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鲁比”10.18秒内便还原魔方,就此打破纪录
“鲁比”由墨尔本斯威本科技大学的6名工程系学生研制
还原魔方进行时。“鲁比”是机器人家族的“快手”
澳大利亚学生研制出解魔方速度最快的机器人,用时不到11秒。这款机器人名为“鲁比”(Ruby),它首先对杂乱无章的魔方进行扫描,而后开始还原。10.18秒后,“鲁比”便完成了解魔方任务,就此打破机器人解魔速度纪录。
研制小组成员包括同卵双胞胎大卫·拜恩和理查德·拜恩、丹尼尔·普维斯、贾罗德·伯耶斯、米里亚姆·帕金森以及乔纳森·古德瓦瑟,他们都是电脑迷。目前,这些学生正在为“鲁比”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皮尔格里姆教授说:“这些学生利用他们掌握的机器人技术和软件工程学知识,研制出一款配备高速计算机视觉追踪系统的机器人,拥有精确度极高的运动能力。”
目前的人类解三阶魔方纪录由费里克斯·泽姆德格斯保持,成绩为6.24秒。这一纪录是在2011年库巴罗公开赛上创下的。2010年10月,机器人Cubinator在18.2秒内成功还原魔方,成为世界上解魔方速度最快的机器人。据悉,“鲁比”将在8月21日举行的斯威本科技大学开放日活动上亮相。(孝文)
经过近2个月的艰苦奋战,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如期完成了元上都遗址2011年的发掘任务,出土的珍贵文物,为元上都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顺利进行提供了大量的实物和数据资料。
元上都遗址位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东北约20公里处的草原上,是元代建立的第一座草原都城遗址。元上都遗址作为我国北方草原地带保存最完好的都城遗址,已被列入2012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名名录之中。
为做好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配合好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工程,揭示出元上都的历史文化面貌,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抽调业务骨干组成4支考古队,于今年4月7日奔赴元上都遗址,开展对明德门、御天门、大安阁和穆清阁4处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截至目前,4处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已完成,元上都遗址考古工作暂告结束。(记者 咏梅)
工人挖出的两个古代墓葬并列排在一起 谢永亮/摄
5月30日上午,腊山分洪工程河道内再次传出发现古墓的消息。据考古人员初步推断,新发现的这两座古墓可能是明清时期的夫妻合葬墓。同时,在这两处墓穴西侧的河道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墓穴的痕迹。
【古墓现身】工程车挖出一对墓穴
30日下午3点多,记者来到位于腊山分洪工程朱家庄段的施工现场。“上午10点左右,工程车一铲下去,挖出来两座墓穴,施工人员赶紧报了警。”在现场进行勘查的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表示,墓葬被破坏得较严重。
从远处看,这是两座古墓,并列在一起。考古人员介绍:“从建筑风格上来看,是明清时期的墓葬。如果是平行的古墓,很可能是夫妻合葬墓,但具体情况还有待进一步发掘后才能最终确定。”
【有人进入】赤身男子进墓穴内睡觉
民警在现场向工地负责人询问情况,当问到发现古墓后是否有人进入时,工地负责人透露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古墓被挖开后曾经进去过人。
原来,上午10点多,这两座古墓被挖开后,有一名男子曾经不顾众人的劝阻,强行进入墓穴内。据目击者介绍,这名男子浑身赤裸,先是在旁边充满臭水的河道内洗澡,然后躺入了墓穴内。“他躺在里面睡觉,人们都怀疑他有精神病,谁也不敢上前劝阻,只能远远地喊他。后来,这名男子自己走了,没看见他拿走什么东西。”
【考古人员】古墓西侧河道频现遗迹
考古人员告诉记者,这一段腊山分洪工程所在的区域原来就是河道。“在古代,河道两边大都是人类居住比较密集的位置,墓葬自然也多。”记者在被挖开的墓葬西侧看到,一公里多长的河道内散落着不少古墓的砖石。
“这些古墓有明清时期的,也有年代更久远的。附近应该还会有古代村落的遗址,这些文物对研究济南当地的历史文化具有宝贵的价值。”考古人员称,今年3月份,曾在后周王庄附近的腊山分洪工程工地发现了北齐宜阳国太妃墓。这是济南地区南北朝墓葬中的第一次发现,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
>
江苏盱眙遇60年罕见大旱龙虾减产螃蟹濒死(图)"
331年前,黄河夺淮,水淹明祖陵和泗州古城——此地属今日江苏盱眙;331年后的今天,江淮大旱,淮河、洪泽湖水位告急,明祖陵地宫探头露脸。
旱情在盱眙俯拾皆见!
