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七台河8月24日消息(记者迟嵩)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23日中午,黑龙江七台河一煤矿发生透水事故,26人被困井下。救援正在进行中。
记者在今天9点得到最新数字是,目前为止矿井内的水面垂直下降距离达90厘米。早上7到9点这两个小时的抽水速度比昨天凌晨一夜的抽水速度还要快,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今天凌晨一度发生了排水管接口断裂的情况,现在已经修复。第二,早上7点的时候,第三个排水管线已经投入使用,大大加快了抽水的速度。目前第四个管线也正在铺设当中,预计投入使用的时间是今天傍晚。
目前尚不能进入人员进行救援。
黑龙江省省长王宪魁也到达事故现场布置工作,希望工作人员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快速的抢救。
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和美国航天局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近日发现,南极冰川正在高速流失,部分冰川正以每天4至5米的速度流入海中。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说,此次调查过程中,两国科学家利用了日本、加拿大和欧洲的多颗人造卫星于1996年至2009年间拍摄的3000多张照片, 对南极大陆所有冰体的移动进行了观测。调查显示,南极冰川的移动速度非常快,很多地点的冰川以每年250米的速度流向大海。其中,冰川移动入海的最快速度为每天5米左右。该机构研究员岛田政信说,他们发现,由于冰川持续向海中移动,南极大陆表面覆盖的冰盖不断崩塌。
他说,弄清了冰川入海的速度,就能够大致推算进入大海的冰量。这些数据可以帮助预测海平面的上升速度等。
本次调查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
科学网(kexue.com)讯 目前全球性的气候变暖,世界各地的动物们也开始想出避暑高招,而一项新研究发现,现在有许多动物开始向北迁徙。
上周四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数据,现在发现有大概2000种的动物正在远离赤道,平均每天超过15英尺的速度想北方前进,速度差不多每年一英里。也有一些品种的动物开始向山上前进,选择避暑方式,不过速度相对较慢,平均每年4英尺。
蝴蝶向北迁徙
这些物种大部分来自北半球,甚至是植物。他们移动的速度不一,忽走忽停,但最近十几年下来,平均每小时可以前进8英寸。研究此项动物迁徙的负责人,来自纽约大学的克里斯表示:“迁徙速度是很重要的因素,它们比我们想象的快很多。”
研究中显示2003年,那时开始,只有少数的动物向北活动,数量可以说不到现在的三分之一,每一年它们移动的也不是很远,最多每年可以向北前进两英尺。来自德州大学的卡米尔教授说:“现在新的数据对我们很重要,我们现在数据还是上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出的,那时候远远没有现在热。”联邦气象局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里,2005年与2010年时并列最热的年份。二氧化碳变多,也是的热气在气体中滞留。
从2000年开始,就有不少动物物种开始研究哪里更加凉快了,特别是欧洲城市中常见的铜蝴蝶和在瑞典最多见的帝王紫霞蝶。研究员托马斯说道:“在过去的21年里,大不列颠的逗号蝴蝶向北移动了大概135英里。它们可以确认气候的变化,如同天气预报一般。现在在英国发现移动最快的动物应该是一种小蜘蛛silometopus,他们在过去25年的时间里,向北移动了大约200英里,平均每年移动8英里。”
鼠兔向山上迁徙
而生长在山上的动物也有像山上迁移的表现。斯坦福大学的特里博士研究发现,黄石公园里的美洲鼠兔以前生活在海拔7800英尺的地方,但现在,它们开始在9500英尺的地方出现。
