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这是建成后SKA阵列核心区域天线阵的效果图
这是建成后SKA阵列核心区域天线阵的效果图

这是南非提出的SKA布局方案
这是南非提出的SKA布局方案

这是澳大利亚提出的SKA布局方案
这是澳大利亚提出的SKA布局方案

  来自全球20个国家的科学家们正在筹划建造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射电望远镜阵列,其中主要的参加国包括澳大利亚、中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新西兰、南非和英国等。一旦建成,它将极大的帮助科学家们对行星和恒星的形成过程,以及宇宙暗能量之谜进行探测,甚至对可能存在的外星人信号进行监听。

  巨型望远镜

  这一设备取名“平方公里阵列”(SKA),这得名于其巨大的信号采集面。但这并非意味着它具有1公里的天线口径,而是采用上千台较小的天线构成阵列。

  国际SKA项目负责人理查德·史利茨(Richard Schilizzi)表示:“我们将采用较小的天线,直径大约15米。理由很简单,这样做的成本更低,尤其当你考虑到你需要建造3000台这种天线时,就要更加注重价格问题了。”

  之所以我们需要建造如此巨型的天线阵列,是因为其观测的无线电波波段波长要远远长于可见光。

  要保持一定的分辨率,望远镜的口径和所观测波段的波长成正比,即如果其工作波段越长,则要保持高分辨率,其望远镜口径也必须越大。可见光波段的波长非常小,因此几十厘米甚至几厘米的小口径望远镜已经可以获得较高的分辨率,但是无线电波波段的波长很长,这就要求望远镜的口径做的非常大,才能获取高分辨率的数据。

  英国曼彻斯特焦德雷尔班克射电天文台(Jodrell Bank Radio Observatory)主管西蒙·加灵顿(Simon Garrington)解释说:“由于波长上的差异,如果你想要获得和光学望远镜媲美的分辨率,你需要大概100公里口径的射电望远镜。很明显,你不可能真的去建造一台这么大的望远镜,但是你可以建造许多较小的天线,并将它们连接起来协同工作。”

  SKA建成后,其灵敏度将比世界上现存任何一台设备高出50倍,分辨率高出100倍。

  现在正有来自20个国家的科学家们在设法进行望远镜的建造工作。该项目预计将耗资15亿欧元(约合142亿人民币)。按照计划,工程将于2016年开工,在2020年年底前完成第一阶段施工,全部工程将在2024年完成。

  竞争空前

  世界各国对于这一大型合作项目选址的竞争异常激烈。不过现在已经遴选出了最终入围的两处候选地点:南非的北角地区,以及澳大利亚西部地区。

  巴尼·法纳罗夫(Bernie Fanaroff)是南非项目组的主管,他解释说:“选址中考虑最多的就是那里的无线电干扰必须最少。附近如果有任何大功率的广播和其他无线电信号,都会对望远镜阵列的工作产生干扰。这就像是让你在白天阳光普照时观测星星一样。”

  “因此,这里不应该有手机信号覆盖,不应该有很多居民,附近也不应该有小汽车开来开去。事实上,当我们进行初步测试时,那个测试员附身坐在一把塑料椅子上时产生的振动和静电就对设备灵敏度产生了干扰。”

  建成之后,整个阵列中大约50%的望远镜天线将位于中央的5公里半径内,另外的25%将外延至200公里范围,最后的25%将延伸超过3000公里。

  在南非申办方提出的技术方案中,这些天线中一部分将位于临近的纳米比亚、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赞比亚、毛里求斯、肯尼亚和加纳境内。

  而澳大利亚的方案中则将由一部分天线建造于新西兰境内。澳方申办团队主管布莱恩·伯耶尔(Brian Boyle)告诉记者:“澳大利亚方面提出的方案中,望远镜阵列的核心位于默奇森射电天文台(Murchison Radio Observatory),那里是地球上最偏僻的地方之一。并且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一起,可以为望远镜阵列提供5500公里范围内的广泛选址余地。”