当地明祖陵镇,小麦高不足膝;干涸的水沟里,抗旱的农民奋力踩铁锹,就是挖不动土;农民们担忧,小麦歉收之后,6月10日前后的插秧,会因为干旱而耽误。
在城里,我们可能感觉不到干旱
但干旱就在我们身边
似乎一夜之间,干旱突如其来:2009年的华北大旱如此,2010年的西南大旱如此,今天的长江中下游干旱更是如此。
说突如其来,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城市里,干旱似乎只是在“局部”。哪怕出门几十里就是无法耕作的土地和无法养殖的鱼塘,但只要自来水管里能够出水,很多人对干旱是没有太多感觉的。
而在苏北,那一块块龟裂的土地,那一张张农民焦灼的脸,当身临其境时,我们的感觉是那样的揪心——他们正在承受的,是一场60年来罕见的旱情!
干旱会缓解的,令人震惊的这一幕会过去的。但是,我们不能逐渐忘却……
一座本来泡在水下的陵墓……
水下皇陵“露脸”后得注水保护问题是水灌进去又干了,只好再灌
抽水淹池,才过了4天多,地宫拱门又露出来了。昨日上午,记者探访盱眙县明祖陵陵园,地宫汉白玉横梁上,300多年前留下的朱砂历历在目。半月形的水池已见底,浅水里有成群的小鱼游动。拱门下的一汪水里,一条小鱼在翻肚挣扎。
在当地人杨军记忆中,1991年发大水,明祖陵陵园内,水超地面10多厘米。后来洪水消退,明陵地宫所在的水池,水深一度有1米多。他预料不到,20年后陵园遭旱灾,水下皇陵会露脸。如今,陵园内,不乏有听闻风声,前来看热闹的外省游客。
明陵园管委会副主任陈义友说,他们一直在注意水位变化,5月19日,第一次发现地宫的拱门和甬道浮出水面,“300多年来,这是头一回。”当天上午,管委会就向县里作了汇报。
明祖陵是朱元璋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的衣冠陵,祖父母的实葬地。按当地人的话说,地下的宝贝不计其数。“尽管文物考古价值很大。上级领导慎重考虑,还是决定抽水恢复原貌。”陈义友说,这其中,既有不易开挖的因素,更有永久保存文物的用意。
5月20日晚,管理人员抽水入池。但地宫的水位在地下接通附近的湖域河域,才几天过去,皇陵又露脸了,“今天下午就抽水,要继续保持原有的文物环境。”陈义友说。
一块本该丰收的土地……
一位种粮大户正在带人“抗旱”
他足足亏了150万
种粮大户王印石损失惨重。在小麦种植区,除非等到收割,地里几乎看不到人,但在明祖陵镇明祖陵村乡道旁的旱沟里,记者遇到了65岁的王印石,他在指挥一帮农民“抗旱”。
一个老农用力踩着铁铲,想把沟挖得更深,但脚下都是硬土。“根本就挖不下去。”在他们身后,是更多的旱沟,还有大面积的“矮麦”。麦穗齐平,但又青黄相杂。走进地里,小麦都不及膝盖高。在盱眙多个乡镇,记者看到绝大多数的麦地,长的都是这种“矮麦”。
“往年,包括去年,麦子都是齐腰高。亩产八九百斤。”出租农地的于保友说。今年的情形,王印石没有预见。这片农田本算肥沃,靠近洪泽湖和溜子河,引水灌溉起来容易,去年冬天,他和另一朋友在这里承包了3200亩地。“算得上是盱眙数一数二的种植大户了。马路两边,这一大片全是我的。”
王印石搞农场承包11年,这是第一次失手,他的焦灼写在脸上。拔起几棵最矮的青麦,长约25厘米,“正常的麦子是这个3倍长,穗也更长更粗。”王印石说。
即使亩产800斤,也是个不错的收获。但如今,平均亩产300斤都不一定能有。“1斤就是1块钱,一亩地少500块,3000多亩就少了150万。”王印石欲哭无泪。他的账本里,一年的承包经费是230万,种麦成本则是140多万。
一片本应丰美的水域……
石臼湖的螃蟹呢?