托马斯博士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仔细查看了动物的运行轨迹,发现它们是以温度变化的高低决定迁徙的速度的。好像同温度赛跑一样。他还认为,气候变化影响了整个地球的野生动物,这会在不久显现出来,或许在你自己的花园里你就可以发现变化。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英国测得当地网速,紫色为网速最快地区
科学网(kexue.com)讯 你还认为你家的网速快吗?相信我们许多人都苦恼于自己家的网速,当我们还在纠结于包月是用1.5兆还是4兆好的时候,1.5Gb/s(千兆比特每秒)的网速出现了。
维珍传媒日前建造出世界上最快的宽带,其速度是英国目前平均网速的240多倍。这个互联网巨头旨在运用维 珍传媒自己的技术为他们的客户提供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这意味著一部电影可以在数秒之内下载完毕,而新建宽带的速度在理论上完全可能达到无上限。是英国平均网速250倍
英国目前宽带的速度约为6Mb / s(兆比特每秒)左右,而维珍宽带已经达到了1.5Gb/s(千兆比特每秒),是平均速度的将近250倍。一个拥有10台计电脑的家庭在数秒内同时下载10部高画质3D电影的愿望将成为可能。
这种超速的变革不仅仅能让宽带用户下载电影音乐的速度更快,业内人士声称,这会彻底颠覆原来的NHS(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服务。NHS的医疗主任基 奥说快速发展的宽带连接可以让医生远距离观察到患者的状况,这能大大提高专家的诊断效率,尤其还能减少患者实地看病的交通费和精密仪器的运输费。
最快与最慢相差甚远
目前爱丁堡的平均网速达到了10.1Mb/s,紧接著布里斯托尔以9.9Mb/s位居其后。但目前的宽带速度测试在英国不同地区差距很大,北爱地区的费 曼那和库克斯敦的网速仅有4.3Mb/s和4.4Mb/s。因此居住在贝尔法斯特琉顿和纽顿阿比的居民可以享受到最快速的宽带服务。
韩国网速亚洲最快:14.4 Mb/s
据路透社25日报道,全球最大的智能互联网内容发佈公司Akamai即将发佈2011年全球互联网使用情况报告。根据报告的第一季度调查,随著互联网内容订阅者和联网移动设备的增加,去年互联网的规模仍然呈现扩张状态,这表现在全球宽带用户的稳定增长与宽带速度的不断提高两方面。
韩国凭借14.4 Mb/s(兆比特每秒)的平均网速荣膺亚洲平均网速最快的国家,近60%的韩国宽带连接速度超过5 Mb/s。香港以9.2 Mb/s的平均网速位居第二;日本则拥有8.1 Mb/s的平均网速,位列第三。
据爱立信公司的调查显示,手机的互联网流量在2011年第一季度增长了130%,是语音流量规模的两倍。
全球网速最快城市 亚洲占了2/3
●根据Akamai公司预测,全球网速最快的城市为日本的东海县、下妻县、神奈川县,平均・网速分别为13.2 Mb/s、12.9 Mb/s,以及12.2 Mb/s;
●挪威城市莱斯(Lyse)则是欧洲网速最快的城市;
●加利福尼亚州的河沿地区荣获北美网速最快,速度达7.8 Mb/s;
●全球100个网速最快城市的三分之二都在亚洲,其中61个城市来自日本;
●美国的18个城市和加拿大的3个城市也进入网速最快城市榜单。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经过热处理的氧化锰的均匀纳米结构为钠离子提供了流动的通道,改善了电极的性能
为将太阳能和风能产生的电能并入电网,管理人员需要就近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厂安装可大量储存电能的电池。常见的用于电子消费品和电动汽车上的锂离子充电电池具有良好的储电能力,但是由于价格昂贵而无法大量生产和应用。钠离子用于充电电池是另一个最好的选择,不过目前钠硫电池运行温度为300摄氏度,相当于水沸点温度的3倍,这使得钠硫电池既不节能又不安全。
而研究人员的目标是要采用廉价的钠同时使用锂离子充电电池中的电极。最近,通过对电极材料进行恰当的高温处理,研究人员开发出了能提高钠离子充电电池电能和寿命的方法,从而有望让钠离子充电电池成为替代电网中用于大规模储存电能的廉价的新途径。
