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成都商报》报道,随着中国经济的活力持续,回国发展的留学生越来越多,但其就业现状并不让人乐观。如果把留学当成一种投资的话,家长们会发现,近两年来此项投资的“回报率”越来越少,曾经被视为香饽饽的“海归”,甚至有人变成了在家待业的“海待”一族。家庭花费上百万,孩子回国却变成了“海待”,怎能不让父母忧心?
记者采访了两个赋闲在家的“海待”,发现造成“海待”的原因虽各式各样,但总结起来,问题主要出在学生自身的留学动机、留学目标以及综合素质、性格等方面。
“海待”故事1
心理洋派,不适应国企生活
刘宇(化名)从小到大成绩都很好,2002年上高三时,就被所在中学推荐保送至上海同济大学。上海高校的留学氛围一直比较浓郁,刘宇在耳濡目染下, 从大一起就开始积极准备留学美国,GRE成绩考得相当好。最后他申请到了全美排名前20的美国西北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并且拿到了奖学金。在美国读书的几 年,刘宇的眼界变得更加开阔,通过假期社会实践了解到大量的美国文化。
回国后,刘宇摩拳擦掌,打算大干一番。“我学历背景好,综合素质也不错,找工作应该很容易。”的确,刘宇只投了几分简历,便找到一份让许多人羡慕的 工作———成都一大型国营设计所的工程师。“每月底薪3000元,年终奖拿得到10万元,算下来一年有个20万左右。”刘宇的工资待遇也让身边的同学羡慕 不已,在他们看来,刘宇留洋太值得了。
不过刘宇在设计所上了一年的班,却越来越觉得不快乐。国企的按部就班让他觉得自己无法发挥最大特长,他的许多创意都被认为“超前”而遭否定,让他有 很强的挫败感。同时,国企时不时的加班,也让他这种“心理洋派”的海归特别不适应。“在国外,上班时间都是受法律保护的,下班后老板没有权力叫我们留下来 继续上班;如果加班,就要付额外的薪酬。”刘宇对国企的无酬加班很反感,觉得侵犯了他的个人权益。此外,刘宇身边也没什么朋友,“出国几年,和国内的朋友联系少了,而美国的同学又分散在世界各地。”没有朋友,让他觉得心理上有些空虚。
考虑再三,刘宇最后辞了职,目前正在为回美国读博做准备。“再继续充下电,可能毕业后会留在美国吧。”刘宇有些无奈。
专家点评:
成都七中国际部负责人杨越:现在回国发展的学生越来越多,刘宇遇到的问题是比较常见的。美国社会的思维方式和中国社会的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这 是一种文化差异,如果中国留学生在心理方面得不到及时调整的话,会发现出国留学要经历一次心理转变,回国后又要经历一次心理转变。
现在很多出国留学机构都开展了“行前培训”等服务,一些学校的国际部也会开设海外文化和教育概况的课程,就是对这种心理转变打一个预防针。
“海待”故事2
三流外国大学生回国遇尴尬
MIKE在国内的成绩一直不是很好,外语程度也一般。2003年,他在父母的安排下,通过一家留学中介机构到了美国,读了一年半的预科后,才进入一 所并不知名的美国大学。MIKE说,在那所美国大学,中国学生很多,他在美国的4年,基本上就像呆在中国一样,和中国学生一起用中文甚至成都话聊天,与美 国学生没有什么私交,晚上常常熬通宵,在网上看国内的电视节目。“超级女生、快乐男生那些,我们都关注得很,还要组织上街拉票!”或者就是逃课打麻将、去 PUB玩。4年一晃就过去了,挂了很多科,MIKE勉强拿到了毕业证。当他回国后,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占优势。“说实话,英语除了口语比国内的学生好点, 写作、阅读这些基本上和在国内读本科的同学差不多,说不定他们还强些。”
MIKE也试图去找工作,却发现他手拿这个三流美国大学的文凭,基本没有找工作的优势,甚至成为了劣势。“我每次面试,面试人员都会问我,你这所大 学在哪里,是不是歪大学,让我很尴尬。”而且,许多用人单位一听到是“海归”,首先想到的是工资要求会比较高,企业也会计算自己的用人成本和收益。“以我 现在的水平,和国内本科生、专科生差不多,企业还认为他们更吃苦些、听话些。”他也曾经降低要求,到一家公司做市场部职员,可是开着家里的奥迪,每月为了 2000多元工资奔波,经常被人指指点点,心里也不是个滋味。
其实MIKE的家庭条件很好,父母根本不会考虑学费和薪水的投资回报率,他们考虑的是美国教育对孩子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他刚回国,父 母就给他安排了一份事业单位的工作,但MIKE不喜欢朝九晚五的生活,对家族企业的建筑行业也没有兴趣,而且能力也不够。就这样,MIKE做起了“海 待”。
“我现在想创业,开外贸服装店。”MIKE学的是商科,而他又很喜欢服装,家里同意他去“试试水”。“我现在还是很后悔在美国没有好好学习,混了个文凭,回来发现啥子都不是。”
专家点评:
出国留美专家彭菲:我是2000年从华西医大毕业后,到英国留学的,当时出国留学的学生没有现在多,但学生的确更朴实,学习动力更强,也都有自我奋斗的精神,这和我们的成长背景有关。所以我们这批学生回国后就业都不错,大部分同龄人都在拿“年薪”了。
我回国后接触到留学行业,发现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蜜罐罐”里长大的,很有个性和创意,但缺少了自我奋斗的精神。如果缺少这种艰苦朴素、奋斗拼搏的精神,不管在国内求学还是出国留学,对未来的道路都起不了什么决定性的作用,“功夫还是在自己”。
专家支招
要找到真正的竞争点
全国第一家提出“理性留学”的新通星华留学专家认为,留学动机愈发草率的今天,已经没有必要斥责留学生们的盲目性,盲目留学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毫 不夸张地说,留学变得越来越像一场花费不菲的游戏,但是既然玩得起就要输得起,如果不能面对就业市场的冷酷现实,找到除了“留洋镀金”以外的真正竞争点, 那么因为好面子而变成“海待”就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了。
目前,一些留学中介机构也在提供海归职业规划服务,无论选择在海外还是在国内就业,新通星华的职业规划顾问都将利用公司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在世界500强企业工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