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紫金矿业)16日晚间发布公告称,由于去年下属紫金山铜矿湿法厂造成汀江重大水污染事故,公司已被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因此企业所得税税率上调10个百分点。据此,紫金矿业将补缴税金将超亿元。
企业所得税税率调为25%
根据公告,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小组决定从7月3日起取消紫金矿业高新技术企业称号资格。此前紫金矿业一直以“高新技术企业”享有国家所得税优惠减免政策,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如此一来,紫金矿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由15%调整为25%。
紫金矿业董秘郑于强向本报记者表示,公司目前依然在和税务部门协商去年的所得税究竟是按照季度还是年度调整。如果是按照季度调整,则紫金矿业需要补缴去年3、4季度的所得税金额,如果是按照年度调整,则意味着该公司全年所得税都要按照25%计。
需补缴数亿元所得税
一位资深会计人员告诉记者,我国公司所得税一般按季预缴,年末汇算清缴。从理论上来说,一家公司被取消所得税优惠,就应当全年按照25%的税率缴税。“因为全年税率需要统一计算”,不过不排除公司与所在地的税务部门另有协商。
据此前业绩报告,紫金矿业去年前三季度所得税为3.75亿元,第三季度所得税为0.98亿元。郑于强表示,虽然公司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从7月3日就取消,但是当时公司还没有得到正式通知,因此2010年前三季度所得税金额依然是按照15%的优惠税率计算所得。
按照上述数据推算,如果按照全年25%税率补缴,该公司前三季度需补缴约2.5亿元所得税,其中第三季度需补缴0.65亿元左右。紫金矿业四季度财报尚未公布,但按照此前该公司公布的业绩预增报告来看,其四季度业绩应与三季度持平。预计紫金矿业全年需补缴所得税3.1亿元左右,如果只需补缴3、4季度的所得税,则需补1.3亿元左右。
去年净利润预期不变
紫金矿业日前发布了2010年业绩预增报告,称2010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在46亿元至50亿元之间,比上年同期增长30%-40%。郑于强称,这一业绩预告已考虑了所得税调整因素,因此16日晚间的公告不会对已公布的2010年度业绩预告相关数据产生重大影响。“这份业绩预告不仅已将企业所得税税率上调10个百分点带来的税收增加额纳入统计,并且是按照上限(即税收部门按照2010年全年所得税上调,而不仅仅是3、4季度所得税上调)来计算的。此外,出于稳健预计,除了所得税可能因税率调整而大幅上升之外,业绩预增报告还包含一些资产减值准备。”
昨日紫金矿业A股低开低走,最终跌3.05%收于7.63元。
2010年事件回顾
7月3日,紫金山铜矿湿法厂突发渗漏事故,外渗污水量约9100立方米,导致汀江大量鱼类死亡,公司延迟9天对社会发布讯息。
9月21日,受台风“凡比亚”影响,紫金矿业银岩锡矿高旗岭尾矿库初期坝漫坝决口,导致钱排河流域死亡22人。
12月27日,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董事邹来昌接环保厅“罚单”,两人共被罚超过115万元。紫金矿业宣布“卖矿偿债”,拟出售银岩锡矿,并向信宜市民政局捐赠5000万元用于生产自救和灾后重建。
12月30日,紫金矿业发布公告,该公司及两家子公司被“9·21”溃坝事件中的受害方集体起诉,索赔1167.83万元。
作者:张奕
责任编辑:NN026(本文来源:新京报 作者:张奕)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10日消息,F1赛车造价数千万美元,内部构造一直是严防死守的高度机密,外人根本无从得知。但梅赛德斯GP-佩通纳F1车队的首席执行官尼 克•弗莱却反其道而行之,主动“泄露”F1赛车的内部构造。在他的许可下,荷兰艺术家保罗•范罗德在艺廊展出了奔驰车队造价3000万英镑(约合4844 万美元)的MGP W01赛车。这辆赛车被“大卸八块”,一个个零部件悬吊在艺廊的天花板上。
MGP W01赛车曾是7届世界冠军迈克尔•舒马赫的座驾。在范罗德手上,这辆赛车“惨遭肢解”,被分解成3200个零部件,而后用钢丝悬吊在天花板上。大卸八块的F1赛车营造出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效果,就好像赛车在爆炸后瞬间时间终止一样。
范罗德虽然用了很长时间才将MGP W01赛车分解,但无论怎么长都无法与奔驰团队制造这辆赛车的用时相提并论。这家德国汽车制造商的工程师花费9万个小时进行设计,而后又花费20万个小时 完成制造。F1赛车采用碳纤维、钛、铝和镁材料打造,车身重量刚刚超过600公斤。在萨里维布里奇附近的布鲁克兰德斯举行的梅赛德斯-奔驰世界展上,范罗 德展出了被大卸八块的MGP W01赛车。
2010年赛季开始之初,奔驰车队登上报纸头版头条,当时舒马赫接受奔驰车队开出的3000万英镑年薪,重返F1赛道。这是F1赛车史上最令人 吃惊的复出。2009年12月,奔驰车队宣布舒马赫加盟车队,成为他们的王牌车手,当时开出的薪酬为600万英镑(约合968万美元)。但随后传出的消息 称,舒马赫的基本薪酬为2100万英镑(约合3390万美元),外加额外广告收入900万英镑(约合1453万美元)。凭借3000万英镑薪酬,42岁的 舒马赫成为2010年收入最高的赛车手。(孝文)