寻找到新方法的是美国能源部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和来自中国武汉大学访问学者组成的研究小组。在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化学家刘军(音译)和武汉大学化学家曹玉良(音译)的领导下,研究人员利用纳米材料制作出了能够用于钠离子充电电池的电极。刘军表示,钠离子电池使用食盐中的钠离子成分并在室温下工作,这将使得充电电池更为廉价且更加安全。
高温处理让电极材料中看又中用
锂充电电池中的电极由氧化锰材料制成,其材料中原子之间存在许多小孔和通道。当电池在放电或充电时,锂离子能够在小孔和通道中穿行。事实上,锂离子的这种自由运动保证了电池电能的储存或释放。不过,简单地用钠离子取代锂离子则无法正常工作,因为钠离子比锂离子大70%,它们无法在氧化锰原子间的小孔和通道中自由穿行。
在寻求增大氧化锰材料中原子小孔和通道的途径时,研究人员将注意力转向了更小的物质——具有独特性能的纳米材料。在研究探索中,研究人员将两种不同种类的氧化锰原子基础材料混合起来,一种的原子排列成金字塔状,两个金字塔结构的基底结合在一起后形同钻石;另一种的原子排列为正八面体。他们期望混合材料最终能形成大的S形通道和更小的五边形通道,以便让钠离子通过。
为此,研究人员将混合的材料经过450摄氏度至900摄氏度的高温处理,然后分析处理后的结果,并检测何种温度处理效果最佳。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他们发现,不同的温度下获得的材料的品质也不相同。750摄氏度处理后的氧化锰形成了最佳的晶体,温度低时晶体看上去很古怪,温度高时晶体成较大的平板状。
借助美国能源部所属环境分子学实验室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人员观察到,经过600摄氏度处理的氧化锰混合物形成的纳米导线上有妨碍钠离子运动的凹坑,750摄氏度处理后的混合物纳米导线均匀和透明。
然而,对研究人员而言,即使是最上相的材料,如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那么它也只不过是装饰品。为了解经过高温处理后获得的氧化锰纳米晶体是否既中看又中用,他们将其制成电极放入含有能帮助氧化锰电极形成电流的钠离子的溶液中,然后不断地对实验用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测试。
输出峰值电量大增且可循环充电
在对用混合氧化锰纳米材料为电极的实验电池进行的放电测试中,研究人员测量到的每克电极材料峰值电量为每小时128毫安,此结果超过了过去其他研究人员完成的实验。在以往的实验中,曾测量到峰值电量为80毫安时的结果,据悉,该电池也采用了氧化锰电极,但电极的生产方式不同。研究人员认为,过去实验出现较低峰值电量的原因是由于钠离子导致氧化锰结构发生变化,而在经过高温处理后的纳米氧化锰电极中,氧化锰的结构不会或很少发生变化。
除输出高峰值电量外,高温处理后获得的氧化锰纳米电极材料能够让电池保持充/放电循环能力,这在商业应用中十分重要。研究人员发现,经过750摄氏度处理获得的电极材料效果最好,在100次充/放电循环后,电池电量仅减少7%。而经过600摄氏度和900摄氏度处理后的材料,在相同的情况下电量损失率分别为37%和25%。同时,即使是在1000次充/放电循环后,采用750摄氏度处理后的材料制作电极的电池电量仅比最初的电量下降了23%。对此,研究人员认为此纳米电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质。
此外,在对实验电池以不同速度进行充电的测试中,研究人员注意到充电速度越快,电池能保存的电力越少。这说明充电速度能够影响电池的储电能力。在快速充电时,钠离子并不能以足够快的速度进入电极通道并将它们填满。
为解决钠离子移动速度慢的问题,研究人员设想今后制作尺寸更小的纳米导线来加速充/放电过程。电网中的电池需要快速充电,这样它们才能够尽可能地储存从可再生能源那里获得的电能。同时,它们也需要具有快速放电的能力,以便满足电力消费者在打开空调和电视甚至为电动汽车充电时的需求。
扬尼克-里德和他设计的世界上最小的篷车
中新网5月30日电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萨里郡金斯敦的一个小伙上个月设计并制造了世界上最小的篷车,它长6.5英尺(约2米),车上装有19英寸的电视、茶具、书架、床、无线电闹钟等设施。
