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找地雷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数据,在世界各地有110多万种类型的地雷仍然隐埋在地下;而全球因地雷伤亡人数的85%是在阿富汗、安哥拉和柬埔寨。
扫雷人员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扫雷作业。他们用金属探测器全面扫过可能埋有地雷的地域。当在地面移动时,金属探测器不时发出响声,扫雷者可以根据提示音的模式辨认出地雷的形状和在地下的位置。不过,这位扫雷者必须训练有素、富有经验,还得有超凡的记忆能力。
拉希如·贾亚蒂拉克是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研究员,他与卡耐基—梅隆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合作,设计开发一个称为“辅助地雷检测的模式增强工具”(PETALS)的应用程序,使用连接到金属探测器的智能手机帮助寻找地雷。
对应于金属探测器的每一声鸣响,系统会在智能手机的屏幕上显示一个红点,逐步组成详尽的图片,勾勒出地下有什么。哈佛校刊的新闻说,它将影像从扫雷者的头脑中解放出来,放到地图上,将地下埋雷的轮廓形象化。
拉希如说,在那些仍可找到许多地雷的地区,资源往往有限,PETALS系统需要的只是一个普通的智能手机,安装在金属探测仪上。PETALS也不需要扫雷人员改变自己惯用的步骤和节奏,它只是增强了你的能力。“保持现有的设备,着眼于提高扫雷人员,这是改进排雷技术的新思考。”他说。
当然,新工具可以用来帮助培训扫雷新手。根据测试报告,使用可视化工具的扫雷新手的表现,比没使用该工具的高出80%。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两个月前发表的首份全球蜜蜂现状研究报告指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北半球的蜜蜂数量急剧下降,欧洲地区减少了10%至 30%,美国减少了30%,而中东地区锐减了85%,联合国认为,杀虫剂的使用、空气污染是蜜蜂的主要杀手。而近日瑞士科学家对此有了新的解释,他们认为,现代通讯工具手机是罪魁祸首。
我们知道,蜜蜂是通过身体的舞蹈、扇动翅膀的频率等来传达食物的方位、距离等信息的。工蜂能够根据领头蜂的翅膀扇动频率,阅读出各种指令,这些指令会得到严格执行,在飞向目标的过程中不会受风向变化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蜜蜂翅膀扇动频率一般在250-300赫兹之间。瑞士生物学家达尼艾尔?法佛尔在试验中将手机放在两个蜂箱之间,当手机发射信号时,在半小时之内,蜜蜂产生的赫兹增加了8倍。相同的试验重复进行了80多次,每次都得到基本相同的结果。据此,法佛尔分析说,正是手机信号的干扰破坏了蜜蜂信息的准确性,在这些错误信息的误导下,大量蜜蜂飞到远离蜂巢的地方,并最终导致死亡。
日前有媒体报道,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与中国电信对实现机上通话和上网达成合作协议,国航表示,在飞机上打电话和上网将在两年内普及。为了搞清其中的技术原理,记者联系有关方面进行咨询。
国家民航总局一位不愿具名人士告诉记者:“这个事情两年前就有报道了,在试航技术上是可行的,但是考虑到空中安全问题,现在还是不允许使用。”
早在去年6月,就有媒体报道说,在技术上中国移动已经完成安全实验,几家航空公司与之签订了机上手机通讯软件开发的框架协议,并将经营许可权申请上报给工信部和民航局。但因为涉及到航空监管问题,所以该“高空业务”的开通还有待时日。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同样不愿具名的一位教授向记者解释,技术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在飞机上布一个小网络信号中转站,将接收到的手机和互联网信号转到地面站,实现空中与地面的移动通讯。虽然在飞机上接转信号的技术复杂一些,但这个道理与在地面小区里设立信号中转站是一样的。”
