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新华社新德里4月30日电(记者毛晓晓)印度外长克里希纳与到访的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郎30日举行会谈,并主持第六届印日战略对话和首次部长级经济对话。两国决定恢复核能协定谈判。

  克里希纳在会后的记者会上说,“我们讨论了两国民用核能合作的可能性,并要求谈判代表继续谈判”。玄叶光一郎也表示,“谈判将向前推进,以达成协定”。但他同时提醒,日本关切核不扩散。

  据印度媒体报道,两国已经交换协定草案,就核试验和其他敏感问题的用词寻求共识。

  2010年6月,印日两国在东京举行关于核能协定的首轮谈判。本次会谈之前,两国已就此进行了三轮谈判。2011年日本福岛核危机后,谈判中断。印日核能协定旨在实现日本向印度输出核能相关技术和器材,谈判焦点在于如何禁止印度将核能技术转为军用,以及限制印度向第三方转让技术。

  此外,印度和日本决定启动海洋和网络安全两项新的官员对话机制。印度海军和日本海上自卫队将于今年6月在日本海岸附近举行首次联合海军演习。(完)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中新社西昌4月30日电 题:北斗首发“一箭双星” 中国导航加速组网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中国第十二、第十三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30日凌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升空。这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导航卫星,也是中国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两颗地球中高轨道卫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院士表示,这对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下一步的建设与发展、尽快实现全球覆盖,将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基础”,掌握“一箭双星”乃至一箭多星的发射技术和能力,对加快北斗导航卫星组网进程、完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有重要意义。

  “一箭双星”提高组网效率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郭树人研究员说,2012年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区域组网建设的最后一年,按照组网时间表,年底前将完成区域组网所需16颗卫星的发射,“一箭双星”方式将使组网效率大大提高。

  “一箭双星”这种发射方式对于提高北斗系统的组网效率,降低整个组网经费的作用非常大。这次发射是北斗系统第一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进行组网发射,也是中国第一次对于高轨卫星实施“一箭双星”的组网发射。这两颗组网卫星的成功发射,将进一步提高北斗系统的区域覆盖性能,包括精度和稳定性。同时,还将进一步验证中国对2万公里高度轨道卫星实施“一箭双星”发射技术的可行性。

  郭树人称,今年中国还将发射3颗北斗导航组网卫星,完成亚太区域组网,在这3颗卫星中,有2颗仍计划采用“一箭双星”发射。今后,中国将更多采用“一箭双星”发射方式来实施中圆轨道(MEO)卫星的星座组网。

  “长三乙”火箭使用6项新技术

  “长征三号甲”系列中的“长征三号乙”火箭是中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运载火箭,也是发射高轨道卫星的主力火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姜杰介绍说,为满足这次“一箭双星”发射任务需求,“长征三号乙”火箭在其标准型基础上有较大改进,使用了双星串联外支撑技术、双星发射轨道设计技术、双星轨道分离技术、中圆轨道发射技术等6项新技术。同时,火箭整体上还有26项适应性的状态变化,包括整流罩设计、火箭总体设计、双星分离系统设计、发射轨道设计等。

  使用6项新技术并有26项状态变化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其研制过程经历方案设计、初样设计、试样设计3个阶段,整个研制过程中共进行26次大型地面试验,主要包括全箭的风洞试验、振动试验、模态试验、仿真试验,还有所有新研制部段的结构静力试验、噪声试验等。她说,“这次‘一箭双星’的发射涉及到的状态的变化包括新技术、新状态变化,都要通过这些试验来验证,这些地面试验是必须做的”。

  姜杰表示,改进后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主要执行“一箭双星”发射任务,其一枚火箭可以完成两颗卫星发射,既提高了发射效率,也提高了发射能力,对中国航天运载技术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发射场多举措确保北斗双星顺利升空

