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1月26日傍晚,河南安阳滑县城关镇贾固村的刘荣善再次来到村口的麦田中,眼前地表土层已经龟裂,但掘开表层,可以发现几厘米深的土壤仍含有较多的水分。因为天气冷,水分冻结,令土壤变得坚硬。刘荣善说,表层土壤的干裂,是浇水之后,又冷又干的天气造成的。他担忧今年干旱会造成小麦减产,原本每亩1000斤左右的产量,可能减产到600至800斤。


中国北方粮食主产区遭遇数十年一遇严重旱灾(新闻配图)

  当前,中国北方粮食主产区遭遇数十年一遇严重旱灾,山东、河南尤为严重。山东省遭受60年一遇干旱,其中,菏泽、济宁的旱情已达200年一遇。截止到1月22日,山东全省小麦受旱面积已达3016万亩,约占全省小麦播种面积的55.9%。小麦重旱面积已达543万亩,比一周前增加60万亩。至26日,河南全省冬小麦受旱面积增至1796万亩,其中重旱181万亩,郑州、安阳等10地目前为中度干旱。而全国的受旱面积超过6000万亩。

  根据干旱的学科分类,目前多个小麦产区遭受的干旱应属气象干旱。气象干旱是指某时段内,由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收支不平衡,水分支出大于水分收入而造成的水分短缺现象。气象干旱通常主要以降水的短缺作为指标。

  河南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在1月18日就曾表示,河南省今年旱情同2008年大旱相比,在有效降雨量方面类似,但今年的苗情好于往年,2008年在播种小麦时,土壤墒情明显不足,而今年在播种小麦时,墒情比较足,这主要归因于去年秋季河南境内普遍大量降雨。他还表示,如果2月份仍没有有效降雨,河南省将启动紧急抗旱预案。

  面对长时间无有效降水,河南当地小麦主产区的主要应对措施是引黄河水或抽取地下水对农田进行灌溉。在天气转冷之前已经浇过一遍水的麦田,墒情(土壤湿度)尚可,而无水浇灌或浇灌成本太高的麦田则只能“靠天收”。

  问题是,气象干旱仅仅是问题的一方面。干旱背后是中国北方粮食主产区的根结性问题。

  目前,河南各小麦主产区,甚至整个黄河流域的灌溉农业的症结在于,一方面,随着地下水位连年下降,黄河水量起伏不定,河南这种严重依赖深挖机井,开采地下水,维持粮食产量的农业生产模式,长期看难以为继。

  另一方面,粮食价格偏低,种植粮食收益微薄,与外出打工的收入差距悬殊,农户辛劳一年,也只能“落下一季秋”。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越来越低,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打工,留下种粮食的只有“老的和女的”。只剩下政府为了粮食安全和政治稳定的目的,力保粮食产量。

  依赖传统灌溉的农业

  根据韩洪云、赵连阁的论文《中国灌溉农业发展——问题与挑战》,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水而不是土地。中国耕地的81%分布在北方,自然降雨难以在数量和时间上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如果没有灌溉设施,大量的北方农业用地将难以耕种。极度的水土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中国农业过度依赖灌溉设施。而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平原覆盖了中国10%的土地面积,但只占有中国2%的水资源,水供给和潜在的水需求缺口达到降雨量的3/4。


长期遭受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粮食生产越来越依赖于灌溉(新闻配图)

  而黄河流域的重要粮食大省河南和山东的粮食生产对传统灌溉的依赖十分明显。在整个华北地区降水量减少,长期遭受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粮食生产越来越依赖于灌溉。

  安阳的水利设施大都建于上世纪60至70年代“水利大跃进”时期,建设时就存在种种问题,现在更是“使用年限到了,很多小渠道毁坏严重”,安阳市水利局建设管理科科长杜理平介绍,包产到户后,一家一户经营小块土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都陷入停滞。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北方降雨就减少,“十年九旱”,水利设施对于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凸显。但“历史欠账”却越积越多。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在中央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拉动内需的大背景下,水利设施建设才获得了较大的投入。当前水利主要的投资方向还是在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和引水工程的建造维护上。