  技术先进

  根据设计,SKA阵列中将包含传统样式的,可自由转动的望远镜,从而指向天空中任意一片天区进行观测。

  但另外一些天线则将采用平板设计,而没有传统的那种抛物面天线外形。它们将构成相位排列,借助复杂的电子技术,它们可以不用转动而迅速锁定天空中的某一点进行快速反应的观测活动。

  克里斯·山顿(Chris Shenton)是英国项目组的负责人,来自焦德雷尔班克射电天文台。他补充道,这样的设计还能让天线同时对几个不同的天区进行观测。

  他说“事实上我们可以想观测几个天区就观测几个天区,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同时进行多个任务的工作。举个例子,我们可以在进行大范围巡天观测的同时对其中的某个天区进行详细的观测。”

  不过,将这么多台天线精确的链接起来可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比如,信号的校准精度必须达到十亿分之一秒,而采用的光纤长度足可以绕地球两圈。并且必需借助超级计算机对各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进行实时的校准。但是一旦开始运行,每一台天线每秒将产生大约20G的数据,一般的电脑电脑硬盘在几分钟内就会被填满。因此,正如理查德博士所说的:“我们需要超级计算机。事实上,根据我们初步的估算,我们将需要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计算机才能胜任这里的运算量。”

  寄予厚望

  这台望远镜阵列投入运行后,将有望帮助天文学家们解答一系列重要的问题。包括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引力波如何影响宇宙大尺度结构?以及,宇宙中最早的一批星系是如何产生的?

  而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斯蒂夫·罗灵斯(Steve Rawlings)则很希望这一设备能帮助理解暗能量的本质。

  “SKA是一台强大的时间机器。当你用它观测遥远的宇宙深处时,你事实上正目睹宇宙年轻时的样子。这样一来,你就可以观测到宇宙的膨胀历史。”

  根据现有的宇宙理论,暗能量正导致宇宙加速膨胀,而如果我们能描绘出暗能量的分布地图,我们或许就能了解这究竟是什么东西。

  SKA项目科学家约瑟夫·拉齐奥(Joseph Lazio)来自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他关心的问题更加扣人心弦:能否用SKA设备来帮助搜寻外星人发出的信号?

  他说:“只有借助SKA这样规模的设备,我们才能有足够的灵敏度曲探测围绕遥远恒星运行的微小行星世界发出的微弱无线电信号。或许50年之后我们会说,是的,我们发现了另一个外星技术文明世界。”

  而布莱恩对它也充满信心:“SKA将是真正的革命性的科学设备。它将取得我们闻所未闻的重大发现。”

  现在最新的消息是:英国焦德雷尔班克射电天文台已经击败来自荷兰和德国的竞争对手,被选为SKA设备的全球总部,全面负责该项目的协调运行。而明年,国际社会将最终决定SKA阵列的最终选址地点。(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3月18日,福岛核电站的留守工作人员在抢修电线。(资料图片)
3月18日,福岛核电站的留守工作人员在抢修电线。(资料图片)

福岛核电站工作人员下班后住在10公里外的一座体育馆休息,吃的以罐装食品为主。
福岛核电站工作人员下班后住在10公里外的一座体育馆休息,吃的以罐装食品为主。

  日本一名定期为福岛第一核电站工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生20日说,核电站工人正在承受巨大压力,面临抑郁症和过劳死风险。

  爱媛县大学医学院教授谷川武司(音)从1991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为福岛第一核电站和福岛第二核电站的工人提供医疗服务。

  吃罐装食品

  睡在睡袋里

  他在接受日本共同社采访时说,他16日至19日在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为90名东京电力公司员工实施身体检查。

  谷川武司说,工人们下班后会前往福岛第一核电站10公里外的一座体育馆休息,睡在睡袋里;吃的东西也不够好,以罐装食品为主,幸好现在可以保证一日三餐,原先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工人们4天上班、2天休息,但上班的4天时间里不能洗澡。