  中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孙保卫指出,这次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严格意义上第一次“一箭双星”任务,与原来曾经发射过一大一小顺便搭载小卫星的“一箭双星”有很大区别,此次两颗卫星的重量、性能完全一致,而且它们俩入轨后和火箭的分离时间有严格要求,对发射场的发射精度有很高要求。

  为达到确保北斗双星顺利升空的发射精度要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方案制定、队伍演练和对航天产品测试等方面,采取一系列严格措施,包括发射时段的窗口选择、推进剂的剂量确定、对所有参研参试人员进行针对性训练、严格测试航天产品等,“就是要把发射场五大系统的各项工作做到位,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不带隐患上天”。

  孙保卫表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今年还有两次北斗导航卫星发射任务,要发射3颗北斗卫星。发射场系统将和航天产品研制部门一起制定方案、培训队伍,使所有设施设备的各项工作精确到位,以确保后续每次卫星发射任务圆满成功。(完)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3)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美研制手机

这种新型“透视器”能够“看穿”墙壁和衣服等。

美研制手机

  新型CMOS芯片能够让用户拥有“透视眼”

  据英国《每日邮报》4月19日报道,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着一个英雄梦,或许都梦想着自己能够拥有科幻片中角色的超能力。日前,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的科学家们研发出的新型手机“透视器”或许能够满足人们的这一愿望。

  在最近举行的国际固态电路大会上,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的科学家展示了这项新型高科技技术。

  这种“透视器”是利用“兆赫”波段开发出的具有透视功能的高科技芯片,用途广泛。安装到手机上之后,用户就能够通过手机“看穿”墙体、木头、塑料制品、甚至是衣服等纺织品;能够检验重要文件和钞票的真假;还能够让医生在不使用会对人体产生伤害的X射线和价格昂贵的核磁共振检查的情况下,“透视”到人体内的恶性肿瘤。

  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电子工程学教授肯尼斯说:“我们所开创的方法是利用之前未曾使用过的兆赫波段,让其为人们日常生活所用,并制作成可以拯救生命的医疗设备。兆赫波段能给所有人带来好处,它充满了无限潜能。”

  这项新技术具有两个优势,一是兆赫波段能够独立成像,从而使“透视器”的体积和造价都有所减小;二是使用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技术制造芯片,使“透视”到的物体能成像在用户使用的电子产品上。

  肯尼斯说:“CMOS价格不贵,并且可以用来制作多种芯片。CMOS和兆赫波段的搭配使用意味着,大家可以把芯片和接收器安装在手机背面,使其成为能够放在口袋里的透视器。”

  在注重技术开发的同时,肯尼斯和他的研究团队也考虑到了“透视器”所可能涉及到的隐私问题。因此,他们把这项技术的可视范围设定在4英寸(约为10.16厘米)以下,从而避免有人远距离进行窥视等不法行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人民网平壤4月19日电 (记者周之然)据朝鲜中央通讯社19日报道,朝鲜宇宙空间技术委员会发言人当天在平壤发表谈话称,不管美日及其追随者如何叫嚷,朝鲜的卫星将更加有力地腾空而起。

  该发言人称,自朝鲜3月16日宣布发射“光明星3号”卫星计划以来,美日就站在反对的第一线,李明博政府则紧跟其后。他们声称朝鲜发射的是远程导弹,严重威胁美国本土和日本列岛,是对联合国(微博)安理会决议的“违反”和对朝美协议的严重“破坏行为”。

  该发言人称,在冷静观察各种势力在朝鲜此次卫星发射过程的动向后,朝鲜宇宙空间技术委员会表明如下原则立场:1、为了按照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民族的宇宙科学和技术,必须尽早清除李明博政权;2、为了使宇宙科学和技术走上轨道,即使在科学技术领域也必须粉碎各种阴谋策划,彻底守护国家的自主权;3、朝鲜军队和人民将粉碎美日等反动势力的各种阴谋活动,按照先军的道路,为和平利用宇宙而更坚强地前进。

