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巨型短脸熊骨架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9日消息,根据日前一项新发现,一种来自南美被称为巨型短脸熊的史前熊类动物体重高达1600公斤,身高足有3.4米。此前熊类世界的重量级冠军是来自北美的巨型短脸熊,它们的体重有1134公斤重。而近代熊类霸主则是在19世纪阿拉斯加的一种动物,这种熊类生物的体重是998公斤。

  根据美国国家地理新闻消息,南美短脸熊的活动年代大概在距今50万到200万年以前,自从那时起它们就一直是大陆上的王者。1935年,人们在阿根廷布依诺利艾里斯第一次发现了这种动物的骨架。通过测量其肱骨,上臂等具体尺寸,科学家们逐渐推算出了这只短脸熊的具体大小。

  阿根廷的古生物学家舒伯特说:"目前还不知道这种动物是如何灭绝的,以及为什么南美和北美的短脸熊在体型上有如此大的差异--虽然后者已经很强大了。"

  随着历史的发展,熊的体型变得越来越小了。舒伯特指出,在猎物过剩的年代,这些大型肉类动物很容易就可以让自己发育成很大的个头。慢慢地,肉食动物越来越多,为了适应竞争性,熊开始变得短小和更加灵活以捕捉猎物,就这样逐渐发展成现在熊的样子。

        (科学网-kexue.com 小曼)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芬兰科学家正在分析一瓶从波罗的海底部一艘19世纪沉船遗骸中打捞上来的啤酒,希望能够确定它的成分并按照古方复制出新型饮料。

  芬兰国家技术研究中心(VTT)8日称通过化学分析,他们希望能确定啤酒的成分以及“世界上最古老的啤酒之一”的酿造方法。

  VTT科学家瓦普拉(ArviVilpola)说他为能参与采样工作感到“非常荣幸”,并称这瓶饮料“尝起来有一点酸,还有一点点咸味”。

  几名潜水者去年七月在芬兰西南部自治省奥兰岛打捞起可能在200年前生产的168瓶香槟和5瓶啤酒。据报道,这艘沉船位于奥兰群岛的弗格勒岛附近约50米深的海底,很可能是19世纪初受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派遣驶往圣彼得堡向俄国皇室赠送礼品的船只。

  最初,有关人士根据酒瓶塞上的锚形标志推断其为法国著名的凯歌香槟(Veuve Clicquot)。但凯歌公司专家品尝鉴别后认为这批香槟应该是由现在已停业的Juglar酒坊酿造。而11月份的一次专家品尝认为其中至少3瓶绝对属于凯歌品牌。

  研究人员希望能够发现酿造此种啤酒的酵母,因为“酵母在啤酒酿造中的作用在19世纪早期还没有被充分认识,”VTT一名发言人说。

  另外,科学家也并不确定酵母可以在寒冷的海底保存两个世纪之久。“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了酵母细胞,但是并不能确定那是活的细胞。这就像刨开坟墓,希望能找到遗体一样,”一名科学家说,“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基本保存完好的细胞。”

  奥兰岛官员称每瓶香槟可拍出超过7万美元的价格。VTT团队有望于五月份公布研究结果。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法国研究人员日前通过先进的X光技术,对一块真足蛇化石进行了扫描。结果发现,这种蛇与现代的陆生蜥蜴十分类似,这一成果有助于科学家揭开蛇的起源之谜。

  该研究由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国家科研中心的古生物学家共同完成。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古脊椎动物学报》上报告说,这块真足蛇化石是10年前在黎巴嫩被发现的,其藏身的古岩石距今已有9500万年历史。它身长50厘米,从表面上看只有一只脚,长约2厘米。研究人员利用欧洲同步辐射加速器对其进行了X光扫描,结果又发现了这只真足蛇的另一只脚。

