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作者程乃珊:著名女作家,主要代表作有《蓝屋》、《穷街》、《女儿经》、《金融家》等。

需要把我们的男孩子培养成儒雅、有教养的、有社交能力的男士,千万不要以为,打高尔夫球、品红酒、马术就是儒雅气质的体现,把男子中学办成变相的贵族学校

上海要开办建国后首家男子中学,以应对日益尖锐的男孩危机。

如今正逢盛世,物质条件富裕,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我们的小男孩真是在蜜罐里泡大,不少直到成家还在经济上心理上断不了奶,缺乏担当、应变和吃苦的品格。我们的父辈兄长辈为什么比今天的男孩要成熟,那是因为战乱、物质贫乏、社会动荡??如打铁一样,男子汉的健全品格是需要火和锻打的。逆境和困境可以助人成才,但也不是太绝对,我们宁可不要战争、灾难,而且困境和逆境也可以将人逼成流氓和无赖,关键就在教育。

百多年前,西学开始强劲地冲击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新颖的所谓洋学堂如雨后春笋。当时女子教育不普及,自然入学的都是男子,客观上形成了男子中学这样一种教育形态,上海大约是全国男中最集中的一个城市。早在上世纪20年代,著名的男子中学有嘉道理中学(今育才中学)、青年会中学、麦伦中学(继光中学)、格致公学、清心男中、圣芳济、徐汇公学等,源源不断为社会培育英才。

笔者的外公潘德民毕业于八仙桥青年会男子中学,后入圣约翰大学。外公回忆中学时代,要远足、露营、冷水寓训练各种应变能力,而敢于承担、体育精神和礼让女性是当年男中的教育宗旨。这在大男子主义盛行,不少男人还沉湎在鸦片烟榻、三妻四妾的时代,是多么先进!外公生前曾说起大世界吃炸弹时,他正在现场,亲眼目睹炸弹从飞机上扔下,他冷静地按照所学的知识:逃炸弹要往飞机的尾部而非飞机的首部,这涉及到加速度原理,硬是捡回了一条命。

外公是三房合一子,头胎就生了个女儿(我母亲),他当众表示,男孩女孩都一样。外公无大财,仍让我母亲接受最好的高等教育,这有点超出他的财力,但他坚认,尽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是为人父的天职??就这样外公从一个来自绍兴农村没见过世面的少年,虽然没成名成家,却在上海打下了自己家族的第一块基石。一个男孩子就这样成为一名为家庭撑起一片蓝天的男子汉。身高不足一米七,一派标准的写字间先生模样,但谁能说外公不是一个尽责的男人。我想这应该就是教育的成绩。

父亲程学樵毕业于著名的清心男中(今上海市南中学)。校方对学生仪表有严格规定,如皮鞋跟不能踩踏,天天要擦干净,校服的风纪扣一定要扣上,被褥也必须像军营里那样叠得有棱有角,教官会用一角硬币往床铺上一扔,如能弹跳起来就OK,如陷入床铺就不及格。这看似吹毛求疵,但培养了学生凡事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习惯。这种习惯父亲遵循了一辈子。

学校提倡的是德智体群全面发展,何为群?就是社会实践能力。父亲和一班同学在高中时代就义务为失学儿童办学,当时正值东三省沦陷,有年暑假全上海的男子中学高中生都到苏州集中军训,统帅是宋希濂将军。父亲清晰记得整条通往苏州的公路上都是一车接一车的军用卡车,满载着全身戎装的青年学生,大家高唱《满江红》,不断博得沿途路人的掌声和喝彩。

时代不同了,道德观和价值观也不同了,但育人树人的教育宗旨应该是永恒的。在男子教育已断层有半个多世纪之际,科学地、客观地、认真地研究这个课题十分必要。还有诸多棘手的具体问题,比如师资来源(不是仅有高学历就可以的)。再则,男子中学肯定要有更多的课外考察、社会实践、体育锻炼种种,这肯定要挤掉补课复习的时间。这与如今考分至上的现状是否矛盾?校方与家长对此是否有担当能力?