  该发言人称,不管美日等反动势力如何叫嚣,朝鲜的和平卫星将连续地、有力地向前宇宙空间腾空而起。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鲨鱼尸体塑化技术

  据国外媒体报道,本周五,“臭名昭著”的德国解剖学家冈瑟·冯·哈根斯(Gunther von Hagens)博士将在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展出他的最新系列作品:“没有皮肉的生物”,本项展览同时也被称为“身体世界的内外奥秘”。这位解剖学家被世人喻为“死亡博士”,主攻各种生物尸体的塑化技术,当然其中也包括人类,并举行巡回展。本次在伦敦展出的为动物的塑化尸体标本。

  冯·哈根斯博士认为许多人感到躯体是非常脆弱的,因而在面对自愿者捐献的遗体或者动物死亡遗骸时需要更多地给予尊重。去年,冯·哈根斯博士在德国举行了一次类似的展出,使用生物塑化技术的“动物躯体世界”为保护濒危野生物种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参观者在伦敦历史博物馆内将可以看到100具整修过的动物遗体和标本,其中包括长颈鹿、章鱼还有鸵鸟、山羊等。自然历史博物馆展览的开发商乔治娜(Georgina Bishop)认为:通常我们所看到的标本都是以骨架、动物躯体或者保存在酒精里的形成出现,但是在“身体世界的内外奥秘”展览中,参观者将会看到全新的遗体呈现方式,以及最令人惊异的细节结构,揭示了自然界中最令人难以置信的生物在被剥离皮肤后的情景。

  由于冯·哈根斯博士自身患有帕金森式症,他希望在他去世之后将自己的尸体以同样的方式制成标本。今年66岁的冯·哈根斯博士在其整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解剖生涯”中不断受到追捧和争议。在2005年,冯·哈根斯博士通过第四频道录制了《解剖学入门》的节目,其过程便是对尸体进行解剖并电视直播。在2006年,他也制作了一期解剖学节目:《生命与死亡》。

  由于冯·哈根斯博士自身患有帕金森式症,他希望在他去世之后将自己的尸体以同样的方式制成标本。今年66岁的冯·哈根斯博士在其整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解剖生涯”中不断受到追捧和争议。在2005年,冯·哈根斯博士通过第四频道录制了《解剖学入门》的节目,其过程便是对尸体进行解剖并电视直播。在2006年,他也制作了一期解剖学节目:《生命与死亡》。

  但是在去年,冯·哈根斯博士的解剖实验室激怒了德国的基督徒,原因是实验室提供网上人体部位的售卖,其中包括结果塑化处理的人体切片,比如头部。冯·哈根斯博士于1945年出生于波兰,被诊断患有罕见的出血性疾病,而大多数患有该疾病的儿童大部分在六岁时便会死亡。但冯·哈根斯博士不仅没有因为这种罕见的疾病夭折,而且在其20岁时就读于耶拿大学医学院,直到1975年,他开始试验使用同反应性聚合物来保存人体的器官。

  冯·哈根斯博士认为:我当时想知道为什么特殊的塑料被注入后可保存标本,而不是注入到细胞中,这样的技术对于从内向外稳定生物标本有着重要意义,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需要研究的生物。在1982年,他因此获得了生物塑化技术的专利权,现在这项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各实验室内被广泛采用。本此在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举行的“身体世界的内外奥秘”巡展时间为4月6日至9月16日。(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美公司推水母尸体灯具 白天吸收光线夜间可释放

  美海滩现神秘恐怖动物尸体 长巨大獠牙如吸血鬼

  阿拉伯海现奇特鲸鲨尸体 体型巨大将近十二米长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纳米技术专家海格正在操作一种装置,它将把厕所废水变成饮用水。纳米技术专家海格正在操作一种装置,它将把厕所废水变成饮用水。
一种有细菌和微小金属纳米粒子混合物的支架装置和厕所废水发生反应,提取有用的氢,然后过滤剩余物,将其制成干净水。这项得到亿万富翁盖茨资助的发明可能改变第三世界数百万人的生活。  一种有细菌和微小金属纳米粒子混合物的支架装置和厕所废水发生反应,提取有用的氢,然后过滤剩余物,将其制成干净水。这项得到亿万富翁盖茨资助的发明可能改变第三世界数百万人的生活。

