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盐源县的梅雨镇八家村古墓群遭遇严重破坏
由于不法分子盗墓猖獗,位于凉山盐源县的梅雨镇八家村古墓群遭遇严重破坏。为保护文物,文物考古部门于2月22日对该古墓群展开了抢救性发掘。目前已出土一个较为完整的古笮人头骨,以及青铜剑、箭镞、铜钺、铁矛和大量的陶器残片等。
有1座墓保存较为完好
“盐源一带是战国至西汉时期古笮人的聚居地,此次抢救性发掘就是为了保护文物,并希望寻找到与古笮人生活相关联的文物。”凉山州博物馆馆长刘弘介绍,八家村古墓群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此后屡遭盗墓,去年12月底也发生过大规模盗墓活动,“有群众举报,黑市上也有相应文物的买卖”。
“目前,八家村古墓群共发掘了16座墓葬,其中有1座保存较为完好,随葬品比较丰富。”凉山州博物馆研究员胡婷婷说,此次发掘的墓葬属中等规模,出土文物有陶器、铜器、铁器、石器。陶器均为夹砂陶,主要有夹砂红陶、黑陶、黄陶等,可辨器型有圈足罐、双耳罐;铜器有剑、钺、三角形箭镞、指环、镯等,多为冥器;铁器为剑,大部分已锈蚀;石器有半月形穿孔石刀及半加工石料。还出土了一枚绿松石珠饰。“还发掘出一根长约5厘米左右的铁矛,但已生锈。”
是一个古笮人墓葬群
凉山州博物馆考古人员补琦说,八家村古墓群的年代大致为战国至西汉时期。“16座古墓中,有10座是新发现的。”胡婷婷说,“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表面覆盖或附近堆放石灰岩大石块等与盐源县发现的老龙头古笮人墓群很相似,出土的铜器、铁器等文物也一样,初步判定这也是一个古笮人墓葬群。”古笮人尤为崇拜大石,古笮人墓葬旁大石的石质都是石灰岩。
“我们在墓葬里找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古笮人头骨。”胡婷婷表示,可以通过DNA技术来比较古笮人与现代人的特征差异,以帮助找到古笮人消失之谜。
波提切利封笔之作《三博士来朝》
“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中央美院开展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人物——波提切利封笔之作《三博士来朝》终于来了,随之而来的则是乌菲齐博物馆馆藏的其他81幅画作。3月12日,“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开幕。包括波提切利、丁托列托和提香在内的艺术大师的82幅画作,分为风景画、静物画和肖像画三类,再现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辉煌及总体面貌。
波提切利封笔之作首度展出
乌菲齐博物馆以收藏大量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名作而蜚声国际,因此有着“文艺复兴艺术宝库”之称,其馆藏的提香的《花神》、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等杰作是该馆的镇馆之宝。尽管此次镇馆之宝不能前来,不过观众却能欣赏到波提切利封笔之作《三博士来朝》。画作中,波提切利画的是三位来自东方的博士到圣母面前庆祝圣灵诞生的情景。为了突出这一作品的珍贵,主办方专门为其开辟了特殊展厅。在该展厅中,总共展示了三幅巨幅油画,包括《三博士来朝》、丁托列托的《丽达与天鹅》、提香的《维纳斯与丘比特、狗和鹌鹑》。
据介绍,波提切利创作过两幅《三博士来朝》。第一幅创作于1475年至1476年,当时还年轻的他因这幅作品而为自己赢得了极大的声誉。而此次来京展出的《三博士来朝》则是波提切利创作于1500至1510年。由于其创作于波提切利去世前夕,被认为是其封笔之作。不过当时他并没有真正完成此画的着色。
“文艺复兴大家族”露真容
此次展览也是文艺复兴大家族露出真容。在展厅除了波提切利、提香等明星艺术家外,观众也能看到斯蒂法诺·德拉·贝拉、班多夫·雷斯奇等艺术家的作品。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告诉记者,以前大家对文艺复兴都会概念化地理解各家风格,但此次展览在选作品时却非常注重文艺复兴的流变及总体面貌。
为了突出文艺复兴总体面貌,82幅作品被分成风景画、肖像画、静物画等不同部分陈列。观众一入展厅,首先看到的是肖像画,紧接着是风景画、静物画。对于这样的展陈顺序,王璜生告诉记者,主办方其实是别有用意。因为乌菲齐馆藏的肖像画非常多、非常精彩。尤为特殊的是,该博物馆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画像收藏,希望一开篇就能吸引观众。
