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爆料称,国内70%的塑料玩具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含量超标,大多数色彩玩具重金属含量超欧盟标准。那么——玩具增塑剂会危及孩子健康吗?
近来,儿童玩具中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及可溶性重金属等问题受到我国消费者的高度关注,玩具中的邻苯二甲酸酯会危及孩子的健康吗?我国的玩具标准与国外相比差距到底有多大?技术专家就此进行了回应。
邻苯二甲酸酯的危害尚无定论
“对于邻苯二甲酸酯的危害性,国际上一直存在争论。”全国玩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张艳芬说。
据张艳芬介绍,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种增塑剂。目前常用的邻苯二甲酸酯有10多种,为无色油状液体,无味或气味很小,挥发性较低,广泛用于各种日用品以及医用产品。邻苯二甲酸酯主要功能是软化PVC塑料,增强其柔韧性,至今已在世界范围内使用了50余年。
近年来,美国和欧盟对邻苯二甲酸酯做过一些安全性评估。欧盟主要采用给动物大量喂食纯邻苯二甲酸酯的方法,发现食用低分子量的邻苯二甲酸酯(DEHP、DBP、BBP)的动物,其生殖和发育受到了不良影响,但食用高分子量的邻苯二甲酸酯(DINP、DIDP、DNOP)的动物,未发现其生殖和发育受到影响。
在对人体的影响方面,欧盟进行了安全性评估,至今没有提供有关对人体产生伤害的报告。美国由疾病控制中心(CDC)对大量人群进行检测,调查邻苯二甲酸酯在人体的暴露情况,至今也未发布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影响的报告。
我国玩具标准与国际标准基本一致
据张艳芬介绍,我国目前执行的玩具标准《国家玩具安全技术规范》是强制性国家标准,其机械物理性能、燃烧性能、可迁移化学元素(主要包括可溶性重金属)等所有技术要求与国际标准ISO8124《玩具安全》的规定是完全一致的。
关于8种可迁移化学元素限值,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欧美标准是等同的,铅、砷、锑、钡、镉、铬、汞、硒的限值以ppm为单位,分别为90、25、60、1000、75、60、60和500。
欧盟2008年底对玩具指令进行了修订,将有害元素的限制由8种增加到19种,但新的限量要求要到2013年才执行,而且欧盟尚无新增有害元素的检测方法标准;美国2008年生效的一项法案对儿童用品中所有可触及的材料和油漆提出了新的铅总量限制,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美国最近又规定,原定于今年8月14日执行的总铅限值暂不实施。
针对欧盟和美国有关玩具中有害元素的新规定,我国目前正在积极跟踪研究,并将适时完善我国的玩具相关标准。
关于邻苯二甲酸酯,欧美都有一定的限值规定。虽然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标准未对邻苯二甲酸酯进行限制,但为确保婴幼儿的安全,我国在即将颁布实施的婴儿奶嘴(安抚奶嘴)安全标准中,已经对6类邻苯二甲酸酯的限量值进行了规定,其限量值与欧盟相同。
另外,我国正在制修订的其他有关婴幼儿的玩具标准,如《国家玩具安全技术规范》《婴幼儿泳池套装安全要求》等,也将对邻苯二甲酸酯的限量进行规定。同时,我国还制定和实施了邻苯二甲酸酯的检测方法标准。
专家指出,由于各国发展不同,产品技术法规和标准并没有全球一体化,各国根据自身国家情况制订不同产品技术法规和标准,因此,企业生产加工出口的产品进入不同国家市场必须符合不同市场国家技术法规和标准的要求,这是进入国际市场最基本条件。
我国对玩具进行有针对性的国家监督抽查
据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机械与玩具产品检验研究所所长陈伟介绍,国家质检总局每年都组织对玩具进行国家监督抽查,并从2007年开始对6类儿童玩具产品实行了强制性产品认证,对玩具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国家监督抽查是依据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对玩具的可迁移化学元素,即锑、砷、钡、镉、铬、铅、汞、硒,机械和物理性能,燃烧性能等项目进行检验。
从2007年开始,每年玩具的国家监督抽查都有针对性的对可迁移化学元素的含量进行监督检验。今年第二季度,我国对242个批次的塑胶玩具和电玩具进行了监督抽查,对标准中规定8种可迁移化学元素项目都进行了检验,仅发现3批次产品的铅含量和1批次产品的铬含量不符合限量要求,其他批次产品的可迁移化学元素含量均符合标准规定的要求。
此外,国家从2007年6月1日起,对童车、电玩具、弹射玩具、金属玩具、娃娃玩具、塑胶玩具等6类儿童玩具实施了强制性产品认证,列入目录内产品,经过认证并标注认证标志后,方可出厂、销售、进口或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朱立毅)
图/小村