  北京时间4月11日消息,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纳米技术专家称,他们将通过新型纳米材料从厕所废水中提取生物燃料,并将其净化成饮用水。这项新发明得到比尔-盖茨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赞助,预计可以解决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用水难的问题。

  这项得到亿万富翁盖茨资助的新发明把目标锁定在将用过的厕所水变成饮用水上。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纳米技术专家莎拉-海格表示,他们可把来自厕所的废水变成可以安全饮用的好水。纳米技术是用原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这项得到亿万富翁盖茨资助的发明可能改变第三世界数百万人的生活。

  海格认为,一系列新材料可能有助于从人类废水中提取能量物质。这位研究人员指出,虽然从厕所废水提炼出来的饮用水不同于瓶装矿泉水,但它们在没有洁净水的地区足以发挥不容忽视的作用。她说:“许多人对我的研究发表了看法。有的人甚至取笑它们根本就不是干净水,但我一点不在意。现在很多研究都关注生物燃料。与此同时,科学家也从人类废水中提取出许多可用的能量物质。通过纳米技术,你可以获得氢,然后将其变成联氨,这是一种主要的火箭燃料。”

  这位来自曼彻斯特大学材料学院的专家认为,一种含有细菌和微小金属纳米粒子混合物的支架装置能和厕所废水发生反应,提取有用的氢,然后过滤剩余物,将其制成洁净水。海格和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以及杜伦大学的科学家密切合作,前期得到盖茨和梅琳达基金会10万美元(约合6.3万英镑)的资助。

  他们为发展中国家发明一种提取生物燃料、把废水变成干净水的廉价装置的想法击败了2000多个发明建议。如果2013年这个研究小组可以证明他们提出的化学反应可以运作,就能从盖茨那里再次获得100万美元资助。这位微软公司创始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已许诺将自己的钱用在同全球贫困作斗争上。

  这些研究人员计划2013年研制出一个原型示范他们的构思。海格表示:“用于上流社会的短语‘去花一便士’意思是指上一次厕所。我们计划研发一些新型材料,以便将这种每天必需的付出变成一种投资。利用这些材料能把自然废水变成一种可用资源。这种技术对发展中国家的偏远地区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减少污染和降低废物处理成本。”(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只需1000美元就能进行基因测序

  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生命科学厂商LifeTechnologies公司,29日宣布在中国推出新的台式基因测序仪IonProton。借助该技术产品,只需1000美元即可在一天时间内完成个人全基因组测序。这意味着基因测序技术有望走进临床实践,“飞入寻常百姓家”。

  据该公司大中华区基因分析事业部高级总监戴尔·帕特森介绍,IonProton基因测序仪采用了新一代半导体测序技术。此前推出的同样基于这一技术的个人化操作基因组测序仪(PGM),已成为全球销售最快的测序仪。Ion技术能有效推进临床研究在癌症及遗传性疾病等诊断中的发展。

  “在我们推出第一款半导体测序芯片仅仅6个月之后,中德两国科学家就使用该测序仪,在几个小时内就确定了德国大肠杆菌疫情元凶。”LifeTechnologies大中华区总裁西达尔塔·卡迪亚说:“这一技术有助于解决21世纪在农业、食品安全、能源、医疗保健和流行病等领域所面临的挑战。”

  据介绍,目前,使用传统的光学测序技术对人类基因组进行测序需要5000到1万美元,且需等待数周乃至数月才能得到结果。过长的测序周期以及50万到75万美元的仪器成本,使得只有少数经费充足的研究院所才能开展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IonProton测序仪定价为9.9万至14.9万美元,大大降低了基因组测序门槛,使得更多研究人员和企业家能够使用该项技术开发多种应用。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饥饿游戏》 场景