  研究人员介绍说,这只脚之所以不易被察觉,是因为它在岩石中发生了异化,其脚踝部分仅有4块骨头,而且没有脚趾,这说明真足蛇的足部已在当时呈现退化的趋势。研究人员认为,这只真足蛇所处的年代正好是蛇类从有脚蜥蜴向无足动物进化的时期,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科学界对于蛇的起源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种生物由陆生蜥蜴演变而来,另一些人则认为,蛇的祖先是生活在海洋中的蜥蜴。(李学梅)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英国考古学家挖掘出一具两千年前的护卫犬骸骨,它被埋在那里守护莱斯特郡的哈勒顿宝藏英国考古学家挖掘出一具两千年前的护卫犬骸骨,它被埋在那里守护莱斯特郡的哈勒顿宝藏
这条护卫犬的复原图。英国古老部族科利埃尔塔维人将其埋在那里守护他们的宝藏这条护卫犬的复原图。英国古老部族科利埃尔塔维人将其埋在那里守护他们的宝藏
莱斯特大学考古小队成员在发掘现场合影留念莱斯特大学考古小队成员在发掘现场合影留念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6日消息,英国莱斯特大学考古学家挖掘出一具被认为是该国历史上最古老护卫犬的骸骨,它大概在地下长眠了2000年之久,忠诚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守护着身旁的宝藏。

  从尸骨来看,这条狗的体形大概有猎犬或阿尔萨斯犬那么大,属于那种专门为了守护宝藏而甘愿牺牲自我的护卫犬。考古学家在英国最重要的铁器时代遗址之一发现了它的骸骨。他们认为,英国古老部族科利埃尔塔维人(Corieltauvi)在公元1年到公元50年之间杀死了这条狗并将其埋葬,让它的灵魂守护身旁的宝藏。

  科利埃尔塔维人在罗马人征服英国之前便居住在英国。这一考古发现表明,狗作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长期以来就被视为守护者。这条狗的骸骨将与在遗址出土的宝藏一起在英国某博物馆展出——它将会被放入一个玻璃柜,置于博物馆的入口处,令其可以继续守护这些宝物。

  据悉,护卫犬的骸骨是在英国莱斯特郡哈伯勒市附近的“哈勒顿宝藏”(Hallaton Treasure)遗址的一处深坑里被发现的,那里在2000年曾出土了5000枚金银硬币,以及装饰华丽的古罗马时期头盔以及珠宝,由此成为了英国出土铁器时代历史文物的最重要考古场所之一。

  英国莱斯特大学的考古人员将这条护卫犬的骸骨细心拼凑起来,本周末将在哈伯勒博物馆首次与公众见面。领导实施这项考古发掘工作的维姬·斯科尔(Vicki Score)表示:“这条狗的骸骨是在遗址的入口处发现的,埋在地下的一个槽里。我们认为它被绑了起来,作为祭品埋在那里,去保护这些钱币。对于它来说,这或许是一种荣誉,它的岁数可能很大了。”

  斯科尔称,这条狗的骸骨埋在另一条狗的骸骨上面,有证据表明那里还有第三只狗。她补充说:“也许,人们当时发现了以前的护卫犬失去了保护的力量。”莱斯特郡议员戴维·斯普拉森(David Sprason)说:“这条狗的骸骨会与哈勒顿遗址出土的宝贵文物在博物馆找到自己的新家,这种做法无可厚非。它的故事是这项英国重大考古发现另外一个耐人寻味的方面,一定程度折射出人类和狗存在数千年的特殊关系。”

  哈伯勒博物馆哈勒顿宝藏项目主管海伦·夏普(Helen Sharp)说:“这副骸骨的摆放方式及其位置,说明这条狗的体型在铁器时代超过了平均高度,这表明它是看作守护这个墓地的护卫犬。看起来这是条非常老的狗,骨头上还有很多痕迹,表明它活着的时候就是护卫犬,死后仍然忠实地履行着这种职责。”

  除了数千枚部族硬币,哈勒顿宝藏遗址还出土了迄今在英国发现的最古老的罗马硬币,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11年,此外还有一顶同一时期的罗马银质头盔和珠宝。展览主办方将邀请参观者为这条护卫犬选一个名字,并且都选用凯尔特语单词命名,其中包括“布利纳”(守护者的意思)、“布伦特”(山丘的意思)、“卡德兰”(强大的意思)、“阿德拉”(高尚的意思)、“希尔加尔”(猎人的意思)。(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悬挂的蝙蝠。图:Gettyimages 
悬挂的蝙蝠。图:Gettyimages
科学家在婆罗洲考察蝙蝠。 
科学家在婆罗洲考察蝙蝠。

  科学家发现婆罗洲的一种食肉植物和蝙蝠似乎乐于结成一种令人觉得多少有点“恶心”的关系。蝙蝠会把大便拉在这种食肉植物的水罐式的口袋里,把它当马桶用。一方面解决了蝙蝠的内急,一方面也给植物提供了养分。

  专题采写及编译:

  记者 李文 实习生 陈晟

  来源:Discovery news

  一边解决内急,一边提供养分

  这是目前发现的第二例肉食植物和哺乳动物结成这种关系的案例。另一个例子在2009年被发现,科学家看到三只树鼩在往另一种食肉植物水口袋里拉屎。虽然蝙蝠和食肉植物都捕食昆虫,但是两者在捕食的时候并不会相互合作,蝙蝠并不会吃植物水兜里捕获浸泡的昆虫腐尸。

  对这些植物进行化学分析后发现,植物体内33.8%的营养物质是蝙蝠的粪便和尿液。对该植物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后,科学家们发现,这种植物并不会花大力气在诱捕昆虫上。它们只释放出少量的挥发性混合物和少量消化液。可它会在水袋构造上花费巨大的能量。它将水袋长成适合蝙蝠栖息的形状,狭长而又舒适。可以给蝙蝠足够的空间,更方便蝙蝠母亲哺乳幼崽,两只蝙蝠可以在水兜上舒适地叠挂在一起。平均只有2.5%的蝙蝠会在食肉植物上栖息。但是对植物而言,它一生中能吸引一次蝙蝠就很值,它的收获会很丰富。研究者猜测,是蝙蝠偶然间的栖身,促使了植物与蝙蝠两者关系的飞跃式进化。偶然的利用关系,可以进化成经常性的专门化的利用,刺激食肉植物发展出更利于栖息的水兜。曾有科学家认为像植物水兜这种栖息场所很可能是蝙蝠忙碌一宿捕食后的一个白天临时性的歇脚点。但是,这次研究则发现,蝙蝠把这种植物当成了永久性的家。

  动植物间的互利关系

  暨南大学生物学专家黄伯炎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蝙蝠和食肉植物之间建立的微妙关系, 自然界有很多类似的情况。比如非洲大陆有一种刺槐,能分泌出一种营养体,这种营养体对蚂蚁特别有溢出,刺槐吸引来的蚂蚁,可以反过来帮助刺槐驱赶走其他类型有害的昆虫。“这种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关系我们通常称为互利关系。”黄伯炎说。

  植物同动物之间的互帮互助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我们经常可见的包括蜜蜂的采蜜,采集的蜜浆运回自己的巢穴当中作为粮食储备,同时也有助于雌蕊花药上花粉粒的传播;啄木鸟对于树木的保护也是更加众所周知。在海洋当中,植物是一些小型鱼类的天然屏障,起到保护、隐匿的作用,而鱼类又可以帮助植物清理环境。

  这次发现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过去以往所知的动植物之间互利共生的关系相对比较严格,即缺少任何一方,都会使另外一种生物受到致命的影响:例如花粉的传播通常依靠风媒、虫媒两种,假如缺少了密封这种花朵之间效率相对较高的顶点传播而全部依靠风媒的传播,对于植物的群体生长发育影响重大,同时,如果花朵大量缺失,那蜜蜂也会损失食物的来源,对于种群来讲,这种打击是致命的。

  而蝙蝠同该种食肉动物的关系要求并非十分严格,即使相互脱离也可以彼此安然无恙的生存,究竟是处于更加严格的互利共生关系的前期阶段还是自然界更新的一种互惠关系,还有待生物学家的进一步考证。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它的体重大约在1600公斤到1750公斤之间,身长至少达到了3.3米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5日消息,熊是人类所畏惧的动物,它们拥有高大的体型与锋利的爪子,这些对于人类来说都致命的。然而,当今世界的各类熊的体型与凶悍程度并不如百万年前。近日,科学家在阿根廷发现了史前巨熊的遗骸,体型当属世界最大。

据国外媒体报道,身长大约3.3米(11ft)的南美洲巨型短面熊的化石在阿根廷的拉普拉塔(La Plata)被发现。科学家表示,这种熊生存在200万年前到50万年前之间,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由于建造医院的施工原因,建筑工人才巧合的挖出了巨熊的遗骸。

  古生物学家通过测量化石的腿骨,对巨熊的体重进行了估算,他们认为它的体重大约在1600公斤到1750公斤之间,身长至少达到了3.3米。经过进一步的骨骼分析,科学家们发现,这头雄性巨熊的死因是由于各种外伤造成的,分析结果显示,很大可能是源自与其他雄性巨熊的打斗或是遭遇了其他的大型食肉动物。