笔者认为,男子中学应该都是寄宿学校,不成方圆何有规矩?还可以让同学之间从小就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以去掉那种小肚鸡肠、斤斤计较等男子汉所不容许的陋习。我们需要把我们的男孩子培养成儒雅、有教养的、有社交能力的男士,千万不要以为,打高尔夫球、品红酒、马术就是儒雅气质的体现,把男子中学办成变相的贵族学校。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我们能给自己超级视力、超级力量和超级速度吗?科幻小说被以机器装置强化人体的主题弄得连七八糟。在20世纪70年底的经典电视连续剧《无敌金刚》中,主角宇航员史蒂文-奥斯丁在一场试飞事故中受伤严重。他成了濒死之人,但是正如这个标题所描述的,科学家能够拯救他。

  “先生,我们能够改造他,而且我们有这种技术。我们能够制造世界上第一个仿生人。史蒂文-奥斯丁就将是那个人,比他以前更好、更强壮、更快速。”他升级的部分包括一只拥有变焦和红外视线功能的眼睛,能够与小汽车赛跑的仿生学双腿和一只拥有推土机力量的胳膊。

  与此同时,当我们一直在研制仿生学身体部件的时候,仿生学正在真实世界中转变着角色。人造心脏植入胸部能够维持病人存活,直到进行一场器官移植手术。人工耳蜗帮助那些曾经耳聋的人恢复听力。仿生学眼睛给予盲人视力,而一系列的手、手臂和腿正在恢复人们失去的运动能力。但是重点是保持人们存活或者修复失去的人体功能。那么有可能提高能力会怎么样呢,什么是人体机能增进呢?一个无敌金刚曾经被创造过吗?

  西雅图预见分析师理查德说:“首先将花费比六百万更多的钱,但是有许多进行中的技术都非常接近于现实。”他说:“我看到了力量,当然,我想说的是相当于他拥有的仿生手臂,那种力量当然会随着时间而成为现实。他拥有仿生视力,隐形眼镜是一种方式而且用于修复视力的视网膜植入剂有了发展。我确定随着时间推移,那种技术将带来进一步的能力。

  无论如何,以60英里每小时(1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奔跑会怎样?他说:“从物理学上讲,这显然是可行的;实际上,考虑到其中的难度我真的很怀疑。”两足运动不是为那种奔跑速度设计的。以6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移动显然更有效率。我不清楚克服60英里每小时的奔跑速度的困难后是否有足够的收益。我完全相信非常认真的增强和扩张的能力将被人类用于公众而且肯定是军用水准。

  在力量、耐力和感知能力方面都有着重大进展,所有的这些必然会在未来几十年内实现,人类机能增强的挑战之一就是人体仍然相当脆弱。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很容易受伤,从准备晚餐到踢足球。或许可以附加一条有着能够举起小汽车的仿生手臂,然而事实上这样做会将身体的其它部分致残,以60英里每小时奔跑时摔倒同样也能受伤。

  目前的替换身体部分的仿生学部件能够模仿人体功能,但是在进入一个机能增强的时代之前需要巨大的技术发展。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的安德鲁-桑德伯格博士告诉BBC记者说:“我确实认为很容易的改造人体并进入无敌金刚状态是可能实现的。”在接下来的十年,他认为这个领域将达到“相当棒的修复学”水准,但是随后将开始比原始部件更加优良的水准。

  他说:“我认为本世纪中期,如果周围没有出现许多的移植物和功能增强现象我会相当惊讶。”他的观点包括感知机能增强、以红外线实现或者紫外线增强我们感官的方法或者增强听力。他认为有一天配备人造视网膜的盲人将不仅获得视野,而且就像一部智能手机一样,一系列的应用程序将浮现出来让他记录、变焦和增强真实性。他说:“最终你会达到一种程度,能够开始做一些普通人不能够做的事情。”

  在准备韦尔科姆收藏馆超人展览的艾米丽-萨金特辩论说:“很可能当我们有点担心科幻小说的最终结局的时候,我们平静的接受了它的版本。”她引用介绍试管授精的例子,一开始让人非常的紧张,而很快我们就变得习以为常。

  谢菲尔德大学的诺尔-沙基教授不认为机制增强将永久流行:“你获得了相当完美的腿和手臂;我不确定人们是否想要附加其它的东西。我认为很可能人道主义将对其进行回击,我一点也不想增强能力,我是个人类,我喜欢做一个人。”