谷歌最近推迟发布了一项搜索服务,原因是担心这项技术开放后的后果非常可怕。这项服务就是“人脸搜索”。
“人脸搜索”可以让任何一个人只要上传一张你的照片,就可以搜索出你在网上的所有照片,无论是你自己上传在个人博客、个人电子相册上的,或是你亲朋好友、同事同学上传的照片,但照片中有你。进而通过搜索结果,查询到你的其他隐私。
Google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表示,人脸搜索技术识别率已经非常高,而发展迅速的程度连他本人都非常担忧。
可以预见,这项技术一旦推出,街边任何一个人,无论是善意的或是敌意的,都可以举起相机拍摄一张你的照片后,就可以在网上轻松“人肉”你的任何隐私。通过搜索出来的照片,进而查到你的名字、查到你的亲朋好友、查到你的微博、查到你的工作,甚至查到你的家人和住宅地址……
当陌生人直呼你的名字
约翰·道格拉斯(前美国联邦调查局著名特工)在他的一本名为《心理神探(Mindhunter)》的书中,介绍过互联网时代之前的一个真实案例,美国一个连环杀手Charlie Davis靠自己在警局的关系根据车牌查出陌生人的姓名,再将对方骗至停车场杀害,在被捕前他杀了五人。这项案例显示,大多数人当别人能够直呼你的姓名时,会倾向于放松警惕。而人脸搜索正是这样一个可能帮助犯罪者查到任何人比名字更多隐私的服务。
实际上目前很多社交网站上,人脸识别技术已经有了雏形。比如在国内流行的开心网和美国的Facebook上,用户自己为相册里的人物加上姓名,然后系统自动为同一相册内所有相同的人脸加上姓名。大多数玩社交网站的网民都十分喜欢这项服务。
而在美国电影中,我们也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最典型的就是《谍影重重》系列。电影中调查局为了追踪特工伯恩,不但可以通过身份证系统进行人脸识别,还可以通过任何一个公共场所中的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
这些技术早已不再是活在科幻片中的幻想,而是已经来到了每一个普通人的身边,而这项技术如果不加以限制,而是开放给每一个人,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技术发展已无法控制
虽然Google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公开表示推迟了人脸搜索服务。但美国专利商标局仍然在上周发布了谷歌针对公众人物的人脸识别技术专利:自动挖掘公众人物形象的视觉搜索应用。
通过提供人物名单和与其中某个人物相符合的人物图像,谷歌的公众人物人脸搜索可以创造一个精确的符合该名人生物特征的形象,然后识别行为就会在精确度以及回忆的基础之上对人脸进行鉴别,最后决定该人脸属于哪个公众人物,或者根本就是一个未知的非名人。对人脸图片的搜索不只会返回一个被标记的照片,而且还能返回该目标人物在网络上的任何图片。根据该专利内容,数据库已经对30000人中的1000个人进行过测试,其中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流行歌手布兰妮、英国哈里王子、布拉德·皮特等。目前,该公众人物人脸识别技术尚不完美。
埃里克·施密特表示,Google不太可能建立数据库供人进行人脸识别,但他也补充说:“有些公司会越过这条线。”
■业界观察
虚拟社会里,你无法躲藏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的社交网站用户数已经超过10几亿,这样一个庞大的用户群中积累了巨大无比的人脸数据库,所隐含的安全隐患已经不容忽视。虽然各大网站都设置了一些隐私保护措施,但黑客入侵、倒卖网上隐私数据的现象依旧非常猖獗。
近年来关于高超网络犯罪分子的报道也屡见不鲜,他们善于制造漏洞并取得攻击对象资料,锁定具有高回报价值对象进行诈骗。除了直接攻击某个对象,还同时可以在社交网站上通过假冒用户来攻击其朋友、同事和家人。
目前微博中流行签到功能,通过智能手机的GPS模块,分享自己的位置。人脸照片和地理位置的匹配,使得犯罪分子可以通过网上更加精确地了解对方的照片、特征甚至真实的地理位置。
各种免费的网络服务在为我们提供新鲜、便捷的网络功能的同时,也让我们在网络上无法躲藏。
哪些公司可能推出人脸搜索———
1、社交网站
可能网站:Facebook、腾讯朋友、开心网、人人网等
实际上很多社交网站已经推出了人脸识别的基础功能。只是用户自己为相册里的人物加上姓名,然后系统自动为同一相册内所有相同的人脸加上姓名。
但很快社交网站会进一步强化这个功能,比如Facebook已经决定更进一步,自动为用户识别相册里的好友。如果用户不希望自己被自动识别出来,可以在隐私设置里关掉此功能。但此功能默认开启,用户需要手动关闭,很多人根本不怎么看隐私设置。因此被人直接搜素出照片的几率非常高。
2、微博网站
可能网站:Twitter、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搜狐微博等
微博用户最喜欢就是,即时用手机拍摄自己或是和朋友聚会时候的照片,分享给更多的朋友。这些微博中往往都夹带了许多真实人物的名字。不排除未来微博网站会推出类似社交网站的相册功能,就是当你发照片的时候,自动匹配你好友的名字或微博地址的功能。
