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2月28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过去一周的精彩太空图片,包括好似羊毛的螺旋星系NGC 2841、色丹岛周围的海冰漩涡、大规模太阳耀斑等精彩太空图片纷纷榜上有名。
1.羊毛状螺旋星系
羊毛状螺旋星系NGC 2841,气体尘埃臂较短,同样犹如羊毛一般。这幅照片由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上周对外公布。NGC 2841距地球大约4600光年,座落于大熊星座。这个星系之所以与众不同的原因在于:相对于其他螺旋星系而言,弯曲臂内的恒星形成速度较慢。
2.仙后座A
这幅图片来自于一项新研究,利用X射线和光学数据绘制,图片中的超新星残余仙后座A色彩斑斓,好似一个万花筒。仙后座A的心脏是一颗中子星,即一颗发生爆炸的大质量恒星的超密集核心。此项新研究由美国宇航局的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进行,发现了中子星内部存在怪异物质——超流体的证据。
3.月球上黑色物质流动
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月球勘测轨道器拍摄,暗淡物质沿月球迪奥芬塔斯陨坑北翼向下流动,形成山崩。照片顶部颜色更为暗淡的区域是环绕陨坑的平地。由于陨坑壁向下倾斜,直接将光线反射到月球勘测轨道器上,月表亮度相对较高。在亮度较高的区域,漆黑的物质似乎从陨坑壁上任意的点渗出。不同的矿物质以不同的方式反射光线,宇航局科学家怀疑这些怪异的沉积物可能是古代爆裂喷发留下的火山碎片。
4.彩色霍尔登陨坑
美国宇航局的火星侦察轨道器拍摄的一幅新照片,霍尔登陨坑的浅色岩面与深色的沙子形成鲜明对比。“好奇”号火星车共有4个可能的登陆点,霍尔登陨坑便是其中之一。这辆火星车预计于秋季发射。科学家之所以对霍尔登陨坑感兴趣的原因在于:颜色较浅的物质可能是古老湖泊的沉积层。
5.火星菜单
谷类食品、炸肉排和什锦水果,它们是“火星500”火星模拟任务的6位志愿者每天饭食的一部分。此项任务由俄罗斯生物医学研究所和欧洲航天局合作进行。“火星500”用于研究长达一年半的火星之旅将对宇航员的心理产生何种影响。作为此项模拟任务的一部分,德国宇航中心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新陈代谢研究,确定摄入体内的盐在与世隔绝和面临巨大压力情况下将对宇航员血压产生何种影响。
6.土卫二肖像
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号飞船拍摄,土卫二“恩克拉多斯”像一个乒乓球一样悬在土星环前方。由于一直披着新冰粒“外衣”,土卫二成为太阳系内反射性最高的天体之一。这颗卫星南极周围地区著名的间歇泉会向外喷射冰粒。
7.WISE的最后一夜
2月1日,美国宇航局的广域红外探测器(WISE)拍摄了它服役期内的最后一幅星空照片。这颗探测器于2009年12月发射升空,拥有空前的灵敏性。服役期间,它用了13个月进行红外观测,对小行星、褐矮星和星系等天体进行编目。2010年10月,广域红外探测器耗尽冷却液,但仍能在几个月内继续拍摄太空照片。 (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2月23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过去一周的精彩太空图片,包括心形埃崩环礁、天蓝色的M78星云、土卫二以及环绕超大质量黑洞的物质盘在内的图片纷纷榜上有名。
1.埃崩环礁
从太空中看,构成埃崩环礁的珊瑚礁在太平洋上形成一个白色的心形。这幅生动的照片由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保罗·内斯波利12日拍摄,也算是为迎接情人节到来献上的一份礼物。埃崩环礁是马歇尔群岛的一部分,这个群岛由一系列小环礁构成,一度为美国所有,1986年获得独立。环礁由细长的珊瑚岛构成,或者以弧形列岛的形态存在,或者是完全封闭的环礁湖。
2.M78星云
一幅新公布的合成图片,来自于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尘埃反射的星光赋予M78星云天蓝色的色彩。星云内两颗明亮的恒星——HD 38563A和HD 38563B是M78的主要“照明装置”,所放射出的紫外光在微小尘粒的作用下散射成可见光。
