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岳昌君
 
4%——总理的心事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式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教育今后的发展时,温家宝总理说:“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
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江西省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温家宝总理再次说:“这八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每年教育的比重都比较大。这恐怕是我们对教育支持力度最大的八年。但是,我还欠着一个‘账’,明年一定把这个‘账’还清!”温家宝总理所说的“欠账”,指的就是到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
总理一再强调4%的教育投入目标,这一方面表明总理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另一方面,也表明实现这一目标任务艰巨、困难很大。
2010年6月,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特别提出到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4%的目标。这是我国政府第三次明确提出4%的目标。
第一次提出这一目标是在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第二次提出这一目标是在2006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提出:“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虽然第二次并没有明确提出要在2010年前实现目标,但因为是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表示政府希望在“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实现目标。虽然政府尚未公布2010年的数据,但是去年这一比例达到4%的可能性极小。
中国人讲究“再一再二不再三”。在教育经费投入上政府三次承诺,前两次都未能兑现,这种现象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强力政府来说十分罕见。因此,4%的目标可以说成了温家宝总理的重要心事之一。
4%目标从何而来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组织申请到国家“六五”社科重点项目“我国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的合理比例和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课题负责人为厉以宁教授,主要参加人员有北京大学陈良焜、北京师范大学王善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孟明义等。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究竟多少才合适?对于这一问题并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回答,课题组决定采用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作为统计指标,采用国际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世界算术平均值或者发展中国家的算术平均值都不是很好的参考数据,课题组发现尽管各国的教育经费投资比例差异很大,但是存在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教育经费投资比例也越大的特点。
于是,课题组选择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指标,试图找出与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投资比例的国际平均水平,以消除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造成的不可比性。
课题组使用38个人口规模在1000万以上的国家1961~1979年公共教育支出和GDP数据,利用计量回归方法,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公共教育支出的平均水平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公共教育支出的国际平均水平为4.24%。课题组在政策建议中提出到2000年我国比较适宜的财政性教育投资比例为4%。
1992年,课题组又采用40个国家1980~1985年的数据再次对公共教育支出比例进行了计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公共教育支出的国际平均水平为3.85%。课题组认为到2000年我国比较适宜的财政性教育投资比例仍然为4%。
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
 
为什么还是4%
2000年我国并没有达到4%的预期目标,实际上比例仅为2.58%,离4%的目标存在很大的差距。为什么没有达到这一目标,是不是目标定得太高了?因为之前的研究使用的数据是在1961~1985年间,距离2000年较远,预测效果较差。因此,有必要用更新的数据重新计算。
2002年,教育部成立“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研究”课题组,笔者是课题组的成员之一,并且针对“公共教育投资比例的国际比较”进行了专题研究。笔者采用54个国家1986~1997年的数据对公共教育投资比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计量回归结果显示:到2010年,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公共教育投资比例的国际平均水平大约是4.04%。
2006年,财政部委托北京大学对“各国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的统计口径”问题进行研究。在该课题研究中,笔者采用76个人口规模在1000万以上的国家2000~2004年的相关数据,再次对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进行了国际比较。结果显示,与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公共教育投资比例的国际平均值为4.37%。
这说明进入21世纪后,各国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不仅没有减少,还出现了上升的趋势。因此,我国政府将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目标仍定在4%还是比较合理的,不能算高。
4%的目标为何还没实现
虽然说从国际比较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其公共教育投资水平也越高,但是由于每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能力和财政支出结构存在差异,各国的公共教育投资比例差异也很大。另外,每个国家的人口增长情况和教育发展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从需求角度讲各国的公共教育投资比例也不同。就我国而言,4%的目标迄今未能实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点。
首先,我国财政支出入占GDP的比例相对较低。公共教育投资比例可以分解为“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蛋糕的大小”)乘以“教育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蛋糕的分配”)。显然,财政蛋糕越大,教育经费投入才有可能越多。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占GDP的比例出现很大的波动。
1978年,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分别高达31.1%和30.8%,此后双双呈现下降的趋势,1995年达到谷底,比例分别仅为10.3%和11.2%。相应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也下降到谷底,比例降到2.32%。
自1996年以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逐年提高,2009年达到20.1%。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也呈现总体提高的趋势,2009年达到22.4%。相应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也开始增长,2009年达到3.59%,比上一年提高了0.26个百分点。
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仍不算高,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一般都在40%左右。例如,2007年美国的这一比例为38.6%,英国为46.9%,法国为52.3%,德国为43.7%,日本为36.9%。
其次,各省份的积极性差异显著。在我国教育的投入结构中,中央所占的比例过低。4%的教育投入目标是国家层面的,而我国实际教育投入是以地方投入为主。以2007年为例,在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中,中央只占5.5%,而地方占到94.5%。地方投入为主的后果是教育经费支出比例的地区差异显著。
各省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的特点与世界各国的特点相比可谓阴阳两重天:从国际比较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其公共教育投资水平也越高;从我国省际比较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省份其财政性教育投资水平却越低。
2008年,我国各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4%的省份有8个,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西藏、贵州、甘肃、青海、新疆、云南、宁夏、海南,都属于人均GDP很低的省份。相反,比例最低的5个省份由低到高排列分别为山东、江苏、广东、天津、浙江,比例均在2.5%以下,都属于人均GDP很高的东部沿海省份。东部经济发达的省份城市化率高,学龄人口相对较少,尽管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不高,但是生均教育经费仍普遍高过西部地区。
第三,“计划不如变化大”,GDP数据调整对教育投入比例的影响显著。近年来,国家统计局对GDP数据多次进行修订,每次结果都是GDP总额被上调,使得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相应地变小。例如,教育部在首次公布2007年教育经费状况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为3.32%,之后国家统计局上调了GDP的数值,结果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降为3.22%。教育部在首次公布2008年教育经费状况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为3.48%,之后国家统计局上调了GDP的数值,结果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降为3.33%。
 