  以河南受旱程度较为严重的安阳为例,常年粮食种植面积达800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460万亩。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市正在经历严重的气象干旱,已经连续近百天没有有效降雨,且根据气象预测,近期降水可能性仍偏小,之所以能在如此大旱中做到“麦田墒情基本适宜”,法宝就是散布在麦田中的大量机井,通过用电或柴油带动抽水机来抽取地下水,进行灌溉。

  在农业灌溉中,地表水远较地下水有优势。安阳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张海亮就说,地表水有便宜、省时间和效果好等好处,但安阳地表水资源有限,大部分麦田还不能“引黄(河水)灌溉”,绝大部分需要通过深挖机井,抽水浇灌。根据杜理平的介绍,豫北地区因为距离黄河较远,难以引水,所以建有大量的灌溉用机井,密度有“一般50亩一口”。

  但在无水源灌溉或浇灌成本高昂的麦田,小麦生产就会受到影响。根据安阳市农业局1月份的资料,全市有76%的小麦已经浇越冬水,但仍有100余万亩未浇。还有20万亩小麦是纯旱地,根本浇不上水,只能靠天收。另有50万亩小麦浇水成本极高。

  安阳市林州县,地形多丘陵,就因为无水可浇或成本过高,小麦受旱的情形更为严峻。在鹤壁市浚县,在有的地块,地表之下10至20厘米的土壤仍很干燥,而小麦汲取水分的根系大部分处于这一深度范围内。

  资源性缺水

  在面对气象干旱,长时间无雨,小麦命系地下水的同时,地下水位却在持续下降。根据安阳市滑县水务局提供的资料,由于多年持续干旱和大量开采地下水,在1972年到2010年间,滑县的全县地下水埋深(地表到地下水的距离)平均以每年0.45米的速度持续下降,39年间下降了13.16米,形成了以县城区为中心的巨大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

  一方面地下水源在安阳的粮食生产供水结构占大部分,另一方面地下水位下降在整个安阳都很明显。用张海亮的话说,河南已经陷入了“资源性缺水”的困境。而杜理平也表示,“山东的情况也差不多”。

  根据2009年度的《安阳市水资源公报》,安阳市2009年供用水总量为14.1698亿立方米,扣除因漳河用水量0.8913亿立方米和引黄河用水量0.5440亿立方米,区内年供用水量为12.7345亿立方米,而全市的水资源总量仅为9.7532亿立方米,不能满足供用水量的需求。在供水量中地下水源的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74.9%。而在用水量中,农业灌溉用水则占到69.8%。

  安阳的“资源性缺水”在干旱中表露无遗。首先是地表水捉襟见肘。根据防汛抗旱办1月25日的一份资料,当前安阳全市9座大中型水库总蓄水量只有8332万立方米,仅占总库容的四分之一,蓄水少;同时漳河无水可引,岳城水库蓄水较少,造成红旗、跃进、漳南三大灌区无水可引。

  其次,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不少较浅机井已经抽不出水了,这就造成了单井控制的麦田面积过大,浇灌周期长。上世纪70年代的机井深度一般为30至40米,而近些年在滑县的新打机井一般有60米深,其他几个平原地区的县则有70至80米深。丘陵和山区的机井则更深。

  机井挖得愈来愈深,浇灌耗费的电力越来越多,浇地成本也就越来越高,更加压缩了粮食种植的每亩净收益。例如在位于山区的林州,机井深达300米,“一亩地浇一次超过100块,弄不成,老百姓不干,浇不起。”张海亮说。

  为解决地下水位下降,河南各地给出的应对方法无他,还是黄河。例如,滑县水务局就表示,通过近几年的引黄,地下水位有所回升。在临近黄河的开封市兰考县也同样是用渠引入黄河水灌溉和渗入地下来保持地下水位。