这位教授解释说,整体技术的关键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上述提到的机载信号中转站。由于飞机的飞行速度很快,手机和网络信号在快速移动中通讯频率会发生变化,与地面的信号中转站发生偏差,不可能通讯。机载信号中转站的作用,就是将快速移动的信号准确地转发到地面,实现空中与地面的对接。二是随着地面信号中转站的增加,现在手机和网络的发射功率已经降低了,过去的“大哥大”发射功率比现在使用的手机功率大约高出100倍以上,这么大的功率会对飞机上的载航仪器产生干扰,影响飞行安全,而现在的手机和网络服务功率是一个量级,不仅功率小,使用的多谱勒频道与范围也是与飞机分开的,不会对飞行仪器造成干扰。
对于信号中转技术的成熟度,这位教授进一步解释说:“这个技术主要由西门子、诺基亚等制造商提供,现在已经是一个成熟技术,没有任何问题。问题是机场得支持中国移动等运营商在机场建立机站。”他分析,届时飞机上也有可能使用专用电话,禁止乘客使用自带电话。
对于媒体报道的“目前运营商与航空公司正在商讨具体运营模式”,这位教授认为,技术可行并不代表可操作。(赵雪)
雷电“击中”广州塔的瞬间,照片原始数据显示摄于4月17日12:34。 读者供图
前日中午12时30分左右,市民吴先生手机拍到的照片
南都讯 记者张俊杰 前日中午12时30分左右,正是大雨之前,市民吴先生突然看到一道闪电,似乎击中“小蛮腰”,正好被他手机拍到。吴先生提供了他用手机拍到的照片。他说,前日中午12时30分左右,黑云压城,他和朋友正在花城广场省博物馆前排队等候入馆。他在用手机拍广州塔时,突然看到一道闪电划过,正好劈中广州塔。
昨日,南都记者致电广州塔市场部经理刘慧如。刘慧如表示,前日没有接到雷击通报,暂不清楚雷击的情况。她说,广州塔的避雷针等防雷击措施都通过严格的验收,雷雨季节游客在塔里很安全。
在美国无线通信和互联网协会(CTIA)大会上,日本京瓷公司(Kyocera)带来了可以感知情绪的概念手机。手机背部可以根据人们的情绪变化而改变形状,当人们心情不错时,机身背部会非常平整,当心情不好或者情绪波动时,机身背部会变得凹凸不平。
外壳类似皮肤的人形手机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3月5日消息,手机已经成为大部分人生活必需品的一部分,而众多手机厂商在不断绞尽脑汁为用户设计更新更好的产品。日本日前就开发出一款外壳类似皮肤的“人形手机”,据研究人员称这样可以让使用者感到与另一端通话的人更亲近。
据日本新闻网报道,这种手机的形状比手掌略大,外壳的感觉就像是人的皮肤。手机头部安装有扬声器,胸部安装一个发光二极管,使用电话时这个二极管发出蓝光,待机时则发出红光。研究人员称,目前这种手机的人性设计概念是模糊的,因此用户可以把它当作男人、女人,年轻人或是老人。
与传统手机不同的是,该款手机不需放在耳边,用手拿着即可如同面对面沟通一般通话。使人产生仿佛对方就在自己身边,便于相互感觉对方的存在感。据研究人员介绍,这款手机未来可能在祖父母与孙儿之间、恋人之间的相互沟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该项目是日本大阪大学、移动运营商NTT DoCoMo和其它一些机构合作完成的,日本国际电气通信基础技术研究所称其为“革命性的电信媒介”,因为它让使用者感到更加真实的沟通体验。研发人员希望这种手机在五年内投入商品化生产,并增加图像和语音识别功能。(蒙斯)
LG电子模特在上月的美国拉斯维加斯“2011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 2011)”上介绍将用于“Optimus 3D”的屏幕
本月14日,2011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 2011)将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开幕,据大会相关报道透露,作为全球领先的手机生产商,韩国LG电子将在本次通信大会上,发布一款支持3D视频的重放与录制的新型智能手机。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这款智能手机暂称Optimus 3D,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屏幕为4.3英寸,无需眼镜也可以在30到50厘米远处用裸眼欣赏3D视频。另外,消费者在不同角度看屏幕能看到不同的影像,使画面呈现立体感。