不要以为梁洛施吃的都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如果不是她的身世,她的倔强,她的不从俗流,她和李泽楷就不会走到一起。但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前面这些身世与经历,她说不定又能走进李家大院了。命运就是这样,梁洛施种下了自己的因,收获了自己的果。
自从几年前开始,每隔一段时间,余秋雨就要被翻出来一回,娱乐一番。前阵子,国有企业徐家汇商城上市,人们惊奇地发现,余老师位列第十大股东,以过亿身价成了作家圈的新首富。
财经评论人叶檀认为徐家汇让余秋雨持股,涉嫌国有资本流失,呼吁查清楚状况,有网友称余秋雨天赋异禀,投资眼光超凡脱俗,但据我估计,余秋雨并没有被人说得那么坏,还有本事侵吞国有资产,也未必是股神化身,他可能真的是傻瓜型持有者。
余秋雨喜欢写游记,喜欢写地方文化,我在不少景区看见过他留下墨宝,那些景点曾进入他的笔下,后来旅游业勃兴,他就被当地请去,成为当地的贵人。徐家汇大概也是这样,他曾经写过,徐家汇是海派里最高层次的文化,这句赞语让徐家汇商城对他青眼有加,当开始认购股票的时候,可能缺少资金的他们也想起了余秋雨,而余秋雨并不缺钱,就买下来,放了十来年,这也算长期持有者吧。如果在这期间公司如果破产清盘了呢?余秋雨岂不是血本无归了? 所以,投资这件事,没什么正邪之分,只有是否遵守了相关法律。
如果要说付出回报之比,余秋雨跟梁洛施可就没法比了,梁洛施用23年的时间,活完了别的女人几辈子也得不到的人生。
梁洛施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孩,中葡混血,漂亮高贵,她不甘命运摆布,十几岁就敢跟背景诡异的英皇闹解约。不要以为梁洛施吃的都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如果不是她的身世,她的倔强,她的不从俗流,她和李泽楷就不会走到一起。但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前面这些身世与经历,她说不定又能走进李家大院了。命运就是这样,梁洛施种下了自己的因,收获了自己的果。不管别人怎么说,她又一次没有被驯服,去做寂寞的外室,而是选择做自己。
汪峰和旭日阳刚竟然还有交集,这一次他们那英那里相遇了。那英担任了风云榜的评委,有记者问,旭日阳刚为什么没有入选,那英说旭日阳刚不够专业,等他们专业一点再来参加评选。于是很多人攻击那英,说她歧视草根音乐等等。
只是,那英所说的专业,被人有意无意地歪曲了。我只想问一句,旭日阳刚出了什么专辑?写了什么歌?那英说的专业有什么错呢?汪峰也出现了,当然,他的出现跟旭日阳刚没什么关系,他是指出了音乐风云榜的一个专业错误。但联想功能强大的娱乐新闻,顺势把这两件事做成了同一篇新闻。
可怜的汪峰,越是不愿被联想,越是摆脱不掉,这也是汪峰的因果吧。
中国网北京3月1日讯 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报告显示,2010年,全国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15339万户,比2005年增长55.1%;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85900万户,比2005年增长1.18倍,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705万户;互联网上网人数4.57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4.5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
报告称,“十一五”时期,全国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21.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年均增长16.9%,电信业务总量年均增长22.0%。全国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由2005年的48242万户增加到2010年的150518万户,年均增长25.6%;光缆线路长度由2005年的407万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995万公里,年均增长19.6%。
(本文来源:中国网 )
中广网北京2月28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报道,国家统计局今天上午发布《2010年统计公报》,全面反映了2010年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就,专家表示,虽然在“十二五”期间,中央想把GDP增长率控制在7%左右,但“十一五”以10.3%的增速完美收官,也为“十二五”期间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方式打下了厚实基础。连线中央台记者周晋竹。
主持人:《2010年统计公报》有哪些重要的经济数据公布?专家有什么样的解读?