  难定家人平安

  心理压力过大

  另外,谷川武司说:“对于一些工人而言,心理压力较大,因为他们有时要连续一周时间不能确定家人是否平安……许多人抱怨睡不着觉,如果再这么下去,抑郁症和过劳死的风险将增加。”

  90名接受体检的工人中,大约50名就医的工人被确诊患有高血压、感冒等症状。谷川还要求东京电力公司找人顶替一名发高烧的员工。

  部分死士

  真实心态

  怕丢工作被迫涉险

  本报讯日本《朝日新闻》4月12日曝光了许多“死士”的真实心态,他们中有一些确实是自愿献身的英雄,但还有一部分则是因为怕丢工作被迫涉险。

  被派往福岛一号核电站一名40岁工人说:“我不想去福岛核电站,但是如果拒绝这个要求,我将丢掉工作。”这名日薪不到2万日元(约合1560元人民币)的工人说:“我听说一些工人每小时的薪资就是数万日元,而我们依然拿着与以前同样的工资,因为我们的公司与东京电力公司是合作伙伴。”(晓诗)

  福岛第一核电站周围

  20公里设为“警戒区”

  据新华社电日本政府21日宣布,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周围20公里区域设为禁止进入的“警戒区”,该决定从22日凌晨0时开始生效。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在当天上午举行的记者会上说,设立“警戒区”后,将允许原来居住在核电站周围20公里范围内的居民临时回家取东西,但一户只能回去1人,并且要身着防辐射服、乘坐公交车集体前往,滞留时间最长为两小时。

  福岛第一核电站周围20公里范围之前被划定为疏散区。但由于当地撤离居民回家取贵重物品的情况频发,福岛县出于安全上的考虑,要求政府将这一区域指定为禁止进入的“警戒区”,以免当地居民受到核辐射。

  日本首相菅直人当天上午前往福岛县视察,向福岛县知事佐藤雄平转达了政府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周围20公里设为“警戒区”的计划。菅直人说,设定“警戒区”需要得到当地居民的理解。

  受日本3月11日强震和海啸影响,福岛第一核电站4个机组出现事故,放射性物质持续外泄。日本政府起初向核电站周围3公里之内的居民发出疏散劝告,同时要求核电站周围3公里至10公里的居民不要外出。之后,又将疏散范围扩大到核电站周围20公里,并要求核电站周围20公里至30公里范围内的居民室内避难。

  入海核污水

  超过500吨

  据新华社电东京电力公司21日说,从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泄漏入海的污水总量估计达520吨,放射性活度达5000万亿贝克勒尔。根据福岛第一核电站安全规定,这相当于允许其每年排放量的2万多倍。

  东京电力公司本月2日发现有污水从2号机组取水口附近电缆竖井的裂缝流入海中,这一裂缝直到4天后才被封堵住。东京电力公司在进行泄漏估算时,假定泄漏从发现前一天的1日开始,到6日止泄,污水以每小时4.3吨左右的流量泄漏。东京电力公司还表示,为切实堵住污水外流渠道,一直在向有关地下碎石层注入硅酸钠等特殊药剂,这项工作于21日完成。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中新网4月12日电 据“中央社”报道,台湾高雄及宜兰今天清晨发生3起地震,里氏规模从3.2到4.2,震度1级到3级。

  根据台湾局地震测报中心地震报告,清晨1时06分,高雄外海发生里氏规模4.2地震,震央在高雄市府南方52.9公里,深度23公里,只有高雄市出现1级震度。

  接着在清晨5时18分,宜兰发生里氏规模3.4地震,震央在宜兰县府南方35.1公里,深度9公里,宜兰南澳及花莲和平分别出现3级与2级震度。

  清晨6时18分,宜兰又发生里氏规模3.2地震,震央在宜兰县府南方35.3公里,深度10.3公里,南澳及和平分别有2级与1级震度。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被誉为最危险的2005 YU55小行星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4月10日消息,一颗直径约400公尺的小行星即将与地球擦身而过,时间就在今年11月,它的体积庞大,靠近地球0.85个月球距离,大约是32万多公里,堪称天体中最具危险性的太空陨石之一。