  但杜理平认为这种办法不能让地下水位整体回升或停止下降,只能做到“降慢一点,控制下降的幅度”。张海亮也认为现有的“节、引、补”等手段都做不到令地下水位回升或不再下降,“主要是节水,其他没法儿”,既不能让地下水位不再下降,又要依赖地下水灌溉,“早晚会出事”。

  黄河流域的主要粮食产区所采用的灌溉方式普遍是耗水量大、效率低的漫灌等方式。在面对天气转暖后,河南、山东等地的春灌造成的用水量“井喷”,将会给各大粮食产区可供水量造成巨大的压力。

  种粮成为政治任务

  一方面是主要粮食产区越来越依赖地下水和黄河水灌溉,成本上涨;另一方面却是,粮食生产效益越来越薄,在农民的收入中所占比例下降,农民种植粮食的意愿不断降低。

  在地方政府方面,农业生产所能带来的财政收入也远不能和工业带来的财政收入相比。粮食生产已经变成“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下的政治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行政力量的推动。

  贾固村14队的村民刘荣善虽然认为当前的旱情会影响收成,造成减产,但并不十分在意。他家中承包有七八亩地,自己在北京打工,孩子在外上学,只有妻子一人在家中干农活。每年夏粮和秋粮的收成中,卖掉夏粮的收入大致能覆盖种子、肥料、农药、浇地和机械作业,一年的人工投入,也就是“落下一季秋(粮)”,作为一家人的口粮。而他在北京打工的收入每个月3000元左右,扣除四五百元的生活成本,大概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主要用于供儿女上学。

  对于刘荣善而言,即便今年的小麦亩产降低了20%至40%,对其家庭的口粮和收入造成的冲击也不是很大。对于眼前的干旱,他的打算就是天气转暖之后,再花钱浇一遍水。

  在贾固村中,类似刘家的家庭很普遍,青壮年几乎都外出打工或从事其他行业,而且很大一部分人已经不太会种植粮食了。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在很多时候,也雇人做打药和收割等农活,农民家庭对于粮食种植的意愿已经很低了,只是获取口粮而已。

  根据安阳市农业局的资料,安阳市对2010年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的统计,全市每亩粮田年均产量为846.4公斤,亩收入为1682.3元,亩成本为614元,折合每亩净收益1068.3元。这一统计并未计入人工成本。

  农民种植粮食的收益极其微薄,“农民是在为国家作贡献。”一位安阳市农业局的官员说。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山东邹平县台子镇位家村村民位长让在查看干旱的麦苗。


贵州铜仁地区万山特区内因积雪而垮塌的蔬菜大棚

  新年伊始,接踵而至的暴雪和冻雨将我国西南化为银装素裹的世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此时此刻,千里之外的华北、黄淮等粮食主产区正陷入干旱缺水的局面。

  异常天气引发的冰火两重天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农业生产敲响警钟:如何采取得力措施实现粮食增产,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已经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一场抗灾保丰收的战役正在打响。

  南方雨雪北方干旱异常气候考验中国

  近日,贵州再次遭遇雨雪冰冻灾害,不少路面都结上了一层冰。和天气一同坠入冰点的,还有人们的心情。“6个大棚严重损毁,10多亩蔬菜70%受灾。里外损失超过3万元。”看着一夜“冻僵”的蔬菜,铜仁地区万山特区龙江村村民刘洪水忧心忡忡。

  大范围的低温冻雨天气盘踞西南地区。本应山花烂漫的地方,如今风雨飘摇。截至目前,今年以来我国南方降水日数普遍在8-10天,其中贵州西部、重庆西部、湖南东南部等地有10—12天。

  就在南方白雪皑皑之际,北方的初雪已经“迟到”了很久。1951年至今,北京初雪平均日期出现在11月26日。但直到今日,北京依然没有下雪的迹象。“只刮风不下雪,这滋味太难受了!”北京市海淀区居民肖丽丽一脸无奈。

  在河南省杞县阳堌镇西铁岗村,自打麦播以来已连续100多天没下过一滴雨水。成片的麦田泛着枯黄。

  这样的场景在华北和黄淮地区随处可见。

  在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和安徽六省区,去年10月以来的平均降水量仅40.2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3%,降水减少使得这些粮食主产区冬小麦缺水严重,人畜饮水困难突出。