这款名为QTvan的篷车是由扬尼克-里德(Yannick Read)设计,价值5500英镑,可以在人行道乃至商店里开来开去。
据称,这辆袖珍小篷车和一辆轻便摩托车组成的拖车,最高行驶速度为3.2公里每小时,适合短距离使用。篷车内装备齐全,有电视、茶具、书架、床、无线电闹钟等,即使遇上需要排队等待或者摩托车抛锚的情况,也可以在路上惬意地度过那段时间。
里德表示,QTvan是英文字母queuing“排队”,tea“茶”和caravan“篷车”的缩写组合,英国环境运输协会(ETA)已经表示非常高兴看到这样一款设计,并估计可能有22万使用轻便摩托车的人会希望购买。
目前,除基本装备外,篷车还可以选择装上太阳能板、汽笛、后视镜、卫星电视天线、车载游戏机、暖气系统、外部行李架等设施。
作为英国环境运输协会的发言人,里德说,“使用轻便摩托车的人越来越多,我最初设计这款篷车就是考虑到摩托车有时会电池没电或者出问题抛锚,然后人们就不得不找人来推。有了这款篷车,摩托车没电时它可以给电池充电,人们还可以在篷车中睡上一觉。”
不过,轻便摩托车拖上篷车后,速度就会降低,最高速度只有3.2公里每小时。如果要驾驶这辆组合拖车出行,就必须计划留出更多时间。
新华网新德里5月29日电(记者毛晓晓)据印度媒体29日报道,印度计划委员会本周已同意向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和印度科学研究所拨款总计1000亿卢比(约合23亿美元),以研制出运算速度达每秒百万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目前世界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由中国研制,其实测运算速度达每秒2570万亿次。印度媒体报道说,印度在2007年曾自主研发出运算速度当时居世界第四的超级计算机,并于今年5月将其峰值运算速度提升到每秒220万亿次,但仍比中国的超级计算机低一个数量级。
印度科学研究所副教授巴拉克里希南表示,研制超级计算机是掌握国际航天市场的关键,将目标设立为“百万万亿次”是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
印度的超级计算机除应用于航天领域外,还将用于预测雨季数据,促使天气预报更加准确并协助农业生产。
美国科学家使用石墨烯研制出了一款调制器,科学家表示,其能大幅提高数据包的传输速度,实现超快数据通讯。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纳米尺度科学和工程中心主任张翔(音译)领导的科研团队将石墨烯铺展在一个硅波导管的顶部,建造出了这款能打开或关闭光的光调制器(调制器是控制数据传输速度的关键),其调制速度目前为1吉赫(千兆赫),但从理论上来讲,未来单个光调制器的调制速度可达500吉赫。
科学家们发现,施加不同电压,石墨烯中电子的能量(费米能级)会改变,而石墨烯是否吸收光线也会决定其费米能级。当施加充足的负电压时,电子被吸出石墨烯并不再能吸收光子,因此,当光子通过石墨烯时,石墨烯完全透明,光被“打开”。当施加某种正电压时,石墨烯也是透明的,但电子紧密地包裹在一起,使它们无法吸收光子,从而有效地“关闭”光线。科学家在石墨烯上找到了一个最有效的位置来施加足够的电压,以此让该石墨烯调制器拥有了打开或关闭光线的能力。
张翔表示,与基于电学的组件相比,基于光学的组件有多种优势,包括能携带更密集的数据包更快地传输。新调制器是全球最小的光调制器,仅为25平方微米,比一般为几平方毫米的普通商用调制器小很多,其能在现有最快速度10多倍的速度下操作,新技术有望显著提升超快光通讯和光计算的能力,未来,使用该石墨烯调制器,消费者只需几秒,就能将整部三维高清电影“搬”到智能手机上。
即使体形如此“纤细”,但石墨烯的频宽容量很大,石墨烯能吸收的光涵盖数千纳米,从紫外线到红外线都可。科学家指出,这使石墨烯调制器能比现有最顶级调制器(其操作带宽为10纳米)携带的数据更多。且用来制作调制器的石墨烯非常少,一支铅笔中的石墨提供的石墨烯足以制造出10亿个光调制器。