  不管怎样,他能理解增强能力来自于外骨骼,从根本上说就是机器人装备。这已经唤醒了人们想要像《惊奇漫画》中的超级英雄钢铁侠一样飞行的想法,但是一些装置已经在制作当中。日本Cyberdyne公司已经研制了一种名为Hal的装备,它能通过接收神经中的电信号并转换成为装备的指令来帮助不能行走的人们恢复行走能力。

  沙基教授的其它观点是通过思维控制的装置,但这并不是人体的一部分。他说:“如果我想要一个真正强壮的手臂,但不想把它连接到我的身体上,最好就是它就在我的身边跟随我的移动完成我想做的事情。我想你可能会看到。因此我能想象,比如说未来的一个建筑工地上施工人员穿着这些连带着工具的外骨骼装置,不需要按按钮什么的就能够完成他们想做的工作。”那么他认为存在一个无敌金刚吗?他说:“我认为,不存在史蒂夫-奥斯丁,但是换句话说,我不能排除他出现的可能。”(过客/编译)

  相关阅读

  美国海军研制仿生机器水母 在水中自如伸缩游动

  英推出史上功能最强仿生手 造型逼真可美甲(图)

  直击-能说会唱 日本科学家研制仿生喉咙机器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一只成年雌性跳蛛,学名“Phidippus clarus”(图片来源:Don Johnston, All Canada/Getty Images)  一只成年雌性跳蛛,学名“Phidippus clarus”(图片来源:Don Johnston, All Canada/Getty Images)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2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体型微小蜘蛛的拥有相对于它们的体型来说巨大的大脑。这种巨脑可能解释了体型微小的蜘蛛的织网能力为何与体型更大的蜘蛛不相上下。

  研究过程中,史密森尼热带研究所研究员比尔-伊伯哈德率领的团队对来自6个结网蜘蛛家族的9个种群进行了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蜘蛛的体型越小,相对于体型的大脑体积越大。一些蜘蛛种群的中枢神经系统所占据的空间达到整个身体的近80%,有时甚至会溢入腿部。

  圆蛛Leucauge mariana等一些蜘蛛的幼仔因大脑巨大身体发生膨胀,这种现象直到发育成熟后才消失。伊伯哈德表示大脑占据大部分体内空间似乎对其他器官带来问题。对于这一现象,科学家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巨大的大脑同样影响了蜘蛛纲动物的外形。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成年跳蛛Phidippus clarus的消化系统位于头胸部。但在年轻个体身上,所有这些空间都被大脑占据,幼仔的消化系统并不成熟。巨脑将对蜘蛛的发育产生影响仍是一个未知数。

  伊伯哈德在描述这项研究的文章中指出,据推测,较大的大脑是织网所必须的。织网是一种更为复杂的行为。所谓的偷窃寄生蜘蛛并不具有织网能力,靠偷窃其他蜘蛛的猎物为生,但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它们拥有相对较小的大脑。偷窃需要在悄无声息中进行,要求偷窃寄生蜘蛛具备一定程度的智商,这也就解释了这个窃贼的大脑为何与结网蜘蛛不相上下。此次有关蜘蛛大脑的研究发现刊登在11月出版的《节肢动物结构与发育》杂志上。(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1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一组照片,展现生活在北极油田附近的动物,其中包括北极狐、雷鸟、白额雁、大灰熊以及驯鹿。由于能源基础设施的存在,当地动物的生存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北极狐等捕食者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一些筑巢鸟类则为此付出惨痛代价。

  1.白额雁对抗北极狐

白额雁对抗北极狐白额雁对抗北极狐

  相机陷阱在阿拉斯加普拉德霍湾油田所在苔原地区拍摄的一幅生动照片,几只白额雁与一只突袭的北极狐展开较量,捍卫它们的巢穴。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阿拉斯加北极地区研究计划的生物学家乔-利伯泽特表示:“相机陷阱拍摄的照片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哪些捕食者突袭鸟类的巢穴,哪些捕食者没有上演这种行为。借助于相机陷阱,我们描绘出一幅更完整的图画,了解捕食者及其猎物的生活。”