据悉,这一手机屏幕是由LG Display负责生产。利用设置在背面的摄像头可拍摄3D照片和视频,同时具有通过网络传输3D信息的功能。LG电子计划在2011年下半年向全世界推出这款手机,但科学网得到的消息是,三星电子也正在研发3D智能手机。
而三星电子为避免3D智能手机与同样属于高价产品的Galaxy S后续产品形成竞争格局,计划在下半年推出3D智能手机。无独有偶,据SEANET、Into Mobile等海外IT网站最近报道说,苹果也要求合作公司研发用于下一代iPhone的3D屏幕。
目前的主流3D技术还离不开特制的眼镜,这对于体验立体的视觉体验无疑会打一折扣。因此IT业内人士分析认为:“3D智能手机的屏幕小,只有一个人看,因此比电视更容易引入无需眼镜的3D技术,从今年开始将比3D电视更快普及。”
(亚高)
网络技术提供了不同于现实环境的虚拟空间,网民可以“隔空”形成小团体,和其他网民发生关系。发端于“黑客”的网络“客文化”,反映的是网络虚拟空间里网民的一种新的交往方式。一个“客”字,已经不仅仅是原始英文字节“er”的音译,更在于一种“说话投机”的认同感。
不过,眼下大行其道的各种网络“客文化”,却也悄悄成为各种形态利益追逐的对象。切客、试客、拼客、奇客的圈子里,不仅有“意见领袖”,还有“广告卧底”。披着“同好”的外衣,掘客、粉客等“职业客”的出现,正在用所谓注意力经济,感染以话题和兴趣爱好为纽带的圈子文化。
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随着苹果等智能手机的备受追捧,各种软件“塑造”的网络圈子文化,也因为和生活形影不离,开始向现实蔓延。
切客、奇客、试客、拼客、账客、拍客、绿客、沙发客集中爆发。这些“客”中,有不少早在网络普及之前就已经存在,伴随网络论坛和博客的流行,老的小的“客”都找到了新的支点。技术进步,帮助汇聚了来自各个角落的同好。意气相投者用个人计算机、手机、掌上电脑时刻在线保持联系,圈起了属于自己人的圈子文化。
2010年11月,北京小伙汤姆,用电子地图上近千个签到点,为女友珊珊组成一张电子贺卡“生日快乐,我爱你”。仅贺卡上的一个感叹号,就需要在30多个地方“签到”;贺卡外框画的一个圈,实际对应的真实周长就有将近50公里。他的“壮举”,不仅让他女友成为最幸福的人,也让“切客”一夜之间成为网络最热话题。
切客是眼下众多“客文化”中,流行比较早的一例。有人会在手机上装5个不同网站的“切客”软件。“切客”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为社交的一部分。每到一处,就要在手机的切客软件上签到一下,告诉所有朋友,“我在这里”。同处一地的朋友知道了,就很有可能过来打个招呼。据说,最“走火入魔”的切客,是每天上下班乘地铁时,换乘地铁都要签到。
帮助切客等诸多网络“客文化”实现革命的,正是网络的“移动交互”方式。这种技术不只是从个人计算机界面转向手机界面,还将虚拟的网络沟通,与现实的人际交往联系在一起。一张庞大的虚拟关系网,通过电子地图等虚拟社区,在真实的生活中慢慢铺展。“客”不再是宅在家里的怪人,而是一群本来就喜欢现实生活的网客。各种客文化,围绕的核心也非常现实,衣、食、住、行,交朋友、谈恋爱。网络成为社交的桥梁工具,最终各种各样的客,大多数会选择面对面的现实交往。网络社交不再“身体缺席”,虚拟和现实双重“存在感”的标榜,让网络社交迎来指向传统的回归。
不过,虚拟混合现实的交流,也比原来想断就断的“虚拟关系”,复杂耗神许多。很多“切客”网友已经开始感到“签到疲惫”。玩了一段时间切客网络,有很多人选择退出:“如果每天一上网,看到的消息都是某人在某地‘签到’,感觉和面对垃圾信息没有任何不同。‘签到’上瘾,到最后不是你玩它,而是它玩你。那样的‘签到’到底有什么意义,只是证明到此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