坐落于佛罗伦萨的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家美术馆,由著名的梅迪奇家族创建,从创立之初即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丰富的艺术宝库,拥有大量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作品。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人类历史上最为灿烂辉煌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便是从这里萌生并臻至成熟的。王璜生认为:此次,乌菲齐博物馆将这样的艺术硕果和人文精神带到中国,将为两个不同而又具有共性的文明气质国度的文化交流及发展带进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境界。
台北故宫博物院 CFP/供图
台湾桧木博物馆
台湾盐博物馆
台湾宗教博物馆
台湾茶博物馆
日前,中国美术馆宣布免费向市民开放。早在2009年,上海、四川、黑龙江等地的很多博物馆都尝试向市民免费开放。据悉,今年底,国家级、省级的美术馆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均实行无障碍、零门槛进入。那么台湾的博物馆、文化馆免费吗?
泰州发现一个明代古墓,女主人五官分明,甚至眉毛都清晰可见。要对女尸“善后”,需将肉身和衣物分别保存。昨天上午,泰州市博物馆的专家,花费3个小时为女性墓主人“更衣”,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墓葬品,其手上一枚绿宝石戒指最为吸引人。
解开“纽扣” 需翻身才能褪下衣服
3月1日,重现天日的女性墓主人,“原封不动”地被放置在冰柜中保存。泰州市博物馆专家选择了最适合女尸及其身上衣物贮藏要求的温度:4摄氏度。据介绍,出土后的女尸,须肉身和衣物分开分别保存,以免女尸出现腐烂。因此,褪去其身上的衣物,便成了当务之急。昨天上午9时,身上包裹厚厚衣物的女尸,被抬出冰柜。由于不需解冻,专家们随即着手对其“褪衣”。记者现场看到,连接女尸衣服两侧的“纽扣”,其实是一个两根布条扎在一起的“结”。女尸外衣被解开后,里面一层层衣服都是斜衣领,领口从右上开始,“终于”左腰间。
解开这些“纽扣”不难。按理说,给女尸整体“褪衣”时间不需要太长,但事实并非如此,整个过程持续了三个多小时。这是由于时隔数百年的女尸四肢僵硬,一件衣服前面“纽扣”解开后,并不能马上脱下来,而是要将其翻身俯下,从后背慢慢将衣服褪下,衣裾还有可能被枕在侧面身体处,有时甚至需要抬起整个尸身才能褪下该件衣服。女尸下肢里面穿的是裤子,外罩数条裙子,有的裙带系在腰间,有的系在腹部,也增加了褪衣的工作量。
手戴绿宝石戒指 袖筒还滑出一串铜钱
褪衣初期,工作人员脱去其外罩后,便发现女尸右手戴有一只戒指,上面的绿宝石还隐隐发着光,戒身为银制。几乎与此同时,工作人员看到,从女尸右袖筒滑出一串铜钱,这些铜钱被穿在一根布条上,布条一头拖得很长,另一头刚刚“探出”最上面一只铜钱的眼孔。专家分析,根据有关风俗,女尸刚下葬时,这些铜钱应该是被其“攥”在手中的,寓意是“转世”后“手里不缺钱”。
褪去帽子,工作人员在其头部发现了一只发簪,由于年代久远,发簪已呈黑色。有意思的是,这只发簪一头竟是可以挖耳朵的耳扒。专家分析,发簪的材料可能是银质的。在第二层衣服的上方,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只挂在脖子上的香袋。移去香袋,一枚被缝制在衣服中央的铁钱露了出来,钱面上“太平通宝”四个字还能隐约看得出。在多层衣服之间,工作人员还发现了一张张“黄元纸”(俗称“阴钱”)。令人称奇的是,这些“黄元纸”虽泡在水中数百年,仍完好无损。记者发现,对于这些随葬品,工作人员都逐一小心翼翼地存放。
尸身泡在“药水”中 衣物等继续“冷藏”
记者看到,被完全褪去衣物后,女尸的肉身被浸泡在一个类似浴缸的容器内,缸内放满了水。据泰州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王为刚介绍,容器内的水是福尔马林药水,可以对女尸进行防腐。而褪下来的衣服,继续放冰柜冷藏。下一步,泰州博物馆将约请上海科技馆专家对尸身进行专业保护,并请有关纺织品专业保护单位的专家,对其衣物进行保存。
至于这位“红颜”到底是明朝哪个年代人物,专家尚未给出明确答复。
【两个疑问】
1、女尸出土后为何容貌没变?