  白额雁在这场较量中取得胜利,但利伯泽特和他的同事发现普拉德霍湾油田的狐狸以及其他捕食者却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要感谢能源基础设施。然而,一些在地面上筑巢的鸟类却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他说:“我们发现油田的北极狐等确定的捕食者数量更多,似乎并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但人类的存在却影响了一些筑巢鸟类成功孕育后代的能力。”

  2.享受美餐的赤狐

享受美餐的赤狐享受美餐的赤狐

  赤狐正在享用拉普兰铁爪鸟。铁爪鸟是一种与麻雀类似的鸣禽,同时也是每年夏季在北极筑巢的候鸟之一。它们的幼仔出生时看不到东西,身上没有羽毛,很容易沦为捕食者的盘中餐。阿拉斯加渔业及狩猎局生物学家迪克-希德勒表示:“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看到赤狐还是一件新鲜事儿,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气候变化可能让体型更大,身体更强壮的赤狐数量不断增长。在油田附近地区,赤狐以及它们的近亲北极狐寻找到理想的遮蔽处——躲进油田管道或者周边建筑下面——应对极端气候。除了捕猎外,它们还以死于交通事故的动物尸体为食,同时还会在开发区附近的垃圾中寻找食物。

  3.雷鸟

雷鸟雷鸟

  阿拉斯加州普拉德霍湾,几只雷鸟站在石头上。雷鸟学名“Lagopus mutus”,一年四季生活在北极,羽毛从冬季的白色变成夏季的暗色。这种鸟生命力很强,能够经受住北极严酷环境的考验,在油田周围,它们的数量保持在一种“健康”状况,略少于每年夏季迁徙到北极繁衍后代的候鸟,后者的数量多达数百万只。

  利伯泽特和他的同事将候鸟在普拉德霍湾油田抚养后代的能力与在阿拉斯加国家石油保护区不发达的特雪布克湖区进行比较。他说:“2011年,我们观察的一些鸟——并非全部——在普拉德霍湾抚养后代的能力降低。但具体情况有些复杂,在基础设施附近地区,一些鸟类似乎拥有出色的抚养后代能力。”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华网莫斯科10月4日电(记者周良)俄罗斯航天兵司令奥斯塔片科4日在莫斯科表示,俄罗斯将在现有航天兵基础上组建新兵种——空天防御兵,组建工作按计划将在11月底前完成。

  奥斯塔片科说,空天防御兵的组建工作已接近尾声,目前正在研究由谁来指挥该兵种。空天防御兵组建完成后,隶属该兵种的航天力量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得到增强,空天防御兵将使俄罗斯免受来自天空和太空的攻击。成立初期,空天防御兵将由航天兵司令部负责指挥,俄军方将在近期任命首任空天防御兵司令。

  奥斯塔片科说,为强化空天防御能力,俄军正在组建多用途一体化太空系统。该系统的一项任务就是提高俄军导弹预警能力。该系统服役后,俄军导弹预警系统不仅能监测到敌方洲际导弹及潜射弹道导弹的发射,还能监测到敌方战术导弹的发射。

  为提高空天防御能力,俄军提出将防御空天攻击的各种力量和手段整合起来的设想。根据设想,整合后的空天防御系统不仅要负责发射运载火箭和卫星,还将承担反卫星和反导任务,必要时还将负责太空军事行动。今年初,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要求俄国防部在年底前将现有防空系统、反导系统、导弹预警系统及太空监视系统整合为空天防御兵。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9)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一个女孩儿经常周三去邮局寄信,被亲切地称为‘星期三女孩’,有一天她又去寄信,邮递员说:‘这样的信没有办法投递,因为没有收件人的地址。’这时候,女孩子说……(请续写)”

这是一道源自汉语能力测试体验版五级的考题。

来自教育部的消息称,从今年10月起,一项针对国人的汉语水平测试(HNC)将在上海、江苏、云南、内蒙古等地试点,此前,HNC已在北京、湖南等地开展多次试测。据介绍,汉语能力测试考查听、说、读、写四方面的综合能力,类似于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分为六级,对不同要求的人群采取不同等级的考试。将来,一些职业可能会将该考试结果作为职业标准。

对于这项新出台的考试制度,网友质疑声不断:“以前戏言要用周杰伦的歌做考老外的汉语试题,现在汉语考试终于盼来了竟然是考国人的,有这个必要吗?”