记者:其实有很多数据在之前就已经陆续地公布了,不过统计公报的意义在于“全面”和“详实”。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10.3%,明显高于世界主要经济体。
专家表示,虽然在“十二五”期间,中央想把GDP增长率控制在7%左右,但是“十一五”以10.3%做为一个完美的收官,也为“十二五”期间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方式打下了比较厚实的基础。此外,外汇储备达到2万847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了4481亿美元,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6227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3%。
也有些专家认为,现在巨额的外汇储备如何保值增值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人民币的升值虽然对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有所帮助,但是容易引起输入型的通货膨胀,也为我们“十二五”期间控制物价水平带来不小的压力。
主持人:除了宏观经济数据,《公报》有没有一些我们关注的产业数据发布?
记者:大家比较关心的房价涨幅在公报中也有显示。房屋销售价格全年呈现了先扬后落的态势,全年平均涨幅9.99%, 2010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全年平均涨幅在13.67%,在四月份的时候达到17.3%的高点,在年末的时候回落到8.5%。这个数字还是很符合大家的感受的,专家表示,涨幅在下半年有所缩小,与国家一系列的房价调控政策是分不开的。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极不容易、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奋力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战胜了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十一五”前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增长12.7%,2007年加速到14.2%,增速仅次于改革开放后最高的1984年。2008年,受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影响,经济增速陡然回落到9.6%。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迅速出台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我国经济增速在世界各国中实现率先回升,2009年经济增长9.2%,与世界经济下降0.6%形成鲜明对照。2010年经济增长进一步回升到10.3%,明显快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增速。2006-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2%,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而且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4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
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983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9.9%。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8791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特别是2008年第三季度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均面临负增长或停滞困境时,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相当高的增速并率先回升,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大贡献。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加。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人均创造价值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初步预计,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748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5.7%,年均实际增长10.6%,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5个百分点。
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我国财政收入2007年超过5万亿,达到51322亿元;2008年超过6万亿,达到61330亿元;2010年超过8万亿,达到83080亿元,比2005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3%。“十一五”时期,我国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投入,增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能力等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加。我国外汇储备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2009年突破2万亿美元,达到23992亿美元。201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28473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3%。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自2006年超过日本,连续五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五年。
内需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扩大内需政策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2006-2010年,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3.9%、81.9%、91.0%、138.9%和92.1%。2009年,在外需对经济增长为负贡献的条件下,国内需求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下降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38.9%。与2005年相比,2010年我国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了15.2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持续改善。服务业发展加快,比重提高。2006-2010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9%,比“十五”时期加快1.4个百分点。2010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0%,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由2005年的47.4%下降到2010年的46.8%,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2.1%下降到10.2%。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步伐快速推进。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6.6%,比2005年提高3.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群迅速崛起,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显著增强。
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经济总量和投资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上升,区域发展呈现出协调性增强的趋势。2010年,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53.0%,比2005年下降2.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9.7%、18.7%,分别比2005年提高0.9和1.6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基本持平。2010年,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41.7%,比2005年下降9.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2.6%、22.2%和11.0%,分别比2005年提高4.4、2.3和2.4个百分点。
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迅速,薄弱环节和薄弱领域明显加强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迅速发展,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的五年。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入快速增加。“十一五”时期,城镇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22.1万亿元,年均增长21.8%。其中,铁路运输业累计投资22688亿元,年均增长46.0%;城市公共交通业累计投资7543亿元,年均增长37.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累计投资6.9万亿元,年均增长28.7%。农业和能源等基础产业投资也保持较快增长。农林牧渔业累计投资12151亿元,年均增长37.7%;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累计投资12490亿元,年均增长26.7%。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十一五”时期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2006-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分别为49804万吨、50160万吨、52871万吨、53082万吨、54641万吨,年均增长2.5%,实现连续七年增产,连续四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2010年,油料产量3239万吨,比2005年增长5.2%;肉类产量7925万吨,比2005年增长14.2%;水产品产量5366万吨,比2005年增长21.4%。
能源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10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9.9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38.3%,年均增长6.7%。在主要能源中,2010年原煤产量32.4亿吨,比2005年增长37.9%,年均增长6.6%;原油产量2.03亿吨,比2005年增长11.9%,年均增长2.3%;天然气产量967.6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长96.2%,年均增长14.4%;发电量42065亿千瓦小时,比2005年增长68.2%,年均增长11.0%。