  “这是1961年以来的历史同期第二少局面,是气候异常在作祟。”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张培群解释说。

  去年11月中下旬,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环流明显调整,导致冷空气更为频繁猛烈。这时,西南暖湿气流为南方输送了充沛的水汽,冷暖交汇形成大范围雨雪天气。而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偏弱阻挡南方的暖湿气流北上,华北、黄淮等地无法形成有效降水。“就好比一块干毛巾,无论你使多大劲,都拧不出水来。”张培群说。

  国家气候中心综合分析显示,未来一段时间,大气环流异常仍不能根本改变,这意味着目前我国南方的低温冻雨和华北黄淮无降水局面仍将维持。

  旱魔肆虐粮食主产区  业生产面临灾害挑战

  低温冰冻给南方蔬菜生产带来大范围影响,在不少地方,蔬菜价格出现了明显波动。

  在北方几个粮食主产区,持续的旱灾更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农业生产增加了不确定性。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6039万亩,其中重旱898万亩。

  将这些数字还原到中国版图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全国受旱区域全部集中在黄河、淮河和海河流域等粮食主产区!

  这是什么概念?

  以冬小麦为主的夏粮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约四分之一,仅河南一个省的冬小麦产量就占全国逾四分之一。发生在粮食主产区的干旱如果波及冬小麦生长,将为全国农业生产带来不可逆的影响。

  这意味着什么?

  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特殊产品,是国家管理好通胀预期、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坚实基础。历史经验证明,一旦粮食大幅减产和投资需求膨胀“双碰头”,我国经济运行就会出现“波澜”。

  有专家认为,在目前国内粮价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当前的旱情和雨雪天气将增强市场对小麦等主要农产品看涨的预期。

  尽管目前冬小麦没有进入产量形成的关键期,苗情基础较好,但若干旱持续下去,小麦能否增产丰收将面临严峻考验。

  柴油价格上涨,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长等实际问题将给抗旱带来很大挑战,抗旱促春管任务十分艰巨。农业部小麦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振文说。

  在山东临沂,百年一遇的严重旱灾正在横行,旱魔所到之处,秧苗枯黄。“天太干了,水位下降了2米多,不好抽水。”临沂市庞居村村民张华正为今年能否有个好收成而揪心。

  在河南,捉摸不透的旱情正成为这个农业大省全力应对的头等大事。“如果过年后气温回升到日均3摄氏度以上,可以利用返乡的劳力进行耕种,否则真是够呛。”河南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汤其林如是说。

  中央地方同心协力抗灾战役全面打响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全体会议强调,要高度重视华北、黄淮等地区的旱情发展情况,做好抗旱的各项工作,确保冬小麦安全越冬。采取有力措施抗击南方部分地区雨雪冰冻灾害,力争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高度重视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及早安排、周密部署,事关今年粮食稳定增产,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紧要关头,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各地区各部门紧急行动起来,同心协力,一场科学抗灾、确保生产的战役迅速打响。

  农业部制定抗旱的技术路线和应对措施,并派出20个工作组,分赴主产区调查灾情,指导农民加强春季田间管理。

  水利部要求,各地对可能发生供水短缺的城镇、农村进行摸底排查,加大抗旱投入力度,开展抗旱物资的储备工作,切实提高抗旱水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气象局则通过加强干旱、低温雨雪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灾害分析,确保联动机制落到实处。

  受影响省份动员力量和资源,投入到抗灾当中。

  河南已投入抗旱资金2.6亿元,抗旱设备万台套。“我们要为春天抗旱做好充分准备!”鄄城县抗旱服务队队长郑茂杰说。

  山东开工建设一批抗旱应急水利工程,预计新增灌溉面积690万亩。在山东菏泽市鄄城县,抗旱服务队已进驻打井。

  在河北,在安徽,类似的场景随处可见。

  在贵州,在湖南,在重庆,抢收成熟待收蔬菜,及时清除积雪,成为各地的攻坚战。

  “科学谋划,及早部署,将使我们处于抗灾救灾的有利位置。”于振文说。

  灾害频发敲响农业警钟长效防灾机制亟待完善

  “我种了一辈子地,近十年是越来越旱。”60岁的黑龙江省肇东市东升村农民于林堂认为,和过去的风调雨顺不同,现如今,干旱反倒成了一种“常态”。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显示,今后,强降水、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更加频繁的出现。