4%目标能否实现
 
尽管2012年实现4%目标的任务十分艰巨,但是答案可以说确定无疑的。
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连续16年保持上升的趋势。2009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0.1%,2010年进一步上升为20.9%。相比发达国家40%左右的水平,我国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今明两年还会保持增长的态势。
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为提高财政支出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2009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22.4%。2008年,我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16.3%,如果保持这一比例不变,2012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需要达到24.5%,才能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的目标。
那么2012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能否达到24.5%呢?从变化趋势来看非常可能。在1995~2009年间,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从11.2%提高到22.4%,平均每年提高0.8个百分点。按照这一平均增幅,2012年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即可达到24.8%,从而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的目标。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
《科学时报》 (2011-04-28 A2 观察 评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赵廷隐墓全景
赵廷隐墓全景

  赵廷隐墓内部结构示意图 制图杨仕成 姜宣凭
赵廷隐墓内部结构示意图 制图杨仕成 姜宣凭

  武士俑头像
武士俑头像

  墓志铭
墓志铭

  王建墓和赵廷隐墓位置示意图
王建墓和赵廷隐墓位置示意图

  出土的伎乐俑
出土的伎乐俑

  赵廷隐家庭成员示意图
赵廷隐家庭成员示意图

  仆人服侍主人微缩版陶俑
仆人服侍主人微缩版陶俑

  墓主赵廷隐官至太尉,位列“三公”;该墓系至今出土的五代时期第三大古墓

  ●墓室有270平方米,历千年,内壁仍见凤鸟、卷云等彩绘壁画

  ●10多件色彩鲜艳的伎乐俑组合,组成了一支完整的乐队

  ●近3000字的墓志铭,记载了赵廷隐的出生地、经历及生卒年份及家眷情况

  ●棺台摆放为南北朝向,可能是为了与3位夫人同葬,方便摆放

  昨日,历经5个多月的考古发掘,一座坐落于成都龙泉驿区十陵镇青龙村一组大型竖穴砖室墓,在沉睡千年后,重见天日。

  该墓葬主体部分为一个长15米、宽18米的大型墓室,内壁全彩绘,至今仍可见凤鸟、卷云图案。出土文物中,除不少陶俑鎏金外,有10多件全彩绘的伎乐俑组合,组成了一支完整的宫廷乐队,展现了达官贵人歌舞升平之乐。