  拉普拉塔博物馆的研究员波尔多(Leopoldo Soibelzon)说:"现代熊的体型要比史前巨熊小很多,目前活着的雄性北极熊的体重最大记录仅为1000公斤。"波尔多教授同东田纳西州立大学莱恩(Blaine Schubert)教授在古生物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发现。他们认为这类熊种是在陆地迁徙至南美洲后才变得如此巨大,它们在美洲出现的时间大致在260万年前。当时,由于南美洲与它们体型相当的捕食者只有剑齿虎,所以这类熊种获得了大量的食物来源,体型随之逐步走向了巨型化。

  莱恩教授表示,在最兴盛的时段,这类熊种是世界上最大及最强大的陆地食肉动物。研究结果令人震惊,这只世上最大巨熊竟然并非族群里最大的熊,当时比它更大的熊并不在少数。

  巨熊的灭绝是由于其他食肉动物的兴起。据科学网了解,与这类熊最接近的熊种是目前仍存在的南美洲眼镜熊。

  (科学网-kexue.com 小马)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迎兔年,说兔事(科学网kexue.com配图)

  迎兔年,说兔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兔子给人们的印象多是乖巧可爱、机智活泼。随着兔年新春佳节的到来,活泼可爱的兔子为人们带来了浓浓新年的气息。在这里科学网全体员工恭祝大家春节快乐,合家欢乐,万事如意,新春新年新气象!

  关于兔子:

  兔子,在生物学上是指哺乳类兔形目、草食性脊椎动物、哺乳动物。耳朵根据品种不同有大有小,上唇中间分裂,前肢比后肢短,善于跳跃跑得很快。是一种性格温顺惹人喜爱的动物。

  大家通常所说的兔子,其实是兔形目兔科动物的总称,全世界共有11属63种。它们的标志性特征是:管状长耳朵,簇状短尾,比前肢长很多的强健后腿。中国共有8种野生兔,包括高原兔、塔里木兔、华南兔、东北兔、雪兔、海南兔、云南兔和草兔。

  兔子的视力范围很广,不过兔子的视力真是不太好。对于颜色方面,兔子是色盲的,只能够分辨有限的颜色。而他们看到的影像是模糊的。兔子远视能力是比较好,不过对于近距离的东西,他们是看不到或看不清楚。兔子主要是看到平面的影像,因此对距离的感觉也不太好。兔子在暗光的情况下看东西最为清楚,而非在黑暗的环境中。

  5400万年前兔子就出现?

  兔子的类群有两个大家族:长着长耳朵的兔科,耳朵短圆、样子像老鼠的鼠兔科。这两个家族在许多方面很相似,兔子长着类似老鼠的大门牙,但在这对大门牙的后面还有一对很小的圆柱状的小门牙。另外,兔形目的头骨上有类似于窗格的很薄的骨头或者一个大的空腔。在所有的现生兔形目种类以及古老的化石类群的跟骨上,科学家还发现一个斜向穿过的孔。这个很不起眼的小孔是兔形目中独有的,并且在很古老的化石上就已经存在。


原始兔子复原图

  兔形目起源问题可以细分两个:最早兔形目化石是什么?有可能起源于哪个类群?

  首先,最早的兔形目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随着新的发现和研究的深入在不断地更新。就在几年前,发现于我国河南卢氏县的卢氏兔还被认为是最早的兔形目化石。但是近年来,大量的新发现不断填补着人们对兔形类演化过程认识的空白,也更接近于发现最早的兔形目化石。

  2008年,一个由美国、印度、比利时等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报道了他们在印度的最新发现:一块跟骨与一块距骨,时代为距今5300万年的始新世早期。这两块小骨头已经具备了兔形目的特征,并且存在跟骨孔。通过分析科学家推测,在该时期兔形目可能已经分化出了兔科与鼠兔科。同年,俄罗斯古生物学家发现了蒙古国的一件上臼齿标本,他们根据天兔座的第一颗星,命名为厕一兔,这件标本的年代也是始新世的最早期。他们认为这是目前发现的兔形目最为原始的新属种,应当起源于混齿兽目的一支,可能接近于模鼠兔。

  2007年,我国科学家在内蒙古二连发现了保存较好的兔形目标本,命名为道森兔,它们的年代达到了5400多万年。道森兔显示出的特征介于模鼠兔类与现代意义上的兔形目之间,已经具备了兔形目所特有的两对上门齿,一对下门齿,跟骨上也存在跟骨孔,应该是目前已知的最为原始的兔形目化石。