交通运输能力持续增强。“十一五”时期,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由2005年的7.5万公里增加至2010年的9.1万公里,年均增加0.31万公里;公路里程由2005年的335万公里增加至2010年的398万公里,年均增加12.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由2005年的4.1万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7.4万公里,年均增加0.66万公里,以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干线公路网初步形成。旅客周转量由2005年的17467亿人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27779亿人公里,年均增长9.7%;货物周转量由2005年的80258亿吨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137329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1.3%;沿海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由2005年的29.3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54.3亿吨,年均增长13.1%。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时期,全国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21.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年均增长16.9%,电信业务总量年均增长22.0%。全国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由2005年的48242万户增加到2010年的150518万户,年均增长25.6%;光缆线路长度由2005年的407万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995万公里,年均增长19.6%。2010年,全国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15339万户,比2005年增长55.1%;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85900万户,比2005年增长1.18倍,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705万户;互联网上网人数4.57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4.5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
四、对外经济与对外贸易水平提升,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
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与国际市场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201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1.09倍,年均增长15.9%。其中,出口总额15779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1.07倍,年均增长15.7%;进口总额13948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11倍,年均增长16.1%。进出口贸易总额近年来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其中货物出口额在2009年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额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时期,我国在保持轻工、纺织等传统行业产业比较优势的同时,家电、信息等产业的竞争力也明显提高。2010年,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分别为9334和4924亿美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2和1.3倍;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9.2%和31.2%,比2005年分别提高3.2个和2.6个百分点。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持续增长,大宗资源能源产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分别达到6603和4127亿美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0.9倍和1.1倍;铁矿砂及其精矿、原油进口量分别为61863万吨、23931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1.2倍和0.9倍。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2006-2010年,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260亿美元,年均增长11.9%,是“十五”时期的1.6倍。从国际范围来看,我国连续18年是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对外投资迅速发展。“十一五”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对外投资增长强劲。2010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59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3.8倍,年均增长36.9%。“十一五”期间,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已达到1865亿美元。
五、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大力改善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五年。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就业人数从2005年末的75825万人增加到2009年末的77995万人,增加了2170万人,年均增加54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从27331万人增加到31120万人,增加了3789万人,年均增加947万人;乡村就业人员从48494万人减少到46875万人,减少了1619万人,年均减少405万人。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就业增长持续高于全国,其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2005年末的36.0%增加到2009年末的39.9%。城镇就业岗位快速增加,新增就业人数持续保持在1100万人以上。大量乡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2010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4223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比2005年增长82.1%,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比2005年增长81.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其中,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9%,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3.1个百分点,是1985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为1998年以来首次快于城镇。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471元,比2005年增长了69.6%,年均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82元,比2005年增长71.5%,年均增长11.4%。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向发展性和享受性方向转变。一是食品支出比重持续下降。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比重为35.7%和41.1%,分别比2005年降低了1.0和4.4个百分点。二是交通通讯支出大幅增加。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交通通讯的支出为1984元,比2005年增长99.0%,年均增长14.8%;农村居民人均用于交通通讯的支出为461元,比2005年增长88.2%,年均增长13.5%。三是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成倍增长。2010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3.1辆,比2005年底增长2.9倍;拥有移动电话188.9部,增长37.9%;拥有家用电脑71.2台,增长71.6%;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45.2台,增长1.1倍;拥有移动电话136.5部,增长1.3倍;拥有家用计算机10.4台,增长3.2倍。2010年,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86.5部/百人,比2005年提高51.2%。
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确立,城乡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各项社会保险覆盖人群迅速增长。2010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5673万人,比2005年末增加8185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43206万人,增加2942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3376万人,增加272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16173万人,增加769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12306万人,增加6898万人。2010年,2678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3%;全国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10277万人;2311.1万城市居民和5228.4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六、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增强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坚持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五年。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十一五”期间,我国全面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8.5年增加到9年以上。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10年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68.1万人,在校生2231.8万人,毕业生659.2万人,比2005年分别增加212.4、631.8和241万人。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61.8万人,在校生2231.8万人,毕业生575.4万人,比2005年分别增加157.3、670.0和268.6万人。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在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1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6980亿元,比2005年增长1.85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5%,比2005年提高0.43个百分点。2010年,受理境内外专利申请122.2万件,受理境内外发明专利申请39.1万件,授予专利权81.5万件,授予发明专利权13.5万件,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74.6、21.8、60.1和8.2万件。2010年技术合同成交金额3906亿元,比2005年增长1.52倍。“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等重大科技工程成果丰硕。