  灾害频发正逐步成为常态,粮食生产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

  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损失粮食1000亿斤左右,每年因生物灾害损失粮食500亿斤左右。

  “这些自然灾害足以为我们敲响警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稳定,农业基础薄弱在今后较长时间都无法根本改变,在这个前提下,更应理性看待农业生产周期性波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无数次自然灾害的考验,我国粮食产量从2000亿斤连续迈上8个台阶,达到1万亿斤以上的水平。

  实践表明,粮食生产能力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既要巩固现有生产能力,又要不断加强基础建设,才能实现产量的新突破。在我国粮食生产来之不易的“七连增”基础上,还需要继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确保粮食安全、农民增收。

  “要把过去作为危机应对的意识和措施常态化!”程国强说。

  近年来,成功应对自然灾害,确保粮食增收,我们获取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2009年冬天以来小麦主产区持续低温,中央财政特别安排5.3亿元对冬小麦主产区的5300万亩弱苗麦田给予施肥补助;2010年春,西南发生历史罕见干旱,国务院迅速出台扶持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西南旱区玉米覆膜种植等给予补助……这些政策和资金犹如及时雨一般,对当年的农业生产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然而,在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今天,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雪中送炭,更要未雨绸缪。建立长效防灾减灾政策体系,有益于维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

  ——将保护农民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不仅体现在丰产的时候通过调整最低收购价保持合理水平,更重要的是在减产时,采取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抗旱保生产。

  ——确保粮食市场稳定,需要我们站在现有耕地和水资源紧缺的当下,进一步研究主要农产品调控机制,通过多渠道确保市场供应稳定。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利设施建设有益于提升农田产出能力。

  “这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事情。我们力争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使现有至少一半以上的耕地能够旱涝保收。当灾害来临时,不至于束手无策。”程国强说。(张辛欣)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河南小伙制造神奇苹果皮 iPod瞬间变身iPhone(图)



不管你是不是“苹果”发烧友,这件事情的发生,都足以让你瞠目结舌。


  一款音乐播放器,套在一个壳子里,瞬间实现了通话和发短信功能——它摇身一变,成了一部手机,堪比iPhone。

  相当匪夷所思!

  这个让乔布斯都大跌眼镜的“发明”,出自河南信阳两个20多岁的小伙之手。

  他们给这个神奇的壳起了一个很可爱的名字——苹果皮520。

  有网友称,让乔布斯哭泣的“苹果皮520”到了。

  神奇的发明

  套上“苹果皮” 音乐播放器变手机

  最近,“苹果迷”柴玲去河南科技市场转了数趟。“有没有苹果皮520?”她见人就问。

  这一切,源于土豆网上一个视频,视频名叫《再也不用一手拿touch,一手拿手机啦》——69秒钟,苹果播放器iPodtouch变身iPhone。

  视频中,没有旁白,也没有文字介绍。晃动的镜头中,只有一双手在操作。操作者将苹果公司的一款音乐播放器,放入了一个黑色的套子后,播放器上显示了手机界面。这双手开始拨打10086,随即,电话接通了……

  “太神奇了,播放器变身手机了。”初次看到这个视频,柴玲尖叫了起来。

  作为一个苹果迷,过去的3个月,她一直在攒钱想买苹果手机,苹果手机报价在7000元左右。作为一个大学生,她经济能力有限。

  套上“苹果皮”后的“苹果手机”,造价仅2000元左右。

  这段视频迅速火遍网络。截止到昨天下午,土豆网的点播数超过了25万次,转帖数超过了13800次。

  “牛啊,我激动得想哭,苹果皮520。我等你。”8月17日,数以万计的网友跟帖膜拜。

  也有网友宣称,太神奇了,让乔布斯哭泣的“苹果皮520”到了。

  在每一个转帖背后,来自中国、美国、韩国、日本等世界各地的“苹果迷”们都在问同一个问题:什么时候,在哪里,可以买到这款产品?