你在一次聚会中,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但又由于过于匆忙没有问到对方的微博地址,现在很多人都会在聚会后搜索新朋友的名字去搜索对方的微博地址。但如果再推出一个通过你手机上的照片搜索对方的微博地址的功能,这项功能想必也会更加受用户欢迎。
考古学家莎拉-帕卡克在屏幕上指出卫星探测到的埃及金字塔的位置
人类发现的埃及迄今最古老的金字塔——绍塞尔金字塔(Pyramid of Djoser)
中新网5月25日电 据外电25日报道,近日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的一个实验室运用卫星红外成像技术,探测到了埃及地下17座从未被人发现的金字塔以及1000多座未被挖掘的墓穴、3000多处古代房屋遗址,堪称太空考古学的一次重大发现。
据悉,该实验室研究人员由美国埃及考古学家莎拉-帕卡克(Sarah Parcak)带领,利用可以辩明地下不同物质的大功率红外热像设备,在埃及地区进行勘察,结果发现了大量埋藏在沙土中,从未被考古界发现的遗迹,包括金字塔、墓穴等。
初步挖掘考察已经证实了部分发现,包括2座埋在地下的金字塔。
帕卡克说,通过红外设备,可以看见建筑的形状,但当如此庞大的“建筑群”出现时,同事们都感到惊讶,她自己更是退后一步,看着这些“宝藏”,简直不敢相信。她说,能挖掘一座金字塔几乎是每个考古学家的“梦想”。
报道介绍说,古代埃及人使用泥砖来建造房屋,这种建筑材料密度较大,即使是远在地球435英里(约合700公里)外的的卫星也能从空中侦测到这种不同于其它物质密度的材料。而且,这种红外技术十分先进,地球上直径不到一米的物体也可以由它精准显示在屏幕上。
埃及政府希望能够利用这种技术来侦测和保护古迹。
4月8日,天津北疆电厂的海水淡化项目,吸引了一些参观考察者。吴伟
今年初,严重缺水的天津市在全国率先试验将海水淡化水成规模输入市政供水管网系统。天津市把海水淡化作为产业发展以解决城市供水需求,目前已建成的海水淡化工程总量,约占全国的41%。专家认为,海水淡化是避免过度倚赖地表引水工程的战略补充。
不过,从天津的实践来看,成本、技术、政策等一系列原因,仍是海水淡化产业的瓶颈,而这些问题尚无经验可循。而公众关注的津水济京的问题,也显得遥远。
据报道,国家发改委正在制订《海水淡化“十二五”规划》以及一系列鼓励发展海水淡化的政策,有望在下半年陆续推出。
“我头疼怎么把水卖出去。”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周潮洪,陷入了“困境”。
每天,约有6000吨的海水淡化水输入天津市汉沽区的市政供水管网,每吨价格为8.15元。而天津市民用水价每吨4.6元。
周潮洪说,如果只在汉沽区涨水价,显然对这里的居民不公平。
在一次天津水资源内部会议上,天津市水务局下属的滨海水业集团代表抱怨:“这水我们真不想要,但还得接着。”每接一吨水,亏3.55元,他们暂时对每天输入的高价海水淡化水的差价,挂账处理。
5月22日,周潮洪说,目前对于淡化水的使用还没有相关政策,水价以什么标准,是否进行政策补贴等细节,还在等待国家发改委给出指导意见。
【缺水】
缺水逼出节水城市
“像电影《少林寺》里的僧侣练功一样。”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下称海淡所)退休所长李长建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和一帮市民常拎着大铁桶,浩浩荡荡去天津市啤酒厂排队打水,“打了好些年”。
海河水口感苦涩,当年民谚“天津四大怪”之一,“自来水,腌咸菜”。
当时天津市限制开采地下水,以防地面沉降和海水渗入。但啤酒厂不受限,因为用海河水没法酿酒,于是大家都到啤酒厂打水。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海河上游建起了为北京供水的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十三陵水库,为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供水的水库也相继建立,困扰海河的水患基本没了,但下游河道也基本干涸。
连喝咸水都难以为继,天津市民怨声载道。国务院遂启动引滦入津工程。
在1983年的引滦入津工程通水典礼后,政府发给每户市民一包茶叶,媒体描述,当时“天津人掉着泪”,喝上了久违的茶水。
但缺水问题仍未缓解。
天津市水利局长王宏江介绍,经天津入海的水量,已由上世纪50年代的年均140亿立方米,降至现在不足10亿立方米,且污染严重。
天津市科委数据显示,目前天津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60立方米,为全国的1/16、世界的1/50,属重度缺水地区。即便加上外调的水源,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也只有370立方米。
2000年春大旱,上游供水只能维持到当年10月,国务院决定引黄济津,自山东输水以解燃眉。
缺水的天津,多次提高水价,实行不同行业不同水价。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已达87.9%。
2010年底,天津成为中国首个“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周潮洪百感交集,“这是让缺水逼的”。
【寻水】
南水北调不如渤海寻水?
