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回顾即将过去的2010年,中国选手的身影一次次出现在顶级国际艺术比赛的赛场上,不断刷新着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去”的纪录。截至今年10月底,中国选手在国际比赛中共获得54个奖项,其中歌舞乐器一类比赛12项,歌舞乐器二类比赛24项,杂技获奖11项,其他奖项7项。

  今年,文化部全面积极整合文化资源,出台了《2010年至2011年参加国际艺术比赛管理规定的通知》和《2010—2011年文化部鼓励参加的国际艺术比赛项目》,加强了对中国选手参加国际艺术比赛的科学统筹和宏观指导,进一步完善了参加国际艺术比赛的管理模式。

  国际艺术赛场捷报频传

  文化部外联局国际处处长王汉杰用“百花齐放”一词,来形容中国选手今年在国际艺术赛场上的表现。据他介绍,今年所获奖项分布更加均衡,在一些艺术门类比赛中实现了突破。但同时他也表示,参赛不是目的,评奖结果也不是最终诉求。文化部根据各艺术门类的特点制定鼓励措施,其落脚点是激发选手们参赛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艺术本身的追求和热爱。

  芭蕾舞在中国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尤其是最近几年,中国选手表现出较强的实力。6月12日至27日,在美国杰克逊国际芭蕾比赛中,中国选手曹舒慈和张熙脱颖而出。曹舒慈获得女子成年组金奖和特别大奖,张熙获得男子成年组铜奖(金奖空缺),二人合作还获得了成年组最佳双人舞奖——中国选手成为了本次比赛中最耀眼的明星。7月19日至29日,第二十四届瓦尔纳国际芭蕾舞比赛在保加利亚举行。中国选手马晓东和张思园在3轮比赛中发挥出色,分别获得成年男子组和成年女子组的银奖。

  小提琴不仅在国内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一向也是中国选手扬名海外的优势项目。4月6日至25日,第十四届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来自中国内蒙古的21岁选手于翔摘得青年组第一名、观众奖和巴赫奖3个奖项,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亲自为其颁奖。除了6万挪威克朗(约合1万美元)的奖金外,于翔还获得了在2010年贝尔根国际艺术节上举办小提琴独奏会的机会。

  今年,中国选手在手风琴项目上实现了突破。5月7日至13日,在第四十七届德国克林根塔尔国际手风琴比赛中,中国选手姜伯龙凭借出色的音乐领悟力和稳定的临场发挥赢得演奏家组评委的一致认可,最终赢得演奏家组第一名,成为迄今为止在这项比赛中获得该奖项的首位中国选手。指导老师曹晓青表示:“今年,中国选手在克林根塔尔的表现如此出色,在国际手风琴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90后”人才初露尖尖角

  在今年的国际艺术比赛赛场上,中国青少年给世界各国评委及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6月22日至27日,在美国吉他基金会国际古典吉他比赛中,14岁的中国男孩穆怀聪荣获少年组第一名,这是中国选手首次获得该项比赛少年组第一名。此外,17岁的张腾跃也获得了本次古典吉他比赛青年组的第一名。

  在最重要的国际手风琴比赛之一、第四十七届克林根塔尔国际手风琴比赛中,陈丁华、张骞予两名中国小选手分别获得少儿组(12周岁以下)和少年组(15周岁以下)的第一名和第二名。

  4月12日至26日,美国G.K.国际作曲比赛举行,中国青年作曲家李博禅荣获高年级组第一名。获奖的钢琴作品《凌寒梅》于今年7月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的世界青年作曲家大会中由其本人首演,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国专业人士的一致赞扬。今年,18岁的李博禅还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联合委约创作了系列作品《禅》,并进行了世界巡演。

  10月28日至11月8日,第五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在厦门举行。中国选手表现突出,陈思亮、黄若愚、孙钧分获第四、五、六名。3名选手都是第一次参加成人国际性钢琴比赛,与本次大赛中见惯了大场面的外国老手比起来,他们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中国国际钢琴比赛是中国文化部主办的重大国际性艺术赛事之一,历届比赛均邀请世界一流的音乐家担任评委,以确保该赛事的规格和影响力。

  这些在国际赛场上摘金夺银的中国“90后”的优异表现,不但令世界各地的评委和观众为之折服,也让国内的艺术教育者和比赛组织者感到欣慰。穆怀聪的指导老师、天津音乐学院古典吉他专业负责人何青在赛后总结时表示,获得一个国际奖项对这些小选手来说固然是个收获,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孩子们更大的收获是在赛前进行的刻苦练习,这些准备工作使他们获得了专业上的提高,同时也逐步培养了自觉学习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对于如何看待中国小选手在国际赛场上取得的优异成绩,何青也比较冷静,他认为这不是特别令人惊讶的事情,今后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让我们的小选手通过参加比赛而更加热爱音乐。