缺水就不能脱壳,最后可能死亡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干旱!”53岁的溧水县水产良种场养殖大户张跃明站在水塘边愁眉苦脸。
在他的身后,正常蓄水十几米深、面积达207平方公里的石臼湖已干涸见底。湖里29100亩围栏养殖螃蟹的滩涂严重龟裂,湖底现出一道道八九厘米宽裂纹。
“我承包了170亩的水面繁殖鳜鱼苗,还养螃蟹,投入80万元。”张跃明说,今年洪蓝镇就没有下过雨,石臼湖也干了,鱼塘无法换水,只好把两三个塘的水抽到一个塘,再不下雨,水没了,鱼就死完了,连本也收不回来,现在已亏50多万了。”
“我也没见过这么大的干旱。”站在鱼塘里捞水草的一位60多岁的老师傅说:“从来也没听说过石臼湖还能干!”
“水快没了,鱼塘里的水草必须捞出来,不能和鱼苗、螃蟹争氧气。”张跃明补充道:“像我这样的养殖户在石臼湖边还有很多。”
洪蓝镇紧临石臼湖,是溧水县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之一。当地的螃蟹养殖户李爱顺自家有80亩稻田养殖的螃蟹,如今石臼湖干涸了,自家的池塘也面临干涸。现在这个时节,螃蟹正处在第二次脱壳到第三次脱壳生长期,对水源的需求量也很大,严重缺水,会导致螃蟹不能按时脱壳,最后导致死亡。现在
60年来罕见旱情
盱眙高淳溧水
今年以来,江苏全省降雨较少。目前,全省部分地区旱情已达60年来最严重程度,一些湖泊干涸,淮河下游断流,太湖水位处于历史最低水位。
“这是江苏省多年来最严重的旱情,部分地区达60年罕见。”江苏省防办副主任宋玉对当前全省严重旱情十分忧虑,他说,目前的旱情可归结为“两少一大”。
一是全省降雨量较少。江苏作为最不缺水的“水乡”,去年10月份以来,全省降雨持续偏少。今年江淮及苏南降雨偏少七成。1-5月,泰州、南通、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江淮和江南地区的降雨量均为60年来最低值。宜兴、高淳、溧水、盱眙等县市出现特大干旱。
二是各流域上游来水异常偏少。水文数据表明,目前,长江干流流量不及去年同期的一半,为1950年以来同期第二低值。
三是用水量增大。今年以来,江苏经济发展迅速,工农业用水量较大,加之降雨减少,上游来水减少,各大湖泊水量明显减少。 据新华社
接下来
南京持续晴好一直到6月2日
全省没有大雨
本报讯 凉爽的日子就要暂告一段落。从今天开始一直到5月底,南京将再次进入晴热少雨的周期当中,旱情可能持续或发展,提醒有关部门做好抗旱工作。预计周六南京的最高温度将升到30℃。
根据气象台的预报,今天本省东北部地区阴有时有小雨并渐止,其它地区阴转多云。27日到29日,全省无降水,温度逐日上升,南京周五28℃,周六可达30℃。30日前后,南京以多云为主。31日至6月2日,全省无降水。
今年第2号台风“桑达”已于昨日14时加强为强台风,原本有望给大陆输送水汽的输送带被台风“桑达”环流吸引,所以干旱区域降雨暂时无望。 (于丹丹)
为什么干旱来势汹汹?