有报道说,有的古尸一出土,容颜就大变。但记者昨天发现,尽管“重现天日”已经两天,但女尸的容颜几乎和刚出土差不多。泰州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王为刚介绍,古尸出土,之所以容颜有变化,是因为出土后的环境(比如温度、湿度等)与地下存在较大差别,比如,古尸出土恰逢高温,或烈日曝晒,容颜就会大变。泰州女尸之所以变化小,是因为近来气温较低,天气湿润,与地下环境差异不大。
2、泰州为何常出不腐古尸?
据介绍,从1979年最先出土古代女尸算起,泰州已经连续出土4具古代不腐尸体,两具男尸两具女尸,其中前三具为徐蕃夫妇和刘鉴,与刚刚出土的这具女尸一样都是明代人,这在省内甚至全国都很罕见。那么,泰州为什么经常出土不腐尸体呢?
A 独特地质
泰州市博物馆专家介绍,省里有专家曾对该疑问提出过自己的观点,那就是这很可能与泰州地下独有的环境有关。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B 注入水银
此外,还有人猜测,尸体中可能注入了水银之类的防腐剂。因为泰州不像那些出土古尸较多的新疆等地那样气候干燥,泰州相对湿润,按理说不便于尸体保存。因此怀疑是注入水银。
C 特殊液体
还有一种说法是,可能正因为泰州地势低洼,导致地下水渗入棺中,与棺中的物质混合,形成了一种可防腐的特殊液体。
1995年,人们在澳大利亚西南沿海捕获了这只海马
一只海马的标本在澳大利亚博物馆展出了10多年之久,一直无人问津。日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拉尔夫·福斯特借助于CT扫描对标本进行了仔细分 析,最终发现它属于一个此前科学界未知的海马种群。
1995年,人们在澳大利亚西南沿海捕获了这只海马,随后它便被送到当地一家博物馆。在博物馆,它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2006年,拉 尔夫·福斯特意识到它并不是一只普通的海马,“我们对这种怪异的小生灵知之甚少,我认为它非常与众不同,于是便开始研究。借助于CT扫描,我获得它骨骼的 3D图片。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海马不同于已知的所有海马种群”。
目前已知的海洋生物共有大约23万种,科学家认为这一数字还不到全部种类的30%。福斯特表示,之所以选择“似非而是”这个单词命名这种海马, 原因在于这种海马较为怪异,与预想中的海马相矛盾。现在,科学家正在搜寻这个海马家族的其他成员。发现这只海马的区域被称之为“中光度区”,但戴水肺的潜 水者很难进入这一区域。科学家猜测,在它们最喜欢的栖息地,这种海马可能非常普遍,但这种普遍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除非你能够发现这样的栖息地,否则的 话,你很难发现这种海马。
海马专家、韦茅斯海洋生物公园的克里斯·布朗表示:“不幸的是,由于海洋容易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多物种可能在我们发现前就已经灭绝。海马尤为容易受污染和栖息地丧失影响,此次发现的新种海马可能已经在野外灭绝。”(木易)
江苏省泰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将明代不腐女尸抬出棺外。
新华网江苏频道南京3月1日电 3月1日,江苏省泰州市发现明代不腐女尸。2月24日晚,在该市市区春兰路延伸工程施工工地发现三副明代棺木,棺木木质优良,均系浇浆墓,墓葬距地表都在2米以上。2月28日,泰州博物馆工作人员对其中两副棺木进行清理,只发现木枕、明代服饰、陶罐、尸骨等,未出土有文字的文物。
3月1日开棺的这副棺木外层浇浆保存非常好。开棺时女尸紧缠于裹尸布、被子和衣服之中,几乎全部浸在黄褐色的棺液里。尸体僵硬、皮肤完整,五官、毛发、睫毛等清晰可见,女尸长在1.5米左右。 (顾祥忠摄)
河南省安阳殷墟博物馆是以保护和展示河南省安阳殷墟宫殿区各类遗址、遗迹及其人文景观为宗旨的历史遗址性博物馆。主要包括在原址上仿建的大殿(甲骨文展厅)、阁楼、妇好亭堂等仿殷代宫殿建筑和其他遗址、遗迹性展示及辅助性陈列。 中新社发 姚俊 摄
中新社郑州3月2日电 (记者 李志全)自3月1日起,位于古都安阳市小屯村的世界文化遗产殷墟门票价格上涨至每张90元人民币,这是殷墟申遗成功后的第一次涨价。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管理处办公室负责人李文静2日向中新社记者证实了上述消息,不过她称之为“调整”。此前,该景区门票价格为60元。按其所述,价格调整为每张90元后的景区门票包含了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殷墟博物馆、殷墟王陵遗址,“游客可以持一张票参观两个景区”。