3.黑洞物质盘
美国宇航局有关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及其周围物质盘的图解,炙热的物质团(一个呈粉红色,一个呈黄色)每一个的体积都与太阳相当,环绕距离黑洞较近的轨道运行。科学家认为所有大型星系中心都存在超大质量黑洞。黑洞一直在吞噬被称之为“活跃星系核”的物质。由于被明亮并且温度极高的下落物质盘环绕,黑洞的质量很难确定。根据上周刊登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新研究论文,基于对绕黑洞运行物质旋转速度的计算结果,37个已知星系中心黑洞的质量实际上低于此前的预计。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2月22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这组新的极光照片显示,2月14日,情人节上演极光秀,太阳风暴照亮北极之夜。
1.放电情人节
虽然太阳和地球相守已经有45亿年了,但是它们的爱情看起来依旧放电,情人节出现的北极光色彩秀就是证明。上图是挪威维斯特罗伦上空闪过的短暂而眩目的极光。当太阳发出的大量带电粒子流向地球时就会上演这类奇观。最近,周日(20日)开始的所谓日冕物质喷射使得这周的极光活动增加。
2.极光拥抱
2月14日北极光笼罩着瑞典阿比斯库国家公园的山地。虽然在大多数人眼里,极光仍有些神秘,但极光实际上是很常见的现象,在北半球和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有规律地出现。但是,对着地球的大太阳风暴可能会引发不同寻常的自然奇观,有时,形成的极光在很多区域都能看到。
3.氖极光
抛开任何世俗的比喻,2月14日,挪威上空的北极光看起来像一场氖光罗夏试验。极光和氖光灯表面看上去差不多,但在每个闪烁氖光灯的饭店窗口,氖光是用电创造带电粒子,然后带电粒子通过充满气体如氖、氩和氙的灯管发光。至于极光,它是带电粒子临时激活气体原子中的电子,这些电子以光的形式释放过剩能量。每种气体产生一种不同的颜色,就像地球大气中各种气体规定了各种极光颜色一样。
4.曙光之风
就像从太阳刮过来的热吻一样,2月14日瑞典阿比斯库国家公园山脉上空闪现微弱极光。像风一样的极光从一开始就被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北极光(aurora borealis)和南极光(aurora australis)的学名中已经反映出来。在拉丁文中,Boreas是北风,Auster是南风的意思。极光是曙光女神,因此赋予这些美丽景观诗歌般的名字——“风之曙光”。(孝文)
4.西红柿籽“头发”
西红柿籽“头发”的特写照片,使用显微镜拍摄,获得2010年可视化挑战赛照片类荣誉奖。摄影师和已退休的病理学家罗伯特·洛克·拜里沃表示,这些“头发”会分泌粘液,在籽的边缘形成一层透明膜。粘液拥有多种功能,例如利用一种天然杀虫剂杀死捕食者,防止西红柿籽干枯并将它们锚定在土壤中。
5.植物基因图
拟南芥基因图AraNet的一部分,好似在空中绽放的烟花,获得可视化挑战赛图解类荣誉奖。这幅基因图由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一支研究小组绘制,他们共对拟南芥以及其他生物进行了超过5000万次实验观测。与相同生物学过程有关的基因通过各种线连接在一起,基因图中线的颜色不同,代表不同的连接强度。基因图打造者和生物学家Seung Yon Rhee在《科学》杂志上表示:“这种网络与社交网络类似。”
6.教育性真菌海报
一幅教育性海报,呈现了各种各样的真菌。这幅作品在信息图类竞赛单元拔得头筹,所展示的真菌包括在奶酪、啤酒、面包甚至于冬眠蝙蝠体内发现的真菌。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植物学系的高级美术师在一份声明中说:“真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种群,成员不仅仅只有蘑菇而已。”目前,真菌已被用于生产燃料、药物以及其他很多有用的产品。
7.蜈蚣机器人