祸首是异常天气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表示,由于北方冷空气势力强大,向南扩张明显,南方热带系统不活跃,水汽输送条件弱,不利于冷暖气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难以形成有效降水,干旱明显。
也不能忽视水利“欠账”
长江中下游地区普遍存在河道湖泊非法挖沙,河道因此严重下切,水位下降,从而出现沿湖沿江地区取水困难。另外,各地水利设施老化,难以满足抗旱需求,上游小水电站拦蓄河水,也制约了抗旱。
因旱每日停水6小时? 盱眙否认
称只是老水厂不堪重负临时降压供水,6月初即可恢复正常供水
昨日,江苏省盱眙县政府部门就“盱眙因旱每日停水6小时”的消息正式辟谣。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存在因旱停水的情况。目前当地确实出现了供水不畅的情况,但与干旱无关,根本原因在于现有水厂的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市场供应,所以供水部门在特定时间采取了“降压供水”的措施。随着新水厂6月初的投入使用,这一现象将随之结束。
三峡上游蓄水诱发大旱? 专家否认
专家说:不能一遇极端天气就怪三峡,没有三峡干旱更严重
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遭遇50年来最严重干旱,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纷纷因缺水告急。谁是这次大旱“罪魁祸首”?大旱当前,舆论聚焦到了长江上游的“解渴之水”三峡水库,记者为此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人士。
网友指责“三峡诱发干旱”
在互联网上,网民提出“三峡诱发干旱论”,称三峡工程是造成今年长江中下游罕见大旱的罪魁祸首。北京网友“牛村长”说:“高峡平白无故地出了个平湖,把本该流向下游的水都拦了。气候不受影响才怪!”
这不是公众第一次因极端气候而关注和质疑三峡工程。近年来,中国频现异常气候,西南大旱、重庆酷热、两湖流域暴雨等,三峡时常成为矛头所指。针对“三峡诱发干旱论”,气象、地质和水利等领域的一些知名专家和学者表示,目前尚未有证据支撑这种说法。
专家说“没三峡干旱更重”
长期监测三峡对气候影响状况的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主任刘敏介绍,现在的手段和观测数据还没有依据显示三峡工程引发了长江中下游的旱情。
“本次旱情是一种周期性的气候现象,主要是受到大气环流影响。从监测的数据看,大坝建设前建设后对区域气温、湿度的影响也非常微弱。”刘敏说。
据介绍,《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对三峡水库形成后的气候问题作了科学分析,基本结论是:三峡建库后,对库区及邻近区域温度、湿度、风和雾的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
24日,三峡工程主要设计者、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对“三峡诱发干旱论”作出回应。他说:“不能一遇到极端气候就怪罪三峡工程。恰恰相反,若没有三峡工程,长江中下游的干旱程度将会加剧。”
据郑守仁介绍,按照设计,三峡水库在每年长江汛末开始蓄水,并在接下来的枯水期释放存水为长江中下游补水。“今年1月至今,三峡水库释放的来水比长江天然的径流量高,尤其是在下游发生严重旱情时,水库按照8000至1万立方米每秒的流量下泄,至少比天然来水量高出2000立方米每秒以上。”
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的三峡水情记录显示,自今年1月至今,三峡水库水位已从最高时的175米消落至24日的152.7米。“在此水位区间,三峡水库原有存水约173亿立方米,现已释放至中下游。”梯调中心副总工程师赵云发介绍说。
据了解,三峡水库5月20日应国家防总要求加大下泄流量后,日均补水3亿多立方米支持中下游抗旱。目前长江中下游各水文站点水位明显回升。
4月8日,天津北疆电厂的海水淡化项目,吸引了一些参观考察者。吴伟
今年初,严重缺水的天津市在全国率先试验将海水淡化水成规模输入市政供水管网系统。天津市把海水淡化作为产业发展以解决城市供水需求,目前已建成的海水淡化工程总量,约占全国的41%。专家认为,海水淡化是避免过度倚赖地表引水工程的战略补充。
