋科学和保护高级顾问,也是这份报告的起草人之一,他说:“海洋科学家们对于海洋环境破坏和恶化速度和程度感到吃惊。海洋环境未来面对的挑战是巨大的,采取措施来保护这颗星球的时刻就在当下。”

  (KT)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广网北京6月13日消息(记者费磊)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工信部今天(13日)召开全国稀土工作会议,动员部署进一步加大矿山开采冶炼分离、环境保护、进出口秩序专项整治和加强稀土行业管理工作,全国范围稀土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即将展开。

  会上工信部部长苗圩指出,目前我国稀土市场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一是非法开采屡禁不止,资源浪费严重。二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三是资源利用水平率低,而且出口也存在恶性竞争这种局面。苗圩表示,为了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稀土工作协调机制各成员单位目前已经研究制定了稀土矿产开采、冶炼分离、环境保护等专项的整治活动,在近期要开展一项专项活动,坚决打击非法开采和超控指标开采的行为,坚决打击违法生产和超计划生产的行为,坚决打击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坚决打击稀土非法出口和走私的行为。

  苗圩也指出,这些举措是为了保护宝贵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也符合国际惯例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定,不仅仅是对中国的发展负责也是对世界的发展负责。他强调,随着中国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对稀土需求的持续增加,中国的稀土资源压力也正在逐渐加大,目前中国也正在寻找开发稀土替代资源,提高稀土的资源回收率和循环利用。中国将继续向全世界供应稀土,并将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定对于稀土的开采加工、国内使用和出口实行管理,也希望得到稀土贸易各国的理解。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5)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由于澳大利亚骆驼“过盛”,该国政府正考虑屠杀其野外全部120万峰骆驼,以减轻环境负担。

  澳大利亚一些国会议员认为,骆驼对环境造成重大负担,因为它们跟其它动物抢夺食物和饮水,而且每峰骆驼每年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此外,骆驼啃食地面的草和草根,对土壤、植被造成破坏,因此这些议员提出“杀骆驼,救地球”的口号,声称此举既能解决环保问题,也能把骆驼肉制成饲料供其他动物食用。

  不过,这些议员的想法遭到动物保护者的强烈反对,他们称“杀骆驼”的想法简直愚蠢荒谬之极。

  据悉,澳大利亚目前每年都会人为地杀死一些骆驼,并把骆驼肉制作成动物饲料。此外,每年还出口2.5万峰骆驼到中东。但澳大利亚议员摩尔认为,这些措施还不够,应该捕杀更多的骆驼。摩尔甚至还称,屠杀骆驼这一计划还将为澳大利亚带来大量的新增岗位,以缓解目前的就业形势。

  澳大利亚最早从阿富汗引进骆驼,将它们当作运输工具,但后来有了汽车,就逐渐把骆驼放归野外,现在澳大利亚大约有120万峰野生骆驼,而且它们的数量每9年就增加一倍。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儿童玩具里的“环境激素”
七成玩具检出"环境激素"

  今年5月,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报告称,在一批塑料玩具中检测出一类叫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的环境激素。这种物质有可能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影响儿童发育。

  七成玩具被检测出“环境激素”

  绿色和平组织污染防治项目主任武毅秀是这一报告的负责人。她告诉《外滩画报》,今年4月,她和同事在北京、上海、广州和香港四大城市随机购买了60件儿童用具,包括戏水玩具、泳圈、婴儿游泳池、奶嘴等,并送到香港一家实验室检测。

  60件儿童用具中,30件被绿色和平拿来做邻苯二甲酸酯的针对性检测,结果发现,其中有21份玩具中含有邻苯二甲酸酯,检出率达70%。其中,有一只绿色玩具球的邻苯二甲酸酯含量甚至达到43.1%。

  为了保证样本的多样性,武毅秀选择的是当地比较受欢迎的大型母婴超市。在上海,他们的选择包括南京路上的宝大祥。“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到了一处就随便买买。为了保证准确度,我们一般会挑选多家超市的不同商品。”

  “儿童处于发育期,他的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包括性发育,都处在一个相对快速的变化当中。这样一些激素类物质,对儿童的危害非常大。”武毅秀说,儿童是需要格外呵护的脆弱人群,他们的健康问题容不得半点马虎。

  记者查阅资料后发现,邻苯二甲酸酯被广泛用于生产医疗器械、储血袋、化妆品、润滑剂、地毯等。根据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最新研究,在抽取的200个香港人血液样本中,逾九成被验出有毒塑化剂DEHP成分。研究显示,曾服食塑化剂的老鼠诞下雌鼠机会较大,即使诞下雄性,其生殖器官较正常的细三分之二,精子数会少二至三成。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胡建英告诉本报,邻苯二甲酸酯属于环境激素,“它的好坏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它们的监管,是一种成本和收益的博弈。”