专家拍砖:“标准化”失去的是文化多样性

为何推出这项针对母语能力的测试?中国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解释说,近年来,社会上普遍存在“外语热,母语冷”的现象,还有汉语欧化、网络语言不规范等语言现象。对此,教育部考试中心受教育部、国家语委委托,历时3年完成了“汉语能力测试”的研制,希望能够“以考促学,以评促学,推进汉语学习和应用”,以遏制国人提笔忘字、满口洋文、淡漠汉语的现象,复兴传承数千年的母语文化。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教授陶寰对此很不认同,他说:“说话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天赋能力,不需要通过测试来证明,因为这不是一个职业的标准。难道你普通话说得不标准,就不是合格的中国人了?”他的观点是,不应该把语言当成工具,当成一种可以通过流水线标准化生产出来的东西。也有专家认为这虽然无关“是不是合格的中国人”,但用考试这种方式强调国人的“普通话”能力太硬性、太形式主义,这种方式无论出发点有多好,都不是真正复兴母语的最佳选择。

公众担忧:没事找事,弄个考试,劳民伤财

“汉语能力测试”来得相当突然,仿佛刚出现在大众视野内,就立马试点了。一位曾经参与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编写的专家告诉记者:推广普通话是国家语委的职能,调不调查,商不商量,征不征询大众或专家的意见,起到的“阻尼”作用甚是轻微。

但这项测试即将出台的消息还是在公众中引起了惊讶和质疑。“(这个考试)太刻板太形式化了,(母语)用得上用考试来规范吗?”“汉语四六级——给老外考就好了,我们的文化水平不需要通过考试的渠道,那会变质的!”“汉语水平测试的初衷,应该是引起全社会对母语的重视,可语言是通过文章与思想来彰显魅力的,汉语最重要的是汉语有文法上的美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考出来的。”同时还有部分网友质疑该考试所带来报名费、教辅费等的“附加值”,称“映入眼帘的是呼之欲出的利益链”。

人们之所以反感这项测试,还因为逻辑上的想不通。华东理工大学一位大三学生小蕾说:“的确,‘汉语欧化’、‘网络词汇入侵’之类的现象在我国存在已久,这样看来汉语考试的实行似乎意义重大。但是说到底,这些都无法动摇扎根于国民心中的整个汉语文化体系。母语文化的逐渐缺失,真正还是源于现行教育制度的偏颇和‘考证’模式的独大。在考试经济的大背景下,试图用另一场考试去矫正某种意义上跑偏了的语文教学,其最有可能的结果也就是使其沦为功利工具。”已经有人描绘出了未来的商机:母语词汇基础班、母语考试强化班、母语考试冲刺、母语考试押题班……

“汉语能力测试”究竟是复兴母语的出路还是死路,也许会像网友皓月梧桐所描述的那样:“一老奶奶上公交车,说自己的‘老年证’忘记带了,60岁老人是免票的。老人拿出身份证显示1935年出生。售票员很不屑,没有‘老年证’就不是老人,快买票。以后会不会汉语说得再好也不行,没有证就不算会说话。”

考个证,证明自己会说话,你准备好了没有?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人类都有预知未来能力?

  科学网(kexue.com)讯 预知未来相信是大家比较喜欢的影片类型,曾经尼古拉斯凯奇也出演过这样的影片,他是一个有可以预知之后几小时之内发生何种情况能力的人。不过不要以为这只是在电视中出现,现实中人人都会有这样的能力。美国科学家通过一项研究声称,人类可能有看到未来的能力。报道称,这项研究在可能会引起世界科学界的震惊。目前,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现开始通过一系列实验计划揭晓大脑预测日常事物的神秘洞察力。

  这可不是算命或者迷信,这项研究对患有早期精神分裂症、阿兹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等神经学疾病的患者会起到帮助。主要原因在于这些疾病中,患者长长遭受来自正常意识外的不同意识,从而导致精神失常。