  2005 YU55小行星是亚利桑那大学(大学ofArizona)杜斯肯月球与行星实验室于2005年12月28日发现,直径约400公尺,是个慢速自转的圆形小星体,美国太空网站报道,11月初这颗小行星将仅靠近地球0.85个月球距离,目前有关方面正在规画各种雷达​​,目视与红外线观测活动。

  据台北市立天文馆网站介绍,月球绕地球的轨道是椭圆形,最近时约36万3300公里,最远时约40万5500公里,平均约38万4400公里。所以,这颗危险小行星最接近地球时,只有0.85个月球距离,也就是大约32万6400公里,就天文单位而言是极其接近的距离。目前人类飞行物体跑最远的是“航行家一号”,到今年3月7日为止,距离太阳约为174亿公里,预估再几年就跟太阳系说拜拜。

  NASA的近地星体专案办公室主任姚曼斯说,“2005年11月8日YU55飞近地球的情形相当罕见,因为距离地球如此近,体积又如此之大。这种天文奇观每30年才会发生一次。“剑桥小行星中心则称它是‘可能具有危险性的小行星’”。

  美国喷射推进实验室研究科学家班纳说,“我们已经准备好迎接2005年YU55和地球擦身而过”。“他说,观测活动包括使用波多黎各的巨型阿雷西博天文望远镜与加州金石天文台的设备。

  接近地球的小行星,有潜在的威胁,体积大者一旦进入大气层,很容易造成全球性大灾难,目前世界各地有许多天文爱好者无时无刻在观测近地小行星,好防患于未然;但是也有许多和平共存的小行星,北爱尔兰阿麦天文台天文学家最近就新发现一颗与地球为伴的小行星,它可能已经跟随地球一起环绕太阳至少有250,000年之久了,而且或许与我们地球的起源密切相关。

  这颗小行星2010 SO16是由广角红外巡天探测器于2010年发现的。在发现报告后2个月左右,天文学家Christou联系等人发现这颗小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刚好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相同,更重要的是,它的轨道与地球轨道非常近似。绝大多数的近地小行星,轨道是非常椭圆的形状,轨道的一部分因而会进入太阳系内侧。然而2010 SO16的轨道近乎圆形,不会接近地球以外的其他任何行星。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根据“火星快车”所获数据绘制的图片,展现了火星上的什洛尼尔斯火山和乌拉纽斯火山。
根据“火星快车”所获数据绘制的图片,展现了火星上的什洛尼尔斯火山和乌拉纽斯火山。

什洛尼尔斯火山底部直径80英里,顶峰比周围平原高出3.4英里,顶部是一个巨大的火山口,直径15.5英里。
什洛尼尔斯火山底部直径80英里,顶峰比周围平原高出3.4英里

利用“火星快车”高清晰立体照相机获取的数字地面模型绘制的彩色图片,紫色区域海拔最低,灰色区域海拔最高。
利用“火星快车”高清晰立体照相机获取的数字地面模型绘制的彩色图片

  欧洲航天局公布了根据“火星快车”探测器所获数据绘制的一组图片,展现了薄雾笼罩的火星火山。通过这些令人吃惊的火山图片,科学家可以了解流星撞击如何改变这颗红色星球北半球的地貌。流星撞击火星发生在火山活动停止后很久,撞击时喷射的物质最后落在什洛尼尔斯火山(Ceraunius Tholus)和更小的乌拉纽斯火山(Uranius Tholus)底侧。

  这些图片不仅展现了永久性地貌特征,同时也呈现了暂时性地貌特征。图片利用“火星快车”2004年11月25日至2006年6月22日3次绕行火星轨道期间获取的数据绘制。科学家最初认为这些死火山的外观不会发生变化。但在第二次绕行火星轨道期间,“火星快车”观测到冰云在什洛尼尔斯火山上空穿过。截至探测器再次飞跃,获取绘制图片所需的最后一批数据时,冰云已经消散,留下一条清晰的线,穿过山坡。