  天才的“破坏狂”

  拆遍家中电器 发明用鼻子指挥鼠标

  制造出这款产品的,正是河南信阳人潘磊、潘泳兄弟。

  父亲做点小生意,母亲是全职主妇。他们其实是三兄弟,哥哥潘磊在广东江门做室内装修设计,另一个弟弟在北京做汽配生意。潘泳从小就是个狂热的技术爱好者。

  2006年,18岁的潘泳考上了河南黄淮学院。大学时,他曾做过一件非常疯狂的事儿——能不能用鼻子控制鼠标?3个月的尝试后,他成功了。他的做法是,用脸朝摄像头,用自己研发的人像识别软件定位鼻子,然后用鼻子移动鼠标。

  高中时,他迷恋上了网络游戏,高二时,游戏账号被盗,他一怒之下,开始学做“黑客”。一年多后,他就能改动网吧的计费系统,可以上网不交钱。

  去KTV唱歌,他嫌歌太老,他就尝试着将KTV点歌系统联网,直接在网上查找歌曲。软件开发出来了,但无处试验。

  在哥哥潘磊看来,弟弟有各种想法并不奇怪。从小到大,弟弟就是家里的“破坏狂”,家里的每一样电器——电视机、电风扇、收音机、电脑、电子琴、DVD、音响,只要是能拆的,基本都被他拆过。

  从小到大,他成绩不好,除了计算机和软件。上大学后,他忽然变成了“好学生”。大一时,他拿了全校网络竞赛二等奖;大二时,又拿了全校编程大赛第一名。

  一年多的钻研

  像乔布斯一样,在仓库里鼓捣出“苹果皮”

  巧合的是,“苹果皮”是潘泳在一个仓库中捣鼓出来的,和乔布斯在旧金山仓库里琢磨出苹果电脑经历相似。

  身为技术狂,潘泳也是苹果的铁杆粉丝。他大学时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部iPhone手机。省吃俭用了半年,大三时,潘泳终于买了台二手iPhone,但用了不到一个星期,屏幕坏了。

  去年2月,临近毕业的潘泳在深圳一家小型电子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拿到两个月的工资后,他又动了心思。

  他发现,苹果的一款音乐播放器——有着“残缺的iPhone”之称的iPodtouch,这款播放器外观和iPhone相差无几。

  唯一的缺憾是,这款播放器不具备通话和发短信功能,只是售价要便宜得多,目前二代约为1200元,最新的三代,官方价格也不过1598元。

  将它的通话和短信功能补上,岂不就可以当iPhone用了吗?

  和哥哥潘磊商量后,潘泳买来了这款播放器,开始疯狂实验。

  2009年12月,潘泳辞职了。他搬到了姑父家的一个废旧仓库里,开始他的梦想。

  但是,潘泳连电路图都不会画,甚至连电阻、电容都弄不明白。他一点一点去学。面对攻克不了的技术难题,他就“问”谷歌。

  来深圳一年多,潘泳除了电子市场,没去大梅沙等地方游玩过,没有女朋友,甚至连自己喜欢打的台球也放弃了。

  他的目标非常明确——要将这个东西做得和苹果的产品一样好。

  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历时一年多,2010年7月,“苹果皮”终于实现通话功能。

  兄弟俩给这个发明起了个很潮的名字,名叫“苹果皮520”,谐音“苹果皮我爱你”。

  “苹果皮”原理:

  苹果皮520的原理,在于它内置了英飞凌的通讯模块,该模块上拥有SIM卡插槽、电池及相关的零件;并在iPodtouch上安装运行环境。

  因为iPodtouch是没有拨号程序的,还要安装苹果皮专用的拨号和发短信程序。这样,它就能够实现基本的通话、发短信功能。

  揭秘“苹果皮”