  研究人员研究大脑中部的多巴胺系统(MDS),可在意外情况出现时提供出大脑的信息。他们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技术,记录被测试者日常生活的数据。本次研究的负责人,来自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扎克斯博士就表示,预测近期事件对于引导行为至关重要,也是预测感知、语言处理和学习理论的关键组成部分。这对预测未来事物有很大的帮助

  研究人员正在讨论如何预测即将发生事情的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其实就是一种信念-对未来预测的信念。有时人类的精神模式需要进行升级,特别当环境无法预测性地改变。扎克斯还指出,当我们观看那些被被测试者日常录像是,我们能够预测录像中下一步将发生什么。扎克斯对年轻健康的测试者进行了实验,让他们观看日常生活事件录像,比如洗车、洗衣服要不玩具木,测试者观看一会录像,然后停止播放。之后测试者会做出一些自己的观点,想象之后录像中的被测试者会做出什么事情。一般录像会在事情发生到一半时停止,之后进行预测。

  研究人员发现测试者在整个事件活动录像的预测准确率高达90%以上。不过要是叫测试者测试一些其他的事情,测试者显然信心不足。扎克斯说:“不按照录像走势是最难预测的,测试者知道这个有难度。当录像停止时,测试者产生误差也是很大的。”扎克斯和研究小组对测试者大脑系统非常感兴趣,期望揭晓大脑系统是如何预测新的事件发生。

  其实早在这种录像测试之前,美国就有了科学家进行过这样关于预测未来的实验。美国纽约州康奈尔大学教授达里尔,在他的一项实验中,他让学生们尽可能多地记下一组词,之后随意选出几个让他们拼写。结果发现他们善于记下的一些词就是将要让他们拼写出来的。拜姆教授认为,这说明未来事件影响了人们的记忆能力。

  在另外一个实验里,他给学生们看电脑屏幕上的一张有两个窗帘的图片,让他们选择其中藏着色情图片的一个。结果,学生们的选择正确率很高。而且,这一色情图片的位置是由电脑随意分配的,在他们选择之前,还不能最终确定到底在哪个窗帘下。

  对于相信超心理能力的人来说,这足以说明学生们有“超能力”。

  事实上,拜姆教授一共实施了9个不同的实验,有1000多名志愿者参与,这些实验中有8个都显示了类似的结果。

  据报道,这一实验结果的“巧合”几率仅有1比740亿。拜姆教授称,科学家们应该放开心胸接受这一超心理现象。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相关阅读

  验血或可测生命长短 英国人年内有望"预知未来"

  美国科学家进行千人实验 称人类或许能预知未来

  专家揭开死神猫之谜:预知死亡能力非虚言(图)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具有学习能力的机器人

具有学习能力的机器人

  现在,日本研究人员研制出一款能够学习并掌握编程时所不具备功能的机器人。虽然与《终结者》中的天网仍相差十万八千里,但这款机器人可利用过去的经验和自己掌握的知识做出判断,找到最理想的处理方式。

  目前,这款机器人还只能完成一些简单任务,例如拿起装有水的杯子并往杯子里放冰块。研究小组希望它能够像孩子一样,学习和掌握更多技能,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发强大。

  这项技术名为“SOINN”(自组织渐增神经网络的英文缩写),由东京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发。在YouTube上的一段视频中,他们的机器人将瓶子中的水倒进杯子,这是事先编好的程序。在此之后,他们又要求正在完成其他任务的机器人将杯子中的水冷却。机器人停下手头的工作,思考之后放下瓶子,拿起冰块放入杯子中。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举动说明SOINN机器人已经具备学习能力。根据事先设定的指令,它并不会往杯里放冰块,完全是自行决定。

  作家鲍勃-耶卡在美国物理学家网组织网上撰文指出:“这次小小的演示代表着机器人技术和编程的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飞跃。具备学习能力意味着机器人在编程时只需拥有非常基础的先前知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不断学习,机器人可以掌握更多知识,无需额外编程。这一点与人类相似。人类在出生时所具备的知识非常有限,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和掌握新知识。”