  模鼠兔,由著名小哺乳动物学家李传夔先生研究,取名于其类似于鼠兔。化石发现于我国安徽省潜山县的古新世地层中,时代距今约6000万年。另外,科学家在蒙古国以及我国的内蒙古还发现有一类称为索兔的动物,它们与模鼠兔类似,也同时有两对上门牙和两对下门牙。

  亲缘关系分析说明,这类动物与现代意义上的兔形目组成了一个姐妹类群,也就是说,它们应该具有最近的共同祖先。目前已有的资料显示,模鼠兔与兔形目的分化时间应当早于5400万年。(本节摘自 现代快报张兆群)


祝大家春节快乐,合家欢乐,万事如意

  关于属兔的传说:

  兔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四。与十二地支配属“卯”,故一天十二时辰中之“卯”时---清晨五时至七时,又称“兔时”。

  说起兔子当生肖,民间有一段有趣的“兔牛赛跑”的传说呢。相传兔子和黄牛是邻居,他俩相处得好,互称兄弟。黄牛以勤劳苦干度日,兔子靠机灵能干为生,日子都过得不错。兔子常向黄牛炫耀自己长跑的本领,而黄牛则坚信依靠勤奋的努力,也能有所作为。

  到了玉皇大帝排生肖的日子,依照规则,谁先到就让谁当生肖。一开始兔子自然遥遥领先,之后骄傲的兔子自认为稳操胜券,生肖的头名也是非兔莫属。于是在草地上呼呼大睡起来。黄牛虽然落后,但凭着坚韧的耐力和平时的苦练,一鼓作气在兔子还酣睡的时候,先跑到了天宫。

  第二名的老虎惊醒了兔子,赶忙追赶但还是落在了老虎之后。由于牛的双角间还蹲了一只投机取巧的小老鼠,结果兔子只排到了第四位,前三名是鼠、牛、虎。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周三, 02 2月 2011 14:55

纳博科夫的蝴蝶理论获证实

  纳博科夫从年轻时起就热爱蝴蝶

早报记者 朱洁树 编译

大家都知道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洛丽塔》的作者,但他同时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蝴蝶专家。

他曾经是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鳞翅目的分馆长,他在全美国范围内收集昆虫。他的著作曾对数百种蝴蝶进行详尽描述。在1945年,他发展出一套理论,认为一种蓝灰蝶“Polyommatus blues”是数百万年前从亚洲沿白令海峡迁徙到美洲新大陆的。

很少有鳞翅目专家在纳博科夫生前将他的理论当真。但从1977年他去世以后,纳博科夫的科学声誉不断提高。过去十年中,一个科学家小组运用基因测序技术来验证他的Polyommatus blues进化假说,1月份发表在《伦敦皇家学会会报》上的研究结果证明纳博科夫是对的。

“这真是个奇迹。”论文的作者之一,哈佛大学的娜奥米·皮尔斯说。

纳博科夫对蝴蝶的热爱继承自父母。当他父亲因政治活动被当局监禁,8岁的纳博科夫带了一只蝴蝶送进监狱作为礼物。如果不是1919年的十月革命导致纳博科夫一家流亡海外,纳博科夫说,他也许会成为一个职业鳞翅目昆虫学家。流亡中的纳博科夫并未中断对蝴蝶的兴趣,但直到1940年他定居美国,才真正有机会对蝴蝶进行深入研究。整个1940年代,纳博科夫都在研究Polyommatus blues。在1945年的论文中,他对其进化进行了推演。他认为它们源自亚洲,越过白令海峡,一直往南飞到智利。1958年,《洛丽塔》的出版让纳博科夫获得了媒体的垂青,蜂拥而来的记者颇有兴致地发现他也是个蝴蝶专家。尽管他是那个时代最有名的蝴蝶专家,但其他鳞翅目昆虫学家仅仅将他看作一个兢兢业业然而平凡无奇的研究员。

直到1990年代,皮尔斯博士成为哈佛生物学教授和哈佛博物馆鳞翅目的分馆长。她为了纳博科夫100周年诞辰准备搞个展览,仔细阅读了作家的研究之后,皮尔斯为这个蝴蝶从亚洲飞来的理论所吸引,“我想,我们可以试验一下。”她找到了一些科学家合作,在美洲各地收集蝴蝶标本,对其DNA进行分类。他们发现美洲大陆上这些蝴蝶果然在1000万年前拥有相同的祖先,相比它们的邻居,它们与旧大陆一些蝴蝶更为接近。最后他们得出结论,有五批蝴蝶从亚洲经白令海峡来到新大陆——这正是纳博科夫的结论。