一幅灵感来自于蜈蚣的机器人的照片,获得照片类荣誉奖。哈佛大学的专家指出,这种昆虫大小的机器人设计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灵感,促使他们研制移动能力更为出色的机器人。蜈蚣机器人是多节毫米级机器人,能够帮助科学家进一步了解灵活性和身体起伏如何提高运动能力,同时确定是否存在最为理想的腿数量,让行走时的效率和稳定性实现最大化。2010年国际科学工程可视化挑战赛的所有获奖作品于18日刊登在《科学》杂志和国家科学基金会网站上.(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2月15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这是过去一周的精彩太空图片,包括北美星云、日冕洞、月坑和火星沙丘在内的图片纷纷榜上有名。
1.北美星云
左上照片在可见光条件下拍摄,天鹅座内的一个尘埃气体云好似北美洲地图。左下和右下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在红外条件下拍摄,展现了北美星云内发生的恒星诞生过程。
这些新拍摄的照片揭示了北美星云内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恒星,其中包括包裹在新生尘埃中的恒星“胚胎”以及拥有萌芽状态的行星系统的年轻恒星“母亲”。科学家对这些照片进行分析后发现2000多个光点,可能是此前从未被观测到的恒星。
2.新生恒星环
当两个“相爱”的星系决定合并在一起时,经常会出现图片中展示的闪闪发光的环,合并的星系Arp 147也是如此。这幅新合成的图片来自于美国宇航局的两架望远镜,展现了一个由新形成的恒星构成的环,上面装点着粉红色的黑洞。黑洞在其中一个星系的周围地区形成。
螺旋星系(右)与椭圆星系相撞掀起了一股恒星形成潮。在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可见光照片中,蓝色区域便是新形成的恒星。一些大质量恒星寿命较短,年轻时便夭折,死亡后形成黑洞。黑洞在吞噬周围物质时会释放出X射线,也就是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所拍照片的粉红色区域。
3.太阳黑洞
2月初,太阳表面似乎出现一个秃斑,即一个指向地球的巨大日冕洞。在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进行的远紫外观测中,这个黑洞于2月1日在太阳顶端穿过。日冕洞是太阳表面一个带有磁性的空旷区域,向外放射出高速带电粒子。正如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所观测到的那样,日冕洞旋转并朝向地球,提高了观察到极光的可能性。
4.月坑
这幅新拍摄的月坑卫星照片证明,这个敞开的洞将最终形成一个地下空洞,为未来登陆月球的宇航员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栖息地,他们可以在月球深洞内寻找到合适的居住地。美国宇航局的月球勘测轨道器(以下简称LRO)于2010年3月发现了马利厄斯丘陵坑洞。科学家怀疑这个漆黑的圆环是熔岩管上的天窗。熔岩管是月表下方的一条地道,由流动的岩浆形成。LRO以一定角度拍摄了这幅照片,科学家得以观察到阳光照射到伸出月坑“咽喉”处的地道底部。
5.火星沙丘
科学家对美国宇航局火星侦察轨道器两年内拍摄的照片进行分析后发现,火星上的沙丘拥有惊人的不稳定性。火星北极冰帽边缘周围形成一个面积相当于德克萨斯州的沙丘带。科学家一度认为这些沙丘已经冻结,很久以前因更为更烈的强风形成,当时的风力超过当地目前遭遇的风。但有关这些沙丘的3幅新照片显示,2008年至2010年间沙丘曾发生崩塌,波纹图案也出现显著变化。科学家认为这些变化并非由风所致,而是季节性冰帽蒸发和重新形成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2月12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一组照片,展现了9座主打“绿色牌”的体育场,包括美国洛杉矶的斯台普斯中心、卡塔尔的多哈港体育场、德国纽伦堡的易贷体育场和台湾高雄“龙腾”体育场在内的体育场纷纷榜上有名。
1.美国德克萨斯州阿林顿的牛仔体育场