  在《终结者》系列影片中,天网电脑系统获得自我意识,在与世界各地的其他电脑联网之后向人类发动攻击。通过允许机器人连接互联网并求助于其他机器人,SOINN技术在这条道路上迈出一步。虽然可以求助于其他机器人,但这种能力距离成为终结者仍相差十万八千里。

  东京工业大学副教授长谷川修在接受视频新闻网站DigInfo采访时表示:“对于现实世界的人工智能来说,现实环境更加复杂并且快速变化。机器人需要具备学习能力,适应环境变化。由于不断出现新形势,机器人需要具备在现场掌握新信息的能力。”他指出这款机器人是否以及何时投放市场仍是一个未知数。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日本研究人员4日报告说,他们成功将实验鼠胚胎干细胞转化为健康精子,并最终培育出健康且具生殖能力的小老鼠。这项研究有望为男性不育者带来福音。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斋藤通纪等人在美国《细胞》杂志网络版上说,他们首先将实验鼠胚胎干细胞转化为原始生殖细胞,并将其植入不能正常产生精子的实验鼠体内,原始生殖细胞此后开始产生正常形态的精子,这些精子能够使卵子受精。

  研究人员写道:“植入受精卵的受体实验鼠产下的后代很健康,发育正常,无论雌雄,都具有生殖能力。”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文盲问题是全球性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都有扫除文盲的任务,也担负着消灭“传统文盲”和“现代文盲”的使命。按照联合国的定义,不能识文断字者属于“传统文盲”,而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则被称之为“现代文盲”。我们从全球媒体近年来的报道中发现,不懂电脑、不会上网的“现代文盲”越来越少,但是,与此同时,提笔忘字、书写困难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了。

键盘缔造“传统文盲”大军 

按美国媒体的说法,“正确书写”对眼下的美国学生来说的确已经是“高难度动作”。美国一家调查公司在“互联网与美国人生活”的专题调查中证实,在受访的700名12岁到17岁的青少年中,64%的孩子承认会把短信中特有的缩略语、表情符号带入到正式书写中。在另一项调查中,美国调查机构人员惊奇地发现,150万高中生上交的作文绝大多数是打印出来的,手写作文只占一小部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说,一位名叫亨利的大学生坦率地承认:“我已经十几年没用笔写字了,所有作业都用电脑完成。没有‘自动拼写纠正’软件,我肯定上不了大学。”中学老师凯特证实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重视英文语法课,因为他们觉得电脑软件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即使输入了拼写错误的词,电脑也会自动改错。

伴随着手机、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泰国年轻人的“正确书写”能力也在持续滑坡。泰国文化部的调查显示,手机短信用语和网络语言正在快速渗透到泰国青少年的正式书写方式中。三分之一的年轻人对短信和网上交流中出现的拼写、语法错误毫不在意,对书写规范抱着排斥嘲讽的态度。

类似的情况在俄罗斯也相当严重。“正确拼写”不仅对一些中学生来说是“不必完成,同时也是不可完成的任务”,而且即便是对那些受过良好文字训练、曾经深谙拼写法的成年人来说,也是一项“艰难的工作”。面对偶尔用笔书写时不断出现的拼写错误,他们会说,这是长期依赖计算机和网络的必然结果。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书写错误”是网民们制造出来的词汇,它们在网络上“很酷,很流行”。一些词语将英语和俄语混搭在一起,一些英文词汇则披上了俄文字母的外衣,直接被当作俄文流行语使用。正统的、讲究文化品位的俄罗斯人对此很不高兴,国家杜马甚至通过了一项决议,禁止英文词汇进入俄文。

据报道,澳大利亚“传统文盲”的人数正在急剧上升。澳大利亚作家阿博拉先生指出:“使用拼写检查软件和短信缩略语导致人们拼写能力下降。”澳大利亚一家调查公司证实,能够“正确拼写”的人正在急剧减少。对400名16岁以上的悉尼人和墨尔本人拼写能力的调查表明,面对8个容易拼错的单词,仅有7%的人能够全部拼写正确。