皮尔斯博士说她相信纳博科夫会很高兴看到自己的成果得到认可,并引用了他最著名的一首诗,1943年的《发现一种蝴蝶》:

我发现了它,为之命名,用精通的

分类学拉丁语;因此成为

一种昆虫的教父和它首个

描述者——如此,足矣。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1月31日消息,很多人相信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从而导致恐龙灭绝,但最近加拿大科学家通过一些化石发现,当时恐龙可能并未完全灭绝,而是又存活了大约70万年之久。


很多人相信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从而导致恐龙灭绝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科学家,利用最新“直接测年法”,重新测定了在新墨西哥州发现的食草恐龙鸭嘴龙化石的年代。结果显示化石骨骼是6480万年前的。这就意味着,6650万年前所谓的恐龙大灭绝后,有的恐龙至少又存活了70万年。

  领导此项研究的科学家拉里·希曼说,用激光束对化石骨头粒子进行直接扫描,然后对其进行放射性年代测定,只要确定骨骼化石中铅同位素的组成含量,就能得出动物死亡的时间,甚至包括这种生物死前的饮食。

  拉里分析这些恐龙幸存的原因包括,某些地方的植被并未完全遭到毁灭,鸭嘴龙得以存活。此外,一些在极端天气中保存下来的恐龙蛋,可能也是部分恐龙幸存下来的因素。此前,很多专家都认为,6550万年前,一颗巨大陨石撞击所形成的碎片和尘土挡住了阳光,引起极端的气候变化,随后导致全球大量植物的枯亡,也因此造成恐龙灭绝。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系外行星WASP-33b上的“一年”仅为29小时

  天文学家近期发现了迄今已知最热的行星,其温度高达摄氏3200度,这一数值甚至超过一些恒星。

  一个名为“超广角行星搜寻”(SuperWASP)的研究小组最早在2006年宣布了他们探测到这颗行星存在踪迹的消息。该小组对恒星的轻微光变进行精确观测,寻找由于行星经过而造成的掩星现象,并由此发现了这颗约为1.4倍木星大小的行星。

  2010年进行的后续观测证实了这一发现,在中央恒星的光谱中检测到某种扭曲,这种变化只能用围绕它公转的行星引力来解释。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出的行星质量数值约为4.5倍木星质量。

  这颗行星目前已经被编号为WASP-33b。它距离其中央恒星的距离仅为水星距离太阳距离的7%不到,其公转周期也仅有短短29.5小时。

  这样的轨道距离并非最近,但是行星WASP-33b的中央母恒星却是已知拥有行星系统的最热的恒星之一。其表面温度高达7160摄氏度,远高于太阳的5600度。

  根据最新的一项研究,科研人员使用位于西班牙加那利群岛上的威廉•赫歇尔望远镜对其进行了红外观测,结果发现其表面温度高达3200度。这是它的超近轨道和高温的母恒星共同作用的结果。来自英国斯塔福德郡基尔大学的艾利克斯•史密斯(Alexis Smith)领导了这项研究。

  WASP-33b这种难以置信的温度事实上已经超过了一些红矮星。它的温度值也打破了之前由WASP-12b保持的行星最高温记录,后者的温度约为2300度,它比后者高出近900度。

  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专家德雷克•戴明(Drake Deming)表示:“WASP-33b或许将帮助天文学家获得有关高温行星的新见解,人们对它们的性质一直了解不多。”不过他本人并非史密斯小组的成员。

  打个比方说,根据测量数据,一些这样的近距离高温行星的外层大气温度似乎比深层大气要低,这让天文学家们困惑不已。因为必须考虑到它们的高温正是由于受到了来自外部的剧烈辐射照射所致。

  戴明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某种碳化合物改变了行星大气对辐射的反应方式。这种化学物质可能可以由于恒星的强烈紫外辐射造成,而考虑到这颗恒星的高温,这种辐射在WASP-33b表面将是非常强烈的。

  “这当然是一颗你会想去一探究竟的行星,”他说,“能去研究一下离开一颗高温恒星那么近的行星,确实是一种新奇的体验。”(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52 页,共 6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