  “tholus”在拉丁语中意为锥形顶。什洛尼尔斯火山底部直径80英里(约合128公里),顶峰比周围平原高出3.4英里(约合5471米)。它的顶部是一个巨大的火山口,直径15.5英里(约合25公里)。乌拉纽斯火山座落于北部37英里(约合60公里),是一座较小的火山,底部直径38.5英里(约合62公里),高度2.8英里(约合4506米)。

  什洛尼尔斯火山较为陡峭,山谷遭到侵蚀,很多地方出现较深的裂缝。这说明柔软而易于受到侵蚀的物质——例如火山灰层——在火山喷发时沉积。最大最深的山谷宽度大约在2.2英里(约合3.5公里)左右,深300米,最后消失在两座火山间一个与之无关的撞击坑内,形成一个令人好奇的扇形沉积区。

  科学界对这个扇形区的成因仍存在分歧,可能在熔岩管中的物质被火山冰帽融化后产生的水冲下山坡时形成。火山喷口扁平而光滑,在火星的早期历史上,喷口内可能存在一个湖,当时的大气密度高于现在。火山活动时产生的水融化了埋在地下的底冰。底冰在地下渗出湿气时形成,在顶部土壤和底部岩石层之间形成一个冻结层。

  两座火山之间的撞击坑面积22英里×11.2英里(约合35公里×18公里),由流星撞击形成。在乌拉纽斯火山西部,还有一个较小的撞击坑,宽8英里(约合12公里)。这个撞击坑同样在火山活动终止后形成,撞击时喷射的物质覆盖火山底侧,现在能够看到的最初结构只有顶部区域。(杨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新社东京3月19日电 日本各地方政府19日的监测数据显示,福岛县和宫城县的辐射数值仍高于正常值,但日本官方说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

  据日本NHK电视台报道,各地19日0点至9点监测数据显示,位于福岛第一核电站西北约65公里处的福岛市0点数值为每小时11.1微希,高于往常。

  同处宫城县,位于福岛第一核电站东北方向约120公里处的女川町女川核电站同一时段的数值为每小时2.4微希。此外茨城县北茨城市上午9点的数值为每小时0.95微希,水户市0点半的数值为每小时0.18微希,均高于往常。

  目前,福岛市的辐射数值最高。但NHK的报道说即使持续1个小时受到该当量的辐射,其辐射量也仅仅是接受一次胃部X光检查的50分之一,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共同社19日称,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事故后,福岛县内截至17日已有约42440人接受有关核辐射损伤的筛查。该县除在11个市町村设立13个检测站外,还使用移动检测车开展检测工作。

  福岛县政府19日透露,其中有67人已被确认检出核辐射。经检测发现,他们的衣鞋上均沾有放射性物质。据称测得辐射量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也没有居民需要进行全身清洗。

  来自福岛第一核电站方圆30公里以内的疏散地区居民19日开始撤离福岛县。共同社透露,南相马市800人与饭馆村270人已于当天分别启程前往新潟县内多个临时安置点与栃木县鹿沼市综合体育馆。

  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18日在举行记者会时提及核事故。他以日本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等目前发表的辐射数据为依据表示,现阶段,除日本政府指定必须撤离或者进行室内避难的区域之外,核辐射“危及人体健康的几率很小”。完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英国研究人员认为,日本强震所触发海啸浪高至10米、侵入内陆数公里,就规模而言可能是“千年一遇”。

  英国广播公司15日援引英国地质勘查研究所地震灾害部门负责人罗杰·米松的话报道,日本东北部强震所触发海啸与公元869年仙台市附近一次海啸有不少相似处。

  大约10年前,日本东北大学教授蓑浦厚治(音译)所率团队研究仙台和相马附近沿海平原沉积物,发现不少869年海啸的痕迹。他们的研究成果显示,那次海啸由8.3级海底地震触发,侵入内陆超过4公里。他们还推断,这一地区过去3000年间共发生3次同等规模的海啸。