日前,第45届超级碗绿湾包装工队对阵匹兹堡队的比赛在美国橄榄球大联盟最新且最大的体育场——牛仔体育场拉开战幕。除了可以尽情欣赏精彩的比赛外,球迷们还可以领略这座新体育场的迷人魅力。牛仔体育场的出现说明世界各地的体育场正朝着更为绿色的设计和采用更为清洁的能源道路迈进。
牛仔体育场坐落于德克萨斯州的阿林顿,在普通球迷眼里,这座体育场的生态友好型特征并不像巨大的可伸缩屋顶、球场上方引人注目的拱形结构或者倾斜的玻璃外墙那样显而易见。在2010年夏季牛仔体育场投入使用前,球场外面经常爆发洪水的一条溪流进行了修复,栽种本土草木并修建新路,用于营造一种郁郁葱葱的景象,同时便于球迷前往体育场看球,当地球迷对汽车的依赖程度低于其他地区。
阿林顿公园和娱乐设施部门负责人皮特·贾米森表示:“这种设计为步行者提供了便利,步行是我们在当地所提倡的。我们希望人们走出他们的汽车,走路前往自己的目的地。”在威斯康星州绿湾包装工队拿下超级碗比赛前几个月,威斯康星州公司“应用生态服务”(Applied Ecological Services)因参与这一项目获得1300万美元资金。公司园林建筑师雅克布·布鲁回忆说,作为一种恶作剧,“应用生态服务”有时也会在牛仔体育场的设计图纸上画上绿湾的标志性符号。
世界各地的体育场在节能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举措,太阳能电池板、风力涡轮机、高能效的照明、循环和水管理系统,可谓是一个都不能少。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的艾伦·赫辛科维兹表示,这是绿色体育场和竞技场的一个“黄金时代”。一直以来,这个委员会便劝说美国主要职业联盟采取措施,降低他们对环境的影响。
2.台湾的高雄主体育场
高雄主体育场以龙为主题,外形蜿蜒曲折,上面覆盖“鳞片”,也被称之为“龙腾”体育场。“龙腾”拥有4万个座椅,在利用清洁电量方面,这座体育场胜过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体育场。“龙腾”的鳞片实际上是8844块太阳能电池板,每年可产生114万千瓦时电量,足以满足体育场的所有用电需求,余下电量则可输送给台湾电力公司。因采用太阳能发电,这座体育场每年可减少66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马蹄铁形“龙腾”体育场面朝南,充分利用夏季的风流实现通风。其周边地区被改造成一家公园,内建有林地和水生栖息地。
3.卡塔尔的多哈港体育场
卡塔尔成功获得2022年世界杯的主办权并承诺将为世界奉献一届“零碳”世界杯。毫无疑问,体育场的绿色设计将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卡塔尔计划对现有3座体育场进行改建同时建造9座新体育场,将太阳能、遮篷和一个精心设计的公共交通项目结合在一起。比赛期间,卡塔尔的温度将高达38摄氏度左右。卡塔尔方面表示零碳太阳能冷却技术将确保体育场内的温度不高于27摄氏度。此外,模块式体育场也将在赛后拆除,而后运到发展中国家,重新组装成22座体育场。
世界杯温室气体排放在2010年成为关注焦点,当时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碳排放量是2006年德国世界杯的8倍。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南非的用电主要来自煤电厂以及并不发达的城际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系统。
4.清洗化石
博物馆收藏助理卡罗尔-路金正在清洗一头冰河时代的鹿的颌骨。这块化石也是在科罗拉多的这个地点发现的。除了发现了大型动物化石外,科学家还发现了冰河时代的种子、花粉、碳化的树叶以及蜗牛化石。
5.标志性的发现
这张最新的照片显示,科学家从科罗拉多的这个发掘地点出土了一根乳齿象象牙。这些冰河时代的珍贵化石是科罗拉多州最重要的发现。丹佛博物馆馆长约翰逊表示:“这些化石不仅可以让我们完整地理解落基山冰河时代的生命,它们还将永远成为‘科罗拉多之子’的代表。”
6.清洗大型动物化石
去年11月,博物馆志愿者正在丹佛博物馆古生物实验室清洗一块乳齿象的头骨。由于在发掘过程中,这些骨头被弄湿,现在要让它们变干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为化石干得过快,容易出现裂痕甚至破裂。