据介绍,近年来,殷墟景区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加大了投资力度,对景区进行了整修、扩建,将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和殷墟王陵遗址整合为一个景区,景区旅游服务设施以及环境等均得到相应改善。
李文静告诉记者,价格调整主要是两个景区进行了整合,“新殷墟”景区包括两个遗址、一个博物馆,并非因为殷墟成了世界文化遗产。她表示,门票价格调整是省物价局核准,严格按程序来的。之前,景区还于去年通过多种方式予以了公示。不过,在李文静的印象中,这是殷墟建苑(殷墟博物苑)以来首次调整,门票价格十几年没有变过。
殷墟又名中国安阳商代遗址,距今已有3300多年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2006年,安阳殷墟获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0年10月,殷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完)
1995年,人们在澳大利亚西南沿海捕获了这只海马
一只海马的标本在澳大利亚博物馆展出了10多年之久,一直无人问津。日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拉尔夫·福斯特借助于CT扫描对标本进行了仔细分析,最终发现它属于一个此前科学界未知的海马种群。这只海马身长只有几毫米,与其他所有海马不同的是,它没有背鳍。新种海马被命名为“似非而是”。
1995年,人们在澳大利亚西南沿海捕获了这只海马,随后它便被送到当地一家博物馆。在博物馆,它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2006年,拉尔夫·福斯特意识到它并不是一只普通的海马,“我们对这种怪异的小生灵知之甚少,我认为它非常与众不同,于是便开始研究。借助于CT扫描,我获得它骨骼的3D图片。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海马不同于已知的所有海马种群”。
目前已知的海洋生物共有大约23万种,科学家认为这一数字还不到全部种类的30%。福斯特表示,之所以选择“似非而是”这个单词命名这种海马,原因在于这种海马较为怪异,与预想中的海马相矛盾。现在,科学家正在搜寻这个海马家族的其他成员。发现这只海马的区域被称之为“中光度区”,但戴水肺的潜水者很难进入这一区域。科学家猜测,在它们最喜欢的栖息地,这种海马可能非常普遍,但这种普遍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除非你能够发现这样的栖息地,否则的话,你很难发现这种海马。
海马专家、韦茅斯海洋生物公园的克里斯·布朗表示:“不幸的是,由于海洋容易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多物种可能在我们发现前就已经灭绝。海马尤为容易受污染和栖息地丧失影响,此次发现的新种海马可能已经在野外灭绝。”(木易)
中新社北京3月1日电 因改扩建工程尘封四年之久的中国国家博物馆1日在此间揭开面纱,正式接待公众参观。在外立面观感基本保持不变的同时,新建成的国博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成为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表示,此次改扩建充分考虑到原建筑已在公众中形成的特定印象,因此在方案设计时非常注重与原建筑风格的一致性,北、西、南3个外立面保持不变,新建筑向东扩建40米,向地下扩建两层,向地上扩建一层,有机嵌入老建筑之中的新建筑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两轴一区”的建筑特点。
“两轴”,是指观众从西门进入博物馆后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建筑由南北长330米的艺术走廊和由西大厅、中央大厅、东大厅串连而成的200米长的东西轴线。“两轴”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称之美。“一区”,是指在地下一层形成了由国博剧场、学术报告厅(兼作数码影院)、演播室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这一区域大大拓宽了博物馆的业务空间。