张翔表示,新石墨烯调制器不仅可用于消费电子产品上,还可用于任何受限于数据传输速度的领域,包括生物信息学以及天气预报等,未来也会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该试验的参与者、伯克利分校超快纳米光学小组的负责人王峰(音译)表示,新调制器也可用于调制其他频率范围的光线,比如中波红外线(广泛适用于分子传感等方面)等。(刘霞)
SO16并非自始自终都跟在地球后面,展开一场追逐赛,而是绕一条马蹄铁形轨道运行
未来12万年至100万年时间里,这颗小行星将一直“追求”地球
科学家表示一颗巨型小行星进入绕日轨道,成为地球的一个新伴侣。这颗小行星名为“2010SO16”,虽然名字一点也不浪漫,但在未来12万年至100万年时间里,它将一直“追求”地球。
2010SO16的直径达到数百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体积最大的近地太空岩石。2010年9月,北爱尔兰阿尔马天文台的阿普斯托洛斯•克里斯托和大卫•亚瑟发现了这块飘浮的巨型岩石。他们表示SO16是一颗较为奇特的小行星。它并非自始自终跟在地球后面,展开一场追逐赛,而是绕一条马蹄铁形轨道运行。
天体运行轨道距离太阳越近,飞行速度也越快。进入太阳轨道时,SO16进一步远离地球同时速度减缓。当地球被这颗小行星追上时,SO16并不会超过地球,地球的地心引力导致它进一步靠近太阳,重回高速飞行状态。SO16当前的速度超过地球,目前正绕其更短的轨道运行,直至再次追上地球。这一次,它又将远离太阳,同时速度减缓。
从地球的角度来看,这颗小行星拥有一条马蹄铁形轨道,一直追赶和远离地球,从“不敢”超越。从这颗小行星的角度来看,它沿着同一方向持续环绕太阳运行,在距离太阳较近的轨道运行时速度更快,在距离太阳较远的轨道运行时速度更慢。克里斯托和亚瑟称,这一过程将反复出现,直至这颗小行星死亡。目前,SO16小行星正朝着近日点前进,几十年内,人们便可在夜空中用肉眼看到地球的这个“新伴侣”。(孝文)
科学家研究发现,目前地球上诸多生物种群数量出现了下降趋势,并且这种下降速度几乎达到了过去5.4亿年间发生过的5次大灭绝事件的程度。
在这项研究中,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们参照过去5.4亿年间的生物灭绝情况,对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哺乳动物和其他生物物种所面临的潜在灭绝风险进行了评估。有关这一研究的论文将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
“如果你仅仅观察那些处于极度濒危状态的哺乳动物——即在其繁衍三代以内,其灭绝的可能性高达50%的物种。如果我们将这部分物种视作即将灭绝,最快将在1000年左右的时间内从地球上消失。那么我们将非常明显的发现目前的物种濒危程度时非常不正常的,这也意味着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大灭绝时期。”安东尼•巴诺斯基(Anthony Barnosky)教授说。
他又补充说:“如果那些目前生存受到威胁的物种,那些被官方认定为处于濒危状态或非常脆弱的物种真的全部灭绝了,并且这种灭绝趋势持续,那么在3~22个世纪的时间内,就将发生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事件。”
然而,巴诺斯基教授同时表示仍然有机会去拯救这些濒临险境的物种,从而扭转这种趋势。
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应对一系列的挑战,这其中包括生物的栖息地破坏、生物入侵、疾病,以及全球变暖等等。
“到目前为止,就我们所观察的所有这些物种之中仅有大约百分之一到二的物种实际灭绝了。因此看起来我们还没有在生物大灭绝的道路上走得太远。我们还有机会拯救很多生命。”
生物学家们估计,在过去的500年内,在全部5570种哺乳动物中,已经至少有80种已经灭绝。
不过,根据该小组的研究结果,哺乳动物的平均灭绝速度应当小于每百万年两种,很显然目前的灭绝速度是远远超过这一速度的。
对此,巴诺斯基教授表示:“看起来,目前的哺乳动物灭绝速度很像是大灭绝事件,即使是给所谓大灭绝事件给出较高的定义门槛之后依然如此。”(晨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