  考古人员说,这是迄今为止西南地区发现的最为精美的陶质伎乐俑组合,堪称五代时期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之一。

  一份全新出土的近3000字的墓志铭,确定了墓主人的显赫身份:五代后蜀宋王赵廷隐。

  该古墓的出土,成为继前蜀王建墓、后蜀孟知祥墓后,五代墓葬考古的第三大发现。

  大将墓出土

  墓室内壁全是彩绘壁画

  2010年11月底,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镇青龙村一组,修路前的文物勘探工作正在进行。一座沉睡了千年的后蜀国(934-965年)古墓浮出水面。

  5个月后,墓葬现场的考古挖掘进入尾声。一座坐西向东、占地面积近500平方米的大型地下古墓完整的展现在世人眼前。

  “三室一厅”270平方米

  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随成都文物考古工作队工作人员谢涛探墓。

  一路下台阶,经过一条长20米的墓道后,一座高大的砖砌拱形墓门呈现在眼前。墓门上,依稀可见精美的卷云、草叶状彩绘纹饰。

  穿过墓门,是长15米、宽18米(270平方米)的墓室,内壁全部着彩绘

  壁画,虽历经千年,仍可辨凤鸟、鸳鸯、人物和卷云等装饰彩绘图。

  该墓室为“三室一厅”格局,一主室陈列主人棺木;两耳室加一后室,陈列着大量神态各异的随葬品。主室中央,是一座长约7米、宽约3米的棺台。

  50多件彩绘陶俑部分描金

  右耳室门口,两侧各一个1.4米高的陶制武士俑。门右侧的武士,帽子褶皱处依稀有鎏金痕迹。与右耳室不同,左耳室的“把门”俑为一鸡一狗。

  “100多件随葬品,大多在耳室和后室出土。”谢涛说,经过考古发掘,墓室出土了提梁壶等陶瓷器40多件。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50多件彩绘陶俑,各种文官俑、武士俑、伎乐俑,神怪俑大小不一,身高从0.5-1.4米不等,多数为彩绘品,部分还做了描金处理。

  3000字墓志铭写出墓主身份

  在主室与甬道台阶处,考古人员发现了1米长、宽的墓志。这一发现,让墓主人的神秘身份揭晓:后蜀宋王赵廷隐。

  赵廷隐是后蜀国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作为孟知祥的一员猛将,他随孟知祥南下成都打天下。孟知祥建后蜀国后,赵廷隐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地位极高。

  这份近3000字的墓志铭,详细记载了赵廷隐的出生地、经历及生卒年份,以及其家眷情况。

  从墓志铭上得知,他有3位夫人、3个儿子和7个女儿。其中,长子赵崇祚系将《花间集》集结成册的编著者。

  “墓志铭的出土,为研究这位五代重要人物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填补了史载的某些空白。”谢涛说,墓志所记内容,多数内容与史籍吻合。

  关于赵廷隐出生于甘肃天水的记载,修正了史书上“河南开封人”一说,可补史载不足。

  B两大考古发现

  西南最精美陶质伎乐俑

  “虽盗墓者多有光顾,但幸运的是,自北宋时第一次被盗后,墓室的十字穹顶便整体垮塌,大量随葬品得以留存。”谢涛说。

  彩绘伎乐俑组成完整乐队在上百件随葬品中,10多个彩绘陶质伎乐俑手执各种乐器,在后室一字排开。

  这是迄今为止西南地区发现的最为精美的陶质伎乐俑组合。“比起前蜀国王建墓出土的伎乐俑,的确要精美得多。”谢涛说。

  身高约0.5米的一组陶俑各自独立。右起第二个,陶俑手中仍有完整乐器,呈吹叶形。

  “每个陶俑均为彩绘,是价格不菲的订制品。个体独立的同时,组建成一个完整的乐队,展示了当时歌舞升平的达官贵人生活。”他指出,王建墓的乐伎均为棺床上的浮雕,与彩陶相比,无论是色彩还是工艺,都不可同日而语。