从西门进入博物馆,观众就来到了西大厅,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徐悲鸿先生的国画《愚公移山》为原本,由著名雕塑家曾成钢先生用花岗岩创作的大型浮雕“愚公移山”,长36米,高12米,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室内石雕作品。2000平方米的中央大厅,是举行各种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中央大厅南北两侧分布着4个装饰典雅的国宾厅,分别以木、砖、铜、石为装饰材料并依此命名,这里将作为外事活动场所。
新建成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厅总面积达6.5万平方米,49个800—2000平方米的展厅均匀分布。在这座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内,不仅有着世界一流的硬件设施和功能设置,还为公众提供了大量高品位的历史和艺术类题材的展览和相关文化休闲服务。
国家博物馆收藏文物已达105万件。其中古代文物包括陶器、青铜、瓷器、玉器、石器、书画、染织、工艺等各个门类。馆内的文物库房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20万件以上的文物收藏。在文物保护方面,充分考虑了环境温湿度的要求,藏品库做到了防火、防盗、防震、防雷等“十防”。
新国博有《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两个基本陈列,全面、艺术、形象地展示中华文明的历程和现代化建设成就;以《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中国古代瓷器艺术》、《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中国古代书法绘画艺术》、《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中国古代明清家具艺术》等专题展览的方式展示馆藏精品文物;以交流合作办展的方式展现中国各地的特色文物、重大考古发现和浓郁的民族、民俗文化;还将通过借展、交流展等多种方式展示国际间不同的文明类型和艺术创造,揭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在3月1日至16日的《复兴之路》基本陈列试运营期间,除周一闭馆外,中国国家博物馆只接待团体观众参观;从3月17日开始接待散客,每天限定观众3000人次。吕章申透露,4月将会有两个国际展览陆续开幕。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应妮)国家博物馆内景
本报讯 (记者马力 通讯员黎方益)历经近4年的建设,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已通过四方验收,今日全面竣工,具备开馆迎客条件。这是记者从施工方城建集团获知的消息。
大厅无一根立柱阻挡视线
新馆竣工后,与老馆保留的3.5万平方米相加,国家博物馆的总建筑面积达到近20万平方米,成为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进入国博东大门,正前方《愚公移山》的雕塑墙将参观者引入开阔的中央大厅,整个空间没有一根立柱阻挡视线。据北京城建集团建筑工程总承包部、国博改扩建工程项目部经理李克锐介绍,这是整个国博改扩建工程的一大亮点。为了使馆内空间开阔,采取了没有立柱的设计,1万平方米的大厅采用了一整块重达1000吨的钢面屋顶,从地面整体提升至空中25米高的距离。
中央展厅的墙体也采用了“劲性钢板墙”的设计施工,也就是通过在混凝土墙体内安装钢板的方法,使得墙壁能够承受屋面的重量,同时也达到了抗震指标的要求。
施工过程“静悄悄”
李克锐透露,由于天安门广场地区白天建筑车辆不得随意进入,因此施工期间每日凌晨四五点工人都统一乘车来,夜间统一返回,高峰期每日运送达3000多人。渣土运输只能集中在夜间12时至次日凌晨6时,因此施工一直是“静悄悄”的。国博改扩建的绝大部分参建人员,都是参与建设国家大剧院的原班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