  这次地震里氏9级,触发海啸浪高至10米,淹没陆地范围尚无准确统计。媒体报道显示,海水侵入内陆至少数公里,有媒体称达10公里。

  米松认为,时隔千年的两次海啸规模类似,“难以想象这一地区遭遇更大规模的地震”。

  谈及这一领域的研究方法,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地球物理学研究员莉萨·麦克尼尔说:“我们从20世纪开始用测震仪记录地震数据。要了解在那以前的(地震及海啸)事件,我们可以借助多种手法,一种是利用历史记载,另一种是经由地质记录。”

  “我们可以寻找海啸证据,或寻找陆地板块上下剧烈移动的证据,”她说,“一些情况下,海底沉积物的流动可能由地震引发,可能为我们提供数据。”

  麦克尼尔说,由于地质数据和历史记载有限,估算古代地震震级不是容易事。一般而言,地震震级与海啸规模有关联,但这种关联并非“线性”,即震级高不一定会导致海啸严重,震级低未必致使海啸可以忽略。震源深浅、海岸线形状、海底地貌等因素会影响海啸规模。

  研究人员提醒,尽管这次海啸就规模而言可能是“千年一遇”,但人们不应认为地震能量已经释放、今后一段时期会相对平静。(杨舒怡)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土星

  带着迷人光环的土星一直是天文爱好者观测的重点。3月14日,记者从西涌天文台了解到,从3月15日起,土星将迎来一年中的最佳观测时间,最佳观测期将持续一个月。

  土星是太阳系的第二大行星,土星最迷人之处便是她的美丽光环,又称“草帽”。这顶别致的“草帽”是由直径几厘米到数米的碎冰块组成,它们以飞快的速度围绕土星旋转,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呈现为一条明亮的光环。但是要观察到土星的光环,需要借助40倍以上的天文望远镜才会有较好的观赏效果。

  在一个月的最佳观测期中,4月4日的土星冲日则是最佳中的最佳。土星冲日是指土星、地球、太阳三者依次排成一条直线时发生的天象。土星冲日前后,太阳刚从西方落下,土星便由东方升起,整夜可见。土星冲日时,同地球的距离为全年最近,只有12.56亿公里,因此土星的亮度也就最亮,是日落后东方天空的第二亮星,仅次于牧夫座的大角星。该天象大约每378天发生一次。

  西涌天文台的工作人员提醒广大天文爱好者,土星冲日前后的一个周内,是一年中土星最亮的时候,而且又是整夜可见,因此这期间是全年观测土星的绝好时间。3月15日,土星约在晚8点从东方地平线升起,随着日期的推进,土星升起的时间也越来越早,至4月4日土星冲日,晚7点土星便已升起。土星比较容易辨认,前半夜的东方天空,位于最明亮的牧夫座大角星的右上方,微微泛黄。适合目视及拍照。

  土星知识:

  土星,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古代中国亦称之镇星或填星。八大行星中,土星至太阳距离位于第六,体积则仅次于木星,是太阳系第二大行星。它与邻居木星十分相像,表面也是液态氢和氦的海洋,上方同样覆盖着厚厚的云层。土星上狂风肆虐,沿东西方向的风速可超过每小时1600公里。土星上空的云层就是这些狂风造成的,云层中含有大量的结晶氨。土星的表面温度为-140℃,支顶温度为-180℃,比木星低50℃。土星有一个直径为2万公里的岩石核心,核心外面就是土星大气。它与邻居木星十分相像,表面也是液态氢和氦的海洋,上方同样覆盖着厚厚的云层。土星上狂风肆虐,沿东西方向的风速可超过每小时1600公里。土星上空的云层就是这些狂风造成的,云层中含有大量的结晶氨。