引滦入津、引黄济津工程,是当下天津主要的城市水源,滦河水和黄河水分别需奔流234公里、440公里入天津市。
引滦工程目前年输水能力10亿立方米。据国家水利部网站数据,2010至2011年度,引黄济津向天津供水4亿立方米。
这仍不够。在4月6日举行的“2011海水淡化及水再利用国际研讨会”上,天津市科委副主任李宝纯说,到2015年天津市年需水量约45亿立方米,仅滨海新区需水就达6亿立方米。
尽管缺水,不过天津对终点为天津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兴致不高,并曾在本世纪初用文件形式提出,不用东线水。这条长约1156公里的输水线,流经苏北、山东一些污染已成顽疾的地区。因治污问题通水计划推迟5年,预计在2013年通水。
2001年,时任水利部部长的汪恕诚在发言中表露,天津“对南水北调东线的水质不放心,对水污染能否治理好不放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仍在建。据《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天津市在中线工程分水量为10.15亿立方米,世纪可收水8.63亿立方米。
天津大学教授王世昌认为,蓄水、跨流域调水等传统措施,只能实现水资源的时空位移,解决部分地区缺水问题,不能增加水资源总量,难以全面解决缺水的根本问题。
另一个则是水价高昂的问题。据《光明日报》2000年的报道,时任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局长的张国良透露,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长江水流到北京,每立方米水将达20元以上。当时另有媒体估算,引水成本达18元每吨。
因南水北调中线的工程造价分摊,天津市水务局今年初再次上调水价。
天津市科委社会发展处的工程师杨超英认为,南水北调水价高,水量也有限,迫使天津将目光移往东方,向渤海寻水。
【“B计划”】
淡化水价“高得离谱”
上世纪70年代,为缓解天津的饮水难题,除引水济津工程,中央政府还有一项“B计划”———就近利用海水、淡化水。
当时,中国已着手尝试海水淡化技术,解决海岛、军舰的饮用水问题。海淡所前所长李长建说,那时技术不成熟。1979年,海淡所立项,1984年成立,是中国惟一专门从事海水利用技术和发展战略研究的国家级科研机构。
李长建介绍,海淡所刚成立,便遇到引滦入津工程竣工,海水淡化遂成为“战略储备技术”。而关键原因是,当年海水淡化成本极为高昂。“高得离谱”,李长建回忆,以当时的成本约为20元每吨。
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海水淡化成本降到一吨七八元,但居民月工资不过70元至100元。若一个家庭一月用10吨水,就要花掉一个月工资,“显然太贵了”。
还有观念问题。李长建说,当时水资源还没在社会上提到“危机”高度。
在很长一段时间,自来水是社会福利,长期维持在8分钱一吨。没洗衣机、热水器,一个家庭一个月用不了5吨水。水费是象征性支出。上世纪90年代之后,自来水价格逐渐上涨,涨到4毛、8毛、1元,到现在4元多。
此外,当时大家对淡化水也有担心。上世纪80年代末,李长建到大连长海县推广技术,遇尴尬“他们害怕喝了海水淡化水,头发会变红,眼睛会变蓝。”
几十年来,世界海水淡化技术获突破性进展,成本迅速降低,至今日仅为5元/吨的水平,水质也大为提高。
“海水淡化水和南水北调来水成本一比,反而优势很大了。”李长建说。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日前介绍,中国海水淡化产能已从10年前的每日3万吨增至目前的60万吨。浙江、山东、天津等沿海省市相继建成一批日产万吨至十几万吨的海水淡化工程。
【现状】
工业用得多居民喝得少
目前,在天津的超市,货架上摆有灌海水淡化水的瓶装水,价格与普通矿泉水差不多。数据显示,目前天津市场上约有25%的桶装水是淡化水。
但其产量与城市用水相比,微不足道。海淡所总工程师阮国岭说,仅天津市主城区的日用水量就约为160万吨。
海淡所副总工张耀江介绍,目前天津已建成的海水淡化工程总量为21.7万吨/日,约占全国的41%。主要由4个比较大的海水淡化项目构成。