  “堪称五代时期至今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之一。”谢涛说,部分陶俑穿着外域风格的服饰,为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佐证。

  微缩版庭院“主人”坐其中

  在主室与后室间,有一个长1.2米、宽1米、高0.3米的微缩版陶质庭院。卧室、厢房等一应俱全,错落有致。

  在庭院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墓主人的坐像。墓主人身着红色官服,神态自若,笑容可掬。在他周围,是5个站立的服侍俑。“这种格局,极有可能模仿墓主生前的居所制成。”

  棺台摆放南北朝向有待破解

  从事考古工作多年的谢涛指出,该墓葬有一处奇特之处,至今仍未被考古人员破解。

  “五代时的墓葬,包括王建墓在内,棺台摆放方向都与墓葬保持一致,但这一处却有所不同。”该墓葬为东西朝向,按墓葬习俗,棺台理应按东西方向摆放。然而,这个棺台却偏偏调转90度,为南北朝向。

  据初步推测,这样的摆放朝向或许与其3位夫人有关。

  “这是一个合葬墓,墓主最初的墓地并不在这里,后来该墓建好,他才迁墓至此。这样摆,有可能是为与3位夫人同葬,方便摆放。”谢涛说,此猜测还需专家进一步论证。

  在四川地区,截至目前发现的有明确纪年的五代墓不足10座。此次发掘的赵廷隐墓,是继前蜀王建墓、后蜀孟知祥墓后,保存最完整、最精美的古墓,是四川五代墓葬考古的第三大发现。

  较为完整、精美无比的重大发现,会不会在日后开放,让市民一览千年前达官贵人的大型墓葬?谢涛说,短时间内难以定论。

  目前,考古发掘已步入尾声。下一步,文物专家将全力进行彩绘陶俑的修复工作。此后,将请专家多方会诊,就是否满足对外开放的条件进行科学论证。

  华西都市报 见习记者 卢佳丽 摄影 杨涛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这件小不点玉印很不起眼

  合肥晚报讯 六安战国墓北墓内棺开启后,各路摄影记者蜂拥而上,镜头对准棺内一组精美玉器一通猛拍,在玉璧、玉璜、玉佩、玉管、玉觿、玉勒、玉花等17件玉器中,那个被各家媒体称之为玉锁或锁形玉饰的小玉件,现已验明正身,正是被大家忽略的重要文物:战国编钟形吉语印章。

  北墓内棺出土的组玉在战国墓中较为常见,其器形制式和各地出土的组玉也大同小异,只能和六山镜一起证明墓主人的贵族身价。但在北墓内棺17件玉器中,这件不起眼的小不点吉语印章却与众不同,很有特色。当时,考古人员未及时看其印面,误认为是锁形玉饰。记者凭借对战国印章的一点了解,第一眼就感觉它是玉印。21日下午5时,两棺开罢,在省考古所秦让平老师热心配合下,记者拍到了唯一的玉印印文图片,也证实了记者的感觉,面对这个从未接触过的古文字,记者和秦让平老师研究了一番百思不得其解。这个变形篆字让记者花费了半天时间考证,通过走访本地老篆刻家、查阅金石古篆工具书等多种形式,终于弄清此为“吉”字古篆的另一种写法。无独有偶,记者在专业网站又看到了一枚战国青铜吉语印,其印文与之完全相同〔见下图资料图〕,更加坚定了对“吉”字的确认。


战国青铜吉语印资料图

 战国吉语印,在本报4月19日报道中关于开棺三大猜想里已经提及。吉语印,是古人思想意识的反映。吉语印的文字内容各朝各代各有特色,战国时多在三个字以内,如“昌”、“宜”、“利”、“正行”、“行吉”、“有千金”等。在全国各地出土的战国玉质吉语印中,常见到的是素身无饰、两层台、鼻钮或瓦钮玉印,一般为正方形、圆形和长方形,鲜见其他样式。六安北墓内棺出土的这枚战国吉语印,和田白玉质地,仿青铜编钟器形,为椭圆形印面,鼻钮,印身两面刻有对称的单线几何纹,使本来就有独特造型的玉印又增添了十分的雅致。这枚阴刻变形篆书白文的“吉”字,符合那时楚地的文化习俗。因为,战国时代人们敬神守分,佩印蔚然成风,以祈求祥瑞。六安战国墓北墓内棺里的女主人当不例外。战汉玉印在印身雕刻纹饰者本已稀见,此枚战国玉印美其形、繁其饰更属罕见,当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祖传清代“密码锁”