  土星最与众不同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它美丽的光环。1610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观测到在土星的球状本体旁有奇怪的附属物。1659年,荷兰学者惠更斯证认出这是离开本体的光环。1675年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发现土星光环中间有一条暗缝,后称卡西尼环缝。他还猜测,光环是由无数小颗粒构成。两个多世纪后的分光观测证实了他的猜测。但在这二百年间,土星环通常被看做是一个或几个扁平的固体物质盘。直到1856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从理论上论证了土星环是无数个小卫星在土星赤道面上绕土星旋转的物质系统。

  土星环位于土星的赤道面上。在空间探测以前,从地面观测得知土星环有五个,其中包括三个主环(A环、B环、C环)和两个暗环(D环、E环)。B环既宽又亮,它的内侧是C环,外侧是A环。A环和B环之间为宽约5,000公里的卡西尼缝,它是天文学家卡西尼在1675年发现的。B环的内半径91,500公里,外半径116,500公里,宽度是25,000公里,可以并排安放两个地球。A环的内半径121,500公里,外半径137,000公里,宽度15,500公里。C环很暗,它从B环的内边缘一直延伸到离土星表面只有12,000公里处,宽度约19,000公里。1969年在C环内侧发现了更暗的D环,它几乎触及土星表面。在A环外侧还有一个E环,由非常稀疏的物质碎片构成,延伸在五、六个土星半径以外。1979年9月,“先驱者”11号探测到两个新环──F环和G环。F环很窄,宽度不到800公里,离土星中心的距离为2.33个土星半径,正好在A环的外侧。G环离土星很远,展布在离土星中心大约10~15个土星半径间的广阔地带。“先驱者”11号还测定了A环、B环、C环和卡西尼缝的位置、宽度,其结果同地面观测相差不大。“先驱者”11号的紫外辉光观测发现,在土星的可见环周围有巨大的氢云。环本身是氢云的源。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新华社电3月19日月球将到达“近地点”,这天又恰逢农历二月十五,天空中将出现一轮满月。这轮满月在网上被称为“超级月亮”,一些网友将“超级月亮”与日本大地震海啸联系起来。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前任台长、著名天文学家赵君亮研究员13日说:“地月之间的距离远近确实会影响地球潮汐,但地震是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日本大地震引起了海啸,与所谓的‘超级月亮’没有任何关联。”

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以每秒1.02公里的速度,在稍扁的椭圆形轨道上绕地球公转,离地球最近时(近地点)约363300公里,最远时(远地点)约405500公里。每个月,月球都会经过“近地点”和“远地点”。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佘山站科普主管、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秘书长汤海明介绍说,北京时间3月20日3时08分,月球到达“近地点”,地月之间距离约为356575公里。

“处于近地点的满月,肉眼看起来和平常的满月没有什么两样。”汤海明说,“一些网友认为今年3月19日的地月距离是19年来最小值,其实并不准确。因为2005年1月10日和2008年12月12日的地月距离,分别约为356570公里和356566公里,均比今年的小。”

一些网友还提出,在1955年、1974年、1992年和2005年出现“超级月亮”的时候,地球上都曾发生过自然灾害。例如,2005年1月,在“超级月亮”出现前的两周,印尼就发生了大规模的海啸。

对此,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理事长、著名天文科普作家卞毓麟说:“随着科学发展,人类已经随时可推测月球何时达到近地点、远地点。在没有所谓‘超级月亮’的时候,地球上同样发生了很多自然灾害。两件没有任何关联的事件,完全有可能同时发生,但不能因此就认为这两者之间有必然联系。”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教授说:“一直以来,一些人热衷于谈论‘世界末日’的话题。此次‘超级月亮说’其实也是一种末日话题,最初来源于一位国外占星家。但占星术根本不是一门科学,而只是把灾难与神秘事件联系在一起的玄学,毫无科学可言。”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 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在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发生8.6级地震,震源深度约20公里。震中距仙台约180公里。据了解,北京、天津部分高层建筑物人员有感。

  日本气象厅已发布破坏性海啸预警。

(编辑:SN020)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第 10 页,共 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