其中,北疆电厂已建成日产10万吨海水淡化设备机组。其大股东国投电力公司工作人员4月9日说,一期工程另有日产10万吨机组即将建成,而预计兴建的二期工程日产20万吨。
建成后,北疆电厂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海水淡化项目,除小部分企业自用外,大部分将面向工业及民用用户。
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周潮洪介绍,正是这套设备的产水进入了汉沽区的市政供水管网。
由新加坡投资7.5亿元建设的大港新泉海水淡化公司,于去年投产,装机容量日产淡化水10万吨,主要面向工业客户“大乙烯项目”供水。
另有天津开发区的日产1万吨能力,以及大港电厂的日产6000吨能力。
不过阮国岭说,现在这些淡化水基本就地消化,还谈不上向天津主城区居民供水。
【症结】
高昂的成本
“还是太高了!”3月30日,南水北调政策及技术研究中心官员考察海水淡化水状况后,对水价发出感叹。
北疆电厂目前海水淡化每吨水成本约4元,通过水处理,用专用输水管网运往自来水厂原水池,运行成本增加了3.6元,目前售价暂为8.15元/吨。
天津市水务局的数据显示,现在引滦入津的原水价格为1.75元/吨,加上处理工序、管网折旧,总成本约4元/吨。今年的居民用水价格为4.6元/吨。
贵了几乎一倍的淡化水,被供水企业抵制。
滨海水业集团代表在调研会议上提出,高出的价格谁来消化,由政府补贴,还是分摊到消费者水费中?他说在国家发改委未给出明确答复前,水务企业不可能大量接收这样的高价水
目前,日生产能力10万吨的北疆电厂仅向汉沽区日供水6000吨,且采取挂账形式售水。
北疆电厂一名依姓工程师介绍,目前项目主要面向正在发展中的滨海新区,作为水资源储备,供应给未来有需求的工业企业、民用水厂。
工业用水价格方面,大港新泉海水淡化公司的办公室主任杜文华介绍,该公司与“大乙烯项目”的协议水价为6.1元/吨,暂低于天津市工业用水价6.6元/吨。
杜文华说,但其海水淡化成本是7.6元/吨。他们希望谈判调价至7.6元,不过对方抵制,谈判陷入僵局。
还有一些因素左右海水淡化水的成本,
据阮国岭介绍,海水淡化成本中,能源成本占到了1/3。“海水淡化就是以能源换水源”,能源价格上涨,海水淡化成本也跟着上涨。
阮国岭和张耀江均表示,渤海湾由于水体污染严重,如使用反渗透膜技术,相对水质更好的广东、海南,每吨成本要高0.6元至1元。
膜技术是中国的短板。张耀江介绍,目前国内的反渗透膜技术还达不到世界尖端水平,成本及渗透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周潮洪认为,价格问题已成为“可解决的问题”,中国缺水是客观事实,淡化水成规模进入市政供水管网是迟早的事,“天津走到了全国海水淡化的最前列,面对的一些情况尚无经验可循”。
【旧疾】
老管道难流新水
因今年春节前几次检测出水质不稳定现象,滨海水业集团决定临时停用淡化水,春节后,又恢复了供水。该集团的代表说,如果老百姓喝水后肚子疼,公司就完了。
海淡所副总工张耀江称,目前使用的蒸馏及反渗透膜技术,出来的海水淡化水比一般的水还纯净,不可能出现细菌污染情况。
但因过于纯净,与普通自来水相比PH值更接近7,也就是相对更酸,因此在传统铁管中输送时,可能会溶解铁管内部的碳酸钙或铁锈,造成出水有杂质或水色黄。
周潮洪说,这需要对市政供水管网进行现代化的PVC改造,取代老旧的铁管输送。而这是一个庞大的、任何企业都无法单独完成的工作。
目前,天津市水务系统对进入汉沽区水厂的淡化水,实行海水1普通水3的比例,进行混合,以减少其对管网的腐蚀。滨海水业集团代表说,由于没那么多普通掺混水,汉沽区水厂每天最多能接收1万吨淡化水。
海淡所技术开发处处长王国强介绍,目前,世界上使用海水淡化水较为成熟的为澳大利亚、西班牙、美国等,其掺混比例通常是1:5以上,有的甚至在1:10以上,这样混出来的淡化水与普通水几乎没区别。
此外,海水淡化水的后期处理也是专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工程院院士高从堦的研究结果表明,海水淡化后的高盐度海水排放,“直接影响生物的生理功能”,“干扰食物链”。
目前,天津北疆电厂向其附近的海水盐场免费送浓海水,从浓海水中可提取钾、溴等工业原料。
王国强担心,沿海地区土地寸土寸金,不可能有那么多盐场去消化更多的浓海水。而如果浓海水排放问题不解决,将会限制海水淡化产业的规模。
【未来】
可与自来水竞争?