不过,从天津的实践来看,成本、技术、政策等一系列原因,仍是海水淡化产业的瓶颈,而这些问题尚无经验可循。而公众关注的津水济京的问题,也显得遥远。
据报道,国家发改委正在制订《海水淡化“十二五”规划》以及一系列鼓励发展海水淡化的政策,有望在下半年陆续推出。
“我头疼怎么把水卖出去。”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周潮洪,陷入了“困境”。
每天,约有6000吨的海水淡化水输入天津市汉沽区的市政供水管网,每吨价格为8.15元。而天津市民用水价每吨4.6元。
周潮洪说,如果只在汉沽区涨水价,显然对这里的居民不公平。
在一次天津水资源内部会议上,天津市水务局下属的滨海水业集团代表抱怨:“这水我们真不想要,但还得接着。”每接一吨水,亏3.55元,他们暂时对每天输入的高价海水淡化水的差价,挂账处理。
5月22日,周潮洪说,目前对于淡化水的使用还没有相关政策,水价以什么标准,是否进行政策补贴等细节,还在等待国家发改委给出指导意见。
【缺水】
缺水逼出节水城市
“像电影《少林寺》里的僧侣练功一样。”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下称海淡所)退休所长李长建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和一帮市民常拎着大铁桶,浩浩荡荡去天津市啤酒厂排队打水,“打了好些年”。
海河水口感苦涩,当年民谚“天津四大怪”之一,“自来水,腌咸菜”。
当时天津市限制开采地下水,以防地面沉降和海水渗入。但啤酒厂不受限,因为用海河水没法酿酒,于是大家都到啤酒厂打水。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海河上游建起了为北京供水的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十三陵水库,为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供水的水库也相继建立,困扰海河的水患基本没了,但下游河道也基本干涸。
连喝咸水都难以为继,天津市民怨声载道。国务院遂启动引滦入津工程。
在1983年的引滦入津工程通水典礼后,政府发给每户市民一包茶叶,媒体描述,当时“天津人掉着泪”,喝上了久违的茶水。
但缺水问题仍未缓解。
天津市水利局长王宏江介绍,经天津入海的水量,已由上世纪50年代的年均140亿立方米,降至现在不足10亿立方米,且污染严重。
天津市科委数据显示,目前天津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60立方米,为全国的1/16、世界的1/50,属重度缺水地区。即便加上外调的水源,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也只有370立方米。
2000年春大旱,上游供水只能维持到当年10月,国务院决定引黄济津,自山东输水以解燃眉。
缺水的天津,多次提高水价,实行不同行业不同水价。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已达87.9%。
2010年底,天津成为中国首个“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周潮洪百感交集,“这是让缺水逼的”。
【寻水】
南水北调不如渤海寻水?
引滦入津、引黄济津工程,是当下天津主要的城市水源,滦河水和黄河水分别需奔流234公里、440公里入天津市。
引滦工程目前年输水能力10亿立方米。据国家水利部网站数据,2010至2011年度,引黄济津向天津供水4亿立方米。
这仍不够。在4月6日举行的“2011海水淡化及水再利用国际研讨会”上,天津市科委副主任李宝纯说,到2015年天津市年需水量约45亿立方米,仅滨海新区需水就达6亿立方米。
尽管缺水,不过天津对终点为天津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兴致不高,并曾在本世纪初用文件形式提出,不用东线水。这条长约1156公里的输水线,流经苏北、山东一些污染已成顽疾的地区。因治污问题通水计划推迟5年,预计在2013年通水。
2001年,时任水利部部长的汪恕诚在发言中表露,天津“对南水北调东线的水质不放心,对水污染能否治理好不放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仍在建。据《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天津市在中线工程分水量为10.15亿立方米,世纪可收水8.63亿立方米。
天津大学教授王世昌认为,蓄水、跨流域调水等传统措施,只能实现水资源的时空位移,解决部分地区缺水问题,不能增加水资源总量,难以全面解决缺水的根本问题。