  招牌杂技的风光和挑战

  今年,中国杂技演员的身影活跃于西班牙、俄罗斯、法国、意大利等顶级杂技赛事,并一次次将大奖收入囊中。1月,黑龙江省杂技团的《冰魂·倒立技巧》夺得俄罗斯远东地区国际杂技比赛金奖。在第三十一届法国巴黎明日世界杂技节中,由深圳市福永杂技艺术团自主编排的《蹬人空竹》获金奖。2月,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选派遵义杂技团参加西班牙国际马戏节,《高椅》和《跳板蹬人》分获银奖和铜奖。3月,吴桥杂技团的《绳技》和《独轮车》在俄罗斯国际马戏节分获第一银奖和特别奖。10月,成都军区战旗杂技团与江西省杂技团联合参赛的《抖杠——腾龙》获得第十二届拉蒂纳国际杂技比赛金奖,中国杂技团的《肩上芭蕾》获银奖及意大利总统奖。不出一个月,《抖杠——腾龙》再下一城,荣获第九届中国武汉光谷国际杂技艺术节黄鹤金奖。

  勇于研创并不断推陈出新是中国杂技艺术的不懈追求。《冰魂·倒立技巧》用象征冰雕的定点式造型塑造出各种人物形象,并在有机玻璃制成的旋转舞台中嵌入各色彩灯,造成如梦似幻的冰灯效果,最终从参赛的近百个杂技节目中脱颖而出;《蹬人空竹》把高难度的蹬人技术和娴熟的抖空竹技术结合,赢得了世界各国权威专家的广泛赞誉。一位福永杂技艺术团的训练教师说,在一次集体开会讨论中,有教练提出把蹬人和抖空竹结合起来。“蹬人是我们杂技团的强项,而抖空竹则属于家常节目,基本上每个杂技团都有。两者单独练都比较容易,但合二为一就不一样了。因为抖空竹讲究的是抛接技术,表演者一旦离开了地面,动作就要受到限制,花样也不会很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演员们开始训练,没想到效果越来越好,并最终走上了国际大赛的领奖台;《抖杠——腾龙》赖以成名的则是“1440度杠上旋转”“杠上双人站肩翻腾”等高难技巧以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杂技是最早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国艺术样式,也是最先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演出项目。在面向世界、面向市场的文化体制改革中,杂技正在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努力实现自己的创新和发展。中国杂技在国际上取得的奖项和口碑值得肯定,但在未来的发展中依旧面临一些挑战。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宁根福表示,无论是剧目演出还是晚会演出,只要能通过多元发展吸引观众,采取什么形式其实并不重要。中国杂技通常只是狭义上的杂技,在国际杂技界,杂技可以分成驯兽、滑稽、魔术和杂技四大板块,其中驯兽和滑稽属于老少咸宜的节目,但偏偏又都是中国杂技界的弱项。中国杂技演员基本功扎实,节目以新、奇、美取胜,但表演通常只有掌声没有笑声。如果各门类能够齐头并进,那么中国杂技在未来将会走得更远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他们后悔5年前没有在股票上进行投资,也后悔1年前没有投资房地产。而如今,这些人竞相收购美术品和古董。”

近日香港《南华早报》就中国富豪的投资形态做出了上述描述。今年中国股市陷入低迷,而房地产市场也因政府的强力管制停滞不前。因股市和楼市不景气,中国富豪的资金开始流入美术品市场,并促成了香港地区和中国内地美术品市场的好景气。

自全球金融危机后急速缩减的世界美术品市场逐渐开始复苏。因全球金融危机转向安全资产的资金,近日找到了收益较高的新投资对象 ——美术品市场。

世界艺术品市场已摆脱全球金融危机阴影

国际著名艺术品拍卖公司佳士得于今年5月以1.064亿美元的天价拍出了毕加索名画《裸体、绿叶和半身像》,这是拍卖史上的最高价格。世界拍卖市场的两大巨头之一苏富比也于今年3月以1.043亿美元拍出了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的雕塑作品《行走的人》。

从艺术品价格指数(Art price index)来看,已从2009年4月的72.3(以1990年100为基准)升至今年4月的81.6 。艺术品价格指数是将在全世界主要国家进行交易的美术品价格进行指标化的数值。该指数虽然不及艺术品市场狂热的2008年1月(115.5),但已经摆脱了去年上半年的低谷。

世界艺术市场再次迎来牛市的主要原因在于全球资金充足。在景气恢复的过程中变得充足的资金涌入艺术品市场,以期获得收益。

特别是,中国富豪引领世界艺术品市场的复苏。2008年中国在世界拍卖市场上交易额所占比率仅为7%,但到去年该比率增至17%。

中国艺术品市场红火

今年春季佳士得在香港的拍卖总额达到22.9亿港币,比去年春季和秋季分别增加114%和39%。今年春季苏富比在香港的拍卖总额也达到20亿港币,超过了去年春季和秋季交易额之和。佳士得亚洲区副总裁12日表示:“中国年轻富豪正重点收购古代美术品、现代美术品、贵重金属等,因此亚洲美术品市场复苏速度比美国和欧洲要快。”