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周潮洪介绍,海水淡化水尚未进入市政水资源的统一部署,水质出厂标准、水价补贴等政策都未出台。相关发展规划还没有具体方案。
据了解,相关政策细节仍在国家发改委讨论阶段,尚无明确信息。
根据国家《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发展目标,到2020年,中国海水利用对解决沿海地区缺水问题的贡献率将达到26%~37%,全国海水淡化能力将达到每日250万至300万吨,基本能与自来水相竞争。
水利部部长陈雷今年4月15日在中国水战略与水安全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将严控用水总量,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大海水淡化、中水回用、雨水集蓄利用等非常规水资源开发。
海淡所总工程师阮国岭说,海水淡化产业在巨大的机遇面前,也存在一定风险和不确定性。
中国脱盐协会秘书长郭有智认为,海水淡化对于国家水安全能起到很好的战略补充作用,国家应予以政策方面引导和支持。
今年两会期间,天津市长黄兴国强调天津仍把海水淡化作为产业发展方向,“将来完全能够做到在更大范围内提供淡化海水”,由此,媒体也再次聚焦天津向北京输送淡化水的可行性。
李长建介绍,2002年曾有北京的相关单位搞过一个论证,结果认为超过50公里以上的输水管线会导致水价成本较大上升,除非绝对缺水,否则不可行。
北京市水务局宣传部门官员就此接受记者询问时表示,尚未看到类似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而且跨省区输水需要上级统一安排。
他说北京水务系统目前正以每吨1元多的价格向企业推广再生水,6.8亿吨的量占到北京总用水量的18%,海水淡化水“让天津先做着吧”。(吴伟)
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开始种植转基因作物,肯尼亚正成为领先者
各国跃跃欲试
在2008年之前,南非是非洲大陆唯一一个种植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棉花和转基因大豆的国家。此后,埃及开始种植转基因玉米,布基纳法索开始种植转基因棉花。但是现在,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马拉维、马里、津巴布韦、尼日利亚和加纳都在进行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田间试验(这通常是允许大规模种植转基因作物的第一步),试验的作物包括玉米、水稻、小麦、高粱和棉花。
还有一些国家正在密切观察着肯尼亚在生物技术方面将要采取的举动。在这个东部非洲最大的经济体,转基因作物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但是,关于生物安全管理的法案有望在5月份获得通过,这将扫除转基因作物在该国发展的障碍,转基因作物的开放试验也将随即展开。肯尼亚将成为非洲第四个允许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
肯尼亚农业研究所所长伊弗里姆·姆克斯拉说:“我们应当依靠生物技术来防止农作物产量和性能进一步下降,我们需要利用科技方法来缩短开发新作物品种的时间。”
曾经忧心忡忡
随着非洲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粮食需求也在迅速增加。尽管转基因作物有可能帮助增加粮食产量,但由于担心它可能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生态环境造成损害,还有担心其可能减少农产品出口机会,不少非洲国家对其下了禁令。
潜在的法律陷阱也妨碍转基因作物在非洲的推广。有23个非洲国家已经有了生物安全法律,都含有严格的法律责任条款。根据这些条款,(转基因作物)生产者要为任何不幸事故负责任,而不需要证明其确实有过错。非洲生物安全专家网络中心主任迪尔安·马肯德指出,任何一个投资者都不会在一个可能因为最轻微的、甚至是想象中的损害而被起诉的国家投资,这些国家不可避免地成为转基因技术开发商的禁区。
非洲的小规模农户约占该地区总人口的70%、农业总产出的60%,但转基因作物的高成本无疑会加大他们的负担,使他们难以同商业化农场竞争。在南非,2009年转基因玉米的种植面积达187.8万公顷,而小农户的种植面积仅为1.9万公顷。因此,非洲生物安全中心主任玛丽亚姆·玛依特认为,对非洲来说,转基因作物技术不大可能成为小农户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乌干达国家有机农业运动政策宣传官约瑟芬·阿齐亚就提出疑问说:“让那些小农户都来种植转基因作物意味着他们将失去对种子的控制,他们将不得不持续依赖种子供应商。试想他们能负担得起吗?”