7.冰河时代一头鹿的颌骨和牙齿
在这张于11月6日公开的照片中可以看到科罗拉多发掘地点埋有冰河时代一头鹿的颌骨和牙齿。据丹佛博物馆介绍,在这个地点发现的化石保存得极好,从一些化石中发现古代的DNA也是非常有可能的。(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2月11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科学家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斯诺迈斯村附近出土了大量冰河时代的化石,包括美洲乳齿象、哥伦比亚猛犸、老虎蜥蜴和首次在科罗拉多发现的杰斐逊地懒。这些冰河时代的“珍宝”是去年10月建筑工人在实施一项水库扩容工程期间偶然发现的。
1.很酷的冰河时代的头骨
去年11月6日,科学家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斯诺迈斯村附近出土了一个冰河时代的野牛头骨。发掘小组成员、丹佛自然与科学博物馆馆长基尔克-约翰逊在声明中说:“我想,在我的人生岁月里,我从来也没有见过比这块骨头更酷的化石了。”
据该博物馆介绍,野牛头骨是最近在这一地点发现的大量冰河时代的动物化石的一部分,这些动物化石包括美洲乳齿象、哥伦比亚猛犸、老虎蜥蜴和首次在科罗拉多发现的杰斐逊地懒。这些冰河时代的“珍宝”是去年10月建筑工人在实施一项水库扩容工程期间偶然发现的,由于冬季来临,发掘工作暂停,科学家目前正在对迄今为止发现的600件化石中的一部分进行分析,他们认为,这些化石至少有13万年的历史。
2.猛犸幼儿
这是科学家发掘出的一只年轻的哥伦比亚猛犸化石的一部分。这些在科罗拉多发现的“化石珍宝”是猛犸和乳齿象化石在美国被一起发现的少数几个案例之一,而在科罗拉多,只发现这一起。
虽然这两种古代大象的近亲看上去很像,但它们还是有明显区别的,首先,乳齿象比猛犸小,獠牙更直,以树和灌木为食。猛犸比现代的大象还要大,主要为草为食。这两种大型动物都在约12800年前灭绝了。
发掘小组成员埃利亚斯在声明中说:“像这样的地点非常罕见。发现时间跨度长达100000年的骨头多达数百件,这是一生都不容易遇到的机会。”
3.有待处理的化石
这张最新的照片显示在这个冰河时代地点发现的化石摆放在丹佛自然与科学博物馆里。这些化石之所以珍贵是因为是在高海拔地点发现的,在上百万年的时间里,众多的动物、植物和昆虫在那里堆积。
密歇根州立大学乳齿象研究专家丹尼尔-费舍尔表示,在冰河时代的化石记录中,高海拔地点一向很少。他在声明中说:“一直有这样的观点:高海拔的环境可能孕育了不同的社区或有不同的演变故事,可是,由于代表它们的化石发现得极少,所以没人敢肯定这样的观点一定正确。现在,我们终于迎来了看一看这个观点是否正确的机会。”
4. 交相辉映的星光和极光
这是一张最近公开的在瑞典西部拍摄的长时间曝光照片,旋转的星星穿越天空,像切入了燃烧的极光一般。大气中气体不同,极光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形成太阳的高能粒子与大气分子相互作用并让大气分子带有额外的电荷时,极光就会出现。然后,这些“兴奋的”分子会发光。比如,氧可以让极光呈黄绿色、红色,而氮可以发出蓝色光和紫色光。
5. 从飞船尾部看地球
国际空间站上的一名宇航员在空间站“进步40”补给飞船上拍摄的空间站尾部和地球照。当时,这艘搭载着空间站垃圾的无人驾驶飞船刚刚与空间站分离。这艘飞船将被用于科学实验,直到进入地球大气后被燃成灰烬。
6. 雪后的柏林
这是最近公开的一张卫星照片,明亮的白雪与阴暗的植物形成了柏林水晶拼图般的都市风景。柏林常驻人口340万,是欧盟第二大城市,仅次于伦敦。这张照片由日本ALOS卫星拍摄,由欧洲太空署处理后公开。
7. WISE拍摄的彗星
经过一年的红外线绘图,美国宇航局的宽视野红外调查探测器(WISE)发现了20颗彗星,背景显得有些模糊,这是因为WISE还捕捉到了我们太阳系中尘埃微弱的热迹象。除了这些彗星,WISE还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要地带发现了33000颗以上的小行星和134个近地天体(距离地球绕行太阳的轨道不足4500万公里的小行星和彗星)(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