公共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10年底,全国共有卫生机构93.9万个,比2005年底增加5.7万个。全国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84万人,比2005年底增加了127.6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37万人,注册护士205万人,分别增加32.8万人和70.0万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437万张,增加100万张。2009年4月,新一轮医改大幕拉开,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从2009年开始,我国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文化事业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稳定的重要发展期,文化产业成为新的增长极。201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60个,比2005年底增加98个;文化馆3258个,增加479个;有线电视用户18730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8798万户,增加5858和8401万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8%,提高2.3个百分点;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6%,提高1.8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各项指标均位居世界前列。2010年共生产电视剧436部14685集,动画电视221456分钟;生产故事影片526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95部;出版各类报纸448亿份,各类期刊32亿册,图书74亿册(张)。
“十一五”期间,我国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极大地扩大和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七、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得到空前重视并取得积极进展的五年。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0年,七大水系的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59.6%,比2005年提高18.6个百分点。在监测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的城市占监测城市数的82.7%,比2005年提高22.4个百分点。2010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0262万立方米,比2005年末增长79.2%;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6.9%,提高24.9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工作进展顺利。“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和各地区节能降耗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政策措施逐步深入落实,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2006-201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06%,基本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明显下降。“十一五”期间,单位铜冶炼综合能耗下降35.9%,单位烧碱生产综合能耗下降34.8%,吨水泥综合能耗下降28.6%,原油加工单位综合能耗下降28.4%,电厂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16.1%,吨钢综合能耗下降12.1%,单位电解铝综合能耗下降12.0%,单位乙烯生产综合能耗下降11.5%。
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据初步测算,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12%左右,二氧化硫下降14%左右,双双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减排任务。淘汰高排放的落后产能成效突出。“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淘汰炼铁落后产能约11172万吨,炼钢落后产能约6683万吨,焦炭落后产能约10538万吨,铁合金落后产能约663万吨。
总之,“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各种重大挑战和考验,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的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展望未来。我们既要充分肯定成绩,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投资消费出口比例失调,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创新驱动作用不明显;低成本优势正在减弱,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社会公平问题日益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群众对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和住房难意见较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面临的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多变,国际竞争压力加大等。尽管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依然较多,但我们坚信,只要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坚持科学发展,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国家统计局综合司)
(本文来源:中国网 )中新网3月1日电 中新网财经频道从国家统计局网站获悉,统计局今日公布的“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十一五”时期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加,初步预计,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748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0.6%。
报告显示,“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十一五”前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增长12.7%,2007年加速到14.2%,增速仅次于改革开放后最高的1984年。2008年,受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影响,经济增速陡然回落到9.6%。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迅速出台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我国经济增速在世界各国中实现率先回升,2009年经济增长9.2%,与世界经济下降0.6%形成鲜明对照。2010年经济增长进一步回升到10.3%,明显快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增速。2006-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2%,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而且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4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
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983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9.9%。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8791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特别是2008年第三季度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均面临负增长或停滞困境时,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相当高的增速并率先回升,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大贡献。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加。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人均创造价值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初步预计,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748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5.7%,年均实际增长10.6%,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5个百分点。
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我国财政收入2007年超过5万亿,达到51322亿元;2008年超过6万亿,达到61330亿元;2010年超过8万亿,达到83080亿元,比2005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3%。“十一五”时期,我国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投入,增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能力等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加。我国外汇储备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2009年突破2万亿美元,达到23992亿美元。201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28473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3%。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自2006年超过日本,连续五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