另一个则是水价高昂的问题。据《光明日报》2000年的报道,时任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局长的张国良透露,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长江水流到北京,每立方米水将达20元以上。当时另有媒体估算,引水成本达18元每吨。
因南水北调中线的工程造价分摊,天津市水务局今年初再次上调水价。
天津市科委社会发展处的工程师杨超英认为,南水北调水价高,水量也有限,迫使天津将目光移往东方,向渤海寻水。
【“B计划”】
淡化水价“高得离谱”
上世纪70年代,为缓解天津的饮水难题,除引水济津工程,中央政府还有一项“B计划”———就近利用海水、淡化水。
当时,中国已着手尝试海水淡化技术,解决海岛、军舰的饮用水问题。海淡所前所长李长建说,那时技术不成熟。1979年,海淡所立项,1984年成立,是中国惟一专门从事海水利用技术和发展战略研究的国家级科研机构。
李长建介绍,海淡所刚成立,便遇到引滦入津工程竣工,海水淡化遂成为“战略储备技术”。而关键原因是,当年海水淡化成本极为高昂。“高得离谱”,李长建回忆,以当时的成本约为20元每吨。
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海水淡化成本降到一吨七八元,但居民月工资不过70元至100元。若一个家庭一月用10吨水,就要花掉一个月工资,“显然太贵了”。
还有观念问题。李长建说,当时水资源还没在社会上提到“危机”高度。
在很长一段时间,自来水是社会福利,长期维持在8分钱一吨。没洗衣机、热水器,一个家庭一个月用不了5吨水。水费是象征性支出。上世纪90年代之后,自来水价格逐渐上涨,涨到4毛、8毛、1元,到现在4元多。
此外,当时大家对淡化水也有担心。上世纪80年代末,李长建到大连长海县推广技术,遇尴尬“他们害怕喝了海水淡化水,头发会变红,眼睛会变蓝。”
几十年来,世界海水淡化技术获突破性进展,成本迅速降低,至今日仅为5元/吨的水平,水质也大为提高。
“海水淡化水和南水北调来水成本一比,反而优势很大了。”李长建说。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日前介绍,中国海水淡化产能已从10年前的每日3万吨增至目前的60万吨。浙江、山东、天津等沿海省市相继建成一批日产万吨至十几万吨的海水淡化工程。
【现状】
工业用得多居民喝得少
目前,在天津的超市,货架上摆有灌海水淡化水的瓶装水,价格与普通矿泉水差不多。数据显示,目前天津市场上约有25%的桶装水是淡化水。
但其产量与城市用水相比,微不足道。海淡所总工程师阮国岭说,仅天津市主城区的日用水量就约为160万吨。
海淡所副总工张耀江介绍,目前天津已建成的海水淡化工程总量为21.7万吨/日,约占全国的41%。主要由4个比较大的海水淡化项目构成。
其中,北疆电厂已建成日产10万吨海水淡化设备机组。其大股东国投电力公司工作人员4月9日说,一期工程另有日产10万吨机组即将建成,而预计兴建的二期工程日产20万吨。
建成后,北疆电厂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海水淡化项目,除小部分企业自用外,大部分将面向工业及民用用户。
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周潮洪介绍,正是这套设备的产水进入了汉沽区的市政供水管网。
由新加坡投资7.5亿元建设的大港新泉海水淡化公司,于去年投产,装机容量日产淡化水10万吨,主要面向工业客户“大乙烯项目”供水。
另有天津开发区的日产1万吨能力,以及大港电厂的日产6000吨能力。
不过阮国岭说,现在这些淡化水基本就地消化,还谈不上向天津主城区居民供水。
【症结】
高昂的成本
“还是太高了!”3月30日,南水北调政策及技术研究中心官员考察海水淡化水状况后,对水价发出感叹。
北疆电厂目前海水淡化每吨水成本约4元,通过水处理,用专用输水管网运往自来水厂原水池,运行成本增加了3.6元,目前售价暂为8.15元/吨。
天津市水务局的数据显示,现在引滦入津的原水价格为1.75元/吨,加上处理工序、管网折旧,总成本约4元/吨。今年的居民用水价格为4.6元/吨。
贵了几乎一倍的淡化水,被供水企业抵制。
滨海水业集团代表在调研会议上提出,高出的价格谁来消化,由政府补贴,还是分摊到消费者水费中?他说在国家发改委未给出明确答复前,水务企业不可能大量接收这样的高价水
目前,日生产能力10万吨的北疆电厂仅向汉沽区日供水6000吨,且采取挂账形式售水。
北疆电厂一名依姓工程师介绍,目前项目主要面向正在发展中的滨海新区,作为水资源储备,供应给未来有需求的工业企业、民用水厂。