未开发的市场
近些年来,转基因作物在世界各地的种植面积快速增加,非洲国家不可能置身于这一趋势之外。
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机构(ISAAA)发表的报告称,从1996年至2010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87倍,转基因作物技术成为现代农业史上应用推广最快速的技术。
非洲大陆肥沃的土地和对农产品的需求使投资者对非洲农业越来越感兴趣。随着外国资本在非洲农业领域的投资不断增加,转基因作物也会成为越来越热的投资项目。
非洲大陆尚未开发的市场已经吸引了杜邦、孟山都等美国大粮商的注意,它们正加紧向非洲推销种子。
与此同时,一些非洲国家——如马拉维、毛里求斯、南非、津巴布韦等,已经修订了生物安全法律,扫清了推广种植转基因作物的主要障碍。其余大部分非洲国家也正在起草有关指导方针和管理规定。
研究人员警告说,全球粮食价格在2011年有望再创新高,非洲国家必须尽一切努力才能保证这个大陆上的人民不会挨饿。南非农业部副部长皮特-马尔德表示,生物技术当然不会解决所有问题,但它有潜力有所作为。如果我们真正关心非洲的粮食安全,就不能在转基因作物问题上感情用事。当然,我们必须对发展转基因作物保持警醒和负责任的态度。
11日至13日,德国弗劳恩霍夫材料和光束技术研究所(Fraunhofer IWS)在德累斯顿举办了“未来能源”大会。与会的专家们和来自全德国的工业合作伙伴一起讨论了能源应用中的现代材料系统和制造理念,介绍了能源转换、能源储存和能源效率方面的最新研究、产品和经验。
为期三天的“未来能源”大会紧扣时代脉搏,重点讨论了光伏电池、电厂技术、热电发电机、能量储存以及燃料电池等领域的最新发展。会议还介绍了很多新材料和制造理念。例如陶瓷纤维复合材料的高温应用,热喷涂的防磨损和防腐蚀保护层,超级电容器的材料等。
与会者首先关注的是光伏主题。讨论的焦点是降低生产成本的高效率自动化流程,以及提高太阳能电池和组件效率的可能性。其次关注的是热电技术。在天然气石油和煤炭中蕴藏的一次能源只有约三分之一得到有效转化,其余都无效地释放到环境中去了。在资源稀缺的时代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为此,会议专门讨论了能把热能转换为电能的热电发电机的趋势、挑战和应用。
会议还介绍了针对高效环保电厂技术、燃料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创新材料。据称一个欧洲范围的燃料电池技术产业集群正在德累斯顿形成,该技术预计在分散的能源供应以及汽车动力方面将获得一个巨大的市场份额。
储能也是此次会议的一个重要主题。从目前关于可再生能源并网和利用的讨论中就可以看出能源存储发展的重要性。超级电容器具有极高的存储容量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锂离子电池则代表了未来能源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会议不仅展示了超级电容相关的新材料概念和当前的应用例子,还介绍锂离子电池工业生产的最新技术以及自用发电能源存储和大型工业应用的模块化能源存储系统的生产概念。(李山)
塑料是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不可或缺的原料,人们天天与塑料制品接触、为伴。塑料传统上是由化石矿产,即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制造的。全世界每年塑料产量是1.5亿吨,其中99%是用化石燃料制造的,所用石油、天然气占全世界年消费总量的7%。
塑料生产越来越绿色
随着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及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为人们所了解和认识,以及一些以生物物质制造的燃料已经部分替代化石燃料,如甘蔗乙醇、玉米乙醇、生物柴油等,长期以来,科研技术人员一直在探讨,能否用生物材料,即可再生物质,替代化石燃料进行塑料生产。
用生物物质替代化石燃料,具有环保、原料成本低廉等优越性,但为实现这些优越性,须考虑几个因素,一是生物物质的丰富性,二是易于收集,三是廉价。
近年来,一些国家的科研工作者在以生物物质替代化石燃料制造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进展。他们主要利用非食品类生物物质,通过其分解过程中产生的糖制造乙醇,再用乙醇生产生物聚乙烯。这些非食品类生物物质包括草、速生树林,或者食物和农作物废弃物产生的可再生生物物质等,巴西一所大学的科研人员还尝试使用芒果核提炼乙醇。但目前这些实验还仅限于实验室,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原因大概是原料的丰富性不够或者收集、运输等不太方便。