中国富豪进入艺术品市场,一方面是因为兴趣,但也有投机的性质。中国当代画家岳敏君的油画作品,2005年11月香港佳士得的拍卖价为493万港币,但到 2008年5月该作品以超出10倍的5410万元港币售出。中国著名画家曾梵志的作品《面具》,今年春季在佳士得的拍卖价格达到3年前的5倍(1970万元港币)。有机会赚取数倍或数十倍的投机心理,吸引了中国富豪。

结果,香港美术品拍卖会场场创新高。在今年5月29日召开的佳士得香港“亚洲当代艺术及中国二十世纪艺术”拍卖上,36件拍卖品全部拍出,中标率达到 100%。

中国最大的美术品拍卖公司PIA的今年春季交易额达到33亿元人民币,这是PIA单季度最高交易额。

发表在栏目: 艺术

达·芬奇的著名画作《蒙娜丽莎》几百年来一直深深吸引着世界各国的艺术爱好者,画中女子难以捉摸的神秘微笑更是向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许多研究者都希望知道达·芬奇在创作时究竟使用了怎样的独特技法,令这幅画呈现出一种若隐若现的朦胧梦幻之美。最近,几位法国科学家运用X射线光谱分析的方法,成功破解了这一谜团。

法国博物馆研究修复中心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测定仪,对卢浮宫博物馆收藏的《蒙娜丽莎》、《岩间圣母》、《圣母领报》等7幅达·芬奇的绘画作品进行了扫描。通过对画作颜料涂层的逐层定量分析,他们精准地确定了每层颜料的化学成分,从而再现了达·芬奇当年在绘画创作中使用的“晕涂法”技巧。之所以使用X射线光谱分析,是因为这种方法具有无需提取颜料样本的优点,不会对画作本身造成任何破坏。

研究人员发现,达·芬奇在创作上述作品时融合了30层超薄油彩,每层厚度仅为1至2微米,是人类头发粗细的六十分之一,所有涂层厚度加起来也不超过40微米。通过使用各种细腻的颜料和添加剂对画作进行层层渲染,画家实现了色调明暗层次的自然过渡,使油画中生硬的轮廓变得更加柔和。《蒙娜丽莎》正是通过色调的微妙渐变,才营造出女主人公嘴角模糊不清的阴影效果,也因此成就了其高深莫测的神秘微笑。研究团队负责人菲利普·瓦尔特表示,能自如地使用如此纤薄的油彩,证明达·芬奇的绘画功力极其深厚。

X光分析结果还证实了达·芬奇经常尝试新技法和试验各种混合材料的一些创作习惯。研究人员发现,达·芬奇喜欢采用不同手法为人物面部制造阴影。例如,他在创作《蒙娜丽莎》时使用了二氧化锰,而在其他一些作品中使用的则是铜,这些材料的使用极大地增强了人物的立体感。瓦尔特称,确定达·芬奇所使用绘画材料的成分对了解“晕涂法”非常重要,同时也“展现了达·芬奇一直秉持的实验和创新精神”。

令人惊叹的是,即使运用了X光,研究人员还是没能找出《蒙娜丽莎》上的笔触痕迹。他们猜测达·芬奇可能是用手指抹匀色彩之间的轮廓,从而让阴影和线条以难以觉察的方式连在一起。只可惜这终归是一种假设,尽管达·芬奇在许多作品和发明上都有详细的注释,但却从来没有真正解释过他如何取得“晕涂法”效果的原因。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用电脑和X光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分析艺术品的方法越来越流行,神秘的《蒙娜丽莎》也频频被当作试验样本。美国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教授托马斯·黄曾利用面部识别软件分析《蒙娜丽莎》,以确定主人公的性别。2006年,加拿大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的科学家们运用X光分析仪,在对《蒙娜丽莎》的每一层颜料进行深入研究后,得出结论称画中人穿的是一件精致的孕妇装,衣服外面还有一层透明的薄纱,头发则结成一个圆髻。由于这些细节在原作中都被遮盖了起来,因此肉眼无法发现。

瓦尔特还宣布,他领导的研究团队下一步计划将这种高科技手段运用到更多名画的研究上。在艺术大师们留下的那些耳熟能详的传世名作中,肯定还有更多的秘密等待人们去发现。

晕涂法

据说达·芬奇本人亲自创造了这一名词,用于描述他所称之的“没有线条和边界,就像烟雾一般”的绘画技巧。简单地说,“晕涂法”就是使用涂层叠加的方式创作,作品中的人物和景色往往看似笼罩着一层轻烟,呈现出一种柔和、朦胧的美感。除了达·芬奇之外,这种技法还被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画家所广泛采用。从达·芬奇的许多画作中都能够看出“晕涂法”的鲜明印记,《蒙娜丽莎》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发表在栏目: 艺术
第 17 页,共 1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