  昨日,记者在天门一村民家看到一把白铜五环密码锁。该锁上有五个小环,每个环上刻有汉字四个汉字。据该锁的主人杨春轩介绍,该锁为清朝光绪年间制造,系祖传之物。锁以一首诗构成密码,只有将小轮上的字组合成正确的诗句方可开锁。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中新网4月14日电,据外媒报道,苏格兰法夫郡一只拳狮犬在海边为主人捡网球时,被突然出现的幼年海豹顽皮地煽了一耳光。

  53岁的琳妮-莫里斯和丈夫路过沙滩时恰巧看见了拳狮犬和主人在岸边活动,并且很幸运地拍下了小海豹“袭击”拳狮犬的过程。

  “我和丈夫看到拳狮犬的主人把网球丢到了水里,拳狮犬没有犹豫就跳进了水里,网球刚好落在一个小海豹身边,”琳妮回忆说。

  这只大犬很快就表现出对眼前小海豹的好奇,它没有立刻把球捡回给主人而是绕着小海豹转悠。两只动物都很温顺,当时的场面也很有意思。

  “我很惊讶如此大的拳狮犬表现的这么震惊,如果我在路上看到这么大的狗一定会绕到马路另一边,”琳妮说。

  随后拳狮犬径直走到小海豹面前试图闻闻这个陌生动物,而小海豹却顽皮地用鳍煽了拳狮犬一耳光。拳狮犬一下愣住了,连捡球都忘记了就迅速回到了主人身边。

  琳妮称自己很幸运能捕捉到这个场面,“我想这附近可能有动物救助所,小海豹可能是最近被放生的,”琳妮补充道。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安徽六安战国古墓初露“容颜”

  4月11日,安徽六安大墓室挖掘现场。考古专家对安徽六安大墓室进行进一步挖掘,更加确认是战国时代的墓室,一些尚未进行清洗修复的文物也初露“容颜”。

  这处大型古墓呈南北并列分布,一大一小,保存较为完整,未见盗掘痕迹,北墓棺椁木材腐朽程度较高,而南边大墓保存完好,初步探察有车马器、陶俑等文物。在下一步的发掘中,专家们期待能有战国时期的兵器、玉器以及印章等可以确认墓室主人身份的文物出现。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全球宠物狗每年“行窃”金额达人民币3.5亿?!

  你能相信吗,全球各地的家养宠物狗每年从主人处“窃”得的财物价值高达33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3.5亿)!英国“Bakers”宠物食品公司的这一调查可谓“惊世骇俗”,请“家有小狗”的诸位都在心里默默算一笔账吧。

  调查显示,几乎每只小狗都有自己钟爱的物品,3/4的狗狗最爱“偷”的当属内衣。此外,珠宝首饰、拖鞋、遥控器和玩具也都位列“狗狗最爱偷盗品”前几位。

  看到这里,家有宠物狗的学生们恐怕要想起心酸往事了——刚刚写完的作业被狗狗蹂躏得面目全非,敢问有几个人没有过这样惨痛的经历?

  研究人员称,最喜欢“偷”东西的是八哥犬,其次是拉布拉多犬和狮子狗。一般来说,狗狗“偷”东西并非品行恶劣,而是想跟主人玩耍了。有些时候,狗狗选择“偷”东西只是因为这是一种低风险、高便利的游戏方式。

  研究人员支招说,主人发现东西不见后应该保持淡定,首先要查那些显而易见的藏匿赃物的地方,比方说狗窝、花盆或者沙发底下等。除非你家狗狗特别狡猾,否则基本上都能在这些地方寻得失物。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青岛1岁藏獒卖出千万高价 山西煤老板砸钱(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一只狗的价格究竟有多高,看看上面这只红色的藏獒吧,在3月12日它被一位山西煤老板买下,成交的价格高达1千万人民币,它也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狗。据悉,这只藏獒还不到一岁。