  外观:就像一个普通的手机套

  目前,网上所流传的苹果皮,采用软胶材质制作,整个看起来,就像一个普通的手机套。不同的是,它的凹陷部分,藏有电池仓、芯片电路板、SIM卡插槽及信号天线。

  “苹果皮之父”在深圳郊区那间旧仓库里,所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芯片电路板。

  通过大量的试验,他让一个普通芯片电路板,具备了手机通讯功能。

  同时,他还要解决电池、天线、通话喇叭等一系列配套问题。于是,成品苹果皮的使用操作相当简单:把iPodtouch整个嵌进去,开机,半分钟后,信号来了。

  功能:和iPhone基本一致

  上个月初,国内专业IT门户网站太平洋电脑网,曾刊发“苹果皮全球首发评测”,详细介绍苹果皮的手机功能。

  评测结果对苹果皮赞不绝口,称其“通话和短信功能出乎意料地好,除了部分小缺陷外,其他表现都让人相当满意,基本上和普通电话无异”:人声洪亮,完全没有干扰或者电磁的声音,基本上和我们常用的手机无异。

  评测过程中,评测人员用苹果皮拨打了几十通电话,包括省内、省外、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号码,全部都成功拨通并且不掉线。

  此外,评测人员还特别测试了在地铁站、人群密集的公交车站、出租屋等公共场所,这种地方的信号有些不稳定,但电话基本能打通并且没有掉线。

  评测中,评测人员称收发短信非常顺利。

  它的短信界面和iPhone的基本一致,点击右边的按钮开始编辑新短信,点击收件人右侧的加号可以从联系人中添加收件人。

  苹果皮520收发短信速度很快,不过遗憾的是弹窗中不能显示来信号码或者姓名。

  此外,苹果皮拥有一个人性化的导入电话簿功能,通过它可以从SIM卡中导入联系人到iPodtouch中,以后添加联系人等操作,就可以直接在列表中添加。

  如何量产?怎样赚钱?是否侵权?

  “苹果皮”看着挺美 “吃”起来却不容易

 


郑州科技市场上已经有卖“苹果皮”。商报记者 王棣/摄


  记者卢艳艳张高峰

  “苹果皮”红了之后,全世界的网友都充满了好奇。

  从美国到日本,从韩国到中国郑州,人们四处询问,哪里能买到“苹果皮”。

  人们关注的是,“苹果皮”是否真像传说中那么厉害,又是如何让音乐播放器华丽转身变手机的?这个让人膜拜的“苹果皮”,究竟是如何让“苹果之父”乔布斯“既无奈又哭泣”的?

  昨天,商报记者对此进行揭秘。

  效益之惑

  至今没赚一分钱

  网友评论说,“苹果皮之父”,将让“苹果之父”既无奈又哭泣。

  乔布斯被称作“苹果之父”,在网上,有人叫潘泳“苹果皮之父”。

  视频中,兄弟俩留下了一些信息,上面打着“衍生科技”几个字。

  潘磊解释说:“苹果皮从苹果衍生而来,所以用‘衍生’之名。”他还为公司设计了LOGO和一整套形象识别系统。 从开始到现在,兄弟俩投入了近10万元。只是,和乔布斯的帝国大厦不同,现在兄弟俩还没赚一分钱。

  在潘磊眼里,做一台“苹果皮”至少需要找5家代工厂,包括电池、主板、通信、外壳、组装等环节。如果真正运作起来,投入至少要五六百万——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产品之惑