  据国外媒体报道,电影《饥饿游戏》三部曲描述了在未来的高科技世界中,少年战士通过浴血奋战而获得生存的故事,其中预测了许多未来将出现的尖端技术。除此之外,还重点揭秘了未来人类可能出现的“超级气垫船”、隐形的力场还有通过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制造出的神奇生物。这些顶级尖端科技装备被用于消灭“施惠国”(Panem)各区中的反抗势力,该国位于北美洲,即现在美国与加拿大,由在经历了大灾变之后的未来人类所建立。

  未来城“施惠国”有一个汇集精英的都城,其所有的资源补给都有其他区域的提供,其中包括了专门开采矿物的区域,农场区里的工人、还有工业生产区等,他们共同支撑起未来城的一切运转。虽然细心的影迷会发现《饥饿游戏》三部曲中出现的未来技术存在“失调”的现象,比如在北美这块“后世界末日”时代的大陆上,人类已经拥有先进的文明,却还是利用煤矿作为发电的能源,而且似乎还不存在网络时代,但这些小问题不足以挡住三部曲的受欢迎程度。

  在经历世界末日式的灾难之后,未来人类开始研制出已经“失踪”的军事装备,比如空天飞机、轨道卫星还有机器人无人驾驶飞机等,包括那艘气垫船在内,都属于这个范畴。在科学与技术史学家眼中,未来技术的“失调”不能用以衡量“施惠国”中各区域的差距。未来社会所掌握的高科技核心技术是基于他们特殊的经济、政治或者文化情况,如果某些技术不能服务于未来人类社会,那么也不能算是真正的未来技术。根据明尼苏达大学科学与技术史学家约琳·泽皮采夫斯基(Joline Zepcevski)介绍:一种技术并不能预先判断是否是更好的,只有当所处社会认为该技术是进步的、先进的,才可被称之为“先进技术”。

  据位于芝加哥的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技术史的助理教授玛丽·希克斯(Marie Hicks)认为:在二十世纪初,电动汽车才开始在美国出现,然而在消失了近一个世纪后,现在它又出现了。而1976年投入运营的“协和”号超音速客机,在2003年便被吊销了适航许可证。在日本和中国大规模兴起的高速列车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轨道交通系统之一,但其未能在北美大陆上流行。而《饥饿游戏》中提及的未来人类社会依然保留了一个高速铁路系统。

  为什么幻想中的“施惠国”未来城被赋予了展现先进技术的使命,而不是其他各区呢?根据印第安纳大学信息学助理教授伊登·梅迪纳(Eden Medina)介绍:帝国的统治者希望集中最先进的高新技术来维护其统治地位。其中列举了各种恐怖的未来技术,比如通过基因工程、生物工程改造过的“机器狗”成为了极具震慑力的武器,该武器被用于“施惠国”12个区每年都举行的“死亡之战”竞技,其目的在于控制各区的反抗势力,所有人员也被限制使用任何类似互联网的联系工具。

  这场“死亡之战”是“施惠国”未来世界的都城制定的,计划每个管辖的区各派遣一位少年战士,在特殊的竞技场中进行生存格斗,设计人员可自由地控制该区域内的天气等各种环境,还有重力墙的隔离,参与“死亡之战”的战士可以进行任意行动而求的生存,因为他们之中只有一个人能活着出来。

  从《饥饿游戏》三部曲对未来世界科技的前瞻性探索可以看出,都城与管辖各区在技术水平上的不平等导致它们在社会以及政治地位上的不平等,比如“12区”是故事主角凯妮丝縠宂丁(Katniss Everdeen)的家乡,相当于现在位于美国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区,情节中那儿的人们不仅贫困、饥饿,身处煤矿采集工作中,并有电力短缺的问题。据弗吉尼亚大学科学、技术和社会系教授伯纳德·卡尔森(Bernard Carlson)等对未来世界技术的研究人员认为《饥饿游戏》中描述的未来科技不一定值得庆祝,一个社会的技术选择则是统治阶级动机的反映。(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美宇航局研制神奇"透视眼镜" 装扮酷似未来战士