工业用水价格方面,大港新泉海水淡化公司的办公室主任杜文华介绍,该公司与“大乙烯项目”的协议水价为6.1元/吨,暂低于天津市工业用水价6.6元/吨。
杜文华说,但其海水淡化成本是7.6元/吨。他们希望谈判调价至7.6元,不过对方抵制,谈判陷入僵局。
还有一些因素左右海水淡化水的成本,
据阮国岭介绍,海水淡化成本中,能源成本占到了1/3。“海水淡化就是以能源换水源”,能源价格上涨,海水淡化成本也跟着上涨。
阮国岭和张耀江均表示,渤海湾由于水体污染严重,如使用反渗透膜技术,相对水质更好的广东、海南,每吨成本要高0.6元至1元。
膜技术是中国的短板。张耀江介绍,目前国内的反渗透膜技术还达不到世界尖端水平,成本及渗透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周潮洪认为,价格问题已成为“可解决的问题”,中国缺水是客观事实,淡化水成规模进入市政供水管网是迟早的事,“天津走到了全国海水淡化的最前列,面对的一些情况尚无经验可循”。
【旧疾】
老管道难流新水
因今年春节前几次检测出水质不稳定现象,滨海水业集团决定临时停用淡化水,春节后,又恢复了供水。该集团的代表说,如果老百姓喝水后肚子疼,公司就完了。
海淡所副总工张耀江称,目前使用的蒸馏及反渗透膜技术,出来的海水淡化水比一般的水还纯净,不可能出现细菌污染情况。
但因过于纯净,与普通自来水相比PH值更接近7,也就是相对更酸,因此在传统铁管中输送时,可能会溶解铁管内部的碳酸钙或铁锈,造成出水有杂质或水色黄。
周潮洪说,这需要对市政供水管网进行现代化的PVC改造,取代老旧的铁管输送。而这是一个庞大的、任何企业都无法单独完成的工作。
目前,天津市水务系统对进入汉沽区水厂的淡化水,实行海水1普通水3的比例,进行混合,以减少其对管网的腐蚀。滨海水业集团代表说,由于没那么多普通掺混水,汉沽区水厂每天最多能接收1万吨淡化水。
海淡所技术开发处处长王国强介绍,目前,世界上使用海水淡化水较为成熟的为澳大利亚、西班牙、美国等,其掺混比例通常是1:5以上,有的甚至在1:10以上,这样混出来的淡化水与普通水几乎没区别。
此外,海水淡化水的后期处理也是专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工程院院士高从堦的研究结果表明,海水淡化后的高盐度海水排放,“直接影响生物的生理功能”,“干扰食物链”。
目前,天津北疆电厂向其附近的海水盐场免费送浓海水,从浓海水中可提取钾、溴等工业原料。
王国强担心,沿海地区土地寸土寸金,不可能有那么多盐场去消化更多的浓海水。而如果浓海水排放问题不解决,将会限制海水淡化产业的规模。
【未来】
可与自来水竞争?
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周潮洪介绍,海水淡化水尚未进入市政水资源的统一部署,水质出厂标准、水价补贴等政策都未出台。相关发展规划还没有具体方案。
据了解,相关政策细节仍在国家发改委讨论阶段,尚无明确信息。
根据国家《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发展目标,到2020年,中国海水利用对解决沿海地区缺水问题的贡献率将达到26%~37%,全国海水淡化能力将达到每日250万至300万吨,基本能与自来水相竞争。
水利部部长陈雷今年4月15日在中国水战略与水安全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将严控用水总量,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大海水淡化、中水回用、雨水集蓄利用等非常规水资源开发。
海淡所总工程师阮国岭说,海水淡化产业在巨大的机遇面前,也存在一定风险和不确定性。
中国脱盐协会秘书长郭有智认为,海水淡化对于国家水安全能起到很好的战略补充作用,国家应予以政策方面引导和支持。
今年两会期间,天津市长黄兴国强调天津仍把海水淡化作为产业发展方向,“将来完全能够做到在更大范围内提供淡化海水”,由此,媒体也再次聚焦天津向北京输送淡化水的可行性。
李长建介绍,2002年曾有北京的相关单位搞过一个论证,结果认为超过50公里以上的输水管线会导致水价成本较大上升,除非绝对缺水,否则不可行。
北京市水务局宣传部门官员就此接受记者询问时表示,尚未看到类似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而且跨省区输水需要上级统一安排。
他说北京水务系统目前正以每吨1元多的价格向企业推广再生水,6.8亿吨的量占到北京总用水量的18%,海水淡化水“让天津先做着吧”。(吴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