  还不具备上网、蓝牙等功能

  虽然信号稳定,但并不意味着“苹果皮”现在能做到尽善尽美。

  有网友指出,即使电话已经拨通,屏幕依然显示“呼叫中”,这个让人摸不着头脑。

  并且,拨入的电话会弹出消息框,但没有显示来电号码或者来电人名字。谁打来的电话,市民有时也会搞不清楚。

  “苹果皮”接发信息非常快,但美中不足的是,短信的文本比iPhone的要小一号,看起来比较吃力。

  因为没有像iPhone一样的编辑功能,删除或者转发单条短信也非常困难。

  此外,市民也不能在短信界面上呼叫来信人号码,“苹果皮”也没有群发功能。

  此外,对于手机上网、蓝牙传输等功能,目前所知的“苹果皮”尚不具备,“苹果皮之父”信心满满,认为这些在后期的版本中,通过软件升级均能获得并实现。

  推广之惑

  如何量产是个问题

  在“苹果皮”尚没有大规模投产前,他们给出了这款产品的“官方指导价”——暂定为388元。

  这比买一款iPhone手机,要实惠得多。因为即便再算上iPodtouch的价格,整体售价也不到2000元,几乎比iPhone便宜了一半。

  早已被吊足胃口的“苹果”发烧友们,开始纷纷打听,什么时候能发货,哪里能买得到?90多家淘宝店铺纷纷开张挂牌,做好代售“苹果皮”的准备。

  但目前看起来,要把“苹果皮”推向市场,似乎远没有捣鼓出“苹果皮”简单——7月底,兄弟俩在一家小厂订购了200个,但产品出炉,运回家,发现能用的不足一半。

  山寨之惑

  山寨版“苹果皮”市场热卖

  昨天,在郑州市文化路东风路附近,商报记者看到一个卖家正在销售“苹果皮”。

  “530元一个。”这个商户说,他这里只有两个“苹果皮”,订货的人有10多个。这个价位,比潘氏兄弟报出的388元,高了将近200元。

  另外一个商家李先生说,他们现在也正在订购“苹果皮”,最近来询问的苹果粉丝特多,只是,他们订购的货物迟迟不到。

  但让“苹果皮之父”伤脑筋的是,大批山寨厂商紧随其后,正迅速跟进。潘泳很快发现,一款名为tphone的同类产品,出现在了中关村和华强北的电子市场上,只是价格几乎翻了一番。

  要想实现批量生产,需要投入更多的钱,这正是“苹果皮之父”目前所面临的难题。

  侵权之惑

  


  是否对“苹果”构成侵权?

  现在,他们最担心的是,是否侵权。

  他们咨询了5个律师,但没有一个律师能告诉他们明确的答案。

  他们想申请技术专利,但咨询过一圈之后,兄弟俩决定放弃。一是不知这个技术能不能申请“技术专利”;二是审批时间大概需要一年——等批文下来,他们的产品也早已被“山寨”打败。

  在河南国基律师事务所律师凌兴高眼里,潘氏兄弟并非对“苹果”产品直接进行加工改造然后出售,就像生产一个产品的配件一样,很难说构成侵权。

  在另一位律师看来,鉴于国内并没有法规明确禁止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向工程,根据“法无禁止即允许”的原理,用户经过逻辑推理而非通过不正当手段破解专利软件的行为不构成知识产权侵权。

  也有律师表示不乐观,“苹果皮”作为一款外置模块,它必须“侵入”或者“根植”于iPodtouch的现有程序,然后为之添加通话功能。这可能涉及侵犯“iPodtouch”的著作权。

  对话

  “下一步的打算,将与‘苹果’无关”

  昨天下午,记者采访了潘氏兄弟,二人显得非常谨慎,回答非常简短,不愿意多透露一个字。

  商报:很多人赞叹“苹果皮”是一个奇迹。你们兄弟俩是否有意回河南发展?

  潘泳:我们暂时没有这个想法。

  商报:“苹果皮”大概何时问世?很多人想买。

  潘泳:何时上市我们现在还不能透露。

  商报:有报道称,你们意欲到苹果旗下发展?

  潘泳:我们没有想过被任何公司收购过。

  商报:有没有大量公司争先恐后聘请你?

  潘泳:暂时还没有。

  商报:对未来你们有何打算?

  潘泳:现在还有一些不错的想法,不过可以肯定,其他想法将不会再与苹果相关。这些想法,暂时不能透露。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5 页,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