  在3月12日的交接会上,藏獒“轰动”一亮相便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尤其是其高品质的红色毛发,获得了现场专家的一致追捧。“轰动”只有11个月,还属于在成长期的小藏獒,如此年轻便被专家一致看好,在业内实属罕见。

  “轰动”的主人是青岛的吕先生,三十刚出头的他已经有十余年的养藏獒经历,目前吕先生在沙子口附近有一处名为“军港”的藏獒饲养基地,据他介绍,这只藏獒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品质,是因为它是国内非常著名的藏獒“万岁”的后代,先天基因非常优良,再加上主人用心的培养,才能获得买家如此高度的青睐。

  买家杨先生来自山西,是一名煤老板,此前他并没有饲养藏獒的经历,杨先生告诉记者,他喜欢藏獒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之前只是喜欢研究,在仔细观察了一段时间后,他下定决心花高价将“轰动”请回家。为了让“轰动”接受自己,杨先生已经在青岛呆了两个月,目前已经与“轰动”达成了一定的默契。

  据了解,目前山东省藏獒最高成交价为一千万元,而此次“轰动”已经追平了记录。不满一年的藏獒能卖到如此高的价格,在全国也不多见。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网(kexue.com)讯 3月11日消息,导盲犬对于盲人提供的相当大的帮助,是值得人们钦佩的动物朋友。近日,英国一只8岁大的导盲犬由于罹患白内障,医生不得不摘除了它的两个眼球,这让它的主人感到十分悲伤。不过,新的导盲犬不仅充当主人的眼睛,还会照顾失明的“前任”的导盲犬。

沃斯普先生和两只导盲犬
沃斯普先生和两只导盲犬

两只导盲犬在社区中的“人气“非常之高
澳宝和爱德华相处得非常好

  据国外媒体报道,两只导盲犬的主人格雷汉姆(Graham Waspe),家住英格兰东部萨福克郡。他在年轻的时候曾遭遇过两起事故,造成了他近有一只眼睛有轻微视力。2004年,导盲犬爱德华(Edward)来到他家,在此后的6年时光里,爱德华成为了沃斯普先生的眼睛,陪伴他在社区中行走。沃斯普的妻子桑德拉(Sandra)介绍,当得知医生要摘除爱德华眼球的时候,他们夫妻俩哭了一个晚上,

  不过,一只2岁大的母导盲犬澳宝(Opal)于去年11月来到了沃斯普家。自此,澳宝担负起了照顾沃斯普先生和爱德华的双重责任。现代,沃斯普经常会牵着两条导盲犬到社区或者学校去做演讲,为导盲犬基金会筹集资金。

  失明导盲犬爱德华很受社区居民喜欢。桑德拉说:“澳宝和爱德华相处得非常好,虽然爱德华失明了,但是它仍和以前一样,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玩耍。”

  (科学网-kexue.com 浪涛)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网(kexue.com)讯 3月10日消息,近日,美国一只20个月大的伯瑞犬(Briard)就可以骑着滑板车到处溜达,因为这一绝活,它成为了网络上新爆红的动物明星。


诺曼站在滑板车上,准备出发


诺曼滑行当中,小车平稳前进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只小狗名叫诺曼(Norman),它的主人是住在乔治亚州坎顿(Canton)市的柯伯(Cobb)一家。据主人介绍,诺曼十分聪明,在15个月大的时候就参加过宠物比赛并且获得了冠军。不过,它最大的爱好还是骑着主人孩子的滑板车到处溜达。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伯瑞犬原产自法国,是牧羊犬的一种,常被训练成救援搜救犬、警犬、军犬等。历史名人中,拿破仑和《独立宣言》的起草者、美国第三届总统托马斯杰斐逊都十分喜欢伯瑞犬。

  诺曼骑滑板车的视频受到网友的追捧。就在上个月,美国著名节目主持人大卫莱特曼还将该视频放到了自己的节目当中播出。

  (科学网-kexue.com 浪涛)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4 页,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