  作为中国首批研究“环境激素”专家,胡建英认为,环境激素对儿童的影响不可小觑。

  近年来,她的研究组多次对渤海辽东湾等地进行调查,发现渤海近海野生梭鱼雌雄同体的发生率很高,在长江捕捞到的幼年中华鲟中,发现了一定比率的幼鱼只有一只眼睛,有的甚至没有眼睛,另外还有些存在着骨骼畸形的现象。“环境激素正是引起畸变的主要物质。”胡建英表示。

  “环境激素”阻击战

  在全世界范围内,欧盟一直是“环境激素”阻击战的领军者。

儿童玩具里的“环境激素”
这些物质有可能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

  早在1999年11月,欧盟委员会已通过法令,将这样的警告标示贴在玩具和包装上,并开始对部分邻苯二甲酸酯设限。经过多次修改并于2005年通过的一项欧盟指令,规定所有生产及进口的玩具和育儿物品中,DEHP、DBP、BBP等三种有害邻苯二甲酸酯含量的浓度综合百分比不得超过0.1%。

  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亦已对玩具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含量做出了与欧盟类似的限定。最近一个发出禁令的国家是加拿大,该禁令将在今年6月正式实施。

  在一些环保组织看来,中国对“环境激素”的阻击,并不彻底。

  2009年,中国国家标准《玩具用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规定了玩具涂料中各类邻苯二甲酸酯的含量不得超过0.1%。“因为邻苯二甲酸酯更多存在于塑料玩具本身,而非涂料。”武毅秀曾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表示。

  目前,绿色和平组织将调查结果送至国家卫生部和环保部,卫生部建议将相关材料送至国家质检总局。记者在国家质检总局网站首页看到近期发布的题为《技术专家介绍儿童玩具标准等有关情况》的新闻,其中提到“针对欧盟和美国有关玩具中有害元素的新规定,我国目前正在积极跟踪研究,并将适时完善我国的玩具相关标准。”

  武毅秀和她的同事也将调查结果送至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立即得到了这样的回应:“对于贵机构的研究结果,我们同意‘儿童玩具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的情况值得关注??同时将贵机构的来函和所提供的资料转寄海关跟进,会与有关政府部门讨论修复法律、制定有关标准的可行性。”

  胡建英告诉记者,目前,对于环境激素对人体的真正危害,研究数据仍比较少。

  从理论上来说,它们肯定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但影响到什么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还没有明确结论。

  在邻苯二甲酸酯之前,广泛存在于PC塑料奶瓶中的环境激素“双酚A”让很多年轻母亲闻之色变。

  在国际上,双酚A的毒性还存在争议。去年11月上旬,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声明称,双酚A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目前还不足以对它采取公共卫生手段。

  今年3月1日,欧盟开始禁止生产含有双酚A的塑料奶瓶,并从6月起禁止在市场上销售。可喜的是,中国卫生部也已将双酚A列入“黑名单”。自6月1日起,禁止生产含双酚A的婴幼儿奶瓶;自9月1日起,禁止进口和销售含双酚A的婴幼儿奶瓶。

发表在栏目: 科学

  6.沙漠中的冷却塔

沙漠中的冷却塔(图片来源:NREL)沙漠中的冷却塔(图片来源:NREL)

  在犹他州沙漠南部一个狭窄细长的峡谷,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打造的绿色建筑与独特的自然环境巧妙融合在一起。在犹他州斯普林戴尔的锡安国家公园,砂岩悬崖的颜色随坡度发生变化,从奶油色变成粉红色,再变成红色,映衬着无云的蓝色天空;两座2000年投入使用的下向通风冷却塔在游客中心拔地而起。

  沙漠的高温将泵入塔顶蜂巢式结构的水蒸发,蒸发产生的冷却空气因其自身重量在塔内下降,最终流入建筑。整个过程无需使用风扇。这一建筑设计兼顾了自然景色和冷却质量。美国能源部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与公园管理局合作进行了冷却塔的建筑,实验室主要负责人保罗·托塞里尼表示:“我们一开始就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条件。走进峡谷,你会发现大量水从峡谷壁上流下来,水分的蒸发起到了冷却作用。”