巴西甘蔗变塑料的实践
巴西具有长期发展甘蔗乙醇业的经验,目前全国甘蔗种植面积约800万公顷到850万公顷,占全国可耕地的约2%,年产量约260亿升,不仅替代了大量化石燃料,也为进一步发掘其潜在环保效益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巴西Braskem石化公司是美洲第三、全球10大强石化企业之一,近年来努力开发高新、环保技术。BRASKEM的创新与技术研发人员于2005年加强研究用甘蔗乙醇生产乙烯,以生产100%绿色、来自可再生物质的聚乙烯。去年9月,经过长期努力,巴西首家以甘蔗乙醇为原料生产聚乙烯的工厂在南大河州投产。该项目投资5亿雷亚尔,年产以甘蔗乙醇为原料的聚乙烯20万吨,其原料的100%可再生性获得国际实验室Beta实验室的认证。这是全世界首次以可再生生物物质为原料的塑料商业性生产。
据介绍,新投产的以甘蔗乙醇为原料生产的聚乙烯,通过加温、脱水、提纯、压缩、清洗、浓缩等工序,制造出聚乙烯,被称作“绿色塑料”,具有巨大的环保效益,生产1吨甘蔗乙醇聚乙烯,相当于消除大气中2.5吨二氧化碳。BRASKEM总裁贝尔纳多·格拉丁说,这种绿色塑料实际上是通过甘蔗的光合作用,用从大气中捕捉到的碳制造的。生物聚乙烯具有相当于常规聚乙烯的特性,可作多种用途,包括制造电影胶片、食品包装材料、玩具、汽车油箱、内饰等,具有广泛的工业用途。巴西前总统卢拉在该工厂投产仪式上强调,这是巴西用自己的科研人员、自己的工人、自己的技术、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出的奇迹。
从去年开始,BRASKEM与一系列国内外客户建立了供应绿色聚乙烯的关系,这些客户均确立了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轴的市场战略。这些客户有:利乐中国、丰田通商、资生堂、富士、强生公司、宝洁公司等。产品用于个人卫生用品、家庭保洁用品、食品包装、玩具、家庭器具等。
此外,去年10月,BRASKEM又宣布,将建设一座绿色聚丙烯工厂,生产以甘蔗乙醇为原料的聚丙烯,其强度、刚性和透明性都好于聚乙烯。2011年,该企业将完成聚丙烯工厂的基础工程论证开始实施该项目,预计2013年下半年投产,投资1亿美元,生产能力为年产3万吨。
巴西充分发挥其土地资源充足、气候条件适宜、有长期种植甘蔗的历史和开发甘蔗生物能源的经验,在甘蔗乙醇的基础上,开发出可再生的聚乙烯、聚丙烯,既填补了科研空白,又保护和促进了环境清洁。
这台机器看起来既像玩具“建造模型”又像喷墨打印机
这台机器看起来既像玩具“建造模型”又像喷墨打印机。而“墨水”感觉像是苹果酱,看起来却像糖霜一样。当喷嘴层层喷洒这些珍珠粉般的物质时,你大可以想象这台机器将如何在姜饼上面绘制精美的图案。
但是,这些黏性物质是用活着的细胞组成的,而这台机器“打印”的正是一个身体“部件”。
这些机器被称为3D打印机,他们的工作原理和平常的打印机非常相似。但和在纸上喷墨不同,他们将层层活性物质累积从而制造一个3D物体。这项技术已经有将近20年的历史,便利了牙医、珠宝商以及机器制造工人的同时,还为那些梦想不用打造模具就可以为人们定制巧克力的巧克力生产商带来了福音。
在本世纪初,科学家和医生们就看到了该技术的潜力无穷——人们可以利用它制作活性组织,甚至是人类器官。他们称这项技术为3D生物打印,而它也成为组织工程学新兴领域的热门分支。
在世界各地的实验室里,化学、生物、医药和工程学领域的专家们正致力于研究实现一个大胆目标的多元途径。而这个目标就是:用病患自己的细胞打印出功能齐全的肝、肾或者心脏。
这个方向没什么错。如果他们成功了,等待器官捐献的病患名单将成为过去时。
生物打印技术要打印出这么复杂的器官可能还要好几年甚至几十年,但是科学家们已经打印出了皮肤和脊椎间盘并将它们植入了生命体内。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接受过这样的移植手术,但未来两到五年内会有一些打印好的可替代器官进入人体试验进程。
科学家称最大的技术困难并不是制造器官本身,而是复制器官内部错综复杂的血管网络,这些血管起到了滋养器官、为器官提供氧气的作用。
许多组织工程学家认为如今最好的办法可能是打印出一个器官最大的连接性血管,然后给那些大血管细胞留出充足的时间、空间和理想环境自造剩余血管,最终器官便可以被植入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