网络时代制造的“书写困难”最让英国人心疼。据说,由于无法在考试答卷上用标准的英文字体书写答案,越来越多的英国中小学生在参加毕业考试时,需要花钱请抄写员来帮忙将自己的考卷誊清。不少学生已经不会“正常地书写”或“准确地表达”了,提笔忘词的人也越来越多。13岁的伦敦女孩贝蒂承认,她和她的同伴之所以采用"MMFU,ZZZZ"这种密码式的“句子”来表达“我的朋友喜欢你,感觉无聊吗?”的意思,完全不是为了锁住自己的隐私。拼写困难是她们这样做的唯一原因。“很多词很长,都不记得怎么拼了,再说电脑输入法里有联想,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伦敦大学学院教育研究所教授史丹索普说:“书写已经成为读写能力中被长期忽视的一项。”英国一家调查机构针对5000名英国人的拼写调查显示,一半受访者表示,拼写软件是导致他们拼写能力下降的罪魁祸首。

德国青少年教育专家霍夫说,她接触过一些因为过度依赖电脑,患上“书写障碍”的孩子,这些孩子“用笔写字时会心烦意乱,但若是改用电脑来写作业,情况就好多了”。英国广播公司主持人汉弗雷斯先生认为,眼下的年轻人终日只会敲击键盘,一年也用不完一支圆珠笔,这简直是“地狱般的生活”。德国《时代》周报则在描述电脑如何使青少年的语言变得“畸形”的报道中称,年轻一代已经完全“迷失在数字世界之中”。

按照欧美教育专家的说法,在“电脑、网络控制一切”的今天,非拼音文字面临的危机则更加严峻。调查表明,在计算机、网络崛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非文盲群体中“提笔忘字“者占了绝大多数。《洛杉矶时报》甚至断言说:“中国人拥有的手机、电脑越多,他们就越缺少机会一笔一画地去书写中文。”一位名叫芭芭拉的驻京记者在其报道中说,发短信和打字正在替代一笔一画地书写汉字,中国有理由对失去汉字感到担忧。当需要提笔写几个字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自己已经忘了那些字到底怎么写了。

日本也有类似情况,随着多数人习惯于使用罗马拼音输入法在电脑屏幕上选用汉字、平假名、片假名,不会写字的人就越来越多了。据说,东京都知事对其下属官员的文字水平很不放心,认为他们的表现可以用“远离活字(文字)”来形容,即不愿读书、写字,只爱用电脑打字。

网络时代,要不要书写能力? 

在英国青少年满足于仅仅使用800个单词进行网络聊天和短信交际的情况下,他们的文字能力必然会遭到质疑。英国政府儿童语言发展顾问格罗斯先生忧心忡忡地指出:“这样下去,英国年轻一代连找份工作都成问题。“然而,也有人认为,网络时代的书写能力已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英国书写学会负责人提布提乌斯先生就透露说:“不幸的是,有些老师却认为,书写能力现在不是必须具备的技艺,因为‘大家的工作都可以在电脑上完成’。”甚至包括英国语言教育专家约翰·博尔德在内的一些专业人士也认为,现在人们交流就是力图避免复杂语言,而年轻人在社交时,本能地将语言简单化,尤其是“用互联网或手机代替笔纸与人更快捷地交流,这本身并没有错”。德国电脑专家弗兰克博士认为,“电脑失写征”是杞人忧天,电脑化、网络化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必然现象,电脑输入和手写输入,“只是换了一种更方便的形式而已”。

果真如此吗?

世界著名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书写对人类认知发展有重要作用。用手一笔一画地书写,可在大脑的语言中枢系统形成特殊印记,在电脑上敲字,则无法形成这种印记,会难以辨识抽象意义,从而造成忘字和错拼现象。德国青少年教育专家霍夫表示,书写训练对培养思维、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十分关键,特别是对成长当中的儿童,其作用电脑无法代替。

没有电脑和手机的生活是难以想像的。然而,人们在享受电子工具带来的方便和快捷之际,不得不伤害自己的书写能力和对文字的感受力。鼠标代替了笔,手写几乎已经没有可乘之机。写的机会越来越少,书写能力便会急剧下降,渐渐增多的是一批批被忘记的字、被拼错的词。文字是什么?是历史,是创造,是文化记忆。表面上看,网络时代不过是催生了一批“传统文盲”,但若是仔细剖析,它是不是在书写文字命运的悲剧?汪嘉波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第 2 页,共 6 页