  全新双光子技术造精美模型 未来作用超3D打印

  新研究3D交互手套会说话 未来可用手势唱歌(图)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这张图片是一辆F1赛车模型,看起来它有些普通,不过几乎所有人都对这样的模型感到惊讶,因为它是在太小了。

  根据外国媒体报道,这个F1赛车模型仅仅长0.028厘米,仅仅为1毫米的四分之一,所有人都惊叹这样的作品。它是利用全新的双光子光刻技术制作的,目前这项精密的技术采用高度集中的光束,是雕刻品成为变硬的树脂分子。


全新打印技术

  目前这样的精密技术通常运用在家庭打印中,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市场中还很难见到这样技术的打印机。科学家称这项技术将在未来纳米打印技术开了好头,在科学医学中更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未来,你甚至可以利用自己的家庭打印机,打印出一些可爱的立体小物件。

  而在医疗方面,这项技术的作用将更大,目前科学家认为可以牙科或者骨科使用双光子技术,这样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防止感染的发生。担任本次研究的于尔根教师表示:“双光子技术要由于目前的3D技术,它的制作原理没有那么负责,根本不需要模型来对照,不过到现在为止,这项技术的发展和使用还相当缓慢。”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比利时研究3D打印额骨 实现世界首次额骨移植 

  科学家运用神奇3D技术 打印立体风筝放飞成功 

  科学家研制神奇3D打印机 竟可轻松打印人体骨骼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10.16厘米长的子弹带有一个传感器能够激活微型鳍片实现自导航攻击射击目标

一个微型发光二极管附加在自导航子弹上显示共发光弹道路径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日前,美国国家安全研究员最新研制一种自导航子弹,可广泛被陆军应用。最新研制的高科技子弹可用于陆军高精度狙击射击。

  这种子弹长4英寸(大约10.16厘米),外形像飞镖一样,需要与激光指示器配合使用,通过激光器制导能够有效打击两公里之外的既定目标。通过子弹前端的一个光学传感器来探测目标,该传感器之后发送信息至制导和控制电子组件,基于一个运算法则来计算其方向。之后子弹能够通过微小鳍片实现自我导航,指向攻击目标。

  这种突破传统设计的子弹是由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研制,该实验室旨在进行美国政府军事科学技术研究和提升国家安全性。设计师雷德-琼斯称,自导航子弹适合于任何人使用,并不是特指经过专业训练的武装人员。

  目前,桑迪亚国家实验室正在寻求私人合作共同完成测试和制造,琼斯称,这项非常有前景的最新技术可以制导小型射弹,对该技术的完全开发将成本更低廉且更快速。

  不同于其他子弹设计,它拥有凹槽和膛线,从而确保能够旋转和径直飞行。为了确保子弹能够瞄准射击目标并简化设计,必须使子弹在飞行过程中进行旋转。现在由于稳定空气动力学和微小鳍片,这种新型子弹可以不必旋转,就像一支飞镖一样飞行。

  虽然尚未发布这种子弹的工程设计,但计算机模型已显示该最新设计具有高精准性。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非制导子弹射击1公里外的目标可能会偏离9.8米,而该制导子弹射击只会偏离0.2米。

  使用常规火药,该子弹的飞行速度可达到每秒800米。如果使用订制化火药,研究人员确信这种子弹能够达到更快的速度。

  琼斯说:“我们相信我们的科学基础和工程技术基础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卡麦拉)

  相关阅读

  科学家新发明超强透明铝 强硬力度可防子弹射击

  俄男子3岁时子弹飞入脑袋 82年过去竟安然无恙

  组图-实拍高速子弹射穿物体 探究剧烈爆破瞬间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3 页,共 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