  当地的冬季温度在零下6.6摄氏度至15.5摄氏度之间,为了帮助供暖,建造者修建了一道厚厚的黑色特朗布壁,朝向太阳。这种太阳能吸热壁以法国建筑师费利克斯·特朗布的名字命名,正是他普及了这种被动太阳能吸收技术。随着建筑物温度降低,特朗布壁会释放吸收的热量,负责在夜间为建筑物供暖。如果需要的话,游客中心还可以使用供暖电器。此外,辐射顶板也可以起到供暖作用。所有系统可让整座建筑的能耗只相当于使用典型供暖和冷却系统的不到10%,每年可节省1.6万美元。

  锡安国家公园每年的游客人数超过250万,在配套交通设施的帮助下,游客采取的出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在此之前,一个夏日迎来的私家车数量通常超过3000辆,汽车长龙从两车道公路一直延伸到只有4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交通拥堵不仅影响了游客的游览心情,同时也威胁到峡谷内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在峡谷3个独立生态系统的交汇点,共生活着900种只在犹他州发现的植物物种。

  公园的新班车系统使用清洁燃料丙烷。项目总投资2400万美元,包括购买30辆巴士和建造一座巴士维护中心的成本。托塞里尼表示,节能设计与建筑本身融为一体,成本与典型的游客中心相当。

  7.南方特色的可持续建筑

南方特色的可持续建筑(图片来源:U.S. Department of Energy)南方特色的可持续建筑(图片来源:U.S. Department of Energy)

  佛罗里达州的萨比纳岛建有美国环境保护局的一座建筑,长长的门前走廊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误以为这座低矮的白色建筑坐落于一家南方种植园。实际上,这是一座计算与地理空间学研究实验室,走廊只是众多节能设计中的一个。

  这座建筑于2008年投入使用,环境保护局海湾生态学部门的20多名科学家在这里工作,研究人类活动对海洋、港湾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他们帮助制定策略,降低环境中的有毒化学物质数量。由于建模工作需要使用消耗大量电量的计算机系统,环境保护局通过降低冷却和照明等其他方面的能耗让整座建筑的能效实现最大化。

  光线的颜色和巨大的走廊可帮助热量发生偏斜。实验室装有大量窗户和天窗,可减少对人工照明的依赖程度。但在这样一座位于佛罗里达州锅柄状突出地带的堰洲岛,使用玻璃将面临不小挑战。2004年,伊凡飓风横扫佛罗里达海湾沿岸,摧毁了计算与地理空间学研究实验室所在地区的6座建筑。这一地区面积16英亩(约合96亩),当时共有40座建筑。为了抵御飓风,很多窗户都安装了抗撞玻璃,屋顶也主要采用铝材料,因为传统的木瓦容易在遭遇热带风暴时松动。

  节约用水同样是设计这座建筑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实验室的小便池和马桶均使用百分百的循环水,由屋顶的雨水塔收集。凭借一系列节能设计,这座建筑获得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LEED银奖认证。环境保护局海湾生态系统部门的设施负责人克莱·比彻尔表示:“我认为在可持续方面作出努力非常重要,这能够反映出我们的态度。我们都要为此付诸行动。” (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4 环境部长视察

环境部长视察
环境部长视察(图片提供 Jochen Luebke, Reuters)

  2009年9月,德国环境部长西格马尔·加布里尔造访Asse II核废料堆放场。2008年的一份报告对Asse II过去的管理工作表达不满。在这份报告公布之后,加布里尔曾用“欧洲问题最严重的核设施”这样的话语描述这个核废料堆放场。

 诺丁表示,在上世纪60年代投入使用时,政府曾告知公众这只是“一个临时实验性设施”。他说:“但当地居民却被误导。在以一种方式将核废料储存在盐矿后不久,政府并没有制定移除计划。”

 

  5 地上地下两重天

地上地下两重天
地上地下两重天(图片提供 Friedemann Vogel, Getty Images)

  正如在这幅2008年6月拍摄的照片中看到的那样,一个旧采矿设备的部分耸立在德国乡村中部,告诉人们它的下面就是Asse II核废料堆放场。由于效益不景气,这个盐矿被废弃。

  上世纪60年代,德国政府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这个盐矿,作为德国不断发展的核能计划一个实验性废料储存解决方案。现在,这个废盐矿已处于不稳定状态,里面充满水,促使政府采取措施移除核废料并在Asse II倒塌前找到另一个储存地点。

 

  6 特洛伊木马

特洛伊木马
特洛伊木马(图片提供 Sean Gallup, Getty Images)

  2009年9月,抗议者在柏林勃兰登堡门前面聚集,进行反核示威活动。Asse II已经成为核能长期危险性的一个强有力符号。联邦防辐射办公室的诺丁说:“我们需要将这些核废料储存数万年或者数十万年。处理这些废料危险性极高。”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3 页,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